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006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集)  2012/10/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0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四0页,倒数第三行,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前面说过,这句佛号就像《要解》里面所说的,「即是众生本觉理性」;换句话说,就是众生的真如自性。「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介尔是极其微细,这是个形容词。现在科学家发现极其微细的念头,科学家研究物质,把物质根源总算找到了,它是念头产生的幻相,不是真的。所以物质的基础是念头,物质的来源是念头,因此发现了念头可以改变物质,这是科学上重大的发现。现代的科学有方法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这讲细念细到什么程度?一千兆分之一秒。那弥勒菩萨给我们讲,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用这个话来推算的,一秒钟会达到一千六百兆,比一千兆还多六百兆。佛问,心有所念,几念?那个念就是介尔能念之心,极其微细,这个心就是「如来果觉」。
  「是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本来是佛,没有例外的,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这赞叹这个法门,念佛法门不可思议。这个心,这个是心,这个心是真心。介尔就是一念不觉,一念不觉的心是真心,但是如果随著不觉,那就变成阿赖耶。变成阿赖耶之后,用这个心念佛能回归到一心;如果他不是念佛,阿赖耶里面的种子很複杂、很多,怎么知道?那是自性里面能量变化的,随著一念不觉产生无量无边的变化,正是《还源观》上所说的三种周遍。
  第一种周遍是「周遍法界」,这是讲速度,很快速,就这一念,这一念就是介尔一念。这一念怎么样?惠能大师讲「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都是这一念当中生的,这一念当中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六道众生,十法界众生,十法界包括六道。天台家讲,「一念三千」,三千是讲十法界。十法界每一个法界又有十法界,就变成一百个法界;一百法界每一个法界有十如是,一百再乘十就一千,叫百界千如。分配在五阴一千,正报一千,依报一千,天台家将整个宇宙把它归纳起来,叫一念三千。这一念是介尔一念,就是一念不觉。讲得非常好。所以它的速度太快了,《还源观》上说,念头才动,周遍法界。第二个「出生无尽」,出生无尽就是天台大师讲的一念三千,他把无尽的法归纳为三千。所以三千不是数字,是归纳的,展开来是遍法界虚空界一法都不漏,本体都是真如自性。
  我们念佛能成佛,念佛的时候,是心作佛;念菩萨的时候,是心作菩萨,看我们念什么。念天作天,天是什么?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欲界天,念上品十善,念慈悲喜捨,这是念天;念人,人是五常、五戒。念念当中不忘五常五戒,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相应,来生得人身,不会失掉人身。你就晓得,如果念贪,贪财、贪名、贪色,只要有这个贪字,就是饿鬼道;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夺取,那就是地狱道,念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这人糊涂,是非善恶都搞不清楚,畜生道;人天里面夹杂著傲慢、好胜,就变成修罗道,变成罗刹道。这就是大经佛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无论到哪一道,是我们念头主宰去的,不是外头有个力量来主宰,不是的。天神不能主宰,阎王也不能主宰,佛菩萨也不能主宰,天神也不能主宰。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晓得,我们这一生,或者说生生世世,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对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决定不能够怨天尤人。
  因此智慧重要,有智慧,你的决断就不会错误,没有智慧就错了。知识不行,知识往往决定的有错误。只有智慧,智慧是自性清净心生出来的,自性清净心是智慧的体,所以叫根本智,因为它生智慧。《般若经》讲的般若无知,无知能生智,所以无知是真智,般若无知是真智慧,实智,真实智慧,它起作用,无所不知。起作用叫权智,也叫方便,也叫善巧。善巧方便权智一定是依根本智起作用,没有根本智就没有后得智。换句话说,没有清净心、没有平等心,这人没有智慧,清净平等这是真智。所以佛告诉我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叫三无漏学。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菩萨修行成佛都要走这条路子。如果换一条路,换一条路就走不通。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走的一条大道,成佛之道,所以不能够更换。人家走了无量劫都没有一个走错,我们想改变一下,错了。现在人喜欢改变,改变他变到哪里去了,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有个原则,他出不了六道轮迴,出不了十法界。
  今天我们读这段经文,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四个字,「是心作佛」,念佛就是作佛。也就是不能有别的念头,有别的念头,你与佛就远了,你不是作佛了。念念不离弥陀,有这个真智慧,面对著一切众生,我们示现作佛的样子。什么样子?就是老实念佛。心里面只有佛,希望一切众生都念佛。念佛,要知道这是难信之法,不是人人都愿意学的,要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才能遇到,才能相信,才能理解,才能真干。后面这几句话说得太好了,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不问你念不念佛,你本来是佛。但是你现在被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障碍了自性,虽然你是佛,得不到佛的智慧德相,受用不到。但是你的智慧德相并没有损失,没失掉,什么时候回头,什么时候就恢复。怎么回头?放下便是,这是大乘究竟圆满的大法。
  我们觉悟了,实在讲就是在这部经典上觉悟的。这部经典不可思议,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真正听懂一句、二句都不得了。本来是佛,现在念佛了,所以你当下是佛,这是经上我们在上一次的后面讲的,上一次读过的。我们念佛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与佛智慧善根相同,这个就是此地讲的当下即佛。你念佛的时候,当下你的善根智慧福德跟佛就相同,善根、智慧、福德就跟佛相同。直截了当,方便究竟,没有比这个更方便,究竟就是彻底的意思,圆满的意思。所以,奇特殊胜,不可思议,用这两句话来总赞。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一四一页第四行。「更以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唯有此经,备是具备,有圆满的意思,没有欠缺,是一切都具备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净宗讲菩提心,菩提是觉悟,觉是真的,迷是假的。《观经》上讲得很清楚,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叫至诚心。至诚,至是到极处,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到极处,那是什么样子?你看这个心的作用,说起心动念,心的作用。心起作用,不外乎一个对自己,一个对别人,对自己叫自受用,对别人叫他受用。对自己,古德注解得很多,总而言之,不离好善好德。那个善跟德的标准是什么?说法很多,菩提心是大乘共有的,各宗各派都讲菩提心,所以说法有很多种。
  净宗依我们这部经典,就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个就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我们自己念佛希望得什么受用?希望得清净心。清净心里面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平等心里面没有高下;也就是清净心里头没有染污,平等心里头没有傲慢。没有染污,智慧就现前;没有傲慢,智慧就更大,智慧增长,到最后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是觉。所以清净平等觉,觉就成佛了。这自受用!清净平等觉里头有真乐,孔子读圣贤书,行圣贤道,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快乐。佛家讲「法喜充满」,欲罢不能,愈学愈想学,读经,愈读愈想读,捨不得放手;念佛,愈念愈想念,停不住,他得到法喜了。
  菩提心对别人,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看一切众生跟看自己没有两样。我希望别人怎样对我,我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这是慈悲心对他基本的行法,修行的方法,要有一个成就一切众生的心。《还源观》上的四德就是菩提心,你看第一,它所讲的「随缘妙用」,我们净宗随缘妙用,什么缘都可以随,妙用在哪里?心里头没有离开阿弥陀佛,念念有阿弥陀佛,妙用!一分一秒都把它抓住。我这一生就见到一个人,章嘉大师,他接见人的时候念佛,他金刚持,我们能觉察得到,他口里头微微在动,没有声音。跟大家谈话,他功夫就断了,谈完之后,他又接著起来了。我们很注意、很留意,发现他是持咒,没有中断的。所以他心是定的,定生慧,无论问他什么问题,他不要去考虑,用不著思索,随口就给你解答了,随问随答,妙用!好像他什么都知道,你想什么方法你难不倒他。他的心永远是定的,他的动作永远是缓慢的,你看到他非常稳重,心浮气躁在他身上你完全看不到。所以我们亲近他,受他的影响,受他的这个气分,现在人叫磁场,进入他的磁场,自然心就定下来了,我们的心就会收敛。不是真正定下来,他不跟你讲话。
  「威仪有则」,这是什么?这是大慈大悲。今天的人,仁义礼智信都没有了,那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就要把仁义礼智信做出来。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法合理。礼者,礼节,现在人不讲礼节了。李老师讲的,虽然他不讲礼节,人家对他有礼他欢喜,对他无礼他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李老师编这个《常礼举要》,在现前这个社会还能行的,这是一个很简单、很浅的一个标准,至少我们要能把它做到。学谦虚,学尊重别人,先人后己,基本的这些概念。我们比李老师想得更圆满一些,我们希望什么?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这就威仪有则了。我们做个样子给别人看,别人说,这样子不错,好!好,大家一起学。
  第三个「柔和质直」,学谁?学弥勒菩萨,对待任何人满面笑容。特别在今天的社会,今天社会人没有笑容,这什么原因?他心不快乐,他有忧虑,他有烦恼,他笑容生不出来。那我们对他布施笑容,笑面迎人,这种暴力的气氛,它就能够化解,社会的衝突,化解社会衝突要用这个方法。敌对双方谈判,大家先有笑容,这会一定开得成功,一定有很好的结果。每个人板著面孔,像面对仇敌一样,这怎么会成功?这怎么能化解问题?别人就是用敌对的心来看我,我这个笑容对他,已经把他那个敌对的心给融化掉了。他不理我,我更不愿意理他,这衝突决定不能化解。和颜爱语、心地真诚就能感动人心。最后一条,那是总的原则,「代众生苦」。我们做出这些好样子给众生看,目的是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不为别的。
  这个经,净宗修学方法就这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讲得简单、讲得明白,一点都不囉嗦,真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决定不怀疑。这个事情难!不是容易事情。李老师多年劝导我,我都没办法完全接受,只能够让我对净土生恭敬心,我不想学。你就知道多难!讲十几年《华严》,讲《楞严》、讲《法华》,从这些大经大论认识净土。看这些大菩萨,都是我们从内心里头非常敬佩的菩萨,文殊、普贤、弥勒菩萨,看到他们都是求生净土,亲近弥陀。我们被感动了,才知道这个法门不可思议。我们业障深重,不是这些大经大论的洗涤,这信心发不出来。我们信心发出来了,比一般人信心就强,比一般人听讲这部经,或者是学习这部经,就比他们深入。可是自己心里很清楚,这个经义理深广没有边际,我们现在是浅尝法味,我们还深入不够,跟祖师大德比,差很远,跟我们上一代比,我们都比不上,绝不能把它小看了。
  现在我们总算是肯定了,不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教,这第一经,我敢完全肯定;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教化众生,这也是第一经。弥陀的弘愿不可思议,弥陀无量劫累积的功德不可思议,更难得的,他用本愿功德加持一切往生净土的众生,让他们生到极乐世界就转八识成四智。虽有四土,它是平等法界,这是一切诸佛刹土里头没有的。只要有这个信、有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成就,而且成就都非常辉煌。
  「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十念必生是第十八愿,这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深明」,著重在深字,深深的明瞭,「三辈往生之因」。为什么要说个深?因为你看到会很奇怪,不认识字的,没有念过书的,年岁很大的,好像很愚痴什么都不懂的,教他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上个三年五载,他往生了,走的时候瑞相稀有。如果你看到他的品位是上辈往生,你会感到惊讶,这怎么回事情?还有一生作恶,五逆十恶,毁谤大乘,造阿鼻地狱罪业,临终时碰到有人劝他念阿弥陀佛,他就接受了,他就知道他自己一生错了,真正忏悔,后不再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三天、五天他也往生了。
  我看到一个例子是在美国马里兰州,距离华府不远,周广大先生。一家人没有宗教观念,一家人。他开个麵包店,人很老实、很忠厚。得的癌症,临命终时,医生告诉他家里人,存活顶多一个月,回家去,他喜欢吃什么就给他吃一点,日子不多了。这个时候家里人著急,到教堂,美国也有寺庙,到处去找,看看有没有奇蹟,就找到我们佛教会,那个时候还不叫净宗学会,华府佛教会。我们有三、四个同学去看他,看他那个样子(情形),真的是在拖日子,没有办法恢复健康,所以就劝他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把净土介绍给他,讲给他听。他听了很欢喜。有善根,不拒绝,很欢喜。立刻告诉他家人,叫他家人别再给他找什么医生,求什么,不要,念佛,帮助他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带著他们一家人一起念佛,念了三天三夜,他往生了。真往生了,瑞相很好,火化的时候还烧出舍利。这是临终才接触到净土法门,三天也能往生,真是《弥陀经》上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不是假的!真念真干,真示现样子给你看。
  这是我们以十念必生的大愿为根本。日本人把这一愿称为本愿,日本有个本愿念佛这么一个支派,这很执著,他就执著第十八愿,其他都不要修了,这个是错误的。他不知道,弥陀的四十八愿,愿愿具足其馀的四十七愿,每一愿都具足,它是圆融的,它不是独立的。深明三辈往生之因,还有造作恶业,造作极重的罪业,临终忏悔都能往生。但是,杀生、偷盗、邪淫这个不行,为什么?佛能够帮助你,来接引你,你那些冤亲债主不答应,他纠缠著你,障碍你往生。杀生太多,这些众生问你讨命。所以造这种罪业,临时来不及。要早呢?早行。早什么?自己认真修行,功德迴向给冤亲债主,冤亲债主不障碍你,不找麻烦,你就能往生。你跟他订约,我往生之后一定来度你。我要不往生,你们也度不了,也出不了六道轮迴,我往生之后一定先来度你。这样才能把问题解决。
  「广摄九界圣凡之众」,这个摄是摄受,就是接引。这也是弥陀所发的愿,十方世界,临命终时他一定来接引。「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真正是净宗第一经,也是如来度众生出三界无量法门当中的第一门,所以十方诸佛赞叹。这个赞叹意思是什么?就是十方诸佛都认真的介绍,把极乐世界介绍给大家。所以这个经,上上根性的人才能接受,欢喜接受,上中下根的人要长时间去培养,不到真正接受,这个利益,我们会在这一生当面错过,这个错过是真错了。
  底下一段,在一百四十二页第三行,我们接著看念老的开示。「但此殊胜第一之净宗宝典,竟在我国大藏中尘封一千馀年」,这个尘封是比喻。在《大藏经》里面有,五种原译本都有,没人读。什么原因?这底下讲,「考其原因,盖由此经五种原译,互有详略,出入甚巨」,这就是一个障碍。「例如弥陀大愿」,这是最明显的,「在魏唐两译为四十八愿」,魏是康僧铠的本子,「在汉吴两译为廿四愿,在宋译则为三十六愿」。你看,这么大的差别。那读这个依哪个本子好?实际上依任何一个本子都好,都能成就。可惜一般人看到原本里面有这样大的差异,就不愿意学了,统统学《阿弥陀经》,所以中国净宗《阿弥陀经》最盛。我们初学净土也是以《阿弥陀经》为主,直至老师把夏老的会集本,他自己的眉注给我,我才知道,看了之后非常欢喜。会集,把这个大的,这是出入甚大的,他採取二十四为纲,四十八为目,会集第六品。这一品用的时间最长,也最仔细,而且三个人在一起会集的,慧明老和尚、夏老、梅光羲居士三个人合起来搞,听说搞了三、四个月,第六品才定稿。
  「遂使初心学者」,就是初发心学经的人,「专持一译,难明深旨」,佛多次宣讲,「遍读五种,又感艰难」,五种本子到哪里去找?中国印刷术,宋朝时候才发明,才有木刻版这种印刷,那都很费事。所以,遍读五种又感艰难。「于是多捨此经而专攻《阿弥陀经》矣」,所以在一千多年当中,修净土统统都是依《阿弥陀经》。「清初彭绍升居士」,就是彭际清,他说,「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弘扬的人少,原因是没有一个善本,每一个本子都有欠缺,有缺陷。「诚哉是言」。他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以宋王日休」,就是王龙舒,他第一次来做会集本。清朝彭绍升他做了一个节校本,完全用魏译,把魏译的参考其他的本子校对,把繁杂的把它删减,节成一个本子,对初学的人来说,的确很方便。但是他用一个本子,他不是会集的。「魏承贯」,咸丰年间人。「均为宏扬此经,先后而有会本与节本之作」。魏承贯是第二次会集,宋朝王龙舒是第一个会集,后面有介绍。
  「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龙舒净土文》,修净土没有不读的,劝修净土非常好的一部书。「王氏临终,端立往生」,王龙舒往生的时候站著走的,没有生病,预知时至。「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于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他是四种原译,唐译的本子他没有看到,这非常可惜的,因为唐译里头有些重要的经文,这四种本子上都没有。「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他这个本子会集成功,流通了,修净土的人喜欢,学《无量寿经》都用他的会集本。所以「丛林奉为课本」,净宗的道场用《无量寿经》做课诵,就用王龙舒的本子。「流通胜于原译」,在中国国内流通,超过四种原译本。「我国龙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採入王本」,龙舒的会集本入藏了。入藏就是佛门大德承认他的本子,如果不承认,它不能入藏。
  「莲池大师曰: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这是对王龙舒会集本的赞叹,文字确实简要详明。「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流通得广,读的人多。「故于所著《弥陀疏钞》中」,这是莲池大师作的,莲池大师作《弥陀经疏钞》,「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他就採用王龙舒的会集本。「间採原译」,有时候也採原译本。「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因为幽溪大师他的《圆中钞》也是《阿弥陀经》重要的注解。《弥陀经》三大部注解,莲池的《疏钞》、幽溪的《圆中钞》、蕅益大师的《要解》,称为三大注解,研究《弥陀经》的人,没有不读它的。这三大部,《疏钞》我讲过几遍,《圆中钞》没讲过,《要解》也讲过几遍,确实值得赞叹。幽溪大师的《圆中钞》里面所引用的《无量寿经》,「专取王本经文」,他是全部採取,没有参考其他的原译本,没有,完全用王龙舒的本子。「近代印光大师于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这是把净宗主要经典,《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它是一个本子,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单,内容完全相同,在这里做了一个说明。说明用意在哪里?用意是夏老为什么要再作会集本,有此必要吗?下面为我们详细说明。
  「王氏会经」,会集四种原译本,「虽大有功于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白圭之瑕,贤者惜之」。也就是说,龙舒的会集本,乃至于魏默深的会集本,都遭到古大德的批评。莲池大师说他,「抄前著后,去取未尽」,这就是遗憾的地方。「彭绍升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今笔者」,笔者就是黄念祖老居士,「仰承古德诸说」,仰承是依据,仰有敬,就是敬承古德之说,敬依古德之说,「窃计王氏之失有三」,他有三点缺失。第一个「王氏会集,仅据四种,未及唐译。唐译名《无量寿如来会》,出自《大宝积经》,乃菩提流志大师所译,多奥妙精要之文,为他译所无」。就是这些他缺了,龙舒居士没有见到这个本子。由此可知,那个时候经本流通量稀少。宋朝时候有印刷术,刚刚发明,大概还是手抄本为多。所以书籍在古时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很珍贵。我们生长在农村,在偏僻的小城,这个小城一家印刷厂都没有,你想学的东西都要去手抄。大户人家有藏书,想读书向他借本子回家来抄,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古人好学、肯学,非常用功;现在非常方便,人不好学、不用功。在资源方便起见,现在人比从前人有福,可是在学习的心态,前人比今人认真,这是现在人没有办法跟古人比的。
  第二,「去取未尽,取繁遗要」。有的繁琐地方应该可以捨掉的,他取了;还有重要的地方应该要取的,他疏忽了。「改深为浅。例如莲池大师所责:如三辈往生」,这是很重要的经文。魏译本里头,「皆曰发菩提心」,上辈、中辈、下辈都有发菩提心。王龙舒的会集本里头,只有「中辈发菩提心」,下辈是不发,上辈没说,这是「高下失次」,古人说他「未尽」,就是指的这桩事情。所以,「由上例可见」,上辈他不言,没说,这是遗要,重要的他遗漏了;下面,他说不发,「改深为浅」。发菩提心不能改的,他只是中辈发菩提心,这个给后人带来的批评。
  「三者,率意增文,俨若自著」。因为会集跟翻译经不一样,翻译经,自己想用什么字可以斟酌;会集不可以,会集一定要用原本的字,可以删,不能够增加,决定不可以。龙舒增加了几个字,这是大家不原谅他的地方。所以「王氏每以自著之文,演述原译之义」,这等于注解。「故莲池大师责曰」,责备他的,「抄前著后」,著是著作,他自己著作了,「未顺译法。盖责其抄引经文于前,复又自著文句于后。盖是会集」,会集「必须依据原经,万万不可于原译外,擅增文句」。你不能改动它的文字,你不能依自己的意思去加个字进去,这个不可以的。「故责王氏未顺译法。由上可见王氏之失,非是不应会集,而在于会本之多疵也」。意思就是这个会本不完善,人家挑剔这么多毛病出来,不是不应该会集。
  下面我们再看,「彭绍升居士」,这是一位佛学大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居士。黄念老告诉我,彭居士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说彭际清是高干子弟。好像是十八岁还是十九岁考中进士,这人非常聪明。进士在古时候学位最高了,像现在学校的博士学位,十八岁还是十九岁拿到的。二十岁是行冠礼,成人,在二十岁之前叫童子,二十岁之前称童子。进士及第,就说明他文学底子之好。一生没做官,学佛、学道,儒释道三教都通。家里面富有,生活不愁,他不需要做事。对于儒释道真的是精通,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学者、专家。他很遗憾,他说龙舒本子不完美,「乃取魏译本而删节之」,这是《无量寿经》第七种。「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而不是诸译的会本,它不是会集本。《无量寿经》古时候在中国,五种原译本流通最盛的就是康僧铠的本子,魏译。他就用康僧铠的本子把它删节,读起来非常顺畅,也是一个很好的本子。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有《无量寿经》的笺注,就用他这个本子。笺注是以经注经,很有黄念祖老居士集注的味道,笺注是集注,集经论里头的注解,以经注经。念老也是这个方法,採取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的注疏,来注这部经,所以他这个注解是集注,也是会集本。
  「于是晚清」,清朝快到末年称为晚清,咸丰年间。咸丰死了以后,政权就落到慈禧太后手上,慈禧太后当家做主,就把清朝灭掉了。「魏承贯(字默深)」,通常我们都称魏默深居士,「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初仍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字简洁精当,远过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魏本亦未尽善也」。
  这下面就说到,夏莲居为什么要再会集?就是古人说的这些毛病,魏默深也没有办法避免,也把原译本里面一些字自己改了。改得当然不错,但是这个例子不能开,如果这个例子开了,随意改动经文,那大家看得不顺眼都改,流传到后世,经本就乱掉了,就不能看了。所以中国古人最忌讳就是改动原本,它是个错字,错字不要改它,注在旁边,这个字可能是什么字的错误,不可以把它字改过来。所以中国古籍能保存这么完整,大家都遵守这个规矩,绝不改动。从前抄写抄错了,就照著抄,不要改它;印错了就照它印,可以用小注注在旁边,要完全保存它的原貌。
  这就说到现在这个本子,「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这就是说明夏老会集这部经的用心、动机,为什么要会集。夏老本身悲愿,这慈悲、智慧高,不高,想做这个事情没有能力,有大智慧、有大慈悲。而且对于佛教有相当的深入,宗说俱通,宗是禅宗,说是教下,宗门教下都有很深的造诣。圆融显教、密宗、禅宗、净土,他都学过,而且都是高人指导。他学得很精,不是泛泛之学,换句话说,精通。对这样有德行、有智慧、有才学的人,做这个工作我们才能生起信心。
  专弘持名念佛摄万德,这是夏老晚年归净土,为弘扬净宗,所以愿此第一经,净宗的第一经,破尘生光,希望这一本无上的宝典真正能够饶益当来。末法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众生要靠此得度。所以继前贤,前贤是王龙舒、魏默深,这是第三位,重行会集。我们在他的这个本子里面看到,最先他是来校正魏默深的本子。这个就是魏默深会集本,经过夏莲老校对过的,这个本子。后来应该看到,这个校对还不是办法,还是要重新会集。先做的这个本子,最后重新再做,重行会集。「屏弃万缘」,这是一切放下,「掩关三载」,闭关三年会集这部经。「净坛结界」,这是说他做会集工作的时候,这种恭敬心。因为他学过禅宗,学过密宗,得显密禅净的加持。「冥心孤诣」,我们讲专心致志,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念念是五种原译本,如何把它融会贯通,重新写成一本。而且字字句句是五种原本的文字,没有改动一个字。「稿经十易」,这个文稿先后改编十次,「方庆经成」。这部经真正圆满到流通整整用十年的时间,这我们才知道夏老的苦心。
  「首蒙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在那个年代,慧老法师的声望很高,也是夏莲居老居士跟梅光羲居士都是慧明老法师的皈依弟子。慧老,「手持会本摄影于佛前,为作证明」,我们现在经本上有这张照片。「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师继之专讲此经于济南,并亲为科判」。这个本子,慈舟老法师做科判就是依这个本子,还没有最后定本。这个可能是最初三年,把这个形式做出来了,以后一次一次的修订。这个本子三十七品,我们现在这个本子,最后定本四十八品,得重新分了。「先舅父」,梅光羲老居士是他的舅舅,「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此经,称之为最善之本」,这是梅老的赞叹。在当时,梅老跟夏老在我们佛门号称南梅北夏,这在家学佛的两位大居士。夏老是山东人,北面;梅老是江西南昌人,在江南,南梅北夏,这两个人是同参好友。这本子出来,梅老称赞这个本子,《无量寿经》最完善的版本。
  「后复于经序中赞曰」,这个是序文里面的话,他有一篇很长的序文,介绍这个会集本。序文写得非常之好,这里头有这么几段话,「精当明确」,精,没有複杂,这个会集本是精品,非常恰当,没有不妥当之处,而且明瞭确实。这会得好!「凿然有据」,每一字、每一句它有根据,统统是根据五种原译本。「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这就真的是难得,这就是符合会集的标准。前面的会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它就有问题,有不妥之处。这些弊病,夏老完全迴避,没有了。「艰涩沉晦」,就是经文里头有艰难的、生涩的、不好懂的地方,这个我们看原译本都能看到。「使之爽朗」,他把它简化了。简化有没有用自己的字?还是用原来经文的字。这就不容易,这个就太难了!他把它做到了,使之爽朗,你读起来口爽,心里头明朗。「繁複冗蔓,归于简洁」,这就是文字多,而且意思看得不很清楚。像这些地方,他也把它重新整理,依旧用原来的文字,把它简化了,让我们看起来很容易明瞭。凌乱的部分「俾成整严」,原译本这些毛病都有。还有,「阙疏悉令圆满」,阙疏是意思不圆满。五种原译本,这个里头有缺陷,用那个本子来补;那个本子有缺陷,再找其他本子。五种本子来拼图,拼成一个最美丽的,「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这说这个本子,谛就是如来的真实语、重要的开示,一字不漏。「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你不能不承认,它是最善的本子。
  「于是先师会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确实,看到这个本子,没有不欢喜的。这是说当时佛门里头这些尊宿,尊宿这是长老辈的,「多以会本文简义丰」。这是在当时许多长者大德,他们看到这个本子,对这个本子赞叹,文字容易懂,不难,义理非常丰富。「词畅理圆」,用的词句畅通,没有障碍,说的理很圆,圆融。「讲说赞扬」,有人用这个本子讲《无量寿经》,这讲说;有人赞叹。「流播中外。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在那个时候,这本子刚刚出来,没多久,抗战胜利了。胜利之后,国共的战争,社会混乱,所以这个经的流通就有障碍了,在战乱当中谁去印经?尤其刚刚出来没几年,知道的人并不多。我们在台湾,在台中李老师那个地方才看到。
  李老师当年讲了一遍,那个时候我可能刚刚学佛,二十五、六岁,刚刚学佛,我三十岁跟老师见面的,应该是在这五、六年之前,讲一遍之后就没有再讲了,也就是有人反对,李老师不找麻烦,反对我就不讲。所以我在台中听老师讲过一遍《无量寿经》,康僧铠的本子,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有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是以后老师给我的,我一看到这个本子非常欢喜,比康僧铠的本子好读。康僧铠的本子里头确实有艰涩沉晦,繁複冗蔓,还有凌乱,真的有这些,碰到这些句子就不好懂。所以看到这个本子,真的是比原译本简单多了,容易多了,这个理跟事特别明显。「近且蒙海外佛学界收入新印之续藏。行见大经光明,常照世间」。这个是老居士的愿望,还没有达到,最近新印《藏经》没有把这个收进去,我们想将来再印《藏经》的时候,应该把它收进去。
  「昔贤会集之胜愿」,从王龙舒一直到夏莲老,会集经的目的是利益一切众生,希望方便大家学习《无量寿经》,这一个愿望到这个本子出现才算是圆满成就了。「《无量寿经》之善本」,真正善本,「于兹庆现」,非常庆幸出现在世间,这是稀有难得。我们在遇到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正是战乱的时候,国内要印经流通不是容易事情,台湾也不容易,因为那个时候的印刷术没有照相印刷,都要重新排字,要做版。台中莲社印了两版,数量大概都是一千册,所以数量并不多,流通并不广泛,很多人没有见过。我们也因为老师的嘱咐,只能够自己学习,不能公开讲这个本子。一直到李老师往生,我手上这一本很多人忘掉了,我想当时老师讲经,听众大概就是五、六十个人,不多。这些听众里头恐怕一大半都不在了,知道这桩事情的人很少很少,像我们这种年龄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就发心把老师的眉注本印一万册,在海外流通,从这开始,大家看到老师加上的注解,就更容易懂了。同学们要我讲这部经,我在美国就开始讲。前两遍在美国、加拿大讲的,然后回台湾讲,没有障碍了,时间久,大家忘掉了,听的人都生欢喜心。所以这个经跟注解在台湾就很方便的流通了。
  「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我们有福报,遇到这个本子真不容易!这个本子历尽千辛万苦,现在对这个本子不满意的人还很多。那我们要问一问,这本子他有没有看过?可能没看过。没有看过,反对它是为什么?这个事情我们得认真去思考。好在现在是国家承认了,中国国家宗教局印的净土五经,我拿到手上来一翻,《无量寿经》就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国家宗教局出版的,代表国家肯定承认,这是一桩好事。所以念老在未讲经之前,前言里头把这个前因后果做详细介绍,让我们对于这部大经产生坚定的信心,不怀疑,真诚恭敬心来学习。这些年来,依照这个经本修行成就,瑞相很多,这都可以给我们做证明。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