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028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八集)  2012/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2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百九十四面第一行:
  「如《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这里面有一个术语,十二部经,这是佛学常识,在许多经论、祖师注疏当中都提到。哪个十二部?我们参考资料里头列出来了,从长行、重颂、孤起颂、因缘、本事,我们学到这个地方。
  第五是「本事」,这是说佛说经的内容,本事是佛说弟子们过去当中的因缘,为什么在这一世能遇到佛陀,能跟佛出家、修行、证果,宿世都有缘分,不是偶然的,这一类的叫本事。第六叫「本生」,本生是佛说自己过去世的因缘,说自己,不是说学生,所以叫本生。第七种叫「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这一类的经文。佛在必要的时候,也以神通为佛事。但是神通绝不是常用,为什么?怕众生产惑,产生迷惑。魔也能现神通,妖魔鬼怪都能现神通。如果佛以神通教化众生,佛跟魔就没有方法辨别,到底是佛是魔。所以佛不用神通,有神通也不用,佛是以讲经教学为主,讲经教学这是妖魔鬼怪他们做不到的。神通决定是有因缘,在什么状况之下应该用神通做佛事,这些经典上记载的经文叫未曾有。
  第八是「譬喻」,譬喻,举例,让众生容易明瞭。这个例子很多,一切经论,包括祖师的注疏常常用比喻来说明难懂的道理,複杂的这些因缘。第九种是「论议」,这个论议是讨论,有问有答。《楞严经》上就非常多,可以说这一部经里头三分之二,都是佛跟弟子在讨论问题。佛问,学生回答;学生问,佛来解释,让我们在旁边听到的人增长智慧。第十个是「无问自说」,佛法因缘生,而且师道最注重的是尊敬,尊师重道。所以老师轻易不说话的,学生问到了,老师就说,问不到,老师不说。说了什么?学生不能理解,机缘不成熟,所以不多说话。但是要遇到非常重要的大事因缘,学生能懂、能接受,但是没有人问,这个时候要说出来。譬如《阿弥陀经》就是佛无问自说的,没有人提出来,这个是特殊因缘。这个法门,娑婆世界众生与阿弥陀佛有很深的缘分,说出来之后,很多人生欢喜心,能听得懂,愿意依教奉行,他就往生,就成佛去了。所以这个没有人问也得要说。无问自说的经不多。
  第十一种叫「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方就是端正,叫四四方方、整整齐齐,里头有庄严的意思;广是广大,方正广大的真理,现在一般人讲的宇宙的奥祕,譬如这宇宙怎么来的,万物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这个里头的道理深广无尽!佛对哪些人说?对开悟的人说。所以大方广,代表的是《华严经》,《华严经》里面就是说的这些问题,用现在的话说,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佛经里头有,讲得非常透彻、非常明瞭。这一类的经文,这多在大乘经里头,小乘经没有。第十二是「记别」或者叫「授记」,用授记用得多。授记是什么意思?是记佛为菩萨或是为声闻授成佛之记,就是预先,现在讲的预言。佛告诉这个菩萨,你往后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成佛,你的那个佛国土叫什么名字、佛号叫什么名字,都给你说出来,这叫授记。预先告诉你,增长你的信心,坚定你的信愿,你认真努力向这个目标去迈进,决定成就。佛没有妄语。
  这十二种,所以「此十二部中」,要是从体裁上只有三种。「长行」,散文的体裁;偈颂的体裁,偈颂是诗歌,中国人讲诗歌,这两种体裁。偈颂里面有「重颂」跟「孤起」,不一样,重颂是长行说过,重複再讲,用偈颂来说;孤起,长行没有说过,直接用偈颂来说明,所以格式只有三种。其他九种都是依经中经文所记载的别事,记载的事不相同把它分类,所以才有这九种。又小乘经里面没有自说、没有方广、没有授记,小乘经这三种没有,所以叫九部。大乘有十二部,小乘九部,这是所谓的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就是一切经。
  世尊示现住世八十年,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不外乎这十二类。这个部就是部类,给它分别有这么些的内容。这是法施利益,一切布施里头,法布施第一。《金刚经》里面说得最多,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利益,这个话很难懂。今天人家布施我们一百万、一千万,我们真管用,为什么说大千世界七宝这些财宝统统布施,功德比不上四句偈?这我们不懂。四句偈,不管他现在得不得利益,佛经上说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听懂、听明白了,阿赖耶识种下这个种子,这个种子就是将来成佛的种子,你说这个利益多大,大千世界七宝怎么能比。
  今天人得财宝生欢喜心,闻佛法不生欢喜心,是什么?愚痴。业障烦恼习气很重,虽然天天听经,真的没听懂,这是真话。为什么?听懂了,你会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怎么一样?王位捨弃了,荣华富贵不要了,去当苦行僧。那就是什么?他真懂了,那个里头的乐趣绝对不是做帝王,绝对不是拥有亿亿万财富,不是的,不能比。没有人知道,人听不懂,听懂了那不是凡人。真的捨掉了,真的不要了,心地恢复到清净平等觉,对于宇宙万法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瞭,到那个时候,三明六通,这是现在人讲特异功能,全都现前了。是什么?是你本有的,不是外来的。障碍除掉了,本能就现前,这个里头真乐。
  凡人眼睛里头,释迦牟尼佛过的生活很苦,法身大士眼目当中,释迦牟尼佛住在极乐世界,这是怎么回事情?佛在经上,大小乘经都讲,那这就是很重要的开导,「一切法从心想生」。法身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极乐世界。我们看这个土地是泥,是沙、石头,他们看到是七宝,众宝所成,这就是境随心转。我们看到凡夫这个肉身,他们看到的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以境是假的,随著念头在转变。你自己迷惑颠倒,你不能了解别人的境界,就是你的心跟他的心不一样,他的心能把这个环境变成大自在,变成无量珍宝庄严,那真的是如是。所以法身菩萨,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的人他看到,每一个放下的人都看到,不是假的。纵然法身菩萨去度地狱众生,菩萨看到地狱是什么?都是七宝庄严,他变的。可是地狱众生是受尽无量的苦楚,是他的心变现的。你要没有这个罪业,地狱在面前你见不到。
  这从前章太炎先生的故事,那绝对不是假的,章太炎不会编这些话来骗人,不可能的,真的。读书,看到书里头记载,地狱里头有一种炮烙地狱,铜柱烧红了,叫这个罪人去抱这个柱子,那人一抱的时候,全身就烤焦了。章太炎是佛教徒,心地很慈悲,劝东岳大帝,这个刑罚可不可以废除,很不仁道。东岳大帝派了两个小鬼,带他到现场去看,到达现场,小鬼告诉到了,他看不见。才想到佛经上的话,不是菩萨、不是业力,地狱在面前你也见不到。你该受这个罪业,这个地狱就现前;你没有这个罪业,地狱在你面前你不知道。证明一切法从心想生。
  所以法布施的利益无量无边。我不能讲经说法,我怎么修法布施?不能讲经说法,你能修最殊胜的利益,法布施,一句佛号。这怎么回事?劝大家念阿弥陀佛,这是法布施里头的第一功德。为什么?一切法到最后都归阿弥陀佛,都归净土,都归四十八愿,都归十八愿,到最后就是一句名号。这一句名号法施的利益功德没有法子说,诸佛如来也说不尽。没人干,人为什么不干?不知道这个利益,所以疏忽了。积功累德任何人都可以做,都能做得圆满;这是佛法,并不是有钱、有势力的人能做,贫贱人不能做,不是的。
  《了凡四训》里头有个故事,有个贫穷的女孩子,两文钱。两文,现在人不懂,两文是多少?古时候,十文钱是一分,十分是一毛,十毛是一块钱。那个一文是什么?清朝时候,民国初年还有,铜钱,当中有个方方的洞,那个钱。我们小的时候,那一个钱大概当作三文了。我小的时候,我记得用铜板,当中没有洞的,但是那个没有洞的那个就当十文,就是要换那个有洞的、满清的这个钱,民国的钱一个铜板、铜钱,一个铜板换满清的换十个,就是当中有方孔的换十个,我小的时候都还用这个钱,换十个,钱很值钱。一块银元可不得了,那是大数字。但是现在没有了,现在用纸钱,纸钱是什么?从前是鬼用的,不是人用的,现在人用纸钱。从前钱是铜钱、银元,银元上就有元宝,元宝算重量,几两几两的,金元宝,金条、金元宝,那是用这些东西。所以要知道积功累德,决定不能造业。
  法布施的利益就是帮助人破迷开悟,除无明暗障,这是破迷;开智慧眼,这是开悟。破迷,你的苦离开了,真的是离苦了;开悟就得乐了。
  佛经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这些阿罗汉,还有个零头,五个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通常讲整数,一千二百五十人,佛跟他的弟子们,大乘经上都说皆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什么意思?全都是法身菩萨,本经上所说的阿惟越致,这些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萨,他们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居住的是什么样的环境?佛曾经表演过,在哪一部经我忘掉了,也是弟子们提出请求,世尊的报土(实报土)在哪里?实际上四土就是一土,而是众生根性不相同,各人看的不一样。不是真的一个一个,不是,就在一起。所以佛,佛是盘腿坐在那里,佛把腿放下,脚踩在地面上,大家一看的时候,这个地完全是众宝庄严,像极乐世界大地一样,就在眼前,你就站在这个地方。但是,这中国谚语很有味道,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福报的阿惟越致菩萨他站在那个地方,底下是宝石,无量珍宝,宝石;凡夫业障重的,底下是泥沙,是很肮髒的垃圾。不一样!一个地方,那它现的相就不相同,这说明什么?相随心转。谁的心?你自己的心。
  佛有能力把自己的境界示现一下让你看,这个就是佛力加持的,你看佛住什么地方。没有一样是真的,全是假的,因为是假的,所以才随心所变。于是一切境界,你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告诉你没有地狱、没有天堂,什么都没有,统统是你起心动念自己变现的。经上说得很好,你是上品十善心,你所看到的,天堂;你是下品十善心,你看到的是魔境。魔境也非常庄严,为什么?他有福。有福为什么会变成魔?他有傲慢,他好胜,魔总是要争第一。烧香,他要烧第一炷香,第二炷香他就不高兴,什么都要抢在别人前面。所以他有大福报,但是他是魔。大福报里面看的境界也许跟佛差不多,但是佛的磁场是柔和的,你进入他的境界,感觉到非常舒适;魔的境界也非常庄严,你进去之后,他里头好像杀气腾腾,你感觉到不安,非常庄严,但是觉得里头没有安全感,里头有暴力、有瞋恚、有嫉妒,有这些东西,不一样。这学大乘法不能不知道,你明白之后,你什么都不要害怕了。
  我们初学,自己这个能力没有恢复,境界没有现前,完全依靠阿弥陀佛,这就好。行住坐卧不离阿弥陀佛,那我居住这个地方就不会遭灾难,我跟佛在一起。心念念不离佛陀,佛陀加持就不中断,这个就是「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换句话说,你进步很快,提升得快,完全靠的诸佛讲经教学,接受佛陀的教诲,对于这一类的众生,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
  第二种是佛的光明相好,第二种利益,我们看注解:「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这个利益不可思议。称念是念佛名,观察是观想跟观像,总相是看佛的全身,是看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妙国土就是总相。别相是观佛的白毫、观佛的肉髻、观佛胸中的法字,卍字,这叫别相。无论是总相、是别相,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利益都能帮助我们除灭四重五逆。
  我们造的罪业里头,四重是杀盗淫妄,这个四重罪。出家比丘犯了这四重决定堕地狱,没救的。所以戒律里头,五篇就是五大类,这是第一类,第一类是堕地狱,堕无间地狱,没救的。为什么?你把僧团规矩破坏了,让一切众生毁谤僧团,这罪多重!这不是你个人事情,你把团体毁掉了。这是什么团体?诸佛如来的团体,神圣的团体。跟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同等的罪过。你能护持僧团、护持正法,无量功德;你要想毁坏它、破坏它、伤害它,那这个罪过也是最重的。
  五逆,前面说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阿罗汉跟老师是同一等的,阿罗汉住在世间是教化众生的,在中国人就是一个好老师,他的行持是大家的榜样,他的言教是开人智慧。这样好老师住在这一方,这一方有福,这地方人就有福报。你把他杀掉了,这一个地方人没有福报了,罪从这里结的,不从他个人,你让这一方人修行证果的缘断掉了。阿罗汉不跟你结罪,杀掉了无所谓,他不会怪你。他要是怪你的话,他是凡夫,他心里头痕迹都没有。罪是从这一地方人,他住在这里多少年,多少人得利益,你把他杀掉,这些人利益得不到了,从这结罪。如果他影响力愈大,影响时间愈长,你的罪愈重。真正研究戒律,对于这些事理通达明瞭,戒律是一套大学问,我们这个世间大学里头有法律系,跟戒律不能比,差太远了!
  「永背三途」,能够把四重五逆罪消除了,你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什么?佛示现给我们看的。所以做一个好样子的功德还得了吗?做好样子,从起心动念处做起,你就真正会修行。我动这个念头,这念头是不是好样子?社会大众跟我学行不行?自己先问问自己,社会大众都跟我学,是好样子,很好;如果这个样子,社会大众都跟我学的话,这社会就坏了,那这个念头就不能起,这事就不能干。大乘菩萨的心很细,想得很周到,感触、反应非常快速,那个觉心,一刹那之间他就决定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功、什么是过,什么是罪、什么是福,他清楚,得自在。
  「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这是佛菩萨的相好光明,第二种利益。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好人住在这里,影响很大,帮助他、扩大他的影响,得利益的人更多,功德就愈大。我们帮助他,替他宣扬,他的功德大,我们就沾了一分光,为什么?我们参与进去了。李老师在台中,我们给他宣扬,宣扬是弟子的事情,他自己说不出,不能说我怎么怎么好,这话说不出来。甚至于弟子对老师的好处赞叹,也不能够直接说,得间接。间接是什么?表演,唱歌、跳舞表演,舞台表演,让人家看,知道这个东西好。
  所以现在大家听讲经,没有听过真正讲经,真正讲经有一套仪规的,大座,那一套仪规差不多要四十分钟。那是什么?赞三宝。它有用意,因为来听的人有先来后到的,来早的人坐在那里没有事情,就欣赏,等后面的人。所以实际上两个小时讲经,只有一个小时,前面的这个仪式,后面的迴向,迴向也是仪式,要十几二十分钟,就佔一个钟点去了。现在这个社会不行,你这样搞,人家不来听了,我是来听经的,我不是来看表演的,所以大家不能忍受。他不知道那是教育,那个比听经还要重要,有那个心的时候,你看的时候你心定了,心情定了,再听经受用不一样。所以这仪规很有学问、很有道理。现在人不要了,我们用这个仪规,大家觉得讨厌,浪费时间,现在人分秒必争,我是来听这个,我不要看那些东西。所以现在没有了,大座讲经没有了。得利益。
  第三个利益,是劝他的父王念佛,这是真正做给我们看。人,最亲爱的是父母,大概最好的东西是供养父母。佛法也不例外,最好的是什么?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佛用这个法门劝他父王。他母亲早年过世,生下来第七天,母亲就过世了,母亲福报大,到忉利天去了,在天上享福。所以劝他父亲,「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他父亲问他,佛地的果德,大般涅槃,也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五句话,果德,自性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是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真如实相,把性相、理事、因果全包括在其中。第一义空也是实相,法身菩萨才能见到,没有证法身见不到。这些无比殊胜的大法,为什么不叫学生学?
  「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这是真的,太深了。妙是无法想像,不可思议,这叫妙。「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凡夫行不到处,他想不到,达不到这个境界,说了没用。所以佛教弟子,说真如实相是在第四时。佛说法分五个阶段,五时,第四时讲真如实相、讲般若,二十二年,前面有二十年的基础,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每一天听经说法,跟在佛陀的身边,学习二十年才跟你讲真如实相。不是这样子学成的,就不能讲这个问题。讲什么?实在讲,他不懂,但是他自己以为懂了,《般若经》我看过了,我读过了,我研究过了,以为懂了,其实不是。
  所以我感谢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给了我一个标准,什么是懂、什么没懂。老人的标准是你做到了,你懂了;你没做到,没懂。不可以说我懂了,那是欺骗自己。我比别人幸运一点,可能也就是老师教我这些方法,我有这个方法衡量自己,没懂,懂了就做到了;没做到,不懂。「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懂不懂?没懂。真懂,还会看其他东西吗?放下了,真懂了。所以我们细细观察谁懂了?锅漏匠懂了,修无师懂了。人家有那么殊胜的成就,什么原因?没别的,懂了,真看破了。真看破了决定放下,没有放下,没有看破,这不能不知道。「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也不例外,也是大权示现,他们在舞台上表演给我们看。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底下这一段内容,简单的说,众生念佛,繫念不止,定生佛前,这个佛是阿弥陀佛,所以佛劝父王念佛。「又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这个文从上面是接著来的。一切众生在生死中,这句话就是在六道轮迴,念佛之心亦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繫念不止就是止心一处,佛说,「无事不办」,你要把心停止在一个地方。停止在哪?停止在这一句阿弥陀佛,你就一切都圆满了,决定生到极乐世界,决定见阿弥陀佛。「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这就是断一切恶,成一切善。最重要的就是往生,没有比这个更重要。极乐世界是自性所现的,阿弥陀佛是自性所变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这一法?这一法是教我们成佛之法,是教我们回归自性之法。念佛的人,一切诸恶,前面所讲的五逆十恶,自然消除了;也就是说,你根本不用理会,不要把五逆十恶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那就有,这个罪因会增长。不放在心上,没有了,心上只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它自然就灭掉了,大慈悲心自然增长了,这个不可思议。
  「以上释尊大慈至孝劝父之言,唯劝念佛」,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可见种种行门非不殊胜」,行门,修行的法门;种种,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不是不殊胜,「但非凡众之所能修」。为什么?凡夫烦恼、业障、习气太重,所以不容易成就。「唯有繫心念佛法门,最是应机,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转恶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显示无馀」。这段话讲得太好了!净宗行门的核心,行门的总纲领,说得非常透彻,我们要想成就,依照这一段开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决定成就。
  下面说,「念佛有四种」。「据上经中释尊劝父王念佛,谓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繫念不止」,这不止就是不停住,「佛意所指之念佛,乃四种念佛中之持名念佛」。「念佛有四种」,第一个持名,就是执持名号,执就是执著,别的执著统统放下,只执著名号,这个东西不能放下,那你的执著就对了。执著是离不开六道轮迴的,可是你执著的是阿弥陀佛,六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所以它跟极乐世界相应,跟这六道里头不相应。这个六道里头有我执、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有五欲六尘,你执著这些东西,你出不了六道轮迴。所以阿弥陀佛知道执著放不下,换一个,换个对象,执著阿弥陀佛、执著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就解脱了,把这个世间忘得乾乾净净,要放下,一丝毫都不能够留恋,一丝毫都不能够执著,知道什么都是假的,可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坏了。
  你们看到我在此地,住在这边讲经,四面八方的这些道友,我很感激他们,经常不断送这些礼物给我,吃的、穿的、用的很多。我怎么样处理?看都不看它,从来不过问,收藏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要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糟了,就坏了,那它们害死我了;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它害不了我。我看看,点点头谢谢他,就完了。这些东西,谁欢喜吃就拿去吃,谁用得上就拿去用,好!广结善缘。太多了,很名贵的补品,像参这一类的,我都不懂、都不认识,不识货,大概都是不错的,我让他们分成小包,看看邻居,八十岁以上的人都送,广结善缘!持名念佛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种,「观像念佛」。人喜欢佛像,尤其是像造得庄严,我们得到这个佛像怎么办?给它照相,我用这个办法,照相洗出很多,大家都供养。原来的这一尊送人,送到博物馆去收藏。名贵的东西别放在房子里头,为那个操心不值得,看什么地方合适,可以供养,放到那里去,自己不要,自己要照片就好了。这观像念佛。
  第三观想。《观经》教我们十六种观法,前面十三种都属于观想,观想是修定,制心一处,后面三种就是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个观想不包括里头,就是观像跟持名。善导大师把这部经分成两分,这两分,一个是定善,一个是散善。前面十三种是修定,制心一处,定善,定是善;后面这三种,里面有净业三福,有断恶修善,这是散善,不是用禅定的心,是用修善的心,人人都能修。修定比较难,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但是修善的这种心来念佛,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
  最后的第四种,「实相念佛」。实相念佛,我们做不到,法身菩萨那就是实相念佛。这后头接著有解释,四种念佛都有说明。第一种,「持名念佛。即本经所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善导大师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善导大师唐朝初年人,相传他是西方阿弥陀佛应化到中国来的,以比丘的身分出现在世间。很多人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特别在日本,日本许许多多净土宗的寺庙叫善导寺。你看到善导寺,这决定是净土宗,善导大师。意思也好,用什么善导?一句名号,但念阿弥陀佛。这条路是近路,凡夫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就是持名念佛。
  「馀门修行名竖出三界」,馀门,念佛法门以外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竖出。他们的方法像读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慢慢向上提升,要很长的时间。这个横出?不用这个方法,就从人道直接到极乐世界去了,不要通过这些关口,这一出去就是的,所以叫横超,横出三界。「如虫生竹中,竖出则难,故称难行道」。这是比喻,有个小虫长在竹子里面,竹子是一节一节的,牠要想离开这个竹子出去,牠往上爬,好多节,每一节都要咬破鑽出去。你看多辛苦,那叫竖出。横出,牠不从上面,牠从旁边,旁边咬一个洞,出去了,牠目的就达到,这就快!古人常用这个比喻。「但念佛如虫横出竹中,易于透脱,是横出三界,称易行道。喻为径路」,竖出遥远,通过关口太多,横出就容易,只有一道关口,而且这一道关口很容易透过,不困难。
  「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这个法门确实方便,没有比这个更方便了;直捷,也没有一个法门像这样的直捷,直通阿弥陀佛,直通极乐世界。这个方便善巧,法门善巧、稳当、快速,而且成就比一切法门都高,生到极乐世界就成阿惟越致菩萨,找不到的,到哪里去找这种法门?古人有比喻说,大乘教里面,禅是捷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叫近路。净宗是近路里面的近路,比禅还要稳当,还要快速,成功比禅还高,所以叫径中之径。念佛法门有四种念佛,这四种念佛比较起来,持名又是个近路,所以古人有个小册子叫《径中径又径》,就是指的持名,这最快的,没有比这更快的。禅是径路,净土是径中之径,持名念佛是近路里头又是一个近路。
  我们遇到了,遇到了最重要的要相信,不相信,遇到也等于没有遇到,要坚定的信心,决定不能怀疑,一生决定能成就。只要这个心一发,你就得到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为什么?这个心一发,阿弥陀佛就收你做徒弟了。你带著怀疑,他不收你,你自己以为是弥陀弟子,弥陀不承认。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我这一生决定到极乐世界去!这一念,极乐世界就注册了,七宝莲池里头就有你的莲花,那莲花上有名字,不会错的。你在这里念佛愈勤,发心愈恳切,那个莲花就愈大,光彩就愈胜,将来到极乐世界往生就生在这朵花里头。这个花,阿弥陀佛亲自照管,没有找人代理的,他亲自来关怀,亲自来照顾。所以是径中径又径,成功迅速、成功稳当、成功殊胜,多大的福报、多大的因缘,你才能遇到!
  世尊为一切大众介绍这个法门,《无量寿经》在中文里面一共有九种不同的版本,九种版本我们都看了,以这一本说得最详细、最完整、最容易明瞭。再由黄念祖老居士加一把力,将大小乘经论、祖师大德注疏里面讲到净土法门的这些文字,会集起来做这个注解、集注,无量功德。为什么?我们对于经教不是十分透彻的理解,信心发不出来,一定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我决定走这条路,不再怀疑了。成就这桩事情的人,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关键人物!世尊末法九千年的众生因此得度,不能不感激这两位大德。没有这两位大德,我们对这个经教理解不透彻。
  他们两位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就干这桩事情。所以念老有一副对联说得好,乱世,现在天下大乱,「乱世无如念佛好」,我们怎样度过这个乱世?念佛好,乱世念佛是最好的,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下联是「此生端为大经来」,这一生他来干什么?会集大经,黄念祖来注解大经,就为这个。有会集、有注解,我们是专为流通来。上联不改,「乱世无如念佛好」,我们的身分,「此生端为流通来」。我们要做一个修学的样子给人看,这个多有意义、多有价值,这一生没白过,这一生无比的幸福美满。
  社会要恢复安定,要恢复和平,怎么办?有这个问题的人很多,我遇到不少。我们看看世出世间的圣贤,他们怎么办法。我们细心观察,体会到了,教学为先。教什么?自性的核心是什么?自性的原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非常可惜,这个爱的密意、爱的幽微没人知道。世间人不懂这个字,都把这个字搞错了,讲错了、解错了、会意错了、做错了,所以社会搞成这么乱,乱象。这爱是什么?这个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里头含著这个东西,里面包含了万事万法,这一个字就是整个宇宙。这个爱是清净的,这个爱是平等的,这个爱是觉悟的,不是迷惑;这个爱是慈悲,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人懂,懂的人决定自爱,现在人不自爱,不自爱怎么会爱人,哪有这个道理!怎么说不自爱?自爱的人没有不爱性德。什么是性德?中国古人所说的五伦是性德,今天没有人爱;五常是性德,四维是性德,八德是性德。如果是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这四科,他打分数是百分之百,他圆满的,这是什么?圣人。贤人还差一等,九十几分,没到一百分。
  在大乘佛法里,佛教导我们的,十善是性德,三皈是性德,戒律是性德,六和是性德,六波罗蜜是性德,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性德,爱心里头流出来的,这自性流的,是自性原点里头流出来的。谁懂得?法身菩萨懂得。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会违犯,决定跟性德相应,这是爱,宗教经典里面我们读到「神爱世人」,就是讲这个事情。上帝爱世人,真主爱世人,都是讲这桩事情。真主、上帝、神,是谁?自己的自性,明心见性的人他就是,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常寂光,常寂光就是神圣。现在很多宗教说神没有形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具体的身体,跟我们讲常寂光愈来愈像了。常是什么?不生不灭,他们相信神不生不灭;寂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光是光明遍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这就是神,但是他们没有回归到自己。大乘是完全回归到自己,神跟人融成了一体,这就是大乘。
  所以,自性的核心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它的本体就是弥陀的法身,它的真相就是弥陀的报身,它的作用就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三身一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这一句名号,把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上面包括诸佛如来,下面包括一切万法,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不能不知道。念熟念久了,念到相应了,无始劫以来的业障自然消了,自性的功德智慧自自然然就往外透,这个时候就真乐,你跟极乐融成一体,你的身心极乐,你观察这个世界也极乐。所以四种念佛,把持名摆在第一。
  我们再看第二,「观像念佛」,这是《十六观经》里的。「以陈供圣像,注目观视」,让这个弥陀的像印到自己心里头,观成之后,无论对不对像,你都能看到这个像在眼前。「但像在可修,离像则难」。这人要有大福报,一天到晚面对著佛像。修这个观像念佛,现在科技发达,比从前的人方便,从前人就一尊像,都要面对著它,掉过头来就看不到了。现在可以把这像複製,你这个佛堂里面四面统统都是佛像,无论你转到哪一个,佛像都在。实在讲,一栋大楼层层全是这一尊佛像,无论在哪里你都看到。观像念佛。
  古人有这个做法的,你看我们在斯里兰卡看到的那个石窟,石窟里面所有的像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像,无论你转到哪一方面,你都能看到。那个像是二千二百多年前造的,阿育王时代,没有被破坏,二千二百年了,我们去看还是完整的。敦煌我没去过,中国这些石窟都被破坏了,很多佛像头都没有了,手没有了,都被人家拿去当作艺术品,全都破坏了。所以斯里兰卡的就非常宝贵,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管。这叫观像。
  「净因易断」,你离像就难了,净因就断了,「相续甚艰」,相续不容易。「故云:像去还无,因成间断。故其方便不如持名念佛之随时随地可修」。持名不要观像,就这一句名号。以前李老师告诉我,他说观像不容易成就,成就之后,到极乐世界还要把像去掉,那也很难,为什么?印象太深了。为什么要去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如念佛,念佛这一句佛号去掉很容易,要知道那名是假名,你不会严重执著它。这个像好,看久了他执著。
  所以我们供像供一尊,为什么?不分心。到我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弥陀现的是什么相?就是我们供的这个像,所以会很亲切、很熟悉,天天供养想你,居然见面了,真见面了。一定要晓得,佛没有相,佛是随众生现相,众生喜欢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完全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就知道,我们最好一生就供一尊像。
  我们现在印的这个蓝底白的这尊像,这尊像是瓷器,瓷的,江西景德镇出来的,大概很少,有三百多年了。我在台湾,那个时候图书馆刚刚成立,没有佛像。这个老居士家里藏的这一尊佛像,就交给我供养在图书馆。不高,大概一尺高,只有这么高,瓷的,看起来像玉一样。我们长年在外面旅行,那个瓷的像很不好带,很容易破碎,所以我就照相,就这样再翻印。现在这尊像不晓得有多少张照片了,太多太多了,应该超过上百万张,有这样大的数量,看到的人都欢喜。所以养成这个习惯,我们往生决定阿弥陀佛现这个相来接引我们,决定不会错的。
  第三观想,观想念佛就是《观经》所说的,「以我心目,想彼如来。但凡夫之心散乱浮动」,叫心浮气躁,「鲜有静定之时,难入微妙之观。故云:境细心粗,妙观难成。故不如持名之方便易行,不问上智下愚,无论苦乐忙闲,人人能念,个个可行也」。这是做个比较,观想不容易,不如持名来得方便。《十六观经》是释迦牟尼佛对韦提希夫人所说的,这部经的重要讲两桩事情,跟《无量寿经》不一样,《无量寿经》属于概论,对极乐世界面面都说到了,介绍得很详细。《观经》里面说两桩事情,一个是理论,净宗建立的原理;第二个是修学的方法,方法讲了十六种,叫十六观,持名念佛是最后的一种,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
  古代中国跟印度有些概念是相同的,最殊胜的、最好的放到最后。你看中国艺术表演,最好的东西叫压轴戏,放在最后。为什么?好东西摆在前面,人家看完了,后头都不如这个,他看完就走了,这后头不看了。压轴戏放到最后,一定要看完才能走,没有看完,好东西在后头没见到。佛说法亦如是,最好的放在后面,愈是后面就是愈精彩的,所以持名放在最后,第十六观。
  确实,心浮气躁不但观想不能成就,看经也没有看懂,听经也没有听懂,什么原因?心浮气躁。所以我这一生也是稀有因缘,遇到章嘉大师。这个老人,你跟他在一起,你那个浮躁的心一定放下。不放下,他不跟你讲话,他面带笑容看著你,一句话不说,他能够看你一、二个小时,看不厌。跟他在一起真的看不厌,也坐不厌,这磁场好,你在他那个环境里头感到很舒适、很安全。听不懂,也愿意在他旁边去坐一段时间,有这种摄受力量。我们提出问题,一定等到我们浮躁的气完全降下去了,心定了,他才跟你讲。没有废话,说话简单扼要,几句话就把你问题解决了,真正是大善知识。心是定的,无论在什么时候,行住坐卧,他都在定中。佛经上有两句话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两句话,我们看章嘉大师做到了,佛没有说假话,真有这样的人,在定中。定中没有烦恼,定中没有习气,定中显示的是智慧,显示的是性德,叫人不能不尊敬。说话虽然不多,人不能不服,而且永远记在心上,这是应该要学习的。好,今天时间到了。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