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五集) 2013/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49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三十一页,倒数第七行,最后一句看起:
「又《首楞严经》曰: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于古观世音如来,受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得无上道」。这是《楞严经》上的一段话,昨天我们学到此地,这段话的意思很深。《楞严经文句》里面告诉我们的,在参考资料里头,「全性起修,修即无修,故云如幻」。什么叫全性起修?首先要懂得性是什么,性是自性。全性起修的是什么人?法身菩萨,也就是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们的修行方法是全性起修,修即无修,什么人?在中国有,实在讲也不少,最明显代表的人物就是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大师在黄梅住了八个月,《坛经》上说得很清楚,黄梅道场里面有讲堂,他没去过,甚至讲堂在哪里他都不知道;有禅堂,他一支香也没坐过。在黄梅住了八个月,五祖派他这个工作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义工,那个时候他没有出家,他是居士身分,在碓房里面舂米破柴。他是樵夫,还是干他的本行。这就是全性起修,修即无修,谁知道?五祖知道,他自己知道,除五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修成功,成功是什么?真的见性,五祖晓得。五祖明心见性,有六通,有他心通、有宿命通,有六通,五祖知道。他自己知道,像神秀这些人都不知道。成功,就是真的见性,五祖得传法。传法,当然不能召见他来传给他,那大家不服。所以五祖下令,叫大家每个人作一首偈来给他看,他看哪个人真正开悟,就把衣钵传给他,立他为第六代祖。这是民主,大家都有机会,像竞选一样。
可是三天,都没有人作一首偈送给他看。神秀大师心里有数,为什么别人不作偈?每个人都以为他是五祖的继承人。他在道场的确跟五祖时间久,也有几十年,接受五祖的教导,而且常常代座,来参访的人多,五祖没有时间接见,神秀大师代表,神秀大师升座说法,很有身分地位;惠能不认识字,一天经没有听过,禅堂一支香没坐过,是这么一个情形,所以逼著神秀不能不作偈子。神秀作偈子是一点把握都没有,这首偈作出来,不敢送给五祖,只好给它贴在外面墙上,五祖看到赞叹,就承认是我作的;五祖是摇头,不行,就不要说话。抱著这样的一个心态。这首偈大家都知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看到,对它很赞叹,不错,大家依照这个修行有好处。至于见性不见性,老人一句话不提。所以这首偈也传开了。五祖问神秀是不是你作的?神秀承认了。
这个偈子传开来之后,惠能在碓房听到了,有人念这首偈子,他就问别人,这偈子贴在什么地方,你们能不能带我去?我也要到偈子面前去礼拜,种一点福。有别人带他到偈子面前拜了三拜,告诉大家,他说我也有一首偈,我不会写字,你们哪个帮我写一下。就有人感到很惊讶,实际他把神秀的偈子改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子出来之后,每个人都非常惊讶。五祖听到了,赶紧赶过来,把偈子擦掉,没开悟、没开悟,告诉大家。为什么?怕有人害他,嫉妒障碍,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就有。释迦佛在世,嫉妒障碍他是谁?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始终就想把释迦牟尼佛害死,他很聪明,他作新佛,把释迦牟尼佛的位子取而代之。你看看,佛陀在世就有这样嫉妒障碍的人。佛灭后到惠能大师这个时候差不多一千年,哪能没有障碍?
五祖半夜三更召见惠能,召见又不敢明说。偈子擦完之后,告诉大家没事情,没见性。把这个平复了。老人就巡寮,巡寮就是整个寺院到处都看一看,叫巡寮。走到碓房,正好能大师在舂米,就问他:米熟了没有?他们这个话是禅机,别人听不懂,以为问米舂熟了没有,实际上是问他修行是不是真的见性了。见性叫舂熟,熟了,没见性就是不熟。他说:早就熟了,犹欠筛在。有糠,没有筛乾净。筛是什么?就是求五祖给他证明,就差这一道手续。五祖拿著枴杖,对他碓上敲三下就走了。没有一个人晓得,他自己心里头有数,敲三下,叫他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他。三更他到方丈室,果然门掩的,没有拴,一推就开了。五祖给他讲《金刚经》,他不认识字,不需要经本,两个人像聊天一样,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那五句话就是考试,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一听,行了,下面不要讲了,衣钵就给他。送他到河边,五祖把船都预备好了,赶紧走。惠能问五祖,我到哪里去?他说,你从南方来的,还回南方去。这样在猎人队里头躲了十五年,时间不短,十五年之后这个风波停了,没人讲了,他出来了。
所以这个修行是全性起修,修即无修;他在猎人队里头十五年,也是全性起修,修即无修。什么意思?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体觉触、第六意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这是事,事上接触,这里头就有修。《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所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交光法师讲得好,奢摩他、三摩、禅那全是自性,就是称性起修的意思。眼根在色尘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全性起修;起心动念,迷了,就叫无明。不起心不动念那是性见,就是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我们不是的,我们眼根缘色尘起眼识,我们是眼识见色尘,耳识闻声尘,我们是用六识。这些大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是用六根的根性缘六根的境界,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这一句「全性起修,修即无修」,所以叫如幻。谁的分上?法身菩萨。学过《楞严经》的话,我一说你就会懂,没有学过《楞严》比较困难一点。
底下这个解释得好,「以本觉闻性熏于始觉,以闻性中所起始觉修于本觉,故云闻熏闻修。」《华严经》上,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行全是这个方法。没有见性的,还是用阿赖耶。用阿赖耶就是用八识,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四圣法界用得正,所以示现的是净土。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个阶层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方便有馀土就是四圣法界,实报庄严土那就是全性起修,《华严》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藏通二教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菩萨里面别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没有超过十法界,都是属于四圣法界里面的修行人,他们还是用阿赖耶。六道凡夫用阿赖耶,是染浊的境界,经上讲五浊恶世,就是秽土。四圣法界是净土,释迦佛的净土。六道是秽土,秽土里面有善恶,善,行善感三善道,造恶就感三恶道,这是六道轮迴。所以十法界里面全是用识,不是性,这个关键就在这一个字。超越十法界,生到一真法界里面去,不是弥陀净土的,多半都是去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世尊的报身叫卢舍那,法身叫毘卢遮那,在我们地球上示现的身是应身,我们常讲应化身,这是世尊的三身。报身、报土,佛佛道同,一切诸佛如来都没有两样。虽无两样,但是极乐世界的报土特别殊胜,这部经上介绍得非常清楚。殊胜有它殊胜的道理,这是得力于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五劫参学,取众佛刹之长而捨其短,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的成就是一切诸佛刹土真善美好之大成,一切诸佛刹土跟它相比都比不上。这是西方世界无比殊胜,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介绍得非常清楚。这句话不好懂,就是如幻闻薰闻修。
下面讲金刚三昧,这是他所证得的,「以其顿破无明结根,顿显常住藏性,故云金刚三昧。」这个时候无明破了,无明是起心动念,眼根缘色尘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见性见色性。你看,根是性,色也是性,明心见性。下面说顿显常住藏性,藏是如来藏,如来藏的性就是真性、就是真如自性,这叫金刚三昧。所以我们达不到这个境界,可是我们有一个方法可以能达到,我们不走这个路子,这个路子走我们走不通,我们走阿弥陀佛的路子,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告诉诸位,每个人修行的都是全性起修。我们是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看我们本经第二十愿,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等级?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就这个等级。所以可以说,一往生到极乐世界,《楞严经》上讲的修行方法,全性起修、全修即性,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道理事相我们明白、懂得了,能不能学?能学。学,对我们有好处,往生之后品位会上升。那是怎样?眼见色,修什么?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做不到,那得要真的见性的菩萨。我们可以修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大定。看得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动就是定,定慧等修。在哪里修?在见色上修,在闻音上修。闻,听得清清楚楚是智慧;不分别、不执著,是定,是功夫。世间人看到了心里就起念头,起什么念头?喜欢的想佔有、想控制,这就造业。造业,如果是善的念头,果报在三善道,如果是恶的念头,果报在三恶道。这是造业受报,感得果报,六道就是这么回事情。真修行的人,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果报是小乘人修的,声闻、缘觉。大乘十信位的菩萨,修行都在色声香味触法,根尘相接之处修行,这真修。
惠能大师没有念过经,他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成就?念经拜佛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分别执著,这样修法出不了六道轮迴。要想超越六道轮迴,得真修,要真功夫。经教是帮助我们觉悟,经中佛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为什么你可以不分别不执著?大乘经念多了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的,你分别它错了,没有这个必要,执著它也错了,所以乾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执著,清净心现前;没有分别,平等心现前。我们这部经的经题,后半部是讲修行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就说这个。心净则佛土净,只要你清净心现前,没有不往生的。极乐世界是清净法界,清净心跟净土相应,道理在此地。为什么叫你学经教,还得深入?是因为你不相信。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学一辈子佛,到老的时候,一口气还在的时候,他都不相信,他心里念的不是阿弥陀佛。有人情执不断,有人名利放不下,把寺庙当作自己的财产,财产放不下,他去不了。所以平时明白这个道理,功夫要在平时做,见色闻声,嗅香尝味,都没有分别,都没有执著,一切随缘,什么都好,什么都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要知道没有一样东西能带得走,连这个身体臭皮囊都带不去,身外之物亦复如是,你还有什么贪著?还有什么牵挂?没有了。这样的人走得痛快、走得轻鬆,他没有痛苦,走得非常潇洒。全在平常用功!如幻闻薰闻修,这个方法真的是好,法身菩萨统统用这个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做得到。这个地方我就说到此地。
下面又有一句,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思修是菩萨三慧,戒定慧是二乘的三学,三慧比三学高。阿罗汉、辟支佛,他还没有闻思修,他只有戒定慧,法身菩萨才有闻思修。我们看看这个地方是《楞严经正脉疏》里的解释,「三慧,惟闻慧不同常途,故思修亦别」。这闻思修三个字不能用平常的一般解释来说,为什么?「常途,闻即多闻,谓闻经解意功夫。其体即耳识,及耳家俱意识所发胜解分别」。这讲多闻,你学的经教多,你记得的多,广学多闻,这说的这个。这哪里是菩萨法?菩萨,前面我们看到的,称性起修,这个没有见性,完全是在阿赖耶识里头,这叫常途,凡夫所说的闻思修。「今此闻字,即指耳根中闻性,体即无分别如如智理而已。」耳根中的闻性,闻性是无分别智。所以我们应该耳闻声练习不分别,听得清楚这是智慧,没有分别是定功,耳在音声上入定。眼在色相上入定,看得清清楚楚,没有分别执著,眼在色上入定。《华严经》鬻香长者修禅定,在哪里修?像我们现在讲的在百货公司,外国人说的MALL。他天天逛市场,在那里干什么?在修定。定慧等修,看的时候清清楚楚,样样东西他都清楚,这是智慧;如如不动,这是禅定。决定没有被外面这些色相影响,练这个功夫,天天去逛,不受外面丝毫影响,这是定。禅定不是面壁,面壁的禅定不管用,这个禅定管用,真实智慧。所以见性才叫大修行人,这不是普通人的修行,这是大修行人的修行。
「思,即不著空有」。你看看,「一味反闻,外脱声尘,内冥智理,且约静习在禅功夫也。」我们把这个思当作思想,胡思乱想叫思,那是凡夫,那是造业。他的思是什么?明瞭的意思。那个闻是接触,闻性跟外面的色性相接触,这个接触叫闻。一接触就明瞭,没有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识,他不用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不用这个。我们今天眼根见色尘全用心意识,心意识是妄心,心意识的心就是阿赖耶,阿赖耶的见分、相分,末那的见分、相分,意识的见分、相分,我们全用这个,还包括与它们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法,这是凡夫。凡夫的心理很複杂,八识五十一心所,经论上解释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瞭。
修是什么?修就是一点差错都没有。「修,谓达于万行」,这个行是行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用个万行就代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与此禅观不相违背,所谓咳唾」,吐痰,「掉臂」,摇摇手臂,「无不定时」,全在定中,活活泼泼的。「何况一切善行,此约初心修进便应具足。」初心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就具足这个境界。在大乘佛法里头我们常说参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什么时候有资格参学?闻思修成就,有资格参学。没有闻思修的功夫,你有什么资格参学?所以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上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就是首楞严大定,他得到首楞严大定,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就是根本智成就。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知之智这叫根本智;它起作用叫后得智,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起作用,就是能生万法、能度众生。一定先有根本智,后有后得智。根本智是从定上讲的,后得智,定起作用是智慧,是从慧起作用的时候讲的,是这么回事情。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佛法的教学不是知识,不是教你记得很多、读得很多,不是的,全都错了。佛法教学教你一门深入,你一生只要学一部经、一部论,只能学一样,不能学两样。为什么?目的就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持戒,这就是规矩,戒律就是规矩。你守住这个规矩,你去做,你会得定,得定之后会开悟。它的目标一定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毕业了。你把《大藏经》念通了,都背熟了,你没有开悟,没有毕业,毕不了业。怎样才能开悟?要得定。怎么得定?你要懂方法。这是完全上轨道的方法,菩萨修的。菩萨见色闻声,确实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法身菩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够理解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住世八十年,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起心动念?我告诉你,没有。从入胎,一直到最后大般涅槃,都没有起心动念,来示现的。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在华藏世界,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是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当时的印度人善根成熟,他们都希望佛能够度他,释迦牟尼佛就现佛身而为说法。在中国现身,现比丘身、现居士长者身,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是什么样的根器就给你说什么样的法,佛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一定的法,佛无有定法可说,佛只有纲领,你能够抓住纲领,你就懂得怎么样学习。
今天我们全搞错了,我们没有遵守祖宗的方法,认为祖宗的方法过时了,不合科学,都学西方的。西方是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不能开悟,可以能够发现宇宙的奥祕,它不能开悟,纵然发现宇宙的奥祕,它不起作用。佛法不用科学的方法,完全用自性的本能,这非常高明。自性的本能就是戒定慧三学。戒,教给你的方法、规矩,你遵守,不能有丝毫怀疑,你的功夫就用下去,愈深愈好。教你,你喜欢哪一部经,你可以受持这部经,无论什么经论都好,一生只能专读这本,每天读,读的遍数愈多愈好。譬如这《无量寿经》,我们用这个本子,背得很熟,滚瓜烂熟,从头到尾背一遍大概半个小时。一天要背多少遍?至少要三十部,把它念三十部,就是要十五个小时。十五个小时你去念经,经里头什么意思不要管它,念得一个字没有念错,一句没有念漏掉,以这个为标准。这是什么?修定。你要不背书就胡思乱想,你就有妄念、就有杂念,用这个方法把你的妄念、杂念打掉。你看,你一天十五个小时没有杂念、没有妄想,用这个方法来修定,人家不知道。背书是附带的,不是主要,它不是目的,附带的,目的是修定。所以要懂这个意思。
连世间这些圣贤都不赞成记问之学。古人说得很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换句话说,我们要跟老师,老师广学多闻,他懂东西很多,我们找这个人教行不行?不行。要找什么人教?找开悟的。中国从前请老师,要请开悟的人做老师,不是记得很多、学了很多,不是以这个为标准,要以开悟。以德行、以开悟这两个标准,这人有道德、有学问,就是开悟,要请这种人做老师。真正开悟,他什么都懂,他不需要记的。像惠能大师不认识字,开悟之后,佛教经典,无论哪一部经,你念给他听,他就讲给你听。他不认识字,他不会读经,他讲的时候就能把你讲开悟,有这个本事。佛法他通了,世间法他也全通,没有一样不通。你念四书五经给他听,他给你讲解,肯定比那些老学究讲得好。佛法的老师是从这来的。为什么你能开悟?因为你本来是佛。能大师说得很好,你有自性,只是你没有见性,你迷了自性。现在问题,如何教你把迷了的自性再觉悟过来,就这个意思。这就是佛法教学,教你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意思在这个地方。所以不能搞错。学佛,方向错了,目标错了,你说你多冤枉!这一生那么长的时间浪费掉了,到最后一无所成,依旧搞六道轮迴,这不是大错了吗?
学佛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看破放下,这是关键。我学佛,第一天跟出家人见面,就是访问章嘉大师,他就把这个祕诀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这很重要。看不破,放不下,你不能入门,再好的老师都没用,佛菩萨来教你你都学不会。所以看破放下是根本,对这个世间要看得淡,不能有丝毫贪恋。财色名利有丝毫贪恋,你跟佛法就没有缘了。真正能放下,你就有缘,你就有机缘可以入佛境界。能入多少,就是你的定功的浅深,换句话说,你放下多少。你要真放,你要尽量放,愈放愈多,愈多愈要放下,这是佛教世间人。世间人所爱的,不仅是中国人,全世界没有例外的,哪一个不爱财?哪一个不爱色?哪一个不爱名?哪一个不爱利?财从哪里来的?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你用什么方法你都拿不到,命里没有。你去抢,还没有抢到手,被警察抓去了,去坐牢去了。抢到了,受用,你能够受用,不出事情,都是你命中有的,你说你冤不冤枉?不用这个方法,用正当的方法可以得到。能得到的全是命里有的,何必造罪业?因果是真理,是事实真相,世出世法都有因果。修因必定结果,修善因结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这是事实真相,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能避免,一定要受。所以恶的念头不能有,恶的行为决定不能做,做了要负责任的,果报现前你会后悔。所以,要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看明白,统统放下,就得自在了。
财,愈施愈多。我这个人命中没有财,命中也没有地位,说穿了,讨饭乞丐的命,这是命运里头最苦的。为什么?前世没修。幸亏,大概前世还有一点法布施,有一点小智慧;没有财,没有寿命,短命。我的老师很厉害,老师知道,要把财跟寿命给我补出来,章嘉大师劝我出家,劝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所以佛事,佛经上讲的佛事,佛事是什么事?释迦牟尼佛一生干的什么事?就是讲经教学。讲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三十岁开悟就开始讲经,七十九岁过世,整整四十九年。我就走他老人家的路子,讲经教学五十五年,愈讲愈欢喜,法喜充满;愈讲愈明白,至少这两个世界,极乐跟娑婆我搞得很清楚。所以我选择极乐世界,最后的归宿是西方净土亲近弥陀,其他的统统不要,全放下了。菩萨修行这些法门我都知道,很难,费的时间很长,我不走这个路子,我走近路。近路就是第一步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一生决定成佛。所以我讲的《首楞严》,我学经教《楞严》是我主修的一门功课,我记得早年好像我讲过七遍。《楞严经》上捨识用根,全性起修,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在此地修很难,到极乐世界去修很容易。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有所选择。这闻思修,什么叫闻,什么叫思,什么叫修,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它是三慧,它根本不用识。
我们看参考资料第三页,当中这一段,「《楞严经讲义第十五卷》」,这是圆瑛法师的,是近代人的,这里讲得很清楚,「此之三慧,不同常途。常途则以闻经解义为闻慧。其体即耳识,与耳家同时意识所发之胜解」。这个叫闻慧,这是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思、修亦即独头意识,将所闻之声教,思惟修习。此皆不离生灭识心,识心为圆通之障碍。」圆瑛大师这几句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本经」,本经是《楞严经》,《楞严经》里面讲的是「捨识用根为要旨,故三慧不同常途」。这是菩萨真正的三慧。「今此闻慧,即从耳根闻性妙理」,是性理,从这个地方生的,「所起始觉妙智。不闻所闻之声尘,但闻能闻之闻性」。这叫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用的方法。「思慧,即正智观察,能闻者是谁?不著空有二边,一味反闻闻自性」。这是思慧。「修慧,即如幻闻熏闻修,念念旋元自归,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解六结,越三空,破五阴,超五浊,全凭无分别智,反闻之功。」所以这是菩萨用的。我们的心向外,向外,外面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向外跑。菩萨能把这个心收回来,不往外跑,缘自己六根根性,这叫反闻。六根里头用观世音菩萨,菩萨是用闻,从闻开悟的,观世音菩萨,所以用他来做一个代表。六根任何一根都可以,观音菩萨用耳根,用耳根也有用耳根的道理。这个修慧就是如幻闻熏闻修,幻是没有自体,如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修行也是梦幻泡影。所以《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捨,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告诉我们佛法都不可以执著,何况世间法?也就是说,佛法可以用,不要执著,何况世间法?世间法可以用,不能执著,不能分别。最高的时候,可以用,还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太高明了,佛与大菩萨他们能做到。
「念念旋元自归」,念念他不向外攀缘,也就是我刚才讲的,他不分别一切法、不执著一切法,他缘自性。就跟宗门参究是一样的,能闻的是谁?能见的是谁?他把念头回到这来了。所以他「伏归元真」,元真是自性,他回归自性。「发本明耀」,明耀是智慧,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惠能大师第三句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华严经》上世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具足这些,跟如来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如来所证的不比我多,我所有的不比他少,平等平等,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统统现前,为什么不放下?放下之后,「解六结,越三空」,三空是我空、法空、空也空。「破五阴」,五阴是色受想行识,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现象、自然现象自然破了。超五浊恶世,五浊是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讲的是我们现前的社会。你看,「全凭无分别智,反闻之功」。真修行要从这下功夫,而念佛这一句佛号,这些功夫全在其中。关键呢?关键是你对于一切法不再执著。念佛无亚于《楞严》,无亚于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得无上道,无上道是成佛。这一段经文是讲的观世音菩萨修什么成佛的。
下面引用《观经》,也就是净土五经之一,《观无量寿佛经》,这里头说,「大士顶上圆光中」,这个大士是观世音菩萨,顶上圆光当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每一尊化佛,「有五百化菩萨」,菩萨围绕佛,有「无量诸天以为侍者」。实际上,我们在菩萨圆光当中见到,见到有五百化佛的现相,每一尊化佛又有五百菩萨围绕,佛在为菩萨、为诸天大众说法。那天人大众的数字就多了,不止五百,每一尊化佛,光里头有五百菩萨,这个境界都是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像。阿弥陀佛的身相那就更不必说了,《观经》上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身相,身有八万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印度人,古印度说这个世间尊贵的人具足三十二相。佛的报身是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个好有八万四千光明,每一道光明里面有无量诸佛在那里讲经教学。这给我们示现一个什么意思?我们要在这些当中去体会。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一桩事情,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用什么方法?教学。只要把每一个众生教好了,个个都破迷开悟,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今天我们的社会麻烦了,刚才讲的五浊恶世,我们真看到了。浊,是染污。六十年前,我刚学佛的时候,看到《弥陀经》上讲的五浊恶世,我们心里怎么想?这个世界固然是不好,释迦牟尼佛说得也太过分一点。现在看看世界,看到这个经典,释迦牟尼佛讲得完全正确,佩服得五体投地。用什么方法能解?讲经教学能化解。你们相信吗?要不相信,细细想想我们现前。现前在这个世界上,天天讲经就我一个。如果像我这样教学,一天四个小时,能够有个三十、五十个,每天在网路电视里面去广播,天下太平,问题全解决了。现在有三、五十个就行,古时候不行,古时候法师要很多,为什么?没有这个工具。一个人讲学,听众也不过就是百把、两百人,那就要很多很多的老师。所以佛陀在世,佛的弟子,经上常随众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是常随的人更多,个个都会讲经,所以他们到四面八方去弘法、去教学,产生很大的效果。佛带头,已经有成就能讲经的统统去教学,教学相长。每年雨季,印度没有四季,只有乾季跟雨季,雨季大概有三个多月,雨季不出去托钵,统统回到佛陀的地方结夏,夏安居三个月,接受佛陀教育,叫再教育。每年九个月在外面教学,三个月回去接受佛把你的程度再向上提升。这个制度太好了,夏安居就是今天我们讲进修教育。要不断帮助你提升,帮助你升级,你再去教学就可以教高一个阶层的学生了。有人教小学,有教中学、有教大学的,学生程度不齐。所以这个制度二千五百年前就建立。我们今天要干,不干不行。
过去,早年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开班,教我们这些年轻人讲经。有个经学班,我们班上二十几个人,个个都能讲。学成以后到哪里去讲?台中莲社有布教所。我在台中的时候,南面好像到台南的一个小镇,北面是到新竹,在这个地区里面一共有二十七个布教所,这二十七个布教所就是我们这些学生练习讲经的地方。老师往生之后,大概也就没有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如果我们不坚持的话就退转了,坚持比什么都重要,决定不改变,无论环境怎么样变化都不受影响,我们这个路就走成功了。
学佛的经教,还是用老办法,新的办法很难成就。老办法就是複小座,学讲经的学生要複讲,听到老师讲了之后,自己重新再讲一遍。像我现在这种方法教学,如果学讲《无量寿经》的,我一天讲四个小时,你们把四个小时的浓缩成一个小时,一天讲一个小时,讲得很精彩。这四个小时的东西,你要写讲稿,要写讲义,讲义大概要写,每天都要写,至少是三千字到五千字,你一个小时所讲的。天天这样学,一年毕业,课程就一门。这一年毕业之后,你要真正发心,一生就讲这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讲到什么时候?讲到你大彻大悟,讲到你明心见性。行吗?行。因为一部经得定,搞多了心是乱的。一部经,心的力量是集中的,你所想的不出这个经的范围,所以能得念佛三昧。讲个十几遍、二十几遍,会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得到之后不放鬆,继续往下讲,再讲个五、六年,说不定就开悟了。开悟之后不改,我一生就这一门,给天下人做一个好榜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己开悟了,自己明白了,不需要人指导,你所悟的跟佛的境界完全相同,这是佛门传法的祕诀。所以有没有好的老师教,不重要。没有老师,可以自通,以后真正遇到高人,请他给你做证明,就行了。没有证明,自己也能通达。决定遵守戒律,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没有戒,不能得定;没有定,不能开智慧。没有戒定慧,他所学习的,在佛教大学里面所学的,知识不是智慧。我看过一些大学,去参观。我也教过,时间不长,短时间,以后不教了。为什么不教?它的理念,教育的理念跟方法,跟佛教、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完全相违背。所以我退转过来,还是自己讲经,利用现在科学的技术,在一个小摄影棚,全世界都能收到,用这个方法。但是佛法需要传人,我们帮助斯里兰卡建佛教大学、建宗教大学,帮助马来西亚的同学们建立汉学院,汉学院里头有儒释道,都是以培养师资为目标。师资要用中国的老方法,要依戒得定、因定开慧,要走这条路子,才真正会有人才出来。
我们看佛门这些表法,显示出教学比什么都重要,真的是教学为先、教学第一,只要把人教好了,社会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又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这都是我刚才说过了,光中有佛,有无量佛、无量菩萨,佛在教,菩萨在学习,无不是突出教学为先、教学为第一这个意思。观音菩萨我们就学到此地。
下面介绍第二位,「大势至菩萨。菩萨之大智大势」,势就是力,我们今天讲能力,我们今天的话就是大智大能,「可至一切处」,这个一切就是整个宇宙,他的智慧、他的能力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所以叫大势至。「据《首楞严经》」,《楞严经》上佛陀给我们介绍的「大士」,这个大士是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就很重要。「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是不藉第二个法门,他是一门深入。他是哪一门?专念阿弥陀佛,换句话说,就是一句名号,一句名号成佛的。前面我们说是一部经,这是一句名号,行不行?行。
现代还有这个例子。我们在倓虚法师自传,他的自传是口说的,他的学生大光法师笔记的,叫《影尘回忆录》,里面给我们介绍一个故事。倓虚是谛闲老法师的学生,他的法是得自谛闲老和尚。谛闲老和尚有个徒弟,剃度的徒弟,锅漏匠。这个徒弟在家的时候(锅漏匠这个名词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个行业没有了,抗战时候有,我还见过很多次),挑著一个小担子,补锅补碗,就是锅碗打破了,还能把它补起来再用。他是做这么个手艺的,这个手艺非常辛苦,每天在外面吆喝,有人家破锅破碗拿出来补。在哪些地方有?乡村,农村。城市里面,大概锅碗破了,就不要了,就丢掉。乡下人很清苦,锅碗破了的时候,他捡起来收在那里,遇到有补锅补碗的,拿出来补好了再用。所以他们活动的地方都是农村,很清苦、很偏僻的地方。生活很苦,比讨饭稍微好一点,做这个行业。这个人跟谛闲法师从小在一个村庄长大的,没有念过书。谛闲法师小时候念过书,念私塾,以后长大,好像是跟他舅舅做生意,以后出家了。
这个锅漏匠找到谛闲法师,那个时候谛闲法师是观宗寺里头的知客师,找到了,找到就想跟他出家。谛老说不行,你年岁太大,超过四十岁了,不认识字,学经教,五堂功课你是决定学不会的,你怎么能在寺庙生活?出家人的生活,一个靠讲经说法,你做不到;第二个就是经忏佛事,五堂功课、经忏法会你一样都不会。结果他死赖著,赖著到最后没办法,就跟他谈条件。小朋友在一起长大的。他说你要真出家,你要听我话。他说行,没有问题,你说什么我都听。这样给他剃度了。剃度之后,在乡下给他找个小庙,没人住的(宁波那边乡下这种小庙很多,废弃了),找个破庙给他住,他就一个人住。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不会,给他讲,你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他会念,南无阿弥陀佛,会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昼夜,你一直念下去,将来准有好处。这个人很老实,也不问什么好处,就天天念阿弥陀佛。他找一个老太太给他烧一个午饭、晚饭,早晨他自己理,自理。这是在乡下附近一个学佛的老太婆,照顾他。念了三年,他真听话,三年没有出门,就像闭关一样,一句佛号念三年。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没有白天晚上,就这句佛号,念到三年,他预知时至,站著往生。
往生的前一天,他从来没有出门,往生前一天他进城看看他的朋友,最后见一面,辞行。他也没有说他往生,所以这是他聪明处,免得别人打搅。晚上回来告诉老太太,明天中午不要替我烧饭了。老太太以为师父今天出门看朋友,可能明天朋友请他吃饭。到第二天中午她不放心,到庙里还去看看。结果看到,叫他没有答应,看到师父站在那个地方,佛像前面,面对著佛像,手上拿著念珠,叫他不答应,仔细一看,死了。乡下人从来没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马上就通知学佛的这些居士们,大家都来看。看了之后,大家一商量,赶紧派人到观宗寺去报告谛闲老法师。谛老法师,那个时候走路没有车,从他住的地方到观宗寺,来回两天,第三天老法师才到。他在那里站了三天。老法师看到非常佩服,你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他说连宗门教下这些法师都不如你,太好了!这就是用大势至菩萨的方法,就是一句佛号,一门深入。没有经,他不认识字,他不懂经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这样的往生,给大家做很好的榜样。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入无生忍是证果。无生忍,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七地菩萨所证得的,七地、八地、九地,这个地位高。七地菩萨所证的无生忍,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再往上去是寂灭忍,佛所证得的。菩萨证得最高的,无生法忍,真正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我们看一切法有生有灭,在这个地位的菩萨看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是七地以上。「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任何帮助,不需要教,不需要经论,不需要咒,什么方法都不需要,他就是以念佛心证得无生法忍;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锅漏匠往生,我们看他往生的瑞相,断定他绝不是中下品。单单这句佛号能够得到上品往生,这对念佛人来讲,让我们生起坚固的信心,他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事情不是假的。「今于此界」,此界就是我们娑婆世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大势至菩萨代表阿弥陀佛来帮助我们娑婆世界现前这些众生,回归净土。下面这两句话是黄念老说的,「与观世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之脇士」。脇士,是佛身边的。我们看西方三圣,佛在当中,两边是两菩萨,这两位菩萨是佛的大弟子,也是佛的助教,他们可以代表佛讲经教学,两位助教。如果我们说佛是校长,这两个人就是教务长、训导长,帮助校长教化学生的。
「《观经》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观经》,《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里面有观大势至菩萨,这里头有几句经文引用在此地。菩萨用智慧光,普照一切,这个能量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弥陀佛光能普照一切,观音、势至亦复如是,得到佛光的加持,就能帮助你离开三途。三途是六道轮迴,怎么离开?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换句话说,我们到这个人间来,现在摆在我们面前两条路,一个是继续搞六道轮迴,另外一条路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说别的法门?别的法门我们未必能成功,往生极乐世界决定成功!连锅漏匠都能去,我们怎么不能去?锅漏匠不认识字,什么都不会,叫其笨无比,你教他学一部《弥陀经》,他学不会,他记不得。这样的人,一句阿弥陀佛都能往生,那就没有一个人不能往生,问题是你肯不肯干?这是近代往生最好的榜样,倓虚法师常常讲开示,都举这个例子勉励大家。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他老人家说的。修无法师,那是个出家人,也是不认识字,没有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的。出家之后,在寺庙里什么都不会,修苦行,寺庙里什么苦的事情,别人不愿意做的,他做。倓老在北方建道场,就是哈尔滨的极乐寺,极乐寺建成了,请他的老师去开戒,把这个道场兴旺起来,谛闲老法师做得戒和尚。修无法师到那里去讨一份工作,帮助大家照顾病人。那个时候受戒五十三天,有生病的,照顾,他们来照顾。结果到那里去的时候,只住了十几天,他就向老和尚告假,这个老和尚是倓虚法师。倓虚法师心量大,不计较,好,你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当家师是定西,定西法师沉不住气就责备他,戒期只有两个月,五十三天,你怎么这一点耐心都没有?既然来了为什么要走?他就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到极乐世界去。这个话两个人一听,这不是容易事情,问他什么时候?不出十天。赶紧替他准备后事。到第二天又来,跟两个和尚说,老和尚我跟你告假,我明天就走,请常住给他预备两百斤劈柴,准备火化。这也是个老实念佛人,什么也不会,出家之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两位,倓老法师常常提到。这样的人都能往生,我们为什么不能往生?没道理!所以,菩萨名号大势至这么来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希望我们大家努力,决定在这一生求生净土,其他统统放下。无论喜欢哪个法门、学习哪个法门,到极乐世界再说,极乐世界有的是时间,无量寿。而且什么法门在极乐世界学,很容易成就。所以在现前应该要放下,专心求净土,就对了。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