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10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下载地址:
https://js1.amtb.cn/media/himp4/02/02-040/02-040-0510.mp4
(请用在新的浏览器打开下载)
点击进入mp3 返回文字版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0集)  2013/1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1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五十二页,倒数第四行:
  「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是差别智。方便者,善巧也。以善知一切众生根性与欲乐,随其机宜,善巧说法,故能契机。」智慧有根本智跟差别智,根本智是自性本有的真实智慧,差别智是什么?是根本智起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根本智,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般若经》上说的「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它起作用「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差别智。无知的真智慧它能知道真如本性,因为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叫根本智,智慧从这里生的。生起的智慧是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叫差别。所以差别智是善解世间无边的方便,无量无边,无数无尽,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也叫善巧;善就是好极了,称赞的话,巧是巧妙,用这个智慧他善知一切众生。这四个字的范围非常广大,在这个经里面包括的,上面到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众生,也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统统包括了,这些众生的根性,这个根性不是自性,这个根性是什么?实在说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本善,本性是根本智,习性就是差别智。能知习性,习性太複杂,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众生,每个人的根性非常複杂。
  根性从哪里来的?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习惯。由此可知,习性是学来的,不是本性。本性本善,习性不善,善也不善,这个道理要懂。怎么说善也不善?自性里头本来是清净的,有了善就不清净,就被染污了。所以善恶二边都要放下,染净二边也要放下,我不要染,我要净,那个净就变成染污,净也不能有,才是真正的乾净。真能把这个放下,善恶没有了,阿罗汉做到;染净没有了,菩萨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佛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才是最高的。《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好不好?对我们来说好,对法身菩萨来说不好。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佛法,怎么会来个佛法,佛法就变成染污,佛法就变成障碍。佛法是帮助你过渡,就好像大夫治病,我们现在生病,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药,药把我们的病治好了,药还要不要?不要才是健康,如果再要用药的话,你就错了,那又变成病。所以法是治病的药,病治好了,明心见性,佛法丢掉,佛法不丢掉,见不了性,明不了心。最后把佛法也放下,这才真正成就圆满的根本智,自然现前。
  这是佛有根本智、有后得智,两种智都圆满,所以他善知一切众生。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善。善是什么意思?不执著。我们现在执,执一切事相,放在心上不肯放下,这就不善。人家高明的地方是什么?知一切法,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叫善。一尘不染是根本智,知一切法是后得智,后得智跟根本智不相妨碍,两个可以同时起作用。同时起作用的现象就是知一切法、不染一切法,没有把一切法放在心上,这叫善。凡夫,十法界的众生,麻烦的就是说知不知他统统放在心上,见不了性。必须全部放下,不起心、不动念才能见性。起心动念这是极其微细的烦恼,不容易断。我们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它太细了。细到什么程度?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这个念头起了多少次?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这个念头的生灭,细念,你怎么会晓得?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前念灭后念生,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能知道吗?我们看从前的电影,从前的电影是动画,是幻灯片构成的画面。这是幻灯片,电影的底片,在放映机里面的速度是一秒钟二十四张,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把我们欺骗了,我们认为这好像是真的一样。事实真相,佛告诉我们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它放映的底片多少张?一千六百兆张,我们完全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就在眼前,看不见。
  电影这个道理我们懂,用这么个原理,我们就能够了解佛所说的真实义。这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在放映机里面放的,如果我们把这二十四张的幻灯片统统抹黑,只留一张,只留一张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在放映机里面打到银幕上给我们看,我们看见没有?看见了。看见什么?光闪一下,里面的内容没看见,只看到光闪一下就没有了,它太快了。其实它闪一下,整个画面都在银幕上,你为什么看不见?眼睛来不及,捕捉不到。二十四分之一秒你就捕捉不到,现在把速度加到一千六百兆,你怎么会知道?整个宇宙的生灭统统在眼前,肉眼看不见,没有隐祕,没有祕密,统统摆在你面前,你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手摸不到。其实全在面前,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在佛教的名词叫诸法实相,就是一切万法的真相,我们不知道。所以外面的现象,外面的现象是非常非常粗的现象,就等于说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这个现象。现在的电视屏幕比电影的速度快,电影的银幕看的是很清楚,可是还看到有一点波动,很微细的波动,电视看不到,就是说它的速度频率超过二十四分之一秒,超过太多,所以我们看不到它波动。实际上的真相,科学家也告诉我们,现在科学仪器有能力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跟佛比还差六百兆,他是一千六百兆。我们的照相机,照相机上的速度超过我们的眼睛,喷射机在空中飞行我们可以把它拍下来。拍下来飞机没动,其实它是动的,它没动,为什么?照相机的速度跟飞机飞行的速度相等,它就不动。如果超过它,根本就没动。所以我们用千分之一秒的速度来拍它,五百分之一秒的看起来就好像它没有动,千分之一秒,它是静止的,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佛能够随一切众生的根性。这个根性无量劫养成的,佛法叫习气。以及他的欲望、他的爱好,欲是他的欲望,凡夫有欲望、有爱好,烦恼就从这里生的。佛能够随顺众生的机宜,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性、欲乐。这四个字,佛可以随顺众生,众生欢喜;如果不能随顺,众生不听你的,不愿意跟你接触。你得跟他打成一片,和光同尘,你才能度他。所以善巧说法,这叫契机。佛菩萨度众生,第一个先跟你结善缘、跟你做朋友,知道你真正尊重他、真正爱护他、真正帮助他,然后你给他讲什么他能接受。你不能随顺他,他不会接受你的。这叫契机。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佛契机,不违背真理,高明就在此地。我们凡夫契机,契机的时候不明理,违背了道理。现在最明显的,父母爱护儿女,溺爱,孩子欢喜,但是道理不知道,而且违背了道理,将来他长大在社会上要吃很多苦头,为什么?不会做人。现在学校学的是知识,没有伦理,没有道德,没有因果,这个亏就吃大了。佛菩萨教人,契机还要契理,他是用「诚谛」,真诚,下面有解释,「诚恳真实」。我们学佛这四个字不能忘掉,对人对事对物要诚恳、要真实,诚恳是态度,真实是用心。「明根本智,契实相理」,这就是不违背真理。佛教化众生,无论是在生活上表演的,言语上所谈论的,决定不违背根本智;而且又能叫众生乐意接受,那是后得智。他有善巧方便,令众生欢喜他,听他的话。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六波罗蜜是根本智,四摄法是后得智。六波罗蜜偏重在心性,第一个布施,布施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断悭贪的烦恼,目的在这里。什么时候布施波罗蜜圆满,贪心就没有,吝啬的念头没有,这个布施波罗蜜就圆满。四摄法里面的布施,那是善巧方便,令众生生欢喜心;不是让自己放下悭贪,不是,目的不是这个,是让众生生欢喜心。我们中国人所谓「礼多人不怪」,就是这个意思。要送礼,多送礼,多请客,这让大家欢喜。都是布施,目的不一样。六波罗蜜是菩萨行,菩萨持戒为什么?为破恶。所有一切不善能够离开,戒是善法,能破不善法,是这个意思。名词术语是一样的,用法不一样,所得的结果不一样,这个不能不知道。
  诚恳真实,这是根本智,契实相理。为什么诚恳真实?诚恳真实与自性相应、与实相相应,再说得明白一点,与明心见性相应。换句话说,不诚恳的人,不真实的人,他学佛法不可能明心见性。念佛不诚实,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根本智重要。从根本生差别,差别智是根本智的起用。对人对事对物,「得差别智,知众生机」,对于人事物全都明瞭。根本智是体,差别智是用,有体有用,这叫真实智慧,这叫真正的善巧。「故所说之法深入义味」,无论是深说浅说,他说的话有意义、有道理,我们一般人讲有道理、有味道,听了生欢喜,听了开智慧。「契理契机,普令闻者入于义理,深得法味,皆得度脱」。他真听懂了,与自性相应,那就深得法味。先明白所说的道理、事实真相,法味表现在哪里?在欢喜,道理明瞭之后生欢喜心,叫法味无穷,这就皆得度脱。脱离什么?脱离迷惑,破迷开悟,不迷了,破迷开悟的果就是离苦得乐。什么是苦?不明瞭是苦,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对于事实真相看错了、想错了、做错了,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是六道轮迴,是十法界,苦!那是错误的结果。如果是正确的,没有错误,那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那个乐!完全不一样。
  宇宙万法的真相是什么?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这句话听了懂不懂?不懂,实在不懂。何以见得?真正把这句话搞懂、搞明白了,你肯定万缘放下。万缘是什么?心里头的念头,想法、看法全部放下。全部放下,你的心变成什么?你的心变成清净。为什么?没有染污。你的心不动,不动就变成禅定,就是我们经题上讲的平等。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有自私自利,有是非人我,有名闻利养,有贪瞋痴慢,这有没有?你心里有这些东西,这个东西是染污,没有一样东西是好东西。为什么会有这个?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万法皆空,万法皆是虚妄,我们没有见到虚妄。今天科学家见到虚妄了,见到虚妄他不肯放下。譬如量子力学家的报告,他们看到了,真的看到物质的本质,物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发表的这个报告,跟佛经上说的完全相同,物质是念头产生的幻相。佛经上讲的「色由心生」、「相由心生」,心是念头,色、相就是指物质现象,是从念头变现出来,念头的幻相、假相,不是真的,又告诉我们「境随心转」。人都爱惜身体,都希望身体健康,都希望寿命长久,能不能做到?能。用什么方法做到?把你心里面这些垃圾清除掉,让你的心恢复到清净平等,这就是最健康的。没有丝毫染污,没有动摇。
  惠能大师明心见性,心性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把心性的样子说出来。第一句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何期是没想到,做凡夫的时候不容易想到,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清净。有没有染污?没染,染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从来没有染污过。我们现在把真心丢掉,用的是妄心,错了。不但把染污放下,妄心也放下,用真心,真心就是清净心。第二句他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真心不生不灭,妄心刹那生灭。弥勒菩萨给我们讲的,一秒钟生灭一千六百兆次,妄心,真心不生不灭,没有这个生灭现象。我们完全用的是妄心,不知道自己有真心,放下妄心,真心就现前。第三句说得最妙,「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样样具足,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德能、无量无边的相好,没有一样东西是从外头来的,全是自性里头有的。向外求错了,完全错了。大乘教里头向外求的叫外道。佛菩萨呢?佛菩萨向内求,不向外求,向心性里头求,绝不向外。所以佛的经典称为内经,佛的教学称为内学,绝不在心外,心外没有法。大乘教上常常念到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法统统是自心变现出来的,见到心性一切法全明白,本自具足。本来是佛,这个要紧,没有这个概念你怎么会有成就?
  我们著重身体健康,这个可以的。做体格检查,行,这都是事。检查之后怎么办?用根本智去治疗,全好了,不需要用任何药物。例子很多,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决定不是假话。癌症末期,医院宣布放弃治疗,治不好了,告诉你,你存活的期间大概只有一、二个月,你的寿命只有一、二个月。这个人被宣判死刑了,把他抬回家去。这些人里面有很多是信仰宗教的,信仰宗教的人知道,存活的期间只有一个多月,不久了,他什么都不想,天天在家里祈祷。你看他的念头转过来了,他天天想上帝,天天想天堂,其他的一个妄念都没有,想了一、二个月,身体还不错,再去检查,癌症没有了。怎么治好的?念头治好的。就怕你天天念著病,我还能不能好?完了,肯定不能好。
  一九八0年代我住在美国,有一次感冒,他们找个医生给我看,医生是中国人。我就告诉他,我说医生给病人医病,把病医好是个缘分。这个大夫很不错,他承认。缘分第一个是信心,病人对大夫有信心。谁把他的病治好的?他的信心治好的。如果病人对大夫怀疑,病只有加重不会康复;病人对大夫有信心,大夫对病人也有信心,加强他的信心,信心治好的。药物只能产生三分效果,意念,信心是属于意念,要佔七分效果。为什么有人病?常病、老病,常常犯,几年、几十年都没有办法把身体调好,什么原因?常常怀疑,对自己信心失掉了,这就一点办法没有。药物给他能收三分效果就不错了,维持他的现状,他不会好的,会好的,医药都不要。
  如果恢复到正念,正念是没有邪念。什么叫邪念?有念都是邪念,除了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之外,其他的念头都是邪念,都不是正念。在大乘经上讲,正念无念,无念是正念。一念不生是正念。谁证得的?法身菩萨证得的。正念现前,这个人就超越十法界,他生到哪里去?生到实报庄严土。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修到清净平等心现前,他往生到华藏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报土。如果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阿弥陀佛的报土。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你明白这个道理、相信这个道理,一丝毫不怀疑,你这一生纵然毛病再多,毛病不起作用。怎么不起作用?你没有感觉到,人家说你的病很严重,你没有感觉到,久而久之病自然好了,毛病没有了,再检查,没有了。一般人不懂得说:这是佛菩萨加持的。没错,说得没错,但是也不完全对。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平等心。你知道用清净平等心,这是佛菩萨教给你的。所以佛菩萨加持,你要会用,你不会用,你得不到加持。面对著经教就是佛菩萨加持我们,我们有没有搞懂、有没有用在生活上,这个重要。
  所以一定要契机契理,要契实相理,要入于义理,深得法味。法味是法喜充满,这个欢喜是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不是外面的感染、外面的刺激,与外面不相干。外面一切人事物都不会干扰你,你就叫得定。得定是什么样子?得定就是不受外面事物干扰。为什么不受事物干扰?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偈子里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就是说,你不把它放在心上就不受干扰,身心健康,法喜充满,「皆得度脱」,真的,不是假的。「故云度诸有情」。
  「以契理故,所说之法皆是正法」。跟佛经上讲的性相、理事、因果完全相应,没有相违背的,这个法就是正法,「真正之道法」,一切众生都是从这条路,用这个方法成就的。我们也走这条路,也用这个方法。章嘉大师早年教给我的,正法,一丝毫偏邪都没有。凡夫成佛怎么成的?「看得破,放得下」。这六个字是无上妙法。看得破是明白,放得下是再也不受干扰,也不受影响。外头境界一切人事物都影响不了你,都干扰不了你,你的心怎么样?跟惠能讲的一样,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宇宙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的,自性能生能现,整个宇宙是所生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些幻相,可以欣赏,不能执著,不能佔有,不能控制,不能在这里头想入非非,我要怎样去支配它?全错了。记住能大师的一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得真好!这两句话就是不受外境干扰,不受外境影响,这就是真正的道法。这两句话很简单,一般人说不出来,能说出来的是过来人。
  那个时候我初接触佛法,大概才二、三个月,对佛法是一窍都不通,也是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就遇到章嘉大师,向他请教这个问题。我的佛法是方东美先生教的,是在《哲学概论》里头教的,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从这进门的。而方老师教我,这是善巧,在这之前我们是认为所有宗教都是迷信,佛教是宗教,根本就没有念头想去碰它。我上方老师的课,老师告诉我,「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没听人说过,「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也没有听说过,后头还有一句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还得了!所以我请教章嘉大师,佛门有没有方法能让我们很快契入这个境界?章嘉大师看到我这个年轻人,心浮气躁,问这么个问题。他看著我,我看著他,我们两个看了半个多钟点,一句话都不说。我在这里等他开示,他看著我什么?看著我心浮气躁,告诉你也没用。必须等到什么?等你心浮气躁统统放下去,心定下来了,才跟你讲话,有一丝毫浮躁,不说。你看,看了半个多钟点,说了一个字「有」。我们心差不多定下来,他说个有,我们就很激动,这一激动,他又不说了。我记得很清楚,头一天。大概停了七、八分钟,他说话的速度很慢,一个字一个字说,「看得破,放得下」,说了六个字。我们没有那个定功,总是年轻人养成的习气,听了这两句话,似懂非懂,我就问了一句,从哪里下手?好像这两句话不难懂,看得破,放得下,从哪里下手?他给我讲:「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看破的障碍。看破是智慧,了解事实真相;放下是功夫,不受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影响、染污,那叫功夫,你才能明心见性。大师真正了不起,没有丝毫隐瞒,我所问的,他老人家如实而答。我们自己晓得做得不彻底,拖泥带水,所以进步比较慢。头一天我离开他的时候,他送我到门口,告诉我一句话,今天我跟你讲的六个字,你好好去做六年,跟我说这么一句话。学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是因;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有因有果,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学佛要常存施捨的心,没有能力来修布施,但是不能没有心,要有这个心。遇到缘有能力,尽心尽力,就是圆满的布施。这是我学佛,那一年二十六岁,上的第一堂课,老师是章嘉大师。两个小时,说话不多,多半时间都彷彿在定中,我们真的是法喜充满,真欢喜。还算有那么一点定功,如果没有那一点定功,老师不教你。为什么不教?没用,白教了,废话。
  所以这里讲,「所说之法,皆是正法」。正法什么意思?真正之道,真正之法。道是道路,成佛之道;法是方法,成佛的方法。说穿了就这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一点都不假。看破是什么?了解事实真相;放下是什么?绝不把它放在心上,这叫真放下。心上真没有,你的心上真清净、真平等,起心动念生智慧,绝不生烦恼;生快乐,生法喜,绝对不会有忧悲苦恼,不可能有这个事情,这叫真正得佛法的受用。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享受的不是名闻利养,这种享受是法乐,为什么?明白了。过去全都错了,不明白;明白了,再不会生烦恼,再不会做恶的行为,不会再作恶。
  下面引用《胜鬘宝窟》,这里头说,「佛能以正法授与众生」。佛是究竟圆满回归自性的人,自性里面的清净、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具足、不动、能生万法,这是正法。授是传授,是教授给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能不能承受?要看众生的根性,这一点很重要。《弥陀经》上说得非常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讲求生极乐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要具足这个条件。修学大小乘也不例外。所以圣学,圣贤的学问、圣贤的承传,需要什么人?需要孝顺父母的人,需要尊师重道的人。孝是成圣成贤的根,敬是成圣成贤的本。像树木一样,它有根,它有本。本就是它的干,主要的,这称之为本。本再生枝,枝再生条,所以叫根本。没有这个根本,佛菩萨圣贤来教他都没用,为什么?他入不进去,他听不懂。这个世间有没有圣贤人?我相信有。为什么没有看到?没有人学。真正有所谓孝子贤孙,从小培养出真诚的恭敬,他自然会遇到高人,他能契入圣贤境界,不具足这个条件不行。圣贤教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只要有一个人他都教。真是像佛经上所说的,「佛氏门中,不捨一人」,一个人都要教。教这一个人,有很多旁听的,旁听的人很多,旁听的人虽然不能开悟,如果真正有几分恭敬心,他就种了善根,没有不得好处的,没有不得利益的,得好处、得利益多少,各个人不同。那就是印光大师所讲的,诚敬心不一样。有十分诚敬的,有九分诚敬的,有八分诚敬的,有一、二分诚敬的,他所得的利益各如其量。老师教学平等的,每个人得到的多少不一样,为什么?器不相同,根器不一样。
  下面说,正法是什么样子?「如是正法,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这话可不好懂。这是什么?事实真相。下面有解释,念老很难得,引用经论、祖师大德的开示,为我们解释这四句话。这四句话要是搞清楚,就叫看破,不再执著,就是放下,你就得真实利益。先说什么是无相?「《净影》曰」,净影是寺庙的名字,净影寺,隋朝时代,唐朝前面隋朝,净影寺的法师,慧远法师,他有一部《无量寿经》注解,就是后人对他老人家尊称,不称名,这是最恭敬的称呼,称他为净影大师。他在这个注解里头解释无相,「诸法悉空,名为无相」。一切法不可得,所以叫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可得。那真的呢?真如、本性呢?真如本性有,不生不灭,永恆不变。那它也是无相吗?是的,是无相。真如本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一切法的本体。为什么说它无相?它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物质现象我们五根缘不到,就是你看不见、听不到、嗅不到、舌头也尝不到、身体也接触不到,这五根接触不到。念头呢?念头也想不到。所以,眼耳鼻舌身意统统缘不到。在不在?在。所以叫无相。这就是真的无相,假的也无相。假的相是幻相,不是真相,刹那生灭相。说刹那时间就太长了,对现在人说,一定要讲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相,有一些科学知识的人他听得懂,缘不到。
  我们在台湾,从台北坐高铁到高雄,这个车的速度是一个小时三百公里。我们看到车外面的电线杆一根接著一根,大概总有三、五十米的样子,一根一根。我们这个电线杆看得见吗?看不见,只看到一下一下就过去了,知道那是电线杆,从来没有看到一根。这是一个小时三百公里,我们就看不到了。通过车站的时候,车的速度减了一点,大概二百五十公里的样子,减了一点。月台上有人走来走去,看到人影子,就是一晃就没有了,面孔没有看见,穿的什么衣服,颜色知道,什么样子不知道。所以假相,不是真相,一定要知道。这些假相,可以受用,不要佔有;不要放在心上,这句话比不要佔有还有味道。不放在心上就对了,放在心上就错了。心要清净,一尘不染,什么都没有,要放只放阿弥陀佛。我们修净土,希望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身体有毛病,统统交给阿弥陀佛去治疗,自己不要操一点心。阿弥陀佛肯定把你身体恢复健康,要有信心,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就没有法子。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要不然这佛教叫白学了,得其法不得其用,你看冤不冤枉!佛法得到了,没用上,没有把它变成生活,没有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所以一定要晓得,「诸法悉空」,真是空的,妄也是空的,这叫无相,无相你再著相就错了。
  「又《涅槃经》云」,涅槃是梵语,什么意思?翻成中国意思就叫无相。涅槃可以翻作无相,也翻作不生不灭,它有含多义。「以何因缘,名为无相」,什么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真举出个例子,举出十个。十,绝对不是说只有这十种,十是举一个例子,十代表一切,一切法统统无相。「何等为十」?第一个,「色相」,眼所见的。佛菩萨见色不著色相,为什么?知道色是空的,他不执著,他不放在心上。第二个,「声相」,耳闻的。第三个,「香相」,鼻闻的。第四个,「味相」,舌尝的。第五个,「触相」,身体所接触到的。下面生相,生老病死,生相不可得,住相不可得,坏相不可得,男相不可得,女相不可得。你要晓得这些相统统不可得,你的清净心现前了。为什么?这些虚幻的相,假相,从你心里面全都清除乾净,把它打扫乾净都丢掉了,这些都是垃圾,清除掉了,你的心清净,你的心平等,清净平等是你的真心;里头有这些东西就叫妄心,把真心变成妄心,错了,那就叫凡夫。「是名十相。无如是相」,如是指前面举的例子,「故名无相」。这是略举十种,十代表一切、代表圆满,数目字从一到十是一个数,十个十到百,十个百是千,所以十代表圆满、代表一切。所有一切现相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这是《涅槃经》上说的。
  「又密教于此更有浅深二义」。密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我们称它作密宗,密教就是密宗。「密教于有相无相,有浅略与深祕之二释」。第一种,「浅略者」,就像前面所说的这十种,「谓凡夫所见色心之诸法」,色就是眼耳鼻舌身,心就是起心动念(念头),诸法,「事相显了」,摆在我们面前很清楚,每个人眼见耳闻都接触到,「心前现行,易知易见」,这叫有相。「诸法之体性,无色无形,不存一相」,这叫无相。有相是对相说的,无相是对理说的。佛法把它归纳到总的来说,性相,性是能生能现,相是所生所现。惠能大师末后一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是能生能现,深,意思深;万法是所生所现,摆在你面前,你看到了,你听到了,你接触到了,这个意思比较浅,这都叫有相。诸法的体性,就是能生能现的,它无色,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它也不是自然现象,这三种它都不是,「不存一相,谓之无相」。它真存在,遍一切时,遍一切空间,遍一切诸法,这叫自性,这叫真如,这叫法性,这叫无相。这都是浅说。
  「其深祕者:谓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这就是一切万法,大家能见得到的。「无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留。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故云无相。非是无色无形」。这个意思深了,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凡夫很难懂。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我们看不出来。这个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微尘里面有世界,这就是一相里头具一切之相。世界多大?跟我们的宇宙一样大,宇宙没有缩小,微尘没有放大,微尘里头有宇宙。更妙的,微尘里的宇宙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宇宙,重重无尽。真不好懂,这怎么回事情?贤首国师讲《华严》,讲到这个地方,皇上在听讲,听不懂,向贤首国师请教,这怎么回事情?贤首国师请皇上在讲堂外面建一个八角亭,建一个亭子,建个八角亭。当然这很容易,皇上下个命令,马上动工,几天就造好了。这个亭子八面,每一面放一个大镜子,这镜子互相就对照,上面放一个镜子,下面也放一个镜子,就是十方,请皇上到亭子当中站著,四面去看看。皇帝一进去,自己影子重重无尽,明白了。这个现象怎么产生的?宇宙之间的现象就是这样的。
  所以今天发明晶片,科学发展到这样,很多人佩服,一部大藏经那么大的分量,放在晶片里面,大概指甲这么大,全部经在里头,放在电脑里你就能看见。这一片晶片里头有一部大藏经,比起佛所讲的差远了,佛讲的一微尘,比指甲小太多了,里头有整个宇宙。科学,真的佛法是高等科学,我们的科学跟佛法相比是幼稚园的科学。我们相信佛经上的东西将来都会慢慢被科学所证明,佛法不是迷信,不是说大话,不是巧言令色欺骗人的,不是的,事实真相。《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什么人能入微尘法界里头去参学?普贤菩萨,普贤是等觉菩萨。如果我们把范围扩大一点,大乘经上常说,八地以上。我们相信八地以上都有这个能力,入微尘法界里面去供佛、闻法、度众生,不可思议,这无法想像。
  「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留」,不留就是不著的意思。「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故云无相。非是无色无形」,它有色有形,极其微细,连微细都不可得。菩萨见到了,甚至于菩萨入这个境界,心里有没有起念头?没有,这就叫一相不留。没有起心动念你才能入进去,就没有障碍,起心动念就有障碍,障碍你就入不进去。所以大乘佛法讲到究竟之处是什么境界?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法身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如来的境界。八地以上,距离成佛很近,八地、九地、十地、等觉,上面就成佛,所以很近了,都能见到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这是密宗里头所说,无相的深义。
  下面跟我们说「无为」。什么叫为?为是造作。「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同于无作」,无为跟无作是一个意思。不用人力造作,也不需要我们去思想,思想也是造作,完全是自然的。往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一切人事物是无相无为,自然的,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是我们用很粗的形相来说明、来形容。有没有说错?没说错。是不是完全正确?不是完全正确。完全正确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就证得大圆满。由此可知,善巧方便是诱导我们悟入圆满,是这个意思。不能帮助我们悟入圆满的,这不叫做善巧,不叫做方便。当然悟入要有悟入的根性,没有到那个功夫是没有办法悟入的,宗门教下没有例外的。真正彻悟的这些大德,遇到一个学人在学习的,将入还未入在这个境界上,要是遇到了,那就是缘成熟,他一定帮助他点破,帮助他悟入。没有入这个境界的,说法说的废话,他不能够得受用。不能得受用,说世间法,劝他断恶修善,知道他不能超越轮迴,希望他在轮迴里头不堕三恶道,这是如来的小小法。有志愿,知道轮迴苦,想脱离轮迴,佛一定帮助他。根利的,八万四千法门由他选择,佛会教他;根钝的,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一心求愿出离六道,佛会教他修念佛法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行了,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做不到的?做不到是不相信,对这个法门半信半疑,总以为自己还有更好的方法,这一生就错过了。真错了,这不是假错。极乐世界确实不可思议,无因缘造作,一切都是自然成就的。
  下面是讲,『无缚无脱』。缚是用绳索捆绑起来;脱是解脱,把绳子解开,你得自由了。这是佛在经教里头常常用这个名词来比喻烦恼。「世以无明烦恼为缚,以断惑显真为脱」。经上常讲,特别是显教,断烦恼,证菩提。烦恼,就好比绳索把你捆绑起来,你不自在,你不自由,动弹不得。断烦恼,就是把绳索解开,你解放了,你得自在,就这个意思。「而未知无明与法性本为一体,法性如水,无明如冰,现相虽殊,究其本体,则无明之冰举体是法性之水」。这跟你说真话,教你了解事实真相,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所以这个地方的比喻,把佛性比喻作水,把无明烦恼比喻作冰,冰在适当的温度下它是水,液体,如果零度以下的,它就结成冰,冰还是水,水也就是冰,冰水是一不是二。所以烦恼跟自性是一不是二。如果烦恼真的要是断掉,那麻烦可大了,自性没有了,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了解真相,了解事实真相,烦恼跟菩提是一,生死跟涅槃是一不是二。水跟冰怎么回事情?温度不一样。烦恼跟菩提,迷悟不同。一桩事情,迷了叫烦恼,悟了叫菩提。人生在世间,悟了的时候就是涅槃,迷了的时候就是生死,生死跟涅槃是一不是二,迷悟不同。于是我们就体会到,诸佛菩萨对我们最大的恩德是什么?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就把冰融化成水,就把生死变成涅槃,把烦恼变成菩提,就这么回事情。
  佛对于一切众生最大的贡献是讲经教学,帮助大家破迷开悟,把事实真相说清楚、说明白。虽然说清楚、说明白,绝不放在心上。心是什么样子?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佛心,清净平等觉是真心,清净平等觉就是法性。修什么?就修这五个字。这五个字是三个层次,从清净心修。清净心要怎么修?心里不能有牵挂,心里不许存在任何的念头,要统统打扫乾净,把它放下。清净心现前,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就超越六道轮迴,第一个阶段,佛法里头小学毕业,出离六道。再往上提升,修什么?平等心。于一切法不分别,真不分别,为什么?一切法就是一法,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多不二。为什么?一切法皆是自性。古大德用个比喻来说,如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黄金做成的器皿,像现在的首饰,装饰品。我们去参观製造金器的工厂,展览室,我参观过,里面大概有两万多件首饰,花样不同。两万多种,琳琅满目,看到这么多,实际上就一样东西,黄金。所以你看到,器器皆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全是黄金造的,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这是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不再分别。十法界就好比不同的器,全是法性变出来的。能大师说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器,自性是金,哪一法不是自性?自性是自己,换句话说,哪一法不是自己?
  现在人迷,迷得真深,连自己都不认识。怎么说?人不自爱,迷到这种程度。不自爱他怎么会爱人?自爱就真正能爱人。佛菩萨知道万法跟自己是一体,所以他爱,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的,母亲对于婴儿的爱没有条件,她的孩子刚刚生下来,你看她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没有任何条件。特别是你去看刚出生的一百天,一百天那个时间里面,看到母子的真心、真情。时间再长它会变质,为什么?小孩被染污了,他认识谁是他的妈妈、爸爸,他就有分别、有执著,他被染污了。他没有这种分别执著,还不认生的时候,那叫天真,那是用真心,真心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你细心去观察很有味道,看出人的本性,性本善,它不恶。一百天之内的婴儿你去逗他,无论什么人逗他,他都对你笑,都是非常美好的态度对你。长大之后认生,父母抱他才喜欢,别人抱他他拒绝,那就不是真心,妄心。
  你就晓得,佛菩萨、阿罗汉都是用真心,他不用妄心,他的爱是真的,他的慈悲是真实的。没有证得这个果位,他是妄心,妄心里头有自私自利、有是非人我、有名闻利养、有贪瞋痴慢,那些人心是染污的,那不是清净的。所以修行必须把这些染污去掉,恢复真性,无缚无脱。「而未知无明与法性本为一体」,真正搞清楚了,才晓得整个宇宙跟自己一体。为什么关心别人、关心世界、关心宇宙?是关心自己,是从这么来的。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清楚、明白了,就叫佛,就叫菩萨。菩萨是对于事实真相清楚明白的人,凡夫是糊涂,迷惑颠倒,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受的果报也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