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12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下载地址:
https://js1.amtb.cn/media/himp4/02/02-040/02-040-0512.mp4
(请用在新的浏览器打开下载)
点击进入mp3 返回文字版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二集)  2013/11/21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51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五十五页,我们从第一行看起,经文: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这一段经文是「游刹自在」,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得到这样的神通自在。『遍游』,遍是普遍,没有漏掉。到哪里去游?诸佛刹土。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无量无边,没有方法去计算的。这些佛国土,像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的教区称作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多大?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一个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计算是首先以一个单位世界,佛经上告诉我们,单位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点,许许多多的星球、星系围绕著它。像我们这个小星系,太阳系,太阳系围绕著须弥山的半当中。这个须弥山是什么?山是高出来的地方称之为山,在整个银河系的中心点,确实它是高出来的,现在科学家叫它做黑洞。太阳系确确实实是在银河的边缘当中,绕著银河旋转。所以一个单位世界就是一个银河系,一千个单位世界组成一个大的星系,这叫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集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是由小千、中千、大千组成的,所以叫它做三千大千世界,三千是小千、中千、大千。实际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要搞清楚的。这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少个银河系?我们能算得出来,一千个银河系再乘一千再乘一千,乘三次。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教区是十亿个银河系,这是一个佛国土、一个佛刹。宇宙里头像这样的佛刹无量无边。
  我们讲遍游,在两百年前,科学技术还非常落后,没有飞机,没有轮船;那个时候有火车了,烧煤炭的火车,铁路不多,很少。在那个时候遍游名山大川,这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中国的古人,坐什么?马车、牛车,驴拉的车,陆地上行走;水上小船,摇橹的、划桨的,再就是用帆船,靠风力,速度很缓慢。孔子当年在世周游列国,大概也只走了二、三个省,就是现在地图上二、三个省,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现在的人得到科学发展的便利,有轮船、有飞机,我们可以把这个范围扩大了,周游全球,整个地球,这在从前的人不敢想像的。我们比起极乐世界的人可差太远了,极乐世界的人能够遍游佛刹,我们现在连遍游地球都还受限制,有这个可能,限制很多。
  所以看了这个经文,极乐世界不能不去。他们用什么交通工具?没有交通工具,他们用意念,念头想到哪一个佛国土,他的身就到了,不需要交通工具。而且速度非常快,遨游全宇宙也就在一念之间他就能完成。行吗?真行。怎么行?他分无量无边身,每一个身去到一个佛国土,他就全到了,同时全到了。到那里去干什么?去拜佛,去供养,修福;到那里去听经闻法,修慧。附带还可以在那个世界,那边也有十法界,也有六道轮迴,里面还有不少跟我们自己有缘的众生,还没有出六道轮迴,这些众生跟我们自己自自然然有感应道交,他不认识我们,我们认识他们。这极乐世界的人有这个本事,他就能现身说法度他们,你看在佛刹里头求福求慧,又能普度众生。
  到极乐世界什么时候有这个本事?经上告诉我们,只要你一生到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刚才所说的就是阿惟越致菩萨的境界。真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世尊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我们怎么样?我们统统把它放下。《金刚经》上有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无量法门,我们统统捨了,何况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全捨掉了。为什么?专修净土,一门深入,这个法门,我们一生当中决定能成就。
  真正修、真正干的人,三年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再说近一点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决定不是假的,信愿念佛,只念了三年,他真到极乐世界去了,预知时至,真往生了。刘素青居士去年十一月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表演,发愿求生净土。多长时间?不到一个月。真往生了,欢欢喜喜、笑咪咪的走的。说明这个法门不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你相信它,这叫难信之法。成就是最容易的,你只真正相信,一点都不难。释迦当年在世为我们介绍这个法门,多次宣讲,不止一次。多次里面的意思就是难信,如果很容易信,佛何必要多次,一次不就够了吗?就是难信,多次宣讲。显示佛陀,释迦牟尼佛无尽的慈悲,对众生的爱护,决定一生成就的法门,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至少三次以上。我们在这个本子,梅光羲大士的序文里头说得很清楚。
  念老注解里面特别提醒,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遍游佛刹?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看注解,「游于净国,亦无爱乐」。没有贪爱的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于净土。「于诸秽土」,秽土是指十法界六道。这个净国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对实报庄严土没有贪恋;对十法界、对六道轮迴没有厌弃,并不讨厌它。为什么?它是平等的。怎么个平等法?净土、秽土从哪里来的?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同一个自性,自性觉就变净土,自性迷了就变秽土。自性净,就清净庄严;自性迷,烦恼习气重重,现出来的是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是染污,三恶道也是染污,叫秽土,它跟如来的净土实报庄严土从体上讲是一不是二,所以它是平等的。现代的量子力学家有个名词说得很好,零点能量点,最后达到的极限是零,净土等于零,秽土也等于零,零跟零相等。所以这些菩萨们,他们对净土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对于秽土,纵然是无间地狱,他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什么?这叫明心见性,这叫契入究竟,契入真如法性。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修净土的同学可以修这个法门,这个地方的四句,刚才念的注解前面这四句话,是法身菩萨们,也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对于外面境界的心态,清净庄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要学。我们今天很糟糕的,出不了轮迴的,佛菩萨看到心里很难过的,就是我们见色闻声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为什么佛看到难过?这叫造轮迴业,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你的愿望,但是你所作所为是天天不断在造轮迴业。我看到这个人喜欢他,造轮迴业;我看到这个人这桩事情讨厌他,也造轮迴业。起心动念就造轮迴业,分别执著就是三善道、三恶道。如何不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超越轮迴,超越十法界了。
  为什么会造轮迴业?以为这个假相是真的。如果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恭喜你,你的心平等了。你看到天堂,虚妄的,看到地狱也是虚妄的,天堂跟地狱就平等了,这叫真修。这个道理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用在念佛往生上,大利益。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他不生同居土,不生方便土,他直捷生实报庄严土,便宜佔大了。没到极乐世界等于阿惟越致菩萨,一到净土是真正证得实报土,一点都不假。平常功夫在哪?不动心,不被境界转,不要被这些虚幻的东西影响、干扰,不可以,这叫真功夫。也就是《无量寿经》好,经题太好了,我们修什么?什么叫净土?佛在大乘经上教给我们,「心净则佛土净」,于是我们就知道,清净平等觉就是净土。我今天一天心清不清净、平不平等、觉不觉悟?还会受外面环境干扰,心不清净;还会受外面境界动摇,心不平等;对于境界还有执著,心地染污。这样念佛能不能生净土?不能生净土。你愿是愿生净土,但是你的行是造轮迴业,行跟愿不相应,所以不会生净土,还是要受六道轮迴的果报。
  下面这一句,『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你对于你所爱的有没有希求?对于讨厌的,你有没有不希求想?有,有就不行。你希求的头一个,身体健康希不希求?财色名利希不希求?对这个有希求,不行,你没放下。真搞清楚、搞明白,这一切希求的全放下了,包括身体健康也不放在心上,真健康。为什么?境随心转。你对这个身体里头没有希求跟不希求的想法的时候,身体所有细胞回归正常,带著病毒的细胞统统都好了。最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你天天想它,天天想它就是天天养它,它不断在发展、在膨胀,这个很麻烦。这个道理讲起来很深,我们见到过,我们听说的更多。连现在量子力学家都告诉我们,物质环境从哪来的?念头生的。我们身体是物质,物质从哪里来?从心想生,我们天天想它就生它,不想它就不生它。
  佛菩萨有没有念头?没有,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他们现身说法,现身是应众生之感,众生有求,我们求阿弥陀佛,佛现阿弥陀佛身;我们求观世音菩萨,佛现观世音菩萨身。虽然现身,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所以那个身叫金刚不坏身。我们今天的身很糟糕,我们天天想它,念念不忘,这个身就变成业障身。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分别执著。我们真正要恢复像如来菩萨那样的健康、那样的自在,这念头放下,不能有,这念头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世间人认为是正确的,佛菩萨认为是错误的。佛菩萨教导我们,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佛了,放下分别执著你是菩萨,放下见思烦恼你是阿罗汉。证果怎么证的?放下就证得。所以经上说了,祖师大德常说,「放下就是」。放下之后虽然提起,那时候的提起跟我们现在提起不一样,那个时候的提起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今天提起,就是提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一段经文意思很深,完全是佛与法身菩萨的境界。
  下面黄念老引用《金刚三昧经》的经文来说,「《金刚三昧经》云:入道多途」,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宗门里头所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就是成佛、成菩萨。道是方法,方法无量无边,经上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是定数,如果是定数,八万四千不多。它是表法的,表什么?表无量无边,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成佛、成菩萨的方法无量无边?这怎么回事情?你们明白了没有?我前面的话你要听懂了,你就明白。懂了吗?两个字,放下!无量无边的法,任何一个法,放下就成佛了,你看就这么简单。放下便是,放下起心动念便是佛,无论哪一法,放下就是。放下分别执著你就是菩萨,放下见思烦恼你就是阿罗汉。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一般人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看破就是对于事实真相真正清楚,真正搞明白、懂了,那叫看破。我们对事实真相没看破,为什么?认为这个身体是真的,是自己,一天到晚对它关心的不得了,到最后哪里去了?三恶道去了。为什么?贪恋这个身体。贪瞋痴三毒烦恼在哪里表现?对这个身体的保护爱护,贪瞋痴都在里头,不了解身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愚痴。虚幻的东西患得患失,错了,完全错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跟佛菩萨的见解相同。假的,随缘,随缘得自在;不肯随缘,执著生烦恼。
  入道多途,方法门路太多了,「要不出二种」,这个要就是重要,重要不出两种。「一理入,二行入」。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看破是理入,从放下是行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华严经》,早年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告诉我这本书是大乘里面的佛学概论,真的,一点都不假。它说的什么?把整个宇宙统统说到了,全宇宙里面的性相理事因果全说到了。古大德称它为圆满法轮,很正确,说明所有一切经里面所讲的是《华严》的一个部分,《华严》所说的是全体。我们从贤首国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篇论文里头来看,论文不长,它一共分六段。前面三段是理入,前面三段讲的是整个宇宙一切万法的真相,宇宙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万法?这一部分是科学、是哲学,真的是高等哲学、高等的科学。后面三段是行入,那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它也只用两个字,止观。五止六观,五种止,六种观,把所有修行法门全部包括在里头,一个都不漏掉。从止门入是行入,从观门入是理入,止观不二。
  从全经我们来看,经太大,分量太多,前面所说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那是讲宇宙,宇宙是怎么来的;后面给我们说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觉、妙觉,这是详细给我们解释理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向上提升;后面,解门后面是「入法界品」,「入法界品」是事,就是此地所说的行入。入法界虽然只有一品,经文很长,有五卷。理里头有行,行里头有理,用《华严》大分,「入法界品」是行入。「入法界品」是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是「入法界品」,可以这样分法。如果单单就「入法界品」来说,前面是理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行入。「离世间品」,全经「离世间品」就是此地所说的无爱无厌,净国没有爱乐,秽土没有厌弃,离世间,一切放下。所以它这个里头,要细心去观察。
  如果说把《行愿品》,就是「入法界品」,整个合起来看,那就是前面是理入,离世间是理入,后面入法界是行入。行入里头又有理入又有行入,五十三参是行入,前面的是理入。理是真正搞明白了,搞明白马上就放下。这个里头,这是章嘉大师过去教我的,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入境界,不必找别人证明,自己就可以证明。真正得受用,真正放下就入了,无论于理于事,放下是关键。从理上放下的叫理入,从事上放下的叫行入,所以章嘉大师「看破、放下」这两句话讲绝了。看破决定放下,如果没有放下,他没有看破,他不是真看破,真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千万不要,没有看破自己以为看破了,就怕这个。为什么?他不会再进步了。所以一定要用行来检验自己,我到底有没有契入?没有契入,要努力,要再精进。千万不能误会,误会你就不会精进了,终止在这边,这等于像得病了,这个病没救。
  「行入,理入」,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在第二十三页。前一堂课虽然说到这个地方,因为下课时间到了,意思没有讲透。这是《三藏法数》里面节录《金刚三昧经》,念老就是引用的《金刚三昧经》上所说的。第一个,「理入:谓众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异,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寂静无为,无有分别,因此深信能入于理,是名理入」。这段话不长,说尽了,关键的两个字,深信。我们现在不但没有深信,说实在讲根本不信,这是真的。为什么不信?我们于这些里面所说的,完全没放下。本有真性,这个我常常讲,劝大家,佛的话是真的。《金刚经》说如来是五语,五种语。如来是真语者,决定不是虚妄的。如来是如语者,如语就是完全根据事实真相所说的,不增不减。如来不妄语,五戒里头教我们不妄语,他怎么可能妄语?我们要相信。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包括我在内,我有没有常常想著我本来是佛?想到自己本来是佛,现在搞成这个样子,惭愧心就生起来了,本来是佛,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真的,不是假的。
  本有真性,佛没传到中国来,中国老祖宗讲过「人性本善」,那个人,我们是人也包括在里头,本善。这句话,你看编在《三字经》里头,教小孩「人之初,性本善」。几个人相信他的性是本善?本善就一点点不善都不能够沾染,他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是赞美,它太好了。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上说的另外一句话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本善。你的智慧跟诸佛智慧相同,没有两样;你的大德大能跟佛也相同;你的相好光明跟佛也相同,这叫善。这善的意思就是太好了,找不到一丝毫瑕疵,这叫本善。我们对佛这句话不敢相信,这句话里头不晓得打了多少问号在里头,所以我们念了不得受用。
  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解释。真性,真性是什么样子?不一不异。我们跟佛比,不能说一样,也不能说两样,如果说一样,他现在是佛,我们现在是凡夫,从相上讲、从事上讲不一样;从性上讲、从理上讲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差别,这就不异。什么原因?迷悟不一样,佛觉悟了,佛在觉,我们在迷,只是迷悟不一样,除了迷悟之外,没有一样不相同。不有不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为什么不能说它有?它确实不可得,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性,它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所以性不可得。但是不能说它无,为什么?它能生万法,遇到缘它就现万法。虽现万法,万法不能说有,为什么?万法刹那生灭。
  生灭的频率我们现在知道了,我们读了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谈话,佛问弥勒,他们谈话是说给我们听的,佛问了一句话,「心有所念」,心里起一个念头,「几念几相识耶」。这是原文,「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这句话里问了三个问题,心里起一个念头,这一个念头里头有几多念,有几个念?有几个相,相就是物质现象?有几个识,识是心理现象?问了三个问题。弥勒菩萨答覆,说一弹指,「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是答覆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相,「形皆有识」,识就是受想行识,答得很清楚。那你要把这个答覆的完全了解,相是假相,相是幻相,相不可得,你看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不有不无。相有理无,相有性无,但是性无不是说空,它这个无是无物质现象,无心理现象,无自然现象,我们的六根缘不到,眼耳鼻舌身意统统缘不到。它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真相,不是假相。
  无己无他,没有自己,没有别人,为什么?统统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这个要做比喻来说,梦是很好的比喻,梦中我们梦到很多人,梦中有自己,自己跟梦中所有的境界,人事物,全是自己心理变现出来的。心外没有梦,梦外没有心,作梦的时候心就变成梦境,整个梦境就是自己的心。所以佛常常用梦境来做比喻,我们这整个宇宙就是一场梦,现在我们这个梦是在六道轮迴里头。这个梦醒过来还是一场梦,十法界的梦,十法界的梦醒过来,才算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离苦得乐,解决这个问题,离究竟苦,得究竟乐。但是这还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的目标是回归常寂光,回归自性,那是《华严经》上究竟果位,叫妙觉。这个境界不可说不可说,叫不可思议。你一想,错了,你一想怎么?打妄想。你不能说,所谓开口就错,动念即乖。不能动念头,不能开口,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是法身如来的境界,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学佛达到这个境界,真正成佛了,就称你作佛陀。
  你看无己无他,人我是一体,大慈大悲自然就生出来了。大慈大悲是什么?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爱心。悲是拔苦,看到别人有苦,决定伸出援手帮助他;慈是与乐。拔苦叫同体大悲,众生跟我是一体,哪有不帮助的道理?左手、右手是一体,左手这里有痛痒,右手立刻就去安慰它,就要帮助它,没有理由。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没有条件,没有理由。这是什么?爱人是真正爱自己,自爱就是爱人,爱人就是自爱。不知道自爱的人不会爱人,不会爱人的人不知道自爱,它是一体。谁知道爱人?佛菩萨知道爱人。谁爱自己?佛菩萨爱自己。阿罗汉能做到少分,不圆满。所以凡圣不二,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自己的关係,这两句说得清楚,无己无他,凡圣不二。这是佛家的伦理,伦理是讲关係,我跟你什么关係?这个关係,一体的关係。
  寂静无为,无有分别,这是态度,我们今天讲心态。佛菩萨是什么样的心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清净寂灭,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我们在没有证得圆满时,要向佛菩萨求佛道,前面说的修福修慧;对下面,度化一切众生。上求下化这是有为,这个有为是事上看的,相上看的;从性上看,寂静无为。我们从心上看无为,从事上看是有为,事有为,心无为,有为跟无为是一不是二,这圆融无碍,得大自在。因此深信能入于理,你要有这样的深信,你读佛经会开悟。读佛经什么?其义自见,不需要问人,读到意思就会浮出来。这是什么?这是性德。佛法里面求学,这是真理,释迦牟尼佛这么成就的,诸菩萨也是这么成就的,祖师大德个个都是走这个路成就的,不是从修行里面悟入的,就是从理论上,都能开悟,都不必别人教。但是那个原则就是深信,就这个,这是个诀窍,只要深信,愈深你悟得就愈多,悟得愈深愈大。完全在深信这两个字,不信就没法子了,佛来教他都没用处,要真信。
  下面再讲行入,「行即依理起修之行,谓行此行时,心不倾倚,无念无求,安住不动,犹如大地;因行入理,是名行入」。行入里面,首先是依理起修的行。理是什么?前面所说的理,本有真性这是理,不一不异,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无二,寂静无为,无有分别,这是理。我们真相信,真正把这个落实在日常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个全相应,这就叫行。真的用上了!用得正确,不偏不邪,这就是佛法讲的中道。中道就是真理,真理就在生活当中,没有离开生活,表现在外面,无念无求,安住不动。无论修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记住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修什么?无念无求,安住不动,就这八个字,一切随缘,什么都好。
  世尊当年在世,他的日常生活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是戒律。早晨,早课完毕之后就出去托钵,托完了回来要把时间算好,大家在一起吃饭。每个人托的钵,饭菜都不一样,这个钵一钵饭里头,有人一钵是很好吃的,有人托的是很难吃的。托的很好吃,这个人很走运,今天得了美食。佛不是这样的,佛法是平等法,托回来之后,不是托了就是你吃,托回来之后汇归在一起,一钵千家饭。自己吃的时候像自助餐一样,吃多少他再拿多少,统统汇合在一起。吃完了太阳不过中,所以时间要恰到好处。佛法是真正平等,连大家托的钵饭都汇合在一起吃。再多馀的供养野兽,小虫、小动物,供养牠们,不能留著到明天,不可以。
  晚上睡觉在树下打坐一宿,明天要换到别的树下,不能老贪恋这个树不错,树荫很大,这很舒服,不可以,只能住一晚,明天换地方。让什么?让你生平等心,不生贪爱。佛用这种方法。无念无求,安住不动是定,无念无求是戒,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我们念佛的人一切念都捨掉,只念阿弥陀佛,一切所求都放下,只求西方极乐世界。净宗是有念有求,到极乐世界去再修无念无求,它是两截,无念无求在我们这个世间很难,到极乐世界就不难了。极乐世界怎么不难?念这部经就晓得了。
  因行入理,这叫行入。行入有四种,这四种我们要学,学到了你真快乐,真正法喜充满。「入道四行」,《三藏法数》里头的,出正宗记,稽古略里头也有。「达磨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达摩,印度人,梁武帝那个时代到中国来弘法,法缘不殊胜,言语得罪了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不护持他。他以后在少林寺闭关,九年才遇到一个慧可,就是此地讲的可大师,慧可大师,禅宗衣钵传给他。告诉可大师说,这跟我们这里引用的是一样的,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这四个字很重要,藉是借,借用。借用什么?藉教,教是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就是经论。藉教,用教要悟宗,宗是宗旨,就是明心见性,悟是大彻大悟,这才算成就。
  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说法门平等?怎么个平等法?每一个法门它最后的目的全是明心见性,不管哪个法门,我们念佛也不能够超越。念佛人的明心见性不在此地,在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之后,还是明心见性,法门真平等。没有见性没成就,没有见性的人没有出十法界;没有放下见思烦恼的人,没有出六道轮迴,这个我们要知道。法门里头只有一个法门特别,特别,它是把明心见性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极乐世界,第二个阶段在极乐世界明心见性。那是保证你一生明心见性,所以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佛法。往生极乐世界等于明心见性,为什么?到极乐世界你必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桩事不能不知道。
  所以一切教都是帮助你悟宗的,如果你不能够悟宗,执于教里头,古人讲死在教下,能不能证果?不能证果,出不了六道轮迴。要出六道轮迴,至少要把见思烦恼放下。见惑里头,古大德为教学方便起见,归纳为五种,好记。第一个是身见,决定不执著身是我,那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我们没有把衣服看作我,衣服是我所有的。你观念转过来,身体不是我,身体是我所有的,跟衣服完全相同。衣服髒了,你很喜欢换一件;身体坏了,你也很喜欢换个身体。身体不是我,为什么?身体有生有灭,我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是我,生灭的不是我,现在不生不灭的我住在这个身体上,是这么回事情,要搞清楚、搞明白。好像我们人一样,像衣服穿在我身上。对于这个身体要不要爱惜?要,也不要糟蹋它,应该好好的去保护它,所谓借假修真,就这个意思。不能过分的爱它,过分爱它,你在它身上起烦恼,你起贪著的心,那就错了。
  那头一个,真正身见破掉就能证须陀洹果。身见一放下,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就不难了。这头一关,这一关突破之后,后头这四种错误的见解不难放下。这一放下证初果,证初果就等于说保证你会出六道轮迴。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这是讲你修行,再把思惑断掉。思惑是什么?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思惑比较麻烦,不太容易断,真正断掉,贪瞋痴慢疑没有,就六道轮迴不见了。六道轮迴就这么来的,这是六道轮迴的因,真正放下这个因,果报就没有,好像作梦一样醒过来。醒过来是什么境界?是四圣法界,醒过来一看,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个境界。但这个境界也不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境界从哪里来的?是无明跟尘沙烦恼变现出来的。把无明跟尘沙再放下,十法界没有了,真的醒过来了。醒过来是什么?是实报庄严土。那就是《华严经》上讲,本来是佛,你回归到本来。本来是佛不是假的,是事实,你确确实实回到实报土。
  实报土怎么形成的?我们也把它搞清楚了,无始无明习气变现出来的。这个东西不好断,无始无明习气断乾净,实报土没有了,最后真的现前,常寂光净土。那个世界什么?一片光明。我们自己身没有,念头没有,身跟念头都变成光,光跟一切诸佛的光融成一片,一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还是假的吗?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现在连科学家也追究这个终极目标,他把这个叫做零点能量点,回归到零点能量点。他有难处,他回不了。为什么回不了?他有念头,这个东西要把念头断掉才能回归,有念头就不行。
  我们在这个世间,念头愈少愈好,妄念要少,杂念不能有。为什么?经题上这么清楚,「清净平等觉」,那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妄念杂念多,跟这个相反,这不能相应。所以念头愈少愈好,愈少愈容易觉悟。所以学东西学一样,不要学两样。那一样也得会学,如果把它牢牢记在心里,错了,完全错了。经我只管念,不要记在心上,记在心上,心就染污了。念经,心里头没有经,这叫妙,随缘妙用。心里有什么?有定。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然后就自见其义,觉就是自见其义,到觉就成佛、就圆满了,这真正大圆满,经题上。
  这个四种行入,第一种,「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这四句话字字句句都是真言,我们自己一定要反省。我们从往昔劫中就迷了,在六道轮迴里头生生世世,弃本追末。本是什么?自性,忘掉了。末是什么?末是现相,事相,在这上斤斤计较。诸有,诸是多,有就是轮迴。轮迴大分分为六道,每一道里头无量无边。我们单说人道,人的差别(类别)无量,我们地球上人有限你知道,还有外太空的人不知道,别的星球上有人。畜生道我们看得更清楚,多少种类,哪一类我们都干过。六道里头不管哪一道,不管哪一类,我们统统干过,流浪诸有。
  不管在哪一道里头,多起冤憎,有几时能够平心静气对人?没有,都是怨恨,都是我对,你错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不就干这个吗?违害无限,违背良心,违背正义,违背真理,言语害别人,行为害别人,念头不善,不就搞这些?这就跟众生有缘了,成佛就可以度他,佛不度无缘之人。过去对我好的要度他,过去对我有冤仇,现在我明白了,我还是要度他。所以「今虽无犯」,现在明白了,深入经藏,这才觉悟、才明白。明白不干了,改过自新,努力坚持把贤首国师《还源观》的四德做好,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
  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随缘就是恆顺众生,妙用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妙。对人对事对物,把我们过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完全改正过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一片慈悲,无条件去爱人、去帮助人,这妙用。第二「威仪有则」,这是真正菩提心现前,我要做好样子给别人看。起心动念马上想一想,我这个念头,如果别人也起这个念头好不好?不好,这念头不能起。这个话别人说出来,我感觉得如何?感觉得不好不能说。身体的造作,样样都要给别人做好榜样。中国好榜样就是《弟子规》,佛门里面的好榜样十善业。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骗人)、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人家不喜欢听)、不贪、不瞋、不痴,这十善业,佛法的标准,要把它做出来给大家看。第三句「柔和质直」,待人接物态度要柔和,与人和睦相处,中国人讲恭敬、谦卑、有礼。质直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最后一句「代众生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教化众生,这个苦是苦行。释迦牟尼佛在世,所制定的戒律他全做到了,绝对没有说这一条戒律佛没有做到,教别人做,没有这个道理。统统做到了,所以教人人服,自己没有做到教人人不服,自己不能放下叫别人放下,人家不相信。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华严》,贤首国师把德行就归纳这四条,「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给大家做个修行的好榜样。用什么报怨?以德报怨,决定没有怨恨。所以搞清楚、搞明白,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对于一切障碍,「甘心忍受,都无怨恨」。别人毁谤我、羞辱我、障碍我、陷害我,决定是忍受,决定没有怨恨,当然不会有报复。心里怎么想?过去我这样对他,今天他对我,这个帐一笔还掉了。来生后世遇到,那是好朋友,怨恨没有了,冤家宜解不宜结。「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与自性相应,与十善相应,与中国古人讲的五常、四维、八德相应,这个好,这就是圣人。「体冤进道」,对于这些冤亲债主你能体会,道业才能精进,叫报冤行。
  我自己知道的,一些对我误会的人,误会就毁谤,造作种种障碍。我都把他们的长生牌位供在我的小佛堂里头,我每天讲经都给他迴向,给他祝福,他不知道。有没有效果?有效果,决定减轻他的罪业。他如果能回头,三宝加持,他很快就能回头。这要懂,决定不能有怨恨,有怨恨那你出不了轮迴。为什么?你要报复。我们想化解,不想报复,永远不再有报复。他就是把我杀了,我也很欢喜,感恩他,为什么?他送我到极乐世界去了,我能不感恩吗?对我来说结不结罪?不结罪。他自己结罪,自己结罪什么?他造杀业,造杀业是他有罪,在我这边没有罪。人要懂得,这真正懂得佛法,懂得因果,一了百了,得大自在,得大法喜。
  第二,「随缘行:谓众生无我,皆由业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这教我们看芸芸众生,站在什么地方看?站在清净平等觉的这个位置来看,看一切众生,众生无我。自己一个错误的概念,以为有我,这个错误概念在佛法的名词叫「遍计所执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大家容易懂,就是一个抽象的念头,错误的抽象概念,它不是真的,都从缘生的。「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这一生得到善的果报,这个果报是他过去善因生的。譬如过去财布施,这一生发大财;过去法布施,这一生聪明智慧过人;这一生健康长寿,过去生中无畏布施。这三种果报,财富、地位、聪明、长寿,果报,他这一生都得到了,过去生中修的,这一生当中应该得到。但是还是缘,如果缘尽了,福报享尽,缘尽了,享完就没有了,他没有再造。你了解因果事实真相,得到了不会欢喜;失掉了,失掉也没事,也不会耿耿于怀,假的,哪来的得失!连身体都得不到,都无法控制,何况身外之物。所以他心清净,不受外面环境干扰,得到不生欢喜,失掉没有怨恨,清净心现前。
  所以「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心无增减,心是定的,「喜风不动」,欢喜是八风之一,喜怒哀乐无动于衷。「冥顺于道」,冥是静默,它跟道,道是自性,就是清净平等觉相应,这叫随缘行。贤首大师的四德,把这个摆在第一条,随缘妙用,冥顺于道就是妙用,真妙!得到没有欢喜,失去没有烦恼,得失不放在心上,一个人能进入这个境界,吉凶祸福都没有了。这叫得大自在,真正离苦得乐,真正是佛家讲的解脱自在。以这样的心态念阿弥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弥陀会上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时间一定是很短,不会很长,真正得利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后面还有两段,我们明天继续学习。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