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19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下载地址:
https://js1.amtb.cn/media/himp4/02/02-040/02-040-0519.mp4
(请用在新的浏览器打开下载)
点击进入mp3 返回文字版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九集)  2013/11/28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51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六十九页,第五行:
  「又《圆觉经集注》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黄念老对外道注解引用了很多的经论,非常难得。内外主要是指心性,与心性相近的是内,与心性相违背的这就是外。为什么?佛法无论是从理论、方法、解行全依内证,向内不向外,所以佛经称为内典,佛学称为内学,学佛的同学不能不知道。观世音菩萨怎么修成正觉的?楞严会上佛告诉我们,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是向内不向外。我们的六根向外缘,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全是缘外面的境界。观音菩萨他不缘外,他缘内。缘内就不一样,缘内是心性,心性是清净的,心性是平等的。因此一切修道人,修佛道如是,修其他的道门亦如是,只有向内求才能成无上道,才能成真正的大道。换句话说,不被外面境界所转,这个转的意思是转变,用现在的话,不受外面环境的影响,这叫功夫,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在一切境界当中如如不动。
  前面我们学过如如,明瞭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万法皆空,包括自性。自性确实它不空,不空为什么说它是空?自性没有形相,不是物质现象,我们眼耳鼻舌身缘不到;不是心理现象,我们的思惟想像缘不到,心缘不到;它也不是自然现象。换句话说,阿赖耶的见分缘不到,它能生万法,什么都不是,可是它能生万法。不是这三种现象,但是它能生三种现象,它能生物质现象、能生心理现象、能生自然现象。所以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这个境界《华严经》上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我们无法想像,也无法把它说清楚、说明白,它存在。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谁能证明?佛法确实是科学,科学精神第一桩事情就是拿证据来,佛法是教你拿证据。什么人能证得?大乘经教里佛都说八地以上。我们努力修行,修到八地菩萨就见到、就证到。八地以上,八地上面是九地,九地上面是十地,十地上面是等觉,等觉上面是妙觉。妙觉是无上,没有上面了,所以称为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妙觉,妙觉才称为佛,真正的佛,究竟圆满的佛果他证得了。怎么证得的?他将烦恼跟烦恼的习气全放下了。
  八地菩萨烦恼放下,确实没有了,习气还有一点,不多,那一点点习气就是障碍,不障碍他成佛,也不障碍他度众生,障碍他回归自性。他知道,自性他清楚,他确实证得,但是他入不进去。入,大乘教里面讲入有两种,前面我们说过,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行入、理入要回归自性,或圆满契入自性,也有两种,一种是入,八地以上就入了,并没有圆满的入,好像开悟,八地以上是解悟,他一点疑惑都没有,解悟;而妙觉果位是证入、证悟,这才到究竟圆满。无始无明习气完全断乾净,这个人不住实报土,实报土是最高的境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搞清楚了,无始无明习气变现出来的。无始无明习气断乾净,实报庄严土没有了,还是一场梦,它是无为法。法相讲无为,讲六种无为,最后一种是究竟的无为,叫真如无为。妙觉证的是真如无为,入常寂光,这才叫真正的大圆满,究竟圆满。
  入常寂光没有现象,一片光明。常是不生不灭,永恆不断,这叫常;寂是清净寂灭。也就是惠能大师开悟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就是不动的,不动就是平等的,会动就不平等;末后一句「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从体起用,为什么它要起作用?众生有感,佛有应。妙觉是佛,他不是菩萨,等觉还是菩萨,妙觉不是,圆满成佛了,佛教修行终极的目标就在此地。不成佛,证到等觉还要放下,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最微细的无明放下,常寂光现前,实报土不见了。所以实报土也包括在《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土有相,常寂光没有相。实报土对十法界来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六道是有为法,十法界是有为法,实报庄严土是无为法,是真如变现的。实报土里面的菩萨,《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有感,如来有应,常寂光土里头的诸佛有应,所以他会现相。菩萨修行真正功德圆满,功德圆满就是彻底放下,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那个习气也放下,这个时候实报土不见了,常寂光现前,这叫证得究竟圆满。究竟圆满,精神现象没有了,物质现象没有了,现在所说的自然现象也没有了,三种现象都不存在。可是常寂光里面的诸佛,就是一片光明,众生有感,他统统现相。六道众生有感,他现六道众生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帮助他开悟他就用什么法,他用得恰到好处,不会用错,妙极了!学佛要到这个境界真正叫毕业了。
  《圆觉经》上说心行,心是起心动念,行是行为,指的是言语造作,言语是口,造作是身,身体造作属于行。「心行理外」,这个理就是自性、就是真心,跟真心不相应,他是在真心之外,向外求,就叫外道。于是我们就明白,严格的来讲,明心见性才是真正菩萨。我们现在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心外求法。可是我们今天心外求法是求佛法,在心外求佛法,能不能开悟?不能,所求的就是今天所说的佛学,佛法的知识。真正的佛法就是戒定慧,这是真正佛法。我们学戒、修定,这个人走的是菩萨道、是佛道,成佛之道,这不叫外道。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方法是修戒、修定,开慧。这是成佛之道,成佛的道路,偏离这个道路就叫外道。这样说法更容易懂,更清楚,更明瞭。像现在我们旅行,车走上高速公路,这是大道;没有上高速公路,走上别的道去,这叫外道。世间外道,不是这条路,还能绕路,多走几个圈子还能走到;佛法不行,怎么样绕你决定绕不到,你要真正成就一定要依照戒定慧。不是佛教,别的宗教用戒定慧能不能入佛道?能,只要用这个方法就对了。戒定慧叫内学,确确实实不一定是佛经,不一定是佛的教诲,原理原则完全相同,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到最后成就是相同的,都能成佛道。所以大乘教里头有一句话叫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包不包括基督教?包不包括伊斯兰教?包括,没有一法除外的,佛法真妙!
  不能求生天堂,求生天堂错误了,没有出六道,在天道里头。可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也是个天堂,那个天堂通无上道。所以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不但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十方诸佛都劝我们,《弥陀经》上六方佛赞,《无量寿经》十方佛赞叹,没有一尊佛不希望众生快快成佛,不要等待。可是众生根性不相同,对于自性迷的深浅不一样,特别是在六道,跟一切众生结的怨缘不相同。这些怨缘他会干扰你,他不希望你离开六道,为什么?离开六道,这缘就断了,他没办法报复。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你到极乐世界去,他没办法了。他来障碍你、来找麻烦,就是欠的这些恩怨债务,是欠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说老实话还不清,生生世世还了又结,永远还不清。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我们要清楚,于是对于亲情要放下。慈悲不能放下,慈悲是爱。爱要放下,慈悲不能放下。慈悲是从理性里面流出来的爱,这个爱里头没有情执,这个爱是清净的爱,这个爱是平等的爱、是真爱,永恆不变的爱叫慈悲,这是自性。从自性里流出来的爱心,佛称它作慈悲,不用爱字,这里头有道理。
  下面,又《俱舍玄义》里头说,「学乖谛理」,谛理是真理,就是自性、性德。「随自妄情」,妄情是阿赖耶,阿赖耶里面种子习气、末那执著、第六意识分别,这三个都叫妄情。「不返内觉」,他没有回光返照,没有反闻闻自性,所以称之为外道。《俱舍论》里说的。「又《大庄严法门经》曰:文殊师利问金色女,谁是外道。女言:于他邪说随顺忍受,是名外道。」可见这个世间外道很多,缺少什么?缺少智慧,所以随他邪说。别人所说的,你没有办法辨别它是真还是妄,没有能力辨别它是善还是恶,你随顺,你接受,这些都是外道。真理、诸法实相,难,这是大乘佛法。但是善恶果报这个浅,这人道就知道,行善得福报,造恶有祸殃。这个浅近的事理过去东方人都知道,西方人接受宗教教育,宗教教育里头讲因果。大乘经教里头佛常说,心行不善,想求善果无有是处,无有是处就是没这个道理。善因决定结善果,恶因决定感恶道。
  所以古时候有这些教育,在中国特别显著,中国古代教化人民,三个硬体设备。第一个是祠堂,家家都有祠堂,祠堂纪念祖先的,是宣扬孝道,过去世的这些祖先你还怀念他,眼前的父母你能不孝顺吗?不可能的。中国人祭祖,推到始祖伏羲氏,距离我们现在五千年,这么远的老祖宗还念念不忘,祠堂当中供的第一个牌位伏羲氏,神农、黄帝都是祖宗。孝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要把这个根培植好,从小就要教。有孝,从孝当中衍出来的是敬,也就是落实在事相上,自自然然诚敬心就现前,真诚的恭敬,对什么人?对老师。孝对父母,敬对老师。然后把它发扬光大对一切众生,年龄跟我父母差不多的,以孝来对待他;年龄跟我老师差不多的,用敬来对待他,对待长辈、对待老人孝敬。人人都懂得孝敬,这个社会多美好,多么祥和!
  小孩,母亲怀孕的时候就教,胎教。小孩一出生,父母就把孝敬在他面前表演,做给他看,让这个小孩从出生,睁开眼睛他会看,竖起耳朵他会听,会看、会听,他已经在学习了。这样看三年,一千天,每天看紧,一切负面的东西不能让他看见,不能让他听到,不能让他接触到,是要母亲把关。这小孩看好,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全是正面的。正面的标准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他看到是这个、听到的是这个、接触到的也是这些,与这十二个字相违背的,他没听说过、没看见过。道德的教育是从这扎根的,从小就学会了。到六、七岁上学,老师也做给他看。老师不是言教,身教,所以老师的恩德同父母。老师一面做给他看,一面讲给他听,为什么要这样做法,慢慢薰习,他事完全做到,理也明白,那个信心、愿心一生不会改变,这样教成的。这个与内学相应,内学是佛法,外学是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的大根大本栽下去了。这个人要好好让他努力,好好去帮助他,他很可能成为圣人、成为贤人;在佛门里讲,他很可能成佛作祖,他会得三昧,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佛法是大成就。得到三昧,不能大彻大悟,他一定有大悟,那个智慧也是世间一般人不能相比的,没有彻悟,他有大悟。彻悟是见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佛法是内学。佛法传到中国,这种教学的理论跟方法,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于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三家都讲。在这两千年当中,真正有成就的人太多了,我们在《四库》里头看到,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到,真实不虚,绝对不是骗人的,相信的人有福了。
  我们接著往下看,「外道种类多少,诸经不一」。佛常讲,像《大日经》上说的有三十种,「《涅槃经》等」,像《涅槃经》一样的说法,九十五种。「《华严经》与《大智度论》则为九十六种,盖因以大斥小」,用大乘法来斥责小乘的学人,希望他迴小向大,「所谓九十六种」,里面有一种声闻。「《百论》云:顺声闻道者,皆悉是邪」。这话怎么说法?念老下头有解释,「声闻虽属如来正教,但是权法,故亦与馀九十五种外道并列,而称九十六种」。九十六种把阿罗汉放在里头,阿罗汉是佛教的,是佛教的小乘,好像释迦牟尼佛办学,用现在的话说,小乘是小学,但是很重要,学习一定要从小乘学起。起步是世间善法,世间善法没有,怎么能修出世间善法?出世间法一定以世间法做基础,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声闻在世间法里头是最纯,他能超越六道轮迴,他能把见思烦恼统统放下。世间许许多多的道门,见思烦恼没放下,所以他出不了六道。阿罗汉比他们聪明,比他们有智慧,放下见思,对于一切法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虽然他们没有证得万法皆空,诸法实相他们没有证得,但是对于这些分别、执著他能放得下,见思烦恼断了,断了就出六道轮迴。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虽然出六道轮迴,六道里头见思烦恼的习气还在,他确实没这些烦恼,有习气。习气在哪里断?在四圣法界声闻法界里面断习气。习气断了,他升等了,他不是声闻,他升到缘觉,缘觉再往上提升就是菩萨。这些事相我们搞清楚、搞明白,知道自己现在在佛教这些等级上我们是属于哪一个等级,自己很清楚,要不断的提升,不能够堕落。堕落就错了,往下降就错了,要向上提升,这叫精进。末后念老说,声闻虽然是如来正教,它是权法,是成佛之道的第一个阶段,对于中下根性说的。上上根人不需要经历这个,他一直向上提升,像惠能大师没有经过阿罗汉,中国的大乘祖师大德所证的,许许多多没有经历阿罗汉,他就成菩萨道。这是以金刚山比喻「菩萨智慧坚固,一切魔外不能动摇。」魔王外道不能够干扰他,不能够障碍他。
  下面这一段,「明德行圆备」,圆满具备。经文分三段,第一段「调伏自他」,这一段也非常重要,我们应当要学习。请看经文: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
  我们看注解,「上以喻明」,前面一段完全是用比喻来形容菩萨的金刚智慧,从下面这段经文,「正说彼土菩萨真实功德」。「右文」,刚才念的,「显菩萨自觉觉他,宏法利生之德」。末后一句,『调伏自他』,提升自己,教化众生。我们要学,学了就真干,马上就用上。
  首先,『其心正直』。菩萨存什么心?我们存什么心?我们也能跟菩萨一样正直,现在就成菩萨。「正者不邪,直者不曲。《净名经》曰:直心是道场。」正直,真心,正就是不邪,心里没有邪思、没有邪念。什么叫邪思?什么叫邪念?净土宗除外,净土以外起心动念就是邪、就是恶。为什么?真心不动。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所以起心动念就不正,分别执著就邪了,不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见色闻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正直。我们做不到,谁做到?法身菩萨,实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做到了。惠能大师他证得的境界就是法身大士,能大师证得,五祖忍和尚给他印证,替他做证明,他是真证得,不是假证得,达摩祖师传的衣钵五祖就传给他,他就成为禅宗第六代祖。禅宗到他盛极一时,空前绝后,在他这一生传承上开悟的有四十多个人。达摩祖师传下来,一代只传一个,他传了四十多个人,能大师以后没有过,之前也没有,空前绝后。传衣钵到能大师为止,不再传衣钵,传法。传法是给合格的证书,像现在所说的发文凭,不再用衣钵。
  净土例外,为什么?净土不是明心见性,所以这别树一格。净土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同于八万四千法门,不同于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要断烦恼、证菩提。惠能大师开悟,证明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做到了。这话说得简单,做起来很难。不执著,执著放下就证阿罗汉果,分别放下就证菩萨,不起心、不动念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最上常寂光是果地,因地有三个。念佛把见思烦恼念断了,往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馀土;念到明心见性,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去往生,一品烦恼都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这个要知道。可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将四土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有没有四土?有,真有。但是它有特殊的情况,跟十方世界诸佛的四土不一样,它那个地方的四土是平等的,换句话说,一生一切生,生到凡圣同居土等于生到实报土。这个我们相信,没有怀疑,四十八愿第二十愿,往生到极乐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萨,这就是证明,这就是保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法身菩萨。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有四土之名,这个名有,但是它平等,他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智慧、神通、德能是平等的,法身菩萨能干的事他们都能干。
  法身菩萨干的什么事?这说得很清楚,时时刻刻,可以说没有间断的,自自然然分无量无边身。说分身可以,说化身也可以,用无量无边的应化身,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么大的神通,一般菩萨做不到,别教三贤做不到,圆教菩萨才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本身在极乐世界没动,分身出去了。我们在这个世间,你想多苦,见一尊佛都见不到。到极乐世界你随时随处能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你去供养他们修福,听经闻法修慧。所以无量法门,无量诸佛(一尊佛教你一个法门),无量诸佛教你,无量法门同时圆满、同时成就。所以我在分享当中很多次的告诉大家,到极乐世界的状况,花开见佛。坐著莲花去的,花开见佛,一见佛就进入阿弥陀佛的大讲堂,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离开阿弥陀佛的讲堂就成佛。为什么?不成佛你不会离开,离开就成佛。在讲堂报身,报身跟佛的身完全相同,跟阿弥陀佛的身,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分身、化身出去了,听一切诸佛讲经说法,所以无量法门同时修,一时圆满成就。所以他离开讲堂就毕业,到哪里去?回归常寂光去了。还有哪一个法门果报有这样殊胜?找不到了。所以我们时时刻刻念念要感谢阿弥陀佛的德,我们沾了他的光,要不是他老人家慈悲加持,提供我们这样殊胜修学的道场、生活环境,我们怎么可能在一生成就?决定做不到。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大慈大悲应化在中国,把《无量寿经》重新整理,真正整理出一部究竟圆满的经本。五种原译本里面所说到的统统收在这本子里头,读这一本等于五种原译本统统读到,一条不漏。念老的集注注得太妙,让我们这些众生,心浮气躁,戒定慧修不成功的,遇到这个法门,这一生决定得生、决定成佛,这个恩德多大。我们遇到一心嚮往,决定在这一生往生,除这桩事情之外,一无所求,万缘放下,怨亲平等。
  《维摩经》上说,「直心是道场」。道场是如来说法之处,诸佛讲经教学的场所,称之为道场。直心就能契入道场,不是直心,释迦牟尼佛在那里讲经教学,你坐在第一排也没用处。为什么?你听不懂,入不进去,直心才能入进去,直心看到经本就入进去了,见闻觉知。「《往生论注》」,昙鸾法师说的,「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怜愍一切众生的心从哪里来的?真心流出来的,不是妄心。凡夫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全是妄心流出来的,不是真心。所以邪不胜正。一生干五逆十恶,临终时候一念回头,信愿持名,皆得往生。这个法门真殊胜,真正圆满,让造作重罪的人都能够得度。问题,这些造作重业的人能不能回心,关键在此地,能回心的就有成就。根性利的人,真正有一点智慧的人,不必等到临终,真正听到这个法门,听懂、听明白了,他就改邪归正,他就回头,回头就成就。《法华经.方便品》里面说,「于诸菩萨中,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这句话什么意思?诸菩萨众,不是小乘根性,不是六道凡夫,佛菩萨用真心,不用方便。但说无上道,这个无上道就是念佛求生成佛,成佛之道。这是一条决定走得通的道,决定有把握成就的道,什么原因?它不要断烦恼,带业往生,保证我们个个成就。
  「又《法华文句》释曰」,《法华经文句》是智者大师造的,就是《法华经》的注解,这里头解释有,「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五乘,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弯曲,不是一条直路。通教跟别教走的是偏道、旁道,不是正道。「今皆捨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法华经》上,佛唯说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法华经》,祖师们常说的「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这两部经学习的人最多,但是这两部经最后都回归到净土,《楞严》、《法华》得到圆满,如果不回归净土那就很难很难。《华严》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我自己这一生当中学佛,因为是从哲学入门,所以有分别、有执著,对于净土念佛成佛不能接受。忏云法师劝我,我没有动心;李老师劝过很多遍,我也没接受。最后怎么接受的?讲《楞严经》、讲《法华经》、讲《华严经》,这才真正明瞭。《华严》、《法华》、《楞严》最后真正成就统统是归净土,文殊普贤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成就无上菩提。在楞严会上我看到二十五圆通,殿后的两个是观音、势至,以前粗心大意,读《楞严》没看出来。我是被日本一位法师,这个人是台湾大学客座教授,那个时候台北道安法师办了一个大专佛学讲座,我在这个讲座里头担任主讲,所以学生很多都是大专在校。这些同学带著这个日本法师,就是他们的教授,来看我。那时候我刚出家,还没受戒,住在临济寺。我在寺庙住过一年,就是那一年。这个教授很傲慢,要来考我,问我学的是哪些经论?那时候正是在学《楞严》。问我修的?我修念佛法门。他就哈哈大笑,笑完之后问我,《楞严》跟净土有什么关係?一般人都知道,《楞严》跟禅有关係,跟密有关係,《楞严》跟净土有什么关係?他这一问,我马上就想起来,二十五圆通。我说楞严会上二十五位菩萨修行证果的,这里头有观世音、有大势至,我说观音、势至跟净土有什么关係?他听了之后一句话不说。文殊菩萨拣选圆通,选的是观世音,「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他懂得。我说不止他一个,文殊菩萨选了两个人,除观世音菩萨还有大势至菩萨,怎么知道?他们排列的顺序不一样。通途排列是按照顺序来排,按照顺序来排,观世音菩萨排在第二,他是依六根,观音菩萨是耳根,第一个是眼根,第二个是耳根,要排在第二。他从第二位摆到最后一位,这是大家很明显看到的,排应该排在第二位,现在排到最后,最后是第一法门。我说你再看,大势至菩萨也不是在他的本位,大势至菩萨他是见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它的排列顺序是用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二十五个,按照这个排序的。后面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他应该排在第二十三,大势至菩萨。但是他,大势至在二十四,跟弥勒菩萨两个对调了,弥勒是二十四,结果弥勒摆在第二十三,大势至菩萨摆在第二十四。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这个他没看到,要不细心的话你看不出来。观世音菩萨很明显,人人都能看得出来的,大势至只是跟弥勒菩萨换了个位子,弥勒菩萨原本是最后的,空见识,是最后的,两个特别法门。
  这两个特别法门正是我们地球上的居民这些人能用得上的。我们用大势至持名念佛的方法,用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这两个菩萨的方法合起来,妙极了。反闻闻自性,简单的说,就是六根决定不受外境的干扰,眼见色,见得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动是定。用大势至念佛的方法,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观音的反闻,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扰,念佛三昧就成就。观音菩萨念念教我们回头,回头是岸。反闻就是不要缘外面,不要受外面干扰,眼不被色干扰,耳不被音声干扰,鼻不被香干扰,舌不被味(滋味)干扰,如如不动。这个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那就是楞严大定,楞严大定跟华严的大定没有两样。
  我是通过讲解三部大经才相信净土的。我们心目当中最羡慕的是文殊、普贤两大菩萨,这两大菩萨都是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这才动心。回过头来看五十三参,心就定了。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他在文殊菩萨会下证得明心见性,圆教初住,跟惠能大师一样。文殊菩萨教他去参访、参学,第一个善知识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代表圆教初住菩萨。他修什么法门?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极乐世界,第一个。吉祥云比丘跟他讲念佛法门,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不是数字,密宗表法,密宗二十一表大圆满,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皆是念佛法门,没有一法是例外,这不可思议。第一个善友表什么?先入为主,他头一个教你。再看最后的一个,最后一个,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更明显了,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恍然大悟,问善财学什么?学念佛法门,彻始彻终是念佛法门。当中这五十一代表无量法门,代表八万四千法门,他参访没有一样不知道。但是他不修,每一个善知识到最后,恋德礼辞,恋德是感谢你的教诲,我都明白了;礼辞,礼拜告辞,就是不修这个法门。他所修的就是念佛,把我们对于净土法门的这个心定下来了,不再动摇。老师当年劝我,没有把这些话告诉我,把这个告诉我,我大概提早十几年就真正学这个法门。我们算是一个听话的学生,真正讲清楚、讲明白,如果把这个话讲给我听,我就相信了,年轻人羡慕文殊、普贤,文殊、普贤修净土的。
  我们看到《法华经》智者大师的这一段,五乘是曲非直,通别偏傍非正。现在,今皆捨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按五乘之分有多种,至于《文句》所指之五乘,为人、天、声闻、缘觉及菩萨乘。通教别教是偏,人天等五乘为曲。故正直之一道,唯是圆教之一乘。」净宗是圆教一乘,一生保证你证得。《法华》、《华严》、《楞严》不保证你一生成就,完全靠自己的功夫,净土是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个不一样。净宗是他力法门,我们仰仗他力,《法华》、《华严》靠自力。释迦佛对我们的帮助,只是把道理讲明白、方法讲明白,全靠自己去修证。我们自己很清楚,依照那个法门修,这一生不能成就。烦恼断不掉,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贪瞋痴慢放不下,七情五欲放不下,怎么个修法都离不开六道轮迴。在六道轮迴里面,依照这些大经大论修行,来生能得人天果报就算不错,超越六道是决定不可能,证得个小小果也不可能。小小果,小乘的初果,大乘十信位的初信位菩萨。怎么知道不可能?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我们断不掉。
  八十八品见惑,佛祖为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五大类,好讲。五大类第一个身见,我们执著身是我,这放不下,身见破不了。边见,边见是对立,真妄、邪正、是非、善恶,都是二边对立的,我们跟人对立、跟事对立、跟物对立,放不下,第二个边见。第三个见取见,第四个戒取见,这两个合起来,中国人所说的成见,这个很难断。成见我们今天讲主观观念,我怎么看法的,我怎么想法的,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放不下。最后一个,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不能放下。这些东西统统看破放下了,才能证小小果。小小果虽然没有出六道,但是他是圣人,他人间寿命到了是到天上,天上寿命到了到人间来,他不堕三恶道,人间天上七次往返证阿罗汉果,就超越六道。他在六道有定期的,有期限的,到第七次,不管能不能遇到佛法,他统统超越。有佛出世,他是声闻、阿罗汉;没有佛出世,他是独觉,就是辟支佛,无师智、自然智就现前,无师自通,这是他多生多世修行的善力、功德所成就的,不是偶然的。
  我们看下面文,「故其心正直者表菩萨之心,远离偏曲之教,唯是一乘圆法,方广平正」,这是形容一乘,方是方便、是方法,广是广大,平等、中正,「其疾如风之大白牛车也」,它的速度快,这在古代大白牛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马车,古代车里头速度最快的马车,把它比喻作大白牛车。
  『善巧决定』。「《佛地论》曰:称顺机宜,故名善巧。」我们在普贤十愿常说的恆顺众生,要怎样去顺?要有智慧,要有方法,方法就是善巧。善是好,这方法太好了;巧是妙。非常巧妙的方法,顺著众生,能把众生度过来,这叫善巧。善巧的方法随顺,度不了众生,那不叫善巧。潮州谢总办的这个论坛,七天能把一个心行恶作的人转变为善人,这是善巧。七天时间不长,能让一个人断恶修善、改邪归正,这善巧。《佛地论》上,称顺,称是相应的意思,机宜是这个人他应该学什么方法,他能接受、他能理解、他能回头,这个很重要。方法不能用错,用错收不到效果,方法用得很恰当,效果卓著。
  「又《文句》曰」,《文句》就是《法华文句》,「显善权曲巧,明观行精微。」显是明显,权就是方便,曲就是随顺,必须随顺对方,让对方欢喜接受,巧是方法巧妙。观行精微,观是观察,精确微细,你看得很准,你用的方法很巧妙,就能让他回头。「上句明觉他」。「下句明自觉」,观行精微是自觉,自觉才有能力觉他,才能行方便,自己没有自觉,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善能观机逗教,行权方便」。下面说,「明自觉,于观行善入精微。如是自觉乃能方便觉他,随机应缘,故曰善巧。」下面引用《华严经》上十种善巧智,成就菩萨自行化他的功德。善入精微的智慧从清净平等觉而生的,所以清净平等觉是我们修行的中心、我们修行的目标,清净平等觉现前,证明我们功夫得力,我们契入境界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