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三集) 2013/1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4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零五页,倒数第五行,从当中看起:
「如《嘉祥疏》,以心财相积不捨,释累念积虑。以勤求无宁,释为心走使」。念老把这个意思给我们简单的说明白,这是说「积于心念之中」,我们今天讲的起心动念,统统都是财物,今天讲财富。物里面含的多了,他所想要得到的,所以他身心不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非是想求得他之所爱所好所愿,所以他的身心定不下来,不安。这就是「为心走使」,心里打妄想,身要为这个妄想去办事。「又憬兴曰: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于阳炎」,这个故事讲了很多。春天,特别是早晨,黄昏也有这个现象,我们在国外地广人稀,车开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前面的地气,好像水里的波浪一样,一重一重的,常常看见,就像地面上的水蒸气,这叫阳炎。鹿野生的牠不知道,牠远看以为是水,牠渴了想喝水,往前面走,不管走多远,它还在你前面,永远找不到,它不是水,这个口渴的鹿以为是水,追逐阳炎而得不到水。这是比喻世间人想得到财富,想得到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不知道这些东西它有因果,不修因,怎么可能得来?看到别人有,想尽方法欺骗他、夺取他,得到了。得到怎么样?自己享受不长久,转眼就成空。
累积财富,有,真有其人,累积亿万不敢放在家里。我记得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来讲经,是圣怀法师跟谢道莲居士两个人,到台湾把我请到香港来讲经。那是第一次出门,在香港讲了四个月。谢居士小有财富,不是大富人家,她的那些金银珠宝放在银行保险箱里面。有一天她带我去看,三个抽屉打开来给我看。我嘲笑她,我说你就这么一点点。财富不敢放在家里,放在家里怕打劫;不敢戴在手上,戴在手上出去怕人家把手砍断,只有放在银行保险箱里头,那是她的。我说你怎么只有这么一点点?她说你有?我说我太多了,我自己都数不清。她说在哪里?所有珠宝店都是我的,我去看,拿来,我看看;看完之后,收起来,乖乖听话。又不能戴在身上,又不能放在家里,怎么能算是自己的?那要算自己的,银行保险箱算自己的,所有珠宝店都是我的,我去看叫他拿出来,他敢不拿吗?叫他收,他得乖乖收起来。人要有智慧,这是被欺骗了,以为是自己的,错了。我讲经的时候常说,你身上带的钱是你自己的,放在家里、放在银行不是自己的。你住在这个房子,这个房子是自己的;离开房子,不是你自己的。我说实话、说真话,心里头没有负担,全放下。这个认为是自己,那个认为是自己,你想想全是假的,哪一样东西是自己的?这叫为心走使,这个心是妄心,迷惑颠倒的心,你为了它一天忙到晚,受苦受难,冤枉!像渴鹿逐于阳炎。
「翳眼弄于空华」。翳是什么?眼睛有毛病,看外面空中,总觉得空中出现很多东西。这是什么?这是眼病,好眼睛看不到。我们也害过眼病,有这个经验。不知是「皆为爱水之心」,贪爱感应的是水,严重的是水灾,「不了病华而走驰故」,不明瞭因为眼睛有病,看到空中好像有花,其实空中没有。这跟这个比喻相当,从这个比喻里面希望我们觉悟。「阳炎」,即是下面带火字边的焰,「乃沙漠中出现之幻相。远望似水,渴鹿渴马等求水心切,趋赴求饮,惟是徒劳」。这个刚才跟诸位说过,阳炎,旷野当中可以看得到,在高速公路行走的时候,如果几十里路都没有人家,这种现象就很可能出现。「又如有翳之病目」,眼睛害毛病了,「于虚空中妄见空华」,自己想去折这个花,哪知道是一场空。这都是说形容为心走使,走使者就是劳碌奔波,一天忙到晚不知道忙些什么。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个观念、这个说法绝对不是消极,它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人如果想求富贵,佛法里面说,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我第一次听到,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我跟章嘉大师那一年,他老人家六十五岁,我二十六岁,章嘉大师大我三十九岁,祖父辈的人。他看人看得太多了,从阅历当中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看到这个人的相貌、精神、仪表、谈吐,这个人一生的命运他都知道。对我当然不例外,老人慈悲,帮助我们改命运。命里头没有财富,一生贫贱;命里面没有长寿,短命的相,他虽然没有说,我自己清楚。他教我是把这个因果说清楚、说明白,财富是果报,因是什么?是财布施。我没有财,我怎么能修财布施?那得有钱人才做得到。老师告诉我,一毛钱有没有?我说一毛钱可以;一块钱有没有?一块钱还勉强,还行。他就下断语,你就从一毛一块学布施,最重要的要常存布施的心,不能没有这个心,力随分,有多少就布施多少,财布施得财富。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你所知道的,喜欢讲给别人听,这叫法布施。不但自己要讲给人听,自己还要做给别人看,身行言教,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别人遇到困难、遇到障碍,你有方便把它化解,让他离开恐怖、忧虑,这叫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我听懂、听明白了。他就叫我要真干。先试试看,他那天给我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说你去真正干,就落实在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去做六年看看。我很听话,就认真做了六年。六年果然有效果,而且效果非常殊胜,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寿命只有四十五岁,四十五岁以后这个寿命全是这一生修无畏布施、法布施延长的。自古以来,修长寿的人多,得的果报也很显著,但是延寿超过四十年的不多。大多数是什么?是一个七、二个七、三个七,很多。一个七就是七年,二个七是十四年,三个七是二十一年。袁了凡先生延寿二十一年,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走的,延寿三个七。我没有求长寿,我把寿命交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觉得我什么时候该走了,他就会来接引我。不来呢?不来就是让我表法。表什么法?表这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我做了一辈子,天天都在做。讲经教学是法布施,用我的身体、用我的精神,这叫内财布施,比外财果报还要殊胜。外财,身外之物;内财,身心体力。无畏布施,念念不捨苦难众生,念念都想帮助大家离苦得乐,这是无畏布施。老师教我,我做了六十二年,证明老师说的、佛经上说的,丝毫不爽,绝对正确。所以我们应该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真正有德学、有学问的这些老师的教训,尊师重道,依教奉行,决定不吃亏,决定有殊胜的果报,不再有劳碌奔波,游化在人间,无比的快乐。这些都是从佛法当中得来的,所以我对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忧苦万端」。这分两小段,第一个小段,「财物忧苦」,贪财,贪图享受。这里头有两个小段,「有无同忧」。请看经文:
【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
「无田忧田,直至忧苦万端」,这一大段经文,「皆是累念积虑一句之详演」,详详细细给我们演说。『田』是田地,没有田地的人想要田地。『宅』是家宅,古时候是大家庭。『眷属』是家属、亲属,还有佣僕,家里面请的工人。这些工人,古时候有一生在这个家庭里面服劳役的,也有是短期的,短期总是一年、二年、三年,这是短期的,这都属于眷属。『财物』,「家财产业等资生之器物」,这个资生就是生活必须要用的这些器物。以上都是所忧的境界,这些都是前面说的人生不急之事。人生最重要是什么?生死大事。这些全是六道轮迴的事情,你天天忧虑这个,天天在製造六道轮迴,你怎么能出离?这不应该忧虑的,应当要完全放下。可是今天这个世间,几个人肯放下?哪个人不忧这些事情?
我出生,三岁之前的事情忘掉了,一点印象都没有。三岁之后还有印象,就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家败了,真正古人讲的家破人亡。原来是个大家族,还是造作的不善业,大家庭瓦解了,家属各奔前程到外地去谋生去了,也就是迁走了,老家没人了。我在十几年前,回到出生的地方去看看,地还在,空地,房子没有了。当地有个老先生跟我同年,大概是小时候在一起的玩伴,告诉我,旁边堆的一些瓦,堆得很整齐,他说这就是你家房子拆下来的瓦。我看到这块土地,当地政府也有意把这块土地还给我,我很感谢。如果将来有个机缘,这是在乡下,可以盖个小的四合院养老,没有别的念头。地不大,大概有几亩地。
我们看下面注解的文,「无者欲有」,自己缺乏的想有,「思欲得之。但已有者,又惧其无」,又怕失掉,所以「亦复同忧。欲海难填,患得患失,故云有无同忧。」人的欲望没有止境,这是人为什么会有六道轮迴,就是这个错误的念头,不知足,人要知足就很容易回头。特别是年老,年老如果对得失看得很重,不是好事情,年老应该放下,应该办出世间的大事。出世间大事,我们真正有把握,真正可以做得到,做出成绩出来,无过于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经上所讲的这些,统统要放下。
下面一段,「欲无止境」。前面说的欲海难填,患得患失。
【有一少一。思欲齐等。】
念老这解释说得好。例如自己有一万元存款,念老写这个注解,大陆上有一万元存款,少,叫万元户,那是相当富有,现在不稀奇了。所以自己有一万元存款,看到别人有二万元,「则思更有一万元」,想跟别人一样。每个人命运不相同,财富是多生累劫财布施所成就的,不是偶然的,想是妄想,做不到。
香港的首富李嘉诚先生,他的一个老朋友陈朗,早年常常听我讲经,我们很熟。陈老居士,他懂得算命、看相、看风水,在这方面他很有造诣。他告诉我,李嘉诚先生三十岁的时候,从潮汕刚刚到香港,在香港做小生意,遇到了。他看他的相,给他算命,问他,你希望将来拥有多少财富你就满足?李嘉诚说,我如果能有三千万,我就非常满足。陈老先生告诉他,你命里面的财库是漫出来的,他说这个很少有,他一生没见到过。人家这个命里的财库有个八成、九成不错了,平满的,你是漫出来的,就告诉他,你将来是香港首富。所以李嘉诚就认定了他,等于说是他的私人顾问,什么事情都向他请教。前几年过世了,在世的时候我们常常见面,有时候他来听经。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李嘉诚做生意都赚钱,你跟他做同样的生意,他赚钱你蚀本。为什么?他命里有,你命里没有,不一样。人要真正明白这些道理,心就定了,心定就不迷,不迷就有智慧,有智慧就可以改造命运,不是不能改造。我这一生的命运全改过来,命里没有财,日子过得不错;命里有一点小智慧,这一点小智慧用在佛法上变成大智慧;没有求长寿,寿命自然延长。我是念念想的西方极乐世界,时时想回老家,老家是西方极乐世界,对这个世间一无所求,所以得清净心、成喜悦相,把大乘、把净宗表演出来给大家看。念老这后面说,一般人想自己有一个电视机,看到人家有两个,总希望自己再有一个跟他平等。「思而未得,故以为忧」。他忧什么?想不到。想到了呢?想到,忧也不能够止住,有二个,还想有三个;有房子,还想有大楼。「欲无止境,故永有不足之忧。」一直到老死还不满足,这个忧虑带到下一世,生生世世离不开忧虑,你说你活得多辛苦。
底下一段,「有忧非常」。非常是什么?怕丢掉,这是决定不能避免。请看经文:
【适小具有。】
这是小康。
【又忧非常。】
非常,指什么?
【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这个东西天天挂在心上。我们看注解,「且稍具有,便欲常保,恐遭祸变,虑其复失,故云适小具有,又忧非常」。非常是指下面所说的,「水火盗贼、焚漂劫夺等非常之祸也」。这些也都是事实,不是假的。现代由于资讯发达,交通便捷,这个地球上无论哪个地方出了一点事情很快就传遍,我们就得到信息。过去的旧社会里头没有,我们住在乡村,距离县城还不到三十里路,县城里面发生什么事情,我们有时候半个月才知道。所以在乡下天下太平,没事,不知道。现在这个太平日子没有了,每天从媒体里面得的信息,水火盗贼就太多太多了,许许多多地方就发生,这意想不到,心定不下来。从前心是定的,天下太平,没事。
我很难得,这么多年我都过太平日子。这太平日子怎么过?我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看报纸、不看杂志,朋友到我这来只谈佛法,不谈这些东西,所以外面情形我全不知道,我居住这个小环境天天太平,这个小环境没事情。我们的邻居处得很好,见面老远看到就打招呼,还有一点人情味。如果天天接触这个东西,麻烦可大了,你忧心忡忡,你的心怎么能安?所以我手机都不要了,有信众送我手机,好像送我三、四个,全丢了,全不要了,这个东西是干扰,这就是烦恼。现在人没有手机,这日子怎么过?没有手机过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那不是你自己找麻烦吗?没有事情不要去上街,市区不要去接触。乡下接触的是田园山水,这个多好!都市里头你所看到的、你所听到的、你所接触到的,没有一样不是烦恼,常常去就会受感染、就会受它影响,最好是不接触。这个我们可以做到,住家住到乡村里去、住到野外,最好是人迹不到的地方。
这段文说得非常好,有了又怕无常。水灾,现在有意想不到的水灾。前年我在澳洲,移民到澳洲,我选择的地点是在图文巴,小城,我在那里住了十二年。我去的时候小城八万人,现在有十二万人。这个城市面积很大,在外国人算土地面积,因为这个地方过去是英国人的殖民地,跟香港一样,土地是用英呎。澳洲图文巴这个小城,每一个人家的单位,他们的土地,一个人家单位是一万呎。所以造一个房子大概是三千呎的样子,它前后都有院子,居住环境好,土地不值钱。我去的时候,买这么一个单位,大概是六、七万块钱,听说现在是二、三十万,涨这么多。我买了个教堂改做净宗学院,那个时候买五十多万块钱,现在大概总得五百万以上。
这个小城在山上,海拔七百公尺,这么高的地区,怎么可能有水灾?雨一下,水马上就流下去、就流掉了,怎么会有水灾?前年发生一次水灾,我在香港,我听说,怎么可能发生这个事情?去年年初我回去一趟,遇到市长,市长来看我,我就问他,这水灾到底怎么回事情?他说水下得太急,流不出去。那就很可怕,只有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水就流走了。但是这一个小时死三十多个人,汽车大概有七、八十辆车被水漂流,流到山下去了,很多死的人都在车上,车毁人亡。谁都想不到,山上怎么会有水灾?真可怕。山上一般什么?怕火,山上森林多,怕火烧山。怎么会有水?现在连水都有了,水火之灾。我们选择在高地,选择在山上,那个时候我就想到,布里斯本是在海岸旁边,靠著海岸,怕什么?怕海啸。如果有二、三米的海啸就有灾难;如果十米海啸,那个灾难就很可怕;二、三十米的海啸,布里斯本就不会存在了。我想到,所以我选择这个高地,距离布里斯本我们开车一个半小时,大概有两百公里。真正有海啸,大海啸的话,两百公里是安全地带了,这是当年移民到那里去所考虑的。
「盗贼,指抢夺与偷窃之祸」。发生灾难的时候,治安秩序就没有办法维持,这都在所不免。我们如何来躲避这个灾难?我教同学们一定要念佛,要求生净土,真正灾难爆发,我们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真有把握,这才行!对这个世间一切都要放下,要做到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好人有好报,因果定律丝毫不爽。下面,「怨家,指与我结怨之家。债主,指我欠债未还之人。以上种种,皆可突生非常之祸」。所以做人一定要记住,不要跟人结冤仇,他跟我结怨,我不跟他结怨,这就对了。古人所说的「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仁慈的人一生没有冤家对头,换句话说,仁慈是用这个来做标准、来衡量,真正仁慈你还有怨家债主,这就不是仁慈。没有怨家债主,不跟人结怨,那就是处处忍让、处处谦让。他毁谤我,我不毁谤他;他侮辱我,我不侮辱他,我恭敬他,要懂,怨结化解。他障碍我,我不障碍他;他陷害我,我不陷害他。他想我这一生现前的利益好处,我想是我来生的利益,没有衝突。这一生事事我都让你,来生我得福报是自然的。前面所说自然中自然相,没有人明白这个道理。
这一生在这个世间时间短,不长,未来的时间长。我们一生本著这种理念、心态生活,待人接物,遇到净土法门,这就缘成熟了。遇到净土法门,我们这一生可以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对于这个世间事全放下,这才叫大事因缘,这是人生最大的事情,了生死出三界,到极乐世界成就之后再回头来度这些苦难众生。所以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应当要真干的。决定不能去怪别人,别人对我们怎样对不起,那是什么?他对我们不了解,原谅他,不要去跟他计较,一笔勾消。佛教导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为什么?他有佛性,哪有不成佛的?成佛只有先后、早晚不同,肯定是成佛的。想到这个地方,恭敬心就生起来,不再跟人为难,这是消业障。所以,「以上种种,皆可突生非常之祸」,突然发生,你没有办法预料的。「如火能焚烧」,把你的房子烧完了;「水能漂没」,你的田园、土地被淹没了;「盗能劫夺」,明目张胆的来劫夺。「贼」是小偷,他不敢明目张胆,但是趁你不注意的时候,他来偷窃你的财物。「怨家报仇,债主索欠。甚至俄顷之间,全非我有」,俄顷是极短的时间。这就是什么?灾难。
有人问我,日本人挑衅,中国跟日本会不会发生战争?我劝大家念佛,我告诉大家,不太可能发生战争,为什么?会引起核武。所以用战争做为手段的,我说过很多次,二次大战结束,用战争做为手段就画了休止符,以后再不可以用战争。以后用战争是灭绝的,就是整个地球灭绝,谁都没有得到好处,所以不可能发生战争。一切问题都要在和平会议桌上去解决,决定不能用战争,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这是我们不可以不晓得的。
「俄顷之间,全非我有,旧日财富,荡然无馀」,这是战争里头的现象。中国跟日本八年战争,这桩事情是我们亲眼看到的。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国还有大家庭,这我就亲眼看见的。我姑妈家,我父亲的姐姐,嫁给一个大户人家,这个人家兄弟十个没有分家,是中国过去的大家庭。那个时候已经衰了,但是还有两百多人,上上下下有两百多人,我亲眼看见的。他们家里有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我在那个私塾里头还念过大概有一年,进过它的学堂。学堂在祠堂,祠堂除春秋祭祀之外,祠堂是空的,规模很大,所以学校办在那里。还有养老,老人,等于说老人休閒中心就在祠堂,里面有茶馆,有杂耍艺术表演说唱。老人每天活动都在那边,都是全家这些退休的老人,还有一些亲戚朋友。学校下课的时候,小朋友跟老人就在一起玩,天伦之乐。这我看见过,时间不长。你看几年之后中日战争爆发,就没有了。年轻力壮,三、四十岁的人都出去了,逃难,小孩要逃难,战争的灾祸。所以战争之后我们去看的时候,我从美国回来,回到老家去看看,离开七十年,回去之后这个村子没有了,祠堂没有了,看到是一片空地,很凄凉。「故云焚漂劫夺,消散磨灭。《会疏》曰:焚谓焚烧,兵火失火等难。漂谓漂流,洪水风波等难。劫夺,盗贼难。为怨家所消散,为债主所磨灭。」这个是现实社会写照。
下面这一段,「增益恶根」。请看经文:
【心悭意固。无能纵捨。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这是世间相,世间人心吝啬贪婪,没有的想得到,有的不肯给人。『心悭意固』,这底下解释,「悭吝之心,至为顽固」,见死不救。「财物有失,则心中更增愤恨」。他的财产被别人夺去,那种怨恨的心带到来世,来世再遇到报仇,就造成什么?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才真正是『忧苦万端』,愈结愈深,时间愈长愈难化解这怨恨。这个事实现象,只有佛法能化解。所以中国在古代元明清三朝,历代的帝王,他们有智慧,他们聪明,用儒治国。现在我们提倡《群书治要》,这里头是以儒为主流。帝王们用佛化民,教化众生,所以佛教的寺庙,全国农村里面都有,大大小小的寺庙。用佛教教老百姓、教民众,最大的是什么?就是佛教能化解怨结。这些帝王用上了,这是好事!怨结会造成将来的大灾大难,它把它化解开了,这个功德有多大!人跟人不再结怨结,把因果报应的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这是佛教教学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把民心安定了。用道教祭祀祖先、祭祀天地鬼神。这些帝王把儒释道都用上了。我看到的是《蒙古大藏经》的序文,里面写了这些事情。今天不要传统文化,儒释道都不要,这社会乱了,怎么收拾?没有法子收拾。真正能让社会、让人心定下来,社会恢复祥和,就像汤恩比所说的,除了大乘佛法,做不到,他讲的是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能救全世界。
念老注解里头这几句话写得很透彻,这些悭吝之心,现在这些人非常顽固,财物有失,他就愤恨,愤怒、怨恨,「忧怨愁苦,意无解时」,解不开,「故云无能纵捨」,没有能够放下的。「纵捨者,放下。」不肯放下,不肯放下就积著仇、积著怨恨,来生遇到就报复。这些现象都在我们面前,都是我们这一生亲眼看见的,而且今天不是某个地区,全世界。我们走过很多地方、很多地区,见过各个阶层的人,男女老少,确实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这个怨结得太深,换句话说,化解谈何容易。你夺了他的财产,你还杀了他人命,他心里怎么能甘心,怎么能没有报应?这个报应搞得今天整个地球社会混乱。只有真正学佛的人觉悟,我们离开这个地球,离开六道轮迴,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唯一的一条生路。只要你不捨轮迴,你决定遭受果报。念佛要紧,念佛是人生第一桩大事。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谕眷属和敬」。前面利害得失说尽了,佛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世,请看经文: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释迦如来劝我们,这一次我们承过去生中修的五戒十善,修的成绩还不错,这一生能得人身。得人身是靠五戒十善才得人身的,不是偶然的。这一生很难得遇到佛法,我们继续修五戒十善,佛所教我们,我们都做到了,我们就有信心,来生我们不会失人身。这个身死了之后,又换一个人身,这一生修得比上一生好,换句话说,下一生的福报更大,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如果真的觉悟了,细心观察,三界六道只有苦没有乐,所谓的乐不过是苦暂停,感觉得很乐,福报享尽了,苦报就现前,所以不究竟。净宗法门,阿弥陀佛建立,帮助一切众生得究竟乐,离究竟苦。究竟苦是六道轮迴,离六道轮迴;究竟乐是极乐世界。我们要相信,不能怀疑,要真干。
科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有识的人都知道,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武器是核武、是生化武器,会把地球上不但是人没有了,所有的动物都不能生存,完全消灭了。地球还存在,地球上的生物没有了。这是人为的灾害,不是自然灾害。活在这个世间,像经上讲的这些人,心悭意固,不能放下的,这样的人多,这样的人造的业不好,不善的业会感来不善的果报,这很可怕。他活得不耐烦,他想死,他有权,核武在他手上,不是他一个人死,我们大家一起死,怎么办?真的是同归于尽,刹那之间。我们学佛,这非常幸运,我们时时刻刻都放下,时时刻刻都可以往生,对这个世间没有丝毫贪恋,这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保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决定不造恶业,造恶业对你往生会产生障碍。这也就是说明,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么原因?造的恶业太多,到时候冤亲债主来找麻烦,让你最后一念不是阿弥陀佛,就去不了。所以放下重要,放下障缘就没有,不放下障缘在。
『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此四句泛指一切世人」,这真的不是假的。「临命终时,则一切积爱之眷属财宝,皆当捨离」。这放不下,他有留恋就去不了,极乐世界去不了。身体坏了灵魂存在,灵魂在哪里?围绕著他的财宝捨不得离开,这些财宝对他一点用处都没有,他用不上,所以皆当捨离。「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这句话要记住。母子至亲,虽然同时死,去的地方不一样,为什么?各人的业力不相同。「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故云莫谁随者。」走的时候一个人走,没有人跟随你,这桩事情不能不知道,不能没有充分准备。
《普贤行愿品》里面说得更好,「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这是说你的身体,外面六根,里面五脏六腑,统统都停止,都不再起作用,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捨离」,你的家亲眷属,你所心爱的人,从此分别,不再见面了。「一切威势」,你在这个社会上做大官掌握著大权,有威有势,这个时候完全没有了。「辅相大臣」,这是说帝王,你的宰相、你的大臣、你的宫殿、你的城市内外,「象马车乘」是你的交通工具。现在你有专车,远行有专机,有自己的游艇、轮船,你有「珍宝」、有「伏藏」,收藏这些珍宝。「如是一切无复相随」,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得去,你空手而来,还是空手回去。「与此同旨」,跟这段经文所说的意思完全相同。
谚语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两句话我们要常常念在口上提醒自己。最后这句话很重要,唯有业随身,你造的是什么业?生活当中造的业,工作里头造的业,待人接物造的业,别人对我态度不好,我有什么感觉?我有不好的态度对人,我没有感觉;人家以不好的态度对我,我马上有感觉。要知道,我们什么态度对人,人家立刻就有感觉。这是什么?有意无意结怨,别人怀恨在心,念念不忘;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来世报复。这是愚痴。真正学佛的人可不干这个事情,他对我不好,我回答他笑咪咪的,化解了。我们对人笑容、恭敬,像弥勒菩萨一样,笑面迎人,对人充满善意、充满真诚,就能感动人,恶人也会被你感化变成善人,你的功德就大了。如果放在心上生闷气,这个业造重了,来生来世遇到肯定要报复,怎么能干这个事情?「不论贫富,莫不皆然」。男女老少、贤愚不肖、贫富贵贱,这是平等的。「个中忧苦无尽,故云万端」。
所以佛陀教我们做人,我们要记住,眷属要和、要敬,从谁做起?从我自己做起。别人对我不和不敬,是因为我对他没有和敬。他对我不和敬有怨气,我每一次见面对他都和敬,时间久了就感动,要有耐心,要有长远心。『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现在我们看这个社会,父子兄弟夫妇亲属没有敬也没有爱,只有什么?只有利害。有利互相利用,没有利远远离开,为什么?怕他佔我便宜,都是这种心理。今天没有利害,父子都不相往来,何况兄弟朋友?往来的都是有利。我在他那里能得好处,我要利用他;利用完了之后,再也得不到好处,就分手、就离开了。这是什么心?
中国人做人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叫五常。常是什么?永远不能丢掉的,这是个人。五常都没有,那就不是人,是什么?妖怪。这个话二千五百年前左丘明说的,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孔子作《春秋》,他作注解,他替孔子作注,叫《左传》,就是左丘明。这里头有一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换句话说,人把五常丢掉了,他是妖怪,他不是人。五常是什么?仁义礼智信。换句话说,这个人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这五个字他统统都没有,他就是妖,害人、害社会、害国家、害世界,他干这个事情。佛是怎么样教我们的?佛是正法,妖魔鬼怪是邪法,古人有所谓「邪不胜正」。今天整个社会确实偏邪了,谁能把它扶正过来,这个人就是菩萨、就是佛陀、就是大圣大贤。虽然不在其位,他是个火苗、是个火种,只要这个火种世世代代传下去,这个国家民族就有救,世界和平、太平盛世就有可能出现。不是在现代,也许在二、三百年之后。往下这段经文非常重要,我们真正听懂了真学习,至少就不失人身,绝对不会堕三恶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