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61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下载地址:
https://js1.amtb.cn/media/himp4/02/02-040/02-040-0561.mp4
(请用在新的浏览器打开下载)
点击进入mp3 返回文字版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一集)  2013/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6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九百四十五页,最后一行:
  科题「祸福随身」,这是第四个小段。佛在此地给我们说盗戒,第一段给我们讲因,第二段说盗的法(方法),第三个给我们说花报,第四段讲果报,祸福随身。经文里头,在盗法,主要的是前面四句话,「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就这四句。这四句意思非常广泛,古时候家庭跟这四句就完全相应。古时候家庭是大家庭,所以中国人的概念不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是外国人,中国人是以家为本。所以家叫老家,外国人没有老家这个概念,中国人有老家,这个老家存在几百年。所以能治家就能治国,家跟国是一样的,一个范围大,一个范围小,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在家庭里头也有这些情形,家长,有权、有势力的,不明的很多,掌著有权力的,往往为自己的爱好,也做出违理犯法的事情。家有家法,有家规、有家法,如果有这种事情发生,这是家的败象,这个家维持不了多久,叫家破人亡。所以一个家没有不重视家道、家规、家学、家业、家风。问题,真正出问题的都是出在欲望,人只要能把欲望放下,就不会迷惑,就不至于做错事情。这个欲望就是六根所对的六尘生起贪瞋痴慢,这就造业,业一定有果报。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一定要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为什么?真正通达明瞭,不但不敢做不善,连不善的念头都没有。为什么?念头也有报应,意业,身口意三业。果报,今世的报应是花报,果报是在来世。我们看这一段经文: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
  末后这两句,『乐处』是三善道,『苦毒』是三恶道。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富有悭惜下,表悭吝过」。自己有不肯给别人,叫吝财。在学术上,自己懂得的不肯教给别人,叫吝法。世间这种状况真的是多,古时候也多,现在就更多。古人绝大多数都受过传统教育,不认识字的也受过这个教育,他都明瞭。古时候教育,虽然没有正规学校,但是相当普及。谁来传教?这就是中国历代民间说唱艺术,由他们来传播,地方上的戏剧、歌舞,特别是说唱。前几天到我们这来的,东北来的,是近代说唱艺术很有成就的一个人,在我们这住了三天。我告诉她,要收学生,要传下去,高春艳居士。她说找不到人,不是她不想传,真正找不到,这个话我能够理解。找不到传人,自己慢慢的年老了,不能再从事这个行业,趁现在这几年还行,多表演,把它录像录起来。说唱的内容全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中国过去的民间,现在讲社会教育的主流,用这个方式,大家爱听,又是消遣,又是欢乐,同时接受教育。它不枯燥,老少咸宜,我们小时候就常常听,到哪里去听?到茶馆,他们表演的地方都在茶馆,酒楼、茶馆。年节,或者是朋友、远道的亲戚来聚会,都邀请这些人来表演,给我们说一部大鼓书,讲故事。这里头重点的就是讲因果报应,行善积德有福报,造作恶业的有灾祸。所以不认识字的、没念过书的他懂,他心地善良,他不会做不善的事情。
  下面说,「或人富有,但悭惜成性,不肯施与。施与即布施,不肯以财物给与他人。爱欲牢固」,佛法讲坚固的执著,叫爱保。他怎样保持住?「贪心深重」,叫贪重。爱保贪重,他不了解事实真相,连自己的身心都保不住,何况身外之物?佛教我们的决定正确,佛不教我们保财,佛教导我们生财。这个意思多好,能生财,不要保财。财怎么生的?财就是财布施生的,你有多少财你就布施多少财,这叫生财。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它是循环的,又愈施愈多,这才真正懂得叫爱保。世间人把它搞错了,完全搞颠倒了。法布施亦如是,自己知道的,恨不得人人都知道,我好好教他,愈施愈长智慧,愈长智慧就愈多行法布施,愈施愈多。无畏布施因果亦如是,肯修,健康长寿,愈是健康长寿愈要多行无畏布施,老而不衰。这三种布施得三种大福,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叫生福。
  贪悭,与布施完全相违背,菩萨六波罗蜜,第一个布施,布施就是度悭贪的。悭贪、吝啬,这是错误的,但是这种人还特别多,尤其是现代,走遍全世界到处都能看到。看到他们的果,『心劳身苦』,操心,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多求,贪而无厌,得到之后,实实在在说保不住,想尽方法来把它保住,希望自己能够佔有,希望自己能够支配,殊不知全是假的。我们看到的,「终生劳苦」,一直到「寿命终尽」,他还没放下。他的罪业,轻的,不能放下,就畜生道去了;造的一身有罪业,他得不到人身,畜生道。生在哪里?生在他珍藏钱财的地方,那个财库里头没人住,有蟑螂、有老鼠、有蚂蚁,他去投这个胎,捨不得离开,很可怕,这是事实真相。
  「但所得者,只是独死独去,无一随者」。这一口气不来,什么都带不去,没有一样是自己的。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就在眼前,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佛门里头有这个说法,「神识孤游戏」,孤是孤独,人生是一场梦。《金刚经》上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的是一场梦。如果在梦中觉悟了,不再把梦当真,这就有醒过来的时候。如果把梦中的事都当真,他就醒不过来,继续要在梦中游戏,这就是六道生死轮迴,非常可怕。下面举世俗一句话,成语,「万般将不去」,这个将就是带,一样你都带不去,「惟有业随身」,你造的这个业会跟著你去。业是带得走的,你带去的是善业还是恶业,是净业还是染业,这个不能不谨慎。净业生净土,染业生秽土,秽土里头有善恶,善业生三善道,恶业生三恶道。任何一个人在世间不可能有纯善,不可能有纯恶,善恶混杂,就看善多还是恶多,看善的能量大还是恶的能量大。自己如果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这一生的前途,来生到哪里去就会很清楚,不需要问人。人不见得清楚,自己最清楚不过。
  「生平所作善恶之业,及所感福祸之果,则不相捨离,故云追命所生」,它追随著你,你到哪里它到哪里。义寂法师说,「谓善恶因及祸福果,皆追命根所生处也。」这里讲到「命根」,参考资料里有简单的说明,《佛学大辞典》的。「据大乘唯识之义,则第八识之种子有住识之功能,因而一期之间」,一期就是一生,「从受生此世以至死亡」,这一期就是一生,「使色心相续」,色是物质的身体,心就是起心动念,「是假名为命根,非别有命之实体」,换句话说,命之实体是不存在的,根本没有。《唯识述记》第二卷里头说,「命谓色心不断,是命之根也。」色心是不是真的不断?不是的,佛在经论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色心是相似相续,前念灭了后念又生。但是前面这一念,念就有生,生什么大家都不知道,生整个宇宙。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佛经上所说的,一念生的。前一念跟后一念决定不一样,念念都是独立的,念念没有相同的。念念不断叫相续,念念不同叫相似,这是宇宙的真相。经上有两句话,讲得非常有味道,你要问我们整个宇宙,包括自己现前这个样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佛告诉我们这是「自心现量」,自心所现的全宇宙,真相是什么?「不断之无」。很有味道,它不断,不断什么?统统是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断之无。佛真高明,八个字,讲圆满了,究竟圆满。这八个字是科学、是哲学,达到登峰造极。色心相似相续,这叫命之根也,是这么回事情。后面我们还会学到阿赖耶识,说得比这里详细。
  「追者追随、追逐。于是后世,或在乐处,或入苦毒」。三善道是乐处,三恶道是苦毒。「苦者痛苦,毒者毒祸」。痛苦到极处,叫做苦毒,痛苦无法想像。唐太宗附体的光碟我们看了,有人问他,地狱苦怎么样?别提别提,苦不堪言,一提还心有馀悸。佛在经典里面说过,阿罗汉在六道做凡夫的时候,地狱里待过,证得阿罗汉他有神通,宿命通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想到地狱,身上流血汗,心有馀悸,这个地方不能去。不能去,地狱的业不可以造。地狱的业最严重的,杀盗淫妄还加上酒,最严重的杀业、盗业、淫业、妄语、饮酒,酒本身没有过失,酒醉之后容易起杀盗淫妄。前面杀盗淫妄本身就是罪,叫性罪,你犯了就是罪,就会感召三恶道的苦报。酒不是的,酒是助缘,帮助你造业。所以佛把这个也列入重戒,道理在此地。地狱业决定造不得,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你造了,果报就在眼前,一口气不来怎么办,没有人救你,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什么时候还?你地狱罪报受尽了,出来的时候你再还债,你说多可怕。完全是自作自受,与别人不相干,自己不能不觉悟。
  底下一段,「盗习固结」,习是习气。盗的念头就是佔便宜,佔便宜的念头是盗心。要从哪里断?要从这里断,决定没有佔人便宜的念头,这才叫把盗业断掉了。喜欢佔小便宜的,盗心。我们看经文:
  【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这个盗业可重了。念老注解里头这一段,「正明盗恶」,说明盗的罪恶。『见善憎谤,不思慕及』。憎是憎恶,就是怨恨,嫉妒障碍,看到别人的好处,他毁谤,他憎恨。应当是见别人之善,要有恭敬,要有称赞,要表扬他,这就对了。为什么?希望善,善心、善愿、善行都能够发扬光大,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得到安乐,这是大福。你看祸福都在一念之间,一念嫉妒,里面就产生怨恨,造无间地狱的罪业;一念称赞、表扬,功德无量无边,跟那个行善的人没有两样。他行善,我表扬,我把它发扬光大,他的善跟我的善就拉平,为什么不干?我们用眼前的例子,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个会集本,见善。好,这是见善。见善怎么样?憎谤,太多太多了,造的业可重了。因为你的憎恨、毁谤,让许许多多的人,中下根性的人见到了,对这个本子怀疑,对这个本子不敢接受,闻法的缘就断掉了。谁断的?你帮他断的,叫断人法身慧命,那就是无间地狱的罪报。有一些明白人,真正善心人士看到了,欢喜、赞叹,翻印流通,劝导大家学习,这种心行跟夏莲老十年会集的功德没有两样,他在这里修善、行善,我们那一念善心跟他相应。
  黄念老六年会集注解,功德太大了。这么好的经本,这样圆满究竟的注解,怎么忍心去毁谤?怎么可以造这个业?我们看到、听到了,不忍心,怎么办?尽自己绵薄之力,身行言传,我们来传播。这部经在当今,到释迦牟尼佛末法往后这九千年,实实在在说,能帮助众生在一生成就的就是这个法门,就是这部经典。你没有遇到那就不提了,真正遇到,你能信、能愿,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个成就是不思议的成就,不是小成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这是究竟圆满的成就,不是普通。我们对于这部经典、对于这部集注生起信心,没有怀疑,用真诚恭敬心来接受,我们一生成就,帮助许许多多人增长信心,坚固愿心,将来个个都成就。这是说「见人之善,无敬慕之心反生憎恶,妄加诽谤」,如是之人没有善念,也没有善行。「胸怀之中,常是侵夺之心」。这就是盗,侵犯别人,夺取别人的。
  「悕望即希望,唯思损人利己」。损人决定不利己,损人跟人结冤仇,怎么可能利己?夺取别人的财产,将来要还他的,夺取人的生命,将来要偿命的,一丝毫便宜都佔不到,亏可吃大了。希望别人的利益供给自己受用,这叫不义之财,特别是国家的、团体的、公共的这个财物。国家的财物,财从哪里来的?人民的税收,你没想到。中国是个大国,多少人民?十几亿。你要盗取国家的财物,你的债主就有十几亿,你将来怎么还法?你还不清,在六道里头你就不能得人身,还清了才能得人身。用什么还?披毛戴角还。你要知道事实真相,你才晓得多么可怕。比用国家的这些钱更严重的是三宝物,因为三宝他没有界限,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出家人都有分,那就不止十亿,百亿、千亿、万亿数不尽,十方三世的三宝他都有分,你怎么还?所以《地藏经》上说,你犯了五逆十恶、毁谤大乘,佛都有方法救你,盗三宝物,佛不能救。寺院庵堂三宝物,一针一线、一根茅草都不能动,你是用盗心去取它的,统统都犯罪。供养三宝得无量福,盗取三宝物得无量罪,现在没人讲。拜地藏菩萨的人还不少,念《地藏经》的人我也见过很多,怎么都不知道这桩事情,经上讲得很清楚。经上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吓唬人的,句句是事实真相。「不义之财,得来容易,任性挥霍,顷刻消散」。消散怎么样?「重複盗取」,这经上讲的,「消散复取」,他盗心盗行相续,这个罪就非常非常严重。
  后面这一段,总结,「三途辗转」。
  【神明剋识。】
  这个『识』在此地念志,记载的意思。
  【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于是神明剋识,终入恶道。神明者,晋译」,就是《六十华严》,一般大小乘经里头也都有,「如人从生,有二种天,常随侍卫,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这就是有两个神跟你一起到这个世间,一生跟著你,一个名字叫同生,一个名字叫同名。「如是二神,与人俱生,故名俱生神」。《药师经》里头说,「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这两个神把你所作所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统统都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给谁?给阎罗王。阎罗王那个地方就有档案,将来你这一生寿命到的时候,你感受的果报,你要是不服,阎罗王把这个档案给你看。所以阎罗王说,我没有权力加给你刑罚,我没有权力,你所受的刑罚完全是自作自受的。阎罗王很慈悲,不愿意看到人堕在三途受这个恶报,可是众人不听,那就没法子。
  古人聪明,在人间建城隍庙,城隍庙里头最主要的殿堂是阎王殿,有十殿阎王。而阎王殿里面所造的这些像,我所看到的,都是根据道教《玉曆宝钞》,以这个为主造出来的,泥塑木雕,泥塑的多。造得好,让人看到生警惕心,不敢起恶念,不敢做坏事,劝善规过起很大的作用,这是道教对中国社会最大的贡献。儒教人明理,让人有羞耻心,不好意思作恶,作恶对不起良心、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有这个力量约束他。但是比这个力量更大的是因果,阎王殿看看怎么样?不敢。儒家达到耻于作恶,是羞耻,道家这个就叫你不敢。佛法教你开智慧,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理跟事都讲得很清楚。
  下面引用的《嘉祥疏》,中国《无量寿经》的古注只有两种,《净影》跟《嘉祥》,唐朝时候的人。《疏》里头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书其作恶」,你做的坏事,她在那里记录,「同名男在左肩上书其作善」,你有善心,你有善行,他把你记录下来。这个说法大小乘经论里头都有,可见世尊常说,提起人的注意。善恶在起心动念之处,自己好好想一想,经上常常说的善男子、善女人,我们符不符合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在净业三福里头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做到了,就是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佛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说的。孝亲是根,尊师是本,咱们用树、植物来做比喻,根本。现在教学难,难在哪里?没有根,没有本。年轻人不孝父母,不尊重老师,所以老师不教了,老师不来了,都离开我们,都走了。不是不慈悲,是你不听,你不能接受,你听不懂。圣学,基础就是靠孝亲尊师,诚敬,没有怀疑,才能接受。不诚、不敬,有怀疑,怎么教法?再高明的老师也没办法教你。
  六十二年前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他就很坦白的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六十二年前),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学生不像学生是真的,先生不像先生是被学生逼出来的,为什么?学生不爱学、不真学,老师教了没用,老师讲了叫白讲。佛家慈悲,佛氏门中,不捨一人,有一个学生肯学,老师一定真教,其他的人旁听,得有个真学的。一个真学的都没有的话,老师就不教了。跟你在一起怎么样?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喜欢什么跟你聊什么,聊完就下课,这就是先生不像先生。真东西藏起来,不是有意藏的,是没办法,他推销不出去。老师心里多苦,老师心里多难过,眼看这个社会一代不如一代,怎么办?一代不如一代是衰退,衰到最后是灭亡,没法子救。
  所以一批老教授在台湾,省吃俭用,把钱凑出来印书。我知道艺文印书馆后面就是一批老教授,只有十几二十个人,完全翻印古籍,我能看到一些古书就是在这个书店。当时在台湾的读书人,大陆上搞文化大革命,台湾的读书人著急,几乎个个人都在想怎么样把《四库全书》保存下去,这是中国国家民族的瑰宝,第一桩大事。印这个东西成本太高,又不是一般人都能买的。总算是尽了最大的力气,这个事情做出来了。印了多少套?商务的总经理告诉我,《全书》那一次只印了三百套。书店里担心,卖不掉,卖不掉就赔本,部头太大赔不起。还算不错,卖了不少年,这部书卖掉了。我买他的这一套是最后的一套,三百套最后的一套,而且这一套是日本人订去了,付了订金,也是没有钱买,以后让给我。让给我,还要我十二万台币,他才肯让给我,我只好给他。我买的这一套现在在澳洲。
  台湾纪念中山先生革命一百週年,政府劝导这些文化界的人士,希望《全书》再版。这两家书店的老闆马上通知我,这么好的机会,要再版。刚刚好我手上有一笔钱,我还找不到用处,听说这个信息,好,全部投进去。我们买《四库全书》,过去只买一套,这次我们买了一百一十一套,三个一,一百一十一套,连前面,一百一十二套;《荟要》,连前面的我们一共买了二百七十多套。同时我们发现《群书治要》跟《国学治要》这两样好东西,这两样一样是一万套,一万套《群书治要》,一万套《国学治要》。我的钱就没有了,一千万美金。好事情,送给全世界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去收藏,中国这个东西不会失传。那时候大家担心,《全书》,乾隆当时手写的只有七套,到台湾这个时代,全世界只有三套半,还有一套残废的,完整的三套,真怕战乱当中毁掉,这个要救。救的方法就是多印,到处收藏,不管什么样灾难,不可能地球全毁,不可能,总会有一些留下来,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典籍保存下来了,接著得要有人读,没有人学还是传不下去。这桩大事民间来做非常辛苦,收效不大,一定是国家去做。非常可惜,我们对台湾政府马总统充满希望,在他这一任没做,要国家提倡。我们意想不到的,在外国,马来西亚的首相纳吉,我跟他谈这个事情,他有兴趣,他支持我们的汉学院,而且很诚恳的告诉我,他要送他的儿子到汉学院里去学习汉学。他儿子现在在北京,在北大念中文系。马来西亚很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他们还有一千多个华校小学、六十二个中学。我说我以后到马来西亚,要跟这些校长、老师多多的接近,鼓励他们,佛法讲发菩提心,发心继承这个道统。我们设立这个机构,就是汉学院,在马六甲建的这个学校,希望这些老师、校长,他们年岁都不大,小学老师、初中老师,真正用十年时间,在《四库》里头选一套书,选一种,不要多,十年,专攻这一门,十年之后他就是专家。学《易经》的,十年专攻,学《论语》的,十年专攻,个个变成世界第一流。
  我访问巴黎法兰西的汉学院,跟他们的老教授交流,他们问我,马来西亚汉学院怎么教学。我告诉他,我说我们的十年,前面十年是做研究工作,培养老师,现在汉学没有老师,我要找这些华人,教书的。教哪些科目?我们只取《群书治要》,《群书治要》里面一共六十五种,我们有六十五个人,每个人专搞一样,十年之后就有一部活的《群书治要》。这十年当中,一面深入研究,一面每个星期提出一次报告,身行言教。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们重视这个自见,自见就是开悟,没有老师,会开悟。无师智、自然智,大乘佛经上讲的,我们要相信,这种智慧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不是外来的,人人都有。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典,谁教他的?没人教他。他怎么说出来的?是自性本有的无师智、自然智的流露。他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乘佛法人人是平等的,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佛有的,众生全有。佛没有障碍,他全露出来,众生有障碍。
  障碍有三大类,佛给我们讲叫烦恼,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的烦恼要放下,自性本有的智慧就现前。这个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智,没有一样你不知道。在中国唐朝时候惠能大师给我们做出示现,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没有一部经论他不懂,你念给他听,他完全通达明瞭,他能给你细讲。你不问他,他心是清净的,一无所有,般若无知;你问他,他无所不知。不问的时候无知,问他的时候无所不知。东方人教学,自古以来注重这个,看到学生当中有悟性高的,要特别培养他。用戒定慧,戒就是规矩,规矩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教学的理念,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能得定,多了就不行,多你乱了,只能这一门,得定之后就有可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惠能大师也做出典范给我们看,他会下这些学生们,开悟的有四十多个人,达到跟他平等的境界,这不是假的。决定要一门,一门才能得清净心,不能杂,不能乱。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什么时候?开悟之后,开悟之后学一切法门太简单,龙树给我们做了示范。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六百年,那时候印度佛法很兴盛,龙树出现了,大彻大悟之后,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用三个月学完,真的,不是假的。他怎么学的?我们从《坛经》里面能看到,法达禅师学《法华经》,一门深入,十年,没开悟。见六祖,六祖问他,《法华经》讲些什么?法达不能回答,反过来请教六祖。六祖说你念给我听听,你念了三千部,会背了,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就说行了,不必再念,我全知道了,跟他讲《法华》大意,他开悟了。龙树菩萨就这么学的,每部经翻个几页就明白,后头就不必了。所以那一部《大藏经》三个月就完成,就圆满了。广学多闻是开悟之后,如果是没有开悟广学多闻,那一部《大藏经》我们学一百年都学不通。
  所以开悟多重要,悟性多重要。每个人都有悟性,每个人到这个世间来都带来了,问题是孩子没有好好教他。古人教学,保持他的天真,保持他的本性,本性本善。所以做母亲最大的功德、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小孩扎根教育做好。扎根教育是三年,小孩出生到三岁,一千天,这一千天要把他看牢。负面,违背伦理道德的一切人事物,不能让他看见,不能让他听到,不能让他接触到。父母在他面前都要守礼,做榜样给他看,规规矩矩,端正心念。这一千天让他养成习惯,他就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他有这个能力,而且不善的他不会接近,善的他会亲近。这个扎根教育,母亲,母亲比什么都伟大,母亲生养的孩子是圣人,生养的女孩子将来都是圣母,圣人的母亲,让圣贤一个一个接著在中国出现。中国在古代对妇女非常尊重,我们在典籍里头可以看到,现在人不知道,没人讲。
  所以中国小孩从小教他念古书,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修定,用读书的方法修定。读书,字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什么意思?没有,没意思,一遍一遍念,把他的妄想杂念打掉,保持他的清净心、平等心,用意在此地。不是叫他记东西,念熟透了他会记得,那是附带的,不是主要的目的,那是附带的成就。是用读诵的方法修定,得到定之后就有机会开悟。悟后再广学多闻,这是什么?在开悟的时候,这是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它起作用无所不知,他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他读古圣先贤的东西他生智慧,他怎么会不懂?哪有不懂的道理!他讲《华严经》跟释迦牟尼佛讲的一样,《华严经》从释迦牟尼佛自性流出来,他来讲《华严经》也是从自性流出来。
  中国人教学的理念跟方法外国人没有,跟外国人讲他听不懂,他没办法接受,他说这是神话,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做出样子来给他看。我们还不能劝他,做出样子之后让他看到感到奇怪来问,这才告诉他。开悟的学生,换句话说,你就问不倒他,你提出任何问题,他有办法给你解答,没有学的也能给你解答。到这时候他会认真考虑,说不定能改变整个世界教学的理念跟方法,那就功德无量。有悟性的,帮助他开悟;没有悟性的,帮助他记问之学,建立德行,把这些小学基础学好,广泛的传播下一代,这都是好事情。
  一,我们讲正法的时候讲到,什么是正法?大乘教里常说,什么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这是会的;不会呢?不会,哪一法是佛法。不会的人,《无量寿经》也不是佛法,《华严》、《法华》不是佛法,不会。会的呢?会的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教经典是佛法,别的教经典也是佛法,世间所有这些典籍统统是佛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什么叫会?放下就是会。放下什么?所有一切法统统放下,就回归自性,那就是的。不能回归自性,就错了。就文字上来说,正法,中国那个正,上面是一,下面是止,一就止了,这就是正法,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生专搞一门,不管你搞哪一门都会开悟。如果能专心,把所有一切欲望放下,就非常可能大彻大悟。人有欲望,这个欲望是障碍,彻悟就不可能。财色名利、七情五欲统统放下,心真正回归到清净平等,清净,没有染污,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平等,菩萨的境界。没有分别是平等,没有染污是清净,后面的觉,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觉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没有老师,老师是给我们做增上缘的,老师有没有方法帮助我们开悟?没有,不可能。所以大乘教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你自己的事情。释迦牟尼佛一生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一生讲经教学,怎么修行、怎么成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真听懂、听明白了,你自己知道怎么做,佛没有限制。佛法确确实实是广大而没有边际的,佛法的圆满,证得法身、般若、解脱,解脱是大自在,法身是真理,般若是智慧。
  这下面说,「《五戒经》曰: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覆者,指正月、五月、九月」,这就是同生、同名他们要把记录的东西要送上去,这是三覆,正月、五月、九月。「八校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日。六奏指六斋日」,一个月当中,「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等六日。盖谓一年之中,有三个月,向上覆禀;有八日上报」,校就是报告,一个月之内有六天奏明。「又望西据《五戒经》曰:如是等日,天神记录众生善恶也。盖所禀报者皆众生之善恶」。
  「剋识者,剋者刻也。识者,有异释」,解释不一样。「一者《嘉祥疏》、《会疏》等,谓识者记也。如《会疏》曰:幽有天神,识其科条,无毫釐差。故云剋识」。这个识音念志,就是记的意思。「此与嘉祥之意正同,均谓有神明记录人之善恶,故报应不爽」。现在人不相信,认为这个不合科学,这是宗教,这是迷信,科学的副作用很大。古时候人对于诸佛菩萨、神明的教诲这些典籍很重视,不敢轻易违犯,老人都是劝人遵守,自己做出来给下辈的人看,人人都相信。我们今天从理上来讲,理上讲得通。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人要有自信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给我们讲信,讲六个,第一个,信自己。信自己信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佛教没传到中国,老祖宗教我们,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要相信。我们本来是善良的,一切不善是后天学来的,习性,不是本性,中国圣贤教育目的是回归本性。佛法的教育是回归佛陀,帮助你成佛,才叫毕业,叫圆满,不能不相信。
  一切法从心想生,信心生出来的,决定是好的。有没有?有,信有就有。不信也有,为什么?你有不信,不信也能造成,不信也是有,信是有,不信也是有。信、不信都没有,告诉你,全没有。全没有是什么?全没有是回归圆满的自性,自性里头一法不立。所以信跟不信你的心都动了,心动了就产生现象。这就是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起心动念能生万法。万法为什么会出现?是自性本有,把理给你说出来,不动的时候它没有,动的时候它就有。如果自性里头没有,动也不应该有生,动有,可见是自性本有。佛法教学重视的是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明心见性是摆在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明心见性,阿弥陀佛来教我们。所以净宗就不是宗教,阿弥陀佛不是神、不是上帝,阿弥陀佛是我们自心变出来的,我心即是阿弥陀佛,我心即是净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念头变出来的,是我们自性里本有的,跟宗教里所说的不一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