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77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七集)  2014/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7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七十九页,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从「忍辱」:
  「忍辱者,忍度。精进者,进度」。六波罗蜜里头以布施跟忍辱是关键,布施是修福,忍辱是成就,修福不能忍,福报都漏掉了。佛门常讲,火烧功德林,你看,你修了很多功德,一发脾气,这一把火把功德全烧掉了,很可惜。如果要问修积功德,你这一生修多少功德,要从哪里算起?从你上一次发完脾气之后,到现在没发脾气,这功德。那一生呢?在临终之前,什么时候没有发过脾气,这就当功德;如果临终发了脾气,功德就完了。瞋恚之火非常可怕!地狱为什么是一片火海?地狱是瞋恚造成的。贪心堕饿鬼,愚痴堕畜生,瞋恚堕地狱,地狱相纵然是寒冰地狱,你看起来也是一片火海,这就说明什么?它是从嫉妒里面变现出来的,人要没有瞋恚心就不会有地狱。所以,六道不是真的,六道是贪瞋痴变现出来的,人要把贪瞋痴都断掉了,六道就没有了。
  这三个都很难断,这三个在佛法里叫三毒烦恼,所有一切烦恼都从它生的。嫉妒从瞋恚生的,爱欲从贪生的,愚痴生的最多,最严重的是怀疑,没有信心,这就是愚痴。今天这个世界有几个人有信心?愚痴所感的灾难是风灾,所以最近这些年,地球上出现很不可思议的风灾,过去没有过的,龙捲风、飓风。风灾过去之后,所有一切建筑物几乎都被破坏,连电线杆都吹断。贪瞋痴造成的,贪是水灾,海啸,瞋恚是火灾,温度上升,火山爆发,都属于这些。佛教导我们「息灭贪瞋痴」,用什么息灭?「勤修戒定慧」,用戒来治贪,用定来治瞋恚,用智慧来治愚痴,戒定慧对付贪瞋痴。
  六度里头有忍辱,六度里头的忍度。无论大事、小事能够忍耐,这个人有福报,从一般讲这个人有修养,能忍受。遇到非常困难的境界,实在不能忍,我们就要想到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一次的忍辱,经典上说,这是忍辱波罗蜜的圆满,这桩事情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忍辱仙人坐在山洞里修行,歌利王出去打猎,走累了,就在地上睡了一觉。侍候他的这些宫女觉得大王睡觉了,没事情了,就四处去游玩。发现这个洞,洞里头有修行人,向修行人请教问题。忍辱仙人给她们大家说法,说得正高兴的时候,这个大王睡醒了,起来了,看到宫女都不在,在一个山洞旁边。是修行人,修行人怎么可以调戏妇女?你看,忍辱仙人蒙不白之冤!问他修什么?修忍辱。好,修忍辱,看你能不能忍?把手砍断、脚砍断。能忍。有没有怨恨?没有怨恨。就这样一刀一刀慢慢把他割死,到最后,临死的时候,忍辱仙人说我没有怨恨,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忍辱波罗蜜圆满了。他是被歌利王误会,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暴君,残暴不讲理,这么一个国王。被冤枉,凌迟处死,忍辱仙人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而且还发了个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在鹿野苑讲经说法,第一个证阿罗汉的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就是过去的歌利王。菩萨说话算话,兑现了。
  所以,布施固然是修福,如果三轮体空的修福,修福不著相,是功德;修福著相是福德,福德的果报在人天。如果不能忍,发脾气,那功德没有了,福德,善的果报变成恶的果报,不一样了。所以忍,本来六度里头只翻作忍,不是忍辱,翻经的这些法师翻到这个名词,问中国人,中国人什么不能忍?中国人常说「士可杀不可辱」,杀头没有关係,侮辱不能接受。所以翻经的人就把它翻作忍辱,你们不能接受的要忍,辱要忍。忍就能保全,把前面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统统可以保全,不至于漏失掉。有忍辱才会有精进,没有忍辱,哪来的精进?忍辱、精进是禅定的基础,是禅定的前方便,所以这个功夫再要向上提升就能得禅定,佛法常讲的三昧。
  我们用在修学上,今天中午很多外地同修来访问,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希望真正有净宗无量寿的传人,很多人都想来参加。能不能忍辱?忍什么?儒释道的三个根先要把它念背,要忍,不能忍就背不好。能背之后,还要把它变成生活,我们日常生活跟儒释道的三个根要相应,要把这三个根做到。把《弟子规》做到,变成日常生活;《感应篇》做到,《感应篇》是因果教育;《弟子规》是生活教育,礼义之邦的生活教育;《十善业道》是断恶修善的教育。这个要能背。《十善业道》比较容易,重要就十条;分量多一点是《感应篇》,《感应篇》一共有一百九十几桩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个要落实,真正成为佛经当中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真正做到。然后才能学佛,进佛门来的时候统统都是善男子、善女人。进入佛门来,第一堂课上什么?三皈、五戒,学这个。五戒的内容跟十善相同,但是前面讲的是善法,不是戒,现在是戒法,戒法是遵守如来的教诫;换句话说,十善是通世间法,五戒是通世出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基础。然后再提升到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聚净戒。
  忍度后面精进,进度。『斋戒』者,望西法师说,斋戒者是指的八斋戒,也叫八关斋戒。「故云一日」,八关斋戒的斋期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一日一夜受八关斋戒。「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如《宝积经》中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这是就事论事。《宝积经》上这段话说得好,「若有众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于彼国土」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们在极乐世界修行,修多久?修「亿百千岁」,百千是个单位,一百个千,一百个千是十万,一亿乘十万。这么长的时间,「修诸梵行」,持戒、修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叫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还不如在我们这个地方,多长的时间?「一弹指」,这一弹指这么短的时间,「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对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生一念慈悲心,这个功德超过于彼。又何况能够一天一夜住清净心,这是修八关斋戒。《宝积经》上所说的,跟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这个世界修行不错,比极乐世界容易修。
  下面要给我们解释,为什么?这个世间难修,难修能修,特别可贵。极乐世界容易修,太容易了,那里没有恶,那个地方纯净纯善。这个地方是娑婆的秽土,而且是五浊恶世,非常难修。所以,这边修行一天一夜,功德超过极乐世界一百年。我们看经文:
  【所以者何。】
  为什么?
  【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髮之恶。】
  一丝一毫的恶找不到。所以两个地方修行,累积的功德不一样。念老在注解里头引《思益经》,经上说,「若人于净国」,净就是净土,阿弥陀佛的净土,「持戒满一劫」,持戒的功德很大,持戒什么?满一劫,时间是论劫算的。「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在这个地方须臾间,过去我们念过,须臾间大概是半个小时,很短的时间;行慈为最胜,你能够发慈悲心,就超过极乐世界在净土持戒满一劫的功德。「又云」,这是《思益经》上所说的,「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这都是指极乐世界,「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为奇。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都是说明极乐世界佛国土纯净纯善,修行容易,进步很慢。我们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恶多善少,作恶很容易,行善非常困难,难能可贵。如果能够在这个地方很短时间发心,发慈悲心,修一点善行,功德比在极乐世界要殊胜很多。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八斋戒」,我们略略的介绍一下,参考资料第二页,八关斋戒,《佛光大辞典》里面这一条,八关斋戒条。「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学处意思就是指戒律,太虚法师有一篇开示叫《菩萨学处》。佛门里面称学处,这个团体他们都是持戒的,沙弥学处、比丘学处。这是对在家人,在家的佛弟子,他们不能长时间过出家人生活,过一天。「受者须一日一夜」,这一日一夜要离开家庭,要到僧团那边去居住。僧团里面有专门好像招待所一样,男女众分开的,男众受八关斋戒在僧团,女众受八关斋戒在比丘尼的团体,比丘尼学处。离开家庭,过一天一夜出家人的生活,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这后面都有解释,长养功德,近住是亲近出家人,跟出家人住得很近。「八戒、八支斋戒」,或者叫「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都是一样的,「八禁、八所应离」,这名称都是一个意思,有这么多的名称。
  「八指持八种戒」,关就是关闭的意思,「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这八种戒,八条,「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面七支是戒,后面一支」,就是一条,「不非时食」,这条是「斋」,合起来叫「八关斋戒」。这个里头有七条戒,一个是斋。「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你在这个六斋日里面选一天、选两天,也有人六天都修。就是每个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以中国农曆算,小月二十八及二十九,大月的时候二十九、三十,这样算法。「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离开你自己家庭,「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男众住在僧团,寺庙,女众住在比丘尼的道场,所以叫「近住律仪」。
  这后面还有,「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这个八戒,这是补出来了,第一个「不杀生」。第二个「不偷盗」。第三个「不婬」。第四个「不妄语」。第五个「不饮酒」。第六个「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第六。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第八,这是斋,「不非时食」,就是日中一食。「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婬戒,故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可以称这个名称。
  后面这一条刚才念到的,喜乐国及安乐土。「《思益梵天所问经》: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此中无苦恼」,不但没有苦恼,连苦恼的名称都听不到,「于彼作功德」,在那边修积功德,「未足以为奇」,很平常,大家都在学。反过来,「于此烦恼处」,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烦恼,「能忍不可事」,烦恼你能够忍,而且你还教别人,「其福为最胜」,这是修真正的福报。《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也有这个说法,「我见安乐国,无量寿佛国,无苦及苦名,彼作福非奇」,不稀奇,在那个地方修福很容易。「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忍,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在这个世间忍人之不能忍,这个人的福报很大。「据此同部异译之经文,可知《思益经》中的喜乐国与安乐土指的都是极乐世界」。这些是诸天为我们作证,证明这个经上讲的话是正确的,证明确确实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应该要相信,不能够怀疑。
  我们接著往下面看。这个世界虽然修积功德不容易,真正修成功了,比在极乐世界殊胜。那为什么诸佛如来都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原因是极乐世界修行容易,这个地方修行难,成功,好;不成功,堕落太快了,一不小心就堕落三恶道,堕落到三恶道苦不堪言。所以,还是要生到极乐世界稳当、保险,为什么?永远没有生死,不搞轮迴了。那我们取极乐世界难不难?不难,这个地方修善是难能可贵,只要能忍,只要肯修布施、持戒、忍辱,个个都能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才真正拿到保证书。难能可贵的善要修,要发心,要发真正慈悲心,原谅一切造作恶业的众生。特别是对自己许许多多的不利,在心里头都要把它一笔勾消,不要放在心上,把佛号放在心上,把求生净土放在心上。愈是浊恶,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愿心就愈切。
  我们看下面文,「又《善生经》曰: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时众生具五滓故」。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一百年受持斋戒,这功德很大,修一百年。但是不如,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不如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修一日一夜;就是我们修一日一夜真正的八关斋戒那个功德,等于将来弥勒下生成佛持斋戒一百年的功德。这些都是勉励我们,难行能行,难修能修。经上讲的五滓,滓是渣滓,人家不要的东西,跟浊的意思相同,五滓就是五浊,浑浊不净,有五种法。「住劫中人寿两万岁已后」,人的寿命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两万岁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不清净,也就是有染污了。
  我们现在减到什么时候?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人寿百岁,八万四千岁减到一百岁,一百年减一岁,世尊去我们三千年,再减三十岁,现在人寿七十岁。所以古人讲「人生七十古来稀」,能过七十岁的人不多。我们回想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一九七七年,还不到四十年,三十多年,当年的这些同修、道友,一半以上都不在了。那个时候每天听我讲经的有一百多人,现在听众里头,包括法师,差不多三分之二都过世了。人寿确实不长。人的寿命最短到十岁,我们现在到七十岁,一百年减一岁,还有六千年,六千年之后人的寿命最低。那个时候这个世界非常恐怖,人全都是恶人,没有行善的,喜欢斗争。十岁以后,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佛在经典用这个来计算时间。
  我们看这个地方的「五浊」。第一个,「劫浊,谓至二万岁已后见等」,看到这四种浊恶的现象开始有了,后面这四种,所以叫它做劫浊。劫是时间,时间本身没有浊的现象,但是后面这个现象发生了。换句话说,人生寿命在两万岁之前,没有这四种现象,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土地上没有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没有,到两万岁之后就有这个现象。「见浊」有身见、边见,见惑起来了,「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起这种错误的见解,开始有执著了;换句话说,两万岁之前,人有分别,没有执著,两万岁之后开始有执著,但执著很轻,没有现在这么严重。第三,「烦恼浊」,烦恼指什么?贪瞋痴慢疑,「一切修惑之烦恼,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人寿两万岁以后,有烦恼、有贪瞋痴了,但是很薄。我们现在是非常非常严重,这四种相很严重。
  第四个,「众生浊,劫浊时之众生为见浊、烦恼浊之结果,人间之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寿命愈下降,苦就愈多,福就愈少;身体衰弱,心钝,我们常讲心浮气躁;果报,生活所需的比不上从前。我们想想我们的饮食,我们是素食的,蔬菜、水果、稻米,包括饮水,跟三十年前不能比。三十年前我们在香港,吃东西,无论哪一条街上小摊子我们都去吃,很放心,没有觉得什么卫生吗,怕什么的,没有,没有这个观念。有这种观念是最近十年,以前没这个观念。一九七七年我来讲经,同学们每天,因为讲经是晚上,白天大家就带我去观光旅游,每天去玩一个地方。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不卫生,没有这种观念。现在出去,东西不敢吃了。最明显的,我们常常旅行,在飞机上、在火车上,过去飞机上供应的餐饮、火车上供给大家餐饮,也都很放心,就随便吃,现在不敢吃了。什么原因?报导得很多,现在商人没有信用,只顾图利,不顾别人的身命。从前不是的,从前人纵然想赚钱,他不害人。现在没有道德观念,赚钱,纵然是害死人他也要赚钱,这是非常非常可怕,非常恐怖。尤其像农药、化肥、改基因的食品,这个让人吃起来提心吊胆。三十年前没有听说农药,没有听说化肥,这个名词都没有,没有听说过。这是科学带来的灾难,真的是苦多福少,愈往后面去苦愈多福愈少。
  第五,「命浊」,此也是前面两种浊的结果,就是见浊、烦恼浊,寿命渐渐短了,「乃至十岁」。人寿,六千年之后十岁,现在七十岁,六千年之后是十岁,一千年减十岁,六千年之后人寿十岁。「此中以劫浊为总,以他四浊为别」。劫浊中有四种浊,因为它有四种浊,所以称它为劫浊,是这么个意思。「又四浊中,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此二者成众生浊与命浊之二者」。浊的自体就是见思烦恼,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造成众生浊跟命浊。
  「文句四下曰」,《法华经文句》,「劫浊无别体」,劫是时间,它是长时。一个劫,刚才我们说过,人寿从十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最高的了;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再减到十岁,一增一减一个小劫。所以,它是长时间的单位。「刹那是短时」,跟劫的对面是刹那,说的是短时。「但约四浊立此假名」,因为这个世间出现这四种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个时候这个劫上加个浊字。「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众生浊从哪来的?是从见惑、傲慢果报上立的这个名词。「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就是贪瞋痴慢疑,这叫五钝使;「见浊指五利使为体」,是五种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指的这五类,五大类的见惑,五大类的思惑。「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有肉体、有精神,这是体。精神跟肉体离开了,人就死亡了,第八识离开身体,这人就宣告死亡。
  「同文句记曰:准悲华经,八万至三万亦不有浊,至二万岁为五浊始」。佛在《悲华经》有这样说过,人寿在八万四千岁一直到三万岁,都没有五浊的现象。到什么时候?人寿两万岁的时候,开始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愈来愈严重,严重到极处,人命十岁,最严重的时候。然后再增劫,每一百年加一岁,这些浊恶慢慢减轻,减轻的速度非常缓慢,要增加到两万岁的时候,这个浊的现象没有了。减劫两万岁的时候,这个现象开始;增劫两万岁的时候,这个现象没有了。人寿两万岁以上,这个世界的日子好过。
  我们今天出生在这个年代,人寿是七十岁,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人寿一百岁,佛八十岁走的,佛的寿命实在讲还有二十一年,提前走了。这个提前走有原因的,当时佛的弟子们疏忽了,没有请佛住世。魔王波旬来到法会,请佛入般涅槃,佛答应了,佛不妄语。你看,没有人请佛住世,让魔请佛,说你老人家在世间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可以了,可以休息了,劝请世尊入般涅槃。所以,普贤菩萨十愿里面有「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个意思我们要能体会到。更重要的,我们确确实实是要认真努力念佛求生净土,生净土就无量寿,没有劫不劫了,这是正确的。一个人一生能遇到这个经,大幸!不容易遇到,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说得更好,遇到这是稀有难逢,无比殊胜的这个时间,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今天能遇到,遇到一天,功德都不可思议。到这个地方听一次,听两个小时,阿赖耶识里头极乐世界的种子种下去了。
  我们接著往下看,「以上广引多经,以证此土行人于饮苦食毒,未尝宁息之中,仍能斋戒清净,忍辱精进,故其功德远胜于他方国土。于此土修行,若一日一夜」,这是持八关斋戒,「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等于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八关斋戒在家里可不可以修?也可以,环境不许可的时候,自己在家里可以。不淫欲,持戒这一天不同房间,两个房间就可以了,分开就可以了,就如法;其他的这七条戒要遵守,另外就是日中一食,不非时食,过午不食,可以做得到。在家同学真正修八关斋戒,记住这六斋日,这一天认真念佛、听经,好事情。下面一段,此方跟十方做个比较。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在我们这个世间修十天十夜,等于他方国土里头修行一千年。积功累德在我们这个世界机缘算不错,要斟酌,要珍惜,不要轻易放过。下面,「徵释所以」,说明为什么有这样殊胜的功德。请看经文:
  【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这个地方遍地都是造恶,你能不造恶太难得了!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望西大师说,他的《无量寿经钞》是他做的注解,里面有个问答来解释,「问:秽土修行若殊胜者,在此可修,何愿净土」。这个地方修行一天等于极乐世界一百年,那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在这里修很好。这说得很有道理。你看答覆的,「如《要集》云:此经但显修行难易,非显善根胜劣。譬如贫贱施一钱,虽可称美,而不办众事。富贵捨千金,虽不可称美,而能办万事。二界修行,亦复如是」,这是引经来作证。本经所说的此方修行十天十夜超过他方佛国修善一千年,这是但显修行的难易。这个地方难,难能可贵,十方佛土容易,容易就不稀奇了,不是显善根胜劣,只讲修行难易。举一个比喻,譬如贫贱的人,他布施一分钱、二分钱,很难得,不容易了,这可以称赞,但是一文钱、二文钱不能办事。富贵人捨千金,他钱太多了,捨千金实在讲在他来说,穷人的两文钱比他千金多,为什么?更难得,他太难得了。这个不能称它美,但是怎么样?它能办事,这么多钱可以用、可以办事情。此界他界修行亦复如是。
  「若欲速办成佛利他众事,专欣净土,何留秽土,不办佛道」。你要不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修善虽然容易,他能够有能力普度众生。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有能力像佛一样分身无量无边,用他的分身到十方诸佛国土供佛,供佛是修福,闻法听经是修慧,福慧双修,有这个本事。同时,又能分无量无边身去帮助有缘众生,去度脱他们。你看极乐世界人自行化他这么方便、这么容易,我们这个世界办不到,不能分身,只有这一个身体,转不动。所以,到极乐世界是有必要的。又据憬兴法师的意思,「此间一日胜西方百年之善者,此修难成故。谓此土进修甚难,难能故可贵」。至于生到极乐世界,你就得到无上菩提,「彼无时不修故」,他没有中断的时候,我们这边修行有中断的时候。「此修善时少」,他们修善时多,日夜都不间断。憬兴法师说得很好,比望西说得好,两种解释我们可以合起来看。所以千万要记住,这个地方难能可贵,要发善心,要修善行,是好事,但是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能很快成佛,能办大事,大事是帮助十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苦难众生,同成佛道,这个重要,这个真正难得。
  我们接著看下面这一科经文,这是第三个大段,「佛哀授法劝行」,这里分三小段,第一段「此世苦毒」,我们要记住。经文: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宁』是安宁,『息』是休息。这四句话好像是对我们现代人说的。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六十年前,我读这个经文有个感触、感觉,认为释迦牟尼佛说话说得太过分。我们这世间不错,『善少恶多』是能讲得通,『饮苦食毒』未免太过分了。过了六十年,真的,一点没错,现在是饮苦食毒,我们喝不到乾净水。大概六十年前的水乾净,我们出来玩,到山野、公园去玩,小溪里的流水,我们把它捧在手上可以喝,稻田里面有水,也可以捧到手上喝。现在不敢了,现在土壤有毒,有化肥、有农药,所以水一流下去,水也有毒。才六十年,六十年前跟六十年后不一样。
  我们看古人的注解,「饮苦食毒」,说「既饮八苦水,复食三毒味」,三毒是贪瞋痴,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法师解释得很高明。可是现在人来解释就不一样了,不必谈玄说妙,八苦水是真的,现在科学仪器一分析的水,水里头有毒,毒不止一种,很複杂;饮食更不安全,绝对不止三种毒,蔬菜、水果、稻米统统有问题。饮水跟食物都没有安全感,人活在这个世间多痛苦!买菜找有机的,真的是有机的吗?有机的价钱高,价钱高未必真的是有机,为什么?现在商人会骗人,不像从前,从前的商人很老实不骗人。所以,完全没有安全感,除非自己耕种。菜农,我听说过,他们自己吃的蔬菜是分开来种的,卖到外面的是另外种,那有农药、有化肥,自己吃的没有,分开了。他知道那个东西有毒,他不敢吃,他卖给别人吃,这是什么心?谋财害命。三十年前人不敢做这个事情,是要钱,但是不害人命,饮食、医药都是货真价实。现在饮食、医药假的太多了,花很多钱,买了假药,不但治不了病,可能加重病,病危,麻烦大了!佛这四句经文,三千年前就知道我们现在人的生活状况,这是智慧,不能不佩服。那看看下面,佛怎么教我们: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世尊在这里劝我们,「重重诲勉,唯愿大众奉持经戒」,如贫得宝,这是后面。先告诉我们『授与经法』,佛的经法现在很普遍,印刷术发达,科学技术进步,我们想得到经法容易。讲经那些光碟、有播经机、有念佛机,价格低廉,便于流通。我们要时时刻刻跟人结缘,劝人多听,劝人多念佛,跟佛一样苦口婆心的教诲大众。希望大家能听、能读,能够对经教多思惟,想通了、想明白了,把它落实在生活,「如教奉行」。后面又劝我们,「奉持经戒,如贫得宝」,这两句话是真的,也非常现实,意思非常深刻。我们在这个时代得到佛法,真的是得宝,为什么?有救了。没有佛法,日子怎么过?将来肯定是继续不断的搞三途六道。三途六道你一定要知道,六道轮迴是愈来愈苦,这是我们从经验当中得来的。
  我们看最近这六十年,十年十年比,一个十年不如一个十年。生活无论是物质、精神,它不是提升,它是下降,品质下降。人活在世间不知道生活干什么,盲目,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活著干什么?所以自杀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甚至于儿童都自杀,小学生都自杀,这是过去闻所未闻,怎么会有这种现象?但是今天这种现象已经不是新闻,很平常的事情。我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了,就在面前,就在当下。来生还能到这里来做人吗?不能。来生生天好不好?天也在六道轮迴里头,天也是五浊恶世,这个要懂。天道生活比我们稍微好一点,天跟天做比较也是一年比一年在衰退,五浊恶世包括天道。
  所以,经戒重要!提到戒律,我们不要想那么多,不要想那么複杂,我们只守住这五科就行了,就是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就是戒定慧)、六波罗蜜、普贤十愿就行了。三福里头第一条,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我们能把这个做好,基本戒律就行了,取得佛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资格。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信愿持名,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吾哀汝等,苦心诲喻』,这解释经文。「《会疏》曰:吾哀」,吾是释迦牟尼佛自称,哀是悲哀,如来大慈大悲,「汝等」是你们,佛对于我们大众以哀悯之心,「五时调机,半满垂教,故云苦心诲喻」。注解是古人注的,不是现在人。五时说法这是佛教学的方法,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学习程度浅深不等,所以佛讲经教学,先讲小教,讲阿含。阿含好比是佛教小学,讲了十二年,佛教的小学十二年。再讲方等,方等八年,好比办中学。中学是从小学提升到大学当中做准备工作的,大学的预备班、先修班,佛用的时间二十年。我们现在世间的学校,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加起来六年,十二年,进大学,佛法里头要二十年。然后才学般若,般若大乘,般若二十二年。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差不多一半的时间,这是菩萨主修的功课。最后八年法华、涅槃,好比是研究所。这叫五时说法,佛把大家一层一层向上带,从小学带他到博士班毕业,这叫五时说法。顺应、调应诸机,你是什么样程度,入哪一个班级。
  「教分半满」,半叫半字教,满叫满字教。我们这个地方有参考资料,在第五页。「半字教」就是没有说完全,说了一半,就是小乘,阿含,声闻、缘觉他们学的。「满字教」是菩萨学的,是菩萨乘,这是圆满的,「若字之圆满也」。半字教「谈理未遍」,就是说得比较笼统,没有细说,没有把理讲圆、讲透彻,这是声闻藏。菩萨藏就不然,圆满的法轮。最极圆满无过于《无量寿经》,无过于净宗法门,为什么?一生成就。理有没有透彻没有关係,只要你对这个法门能相信,你不怀疑,你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我们发愿念佛求生净土,佛会来接引我们往生。只要你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肯干,你这一生就成功了。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阿惟越致是什么意思?圆证三不退,也就是常说的法身大士。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就是法身大士。人人都有分,不拣男女老少,不分贤愚不肖,个个都有分。这个法门很难遇到,遇到就等于说真的真正是宝,宝中之宝,第一珍宝。保证我们这一生永远脱离六道轮迴,不再到这苦海里头来打滚,不来了。即使来的话也不是业力来的,是乘愿再来,不是凡夫的身分,是菩萨的身分。来干什么?来度化众生的。所以是有能力「随缘度脱」。
  这个注解上说,「故云苦心诲喻,授与经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给我们表演的,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细心体会,要认真学习。佛又说,「如是所闻经法,悉应持思、奉行」,你得到了,要接受、要保持,不要失去,要思惟、要奉行,奉是信奉,行是修行,这是自利,以佛法得自利。同时要帮助别人,这就是底下一科,「转相教化」,功德无量。我们得到好处了,一定要帮助别人。怎样教别人?首先要自己做到,身行言教,我做到了做给你看,你看到了你就想学。自利之后一定要懂得利他。下面经文:
  【尊卑。男女。眷属。朋友。】
  这是说人的类别。
  【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尊』是我们的长辈,『卑』是我们的晚辈,我们跟他很熟悉,统统是有缘人,要用这个法门劝导。『转相教语』,「于诸亲友转相教语,则为利他」,平常接触要跟他分享学佛的心得,分享学佛的利益好处。下面引用两句经文,「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即无能报佛恩也」。这两句话要记住,我们如何报佛恩?就是把自己所修、所学的转教别人,就是报佛恩,真报佛恩。
  下面又劝我们,『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约检,犹言束敛」,就是时时刻刻要约束自己,不能放逸,要认真修学,不能粗心大意,就是前面所说的「当自端心,当自端身」。美国布莱登博士告诉我们化解灾难的方法,他说三句话,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个端,当自端心、当自端身就是端正心念,什么灾难都能化解。「和顺义理」是说言行举止要有义,要讲理;不义、无理决定不能做。能够和于义、顺于理,这是正人君子,这就是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够遵道义,能明事理,他能随顺。「和于义,动止咸宜」,你一举一动都如礼,这个礼是礼节的礼,行礼,宜就是符合规矩。
  「顺于理,自然中节」。理是什么?老祖宗的教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那就是理、那就是义;在心上是理,在言语动作上就是义,符合仁义礼智信,符合十善业道。自然中节,中节这两个字,参考资料里头第五,引用《礼记.中庸》里头所说的。简单的讲,「合乎礼义的法度」,言语动作合乎礼、合乎义。《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没发作,没发出来。发出来都中节,中节就是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会不到,不到失礼,过分也是失礼。譬如说现在,我们礼节最恭敬的礼是三鞠躬,你四鞠躬就过分了,这就不中节,四鞠躬是显得巴结人。如果说三鞠躬太多了,我二鞠躬,二鞠躬不到位,显得傲慢,显得对人不恭敬。三鞠躬是规定的,就恰到好处。这是举一个例子,自然中节。
  「又欢者,欢喜。诸经之末多云皆大欢喜」。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处所,常生欢喜心,这就好。人欢喜是能量的表现,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快乐;所谓喜上眉梢,满面现的欢喜相。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