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636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三六集)  2014/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63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九十六页,从倒数第三行看起:
  『信慧闻法难中难』,就是前面所说的,「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这几句话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不但世尊如是说,从世尊说法语意当中我们很明显的能体会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说法。我们这一生当中非常幸运得人身、闻佛法、闻大乘,又闻到《无量寿经》。下面这四个字就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我们听了信不信?乐是喜欢,喜不喜欢?能不能接受?持是真干,能不能依教修行?如果这四个字都做到了,真信、真喜欢、真愿意接受,依教奉行,这是难中之难,没有比这个更难的。
  下头念老告诉我们「慧能生解」,没有智慧听不懂,有智慧的人能听懂、能生解。「故闻经信乐」,这两个字是显示出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能相信,没有智慧哪来的法喜?你怎么会欢喜?下面这些话都是念老的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宗难信」。信佛比信净宗容易,信净宗真难,这是我自己深深体会得的。我在二十六岁那一年遇到方东美先生,他是当代的大哲学家,我有缘跟他学哲学,非常感恩他为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授课的处所不是学校,不是在教室,是在他居住的地方,在他家的小客厅。学生就是我一个人,每个星期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两个小时。他把哲学概论分成五个单元,最后的单元就是佛经哲学;第一个单元是西洋哲学,最后一个是佛经哲学。佛经难信!我那个时候没有宗教认知,在那个时候心目当中所有的宗教都是迷信,佛教更不必说了。宗教里面有所谓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崇拜的是一位真神,创造宇宙的;佛教是多神教、是泛神教,多神教跟泛神教一般认为是低级宗教,它怎么会有哲学?我向老师提出,老师告诉我,你年轻,你不知道,他说「释迦牟尼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接受这个单元的学习,把过去错误的观念统统转过来了,知道佛法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就像方老师所说的高等的哲学。学了六十三年,最近这些年来明白了,不但是全世界高等的哲学,同时也是高等的科学。于是我将佛经概略的把它分作五个单元,前面三个单元是伦理、道德、因果,是普世的教育,后面两个单元是高等的哲学、高等的科学。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十年之后,科学家承认大乘经典是高等科学,不再是宗教。
  这个认识不容易!方老师是我年轻时候的偶像,心目当中最仰慕、最佩服的一位学者,不是轻易能够相信的。我接受佛教之后,缘非常殊胜,亲近章嘉大师,在章嘉大师座下三年,佛法的基础,章嘉大师替我奠定的。大师往生了,又过了一年我认识李炳南老居士,辞掉工作跟老居士学经教,跟他十年。那一年我三十一岁,老居士七十岁,我跟他的年代是他老人家七十岁到八十岁这个十年。而后我大部分的时间在国外讲经教学,一直到现在,讲经教学五十六年。你要问我什么时候相信净土,我告诉你,相信净土是最近二十几年的事情;换句话说,我学佛前面三十年对净土有怀疑。我有诚敬心、有恭敬心,所以才有机缘亲近三位大善知识。李老师对我非常清楚,很多次把净宗介绍给我,我都没有能接受。他要我看《印光大师文钞》我看过了,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对净宗有概念,也很赞叹,我没有学习它。我没有毁谤它,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的条件、基本的德行,没有认识清楚之前不能批评。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应该批评,为什么?人各有志。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你批评它就是批评佛,所以这不应该批评。八万四千法门,喜欢哪个法门你就学哪个法门,又何况佛说得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对于任何一个法门,我们再不喜欢的,我们对它也要尊敬,为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传,有一类根性喜欢那个法门。
  我接受净土教是讲《华严经》讲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起,文殊、普贤是修哪个法门成就的?这是我们学大乘的人对文殊、普贤佩服到极处,大乘学人共同的景仰。《八十华严》讲了一半,《四十华严》也讲了一半,讲了十几年。这个经在台湾讲的,时间会拖得这么长就是因为常常在国外,一年一大半的时间在国外。在国外当然不能讲这个大经,国外是随缘,同修们喜欢听什么经就给他讲什么经,讲了几十部。读到《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它总共四十卷,第三十九卷里面看到文殊、普贤都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成就的,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同时提醒我,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是学什么法门的?这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不是普通人,得意门生肯定是继承老师的法脉,要不然怎么能叫入室弟子?五十三参讲了一半都没发现,真叫粗心大意。在什么地方?在第一参,第一卷里头,讲过了,囫囵吞枣讲过的。善财所修的是净宗法门,净宗法门里面的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再翻翻到最后第五十三,第五十三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这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以前没人给我说过,多长久的时间才发现,经典也读过几遍,都是囫囵吞枣。仔细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到了,善财童子彻始彻终就学的净土法门,一生没改变。这当中还有五十一个善知识,他们代表八万四千法门,他们代表无量法门。善财对无量法门,门门通达、门门明瞭,他全都学,没有一样不学。真的,四弘誓愿里面所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他真学了。但是自己主修的,学是学了,自己修行是念佛往生净土,是这个法门。学那么多干什么?圆满后得智。他在文殊会上得到的是根本智,我们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得根本智,五十三参是后得智。
  五十三参在哪里?就在从早到晚你所见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全是,表这个法,我们要懂得。真正开悟了,在一切人事物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你全用的是般若智慧,活学活用,这是真正的五十三参。不要以为善财童子很幸运,遇到那么多的善知识,我们一个也没遇到,这是我们自己迷惑颠倒、粗心大意,我们跟善财没两样,每天早晨起来睁开眼睛,看到花花世界就是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个人代表什么?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是代表这些人,我们不都是见到了吗?见到,善财见到是什么样子?学习,向大家学习。这个学习就是了解它、认识它,没有修这个法门。你看每一参最后「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恩,你教我这么多东西,我看到、听到、接触到的都是教我的,在这个里头成就无量智慧,很感谢;礼辞,辞是离开,离开是表示我不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我知道。为什么要知道?如果有人要学,我有能力教他,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无量无边众生,一个法门是做不到的,要无量法门。所以样样都通是为了教别人的,自己修的那是另当别论,自己修的,他是专修念佛三昧。难,真难!我对于佛经上这两句话感触非常之深,「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这两句话佛说得出来,一般人说不出来。所以才说,念老讲人身难得,真不容易。《梵网经序》里头讲,「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这个话菩萨说的,大乘菩萨说的,决定没有妄语。不要以为我们得人身容易,不容易,我们这一生太幸运了。智慧能生解,没有智慧听不懂、看不懂,接触之后也不懂,那就是等于没有遇到。智慧从哪来的?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今天遇到佛法,得诸佛如来威神加持,居然听懂了。我不是上根利智,如果上根利智一接触就应该听懂。老师讲得清清楚楚,我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回味,才真正知道老师慈悲,像经典所说的「不捨一人」。有一点智慧,智慧不足,你看接受净土要花三十年的时间,多不容易。如果寿命没有那么长,过世了,那叫真可惜!对净宗不透彻,对净宗有怀疑,往生就没有把握。这是净宗难信。
  「今则难得者能得,难闻者能闻,难信者能信,复加以慧解」,有智慧能理解,「故云难中难也」。这个理解,智慧。诸位听听我过去所讲的《无量寿经》,你就会看得很清楚。这部经总共讲了十三遍,前面十遍主要是用李老师眉注本讲的,后面这三遍讲的是黄念祖老居士的集解,很详细、很清楚,不能不信,太好了!这部注解我相信,他写成之后赠送别人,大概第一套就是给我的,他正好到美国访问,身上带了一套,在美国送给我。我不辜负他,我从美国带到台湾,在台湾就给他印了一万本,精装一册印一万本,这就大量流通了。以后这个本子老居士又修改了几次,我们现在用的这是定本。在台湾第一次印的本子是未定稿,很值得做纪念,在这个世间有一万册,数量也不少。「佛劝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修净土的人,佛劝人「当深信切愿」,求生净土。末后这几句话重要,不是别人劝,释迦牟尼佛劝我们深信切愿,「念佛求生,切莫错过。此回若错,则真成错矣」,就真的错了!千万不要错过,比什么都重要,希望我们大家都要有这个认识。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信受得度」,分两小科,第一「行超普贤」,就是偈颂的第七首。请看经文:
  【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我教如实言。】
  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真实教诲要记住。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右之二偈」,就是第六、第七,「总结全经」,偈子里面做了总结。长行的总结我们读过,是在前面,佛总结的是「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长行文的总结。偈颂里面总结就是第六跟第七,从「如来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再加上此地我们念的这首偈,总结全经。
  「本经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贤,与会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经文,所以古德将这部经称为中本《华严》凭什么?就凭这句。极乐世界的菩萨统统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经开端;现在总结,总结是「行超普贤登彼岸」。前面说德遵普贤,现在讲行超普贤,「何耶?」这何耶指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法?「且此一句乃《唐译》原文」。《唐译》是《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说明佛讲《大宝积经》这个大的系列里面有一部分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唐译本里面的一种,唐朝时候翻译的,《唐译》的原文就是这样的。「译者乃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这是在中国译经史里面很出名的一位大德,他翻的东西翻得好、翻得多,「译文自当不违经旨」,说明不会违背佛说经的意旨。「且《唐译》于经首亦云会众咸共遵修普贤之道」。你看,跟康僧铠的本子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意思没有违背。「可见前之德遵普贤与后之行超普贤,俱是梵经原旨。而非译笔有误」。这让我们能够相信,不会有差错的。前面是德遵普贤,后面行超普贤,超越了。且此不但没有错误,实实在在释迦牟尼佛慈悲到极处,「剖出心肝,与众相见」。讲到极处了,讲到登峰造极,所以念老说佛剖出心肝与大众相见。「盖普贤乃大行菩萨」,等觉菩萨,他跟文殊并列,文殊表根本智,普贤表后得智,就是「差别智」。根本智是根本,般若无知,差别智是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也叫后得智,也叫差别智,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是讲根本智,无所不知是讲差别智。般若无知,文殊菩萨代表;无所不知,普贤菩萨代表。根本智是体,差别智是作用,体用是一不是二。翻译决定没有错误,我们要能够深信不疑。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称为华严长子」,文殊菩萨是庶男,这就是排名,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普贤排第一,他的地位在毘卢遮那如来的右面,文殊菩萨排名第二,他的座位是在毘卢遮那佛的左手,普贤在右手。在右手为大,左手是客位,右手是主位。我们看表法就知道,这个法门是以行为主,还是以解为主。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你看中国古人写的对联有上联、有下联,上联由我们自己手面对面,右面,这右面是上联,左手这边是下联。宾主相见面,哪个位置最大?右手这边最大,是客位,左手这边是主位,主人站在这边,客人站在这边,宾主。现在这个社会都乱了,宾主都分不清,叫乱世。中国文字一定是直排的,直行,没有横排,这个诸位要知道。这日本的一个法师送我一把扇子,这上面写了三个字,无量寿。从哪里读起?从这读起,无量寿。这不是横排,直排,直排的第一行一个字,第二行也是一个字,第三行还是一个字,它是直排的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它一行都是一个字,没有横排的。所以我们中国的匾额的写法一定是从右到左,这边是上,这边是下,这个不能搞错的。无量寿。日本人他写这个扇子送给我,我很高兴,为什么?他懂得,他内行,他不是不懂。现在懂得的,日本人懂得的也不多了,这是一个真正读汉语的人,对中国古典读过,他了解。
  从这些地方所说,可见「愿而称王」,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普贤之愿,广大无际,穷劫无尽,导归极乐,利济无尽,故称大愿之王。是故本经来会圣众,咸遵普贤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二个「称赞如来」,第三个「广修供养」,第四个「忏悔业障」,第五个「随喜功德」,第六个「请转法轮」,第七个「请佛住世」,第八个「常随佛学」,一般菩萨都有,为什么普贤特殊?普贤菩萨心量大,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你看看,第一个礼敬诸佛,诸佛包括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普贤的礼敬不可思议,普贤菩萨心目当中,十法界有情众生个个都是佛。我们做不到,我们有分别、有执著,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我们比不上他的。对一切众生的礼敬就跟对诸佛如来的礼敬完全相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礼敬如是,赞叹亦如是。这个地位上,确确实实圆满成就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如果起心动念就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没有圆满广大的真心。普贤菩萨用真心,不是妄心,不一样在此地。我们没有办法跟他相比,我们还用阿赖耶,用妄心,于十大愿王不是称性的修学,不称性。我们有分别,普贤菩萨没有分别,这叫大,就大在这里。
  称赞如来,礼敬是诸佛,诸佛是从事上说的,事上要平等,如来是从理上说的,理上不一样,理上什么?里面有染有净、有善有恶。第一礼敬是从相上分的,相上没有,完全平等,称赞从性上分的,性上就有差别。要怎么称赞?与善、净、德相应的称赞,相违背的不称赞。五十三参里头有善有恶,有三个人代表,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伐苏蜜多女代表情执,这三个人代表的是贪瞋痴,贪瞋痴是不善、是染污,所以这三个人,你到《华严经》去看看,善财童子去访问的时候,有礼敬没有赞叹。为什么没有赞叹?这一般人不能学,学这个果报在地狱,怎么能学?善财童子为什么要去访问?善财要普度一切众生,三恶道众生也要度,这三位善知识就表这个法,告诉他如何度三恶道的众生。妙!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大菩萨才能做得到,小菩萨不行,有分别执著是决定不能做的。入华严境界,入般若波罗蜜的境界,行,为什么?他们真正见到诸法实相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事上做的跟凡夫一样,心地完全不一样,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放在心上,他心上没有。事上有,心上没有,他不结业,高就高在此地,所以他们能够恆顺众生。我们今天恆顺众生这一句是有选择性的,哪些众生可以顺,哪些众生不能顺。普贤菩萨恆顺众生,顺境、逆境都能够随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圣人贤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贤愚不肖,统统没有障碍,统统顺。这是很难很难的事情。普贤行什么人能修?法身大士,也就是说明心见性之后,是他们修的。我们今天修普贤行是小学生在模仿,不是真修,真修一定要明心见性,才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相应,没到这个境界不相应;也就是说,你还有分别执著,这就不是你的境界。我们今天从最低层做起,就是戒定慧,从这开始,到等觉菩萨,普贤十愿这个课程就出现了。
  这部经真正了不起,一开头的时候,你看哪些人代表的十六位在家菩萨。前面念老也讲得很清楚,为什么用在家菩萨代表,这些在家菩萨都是等觉菩萨,地位跟文殊、普贤完全相同,只是现的相不一样,文殊、普贤现的出家相,他们现的在家相,所证得的境界完全相同。这里头含的意思,净宗法门是以度在家人为主。出家人好度,在家人难度,在家人烦恼习气比出家人多,念佛都能往生净土。出家人戒定慧不能成就,统统回归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普度,在家出家,上自等觉,下至地狱众生,包括无间地狱,而且是平等得度,这就不容易。所以,「本经来会」,来到这个大会的这些「圣众」,以十六正士做代表,十六正士就是十六位在家等觉菩萨,「咸遵普贤之德。但此经中,世尊于方便中独垂方便,于圆顿中更显圆顿」。这话什么意思?「直以信愿持名一法,广摄六度万行。圆摄十大愿王,直入一句佛号。摄尽普贤无边行门。会归文殊一行三昧」,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读经,在这些地方要能深深体会,感恩的心就会生出来。如果不是这种方便当中的方便,我们怎么能够离开六道轮迴?说个实实在在的话,我们就小乘来讲,修小乘教,学四谛法、三十七道品,我们这一生须陀洹都不能证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怎么能够了生死出三界?真难!八万四千法门,最起码的是小乘初果,我们得不到。可是你要遇到净土法门,你就得救了。净土法门的条件就三桩事情,很简单,真正相信、真正发愿、真正念佛,这三个条件就行。这三个条件就像此地所说的,「广摄六度万行」,摄是摄受,广是广大,一切众生之类,在人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贤愚不肖,只要你遇到了,具备这三个条件,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什么地位?作阿惟越致菩萨。难信,真难信!阿惟越致菩萨是法身大士,跟文殊、普贤平等,一点都不假。一般人不相信是因为不敢相信,哪有这种道理?你在八万四千法门连个须陀洹都证不到,你换这个法门怎么能成为等觉菩萨?所以没人相信。这个法门佛说得很清楚,「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真正成佛,他知道这法门妙。所以对阿弥陀佛无限的感恩,是阿弥陀佛自性般若智慧里头流出来的。
  十法界,我们都知道,从阿赖耶里头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实报庄严土它只有心现,没有识变。极乐世界也有四土,有方便土,方便土就是四圣法界;有同居土,同居土就是六道凡夫,有这回事。但是他那个地方各个人都已经转识成智,转识成智不用自己修行,完全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以及弥陀无量劫修行功德加持,帮助你成就的。这个话说起来菩萨都不相信,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不相信,说你胡说八道。为什么他不相信?他没有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只有佛知道。法身菩萨知道,不究竟,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只有佛才能说得清楚。所以它是方便当中的方便,圆顿当中的圆顿,圆是圆满,一样不欠缺,也就是念佛法门里头包括无量法门,底下有一句,广摄六度万行,就是包括无量法门。
  「信愿持名一法」,这太难信了,不但广摄六度万行,还圆摄十大愿王。刚才讲的普贤之十愿是大彻大悟之后这些菩萨们所修的,阿罗汉、辟支佛、三乘菩萨都没有分,都做不到,是法身菩萨修的,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的。你看,「十大愿王,直入一句佛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十大愿王就修圆满了,六度圆满了,万行圆满了,十大愿王也圆满了。我们念这句佛号有这么大的功德吗?一声佛号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天天念佛行吗?无量劫的罪业能消除吗?大家听了都摇头,不能。为什么经上说能,我们说不能?就是我们没有信心,我们没有智慧。那念佛还有效吗?信心跟智慧重要。信心从哪里来?信心从无量诸佛如来加持当中来的。我们要具足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得到过去生中无量诸佛(我们曾经供养的)他们来加持、来成就我们的信心?我们要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就这三个心。真诚到极处,清净到极处,恭敬到极处,那就恭喜你,你的条件具足了。这与经教上相应,为什么?经教说往生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与这个相应。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心,菩提心的起用就是清净心跟恭敬心,我们依照本经所说的,清净平等觉是自受用,大慈大悲是他受用,它包括在真诚心里头,只要有真诚就有清净平等觉,就有大慈大悲。这一生要想往生,要把这部经参透,就是说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确实有经依据,决定可以相信,再不怀疑了,我们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得真的万缘放下。
  这几句话说得非常重要,直截了当,就用这一句,「信愿持名一法」,六度万行、十大愿王,无量无边的行法,统统在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摄尽普贤无边行门」,普贤无边行门在《华严经》。《华严经》,清凉大师把它分成四部分,信解行证,「十信品」里头讲信;从十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这都是解;解后面「离世间品」这一品,但这一品有五卷,很长,这是行,这是修行,里面讲两千法门;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是证,信解行证。在净宗里面,统统在一句佛号里头,这一句佛号里头圆满具足《华严》普贤的信解行证。
  「会归文殊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前面学过,我看看这个地方有没有?有,这个地方有「一行三昧」,在第五页,参考资料第五页,《三藏法数》里头,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梵语三昧」,翻成中国话叫「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闲,捨诸乱意,繫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文殊菩萨,唐朝的时候,法照禅师是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法照,他是修禅的,传记里头记载的,有一天早晨吃粥,钵里面现出文殊菩萨的道场,大圣竹林寺,清清楚楚在钵里头,看到非常欢喜,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结斋之后,就是吃完之后,他把他看到的这个情形跟同参道友分享,里面就有人告诉他,根据你所说的这个情况,这个地方好像是五台山。他就发心朝五台山,真的找到了,跟钵里头现的现象完全相同,大圣竹林寺,他进去了,看到文殊、普贤在那个地方讲经教学,听众很多。他听完了一座经,就是这一堂课完了,向文殊菩萨请教,现前社会大众这样的根性,依什么法门修行最能得真实利益?文殊菩萨就告诉他念佛法门。文殊修一行三昧的,他的得意门生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他回去之后还做记号,记住路下次再来,但是回头一看,山上的寺庙全没有了。他把这个事情记下来,就是文殊菩萨教给他念佛的方法,叫五会念佛。
  五会念佛,民国初年有法师编了一个五会念佛的歌谱,我见过,我还在台湾翻印过,但是我觉得那个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念佛决定摄心,他那个五会是唱歌,不能摄心。所以不是真的法照传的,法照传的已经失传了。这个五会念佛我也挺赞成,为什么?可以表演,我们办活动的,舞台上表演可以,很有意思,劝人念阿弥陀佛。所以这个懂得音乐的话,他用歌谱谱出来可以学习。这个本子找找看,因为非常适合现在,像论坛里面穿插这些,这个倒是很理想的。
  「修行之人」,末后这一段说得清楚,要找一个空閒的地方,这就是兰若,清净的地方,空閒是清净的地方、人少的地方。所以古时候寺院庵堂都建筑在山上,而上山的路都很高,很不方便。这就是一般人没有事情不会到那个地方去,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真正有事情,要向法师们请教他才会去,一般人不会来的,人少。「捨诸乱意」,意就是妄想,妄想、杂念要放下。这修行道场,人多不行,游客多了也不行,没有游客。所以道场不需要建造很华丽,不需要,那就变成观光旅游的地方去了,要简单,要朴实,修心养道,省事,以这些为目标。「繫心实理」,心要放在真理上,真理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想念一佛」,这一佛就是阿弥陀佛。「专称名字」,名字就是佛号。「随佛方所,端身正向」,阿弥陀佛在西方,所以我们坐要坐东朝西,就是面所对的,常常对著西方。「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这一句佛号念到底。
  谁做到了?在我们现前,刚刚往生不久的海贤老和尚,前年往生的海庆老和尚,海庆是他的师弟,海贤是师兄,一百一十二岁,这上一行三昧的几句话他们完全相应。他居住的在山里头,小庙,没人去的,只有几间屋。他从小出家,师父没有传给他别的,就传给他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他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十年。信息里面是他的徒弟写出来的,有一个光碟,我们想大量给他流通。信息里头就是光碟里面所说的话,用文字记下来,做了详细的介绍。太难得,几十年如一日,学习老和尚这个方法,没有一个不成就。老老实实,要我用现在人看,他是什么身分?农夫,荒山没有人种,他把它开闢出来种粮食、种蔬菜,自给自足。小庙里头别的东西没有,农具齐全,他的照片照出来,我看到农具齐全。一百一十二岁,没有人照顾。年轻的时候生过一次大病,那时候母亲还在,替他找医生、找药物,治不好。他豁然明白,这是自己的业力,业报现前,所以真诚念佛忏悔,把这个冤业化解,三个月之后这病自然好了,以后再也没有发过。这是什么原因?信佛,真相信,一切都交给佛做主,他老人家确实这样。活在这个世间什么时候往生,时候到了佛会来通知他,会接他走;佛没有来之前,老老实实去念去,老老实实来表法。确实,真做到了,「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不准念佛,他默念,心里念,外面看不出来,念佛没中断;不准拜佛,晚上大家睡觉了,他起来拜佛。「于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为什么?这个名号十方诸佛赞叹,十方诸佛都劝我们念佛,所以定生智慧,「获大辩才」。
  这个老和尚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希望念佛的同学都应该向他学习。在这个大时代里头你好好用功,没有人干涉你,为什么?名闻利养你边都不沾的。他的寺庙除了,他说吃苦、穿补,衣服都是补丁补的,所以他没有人干扰,也没有嫉妒障碍,一生平平安安。最后这个示现告诉大家,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他预知时至,往生的前一天还在田里面干活。没有生病,走得那么自在、那么安详。一百一十二岁还上树,柿子树,上树上去摘柿子,有几个信徒来看他,他摘柿子送给他们,还爬树。好榜样!菩萨在做示现,让我们真正相信净土。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头学这个老人,没有一个不往生,没有一个不成佛。
  「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这个参考资料里头都有。根本智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智慧的根本,所以一定要无知才能够无所不知。这个理很深。佛陀的教育,中国古时候儒跟道的教学,这个理念都採取佛法里面戒定慧三学,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行三昧者,繫心一佛,专称名字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醍醐是比喻,奶製品里头最好的。从奶提成酪,从酪提成生酥,生酥再提成熟酥,最后提成的叫醍醐,这是饮食里头,奶製品饮食里面最好的,用这个来比喻。持名一法,「广含众妙」,众妙就是无量法门。「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今则广摄愿王」,你看净宗一句佛号把十大愿王全包括了,从礼敬诸佛到普皆迴向,全都包括在其中,「唯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也」。这个也说得很透彻、说得很圆满,怎么样行超普贤?这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行超普贤全靠信愿持名,一句佛号念到底。这两位老法师都给我们做榜样,我们能够记取这个好样子。贤老和尚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乡下人,一生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一生当中,一百一十二岁,经历的事情太多了,都能够不受干扰、不受影响,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准念出声,心里头默念,不碍事;晚上别人睡觉,起来拜佛,念念不忘三宝,念念不离三宝。心无杂念就是此地讲的一行三昧,确确实实做到复归根本,根本就是自性。这就说明为什么佛要说行超普贤,真的超过普贤。
  「盖持名之妙行」,这个修行法妙,「以果觉为因心」。阿弥陀佛是证到究竟的果觉、圆满的果觉,《华严经》上称为妙觉位,在等觉之上。我们用果觉做为我们因地修行的核心,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果同时,直截了当,不假方便,不落阶梯」,这个法子妙极了!一般人修行从持戒入门,三皈、五戒、十善那是因,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从持戒到三昧,因戒得定,定就是三昧,因定开慧,这开悟了。净宗法门走的是特别的道路,它把戒定慧三学统统融入在一句佛号上,这句佛号就圆满了,圆满了戒定慧,圆满了六波罗蜜,圆满了菩萨的万行,圆满了普贤的十大愿王,都在这一句佛号当中,妙就妙在此地。所以直截了当,不必再用其他的法门,这就是不假,假是假借,什么法门都不需要了。为什么?全在其中,无论你讲禅、讲密、讲教、讲戒律,统统都在一句佛号当中,这一句佛号圆满具足。所以不落阶梯,阶梯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因戒得定,再开智慧,有层次的,这个没有,圆修圆证。这句名号是圆修,往生极乐世界是圆证,圆满证得,证得果位之高是你无法想像。往生到极乐世界,虽然极乐世界有三辈九品,但是统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这就平等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我也接到北京有个同修发了个信息给我,说北京面对每天非常严重的雾霾。念佛人不能够埋怨,更不能调侃,就是开玩笑,调侃是真诚的反面,大家要抽出一点时间念佛,要生惭愧心、忏悔心,真诚念佛迴向。像修.蓝博士所说的,从内心里面忏悔: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希望空气乾净。断恶修善要从自己心里面去做起。众生造业才会有一些不善的事情出现,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各个阶层的领导人提倡用电视、网路,全面播出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像《了凡四训》、《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历史感应统记》,这些东西如果能够在电视、网路常常播放,我们相信一年之后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领导人带头来做,可以影响社会、影响全世界,真正能化解一切的灾变。这个话好像是二0一一年美国的科学家,量子力学家布莱登讲过,他那个时候专门对马雅灾难预言说的,他说如果地球上的居民真正能够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个灾难可以化解。我非常相信这句话,它跟佛经上说的完全相应。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