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637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三七集)  2014/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63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九十八页,第六行看起:
  「《弥陀要解》云: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我们看这几句,这是念老举蕅益大师《要解》里面所说的,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要解》里头说,阿弥陀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悟;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完全用中国字来说就是无量觉悟。释迦牟尼佛在为我们介绍《弥陀经》时候说,把他称作无量光跟无量寿,最简单的介绍阿弥陀佛的意思。光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空间,光明遍照;寿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时间跟空间交彻,那就是整个宇宙。十方三世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之法,都不离开时间跟空间,全在这时空里面,所以收尽一切无量。横竖交彻,这是法界体,法界的体就是光跟寿。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阿弥陀佛的法身就是无量光寿,阿弥陀佛居住的极乐世界也是光寿,无量的光寿。同时,「亦举此体作弥陀名号」,弥陀的名号就是弥陀的法身,就是弥陀的极乐世界。「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所以中峰禅师在繫念法事里面为我们开示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此方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此方。我们的娑婆世界,我们现在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球,没有出时空之外,在时空里面包括著。于是我们就晓得,极乐世界有多大!光没有边际,时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也没有边际,于是阿弥陀佛的法身、阿弥陀佛的报土都是没有边际,包括我们这个世界在其中,不在外。极乐世界在哪里?不离当下。阿弥陀佛在哪里?就在现前。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见不到?是因为我们有障碍。障碍除掉了,你会说一句,原来如此。你见到了,就在当下,《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我们凡夫所见的,凡夫有殊胜的缘分,能见到阿弥陀佛的现身。他现什么样的身,跟我们有关係,跟他没有关係,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我们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所以他永远是恆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有感,他就有应。感的条件就是经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我们的心清净了,他会现相,我们的心平等了,他也会现相,我们如果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他也现相。我们有清净心、有平等心,我们想见佛,他现佛相,想见菩萨,他现菩萨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果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现的法身相,不是应化身。现的相,确确实实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没有来去,没有来去就是没有空间。现、不现,不现叫隐,隐现自在,隐现就是我们讲的生灭法。我们有感,佛出现在面前;我们没有感的时候,佛相就消失了,就没有了。如果是很多人有感,不是一个人,佛到这个地方来,是以应身出现。三千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印度,为我们做八相成道的表演,住世八十年,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八十年,释迦佛圆寂了,这个是应身。如果是个人,这个缘分现身多半是化身,我们见到了,突然之间又不现了,时间不长。
  虚云老和尚四十七岁的时候朝五台山,把朝山的功德迴向给他的父母,这是尽孝道。从普陀山,浙江定海,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走了三年,三年才走到。这三年当中生过两次病,都是在旷野,看不到人的地方病倒了。有个乞丐救了他,两次都是这个乞丐救他。他问他,问乞丐的名字,乞丐说我姓文,我叫文吉。问他住在哪里,他说我就住在五台山,五台山的人都知道我。他非常感恩,要是没有这个乞丐救他,他的生命就有危险。拜到五台山之后,第一个他就打听文吉,没有人知道。以后到寺庙里面拜佛,拜佛完之后问大众,有没有知道文吉这个人?有人就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才恍然大悟。他去朝五台就是去拜文殊,念头才生,文殊菩萨就知道了,三年如一日,时时刻刻在他旁边看著他。他有难,你看菩萨就现身,现一个乞丐身,让虚云老和尚毫不在意,决定没有想到菩萨化身来救他。这个化身的时间大概半个月,跟他相处半个月,半个月之后离开不见了。第二次生病,很巧又碰到他,他帮他治病,找一些草药给他吃,乞丐去讨饭,讨了多,回来的时候供养他。两次跟他相处一个多月,不是假的。化身,化身真管用,真帮他忙,真救了他的命,这个化身就是《楞严》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唐朝时候法照禅师,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朝五台山,见到大圣竹林寺,文殊菩萨道场。他在这个道场里面见到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他还听了一座。讲完之后,向文殊菩萨请教,那个时候已经进入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人的根性比不上像法,应该修什么法门比较恰当,能得正果?文殊教他念佛法门,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他从禅转过来弘净,修净、弘净,成为净土宗第四代祖师。他离开这个道场,想下一次还来,记住路,这一回头,道场就不见了,没有了,一片荒山。这个也是属于化身,变化的。所以菩萨以报身、应身、化身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真的,不是假的。
  十方世界一切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只要真信切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个事情也不是假的。前年刘素青居士往生,表演给我们看。她是自己发愿,还有寿命不要了,我为大家表法,证明念佛往生是真的。那个时候她是生病,对她往生没有丝毫障碍。而且往生前八天,她的妹妹刘素云听到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就是她往生的时间。到时候一点都没错,真的是一分一秒都不差。为我们净宗念佛往生来做证明。
  我们这几天看到印志法师带来的光碟,海贤老和尚往生,一百一十二岁,预知时至。他是年轻时候就出家,出家九十年。一百一十二岁,我们从年龄上看,他是二十出头就出家了。一生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没有做过经忏佛事,没有做过法会,在乡村里头一个小庙,很小很小的庙,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了。他还有个师兄弟,前几年往生了,留下肉身,我们也看到了。他自己给我们表法,一百一十二岁不需要人照顾,日中一食,自己煮。实际我们看他一生的状况,是个农民。他住在山上,山上荒地很多,他把那个山地开发,种粮食、种蔬菜。一生一共开发了一百多亩地,每天都在农田里面工作,看了非常感动人。
  他就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不知道,他也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没有碰过经教,没有碰过任何法门。出家,师父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就一生在一句佛号念到底。心清净,没有妄念,没有杂念,身心健康,一百一十二岁还上树上去摘柿子。乡下有人到他小庙里来,他种的柿子树结的柿子,他上树去採,採了一篮子回来供养大家。这个镜头被拍照下来,让我们看到了,对他身体健康可想而知,真正难得。在这个时代真正出家修行,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末后这一招度了多少人!多少学佛的同学对于往生,心里头还有怀疑,不踏实,看到他这个样子,怀疑就断掉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他给我们做证明。
  「持名,即始觉合本」,本是本觉,我们念佛是始觉,始觉跟本觉是一不是二。所以,「始本不二,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代表本觉,众生代表始觉,我们今天开始觉悟了,这个觉悟跟本觉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观经》上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本觉,是心作佛是始觉。「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老人一生就一句佛号,一切时、一切处,有时候出声念,有时候默念,心里面除这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他来给我们表法,告诉我们,真正学佛想在这一生成就,一部经《无量寿经》,一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就行,够了,不必再多了。我们还加了一部经,他连一部经都不要,就是一句名号。真要相信,念念相应念念佛。
  「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则念念即是弥陀,且十大愿王,义理深广,非是常人,所能发起」。十大愿王我们念念而已,能不能发?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们不具备条件。要什么条件才能发这个心?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能发得起这个心;换句话说,我们起心动念没断,起心动念是无始无明,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统统具足,没有一样放下。那我们是什么身分?六道凡夫,普贤十愿没有办法。第一个,普贤的心我们没有,普贤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哪有这个心?我们心量之小,两个人都不能包容,怎么能发普贤心?所以普贤心只是念念而已。听古大德在经书注疏里面所说的,我们念念可以,发不出来。你如果一发出来,这是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发出来你就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就到了这个地位。他不是凡人,声闻、缘觉都做不到。所以一定要知道,这不是六道凡夫所能够发起的。
  但是「持名一法」,这个容易,「普被三根,五逆十恶,亦能依之而度生死」。这个法太妙了!持名就是念这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同学们熟知的,谛闲老和尚有个徒弟锅漏匠,这个人一生潦倒不堪。他跟谛老同乡,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玩伴,以后谛闲老和尚出家了。这个锅漏匠到四十多岁,苦不堪言,找到谛闲法师,看到他出家不错,一定要跟他出家。谛老和尚就为难了,出家住在寺庙里头也不容易,寺庙里面有寺庙的规矩,还有功课。他四十多岁,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所以学讲经他不可能,学经忏佛事,四十多岁了,笨手笨脚,他学不会;换句话,出家,你在寺庙里怎么住?谁瞧得起你?
  最后谛老给他谈条件,他说你要依我的条件,我给你剃度,你要是不依,我实在没有办法。这锅漏匠很好,我听你的,你说什么我完全照做。谛老给他剃头,在宁波乡下有些废弃了的小庙,没人住,那时候很多,找一个废弃的没人住的小庙让他去住。在附近找几个学佛的弟子,谛闲老和尚那个时候也有名气,皈依的弟子很多,找了几个皈依弟子照顾他的生活。找了个老太太,每天替他洗洗衣服,烧两顿饭,中午、晚上,早晨他自己自理。这就住下来了。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这句佛号会念,学会了,会念,念得不错,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念,不分昼夜,一句佛号念到底。他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
  乡下人没有看到人是站著走的,站著走的太稀奇了,多少人都来看。派人到观宗寺去向谛老报信,谛老赶过小庙来,这一个来回三天,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走路。谛老看到了佩服:太难得了,你真的没有白出家,确确实实是出家念佛人最好的榜样,有这么好的成就。你看,站著往生我们见过、听过,站了三天我们没听说过。他站了三天,这样的往生第一个人,真的,不是假的。他预知,什么时候知道的没有跟任何人讲过,只是每天给他烧饭洗衣服的老太婆。在往生前一天,他到城里面去看看他的朋友,那是什么?见最后一次面。也不告诉人,只是说再见了。回到自己小庙,告诉这个照顾他的老太婆,说明天中午你不要给我做饭了。老太太以为明天有人请他吃饭,没有在意。到第二天中午,再到庙里看看,看看师父在不在家?这一到寺庙去,看到师父站在那个地方,手上拿著念珠。叫他不答应,仔细去看他,死了,走了。这才赶紧跟一些护法的同修报信,每个人都来看。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上上根地上菩萨,下下根地狱众生,你看五逆十恶、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遇到这个法门,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亦能依之而度生死。就依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别的,不能不知道。这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前面我们学过,详细跟诸位报告过。这句名号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都在其中,念这句名号,把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全念到了,没有漏掉一个。念这句名号,包括了全部的《大乘无量寿经》,同时又包括了十方三世无量劫来所说无量无边的经教,统在这句名号之中。念这句名号,所有经典、咒语统统都念到了,你能相信吗?这是在这部经上说的,真正不可思议。这句名号还包括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切诸佛如来过去现前所修无量无边的功德也在这句名号当中,真正是宝中之宝,究竟圆满到极处,知道的人真的是不多。
  「譬如能愈不治之症者,推为良医之首」,一切法门真正第一法门,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是故能度极恶之人者,应称善法之王,故谓持名,行超普贤」。本经最初,世尊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的菩萨们都修普贤大士之德,说明净宗跟普贤菩萨关係非常密切,净宗所修的就是普贤的法门,换句话说就是《华严》。全部的《华严经》就在这一句名号当中,念这一句名号,《华严经》就念完了。「信愿持名,定登彼岸」,这八个字总结这部大经,总结一切大乘法门,「故云,行超普贤登彼岸」。
  「世尊垂慈」,慈悲到极处,「复劝谕博学多闻,有智之人,当信如来所教」。佛在经典里头无数次的劝导我们,当信如来所教,净土法门是如来所教的。为什么说复劝谕?释迦牟尼佛一生,讲一切经只讲一次,没有讲过第二次的,只有念佛法门佛常常讲。专讲是净土三经,三经里面,《弥陀经》讲一遍,《观经》也是讲一遍,没有讲过第二遍的,但是《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这就是复劝谕,这个难得。有智之人喜欢广学多闻,特别劝你应当要相信如来所教,这个如来所教,特别指这部《无量寿经》。「皆契实相理体。经中如理而说,唯是真实。故云,应信我教如实言」,这是这首偈最后一句,应当要相信。我,释迦牟尼佛自称,真实的话。真能相信,这个人有福了。
  我们看最后一首偈,「劝持广度」。果然能够真正受持了,广度一切有情众生。请看经文:
  【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今谓念佛乃行超普贤之法,故称妙法」,『如是妙法』,是指这部《无量寿经》。「如是难值」,值是遇到,难遇到,真难遇到。《无量寿经》在中国,学的人不多,自古至今只有两种注解,一个是《净影疏》,隋朝时候的,用的本子都是用康僧铠的译本,只有两种。日本多,日本差不多有二十多种注解,也是全部都採取康僧铠的译本。这个我们能理解,隋唐的时候,日本、朝鲜、越南,周边许多国家的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正好遇到我们净宗二祖在世,还有天台智者大师,二祖是善导,他们对这两个大德非常敬仰,没有不亲近这两位大善知识的。所以净土宗他们传到国外了,在韩国、在日本都非常兴盛。古人的注解很多,都非常有参考价值,黄念祖老居士的集解採取了五种,三种是日本的,两种是韩国的。特别难。
  中国为什么取《阿弥陀经》,捨弃《无量寿经》?是因为《无量寿经》没有好的版本,中国人讲善本。原本在中国有十二次的翻译,真正是一切经里头翻译最多的是《无量寿经》。十二种翻译,可惜的是七种失传了,现在《大藏经》所收的只有五种。这五种里面的内容出入很大,对于学习的人就很不方便,用哪个本子好?所以,大家把《无量寿经》放弃了,专门用《阿弥陀经》,道理在此地。这个本子就有会集的必要,第一次的会集本,宋朝时候,这早了,王龙舒会集的,风行一时。我们看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所引用的《无量寿经》的文全是王龙舒的会集本。第二次会集,魏默深,咸丰年间。古来祖师大德看到这些都有瑕疵,换句话说,没有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学的人不多。
  于是夏莲居老居士第三次会集,会集完成的时候是在中日战争的时候,那个时候多艰难,印刷流通非常不容易。慧明老和尚替夏莲居老居士做证明。由于战乱,流通量少,所以我们老一代的,我上去这一辈老法师,都没有见到这个本子。难遇!幸亏律航法师从山东到台湾带了几本,他也是夏莲公的弟子,听夏莲居老居士讲过这部经,把这几本书送到台湾给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得到如获至宝,前面一篇长序是他老师写的,他的老师是梅光羲。想起早年跟老师在一起学经教,引发他老人家发心弘传。亲自给这部经写了个简单的注解,毛笔写的,就在经书还有多馀空白的地方他都利用了,这叫眉注。在台湾讲过一遍,听众不多。早年听经,我相信听众不超过一百人,有五、六十个人就很多了。这一遍讲过之后就没有再讲第二遍,为什么?很多人陌生,还有很多人对这个会集本怀疑。所以,看过的人、遇到的人很少。
  我到台中亲近李老师,在台中住了十年。老师讲这部经,我跟他不认识,而且我还有工作。我工作辞掉之后,专心想学佛,就没有机会再听到第二遍。但是我在台中学的几年,对于老师思想体系、他用的一些方法我全都懂,所以我拿到他的眉注,我能看得懂,我能讲。当年,韩馆长五十岁生日,她大我五岁,那就我四十五岁,发心想讲这部经。那个时候还没有道场,在外面租地方,想讲这部经。向老师报告,老师制止了,说时节因缘不成熟,你出家不久,别人不服,讲这个经会有困难。所以我就改讲《楞严经》。一直到李老师往生了,老师这个本子很多人没有见到过,我把它印出来,功德迴向给老师增高品位。印出来之后,在海外,在美国、加拿大许多同学看到这个本子非常欢喜。所以我们开讲这部经是在国外,不在国内,听众欢喜,好像讲了三遍。第四遍在台湾,回到台湾去,台湾缘成熟了,海外的缘成熟了。先后,包括国外的,我讲了十遍。
  也是我们在美国,跟黄念祖老居士结了缘,在美国遇到的。那个时候他这个注解刚刚完成,还是初稿,用油印印的,他只带了一部带到美国,这一部就送给我了。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有这么好的注解,注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太难得了。这个注解李老师没有见过。我们在台湾最初把它印出来,印的分量是一万册,精装本。这个本子以后流通到大陆去了,多半是在海外流通。遇到这个注解的人更少,真正是难遇到、难听到,听到之后难信。如果你要相信,你这一生就得度了,决定脱离六道轮迴,你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去了,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看看这个缘多难得。
  「难值、难闻、难信之妙法,我今幸得听闻」,这是多么幸运!得人身、闻佛法不容易,佛法当中你闻到大乘、你听到净土更难,你能够听到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能够听到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难中之难。我也已经到了晚年,学佛六十三年,讲经五十六年,我也在表法,我也在给同修们作证,我以这一生六十多年的经历证明,这个法门是我选择的第一法门。六十多年当中,我讲了十几部经论,如果有人问我:净空法师,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大藏经》,这一部《大藏经》只准你选一种,你自己修学、证果,你选哪一种?我丝毫没有犹豫,我会告诉他,我选择《大乘无量寿经》,夏老的会集本、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本,我选择这个。一部就够了,这一部代表全部《大藏经》,不但代表全部《大藏》,还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都在这一部当中。你相不相信?你要问我,我相信,我一丝毫怀疑都没有。
  四年前我放下《华严》,启讲《大经演义》。第二遍把科判会进去,叫《大经科注》。这一遍是《大经科注》的第二遍,包括前面《大经演义》,这一遍是第三遍,这快要讲完了。讲完之后,我们第四遍还是讲《科注》,从头再讲一遍。愈讲愈欢喜,愈讲愈有受用,信心坚定,愿心牢固,绝不动摇,往生有把握。一定要像海贤法师一样,预知时至,欢欢喜喜的往生极乐世界。不能想著有多少人来助念,不可以想这个。万一到那个时候没有人助念怎么办?自己完全能做得了主,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桩事情自己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只要肯做。肯做是万缘放下,连临终关怀助念这个事情也放下,那是别人的事情,不是我自己事情。往生不能生病,我们亲眼看到这几个往生的人,临终的时候没生病,欢欢喜喜,快快乐乐,时间到了佛来接引,就跟佛去了。
  我们今天非常幸运,无比的幸运,能够听闻,「故应信受」,应该,上面所说这些缘故,应该要信,应该要接受,要真信、要发愿,「依教奉行」。佛教给我们非常简单,对净土法门没有丝毫怀疑,相信这部经、念老注解里头所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话,没有一个字是妄语,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心。祖师给我们的开导,全是在这个经里头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叫菩提心?蕅益大师说得最好,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他说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愿之有无,你有信有愿就决定得生;品位高下完全是你念佛功夫的深浅,不是多少。功夫深浅从哪里看?从放下看,你放下的愈多你的功夫就愈深,放下的愈少功夫就浅。所以,要统统放下、彻底放下,功夫就深了。大乘教上佛告诉我们,放下执著证阿罗汉,放下分别证辟支佛,放下妄想证菩萨,法身菩萨,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功夫浅深完全在放下。
  这部经跟念老的注解,念老的注解是百科全书,这里面蒐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的注疏,就是祖师的开示,真的稀有难逢。唐太宗编《群书治要》是《四库》里面的精华,精华的精华。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重新会集《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是《大藏经》里面精华的精华。我们可以把这部《大乘无量寿经科注》媲美唐太宗的《群书治要》,他这个注解是群经治要,大乘群经治要。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就会晓得,我们这一生太幸运了,无比的幸运。一定要把机会抓住,决定不能空过,换句话说,一定在这一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这就对了。
  我们看念老的文,依教奉行,「时时念佛,而深自庆喜」。欢喜,我们太幸运了,把大乘佛法的核心找到了、捷径找到了,一生决定成就。真正发愿,勇猛精进的,顶多三年。我们前几个星期跟诸位提到,十岁的小朋友,小女孩,念佛三年,也是预知时至往生,这不是假的。她父母都学佛,爸爸念经,她问她爸爸,七岁的时候问她爸爸,爸爸你念什么?他说念经。什么经?他说《阿弥陀经》。什么叫《阿弥陀经》?爸爸就把《阿弥陀经》的大意讲给她听。她听了很欢喜,这么好的地方,她说爸爸你能不能带我去?爸爸说不行,我没办法带你,阿弥陀佛可以带你。阿弥陀佛在哪里?在极乐世界。那我怎么找他?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带你去。她就老实念阿弥陀佛,天天念阿弥陀佛。十岁,念了三年,往生的前一天告诉她爸爸,她说阿弥陀佛明天来接引我回老家了。没有生病,请她爸爸告诉她家里亲戚朋友,统统来看她往生。小孩没有打妄语,第二天真走了。这就是男女老少,念三年。所以深自庆喜,自己要庆幸自己这一生当中遇到这样殊胜的法门,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
  「再者,念佛之人蒙佛慈光摄受」,这是一定的,只要念阿弥陀佛,真相信,真愿意往生,就会有感应,感应到佛光照你。佛光照你,你感觉到什么?「垢灭善生,心意柔软,身得轻安,心生欢喜」,这十六个字你得到了。垢是染污,你心里头妄念、杂念少了,起心动念善念,处事待人接物,心意柔软了。慈悲心现出来,真诚清净心现出来,所以身得轻安,你能感觉得到,心生欢喜,就是常生欢喜心。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对于净宗,学而时习之,说是快乐,佛法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如《观经》中,韦提希夫人因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应时即得无生法忍」,《观经》上说的。韦提希夫人是遭到家庭的变故,儿子不孝,杀害父母,夺取王位。她遭到这个大难,被软禁在宫中,没有自由,所以她求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有神通,她一动念头佛就知道了,佛带著目犍连、舍利弗,到皇宫里面来看她,从空中降下来,来安慰她,就是说了一部《观无量寿佛经》。这是净土重要的经典,这部经里头介绍净宗所依据的道理,跟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说了十六种,叫《十六观经》,持名念佛是第十六,最后的一种。《无量寿经》可以说是极乐世界的说明书,讲得详细,方方面面全说到了。《观经》就讲两桩事情,理论跟方法。《弥陀经》是佛的略说,简简单单的说出来,分量不大,便于朝暮课诵,是佛陀给我们做课诵本用的,佛为我们真正是设想周到。
  净宗依据的经典,三经一论,一论,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修净土,往生极乐世界那些经过、经历,提供给我们做参考。对极乐世界介绍非常详细,一共说了二十九种庄严,十七种依报庄严,八种阿弥陀佛庄严,四种往生菩萨的庄严,全都介绍了。后来,魏默深居士将《普贤行愿品》加进去,变成净土四经。印光大师将《大势至圆通章》也加进去,称为五经,圆满了。净宗的经典都不长,五种印在一起也是薄薄的一册,净土宗全部的经典都在了,这净土五经。
  韦提希夫人她遇到这些灾祸,向佛请教,她说我不想再住在这个世间,有没有诸佛刹土,里面永远见不到这些恶事,不好的这些相?释迦牟尼佛把十方诸佛刹土,用神通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选择。她看了之后,她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好,我怎样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佛就给她说十六种方法,《观经》的缘起从这么来的。她选中西方极乐世界,她见到了,极乐世界现前,当时她就得无生法忍。一方面是韦提希夫人过去生中修积的深厚的善根福德,这是能感,阿弥陀佛无量的慈悲、智慧、神通能应,感应道交,让她当时看到,看到就得无生法忍。善导大师给我们做解释,她怎么得无生法忍的?「谓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喜忍、悟忍与信忍」,是这三种。
  这个三种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善导大师所说的三忍。「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忍是信,真正相信没有怀疑,忍是肯定、是承认,这个法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生欢喜心。第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这就是开悟了,念佛开悟的,明白了。悟有彻悟、有大悟、有小悟,小悟跟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相同;大悟是三乘菩萨,别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彻悟,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那是悟忍。第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他真的相信了,他这个信心不动摇了,叫住,心住在正信上,没有丝毫怀疑。「善导解《观经》」,善导大师有《观无量寿经》的注解,叫《四帖疏》,说「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此三忍」。《观经》序分里头也说,「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净土文类行卷》」,这也是一本书,里头说「庆喜」,庆喜是阿难,「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也就是佛给韦提希夫人讲《观无量寿经》,阿难在旁边,阿难是跟著佛一起去的,阿难听到了也证得三忍,跟韦提希夫人同一个境界。
  「喜忍者,大师谓念阿弥陀佛而生欢喜心也。是故经中念佛生喜」,经里头有这么一句。「因念佛而自心自生欢喜」,这个欢喜是从内发的,不是外面的刺激,是自性里面性德,自性流出来的。跟孔子《论语》里头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从内心生的,不是从外头来的,自性里面生出来的。因念佛而自心自生欢喜也。「末后复劝谕行人,不但自身受持此法而度生死」,『受持广度生死流』。自己受持这句佛号,就能够永远脱离六道轮迴,这是自身受持此法而度生死,不再搞轮迴了。同时要想到别人,如何去影响别人,让别人也能够觉悟,也能够修学。应该自他两利,更应当发心要「广宏此经,劝导持名,辗转度脱,出离生死。如是之人,世尊赞之为真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
  所以这部经,我们怎样帮助别人?先要做出好样子,就是依教奉行。在家的好样子,像夏莲居、黄念祖、李炳南老居士,在家学佛的好样子。出家,最近我跟大家报告的海贤老法师这师兄弟两个人,他们是出家的好样子;谛闲老和尚徒弟锅漏匠,出家的好样子。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头举了好几个,他老人家常常说的,是一位在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这个法师什么名字?修无法师。没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也是不认识字,出家之后跟海贤法师一样修苦行,寺院里头别人不肯干的、难做的这些事情他做,任劳任怨;也是没有文化,没读过书,一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他走的时候也是预知时至,也是现身说法,是在开戒的时候戒坛里面表法的,给这些受戒戒子看,念佛往生的真相。这都是大慈大悲,示现给大家看,让我们对这个法门死心塌地,不再有怀疑,那就是我们决定得生的保证。蕅益大师说的,能不能往生在信愿,我们真信真愿。这些往生的瑞相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愿心,我们对于往生不怀疑了。
  那下一步呢?认真念佛。只有念佛会提高我们的品位,其他的都做不到,为什么不念佛?我们认真努力念佛,一向专念,像海贤老和尚。他往生,你们想想是什么品位?他一生没有念过经,也没有讲过经,就这一句佛号。从他一生的行谊上来看,从他一身表法来看,身体健康,一百一十二岁不要人照顾,还天天干活,干的都是粗重的生活,种地,很辛苦。身体那么好,精神那么好,往生前一天还在田里头种地,我们在画面上看到。天都很晚了,别人告诉他天黑了,老和尚可以休息了。他说明天我就不种了。听的人不懂这是什么意思?那话中有话,第二天他走了,不再种地了。这些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要认真的学。在现前这个时代,走他这条路稳稳当当,直捷通达西方极乐世界。广宏此经,海贤老和尚是用表法,生活、行动表法来广宏此经。劝导持名,辗转度脱,我们都受他的影响,都受他的启发,出离生死。如是之人,释迦牟尼佛称他为真善友,真正善知识,不是凡人。
  「此乃世尊极赞之辞」,释迦牟尼佛赞叹学人赞叹到极处,「盖善知识即同如来」。「此末后四句」,这首偈,第八首偈,这首偈「正是世尊对后世能逢此经能闻此法之一切众生之期望与训诲」。佛对我们期望的是什么?是期望我们能够把这部经依教奉行,自己得其利益,然后要广为大众介绍。「故我等实应哀切领受」,我们要接受过来,「刻骨铭心,恪遵遗教」,一定要遵守,「勤修坚持,切莫辜负慈恩」。这一句是念老,当中当然也有夏莲居老居士,对我们的深切期望。我们自己要能够体会得到,要能够感恩,要能真正依教奉行,一生成就圆满菩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到这一段,后面它还有,注解里头还有,我们明天接著学。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