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026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下载地址:
https://js1.amtb.cn/media/himp4/56/56-214/56-214-0026.mp4
(请用在新的浏览器打开下载)
点击进入mp3 返回文字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刘素云老师複讲  (第二十六集)  2018/4/16  中国  档名:56-214-0026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接著上午的内容,往下讲,请大家看这几句经文: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先看下面几个词语,『和颜爱语』,「和颜」是温和的容颜,「爱语」是真诚关心爱护的话。『劝谕策进』,「劝」是劝勉,「谕」是晓谕,「策进」是策励促进。『谄曲』,「谄」是谄媚巴结,「曲」是歪曲事实。
  下面看这两句经文,『于诸有情,常怀慈忍』。这里的「诸有情」,还是泛指一切众生,这有情包括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对待众生?用慈悲心,用忍力。记得上午我讲了,佛菩萨的十种忍力,这里告诉我们,对待众生要用慈悲心,用忍力。慈悲心就是爱心,要以真诚心爱护一切众生。注意这里的这个词,一切那就不是挑挑拣拣,是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用真诚心去爱护。这是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果你不能爱护一切众生,你又怎么能去度众生?对于众生一定要有真诚的爱心。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高级的众生烦恼轻、智慧长,你对他慈忍他知道,他会感恩戴德。这里面提到一个新的词语,叫高级的众生,为什么用高级?我们往下看一对比就知道了。高级的众生,你对他慈忍他能知道,他会感恩戴德。这里的高级,不仅仅是指这个世间,包括九法界诸天以上。这回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这里用高级这个词,它包括九法界的,诸天以上这是高级的众生。
  再说说愚痴的众生,没有智慧的众生,这是指哪些?是指人道以下的。你对他慈悲他不领情,有时还要恶意的毁谤你、攻击你,甚至是恶意的伤害。对于这样的众生,你还要不要慈悲?回答是肯定的还要慈悲。不但要慈悲,而且要更加慈悲,注意「更加」这个修饰语。就是你对这样比较愚痴的众生,他没有智慧,你对他慈忍他不领你情,他还要恶意的攻击你、伤害你,你还要不要对他慈悲?这是重点,就是不但要慈悲,而且要更加慈悲。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上午所说,佛菩萨的十种忍力,这就是忍力。你要知道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他愚痴,他烦恼习气很重。你要谅解他,绝对不可以恶意相向,你攻击我,我就报复你,我也恶意的攻击你,这不是学佛人所应该做的,佛菩萨不是这种心态、这种行持。这是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你的修学功夫,这个真是非常重要的。你说我学佛功夫得力,或者我功夫不得力,这也是一个鑑别的标准。就是对恶意对待你的众生,你能不能对他慈悲?能不能对他有那十种忍力?这是考验和体现你的修学功夫。
  比如说我自己就有这种体会,最近就是大家都知道,不是有人在网上批我、骂我吗?这个我是这样想的,我想这一生我俩不认不识,他为什么骂我,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前生前世我俩究竟有什么过节,我不知道,可能前生前世我这样对待过人家,这一生这一世遇到了他就来报复一下,那就让人家报复,骂就骂两句。因为他这个火药味比较浓,有时候我真是这么想的,我说人如果要是火气大,那是很伤身体的,另外也影响他的修行。所以我一直在心里劝导,在给他迴向。我是这样想的,就是一个人一定不要有这么大的火气,不要骂人,因为什么?不管你骂谁都是在造作恶业。那骂人绝对不是善业对不对?所以骂人他造作的是恶业。那恶业,你到时候就得要受恶报。我不希望看任何一个众生遭受这个恶报,尤其是对伤害我的众生,我更加不希望他受到伤害。所以我这样想,把那个骂人的功夫,给他转化成念佛。那你说念佛不是成佛吗?没有听谁说骂人能骂成佛的,对不对这样?
  所以,我一直是在用真诚心,想把对方感化过来,我希望我的这位同修能够天天火气消、智慧长,每天都有个好心情,你说这有多好。我自己告诉我自己,不管他如何对待我,我一定要从我自身做起,在今生化解我和他的恩恩怨怨。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这个信心是有的,一定能够化解,今生把这个冤怨化解了,我们都去西方极乐世界作佛,我们都去做阿弥陀佛的好学生,你说这有多好。是不是这样?我希望我的同修,能够把我的话听进去。最近听说有人要揭我的内幕,听了以后真的,我就一笑了之,我心里非常坦然。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七十多年的人生路程,我所想的、我所说的、我所做的,都是公开的、都是透明的,我一直说我没有隐私。那我就想,我没有隐私,何来的内幕?有时候我自己想起这件事,我自己就笑了。我心里是这么想的,我说我真不知道要揭我内幕的这个人,他是从哪个星球来的?我今生在这个星球我没有什么隐私,也没什么内幕,人家既然说要揭我的内幕,那可能以前我俩在同一个星球生活过,那时候我可能有什么内幕没被揭祕出来。
  这一回人家说要把我的内幕揭出来,我真是这么想的,我也非常期待,因为我好奇心也比较强,我也想知道、知道我那个内幕是什么。你看我说到这,我都情不自禁的笑了。有同修在网上看到我,可能说这个傻老太太,人家都要揭你内幕了,你咋还笑呵呵的?我就这么想,那不每天要笑对生活吗?你说我如果是哭咧咧的,人家要不揭了,说只要你哭咧咧的,我就不揭你内幕,这也不好是不是?你让人家把话说出来。所以我就笑呵呵的面对这个现实,我就在静等著,我要看看我那个内幕是什么?那有同修说,这老太太你心也太大了。就是这样你说有什么不大的,大点心有什么不好?那人家要真的能揭出我什么内幕来,真揭对了,那是我不知道的,现在我知道了那就改,是我自己错了我就改,就应该这样正确对待这件事情。所以这些事情,对我真是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我都会坦然去面对的。
  下面我们说说,「和颜爱语」这四个字,「和」是和敬,是能够表现出来的,是与大众和睦相处这叫和。和就没有争论,对不对?和就是处处忍让,绝对不是竞争,你竞争就不和,对人要和气。颜就是面容,我过去曾经说过,我说微笑也是一种布施,可能以前我们不知道或者不注意,真的是这样,微笑也是一种布施。你每天面对大家,你给人家的是不是微笑?你给人家一个微笑,最起码人家这一天都会感到心里暖呼呼的;你给人一个脸色看,他这一天心里都是冰冷冷的。我们希望看什么样的?我们希望看微笑对不对?所以你不要吝啬,每天把你的微笑布施给别人。这个微笑是佛脸;那冰冷冷的甩脸子给人家看,那叫鬼脸。咱们不喜欢看鬼脸,也别把咱自己那个鬼脸给人家看,是不是这样?所以这个和颜非常重要。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因为什么?好像是大家对我的印象,说这老太太比较严肃。实际上我还是比较随和的,给人的印象不知道为什么就比较严肃?我说是不是因为我个比较高,走道腰板溜直,二目平视?所以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严肃。我现在也逐渐在改,尽可能的多给大家一些微笑,这是和颜。
  再说说爱语,爱语是什么?是发自内心真诚的、爱护的话。这话不但是爱护的话,而且要是真诚的,前面还有发自内心的。你说说这几条你对照一下,你做到几点?这个话要是爱护别人,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护三条。我们能做到几条?绝不是那种谄媚和巴结,爱语不是那个,我们平时说溜鬚拍马,这个话大家比较容易明白,就是我们不要说那些溜鬚拍马的话,为了讨人家的好,讨人家的一个笑脸,或者想要得到一种什么利益,我们就说那种谄媚的话,巴结的话,那个和爱语它是一点不搭边的。如果是你真正爱护他,即使是你打他、你骂他也是爱语。这可能不太好理解,打人家、骂人家,怎么能是爱语?慢慢理解、慢慢悟,你发脾气来教训他,也是爱语。不要拿这个当作一个把柄,说刘老师说了,打他、骂他,跟他发脾气,都是爱语,那我就天天用这招,那不行。你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千万不要错解了爱语的真实含义。不是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吗?我们不要把如来的真实义给解错了。我们是不是有真正敬重、爱护一切众生的心?记住,敬重、爱护一切众生的心。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在佛法里,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和颜爱语的深义。
  下面说说,「劝谕策进」,谕是晓谕,就是告诉大家、通知大家的意思,有人不知道,我告诉他。劝是劝勉,讲经说法是劝谕,大家在一起共修是策进,进是精进。佛法的修学有三个层次,不可以颠倒,第一个层次入门要专,一个字专,第一个层次入门要专。到了相当程度之后,在教下是大开圆解,在宗门是明心见性,在念佛法门就是一心不乱,修到一心不乱了可以进行到第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到什么程度,可以转到第二个层次,前面说得非常清楚,第二个层次叫做博,广学多闻,博学。有同修就对这一直有意见,有争论,有些人说要一门精进,长时薰修;有些人说要广学多闻,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念。实际我们仔细想想,它也并非是矛盾的,因为什么?就是第二个阶段,同意、赞叹你去博学多闻,但是你没有第一个专的基础,你博学不了。
  老法师说,李炳南老师给他的时间,是五年。老法师五年之后自己又加了五年,他觉得五年不够,所以他跟李老师学经教学了十年。十年之后,你再去广学多闻,师父不会干涉你的,因为师父说,你学成了,可以放飞了。是不是这个理念?所以不是说就一概的反对博学多闻,不是这样的。就是你到什么时候应该去博学,那你就去博学,这是第二个阶段。这个博学多闻的时候,你就可以「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这个博一定要在专的基础之上,没有专到一定的程度你不能博,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精,这就是博之后再精,就是你博闻了,好多你都知道了,你博闻你就不受外境的影响,因为你有专的基础。所以你在广学多闻之后,你再进入到精,这是修学的第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专、博、精不可能颠倒,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来做。
  下面说,『恭敬三宝』,佛在经上教训我们,说每个人家里都有两尊佛。有的同修可能理解,有的同修不理解,这两尊佛是谁?就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就是两尊活佛。如果说你对这两尊活佛不恭敬,你去恭敬外面的佛,错了,你的恭敬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说「恭敬三宝」,含有孝敬父母的意思,不孝敬父母就是不恭敬三宝。三宝广而言之,就是一切众生。普贤十愿,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就是恭敬三宝。下面说,『奉事师长』,没有老师教导我们,就是有佛经摆在面前我们看不懂,我们自己学不了。所以学佛必须依止明师,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气的名。学佛必须依止明师,接受教诲,才有开解悟入的成就。下一句,「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孝亲尊师要出于至诚,出于真诚,不能虚伪,不能谄曲,佛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以虚伪谄曲之心求佛道,无论你所用的心机有多么多,将来的果报都在三途。我们说心机,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耍心眼,就耍小聪明。不管你的心机再多,你如果用这个来求佛道,你最后的结局果报就是在三途。或许在这一生当中,你能得到一点点名闻利养,但是你想没想到,这一生光景不长,你能享受几年?将来入三途时间之长不知道要多少劫?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明白。下面请看这段经文: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下面看词语,『众行』,指六度万行等一切生活行为。『轨范』就是轨则模范的意思。『观法如化』,是用智慧来观察世间的万事万物,犹如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变化不停,不是真实的存在,这叫「观法如化」。『三昧常寂』,「三昧」指正常的享受,「常寂」是恆常清净至极处称为寂静,这里是说平常的生活享受,身心永远保持清净。『庄严众行』,迴向偈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庄严指的是什么?庄严指的是众行。「众行」又是什么?众行是起心动念不外乎身语意,这些种种行为究竟是善、是恶、是邪、是正?如果是善行、正行就是庄严,改过自新也是庄严。
  『轨范具足』,「具足」,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欠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尽善尽美。为一切众生做榜样、做模范,这是真正的佛弟子,我们的起心动念能做一切众生的模范吗?我们问问自己,我们的言语造作能为大家做榜样吗?真正的佛弟子要常常的想想这个,要依教奉行,佛怎样教我,我就怎样做。《无量寿经》好比是一个剧本,我们佛弟子就是演员,我们这些演员要把《无量寿经》这个剧本,好好的演出来让大家看,给大家做好样子。我们的起心动念,都要想到能不能够有资格做大家的模范?我们一念恶,身口意都恶;我们的心地清净,身口意都清净、都善。大家要学四好,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必定世界和谐,人民安乐,这是佛法。
  看下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是两句经文,前一句,观法如化是修慧;后一句,三昧常寂是修定。智慧与禅定是佛法的大根本,注意没有,什么是佛法的大根本?智慧和禅定。观法如化,用《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在一切人事物中不要去认真,不要去执著,得过且过即可。这个过去都是被批判的对不对?我记得那时候开民主生活会,每个人都要做自我检查,有很多时候比如说像老好人、一团和气、得过且过,这些都是被批判的内容。那从佛法来说,正好反过来,告诉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要去认真,不要去执著,得过且过就可以了。三昧常寂是什么?是清福,福是福报的福,清是带三点水的清,三昧常寂是清福。我们世间人讲什么?讲洪福对不对?有的时候说某个人洪福齐天,这个洪福就是红尘之福,这个红尘之福它里面有烦恼。比如说我们说某某人有福,有时候就这样说,你看人家谁谁谁多有福气,记住没有,听明白没有?福气,福在前,气在后。这告诉我们什么?你有多大的福,你就有多大的气。那个气不是好东西是不是?所以你在享福的过程当中,你那个气也够你受,所以这就是红尘之福,和我们三昧常寂的清福是截然不同的。你要什么福?红尘之福那是短暂的,而且后面还跟著气,它不是清福。所以说这些智慧的语言,真的,非常有益我们修行。
  下面两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本来是身口意三业,为什么在《无量寿经》里,把「善护口业」排在第一位?这个顺序是有很深的意义的。因为口业是我们平时最容易犯的,也是犯得最多的,犯得最普遍的。佛教我们要善护口业,不说别人的过失,我们要保持口业清净,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过。再说一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是四种过,佛告诉我们,一定要远离。如果你常犯口业又不改过,将来去哪里?去拔舌地狱。多可怕,你想去拔舌地狱吗?每当你要说别人过失的时候,你一定要牢记这句话,我犯这个过将来我要去拔舌地狱,可能你那个说别人过的话你就噎过去,就不会把它说出来;然后逐渐逐渐习惯,我念头都没有,不看别人的过,不想别人过,这四种过你就都过去了。千万不要犯这种口业的过。
  下面两句,『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是戒律,身业有三种杀生、偷盗、邪淫,这是身业的三种重戒。注意,这三个就是杀生、偷盗、邪淫,这是身业的三条重戒,重戒。在这里我想说个什么例子?就是有的人在咱们当前的社会,有一种人就爱犯一种什么样的错误,怎么说?这个我还真说不好,我就得说大白话。就是比如说,有的女士专门去抢人家的丈夫,这个在我生活经历中,我已经遇见过好多次。我对这个我就非常不理解,就是全国有十三亿多人口,你说你就找不著应该属于你的丈夫吗?你干嘛非得去抢别人的丈夫?你抢人家的丈夫,让人家的妻子失去丈夫,让人家的孩子失去父爱,然后你这个家就好了吗?据我所经历的,我觉得我看到的,凡是抢人家丈夫的,她自己的婚姻生活、家庭生活,没有一个是幸福的例子摆在我眼前让我看。你看,人家抢了别人丈夫,她也很幸福,没有一个。
  你如果说年轻的时候,因为年龄小不懂事,可能当前社会也比较乱,你走上了这条路,抢了别人的丈夫,把人家一个完美的家庭给破坏掉了。这是第一过,因为你初犯,我说尚且可以谅解,我有修饰语叫尚且,不是说你没有错。因为你年岁小,你走错这一步尚且还可以谅解,这是第一过,我放你一马过去了。你现在你已经是成人了,你又去抢人家的丈夫,这是第二次抢人家丈夫,也可能是第三次、第四次了是不是?那你现在已经是成人,你不知道这么做不对吗?你破坏一个家庭,你还再去破坏第二个家庭,你把你自己家庭也破坏了,你说你这叫不叫缺德?我不会骂人,缺德这个不是骂人的话。你说你抢了人家两次丈夫,你缺不缺德?你为什么非得去抢人家的丈夫?而且你的家庭生活一点也不幸福。所以我说,如果你犯的第二过绝对不可以原谅,你将来一定下地狱。一而再、再而三,你去破坏人家庭,你不上地狱,谁上地狱?
  有的人还沾沾自喜,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情。一个女人爱上了另一个男人,人家这个男士有家庭,有妻子、有女儿;她自己本身有丈夫、有儿子,两个家庭本来都是很幸福美满的。然后咱们这个女士就相中了这个男士,就去想把人家的那个怎么说?就叫一个词叫撬行。对了,我想起来,撬行,要把人家的丈夫撬行撬过来。因为这个事情,受组织委託说找她谈谈,开导开导她,别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这两个人是在一个单位,我就找女士谈话去。我也不会谈这样的话,直直白白的就告诉人家,你这样做缺德,不能这么做。人家给我的回答是,现在不是时兴竞争吗?那丈夫也可以竞争,她有能耐,她跟我竞争。我说人家是她的丈夫,不是你的丈夫,现在是你跟人家竞争,你整明白没有?我说我第一次听说丈夫还可以竞争,我说你这也要创世界纪录了,当时叫我一顿给她呵斥。就是这样,虽然这个问题后来是平息了,但是内心怎么想的,我就不知道。所以我经历这些事以后,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就是说一个人的德行,她不是不知道错,她知道错,她为什么非得这样做?就是缺德。
  但是还有一种人好,好在什么地方?她知错了,她知错她改过了,你这就好。人,可能是这一辈子多少犯点小过。但是如果你不认过,你就一直错下去;有的人犯了这个错,认过,改过就好了。我们要给人出路的,不是说一棍子要把人打死。所以我希望就目前还存在这个问题的人,要好好的想一想,你在犯重戒。你就不是学佛的人,你就是做为一个普通的人,你也不应该做一个缺德的人。如果你现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到此为止,把人家的丈夫痛快好好还给人家,让人家的妻子有丈夫,让人家的孩子有父爱,你不要缺德到底好不好?你听我一句劝。所以说如果我们把持戒的意义扩大,就是守法对不对?那戒不就是规矩吗?我们守规矩就是守法。这个守法,它包括国家的宪法、法令规章、制度、社会的风俗等等等等,它都是包括在内的。所以道德观念我们要不要遵守?一定要遵守这个道德观念。这些,我上面说的是属于身业。
  这个仪是威仪,威仪就是礼貌、礼节,礼节很重要,到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礼节,有时候我们现代人懂得不是太多,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就不太懂得礼节。尤其是到道场,不懂道场的规矩,所以这样有时候就闹出一些笑话。有时候咱们自己失礼了还不知道,你失礼了你自己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别人讨厌你,人不喜欢接近你。那不接近你怎么办?最好的就是对你敬而远之。说敬而远之已经很不错了,不愿意和你交往,你说这个因为什么?你自己不知道,是因为你欠礼节,没有礼貌。如果说佛弟子能把这些佛法介绍给大众,你说这该有多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这些道理,你就会让别人喜欢,让别人尊重。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颗真诚的心,真能做到真诚,你走遍世界任何地方,你都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这就是我们说的,法缘殊胜。谁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老法师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下面说,『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佛弟子要常常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这是修学的根本。我们要低姿态,如教修行,不搞谈玄说妙,我们要依照《无量寿经》句句做得到,句句踏实,句句落实。这就是我们佛弟子要「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要走的这条路。看下面一段经文: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看下面这几个词语,『国城』,「国城」是什么?是国都,或者是大都市,都可以称为国城。『聚落』是指小村庄。『教化安立众生』,「教」是教导,是把生活修学的方法,传授教导给社会大众;「化」是教学的成绩,帮助众生化恶为善,转凡成圣,「安立」是建立,指建立菩提心。『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是安住于究竟圆满的成佛之道上。
  前面经文讲的是庄严性德,这一段经文讲的是成就众生的德行,经文中教我们放下。这里面所说的「国城、聚落、眷属、珍宝」,这些都是比喻,比喻我们的身外之物。这一段经文是教我们无所著。这个本来无一物你著什么?是不是这样?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这叫什么?这叫捨己。『恆以布施』这是为人,就是要捨己为人。「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里面要重点再说一说无上,无上是什么意思?前面我们讲过,在这里又不完全一样。无上真正之道就这部《无量寿经》而言,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不退成佛,这确实是无上真正之道。以前我们听老法师讲经的过程当中,劝勉大家把心安住在六度、三学上,老法师说这是真正之道。注意这句话,把心安住在六度、三学上,这是真正之道。后面接著说,但这不是无上真正之道,缺这个无上对不对?唯独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才是真正的无上之道。这两个有区别,第一个是真正之道,第二个是无上真正之道。看下一段经文: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先说说『宝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宝藏」就是指福德、智慧的宝库,叫宝藏。『发应』是开发显现,就是无量积集功德妙宝宝库感应的显现,自然开发。『长者』,这里的「长者」是指年长德高、有财富的人,叫长者。『居士』,这个大家都知道,指在家学佛的修行者。在这里一会下面我们说,这个居士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居士还略有不同。『豪姓尊贵』,指豪门贵族。『刹利国王』是王族的通称,王族的通称叫什么?叫刹帝利。「国王」即是一国之主。
  下面看这一句经文,『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是指「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所说的。佛在大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这里的无量宝藏是什么?是依报。这是从人心变出来的,众生心善,都造善业,果报就善,风调雨顺,一切珍宝自然现前;如果众生的心行不善,珍宝就没有了。所以说环境跟我们的心念,有非常密切的关係。无量宝藏包括哪些?它的范围非常广,如丰富的矿产,无尽的资源,五穀丰盛,山川秀丽,所居的环境之美,这些都属于宝藏之列。境为心转,众生向善,感应宝藏自然发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有的喜欢看风水,实际哪里风水好、哪里风水不好,是因人而异。所谓的风水不好的地方,有人去住风水就转了,变好了;有的风水很好,有人去住了风水就变坏。所以还是这两句话有道理,就是「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
  看下两句,「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这就是世间常说的有福德之人,也就是说有大福德之人。这里佛经上所说的长者,它包含三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年长位尊,这是长者的第一层意思;第二个层次,是有道德;第三个层次,有财富。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就被人们尊称为长者。佛经里对这个长者,曾经说过十个条件,我们在这里就点它两个,第一个条件就是大富,第二个条件是大智(智慧)。你单单有财富,没有智慧,不算长者,要有德行,要肯帮助苦难之人,这是最重要的条件。绝对不是自私自利,自己享受,这个人家不尊称你为长者。有福与大众共用,社会才能尊称你为长者。再说说「居士」,居士按我们现在来说,就是在家修学佛法的人,就叫居士。在这里,就是在这部经里的居士是什么?是在家修道的人,这是一个层次。另外一个层次,就是有隐士的意思,就隐居的人士,隐士,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就是有学问、有道德;第四个层次,这样的人不肯出来做官,但是他不一定有财富。就是这种人他是有学问、有道德,但不一定有财富,这种人不希望出来做官,所以说有隐士的意思。所以这个居士,比起我们现在所说的居士,它的内容就广泛得多一点。
  下面说「豪姓尊贵」,就是古代讲的豪门贵族。比如说生在王族,生在帝王家,将来继位当国王、当皇帝,他们的福报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皇帝、当国王他的福报不一样,比如说中国的清朝,清朝一共有十个皇帝,十个皇帝的福报不同,福报最大的是谁?乾隆。他的祖父是康熙,他的父亲是雍正,都比不上乾隆的福报大。乾隆一共是做了六十年皇帝,而且又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是五代同堂,他自称是十全老人,就是十全十美的意思。现在书画有一枚印章,那个章就是「十全老人」,就是指乾隆。
  下面说,『转轮圣帝』,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没有见过有这么大福报的人出现。「转轮圣帝」,转轮王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金转轮王,金转轮王他是管辖就是一个太阳系,这是金轮王;银轮王,他是管辖一个太阳系的四分之三;铜轮王,是管辖一个太阳系的四分之二;最后铁轮王,是管辖一个太阳系的四分之一,这就是四种类型的转轮王。我们这个地球有史以来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有这么大福报的人。下面说说,『梵王』是娑婆世界主、国王,这是统领三千大千世界。在三界六道里福报最大的是大梵天王。我们知道,人的福报是哪里来的?是修来的。有这么一个说法,就说一个人他四十岁之前的福报,多半是前生修来的;四十岁以后的福报,多半是今生修的。一个人如果他晚年有福报,这个晚年的福报是今生修的。所以我们看到别人有福报,不要光去羡慕,你好好修你也会有福报的,到时候福报也一定会现前。看下面五句经文:
  【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先看这三句这是什么?这是善的习气。他对于诸佛菩萨,对于圣贤之人,能够自然生起仰慕之心,喜欢亲近、喜欢接触、喜欢听闻。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是有人教他吗?不是的,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前面讲的是自然发应。为什么我们有人喜欢亲近善知识,有人远离善知识?这个佛经上都是有教导的,这都是自然的一种发应。「尊重供养」,什么供养为最?大家都知道,法供养为最。你说哪一种修行方法福报最大、最殊胜?比如说我们希望得到财富,我们希望得到智慧,我们希望健康长寿,有没有方法能让这三种我们都获得?方法肯定有,答案是肯定的有。什么方法能把这三种,财富、智慧、健康长寿都修得来?一条法布施。只要你做法布施,这三条你都会得到的,这叫一举三得。还有什么供养,比这个供养更殊胜?就当前来看怎么办?弘法利生,培养弘法人才这是最殊胜的供养。
  「未曾间断」,从两个层面上来说,第一个是心愿不间断,就是你的心愿是念念护持正法,弘扬正法,培育僧才,续佛慧命,这叫心愿不间断。第二个不间断是事相上不间断,有这个因缘,我就努力去做;没有这个因缘,我就等著有因缘再做,不去费劲巴力的去找这个缘。这就是我经常告诉大家,一定要随缘不要攀缘,随缘就自在,攀缘就烦恼。在这里我想纠正一个就算是错误的观念,什么?就是我们一看到出家人,以为都是圣人。我这么说,我不知道又得挨多少批,就是一看到出家人,都以为是圣人,不管是真出家人还是假出家人,在有些人的眼目中都是圣人,这个理念有点不妥。因为什么?其实这样实事求是的说,出家人也是人,也有贪瞋痴慢,也有争权夺利,与世间人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我是这样认识的,出家人里有圣人,但不完全是圣人。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比较贴切的,就是说出家人里有圣人,但不完全是圣人。
  比如说有的出家人,在没有名的时候,他的心是比较定的,他的心是在道上的;一旦有闻名利养就堕落,堕到三途去了。是谁把他送到三途去的?是这些「好心」的供养把他送进去的,这个「好心」得加个引号。就是因为供养得不如理、不如法,把这些本来很有前途的法师们,送到三途去了特别可惜。所以我们居士一定要正信,你要像贤护等十六正士那样护持正法,在家居士要有这个责任。今天的佛教缺乏一个良好的制度,如果有制度,那是法治,没有制度是人治。从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好的制度,什么制度?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道场都是在家居士的。像大家所熟悉的祇树给孤独园,那个财产道场是给孤独长者的,他没有把这个道场捐赠给释迦牟尼佛。按现在的话怎么说?就是佛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是给孤独长者礼请佛在这里弘法利生,这是供养,这个做法就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居士请法师到道场来弘法利生,也应该是这样来做。法师讲经说法讲得好,请他多住几年;讲得不好,请他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做好。为什么?每个出家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必须要修德,要求学问;如果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人请你讲经,你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有个紧迫感,这个办法是对的。
  绝对不能把房地产、把道场捐赠给出家人,如果出家人有了房地产,有了自己的道场,他办道的心就没有了,这会害死他的。这回听懂没有?我们在家居士怎么样护持法师,怎么样护持道场,道场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修行的人,一种是真心要学讲经弘法的人,这两种人我们都应该供养。不能讲经说法的,他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要成就他;如果学讲经说法的,我们要护持他。两种人,一个是成就他,一个是护持他,尽量给他们创造、提供良好的修学环境。哪种人不能供养?刘老师说话嘴黑,说了两种人要供养,这又说哪种人不能供养,这种人听了肯定会生气的,那没办法,我得说真话。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供养?就是天天打妄想,搞人我是非的人,这种人道场绝对不能容纳。因为你容纳这样的人,影响整个道场,影响其他人的修行,就说一条鱼搅了一锅汤,真是这样的。所以我在这里郑重的告诉道场同修们,就是搞是非人我的人,道场坚决不能容纳,不能让一条鱼搅了一锅汤。古人曾经这样说过,「只怕没有道,不怕没有庙」。这两句话大家听懂了,就是说什么?道比庙重要,你光有庙没有道那不是空庙吗?甚至是被邪门歪道给佔佔据对不对?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个道。
  下面再说说,什么样的人能护持道场?有的人可能说,这刘老师净说那带骨头的。对,我们修行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这些问题,怎么办?就得说。什么样的人能护持道场?深信因果的人。因为真正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他做事会非常的谨慎,所以,我们要请那些不要名闻利养、不争权夺利的人,出来护持道场。现在我们各个道场为什么不平静?不就是争权夺利吗?建道场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都是菩萨;建完了道场,都想当头,都想说了算,菩萨都变成了罗刹。是不是这样?我们现实就是这种情况。
  下面说,『如是功德,说不能尽』。就是功德无量无边,它的影响力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今天的佛法极需立法和守法,这是当前非常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对于我们净土宗来说,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这里这样说,如果你出家尽可能走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之路,这是对出家众有这么点希望;在家要尽全力拥护、护持正法道场。就是出家最好是选择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在家要全力护持正法道场,尤其是要护持好,讲经说法、弘扬正法的年轻法师。注意,我们有一批年轻法师,很有前途、很有潜力,就是我们怎么样护持好,让他们成熟起来。将来一大批弘法利生的法师会出现,我们要做的是这样的事情,我们要为佛门培养更多的法器。看下面一段经文: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看词语,『栴檀』,是古印度名贵的一种香木,『优钵罗华』是青色的莲花。『八十种好』,就是八十随形好,这就不一一细说了,我们在《教乘法数》里可以查得到。由于菩萨们广修不可思议的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感得的果报也就无比殊胜,不可思议,这说明修因必得果。前面是积功累德,讲的全是积功;这一段是讲累德,德是他所得到的果报。这个果报是什么?第一个果报,「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身放香,口放香。有的咱们祖师大德念一句佛号口里一朵莲花,念一句佛号一朵莲花,就是各种瑞相。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身上有香气,这个香气不是用香料、香水涂抹的,它是自然的。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虚云老和尚,他一年是理一次髮,理一次髮可能就洗一次头,但是他身上是有香味的,接触过老和尚的人都这么说,这是虚云老和尚。「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优钵罗华是莲花,它的香味是清香味。这种香庄严是菩萨的大行,所以香气是普薰法界的。西方极乐世界一般都叫香光世界,一个是香,一个是光,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两个非常殊胜的特点。这香气是哪来的?这是性德之香,性德之香当然是遍法界的,这个香是性德之香。
  下面几句,是「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色相端正庄严,相貌属于什么?相貌也属于性德。这是相随心转,境随心转,修行人的相貌和体质会愈变愈好。下面一个词,是『悉皆具足』,这里是说依报,依报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环境。『手中常出无尽之宝』,手中出宝说明这个双手万能,谁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双手想要啥就出啥,所以说是手中出宝。比如说人和动物相比,因为有手,所以能够创造;而有些动物有聪明的大脑,但牠不能创造,因为没有手。所以这里实际上是指多才多艺。所以佛经里的一些词彙,都非常奇妙,你要是把它悟透了以后,就觉得没有一个字是废的,全都有用。
  下面『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这是三句。这三句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生活,就是没有一样不能创造出来。创造这些物质财富不是为自己享受,这就是佛菩萨与凡夫的不一样。佛菩萨是什么?『利乐有情』。可能有人会问,那佛菩萨有这么大的能力,咋不多变点出来?那不双手能出宝吗?你让他出,出得愈多愈好。把出来的宝不就可以救贫苦的众生吗?说佛菩萨你看到众生苦,你又有能力变宝,你又不伸手救援,说这能谈得上是慈悲吗?这又是一个误区,认识的误区。我在这里怎么跟大家来解释?说你不知道,就是佛菩萨把福报给你享,你也得有福报你才能享受到。我这句绕口令听明白没有?就是说佛菩萨把福报给你享,你自己得有福报,你才能享得著;你没有福报,你享受不到,是这个。不是菩萨不给你,是你自己没有福,如果佛菩萨把福报给你,却是害了你。
  我听过这样一个例子,就是说有个单位,有某某领导同志,一心巴火想当一把手,就在各单位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一个厅局只有一个正职,有几个副职,有三五个的、有七八个的,要是厅局比较大的,可能副职数就比较多。副职都想将来当一把手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各个厅局真是都有这种现象。比如说就五个副手,就一个正手的位置,那谁来当这个正手?那就得竞争。不时兴竞争吗?争。争争,张三争这一把手,李四争这一把手,最后王五这一把手争到了。快要下任命状,就下令,下令不就上任吗?上任的前几天突然死了。你说怎么解释?位置争到了,但是没等坐上去人死了。你说人死了,这个位置还归你吗?那肯定不归你了。这就是没有那个福,他擎不了这个福报,他没有当这么大官的命对不对?
  我记得老法师讲经的时候举过一个台湾的例子,好像是说台湾的。说有一个人将军升了一个格,升了一格挺高兴,请亲朋好友来聚餐庆祝,就在聚餐的时候死了。比如说本来是少将升为中将,中将这位置没等坐上去,人没了,就像世间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这说明什么?你本身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你扛不了这个福。人不说厚德载物吗?你的德不够,你载不了这个重物,就是这么个道理。是不是这样?所以佛菩萨给我们举这些个例子教诲我们,那都真是慈悲至极了。看最后这几句经文: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因为这一品经文,是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之后的具体成效,经过无量劫的积植功行,累积万德,依正二报具足了殊胜庄严。大众见光闻法,信心增长,一切众生由此感发无上的成佛之心,这就是这品经文要告诉我们的。下面,把这品经文的几个要点,跟大家说一说,第一个要点发愿不能发空愿,愿后必有行,这是修学必经的程序。行的过程,就是把经典中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现前就得到真实的利益,幸福美满的人生,快乐自在的生活,就是现前的真实利益,将来的利益更为殊胜。第二个要点,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及天人大众面前发弘深大愿,安住于真实慧中,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建立的极乐世界,广大无边,殊胜超过诸佛国土,超胜独妙。独妙在五乘齐入弥陀报土,只有极乐世界,五乘大众往生不退平等成佛,所以称为独妙,这是独一无二。这是第二个要点。
  第三个要点,学习法藏比丘发弘深大愿之后的殊胜妙行,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真实慧是「清净平等觉」里生出来的,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修自己这颗清净心。勇猛精进是什么?是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觉悟。念佛法门妙绝了,真正是殊胜妙行。第四个要点,在修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积植德行,修行要发长远心,有了长远心,心是定的;没有长远心,心是浮的。「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德行的根本大法,是真正的修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人要少欲知足,欲望是修行人的大障碍,把欲望减到最低,才能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第五个要点,佛法是一切苦难自己承当,一切功德、幸福与一切众生共享。要把心量拓开,让我们的心跟佛相应,让我们的愿跟佛相应,让我们的行跟佛相应。于一切众生,心常怀慈悲忍让之心,对于毁谤你、攻击你,甚至恶意伤害你的人,不但要慈悲而且要更加慈悲,要谅解他,绝不可以恶意相向。这是检验和体现你的修学功夫。
  第六个要点,认识修学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入门要专,到了相当程度之后,可以进行到第二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博,就是广学多闻,这个博一定要在专的基础上,不能没有专就先博了。第三个层次,精,在博之后还要精,选择一个法门,深入修学,直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修学佛法的三个次第,不能颠倒。第七个要点,在家居士有护持正法的责任,护持正法要有智慧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能把房地产和道场捐赠给出家人,可以请法师来道场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出家有了道场,办道的心就退了,这样是害了他。第二,道场有真正的修行人,我们要发心供养,给他创造好的修学环境,帮助他早日成就。三,道场有发心讲经弘法的人,我们要发心护持和供养,给他创造方便条件。第四,不能供养天天打妄想、天天搞人我是非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动道人心,影响大众的修行。
  这一节课就到这里了,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