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063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刘素云老师複讲  (第六十三集)  2018/5/22  中国  档名:56-214-0063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今天是五月二十二日农曆四月初八,这是个什么日子?我想大家会异口同声的回答:浴佛节。对了,今天是浴佛节,我在这里祝各位同修,浴佛节快乐。大家也可能看得出来,刘老师今天很欢喜,是的我确实很欢喜,因为浴佛节。另外我自己觉得,我今天可能比每天都漂亮,因为我对著镜头能看到我自己,我觉得就好像有人给我化了妆一样。为什么?不是这样说吗?人逢喜事精神爽,我真的有一件喜事要向同修们报告,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早晨我们在绕佛的时候,四点半钟看见了佛放光现瑞,准确一点说,我没有看到佛,但是佛放的光、现的瑞相我看到了。我为什么这么欢喜?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因为今天早晨我所看到的放光现瑞,是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当时我们绕佛的九位同修人人都见到了,大家都生大欢喜心。今天早晨用餐之后,我们大家谈论的一个中心话题就是这个。这个放光、现瑞,一是我没有见过,我觉得它是我见过的最殊胜、最壮观的一次放光、现瑞,那种美不胜收无以言表。就是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真是这样的。所以今天在佛的欢喜日,因为诸佛欢喜,我欢喜,我想我们的许许多多同修都是同样欢喜的。
  下面我们开始讲今天的经文,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一品经文,这品经文题目是「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这品经文是讲生在边地的众生,一定要把惑断尽了,就是把那个疑和惑断尽了,才能够花开见佛。这品经文讲的中心意思就是这个。我们看下面的一段经文: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锁。繫其两足。诸小王子。甯乐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有两个词语,一个是绮殿,指装饰华丽的宫殿,幽絷就是囚禁的意思。这段经文用白话翻译来说就是这样的,比如转轮圣王他有七宝所造成的牢狱,王子犯罪就囚禁在其中,这个牢狱里有层楼、有宫殿,都装饰得非常华丽。那里面还有金床和宝帐,以及栏窗榻座,都是珍妙奇特的众宝装饰而成,衣服饮食等物质生活的享受,都与转轮王一样。所不同的是什么?是用金子做的脚镣,把他的双脚锁起来。这些小王子难道还喜欢住在里面吗?弥勒菩萨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他们被囚禁的时候失去自由,心不自在,只想用种种的方法求得出离七宝狱。他求助于轮王身边的大臣,终究未能如愿,等到轮王心里高兴的时候,才能够得到解脱。这就是用白话文,把上面的一段经文翻译一遍。这品经文是紧接著前一品经文来的,世尊在这里是用比喻来说明,让我们能更容易体会到。
  我们看具体的经文,先看这几句,『转轮圣王』,这「转轮圣王」是指谁?是世间的大圣人、大福德之人,世间人有福,他才出现。福从哪里来的?福从修中来。如果世间的大多数人都知道修善,都知道积德,这个世间人就是有福的,所以才能出现圣贤、圣王,乃至于互为因果。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出圣贤、出圣王的国土,一个国家出现圣贤的领导人,他施政总是念念考虑到老百姓的幸福。转轮圣王出现在世间,他是以十善业道教化众生,把十善业道做为治国平天下的准则,自己奉行十善业道,也劝勉全国人民皆修十善业道,这个事业是圣贤的事业。关于轮王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佛经上讲有金轮王、有银轮王、有铜轮王、有铁轮王,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在这里就不再重複。今天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没有出现过轮王,从历史上看,自古至今还没有一个帝王能够统治全世界,我们只有在佛经中见到过。在我们世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转轮圣王,这就说明地球上的众生修的福报不够。
  佛在这里是给我们做个比喻,转轮王有七宝狱,这个牢狱是用七宝造成的。王子得罪就是王子犯了罪,要把他囚禁起来,就关在这个七宝狱中。七宝狱里所有的一切物质上的设施、享受,跟转轮王差不多。在这里是把这个七宝狱比作极乐世界的边地,就是我们上面讲的边地疑城。七宝狱是比喻边地疑城,把犯罪的王子比作是带著疑惑心,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也就是往生到边地疑城的人,用这个比喻说他们的不自在。因为用金锁繫其两足,就是手铐脚镣虽然是金子做的,他戴上以后也不自在,他心里不舒服。『诸小王子,甯乐此不』,狱中的小王子们,喜不喜欢这种生活?当然不喜欢。这是比喻带著疑惑心往生边地疑城的人。
  看下面几句,『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弥勒菩萨对世尊说,小王子们犯了罪,被关在牢狱里,虽然他们的享受很好,但是心里总是不自在,因为他们失去了自由。看下面几句,『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小王子们当然希望早点出来,恢复自由,但是「近臣」,没有权力开释他们。大家想,这近臣是谁?近臣也是个比喻,比喻你向外求,你求佛、求菩萨,求谁都不行,把这些佛菩萨比喻成近臣。「轮王」也是比喻,是比喻你自己的心,轮王是比喻自己的心,近臣是比喻你向外求。告诉你求佛、求菩萨都不行,怎么办?只有你的心真正忏悔,你就出边地。带著疑惑心往生的人,他们不见三宝,不闻经法,不得自在,完全是因为自己的业障,必须自己真正忏悔才能解脱。生到边地的人,就像这里所说的比喻,是一样的。再看下面的经文: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
  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仍然看看这几个词语,广大智就是指前面经文里所说过的四智,一切殊胜善根指供佛闻法等善根。我们仍然用白话文,给上面一段经文翻译一遍,这段经文是说什么意思?是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一类往生到边地疑城的众生,就像王子一样,因为他们生到边地,他们就感到后悔。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生到边地的原因?是因为疑惑而导致他们生到边地。所以他们现在还念念想能往生极乐世界,现在虽然往生到边地,他们还希望从边地解脱出去,这是他们的愿望。为什么他们有疑惑能往生?是因为他们相信有极乐世界,他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能够念佛,就是说他们信、愿、行三资粮具足。
  虽然是因为疑惑,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不能立刻见佛闻法,他们要在华胎里面生活。在华胎里面生活就像什么?就像处在园苑宫殿之中。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莲花内的环境是清净的,是没有污染的,也没有任何恶事,处在非常清净、安乐的环境中,就像前面比喻中的王子,处在七宝牢狱中一样。但他们在那里,要停留像世间五百岁那么长的时间,不能得见阿弥陀佛,听不到佛的说法,也见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萨圣众,所以,也不能供养奉事诸佛,还无缘修习一切善根。上面所说的这些就是他们的苦,对边地的生活不会感到欣喜快乐。这就是上面这一大段经文的白话意思。
  我们具体再来解释解释,看下面这段,『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这段经文是告诉我们,他们是因有疑惑,虽然有疑惑他们还相信罪福,还深信西方净土,还能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所以他们也能往生。这种人也相当难得,也非常可贵。往生净土不过是耽误五百年的时光而已,五百年之后他一样可以见佛闻法,不退成佛,这依然是非常殊胜的。我们大家听到这里可以想一想,佛菩萨多么慈悲,老法师多么慈悲,把这个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就是我们不要瞧不起往生边地疑城的人,他们能够往生边地疑城,已经很了不起,只不过是要耽误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之中他们把疑惑断尽,立刻就花开见佛,这也很了不起的殊胜。
  看下面几句,『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在这里佛告诉我们,他们在莲花里的生活状况就像轮王的七宝狱,忉利天、夜摩天的宫殿一样。他所居住的环境的确是净土,跟西方极乐世界毫无差别,跟九品往生的人生活环境完全一样。但是有一条区别,只是不见佛、不闻法,其他的受用没有两样。看下面经文,『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他们的苦处就是在这里,「不生欣乐」,就是法喜生不出来,不像九品往生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立刻能见佛闻法。理一心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是往生到实报庄严土,见的是阿弥陀佛的报身;事一心不乱,往生到方便有馀土,见到的是阿弥陀佛的应身;功夫成片,往生凡圣同居土,见到的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皆能见佛闻法。唯独在边地,连佛的化身也见不到,必须是真正忏悔才能见到三宝,才能见到阿弥陀佛。看下面经文:
  【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
  看下面三个词语,罪本指前面所说的两种疑惑。悔责是忏悔、责备自己,过失也是指疑惑心。这段经文的白话意思,是这些往生到边地的众生,如果知道往生边地的原因,他们会深深忏悔、责备自己的过失,要求出离边地疑城。由于有忏悔的力量,等到过去世的疑惑全部断尽,然后才能够出离边地。从边地出来,即可以前往亲近阿弥陀佛,听佛讲经说法。这些从边地疑城出来的众生,虽然听佛讲经说法,但是,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薰习,才能了解、体悟佛的说法。因为他们已经间断一段时间,没有见佛、没有闻法,所以他们出来以后,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薰习,才能够了解、体悟佛的说法。心生欢喜,这个时候,他们就有能力遍供无量无边无数诸佛,就能够修习种种功德了。这是白话文的解释。
  下面具体看这几句经文,『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这就好像「轮王欢喜,方得解脱」,轮王是比喻自性,真正觉悟知道自己错了,改过自新就见到三宝。可见西方这些菩萨们不是不加持你,真的是你自己的障碍。在这里虽然是说往生边地的众生,实际是佛在教诫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决定不能有丝毫的疑惑。这个引申的意思我们要明瞭,这虽然在说边地往生的众生,实际上是佛在教诫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决定不能有丝毫的疑惑。看下面几句经文,『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这段经文是说,当他们忏悔之后就能够见到佛,就能够闻法,也能开悟,也能得真正的法喜,这里的「开解」就是开悟的意思。也能跟九品往生的菩萨们一样,可以每天供养一切诸佛如来,修习功德。看下面一段经文:
  【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看下面这个词语,明信是明瞭、深信,没有疑惑。这段经文的意思很简单,是佛告诉弥勒菩萨,应当知道这两种疑惑给菩萨们带来的损害很大,只要有怀疑,这种一生不退成佛的殊胜利益就得不到。所以应该明瞭、深信诸佛的无上智慧,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有疑惑心。
  看具体的经文,『汝阿逸多』,「阿逸多」是弥勒菩萨的名字。凡是经上佛叫诸菩萨的名字,下面的开示都非常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注意,也就是在提醒我们注意。看下面经文,『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这四句经文在《无量寿经》里非常重要,因为这部经是诸佛如来所称的难信之法,什么样的人难信?菩萨难信,二乘难信。反而我们普通的六道凡夫倒容易相信。为什么说这些人难信?因为这些人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所知障很重,他们知道的太多,西方极乐世界的境况,他们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所以乍听之下他不能够接受。说十方世界都没有这种事情,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能有这样的事情?这平等的法界真是奇怪。等觉菩萨跟六道众生依信愿行,一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同等的待遇,这样的事怎么能够让人相信?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菩萨不信,二乘不信。因为不信,他们不会修习这个法门,这样就错过一生成佛的机会。
  由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疑惑于诸菩萨真正造成非常大的损害,什么非常大的损害?错过一生成佛的机缘。你说这个损失大不大?因为圆证三不退是最大的利益,一生圆满成佛是菩萨们念念希求的。现在遇到又当面错过,这个机会失去得真是太可惜,这个损失真是太大了。所以佛在这里劝告我们,「应当明信」,注意,明信就是不迷信,是对于事实真相真的明白,我们才能生起清净坚定的信心。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在法会里为我们现身说法,现身作证。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菩萨,赞叹、劝勉我们信受这个法门,我们的机缘是太殊胜了。大家想想我刚才讲的,如果我再给归纳一下,这三条你都遇到,你说你幸运不幸运?哪三条?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这是第一条。第二条,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在法会里现身为我们作证,这是第二条。第三条,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菩萨,都赞叹、劝勉我们信受这个法门。
  这三条我们都碰上,你知不知道珍惜?世尊的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中、一切法会里,从没有见过,哪有这么殊胜!这才是真正显示出净土念佛法门的殊胜之处。用一句话概括,这是诸佛无上智慧。注意,诸佛无上智慧,就是所有一切佛的无上智慧。这句话的意义非常深广,我们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指这部经。为什么说是诸佛无上的智慧?我再把它归纳为三条,第一条,极乐世界就是诸佛无上智慧;第二条,信、愿、持名就是诸佛无上智慧;第三条,往生不退成佛,就是诸佛无上智慧。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诸佛无上智慧?你就把这三条说给他听就完全正确。看下面的经文: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
  这段经文白话解释,是弥勒菩萨向佛请问,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一类众生他们虽然也肯修善,但是不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弥勒菩萨向佛请法。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一类众生由于智慧浅薄,分别极乐世界比不上天界,所以他们不喜欢求生极乐净土。
  我们具体的来解释这段经文,『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各位想想我们接触到的同学、同修,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还有很多人不相信。这些众生也在修大乘佛法,也断恶修善,但是他不相信净土,不求生净土,所以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这样?佛给我们的答覆,『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这段经文就是佛给我们的答案,为什么这些人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答案是什么?这些人智慧少,他们有分别、有执著。这些人认为西方极乐世界,不如忉利天、不如夜摩天、不如兜率天、不如四禅天,他们不想求生净土,不想去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弥勒菩萨向世尊提出的疑问,这个疑问一直到今天,乃至于佛法灭尽之日,恐怕永远都存在。世尊极力赞叹西方世界,乃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十方一切诸佛同声赞叹。
  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听了没有动念求生西方净土?这里不仅是指一般众生,甚至是佛门里有修、有证,有大成就的人也没有动念求往生。佛告诉我们,总是「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这是佛给我们的准确答案三句话,为什么他不动念求往生?一智慧微浅,二分别西方不及天界,他们认为天界比西方极乐世界好。为什么会有这么样的认识?我们看看,先说天,天界是指哪些说的?天是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界一共是二十八层天。他们认为极乐世界不如天界,我们学佛人当中,也有人是求生天的。佛在这里告诉我们,智慧微浅,确实是一点都没错。究竟什么是智慧?我们有同修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难道这些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们,都没有智慧吗?佛告诉我们,智慧是有,但是不圆、不深、不广。
  现在我们该听明白了,他们有智慧,但是不圆、不深、不广,他们没有彻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些人他们在定中,能够看到天界的情况,他们很清楚。但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的能力达不到,他们自己看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了解,也是听佛说的,或者是在经上看到的。虽然他们对佛说的话非常相信,但是有一条,天界之乐这个事实,是他们亲眼见的。而西方极乐世界,他们没有亲眼见过,因此,他们就把佛说的殊胜庄严的西方世界疏忽了。我们世间福报大的人、享乐的人,把念佛往生也忘了,我们世间福报大的人、享乐的人,他们把念佛往生也忘了,所以学佛多半是修福,没有真正发愿求往生。以此类推,我们就明白了,菩萨不求往生是非常可能的。这个理由,大家听明白没有?智慧微浅这个大家要记住,是他们不求往生的一个原因。看下面经文:
  【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迴。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捨离。常处轮迴而不自在。】
  看邪见业王这个名词,邪见业指邪知邪见、分别执著的业,王比喻主宰的意思。上面这段经文,用白话文来解释是这样的,弥勒菩萨又向佛请问,这些分别西方不及天界的众生,因为他们有虚妄分别,所以不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他们怎么样才能脱离轮迴?佛这样回答弥勒菩萨,这些人对所修的善根,念念不忘,不求真实的智慧,贪图世间的福报、享受,所以他们虽然修福,所求的却是人天福报。得报的时候一切所需都能满愿,但是终究脱离不了三界牢狱。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要想救他免却轮迴,但是因为他邪知邪见、分别执著太重,主宰著他自己无法捨离,所以常在轮迴不得自在。
  先看下面五句经文,『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迴』。「此等众生」,是指学佛而不愿意往生的人,这一类人靠自己的力量超越轮迴很不容易。要想脱离三界六道,唯一的出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下面几句,『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佛真是慈悲到极处,再一次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这些人不是没有善根,如果他们没有善根就不可能听到佛法,就不可能相信佛法,就不可能依照佛法修行。他们确实有善根,为什么又说他善根微浅?因为他著相。注意,我们刚才前一段讲的是智慧微浅,这段讲的是善根微浅。这里佛告诉我们,他们著相,「不能离相」。怎么个不离相法?就是重视人间的福报,把真实的智慧疏忽。他们深著世乐,虽然修福,但求的是人天果报,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但是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轮迴。佛在这里把三界比成牢狱,佛告诉我们「三界统苦」,欲界什么苦都有,什么苦都要受;色界,没有苦苦,但有坏苦、行苦,他受的苦相对少一点;无色界没有坏苦,但有行苦。所以佛在这里告诉我们,三界统苦,就是三界没有不苦的。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捨离,常处轮迴而不自在』。这是说什么?这是说家亲眷属为他们做种种超度的佛事,有没有效果?这个我们大家都经常遇得到,家亲眷属有往生的,我们去给他做超度佛事有没有效果?佛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效果不显著,效果不显著原因在于你有执著。这个「业王」是指谁?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灵魂,是它造业就必须要受报。它的知见不正,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怎么样超度也出不了三界。这段我们大家一定要听明白,如果超度的时候他一念觉悟,把娑婆世界的业缘顿捨了,一念求生净土,这个超度能够帮助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要记住,超度是提醒他,他忽然觉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即得感应。如果他对世间还很留恋,还捨不得放下,最高的就是你能帮他从恶道超到善道。上面这段不知道大家听没听清楚?看下面经文:
  【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看两个词语,邪心指邪知邪见,生死大难指六道轮迴。这几句经文,是说你们看那些愚痴的人,他们不培植善根,只以世智聪辩来增长邪知邪见,这种人,天天在造作恶业,又如何能出离生死苦海?前面讲的修福之人,修福不能出轮迴。这里讲的是不种善根、不肯修福的人,那就更不必说出三界轮迴,正如佛所说,『愚痴之人,不种善根』。我们要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佛所说的这种人?世法的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佛希望我们认真的培植三善根,种三善根就是培养三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邪心」是邪知邪见,对宇宙人生他的想法、看法都是错误的,他想错了、看错了,而且他自以为正确。佛说那怎么能离开生死大难?看下面一段经文: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迴。终不能得。】
  这段经文,是说还有这样一类众生,虽然他们也在种善根,修大福报,持佛名号,但是他们对于做过的好事念念不忘。我们很多同修都犯这个错,就是他们对做过的好事总是念念不忘,分别、执著的情执十分严重。这样的人纵然有修,有心求出离轮迴也不可能,大家看看,这个事情很严重。你为别人做了什么好事,你总是念念不忘,这个影响你出轮迴。现在听明白了,要引起重视。这段经文,是讲真正修福种善根的一类人,他的果报是在人天享福,出不了六道。为什么?他们虽然积功累德,修善修福,但是著相。『取相分别』,咱们举一个我们现前社会的例子,很多同修都讲究做功德。比如说修一座大庙出了多少钱,叫什么名字,都要刻在大柱子上,刻在梁上,甚至还要立一个功德碑以做纪念,让人给他歌功颂德,这就是典型的著相,「取相分别」。佛家讲的不著相,重在心上不著相,我们大家有多少心上不著相的?看下面一段经文:
  【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这段经文,是说如果以无相的智慧,培植一切功德根本,专念阿弥陀佛圣号,身心决定能够得到清净,远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时你是心心念念只求往生极乐世界,趣向无上菩提。能够这样的修学,一生当中决定往生成佛,永远脱离六道轮迴的痛苦。『无相智慧』,这个比较生一点,「无相」就是不执著,对世法、佛法都不执著。这不执著的心,就是我们所说的清净心,由清净心生起的智慧,就是「无相智慧」。对于这个难信之法,你能相信就是无相智慧;你再能一心念佛,执持名号,这就是『植众德本』。阿弥陀佛的名号称为万德洪名,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念功德圆满,事事功德圆满。不分别、不执著,『远离分别』,一生只有一个愿望,只有一个希求,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只有这个愿望是真的,其他的都是邪知邪见。佛在这里为我们做证明,也在这里为我们授记,『当生佛刹,永得解脱』。能这样修的人决定往生,决定一生成佛。看到最后一段,你们大家是不是应该生欢喜心?为什么?佛在这里为我们做证明,也在这里为我们授记,你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你该不该生欢喜心?这品经文就讲完了。
  下面看看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往生到边地疑城的众生,在他们没有觉悟、没有悔过之前,最长在相当人世间五百年的时间里,不得见阿弥陀佛,听不到佛说法,也见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萨圣众,不能供养奉事诸佛,这些是生边地疑城众生的苦。第二个要点,生到边地疑城的众生,当他们知道自己往生边地的原因后,会深深忏悔自己的过失。当他们的疑惑断尽,就可以从边地出来亲近阿弥陀佛,听经闻法,供养奉事诸佛。什么时候出边地?时间的早晚是因众生觉悟时间的早晚而定,但最长不会超过五百年。第三个要点,什么是诸佛无上智慧?《无量寿经》是诸佛无上智慧,极乐世界是诸佛无上智慧,信、愿、持名是诸佛无上智慧,往生不退成佛是诸佛无上智慧。
  第四个要点,弥勒菩萨向世尊提出疑问,为什么世尊和十方一切诸佛,同声赞叹阿弥陀佛、赞叹西方极乐世界,还有许多人听了没有动念求生极乐净土?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弥勒菩萨代众生所问。佛给我们的答案是因为智慧微浅。比如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们,他们智慧是有,但是不圆、不深、不广,没有彻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们在定中能够看到天界的情况,西方极乐世界他们没有能力看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层次不够。因为天界之乐的事实,是他们亲眼所见的,而西方极乐世界是他们听佛说的,所以他们忽视了西方世界。包括菩萨在内不发愿求生净土,是非常可能的。另一类虽然学佛,但不愿求往生,这是因为善根微浅。这些人不是没有善根,有善根,但是善根微浅,因为什么?因为不能离相,重视世间的福报,求人天果报。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但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轮迴,他们不知道三界统苦的事实真相。
  这节课就交流到这里,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