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集) 2012/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7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九十七面,倒数第三行,「而为上首」这看起:
「表以上十六正士为会中无量无边、一时来集之在家菩萨中之上首。据《会疏》及《甄解》义:一、普贤、文殊正是释迦会中上首。故举两大士总摄会中一切菩萨」。本经先列的是声闻众,以五尊大阿罗汉为代表,接著列菩萨众,出家菩萨列了三位,在家菩萨有十六位。这十六正士,他们代表这个大会跟平常法会不一样,这是普度的法会。平常法会度众生有它的当机者,这个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当机的,上从等觉,下至地狱众生,横的包括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特别是六道凡夫,主要对象,教化接引的对象。所以,确确实实参加(与会)的大众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文殊、普贤,这是本师释迦牟尼法会当中的上首,他们代表世尊法会当中的一切菩萨。「弥勒是当来贤劫成佛诸菩萨之上首」,当然他代表是贤劫千佛。第三,「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居家菩萨之上首」,这是在家众,在家的等觉菩萨。这个说法很妥善,「故不採净影之说」。净影大师他将文殊、普贤併在贤劫成佛菩萨之中,意思没有这样的圆,这个说得很圆满,说得很周到。
再看底下这一大段,这一大段我们学习的地方非常之多。「广叹」,赞叹与会菩萨的大德,「普赞实德」,这里有四小段。第一段,「庚一、德遵普贤」,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本品从咸共遵修」起,一直到这一品的末后「不可思议,皆是赞叹普贤大士暨会中一切菩萨之德」。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大士者即菩萨」,就是大道心的有情众生。「士谓士夫」。「大者」,即前面解释的大道心之大,所以不再多说。「本经会中,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之上首,馀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在家菩萨,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皆悉遵行普贤大士之德」。这就是说菩萨没有不修普贤行的,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就是不能证得妙觉果位。为什么?这个道理我们晓得,他的心不是大菩提心。只有普贤菩萨这个心是大菩提心,圆满的大菩提心。
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上讲的三种周遍,那是普贤菩萨的心。第一个是「周遍法界」,起心动念周遍法界,一法不漏,遍法界虚空界里面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全包括了。「出生无尽」,这是说德用,周遍法界是讲的信息。第三个是讲的心量,「含容空有」,含容空有就是平常所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就是真正究竟圆满佛果。等觉菩萨还没有圆满,妙觉位真的圆满了。普贤菩萨是圆圆满满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菩萨都要向普贤菩萨学习。破最后一品无始无明的习气,回归常寂光,证得妙觉果位,这是究竟圆满。
《华严》称为经王,经中之王,也就在这十愿,这个十愿底下列出来了。「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其至德」,至是达到究竟圆满,他的至德其实就是性德,这个性德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普贤的礼敬一般人做不到,一粒尘沙,我们能做到吗?一根汗毛,我们的心粗,所以平常想不到,想不到就遗漏掉了。我们能够想到父母、尊长就很不错了,比我们年岁长的人,父辈的人,能够统统包括就不错了。大乘《菩萨戒经》里面,「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菩萨戒经》。试问受过菩萨戒的人,应该这一条戒要遵守,他能不能把一切男人看作父辈,一切女人看作母亲,那么样的孝养父母?做不到。对自己父母也未必能尽孝,何况对别人!从这个地方就知道普贤行不容易修。
《华严经》上明白告诉我们,普贤行是什么人修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的。至诚恭敬从这里出生的。换句话说,法身大士以下至诚恭敬没有,他们的心量,那就是大乘经上常说的爱缘心,我喜欢他,我对他就有慈悲、就有礼敬,我不喜欢他就没有。第二个,众生缘心。这个心量大了,世间善人,他能够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世间的圣人,仁民爱物。《弟子规》里头说「凡是人,皆须爱」,也不容易做到。尧舜禹汤、周公孔孟,他们能做到,世间的贤人君子做不到。那佛就更不必说了,为什么?佛是以无我为基础。你看大乘初信位、小乘初果一定要破见惑。见惑第一个就是身见,再不执著这个身是我。边见断了,边见是对立。六道里头众生没有一个不是对立的,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虽然没有身体,他有我执,他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他的地位很高,神通广大,比不上须陀洹,为什么?须陀洹断了,而非想非非想天人他们是定功伏烦恼,没断,差别在此地。初果断了。四果阿罗汉将思惑也断尽了,思惑是什么?归纳起来讲,贪瞋痴慢疑,思惑就是这五大类,真断了,真的没有了,才是阿罗汉。阿罗汉还有习气,贪瞋痴慢疑真没有了,有习气;习气断掉了就是辟支佛,他地位升一级了。所以辟支佛连见思烦恼习气都没有。
见惑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我们要晓得。所以真修行修什么?就修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学什么?学不执著,学不分别。首先学的不执著有我,就能够捨己为人,念念想别人,没有想自己。自己在别人,人里头一起,你心量扩大了,没有自私这个念头了,起心动念是为一切众生著想,这叫真修行。起心动念还为自己,这是凡夫,这不是圣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最幸运的,他生凡圣同居土。如果身见破了,五种见惑破了,他就是须陀洹,须陀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馀土。这就是二乘声闻、缘觉,别教三贤菩萨,他们往生是方便土,也就是见思断了、尘沙断了。同居土完全没有断。所以自己一定要明瞭,明瞭之后什么?力争上游。我们为什么要执著这些?为什么不肯放下?这一放下,到极乐世界品位马上就提升了。甚至于有人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见外面的色相,立刻就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大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不起心、不动念,这样往生到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土。
起心动念是根本无明。这一句佛号,什么叫功夫浅深?浅深就在这个地方,不起心不动念的人功夫深,他是三辈当中上辈往生的。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方便土,三乘菩萨的境界。一品烦恼都没断,见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一品也没断,但是这一句佛号能压住,这是功夫,这个叫伏住、伏断,不是真断。伏住它不起作用,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让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念念相继,不要有别的念头掺杂进来,这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决定得生,等于说保证你往生。功夫成片也有九品,上三品的,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往生自在,他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留几年没问题,功夫成片的上三品。
那我们要问,他为什么要留在这个世间,不立刻就往生?留在这个世间有留在这世间的好处,在这个世间提升得快,到极乐世界提升慢。因为极乐世界没有逆缘、没有障碍,这个地方有逆缘、有善缘、有障碍,障碍关关能通过,所以他速度快。这就是说,经教里头也有说,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好过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这从比喻说。就是那个地方没有障难,这有障难。障难障不住你,关关通过,这就是六波罗蜜的功德,快速成就。也有副作用,如果这个障难通不过,往往会堕落。所以有利有弊,利弊要在各人自己去选择。
像宋朝莹珂法师,他有十年的寿命,他不要了,立刻求往生。为什么?他自己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在一切境缘当中不受干扰,他没有这个能力,肯定会被外面境界诱惑,那不如早一天往生。这个决定是对的。如果有能力,看破了,根本不在乎这个,统统是梦,统统是假的。这个地方有这个经历好,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在这个地方磨鍊你,愈磨你智慧长,烦恼轻,这就是修积功德,叫积功累德,比极乐世界修行快。把这一句佛号完全掌握住了,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有这个能力的话,在这个世界住的时间愈长愈好,为什么?你往生的时候品位高。极乐世界没有这个境界磨鍊你,这个地方你禁得起考验,真正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善缘,绝没有贪恋的心,没有这个念头;恶缘,没有怨恨的心,在这个地方天天修什么?清净平等觉。觉是智慧,对于外面一切人事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这怎么办?三轮体空,断恶没有断恶的相,不执著断恶的相,修善不执著修善的相,用清净平等觉这个心去断恶修善就对了,这是真实功德!
第一个,礼敬诸佛。知道世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自性所生所现,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性是佛!所以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切众生是广义的说法,一切法皆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物质现象是众生,念头的现象是众生,自然的现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生,这叫众生。众生两个字把所有一切现象包括尽了。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有三种现象,物质现象、信息、能量,众缘和合而生。佛法里面讲的,阿赖耶的三细相,境界相、转相、业相,众缘和合而生的,全叫众生。哪个众生不是自性?自性就是佛。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一切种智就是佛智,这是一切种智,无情众生也是一切种智。这就说明,所有物质,我们在迷的时候就叫它作受想行识,觉悟的时候就称它为见闻觉知。
今天科学发现的微中子,这是物质最小的,就是佛所说的极微之微,它有见闻觉知,也就是我们讲的受想行识,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它知道,它能看、能听。像《还源观》上说的,那么小的物质,它能够圆圆满满的收到遍法界虚空界的信息。因为所有的这个现象,这三种现象,就是物质、信息、能量,这科学名词,这三种现象统统都是属于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频率的波动。这个波动的时候,没有一个现象收不到,它统统收到。不但收到,收到之后它起变化,这就是境随心转。变化不在我们眼前,可能在别的星球上,在别的世界上,我们不知道在哪里,觉悟的人知道。
我们想极乐世界,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这个念头肯定在西方极乐世界起作用。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你这一朵莲花不断在成长,花愈来愈大,光彩愈来愈美,这就是我们的念头影响的。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这个莲花的种子,我们这个念头是莲花成长的重要的一个缘,没有我们这个缘,莲花不会成长。我们改学别的法门,不念佛了,这莲花会枯掉,就没有了,消失了。来生后世又遇到佛法,又遇到这个法门,我们又念佛了,那个莲花在七宝池又长出来了。在西方极乐世界,看到有生有灭的就是莲花,除这个之外,一切法不生不灭。所以我们这里起心动念,跟极乐世界有关係。这一桩事情,极乐世界所有一切菩萨全知道,你天天成长,他们看到心里欢喜,又有一个人要到极乐世界来了;你退心的时候他摇头,你看,这又遇到障碍了,这花枯了。
起心不定在什么地方起作用,我们想到地狱,可能娑婆世界地狱有变化了,也可能他方世界,不晓得是哪一尊佛世界的地狱里头跟我们来感应了。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心太粗了,这个念太微细了,速度太快了。科学家这些报告,对我们真的有很多启示,我们没有悟出的道理,看到他们的报告,很容易就契入境界。最重要的是心量要拓开,含容空有。为什么?含容空有是我们自性原本的心量,每个众生心量都是这么大。连一粒微尘,一粒微尘里面它能够包容整个虚空法界,我们都无法相信的。普贤菩萨能入微尘法界里头去礼佛、去听法,一粒微尘里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那微尘法界里头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还有法界,重重无尽,这个科学没法子体会。由此可知,科学它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这重重无尽,它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是自性的性德,自性本有,一切人都有,一切境界依正庄严全有,蚊虫蚂蚁有,蚊虫蚂蚁牠们生活环境当中统统都具足,这个我们无法想像。每个众生心量都是遍法界虚空界,迷了,迷了并没有丧失掉,只是不知道。所以心量搞得这么小,小到连一个人都不能包容。
《还源观》上这三种周遍讲得太好了,这是性德圆满的展现,它是事实,它不是幻想,不管我们是迷是悟,它都存在,它都没有丝毫改变。觉悟,得悟的作用;迷,起迷的作用。迷的作用就是十法界、六道,觉的作用就是诸佛实报庄严土。觉悟,身叫报身,迷的时候也是报身,业报身。觉悟的时候报身是智慧报身,是叫觉报身。觉报身跟自性完全相应,迷的报身跟阿赖耶相应。所以我们今天日子里头很多麻烦,阿赖耶有侷限性,物质现象是阿赖耶的,精神现象也是阿赖耶的,阿赖耶的见分,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自然现象是阿赖耶的业相,它迷。迷悟不二,大乘教里头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所以礼敬诸佛这里头的含义深广,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就看我们自己这个心能不能发得出来。真的把这个诸法实相看清楚、看明白,心量拓开了,礼敬诸佛真正做到了,于一切现象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最高的,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我们现在迷,而且迷得很深很深,自己不能不知道;知道我们才想挣扎,要突破这个迷网。今天我们遇到最殊胜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用这一句名号,把我们的贪瞋痴慢疑,再加上五种见惑,把它断掉,制心一处,制心佛号。对这个佛号有怀疑就没有办法了。听说还有别的法门比这更好的,那他用这个法门不起作用。起不起作用完全在信心,有十分信心,它就有十分作用;有万分信心,它就有万分作用,完全看你有多少信心。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你有几分诚敬?一有怀疑,诚敬全没有了,诚敬心完全破坏了。
怎么样能不疑?那就得搞清楚。不搞清楚,不可能没有疑惑。搞清楚,那经教就重要了。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讲经教学,为什么?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就为这个。上上根跟下下根的人最好度,上上根一闻千悟,他不怀疑了;下下根这是愚痴,他不想知道,你教他怎么做,他就老实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没有这个念头,这个就是他思惟不到的地方,他就是一昧老实,念个三年五载,他成功了。三年五载念下来,与他过去生中修行的功德连上了。我们想锅漏匠那个人,谛闲法师一说,他就接受了,他就没有怀疑,就一句佛号念到底。这是什么?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一生当中虽然没有缘,没读过书,没有好的环境,过苦日子,一听到这个法门马上接受,宿世这个善根福德因缘加持他,他坚信不疑。这是什么?相信老师。甚至于这老师不如他,老师信心还没有他坚强,他能相信这个老师,一点怀疑没有,他得圆满功德,得的是圆满利益。不一定要老师怎么,不需要,全在信心。中国古人有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说的这个意思,学生超过老师!这是教育的成就。如果所教的学生跟自己一样,没有突出,这没有成就,这不算什么。底下一代超过自己,这是功德。一代比一代殊胜,这是进步的现象;一代不如一代,这是退步的现象。在整个佛法承传里面,出现进退的差等,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学生超过老师,这是老师的光荣,老师教学成功;学生不如老师是老师教学失败。
老师到哪里找学生?难!李老师给我讲过,学生找老师不容易,老师要找个真正传法的学生更难,比学生找老师还要难,到哪里去找?这个事情缘分,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求去?古时候比较多,为什么?家教的基础好。两百年前的人,懂得胎教的人多,很普遍,读书人都知道,所以圣贤多,成就的人多。这两百年的疏忽,造成今天大幅度的滑坡,再滑下去没有了。我们今天最担心的不是别的,就怕以后没有了,断掉了。佛菩萨出世来拯救,也要几百年的工夫。为什么?整个世界上都不相信,你怎么办?佛菩萨来也救不了,能传个一个、两个,这个法没有断绝,就已经非常难得。
一定要懂得,人真回头,知道断恶修善,知道积功累德,得积好几代,人慢慢有福了,这个时候佛菩萨来起作用。达摩祖师将禅传到中国,五代以后才起作用。从他传一个人,五代单传,老师只传一个。到第六代就开花结果,能大师传了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人再辗转相传,禅的风气普遍到全国,真的影响了一千年。跟世尊所说的一样,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现在是末法时期,现在人学禅没有那个耐心,心浮气躁,怎么能参禅?禅是要清净心。只有净土成就,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净土里头制心一处,这一处是阿弥陀佛,容易接受,容易成功。
所以礼敬学不到,不能不学。对人总要有几分诚意、敬意,这样就好。要对人藐视、轻慢,这个态度不好,这个态度跟普贤行愿相违背,普贤行愿是圆满的性德,你的心态跟性德是相悖的,这个成就很难,这就会造成障碍。总是要顺,顺个万分之一、二,但我总是顺,我没有违背,这就很难得。你自己修学功夫有没有成长,别人不知道,你自己知道。从哪里看?对人慢慢真有几分诚意了,十年、二十年,自己会知道我现在大概有个十分诚意、二十分诚意了,距离一百分很遥远,能有十分、二十分就决定得生。能有个二、三分,你就能入门;二、三分的诚意没有,你入不了门。永远记住印祖这个话,一分诚敬一分利益,二分诚敬二分利益,没有诚敬没有利益,你得不到。我讲过神秀跟惠能大师的事情,我用比喻说的。神秀对老师有百分的诚敬,对所修学的法门有百分诚敬,他得百分利益;能大师有万分诚敬,他得了万分利益。五祖是见性的人,他明瞭这法该传给谁。这从诚敬上说。诚敬从哪里生?从智慧生的。傲慢从哪里生?傲慢从烦恼里头生的,它不是性德。所以,礼敬诸佛是普贤菩萨教我们学诚敬。
第二,「称赞如来」。你看礼敬用诸佛,称赞用如来,意思不一样。诸佛是从相上说的,如来是从性上讲的。相没有分别,所有的法相我们都要以清净心、恭敬心对待,对它表现的诚敬。但是称赞,称赞不能这样说,称赞要有分别,他是善的称赞他,不善的不能称赞。他要是搞自私自利、要搞名闻利养,我们也称赞他,大家都跟他学,那就学错了。礼敬没有分别,他是善人恭敬他,他是恶人也恭敬他,没有差别。称赞有差别,他做的是好事,与性德相应的赞叹他,与性德相违背的不赞叹。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表演给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苏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贪爱,贪欲。善财童子去参访这三位善知识,有礼敬没有赞叹,做榜样给我们看,有礼敬、有供养,没有赞叹。实际上,他们这些人都是在积功累德,他是从负面的来教,让你从这里头觉悟、醒过来。可是菩萨行,菩萨懂得,凡夫不行,凡夫迷在里头,真跟他学,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三位善知识是最了不起的大圣人,他用的方法叫恶度,别的菩萨是善度,他是用恶度。你看愚痴这个教你,瞋恚教你,贪爱教你,你能够跟著他,你能从这个里头真正省悟回头,古人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是这样教你的。这就说明无有一法不是佛法,问题你会不会。不会,《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会的,贪瞋痴慢都是佛法。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佛法真是究竟圆满,大圆满。净土宗的净是远离一切不善,在这里得清净。密宗的净超过净土,它是不捨逆境、不离恶缘,得无上清净心,所以它的成就比净宗高。章嘉大师曾经告诉我这个事情,这种根性的人难!如果你在这个里头,你跟他们在一起,染上了贪瞋痴,你堕地狱。他们在贪瞋痴,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他是染净一如,性相不二。那是什么境界我们不晓得,如果看到这个境界就批评他,那造罪业,那叫毁谤三宝。所以密宗没有中间路线,一个是成佛,一个是堕地狱。这个密的法要不要学?要学,不是现在。到什么时候?初地以上。这个初地以上是别教,圆教是初住以上。换句话,什么时候?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为什么?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了,没有善恶、没有染净,万法一如了,可以。没有到这个境界,你去试一试看,那就造罪业,必堕无疑。这就不能试的,试不得的。
念老是密宗金刚上师,我们的交情不一样,我们只受持是一部《无量寿经》,就是会集本。他告诉我,从今往后,禅没有了,密也没有了。法是有,没有人能学了。告诉我,从今往后,真正成就只有念佛往生净土。夏莲居老居士也是显密圆融,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念老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表演给我们看,没有修禅,也没有修密;李炳南老居士,也是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晚年一句佛号。这些是我们这一生当中,亲身亲近过的,这几位善知识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亲自看到的,末后这一招,现身说法。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关係非常密切。老师教导我是基本功,基本功是什么?就是戒律。他走得太早了,我觉悟得也太迟了。他老人家走了之后,我才省悟过来,尊重戒律了。他老人家在世,劝我修戒律,我怀疑,我自以为是,以为什么?戒律是生活规范。生活规范古今不一样,中外不一样,那佛定的这些生活规范,是二千五百年前给印度人定的,我们学佛法,用不著学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对戒律不能接受。老师对学生完全了解,知道我们这个错误的观念是很严重,很不好转的,用了一个巧妙方法,每次跟我说一句,「戒律很重要」。什么时候说?我离开的时候,他都会送我到大门口,会说这一句话,我听了几十遍。
老人往生了,他的火化炉是特别做的,做了一个小塔。我在火化炉旁边搭了个帐篷,帐篷是甘珠活佛搭的,有几个帐篷,我们有十几个人陪伴大师。他们大概是住七天,我因为工作关係,只请了三天假。在帐篷里面三天认真反省,我跟大师三年,究竟他教我些什么?这一反省,第一个念头起来,就是戒律很重要。我才认真思惟,为什么老和尚说这句话。想了二、三个星期想通了,戒律是凡圣的分水岭,它不能改,因为是什么?超凡入圣,不是世间法。世间法我们知道,三代的礼都有兴革,就是有修订。国家的宪法过个几年,里头有几条不适用了,要重新修改,要修宪。戒律不能修,戒律一修就变成世间法。它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必须有这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超越不了世间。
我把这个理想通了,我就很认真看戒律这些书了。老师曾经告诉我,受持戒律,你真正做到一条,你就得一条戒。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那照形式上来讲,蕅益大师跟弘一大师都说得很清楚,现在没有真正的比丘,也就是说明没有人能传戒。所以这个传戒是形式,不是实质。实质怎样?我学了不杀生,真正做到不杀生,连伤害众生这个念头都没有,这一条戒你得到了。别人伤害我,我要有报复的念头,这就破戒了;要有行为,那就更糟了,那就是犯得很重了。所以才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人讲的,「吃亏是福」、「忍让是福」。这是逆增上缘,不但不能怨恨,还要感恩。
要学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是被杀了,死得很惨,一般世间人讲,这怎么可以!人家欺负我们,一定要抵抗,为什么甘心情愿被他杀了?佛法里头不一样,佛法里头没有生死。他所伤害的是这个身,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样。明白这个道理,他把这个身剁成肉酱,我们也看好像拿几件衣服,把它撕得粉碎,这种心态来看。什么是我?灵性是我,灵性成就了,功德!忍辱波罗蜜,捨这个身是离苦,这个功德,不是学佛的人,他生天道。这个方式把你送到天道了,你应该欢喜才对,你怎么能有怨恨?哪有这个道理!你要一怨恨,再生报复心,好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个麻烦可大!你永远记恨在心,常常想报复,这就坏了。一念之差,一个是从佛道上走,一个是到地狱、三途走,一念之差。那我们走了佛道,上升了,他杀害我们的这个罪减轻了,我们没有怨恨他,他的罪减轻了。他会不会堕地狱?会堕,堕在地狱里头,受的苦很少。
提婆达多伤害释迦牟尼佛,让释迦佛藉著这个机缘来示现忍辱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让大家看到,让大家学习。提婆达多虽然生身堕无间地狱,佛告诉我们,他在地狱里头生活跟在忉利天的快乐一样。他不是在忉利天,他是在无间地狱,但是无间地狱的受用像忉利天一样。那是什么?他成就佛的功德,他得乐。他是恶意伤害佛的,他堕地狱,他不在天上。这一个引业,一个满业,不相同,这我们很清楚。你恶意杀害这个善人、圣人,你该堕地狱,但是你自己并不知道你帮助他提升,帮助他忍辱波罗蜜圆满了。这个功德,你在地狱也应该享受福报,这才是真正公平。如果你伤害这个人,这个人有怨恨心、有报复心,这就结成冤仇,冤仇在地狱就受苦了。
所以这个称赞如来我们要学。别人伤害我,他有好的地方,我们称赞;不好的地方不说,不但不说,连心里头根本没有。见人善,不见世人恶,这就好。他做了好事,我们赞叹他。现在做得不善,过去做得善,赞叹过去,现在不提,这叫称赞如来。过去不善,现在善,赞叹现在,不谈过去。以这个真正智慧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个感化的力量很大。慢慢叫他反省,他一生当中所遇到过这些人,到最后他会知道你是个真正善人,你对他完全好意,从来没有恶意,而他曾经以恶意对你,他会生惭愧心,到知道事实的时候他忏悔,生惭愧心。有些人也知道,那不要等将来,现在他也知道,知道怎么?碍于面子,不愿意忏悔。这是什么?自己烦恼习气太重了,知道错不敢认错,这也就是学佛很严重的障碍。发露忏悔就能把罪忏除,这个事情他不肯做,不肯修这个功德。因为你真正发露忏悔,会带领很多人反省,带领很多众生发露忏悔,这个功德就大了。最重要的,是怎样给一切学佛的大众做出最好的榜样,这是真正积大功、累大德。
「三者,广修供养」。特别是对出家人,出家人不从事生产事业,衣食生活所需,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少到不能再少。为什么?别人容易照顾你,都会尽心尽力照顾你。你要是有奢侈的这种享受,大家不愿意照顾你。那照顾你的是跟你过去有缘分的,或者是欠债的他来还债,你过去对他很好,他来报恩。这就是今天所谓护法,护法是有缘人。为什么他护持你,不护持他?各有各的缘分。真正修行人,这是普遍接受大家供养,供养,他所要求的也非常有限。
现前的佛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印光法师,我们要以这位老人做我们的依止师。他人虽然不在了,《印光大师全集》在。我们跟谁学?跟他学就没错。他告诉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建道场,小道场,住众不要超过二十个人;修行就是净土法门,信愿持名,一句佛号念到底;经教,依净宗五经一论为主;戒律,他老人家特别著重《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因果教育。注重儒家的伦常道德教育,佛门的三皈、五戒、十善业道,这是老人家特别提倡的。我们只要把这几样东西学好,今天的三宝弟子,真正佛弟子。老和尚对我们要求不高,看我们自己的天分。有能力,他开的有一些,哪些经论应该要看的,也不是很多,让我们对于宗门教下有个认识。如果没有能力,净土经典专修一门,这五经一论只要一门,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生净土,这就成功了。
二十人的小道场容易维持,特别在今天这个时代。为什么?道场没有生产的事业,道场那么大,要靠信徒、要靠化缘,怎么能办道?办个法会,出家人都要来打杂,在大会里面都得要做义工,他怎么能修行?那是什么?热闹的法会,不是修行的法会。所以现在的法会,场面愈大愈好、人愈多愈好,这都是跟印祖教诲相违背的。与国家政策也相违背,国家政策不希望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这个要被取缔的。印光大师这个说法,国家非常欢迎。你道场只有二十个人,欢喜,你不聚众。我这二十人小道场,将来在这边就往生,他那边一个小道场也是二十人。念佛不必互相往来,不要搞什么,搞热闹,搞这些东西,用不著。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个个成佛,这多好!
国际上的活动,目的是求世界和谐,化解衝突,促进族群的团结、宗教的团结。这个可以办,一年一次就够了,不必办那么多,劳民伤财,也不实际。这些活动我们参加很多,我们对它认识很深。最重要的,你这个道场二十个人个个都往生了,这成就了。这还得了吗?这才真正叫大道场。大道场,往生的人多。净宗,往生就是证果,往生的瑞相让人看到生起真正的信心。所以供养,这个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
今天迫切需要的是人才,佛门里各个宗派都缺乏人才。中国原本有十个宗,小乘这两个宗,唐朝中叶以后就衰了,到宋朝时候没有了。大乘八个宗。但是这小乘两个宗很重要,佛说了,「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所以这两个宗派,成实宗跟俱舍宗,有恢复的必要。小乘可以从南传,在那边再传过来,我们大乘传到他那边去,做为交换,很好,现在他们都能接受。中国传统的东西,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加上儒跟道里面因果的教育,对于世道人心提升,对于社会安定和平,对于家庭幸福都有助益。这些好!
讲经教学,要利用科学技术,网路、卫星是非常好的工具,尽量利用这个,听众不必聚在一起,在自己家里学就好。一个人学,学好了影响全家,全家学,全家影响邻里乡党,家家学。佛法自古以来没组织,彼此都是同参道友,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这是多么好的社会,和谐社会,这就能製造出盛世千秋,我们要努力向著这个方向。
《印光大师文钞》是我们修行最高指导的原则,老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我们学会出了一本书,《天下太平之根本》,从《文钞》里头节录下来,一共五十九条,每一段都非常精彩。我们推广,用这个来做供养,这个书大量翻印。《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也是非常好的一部书,把整个《文钞》重要东西分类,编在一起。《文钞》的分量太大,没有时间读这些东西,读《菁华录》。《菁华录》可以讲、可以学习,在净宗把它当作正式一部论典。三经一论,我们把《菁华录》看作印光大师的论,天亲菩萨有《往生论》,这是净土论。所以我们东西分量不多,在这个时代非常恰当,讲《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不会有人反对。至于《无量寿经》九种版本,也可以组织一个无量寿经学会。以这九种版本,跟中日的注解,日本中西随功法师蒐集了二十多种日本《无量寿经》的古注,编成一套书,把净土宗发扬光大。这个东西将来可以在佛学院里面讲,讲得愈清楚愈明白,一般大众对净宗的信心才能生得起来,这好事情。这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我们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再仔细观察,今天佛门的这些同修,哪一个业障不重!业障障碍我们不能向上提升。学佛几十年了,还在原地踏步,这已经不容易了。多半?多半退转,一年不如一年。这是佛教之衰,佛教让人看到将来没有前途。我们身为佛弟子有责任,我们往生是逃避责任,这里快要灭亡了,我们求往生,极乐世界人欢迎我们吗?我们对于挽救佛教尽心尽力,这样往生,我相信大家欢迎。我们逃避责任的时候,决定不欢迎,你修得再好,阿弥陀佛不会来接你。这是什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哪有不负责任的比丘、不负责任的罗汉、不负责任的菩萨?这个不可能。我们有一口气就得尽一口气的责任。
方法有。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很完备,现在大量在翻印,《大藏经》不会失传,怎么个修行方法,没人提倡,印祖这些东西没有人说。像这一份的节录,这节录的人我不知道是哪一位,节录得很好。这本书,《天下太平之根本》,完全讲家教,可以开课,大学里头可以开课,短期论坛里头可以开课,可以做一个专题研究,功德无量无边,可以在电台里头广播,在网路里头播放,对社会决定有好处。初学讲经教的,从这些地方下手,它不是经,讲经比较困难,这是祖师的开示,这个好讲。学讲经用这些东西做基础,讲《文昌帝君阴骘文》、讲《太上感应篇》,这些早年我都讲过好几遍,讲《了凡四训》,甚至于陈弘谋的《五种遗规》可以节录出来来讲学,做人的根本,学佛的基础。基础不稳,学不好;基础要根深蒂固,佛法才能够恢复。今天所有的毛病都是我们疏忽了根本,我们太浅薄了,禁不起一点点风波,那大风大浪一下就摧毁掉了。所以扎根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