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九集) 2012/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7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页倒数第一行: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什么是一切功德法?集注里头有解释,「指佛果之无尽功德」。「《仁王经疏》云:施物名功,归己曰德。《净影疏》曰: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体名法」。我们念到这个地方。这些菩萨个个都具足无量行愿,大行大愿说之不尽,我们这个经里头是略举一二,让我们有个清楚的概念。具足无量行愿,才真正能够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功德法我们得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是指如来果地上,换句话说,就是自性本有的功德,不是从外头来的,本有的德,叫性德。
性德在大乘通常用三桩事情来形容、来概括,第一个是智慧,自性本具无量无尽的智慧,不是从外来的,自性里头本有的。我们对这桩事情,最近这几年来,体会得愈来愈深刻。第二类的德能,我们一般称为道德、能量,这也是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不是学来的。第三个是相好,相好也是无量无边。《观无量寿佛经》世尊告诉我们,弥陀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无法想像。很具体的说明,阿弥陀佛在实报庄严土他的报身,实际上方便土、同居土现的全是报身,因为那个地方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每个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个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光明当中有无量的诸佛如来、菩萨围绕,简直不可思议。这些佛菩萨到十方一切诸佛世界去做佛事,佛事就是讲经教化众生,这叫佛事,现无量无边身。
这些我们一定要记住,佛菩萨们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身是怎么现的?法是怎么说的?完全是「恆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众生有感,佛菩萨自然有应,像在做水实验一样,他自然有应,他没有去想一想,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佛告诉我们,这些本能人人具足,各各圆满,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所以佛在众生面前没有一点骄慢之心,为什么?我们平等平等,只是我的智慧德相显现出来,受用到了。你?你有,但是没显。为什么没有显?你有障碍。什么障碍?起心动念是无明的障碍,分别是尘沙的障碍,执著是见思的障碍。你有这三大类的障碍,所以虽有不得其用。于是佛教给我们,你能把这三种障碍放下,你的德用就现前,你就成佛了,你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看说得多清楚、多明白!
我们听了,一遍不懂,十遍不懂,百遍不懂,千遍还是不懂,大概一万遍懂得一点意思了,懂得之后怎么样?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还是没有真懂,这是章嘉大师的话,如果真正懂得了,你肯定放下。也就是佛的这些话,我们体会不够深、不够广、不够远。这到底是什么问题?里面夹杂著疑惑,有丝毫怀疑就变成严重的障碍,怀疑不得,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明瞭之后,对一切诸佛、一切菩萨的教诲决定不疑,百分之百的接受,百分之百的奉行,你的提升就非常快速。
圣贤教诲最怕就是疑,菩提道上有魔障,这魔是什么?折磨。折磨不来自外头,来自我们内心,这是真的;如果说外头有折磨,错了,你没有见到事实真相。外面从来没有折磨,折磨是我们自己迷了,见到财,迷在财里头;见到色,迷在色里头;见到名,迷在名里头;见到利,迷在利里头。财色名利几个人能不受它的影响?没有一个,只是说影响大小不同,多寡不一样。真正不受影响,这个人一生决定成就。在中国唐朝惠能大师是个代表,他一点影响都没有,所以他能够在一句经文之下大彻大悟,将自己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圆满恢复,他得受用。他的相好受用,我们凡夫不知道;他的智慧、德能的受用,我们凡夫能够观察到少分。谁能看到?跟他同等境界的人看到,也就是法身菩萨看到,诸佛如来看到。看到什么?他真放下,一丝毫渣滓都不留,放得乾乾净净,他证得圆满的。在他一生教学当中有四十三个成就的,成就跟他一样,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但是没有他那么俐落,没有他那么痛快。他是名符其实顿捨、顿悟、顿修、顿证,一念之中四个顿圆满具足。他的学生就不是如此,有人一年半载开悟,有人三年、五年开悟,有人十年、八年开悟,还有二十年、三十年才开悟的,没有他那么爽快。但是只要开悟境界就相同,都提升到这个境界。
我们跟惠能比,是怎么比也比不上,但是我们少分跟他开悟的弟子当中,我们努力从看破学放下。看破,依经教,经读多了,慢慢明白了,遍数愈多,你明白得愈深,你明白得愈远。经教就是听佛的教诲。你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天天讲经说法,听教是不会中断的。我们这个世间佛不在世,但是经典留在人间,能够读经,读经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一直读下去,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然明白了,这是真的明白。我怎么样去想、思索,是这个说法、那个说法,那都是假的,那是你自己的想法,不是自性智慧流露。自性智慧流露哪有那么费事?豁然就明白。这是佛门无比殊胜的教学法,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叫三无漏学,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修成佛道,都要按这个方法。
持戒就是守法,一定要遵守规矩,你不遵守规矩,你就会走错路。你走上邪道自己不知道,走偏、走邪了不晓得,还以为自己走的是正道,所有失败的人都这个现象。只有天天读经,天天反省,依教奉行,经上教我要做的,我努力把它做到,经上这不可以做的,我决定不动念头。你只学会老实,老实人就有救,老实人一定得度。自作聪明的人决定出毛病,看每个堕落的人,你细心观察都是自作聪明。自作聪明对于圣贤、对于经典不能完全相信,有丝毫的怀疑就会造成这个现象。所以真正成就的人,是决定没有怀疑的人,我们常讲老实人。老实、听话、真干,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一个字不认识的,没念过书的他也会大彻大悟,这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安住,安住就是老实、就是听话、就是真干的人,才能做到这两个字。安住在哪里?一切功德法中,前面讲的,四弘誓愿、普贤十愿、弥陀四十八愿。落实在行门里面,就是六度、六和、四摄、六波罗蜜,他就得真实的受用,得真实的利益,就能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仁王经疏》里面说得很清楚,施物是功,施是什么?放下;物是什么?物欲。放下一切欲望,连度众生成佛道的愿望都要放下,你要不放下都有累赘。真正学佛一定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要三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也不著修学的形相。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你的心永远是平静的,永远不起波浪,才叫安住功德。你修积功德不能安住,做好事有傲慢心,有自己觉得很荣耀,这就完了,这个功德带给你的是烦恼,这个功德带给你的是造业。造了善业,善业的果报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轮迴,所以这不叫功德,变质了,叫福德,误以为福德是功德,所以怎么修都出不了六道轮迴。
功德跟福德是一桩事情,就是用心不一样,不著相叫功德,著相叫福德。能不著相的人太少了。造作无量无边的好事不居功,就跟自己没做一样,心里头痕迹都不落,这是功德。这是什么?他了生死,他超越六道轮迴,超越十法界。为什么不能超越?著相,没有离开轮迴生死相。轮迴生死相就是我,我执,没有把我忘掉,就是见思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七情五欲,就搞这个。这些念头没有断,修一切善,福德;这些念头全断了,全没有了,所修的一切都是功德。断恶是功德,修善也是功德,真叫安住功德法中。安住功德法那个心是一尘不染,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是觉心,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要安住在这里,那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无数无尽。所以财施、法施、无畏施这是功,归己这是德,怎么归己?完全是自己的性德。自己性德遇到有需求的人,他自自然然是这么做法的,他没有考虑我该不该做、我要怎么做,没有考虑,完全是自然。施物有功,这个功归己是德,是性德。
《净影疏》里面说,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六度万行。我们净宗行门提倡的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皆有利益之功。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得真干,从这里做起。世尊告诉我们,净业三福就是三条一共只十一句,第一条四句,第二条三句,第三条四句,十一句一句四个字,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菩萨成佛都不能离开这三个原则,违背这三个原则他决定不能成就。所以你从这里细细观察,你看到那个人将来有没有成就,瞭如指掌,看得很清楚。如果这个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没有慈悲心,不知道修十善,绝对不可能成就,搞假的不是真的。第一福里头的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我们有没有做到?《弟子规》里面讲的具体举例一百一十三桩事,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做到?下一句「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感应篇》里头讲善恶果报,总共讲了一百九十几桩事情,我们有没有依教奉行?最后这「修十善业」,没有前面三句,十善修不成功。
十善是第四层楼,第一层是孝养父母,第二层是奉事师长,第三层是慈心不杀,第四层是修十善业,没有下头的基础,怎么会有上头一层?所以世出世间万善之根,就是孝道。现在人对孝怀疑,子女没有人教,批评父母,学生批评老师,可怜,这人真可怜!根坏了,一生不能成就,圣贤人来教他也无可奈何,也教不出来。圣贤人教不出来,圣贤人就离开,远离了,他在旁边等,等你什么时候你孝敬生起来,圣贤人就来了。佛氏门中不捨一人,佛菩萨非常有耐心,等一千年、一万年,等一劫、等无量劫,到你哪一天孝敬的念头生起来,佛菩萨就来教你。有第一福,第一福是人天福,人天修得好才能做佛弟子,佛才会接受,教你。为什么?你能接受,佛不教你就不慈悲;你不具这个条件,佛不能教你,教你没用处,因为你不能接受。不是佛不教,是你不能接受,不具备接受的条件。
于是乎我们就知道,佛门广大,要想进佛门条件就这四句。你能孝养父母,你能尊师重道,你有慈悲心、有爱心,修十善业,具足这个条件佛就录取,你报名他就录取了,他要的是这些人。入门教你什么?首先教你三皈。三皈是什么?把学佛的宗旨告诉你,你学佛就是为了这个,希望你达到,达到你就成佛。第一个「皈依佛,觉而不迷」,佛是觉悟的意思,我们要依靠谁?依靠佛,把自性觉恢复,佛是老师。第二「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就是端正心念;我们的心不正,这要承认,我们的心有邪念、有妄念、有恶念、有偏见。我们要依法,法就是佛的经典,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经典是正知正见,我们的想法、看法跟它不一样,要承认我错了,它没错,我要依照它的标准来修正我自己。第三个「皈依僧」,僧表的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佛法僧它表的法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自性三宝,觉是自性佛宝,正是自性法宝,净是自性僧宝。皈依,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这就对了。
外面的形相叫住持三宝,对它要恭敬,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它时刻提醒我们,我们善忘。一看到佛,我要觉而不迷;一看到经本,我要正而不邪;一看到出家人,我要净而不染。他怎么样没有关係,这个出家人他是善是恶与我没关係,我看到他,我就要想到我的自性是清净的,净而不染。所以他在表法给我看,他在提醒我,这个对我就有很大的利益,没有他,我忘掉了。时时刻刻看到它,就时时刻刻提高警觉,我是不是走在觉正净的道路上?如果是走觉正净的道路,这是成佛之道,这是佛陀教学。
从哪里学起?从五戒十善学起,就是从净业三福那个第一福学起,这是学如来的戒法。十善是属于世间法,五戒是佛法,十善是你应该做,五戒是你必须要做。五戒、十戒,出家有沙弥戒,有比丘戒。比丘,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宋朝以后,没有比丘了,这南宋以后。所以蕅益大师自己受了三坛大戒之后,受完之后他就退比丘戒,这是示现给别人做榜样,说明比丘戒得不到。为什么?要真正五个比丘以上传戒你才能得到,没有真正比丘,那是假的,形式,实质上你没得到。所以他退比丘戒,一生修菩萨戒沙弥,他有很多著作,菩萨戒沙弥。这是正确的,祖师示现给我们看。因为他自己称沙弥,他的弟子成时,蕅益大师圆寂之后,这些著作是他整理出版,流传给后世。成时自己称出家优婆塞,都不敢称沙弥,这些都是重实质不重形式。
章嘉大师早年教我,戒律很重要,戒怎么样受持?你去学、你去做,你做到一条就真正得到一条。不杀生,要从内心深处,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不杀生你才做到。对于你的冤亲债主,他杀你,你都不能以恶意我要报复、我要杀他,不能有这个念头,你有这个念头,杀生。你被人杀没关係,你不造杀业,不造杀业决定不堕三途,你看这个功德多大。别人伤害我,我以怨恨心对他,以报复心对他,要堕三恶道,来生后世遇到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双方都非常痛苦。所以看破,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这讲施物有功。他要杀我,我的身体让他杀,布施给他,随他怎么处置。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一分,就像衣服,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你恨它,我的衣服给你,随便你怎么处理,你撕烂它也好,丢弃它也好,焚烧它也好,你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你要能把这个关看破,对世间一切众生没有怨恨心,受什么样的羞辱也没有怨恨心,不杀这一条才能做到。
有丝毫怨恨心,你就破戒了,大乘是讲起心动念,在这里结罪。小乘是论事不论心,大乘论心不论事,所以大乘戒难持,小乘戒好持,我想杀他,但是我没有杀他,不破戒。大乘不行,大乘你起心动念就破戒,你把那个人杀掉,但是没有起心动念,不破戒,它论心不论事;小乘论事不论心,小乘戒容易持。所以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施都是有功能,让众生得到利益,施的范围愈广,这利益愈广,利益的时间愈长,功德愈大。所以要发大心,大心是帮全世界的众生,这个心大!不为自己、不为家庭,不为我们自己小团体,不为。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世界,全心全力帮助这个世界,永远离开敌对、离开怨恨,永远安住在和谐,互助合作,这个布施大!这个布施是菩萨修的,是阿罗汉修的。这个功就是功德,是善心之德,所有一切善行都从这德而生、而成就,故名功德,德的体是法。
「法者,梵云达磨」,梵语称达磨。「通于一切,无论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是事物者、是道理者」,通称之为法。法是个代名词,性相、理事、因果统摄整个宇宙,用一个代名词来叫做法,叫法施。法施,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做了四十九年,法施落实在哪里?落实在教学。所以佛陀是个教育家,用今天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佛确实了不起,世出世间一切法过去、未来,他通达明瞭,他有能力教导我们。而且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陀的教育终极的目标帮助我们回归自性,就是圆成佛道,方法就是用教育,用这个办法,他做得非常成功,教导这些弟子都向他学习。当年在世,学生当中一大部分先求成就自己,自己没有成就不能教化众生。自己成就之后,在小乘证阿罗汉,佛准许你教学;在大乘明心见性,见性之后,佛准许你教学。没有到这个境界,佛不许可,讲经教学怕误了你自己的功夫。为什么?讲经教学会有魔障,这魔障不知不觉,自以为是,傲慢心生起来,贪痴的念头生起来,不知不觉,跟众生结冤仇,这都是佛不许可的。佛一定有正知正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有能力不染著、有机智善巧方便,这才能够教化众生。没有这个能力,佛不主张,让你自己修行,先成就自己,成就自己最圆满的法门是净宗,是这句佛号。这一句佛号里头它所含摄的,是一切诸佛如来、一切法身大士所修、所行、所证的圆满功德,都在这一句佛号当中,所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感谢全球在电视面前、在网路面前,我们共同学习的同修,我感谢你们。这段时期大家认真学习经教,老实念佛,化解灾难真有效果。可是我们要保持勇猛精进,决定不能懈怠,决定不可以居功。这是佛菩萨无量的愿心功德的加持,慈悲到极处,我们只是感,佛菩萨有应,感应道交才有这种殊胜的果报现前。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假的,可以拼命造恶,没有因果了,那以后的灾难比这更可怕。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从今之后绝不造恶业,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端正心念。美国布莱登博士所说的化解灾难的方法,就是「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他提出这三句,希望全世界的居民都能觉悟,都能真干,灾难就化解。不但可以化解灾难,他后头还说我们可以把地球带向更好的走向。跟佛经上所说的「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完全相同,这经过科学证明,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命运永远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对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与天、与人没关係。
「《唯识论》曰: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生起一切众生的理解。这个法,佛门里头常说,佛法,法是轨道,人不能够越轨;持是保持,永远保持你在轨道上。什么是轨道?净业三福是轨道,六和敬是轨道,三学六度是轨道,四十八愿是轨道,广说包括一切诸佛的教诲都是轨道。中国圣人也知道,中国千万年来,祖宗教诲教给我们的轨道,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们每个人能把这四科落实,真正做到,永远不会有灾难,人类肯定是永远健康长寿,社会繁荣兴旺,国家强盛,世界和平。全是在教育,只有教育,可以落实世出世间一切善行、一切善法。古今中外的圣哲,都是走同一条路,教育教学。所以这轨范可以让人觉悟,解就是觉悟。「例如无常,使人生起无常之解」,无常是什么?不是永恆的存在。一切法都是无常的,具体而说,人有生老病死,就是无常,动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无常;矿物,山河大地包括星球,有成住坏空,无常。天文学家每天在天文望远镜里头观察星球,常常看到星球爆炸了,它无常;那个地方没有星星,突然看到那里有个星星,所以星球有成住坏空。爆炸是灭了,突然发现那里有一颗星现了,成住坏空。一切法都是无常,这个意思要知道。
「持谓住持,不捨自相。一切诸法,各有其相」。这个住是保持,住一段时间,时间长短不一定,一个人住在这个世间住几十年,我这个身体住了八十六年,这叫住,也叫保持。虽然有住持,可是有变化,十年十年就很明显,你看人,在十岁小孩不懂事,到二十岁就不一样了,三十岁又老了,四十、五十到中年,六十岁以后老年,变成老人,体力逐渐衰退,一年不如一年,老化的速度非常快,这叫你看什么?无常。虽然住持,总有死亡的一天,它有生必有灭;真正能放下,也许寿命会延长一点,这个变化会稍微小一点,不太显著。如果人在忧虑、在苦难那个老化很快,非常明显感到一年一年差别很大。所以谚语有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活在世间要快乐,这是天经地义。
佛、圣对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快乐给了我们,我们跟他学就会很快乐。这个快乐,与地位不相干,与财富不相干,不是说有钱、有高地位就会快乐,不是的。孔子没有地位,孔子也没有财富,一天到晚快乐。他有个学生比他还差,颜回,颜回是最幸福、最快乐,是最穷的人,是最没有地位的人。可惜短命,三十几岁就过世了,夫子悲伤不已。学生当中第一个好学生,好在哪里?你看他快乐,你就晓得这个难得,那样的生活状况之下,他快乐从哪来的。所以中国古人,读书人常常提到的「孔颜之乐」,孔子、颜回的快乐那叫真的快乐,那不是假的。佛菩萨的快乐,比孔颜快乐又要提升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过的什么生活?乞丐的生活,每天出去托钵,只有三件衣服,三衣一钵是他全部的财产,没有房子住,晚上树下一宿,白天日中一食,吃一餐。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的快乐,他快乐从哪来的?快乐是得道!什么是道?全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他全明白了,对自己的事实真相当然知道清楚,快乐无比。
自己证得究竟圆满的法性,安住在哪里?真的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这一切功德法没有形相,圆满功德一法不漏。我刚才说过,一切诸佛无量无边功德,他安住在那里头,常寂光,安住在这里头,这就是回归自性,回归到常寂光。所有一切菩萨最后都回归到常寂光,所以常寂光里面所会集的,真的叫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功德,他快乐无比。在这个地球上示现八相成道,那是舞台表演的,这次舞台表演你表演一个乞丐,演得真像,他非常快乐。你在这上演什么样的角色,演得都非常像,非常逼真,自己知道什么?这假相,不是真的。真的没人知道,什么人知道?诸佛如来知道,法身菩萨知道不究竟,诸佛如来知道究竟圆满。六道众生、十法界众生统统都在演戏,演什么把戏?忧悲苦乐,在演这个东西。什么动力推动你在演这个把戏?业力。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善与不善,善的舞台在三善道,恶的舞台在三恶道,全在那里演戏,没有一样是真的。不过你演戏是假戏真演,你真感觉得有苦,实际上没苦。佛菩萨在这里演戏没有苦乐,他的心永远住在清净平等觉,他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所表演的给众生看,所说唱的给众生听,让你听到、看到了觉悟,回头,也能像他一样放下,放下就回归了。不放下继续演!六道凡夫以为是真的,四圣以上知道这假的。
所以这住持两个字的意思很好,不捨自相,一切诸法,各有其相。这些都是法尔如是,全部都是随心变现出来。谁的心?自己的心。各人的心变各人的境界,所以有共业、有别业,共是别中之共,别是共中之别,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同样看一个人,共业,我看到喜欢他,你看到讨厌他,那就是别业,共中有别,别中有共。只有法身菩萨看一切众生不起心、不动念,完全是平等心、清净心,那是看到一切众生的真相,相有性空,事有理无。无一不是受因果的支配,因果什么时候开始的?跟宇宙的诞生、生命的源起同时起来的,明白的人知道,愚痴的人不晓得。前面这一段是讲的功德。
现在再末后这一段,「安住一切」,这个意思很深,学会了你会法喜充满,你会非常幸福快乐。「《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这个话浅显的意思,安住就是不退转,不退转就是精进,就是不断向上提升,他怎么会不快乐!求学天天有进步。「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具足一切,佛家常说万德庄严。万不是数字,数字这万太小了,它是个形容词,它是个代表字,代表圆满,这个万代表圆满,代表一切。无量无边的功德它在哪里?在一桩事情里,在一个念头里头,在阿弥陀佛一句名号之中,这个不可思议。
下面引《行愿品》,前面引用「《行愿品》中,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者,即是一念中,圆成行愿」。一念圆满,念念圆满,在净宗法门里面代表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净宗的代表。各宗不一样,天台宗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不少密宗里头念观世音菩萨,都行。乃至于一念善,中国古人教人「人性本善」,一念孝心、一念恭敬、一念赞叹,无不具足一切功德法。这得用真心,真心才相应,才是一切功德;如果妄心那就不是功德,那叫造业,也是一念。《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念善一切皆善,一念功德没有一法不具功德,如果一念恶那就是大灾大难。贤首国师的《还源观》,他讲一念三种周遍,第二句说能生万法,万法里头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念当中生的。
一念既然是圆满具足,那就是说明,像大乘教上所讲的,阿赖耶里头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这一念当中十法界种子统统现形,佛法界里面佛现形,菩萨法界里头菩萨现形,人天法界里头人天现形了,饿鬼、地狱是饿鬼、地狱现形的,没有不现形的。于是我们起心动念,都在製造十法界依正庄严,自己不知道。我起个恶念,有一个地狱现前,不在我这里,可能不在娑婆世界,他方诸佛世界。为什么会跑这么远?那有缘。我这念头,那边有缘,这念是因,那是缘,在那边就现形,这可能,讲得通。理上讲得通,事上就可能,所以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起心动念不要有恶念,为什么?恶念带给众生苦,善念带给众生乐。为什么有恶念?贪瞋痴慢疑的念头不能有,不可以损人利己,不可以贪图名利,决定要有善念。善念当中最善的念头,无过于念阿弥陀佛,这个念最善。这个念你看「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念头多好!一天到晚保持这个念头,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那就是真正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什么人做?法身菩萨他们做的,他们了解,他们透彻的了解,一点都没迷惑。这一句名号能够圆成行愿,菩萨修的万行,修成之后他们回到常寂光。常寂光里头凝聚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果上圆满的行愿,这一句阿弥陀佛统摄,全部包括,一个不漏,这功德还得了!
所以我愿我们在一起分享的所有同学,无论在哪个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世间这些事物要学菩萨心态一切随缘,有缘利益众生的事情要做,没有缘不用做,念佛就好。念佛,把念佛的功德迴向给大家,迴向给这个地球,迴向给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让他们平安幸福,得人身、遇净宗,将来都是极乐世界的同修伴侣。我们发这个愿有没有效?有效,为什么?《还源观》上讲得很清楚。我们这个愿在哪里成就?在极乐世界成就。「故能安住于如来一切佛果功德之法」,说得最简单的,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行愿功德,我们就学到此地。
下面第三,「游行方便」,我们看这段经文: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此二句初赞大士之权德」,前面讲的是实德,自性里头本具的。权是什么?我们性德起用,起作用这是权。「游步,是游行与游化之义」,『游步十方』,「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就是四个角落,这叫八方,再加上上方、下方,这叫「十方」,十方说的是空间。「盖表空间之一切处所」,这十方。「游步十方表大士神通游戏,自在游行,化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这是哪些人?一切法身菩萨。只要他修学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就是法身菩萨,他就入了这个境界。认不认识字没关係,有没有学佛也没关係,惠能大师给我们表演,表演得淋漓尽致,没念过书,一天书没念过,不认识字,每天上山砍柴,卖柴的樵夫。苦力!
家庭父亲早年过世,就一个母亲,跟母亲相依为命,这是非常孝顺的一个儿子。他为什么能开悟?我们细心观察,他太单纯、太老实了,人世间好像什么事他都不知道,他都不懂,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没有别的本事,只能上山上去砍柴,那个时候砍柴、卖柴可以能够过日子。这个工作非常辛苦,每天砍柴也有限量,只能够砍一担柴火,一担柴火在那个时候几个铜板。但是那几个铜板,他就能买一点米、买一点油盐、买一点菜,过一天的生活,一天不干活一天生活就成问题,这个生活很苦。还有就是卖水、挑水的,城市、大的乡镇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瓦斯,不像现在。所以水要人挑,烧柴的柴火要人砍,农村里头有一些人从事这个行业。水到哪里挑?到河边上去挑,从前的河没有染污,河水可以喝。
他为我们表演心地清净真诚,偶然听到一个人读经,念《金刚经》,从前那个窗户是纸糊的,虽然看不见,声音听得到。他在窗外听里头人念《金刚经》,念完之后,他就去敲门,问人家你刚才念的是什么?人家说我念的《金刚经》。他就把他听到那个意思讲出来给他听。这个居士姓张,听到他讲得非常有道理,很惊讶,就问他,知道他是卖柴的,这人根很利,真是佛法讲上上根人。他也真有眼光,真正的佛教徒,遇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就劝他到黄梅去,跟五祖去学习去,你一定会有前途。那家里?家里头老母亲,他讲我替你照顾,当时就拿了十两银子给他。那个时候十两银子可以开个小店,在乡下可以开个小店,给他做安家费。找一些学佛的居士来帮助他,照顾他母亲,你放心去。他也就真听话,把张居士请到家里跟他妈妈见面,大家一说,母亲也同意。
到黄梅去参访五祖,跟五祖见面,五祖问他,你到这来想求什么?他回答五祖,我什么都不想求,只求作佛。大概五祖接触那么多人头一个碰到这个,他是来作佛的,就把他留下。知道他是樵夫卖柴的,好,你劈柴很内行,分到碓房里面工作,舂米、破柴。黄梅这个道场,吃饭大概有一千人,厨房需要用的人很多,你到厨房去工作。在厨房干了八个月,五祖道场的讲堂没去过,禅堂也没去过,八个月在那做苦工。这些故事,《坛经》里头讲得很清楚。
五祖要传法了,知道这个人根性很利,吩咐寺庙的大众,每个人作一首偈子来看看,如果真正觉悟了,衣钵就传给他立为第六代祖。话宣传出去,三天没有人作偈子送给五祖看。五祖一个大弟子神秀,神秀心里著急,大家不敢作偈都是看著他,他肯定是将来的第六祖,他著急了,这逼著他非写不可,写又写不出来。三天没睡著觉,作了一首偈子不写名字,把它贴在外头墙壁上,五祖说好,就说我写的,说不好就算了。这就是著名的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二天五祖看到了赞叹,写得不错,写得很好,吩咐大众,依照这个偈子的意思去修行,都有好处。神秀就出来承认,他作的,五祖没有说见性不见性的事情,其他的不提了。
这个寺里头传开了这首偈子,惠能在碓房里听到了,心里想著没开悟,著相。他求里面同修带他到贴偈子的地方,他说我要去拜拜,我也想学。人家就带他到贴偈子墙壁,他就在地下拜了三拜,然后告诉一位居士,告诉他我也有一首偈子。那个居士听到非常惊讶,你怎么也有?他说你别看不起人,下下人有时候有上上智,会冒出一点出来。他说我不会写字,你替我写。实际上他是把神秀大师的偈子修改,把它纠正了,念给他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把它写上贴上,大家看到都非常惊讶。五祖知道了,来一看把它撕掉,告诉大家,没开悟,人心就平了。五祖用心良苦保护他,免得人嫉妒他、伤害他。
过了一、二天,五祖巡视这个寺院,到处去看一看,到碓房看到惠能在舂米,问他米熟了没?他们是禅机,别人听不出来,惠能说米早就舂熟了,还没有筛。这筛就等于说印证,没人给我证明,早就熟了。五祖拿著枴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走了,他心里有数叫他三更到方丈室。果然三更他到方丈室,门是掩著的没有关,一推就开了,这别人都不知道。到方丈室来,五祖很欢喜,给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就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二十个字来描绘它,所以那就是他的毕业论文。「何期自性」,没想到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二十个字。五祖说行了,不必再说,衣钵就给他,叫他赶快走。为什么?嫉妒、障碍,甚至于被人杀掉,大家来争夺这个衣钵。五祖把船都准备好了,让他坐船走。三天躺在床上睡觉,大家以为他生病了。三天走得很远了,这才起来告诉大家说,衣钵已经走了。别人听到这句话马上就知道惠能,传给惠能。人都不服,分头四面去找,要把衣钵找回来。那是唐朝时代,中宗、武则天那个时代,中宗还比武则天晚一点,佛教是盛世,还有这种情形,今天更不必说了。所以嫉妒、障碍是正常的事情,一点都不稀奇;如果今天没有嫉妒、障碍,那就远远超过隋唐盛世了。
所以今天没有那种上上根人,只有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真正懂得的,依照印光大师的《文钞》,末法九千年要靠这部《文钞》来度生,决定不能小看它。《文钞》现在有三编,正编、续编,有第三编,印祖当年在世流通的,只有正、续两编。这是祖师往生之后,还有一些没有收进去的,编成第三编,分量并不太多。是末法众生无上的瑰宝,一定要多读,要把祖师讲的话,正确的理解,认真修行。
『行权方便』,在此时此处,祖师的教诲针对我们说的,我们迷于自性、迷于境界,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地藏经》上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对于古圣先贤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定不能够轻视,认真向他们学习才能够得度。自己得度,做出最好的榜样,修净土的榜样,往生的时候走得自在,可以表演给大家看。平时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到底,经教可以学,有没有机会讲经教学是缘分,没有缘分不能勉强。有缘分要守著规矩,那就是恭敬、谦虚,不敢为人先,那是什么?避免嫉妒、障碍。我这么多年在讲台上常常跟大家讲,我是学生,我在这里练习学讲。在面前所有的听众是我的老师,是我的监学,我向你们提出学习心得报告,请大家指导。决定不敢说,我是老师,我能教你们,不敢!这是傲慢。你看看祖师大德都那么谦虚,我们跟人家比差太远,怎么可以有骄慢的态度?一生都在做学生,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我们做人一个本分,这一生当中想得一点小小成就,尊重一切人。尤其是佛门的大德,这些出家人个个都要尊重,决定不能小看,不能低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意思要懂,要真正能落实。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