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080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集)  2012/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8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零二页第二行,第二句看起:
  「行权方便者,权,对实而说。具权宜与权变之义,俗谓通权达变。权亦即方便之异名」。佛法说权说实,实是讲法性,法性是真实的;权是著法相,法相是不实的,它是生灭法。大乘经教,真实是永恆不变的意思,如果是无常、是变化的,都称之为权教,称为权。所以有权宜、有权变,通权达变,我们世间人常讲的。权跟方便的意思也通,所以说方便之异名。「《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浅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方便常说,便就是没有一定的意思,因时不同,因事不同,因人因处而异,所以世出世间圣人说法都知道权变,权变是真实智慧的运用。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子的学生问他什么叫孝,很多人问,孔子答覆的不一样;问仁,什么是仁,夫子答覆的也是因人而异,这就叫方便,这就叫权说,让听的人直接得到好处。所以教学,学生很多,程度不齐,有的学生领悟的能力很高,闻一知十;有的学生比较愚笨,一桩事情说多少遍,他未必能了解,所以老师的教学就不一样,世出世间法皆如是。
  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讲《无量寿经》,介绍极乐世界,多次宣讲,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就晓得,听众不一样,时节因缘不一样,还有各人的欲望不一样,世尊的说法也不一样,一定叫大家听了都欢喜、都满意、都相信、都能发心求生净土,这目的就达到,怎么说都可以。所以这些不同的版本流到中国来,中国人必须要把它会集。会集这一个本子,这各次不同的讲演,精要的内容这个本子全有。相同的部分把它捨掉,取一种好懂的;不同的部分统统要把它保留下来,让世尊每次宣讲的精义在这个本子统统可以看到,这叫会集本。对于权变之法,会集就非常有必要。
  「按佛教义,则如《大集经》云: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这个方便法门就太多了,多少?经上常说,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的根性,佛能够应一切不同根性说法,令他生欢喜心。绝对不是一个说法,但是决定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教你相信,教你发愿求生,教你认真念佛,这是决定不变。方法再多,像《十六观经》,这是教往生西方极乐的方法,佛说了十六种,方法不一样,方向目标完全相同,到达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结果是相同的,这些都称之为方便。从这个地方我也能深深体会到,无量法门,世尊确确实实都是引导他们念佛往生。对这个法门生不起信心的,讲《华严》、讲《法华》,他们喜欢。《法华》、《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终极的目标还是极乐世界。我们知道,多少菩萨把方向目标定在华藏世界,亲近毘卢遮那如来。好不容易到了华藏世界,文殊、普贤又带他们到极乐世界去,最后的究竟圆满是在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是个什么样的法门,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然后慢慢发现这真的是不可思议法门。在中国,教下的大德,晚年念佛求生净土;宗门的大德,永明延寿这些人都是在禅宗大彻大悟的,最后专修净土,往生极乐世界;密宗亦不例外。禅、教、密,最后都归净土,这叫方便。
  「又如《法华玄赞》云: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这个方便意思解得比较深,解释得很好。施为就是方法,教学的方法;可则,则是原则、是规矩;是一个好的教学法,这叫方,叫方法。佛法教学的总纲领就是戒定慧,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有凡夫、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无量方便门,权巧方便,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戒定慧三学。不是依照这个原则,这不是佛法;依照这个原则的,不是佛教的也是佛法。它跟佛的原理原则完全相同,佛承认它是佛法。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除佛之外那四种所说的跟佛说的是一样的,所以佛都认可。这说明佛教心量很大,绝不是只有我说的算数,不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不是这个意思,任何人说,只要跟我说的方向目标是相同的,统统承认。所以法门才无量无边,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善逗机宜,这是能观机,这人是什么根性,得用什么方法,一说就能引起他的欢喜心、引起他的注意力。各人根性不相同,用的方法不一样,活活泼泼,这是智慧的运用,没有智慧就没有善巧方便,所以善巧方便是智慧的德用。
  「又《净影疏》云: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这隋朝,隋朝慧远大师《无量寿经义疏》里头说的。化是教化,行是行为、是行事。教化众生种种不同的手法,我们也讲手段,非常善良,非常好,非常巧妙。为什么?他能随一切众生的根性。这个物是人物,物比人的范围大,人不能包括物,物能包括人。你看讲动物,动物包括人。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教众生,不仅教人道,他教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众生用一个字做代表,就是物,或者称众生,都能够圆满的包含。说人,十法界只是人道;说天,只是天道;说物、说众生,十法界全都包括了。所以随物所宜,这个差别就很大。种种异现,佛教人,要现人身;佛教畜生,要现畜生身。不现同类身,没有办法聚在一起;不现同类的语言,他说话不懂,也没有法子教。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教哪一类的众生,现哪一类的身。佛能现无量无边身,十法界任何众生身,佛都能现,看他在哪一道有缘,他就现哪一道身。度蚂蚁要现蚂蚁身,度小鸟要现鸟身,度牛羊要现牛羊身,度哪一道众生,现哪一道身。虽现身,佛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一点特别要记住。如果他起心动念,他分别执著,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他跟众生不一样,众生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
  所以「综上经论」所说的,「故知以善巧稳便之法」,稳是稳当,便是便宜,就是用得很巧妙,用得正是时候,正契众生之机。这个方法叫「妙契众生根机」,契上加个妙,说明佛菩萨对众生说法,对这个众生完全了解。这个众生生生世世在哪些道,有没有遇见过佛菩萨,有没有遇过圣人,生生世世学了些什么,阿赖耶里头有种子、有习气,全知道。所以说法非常契机,过去生中学过,一说他就懂。所以佛教宗派多、法门多,同一个宗都有许多不同的派别,每一个派别里头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菩萨会用,用得非常巧妙。「导向究竟之果觉,名为行权」,他用权巧,或者是「行方便」,方便跟权是一个意思。不懂得善巧方便,就很难教化众生,有时候教化众生产生误会。别人误会了,这是我们不懂善巧方便,没有智慧,不知道观机,产生许许多多的错误。从这个地方我们也体会到,教化众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有学问,有德行,还要有善巧。善巧从哪里生的?善巧从觉悟来的,人真的觉悟了,样样都通,自自然然能用善巧方便。善巧方便不是学来的,学不来的,只能学规矩,那个善巧学不到。善巧要从经验当中来、智慧当中来,你看太多,你见太多,你就懂得。在我们中国古籍,老祖宗传达我们的,经就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智慧;史就是善巧方便。你看他在事相当中运用,解决问题。智慧是实智,善巧叫权智,对人对事对物那叫权智。所以没有一定的方法,但是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标。
  我们看下面第四段,「究竟圆满」。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这两句。入,「入者」,《嘉祥疏》解释为「解契宗源」。你能够明白、能够体会到,这个契是体会,你能够了解,你能体会到宗源。宗是主要的、重要的;源是根源。这个宗源就是自性,是一切万法的根、一切万法的本体,佛法的教学是以这个为目标,以这个为究竟。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这宗源;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那也是宗源;净土宗所说的理一心不乱,密宗所讲的三密相应,都说这桩事情。怎么才能达到?一定要入,用戒定慧这个方法。大乘教里面常用止观两个字,止是定,观是慧。观是明瞭,真正明瞭,止是放下。放下,心就定了,定生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净影疏》云:证会为入」。你证得了,见性,明心见性;会是契会;豁然大悟,这叫入,入佛法藏。「可见入,为契会证入之义」,契会跟证入是相同。「亦即《法华》中入佛知见中之入字」,你能入进去。《华严经》上讲的信解行证,证就是证入。只有信解,没有行证,叫佛学;有行有证,叫学佛。学佛最重要的是信心,无论男女老少、贤愚不肖,一般讲你有学问,或者是没念过书都不要紧,问题只要你有信。有信不解没关係,但是你要有行。你一定相信老师,老师教你这个行法,那个法门就是帮助你得定的。给你一本经书,叫你天天要念,一天念十个小时。你果然真干,懂不懂没关係,认识字就行。当中有字念错了也没关係,不要紧,他只要你这么去做去。那是什么?用这个方法来收心。你不打妄想了,你没有杂念了,用这个方法收心,是修定的方法。到妄念不生的时候,你定功成就了,念上几年,真的叫得三昧了。再过几年豁然大悟,智慧生了,目的就达到。智慧现前,这个经里头的意思就全懂了,不用学的,全懂了。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谁传给他的?没人传。《华严经》,谁讲给他听的?《法华经》,谁讲给他听的?净土三经,谁给他讲的?他都没有学过。他怎么知道的?他在大定当中见到极乐世界、见到华藏世界,他什么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人晓得,他全知道,所以他能说一切经。一切经怎么说出来的?众生根性,权巧方便,说这一切经。这一切经,你看看它的原理原则,教你了解事实真相,观;然后教你放下烦恼习气,止。先观后止,先止后观,止观同时,可以灵活运用,没有一定的,完全看众生的机宜,适合哪个就用哪一个。一定教他开悟,一定帮助他守住一心不乱。教他定下来,教他静下来,不是教他动。定久了,他开悟了,悟后没有一样不如法,戒定慧三学就圆满了。那个戒是什么?道共戒、定共戒,得定的时候是定共戒,开悟的时候是道共戒,圆满了,为什么?你没有一个恶念,你没有一句妄语,没有一样不善的行为,不就统统具足!所以戒定慧三学都圆满了。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戒就圆满,就具足戒。戒的用意在哪里?防非止过。你非没有了,过也没有了,戒就圆满。那是真正诸佛如来所制定的戒律,不是假的,帮助我们回归自性,已经回到自性就一切圆满。入字太重要!入,难。
  净宗,只要有信,只要有愿,解不解都没关係。蕅益大师说,有这两个条件,决定得生净土,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不是多少。功夫在哪里见?功夫在德行,功夫在愿力。你有德行、有大愿,这功夫就深,那念一声佛号,普通人念一万声都比不上。譬如说别人念佛求生净土,只求自了;你念佛求生净土,我成佛之后像阿弥陀佛一样普度众生,这心不一样。这两个人同样是一句佛号,力量完全不相同。为自己,这个力量很薄弱,能去,不是不能去,品位不高;那个念念我成佛是为度众生的,这个力量大,这能量很大,到极乐世界品位很高。大愿,大心大愿、大德大能,肯定法界虚空界跟我是一体,我要面面顾到,怎么能为一身?面面顾到,里头包括我这个身;单顾我一身,不顾全面,这身都靠不住,都落空了。这个地方见到我们念佛功夫的深浅,戒定都是功夫,愿行是功夫。
  「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为藏。盖谓佛法藏为法性之理体。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嘉祥大师解释佛法藏,名理为藏,理就是自性,所以佛法藏的意思是法性的理体。理体就是法性,法性就是理体。称法性,这个理体是一切法的自性,一切事理的本体就是法性,所以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这叫佛法藏。通常用三桩事情来概括,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德能,一个是相好。《华严经》上,佛就是用这三样事情,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佛对于众生所展现的是性德里头的第一德,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性德里头的第一德,是一切宗教里头所讲的爱。佛法没有说爱,说慈悲,慈悲里面加个无缘,无缘是没有条件,无条件的慈,同体的大悲。大悲是爱,是悲心、怜悯心,他在受苦受难,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跟我是同体。为什么他会受难?他迷了,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他不知道万物跟他同体,他完全是自私自利,跟万物对立,这错了。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要受三途苦报,现在果报虽然没有现前,菩萨有法眼,已经看到你将来受的果报情形,他看到了,生怜悯心,自自然然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帮助他觉悟,叫破迷开悟。他觉悟了,他就会回头,他就能离苦得乐。所以性德含藏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这是佛法藏。
  「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佛法藏也指一切佛法。这个我们就了解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入佛法藏,所以能说一切经典,一切诸佛经典他都能说。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一心去修清净心,去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修成了,能不能入佛法藏?能。念佛三昧里面有浅深不同,功夫成片是浅的,都生智慧,事一心不乱中等的,理一心不乱是圆满的。浅生小慧,中生大慧,理一心不乱,那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成佛了。佛法藏、菩萨法藏、声闻法藏都算是开智慧了。
  「是故入佛法藏,即《法华》中」所说的,「善入佛慧,通达大智」。这两句经文所说的意思,善入佛慧,不用学,不必去找老师,自己能成就,这妙极了。不必去找老师,是因为找不到老师,你无可奈何。这种成就,佛法里头另外有个名字叫独觉。如果有老师,一定要参学,一定要依靠老师的教诲。这是什么?菩萨示现给一切众生看,实在找不到老师,依著经教,法是老师。这个指导是正确的。在中国古代,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中国早就有这个方法。孟子依谁为老师?依孔子。孔子已经过世,已经不在世了,孔子的著作在。他读孔子的书,读不懂、有疑难的地方,去找孔子的学生。夫子过世,夫子的学生在,不少学生在世,向他们请教。他非常认真,有坚定的信心,没有丝毫疑惑,他学成功了。成绩超过孔子当年在世的时候那些学生,孟子超越了。所以后世人称孔孟,不称孔子那个七十二贤,不称他们。这就是以古人为老师,成就呢?成就超过古人,超过他所有的学生。好榜样!在中国叫私淑弟子。中国历代有很多人,像司马迁,这是大文学家,后汉时候人,写了一部《史记》。他跟谁学的?他跟左丘明学的。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死了很多年,他留了一部书,《左传》。司马迁专学《左传》,学得非常像。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他是左丘明的弟子,私淑弟子,一代文豪。这就是说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效果,他有能力写一部《史记》。唐宋八大家里面,韩愈,这大家都知道,唐宋两代文学界第一人。他跟谁学的?他跟司马迁学的。司马迁,后汉时候人,他是唐朝人,隔了几百年。他怎么学的?他专门学《史记》,就是一生专攻《史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学会了,成为一代大文豪。这都是当代没有好的老师,或者跟老师没有缘分,学古人,真正能成就。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学《无量寿经》,就这一部经深入。深入经藏,长时薰修,这成佛,不能成佛也是法身菩萨。这个指导不得了!无论用在世法、用在佛法,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他成就的祕诀,第一个就是真信,一点怀疑都没有;第二个真听话,文字里头所说的,完全明白之后要落实,我要真正把它做到;第三个要真干,要真正发心,长时薰修。在这里面得三昧,用佛法说叫读书三昧,专攻《论语》,论语三昧;专攻《孟子》,孟子三昧。不做到不行,做到是圣人。学《论语》,要学得跟孔子一样;学《孟子》,也得跟孟夫子一样,真学成功。所以任何经论,你找你喜欢的,为什么?容易摄受,喜欢它。找一本东西,不喜欢的,就很难学;喜欢的,很容易学。必须要时间,至少要十年,十年就一本书,其他的都没有,他就得三昧。这一门通了,没有学的东西统统可以贯通。所以古人讲,一经通一切经通。纵然不能全通,跟这个性质相同的,一定全通。像整个佛法不能贯通,但是同一个宗派的他通。这个法子妙绝!外国人不知道。现在中国人自己也不知道,每天去学,什么都学,学得好辛苦,学了一辈子,什么也没学通,精神、精力、时间统统浪费掉,叫真可惜。
  所以这一句,我们要把它记住,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所以只要入佛法藏,对于一切佛法自然贯通。是故入佛法藏,就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之义。智慧打开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又《甄解》据从果向因」这个意思来解释,「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这个就是经上讲的佛法藏的意思,「即是佛所得一乘」,一乘是成佛之道,佛证得了。下面这一行是黄念老说的,他说,「《甄解》之说,显会中诸菩萨皆是大权示现,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但不捨因行,故来会赞助释尊。」这个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会下的菩萨、声闻这些人,统统都是已经成佛的人,不是凡人。释迦佛到这个地球上来示现成佛,教化众生,他们也统统来了,来协助释迦牟尼佛,以佛弟子身分出现。以大乘弟子出现就是菩萨,以小乘弟子身分出现是罗汉。其实不是真正的罗汉、菩萨,都成佛道了,所以他们统统都入法藏、都究竟彼岸。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世出世法都不外乎这个例子。
  世间法,一个帝王出现在世间,他那些大臣跟他宿世都有非常深的缘分,这一世出现,来帮助他。不是没有缘分,统统都是有缘人。但是世人容易迷于名利财色,在一起免不了造业。不像佛法,佛法他不造业,不但不造恶业,善业也不造,所以一般称为净业。佛菩萨,佛的这些弟子,所作所为决定不堕三恶道,也不会生三善道。他们这一会如果散了,各归本位。本位至少都是实报土里面的法身菩萨,绝大多数的是常寂光土里头的妙觉如来,所以佛会、菩萨大会无比殊胜。由此也能看到一著,就是佛成佛,示现成佛教化众生,诸佛都来赞助,诸佛来的是化身,化身无异于真身,来成就度众生的大事,所谓大事因缘。你看合作得多么好!像舞台表演一样,世尊唱主角,这些人来唱配角,演得精彩极致,让这些众生看到受感动,接受了教育。多少人看到、听到了,觉悟,那叫有缘众生,叫根熟众生。这些示范我们应该要学习,谁唱主角、谁做配角都一样,平等平等,没有争执的,没有哪个抢著要做,没有,自自然然的,表演给我们看。
  如果世间人也都有佛的智慧,知道来到这个世间游戏神通,有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行、一样的能力,在世间建立一个事业叫佛化,完全用佛教化的这些原理原则,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第一。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可以经营,但是事业决定不能害众生,害众生的事业决定不干,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最殊胜的、最圆满的,无过于教育。佛书念透了,觉悟了,办学校好!释迦牟尼佛一生办学,不搞政治。他自己是王子出身,不出家,做国王。王位捨弃了,世间荣华富贵捨弃了,他搞教育。教化众生,教化世人,他成功了。他如果做皇帝,做得再好,二千五百年之后没人知道,谁知道他?他搞教学,你看这个世界上跟他学的人多少?世世代代,到现在还是成亿的人来追随。国王做不到。这个是真实智慧,世间人讲真实利益。中国古人习惯说三不朽,这讲人生的价值,立功、立德、立言,永远传给后世,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究竟。「究竟者,至极之义」,到达极处了。「彼岸,《智度论》云:波罗,秦言彼岸。又云: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大智度论》上说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波罗是梵语,秦言彼岸。这个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罗什大师当时居住的地方是秦国,姚秦,姚兴做皇帝,所以叫秦言,就是中国的意思,彼岸。又说,是以生死为此岸,涅槃是不生不灭,那是彼岸。「又《涅槃经》云:彼岸者,喻如来也。」凡夫是此岸,如来是彼岸。「净影师释究竟涅槃」,他的解释,「彰果毕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下面这个括弧是黄念老的解释,疏的意思是说,「彰明已得至极之觉果,到达涅槃彼岸,名为究竟。」彰是明显的意思,人人都看见了,这叫彰;已得是自己已经证得;至极之觉果,自己证得,达到究竟,没有再高的了,这叫至极。到达涅槃彼岸,涅槃是梵语,通常翻译叫寂灭。寂是清净的意思,清净到了极处;灭是灭一切烦恼,习气、果报全都灭了。这是指什么?指十法界。十法界里头业因果报,包括习气全灭了,没有了,这就证得涅槃彼岸,这叫究竟。按《甄解》的意思,「则为证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宝海,契佛所得涅槃。」《甄解》跟《净影疏》所说的意思完全相同。
  「是诸大士」,这在总结来参加法会这些大士,就经上来讲,这是十六位正士,都是在家菩萨,他们是「圆证果德已」,他不是真正的等觉菩萨,实际上他成佛了,他是以等觉菩萨的身分示现在世间,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是成佛之后示现佛身在世间,像舞台表演,在台面上大家不一样,身分、阶位、高下不相同,在台后平等的,在台后完全相同,全是已经证得极果涅槃的妙觉如来。他们来表演什么?在舞台上表演的,这个舞台就是四十九年的讲经教学,他们表现的是「遵普贤德,普现十方。来法会中,同宏净法」,这个净法是净土。世尊今天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他们这些人出现了,来帮助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讲,他们做。释迦牟尼佛是老师,他们当教练做示范,把佛所讲的他全做到,让众生听佛讲经,看他们真干,激发听众真正好学的心行,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在会里面示现念佛往生。
  我们再看后面这一段,「彭际清居士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这个几句话说得好!经上讲的这三句,「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这三句完全包括了净土宗这个法门,全包括了。为什么?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也就是菩萨所作所行全是帮助众生觉悟。所作所行是身教,完全做出来了。你看了有疑问,向他请教,是言教。教化众生,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深深去体会,他是以身教为主,以言教来辅助。释迦牟尼佛示现教学,讲经说法是言教为主,这些菩萨、声闻、缘觉他们听了佛的话,依教奉行,把它表演出来,这个教学才圆满,才真正把人感动。我们过去在汤池办实验,就用的是这个方法。我们知道光说不行,没人相信。我们在联合国和平会议当中多次报告,会后我们这些会友们找我谈话,对我所说的欢喜、认同,但是不敢相信,这是理想,做不到。我被这一句话叫醒了,真正发现了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在信心没有了。这太可怕!人丧失信心,完了。那我就想,这些人都是专家学者,绝大多数都是博士身分、大学教授来参加这个会议的,少数政府的高级官员,多半都是部长来参加这些和平会议的,我这才真正发现了问题。怎么办?想了很久,除了做实验之外,他们不可能相信。为什么?他们要亲自看到,他才会相信。这个事情就难了。
  我在那两年,到处想找机会来做一个实验点。实验点,或者是一个小镇,最理想的,或者是一个村,我们把儒释道这三个根的教学做一次实验,看看能不能做到。如果实验成功,我就可以告诉他们,不是理想,现代这个社会管用,大家就相信了。如果实验失败,那中国传统文化从此以后就断绝了。为什么?过时了,不需要了。所以这个实验是传统文化存亡的临界点,被我们遇到了,是存是亡就在我们这次实验。所以我就告诉老师,那个时候三十七位老师,我们的使命非常之重,传统东西是存是亡,就在我们的实验,我们拼死命也得把它做成功。怎么做法?先行其言。我们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做出来,人家才相信,说,没用处。这些老师真不容易,我非常感恩,我给他们四个月的时间,让他们落实,他们两个月就落实了。二00五年的十一月,我们老师正式开始学习,我在香港,我住在跑马地,问我怎么办?我说,如果真的做到了,下乡入户,我们到老百姓人家去表演。进住人家就像自己回家了,看到老人就像自己的父母,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表现出你的孝道。你家里的环境不乾净,立刻就打扫,桌子不乾净,赶快抹桌子,家里事情做得整整齐齐;对待老人和颜悦色,为他服务。真干,感动了当地的老百姓。老人看到这批老师,你们太好了,我没有把儿子教好,你比我的儿孙孝顺,我儿孙不懂。他家里的小孩看到了,受感动,觉得对不起父母,没有尽到孝道。立竿见影,收效太快了。
  我们服务三个星期,这个信息小镇就传遍了。小镇原来不知道我们干什么的,做了三个星期之后,向小镇的人民宣布中心开课,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这就来了。到三月,你看看我们十一月开始的,四个多月,不满五个月,小镇的人心、良心唤醒了,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不愿意做坏事,社会风气一百八十度的扭转。地方政府领导很惊讶,作梦也想不到。这个成绩出现了,这种成绩是我们想像当中二、三年之后才会出现的,没有想到四个多月出现了。我给这些老师说,我说我们千万不能居功,中国传统文化丢掉两百年,怎么可能在三、四个月出现?我说这是祖宗之德、三宝加持,我们要感谢佛恩、感谢祖宗恩德,绝不是我们自己有这个能力,大家一定要谦虚,决定不能傲慢,一傲慢就完了。
  中心不但自己加功用行,而且办传统文化的学习班,办这些讲座,国内外的人都非常踊跃的来参加。我们地方小,名额有限,大概每次一、二百人,办了不少次。马来西亚缘特别深,华校的校长、老师有五百多人在汤池来学习,他们的时间长,在那边住四个月,所以对于中心的教学、中心的理念、中心的教学方法他们很熟悉,也很受感动。听说中心要解散,这些老师几个代表来找我,问我不解散可不可以?我说不可以。我说我们要记住,历史上三武灭法,出家在家的佛门弟子没有一个抗议的,完全听命。我说我们不能开这个例子,不能做坏样子,我们服从命令。最后他说,搬家行不行?我说搬到哪里去?搬到马来西亚去。我说行吗?他开玩笑吧!马来西亚行吗?他们就在马来西亚去申请注册,注册的名称是「马来西亚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没想到两个星期就批准了,他们把教育部的文件拿来给我看,真不可思议!
  我们在那里做的时间虽然不长,有很大的影响,对国内,各处论坛都从这起来的,还有海外,我们在联合国办了一个很大的活动。我觉得都是祖宗加持的,不可思议。当时我就想到,怎么到联合国跟大家介绍,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没有想到五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会来找我,邀我跟他们一起主办一次活动,这个活动是纪念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週年,就是二00六年,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六年,主题是佛教徒对人类的贡献。你看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我都不敢相信,派三个人到巴黎去打听,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一打听,是真的,不是假的。联合国找的是泰国,泰国是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当然找它,泰国大使推荐,邀请我做主办单位,这么回事情。主办就有权说话了,所以我的机会来了,把汤池经验做八个小时详细报告,我们在汤池的成就,照片、文字说明,做三天展览。这个对联合国影响太大,一直到现在,六年了,联合国念念不忘。
  所以今年五月,我在曼谷参加一个多元宗教的活动,教科文组织知道我参加,来了十七个大使,十七个国家驻联合国大使跟我见面,希望我能到联合国再办一次活动。我告诉他们,上一次活动有汤池小镇做报告,这一次你要叫我去办活动,我没有东西报告。口头报告,没人相信。最后是突然想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图文巴这个小城,这个小城里面的宗教领袖有十几个人,他们告诉我,他们联手合作,想用宗教团结的方法,将这个小镇打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城市。这是好事情,我听了很欢喜。所以我说如果你们这个做成功了,确实可以在联合国做详细报告,你们现在回去积极准备,这个是真正的好事。这个小城居民十万人,八十多个族群,一百多种语言,十多个宗教,确实是名符其实的多元文化。这么多人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能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助合作,这是和平的好榜样,值得在联合国办活动。所以这次斯里兰卡总统邀请我去访问,我通知联合国、通知澳洲图文巴的宗教团体,一起到斯里兰卡,你们两方面见面,你们互相交流。这次参加斯里兰卡活动的有二十五个国家的大使,非常欢喜。我想这个事情明年会促成。搞成功了,我会去参加、去看看,去赞叹,去鼓励他们。这个事情是联合国本分的事情,联合国的宗旨就是化解衝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人家已经做出来了,你去看看。所以这个很有意义。
  我们今天提倡宗教团结,提倡宗教互相学习,宗教要回归教学,宗教对于社会才掀起积极的作用。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这是每个宗教经典里面都有这些经文、资料。这些东西要多讲,要多多的来宣扬。宗教信徒应该把它表演出来、把它做出来,给社会大众看。我们这次到斯里兰卡,深受感动。那是小乘国家,难得他们把小乘的教义落实了,落实在全民,每个人家庭都是佛教家庭,你看到人民在一起生活得和善、善良。我们去参访,真有宾至如归之感。这些大使们深深受感动,没有想到宗教教育有这么大的力量。他们全国在校的学生统统要受宗教教育,每个星期天上午一定要到寺庙去接受教育,有法师给他们讲经。我们事先没通知,想看看它的真相,在我们居住旅馆附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学,我们去,进去看。星期天,我们同学们告诉我,今天来参加上宗教课的学生大概有三千人。我们看到这些学生,到处都坐满了,坐在地下,殿堂里头、走廊上、地下,整整齐齐,秩序好。听课,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小朋友在旁边讲话,没有,聚精会神都在听。我们是突击检查,不是表演给我们看的,看到他们本来面目。告诉我,全国星期天每一个寺庙都开放,都让附近的学生来接受佛教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统统要接受。这个国家的法师有不少到国外留学,但是留学之后回来一定回到他自己的庙,教化他这个附近的人民。很多很多感人的事情,让我们看到深受感动,我们自叹不如。总统心量很大,虽然是小乘,他告诉我,他们国家在古老的时候是大乘,以后变成小乘。我们去看它的石窟,里面所雕刻的佛像、菩萨像,这就证明是大乘,没有罗汉像,都是佛菩萨像。而且都是二千多年前的,一直保存到现在,没有被破坏,非常难得。中国有不少佛窟,但是大部分被破坏了。
  我们再回归到经文上,「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斯里兰卡善巧方便,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良好的佛陀教育,依照佛所教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以方便故,取于净土」,为什么?这最方便了,往生净土,你常常在阿弥陀佛身边,这是十方刹土没有的事情。「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天天接受阿弥陀佛教诲,同时也可以天天接受十方诸佛如来的教诲。因为极乐世界的人有神通,能分身、能化身,以自己的分身、化身到十方世界去拜佛,供佛修福,闻法修慧,福慧双修,不会中断。「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这个方便是神通,能分身,你才能够同时供养多佛,听多佛讲经说法;化身管用,这才能修无量法门,才能够圆成佛道,没有方便,做不到。「如《大般若经》」,《大般若经》上说,「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馀佛土。」他能从我们这个世界消失,到别的佛国他又生了。「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下一堂课再续讲。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