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三集) 2012/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9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二十六页,从第一行看起: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
这两句说得很轻鬆,做起来很难。『魔见』,这对面是佛见,佛知佛见的反面是「魔见」。『裂』是破,也就是放下的意思。「魔者,《智度论》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这个坏是连贯下去的,它坏道法、它坏功德、它坏善本,这都叫魔。魔者折磨,让我们对于功德、善本不能成就,道法当然更不能成就,它来障碍。魔在哪里?魔不在外面,魔在内。内没有魔,外面敌人对你无可奈何,必须里头要有魔。大小乘教,佛给我们讲四种魔。第一个是五阴魔,是我们的身心,色是指色身,受想行识是指我们的心,这是魔。身要得物质享受,心要得精神享受,贪图这些,对于道业、功德、善法成了严重障碍,所以它是魔。第二种,烦恼是魔。根本的烦恼,身见这五种见惑,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思惑,这个东西不断。五见惑就是末那识的我见。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头一个是我见,我见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统统在身业里头,就是我见里头。另外的,我爱是贪,我慢是瞋恚,我痴是愚痴,你看贪瞋痴。跟著我见、我执同时发生的,换句话说,只要有我,你就没有办法离开这些烦恼。这些烦恼习气非常深重,无始劫来我们就迷在里头,生生世世迷而不觉,养成习惯了。现在想求佛道,佛道跟这个恰恰相反,我们如何能把这桩事情扭转过来,这是大学问,这真功夫。
人往往贪图眼前的小利,所以一生没成就。这桩事,古今中外你细心去观察,观察那些失败的人,什么原因失败的?就是太小了,小名小利抓得很紧,他怎么能成大事?古人说,利益自己的、利益你一家的、利益你一个小团体的,这都是迷,决定不能做大事。为什么?心量太小。中国谚语有所谓量大福大,他没那么大的福,所以大的功德、大的事业他没分。所谓是小家子气,就是指的这一类。量大的人起心动念为天下,超越国家,至少要想到这整个地球,为全人类缔造幸福,这个事情值得做。在大乘佛法里头还不行,为什么?太小了,地球太小了。大乘佛法的心,要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苦难众生谋幸福。这个量多大!这个人一定成佛,这个人的心量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有这么大的心量,那些小名小利他看见了,没看在眼里,他怎么会受它影响?小名小利都受影响,成就不大,是凡人、是个普通人,决定不是人中豪杰,不是的。我们再看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就把他看透了!
有真才、有实德,缘不成熟,都是深藏不露。你看他是个普通人,你不认识他,真正有眼光的人看得出来,他是高人,凡人看不出来。我们举个佛门例子,锅漏匠。活在世间的时候,谁看得起他?谁会尊重他?那个人才真正叫深藏不露。到他往生的时候露出来给你看,你感到非常惊讶。这种人是古人所谓,愚,愚不可及,你比不上他,他的长处你学不到,他长处很简单,老实、听话、真干。你跟他一比,你不老实、你不听话、你不肯真干,所以你决定比不上他。
魔很不容易认识,不是青面獠牙,青面獠牙的时候你早就离开他了。你接触到你觉得他很可爱,最后你上当,一生的前途都毁掉了,我们亲眼看到的。年轻的法师,很有前途,也去讲经教学。女孩子皈依,拜他做师父,最后他徒弟把他度了,他还俗了结婚了,他徒弟把他度了,真可惜!这个徒弟胆子也很大,不怕造地狱罪业。明眼人看在旁边,劝他,不听、不能接受。你看魔的力量多大!当然最大的还是自己,自己迷了,醒不过来。
下面说「见」,见是什么意思?「思虑、推求、决定等,包括正邪」。这个见,有正见、有邪见。「裂魔见网」,魔见就是邪见,不是佛知佛见。「《止观》五曰」,第五卷里说,「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这句话讲得好!首先要认定我是凡夫,我不是圣人,圣人起心动念正知正见。什么样是圣人?放下的是圣人。小圣,小小圣,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初信位菩萨,它的标准,他们已经放下五种见惑。这五种见惑都是魔见,就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在这里都叫魔见。为什么?你有这五种见,你不能入门,入道法之门,你不能入门。完全随自己的分别妄想,不尊重佛陀教诲,那父母师长就更不必说了,他不听。
介尔起计,介尔,参考资料里头有,在第十一面,头一条。介尔什么意思?「形容极微弱之心」,就是很细的念头,这个念头的起灭自己不知道,太微细了。《止观》五卷有这么一段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辅行》五卷里面说,「介尔者,谓刹那心,无间相续」,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它不断的,无间相续,「未曾断绝。纔一刹那,三千具足。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谓细念也」。这个介尔一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叫介尔。这一念具足三千,这是天台家的话,三千的内容是什么?是整个宇宙,用佛法的术语来说,法界虚空界。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面,前面的三段,从一体起二用,接著给我们说这两种作用都有三种周遍,依报的作用、正报的作用统统具足三种周遍。第一个周遍法界,第二个出生无尽,就是变化无穷,第三个含容空有。无论是依报还是正报,没有例外的。这是什么?这是性德的妙用,这讲自性,这是哲学的最高峰,在一念之间出现的,佛经上常说的介尔一念。介尔起计,起就是起心动念,计是什么?是分别执著,愈来愈严重。悉皆是见,统统用这个见来代表。
又《大乘义章》第五说:「推求说之为见」,推是推想,来研究,想求得。这个都是佛法见的意思。「此上是广义」,这个说法,「凡有思虑、计较、分别、推求等等,悉名为见」,这个说法是广义的。《止观》第十曰:「作决定解」,这个见作决定,决定也叫见,这个意思比较窄小,「唯指具决定性之知解」。「见有邪正」,经教里头「有无、断常等见」,统统是邪见。有,认为一切法是有;无,以为一切法都无;断,是一切法灭之后永远灭了;常,是一切法不灭。譬如人,人死了,有人说人死如灯灭,没有来世,没有前生,没后世,这叫断见;有人认为人身虽然死了,灵魂不死,又去投胎去了,这叫常见。这些统统是邪见,为什么?全看错了,叫邪见。没有真正了解诸法实相,不知道这现象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现象?这都是个迷惑,宇宙之间的迷惑。一般人称它为神奇莫测,大多数人都不问它,糊里糊涂过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叫醉生梦死。聪明的人,他研究到底怎么回事情?在研究当中产生许许多多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见解。有没有搞清楚?真有搞清楚的,搞清楚的人我们称他作圣贤、称他作佛菩萨。他们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称他们的知见为正知正见。所以见就有正邪了。
「魔见网者,邪见参差交络」,邪见像个网一样,这魔见网,「令人难于脱离,譬如罗网,故云邪见网」。这个比喻比喻得很好,你在网里头,你逃不出来。逃不出魔见网,魔见网成就的就是六道轮迴,魔见是因,六道轮迴是果。难,太难了,这桩事情。「《华严经》曰:我慢溉灌,见网增长」,这个话说得好。说明这网从哪儿来的?这网从贪瞋痴来的。如果就网来讲,特别是傲慢,傲慢在灌溉,让魔见网增长,愈来愈大、愈来愈坚固。
我们在讲席里头分享,常常提醒同学,贪瞋痴有中心点,有它的核心,不可以不知道。要裂魔见网,要从这个核心上下手。贪的核心是情执,我们今天讲感情。如果我们说,感情不是好东西,要放下。人家说你这个人不是人,你是人连感情都没有。很容易产生误会。情好不好?大家都认为好,可是它不能让你离开六道轮迴。从这里来看,这麻烦可真大了。佛教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佛教把感情变成智慧。为什么?因为情跟智是同体,是一体的两面,正确的感情就是智慧,迷惑的智慧叫感情。一迷、一悟,悟了,烦恼就变成菩提;迷了,菩提就变成烦恼,它是一体的两面。一个是佛道、一个是魔道,佛道跟魔道是一体,不能不知道。所以你说慢,这是佛法上说的,《华严经》上说的。孔子在《论语》上说的,假设有个人,他的才华「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骄就是傲慢、就是我慢,他有我慢、他还有吝啬,夫子说假的,「其馀则不足观矣」,其他的不必再问了,全是假的。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我爱、我慢、我痴,我痴是怀疑,这些是最严重的烦恼,它们编织起来像个网一样。我慢溉灌,见网增长。
《智度论》第十一卷也说,「是人邪见网,烦恼破正智」。对于佛所说的不相信,对于圣贤所说的怀疑,学圣贤之道,也能讲得天花乱坠,但是自己的行为跟圣贤之道相反,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足观也。「魔见网,即邪见网」。《智度论》第八说:「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怎么出?修定,持戒、修定,把所有的念头统统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从念头生的,念头放下了,一切现相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叫净念、叫正受。「可见起心动念皆堕魔网,惟有净念相继,无念而念,方得出离」。我们今天怎么做法?此地教给我们的方法好极了、妙极了!问题我们听不听话?能不能老实、真干?这是我们成功失败关键的所在。净念相继,这个净念就是念阿弥陀佛,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杂念。能不能做到?真能做到,极乐世界你有分;你做不到,极乐世界没你的分。无念而念,方得出离,如果真到无念而念,你已经出十法界了,不只六道,连十法界也超越了,往生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无念非常不容易做到,我们往生是有念,有阿弥陀佛这一念,这叫带业往生,生同居土、方便土。
我们要记住蕅益大师一句话,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心满意足。这是有人向蕅益大师请教,你念佛往生,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了?蕅益大师告诉人,我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是不是真话?是真话。为什么?下下品往生,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萨,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所以我们要有平等心,跟它相应,我们的心不平等,有高下、有傲慢,跟极乐世界不相应,不相应念佛不能往生。记住净宗有句话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的念跟佛不相应,这个去不了。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此地,这不能不知道的。
底下一段,『解诸缠缚』。缠是缠绕,像绳子把你捆绑起来,这缠绕。缚就是捆,繫也。什么东西把你捆绑起来?烦恼。「依憬兴师意,缠缚者即八缠三缚。馀诸家多谓十缠四缚,今取憬兴说」。憬兴法师所说的,八种缠、三种缚。参考资料里头有十缠四缚,都可以做为我们参考。我们把念老注解里头文念一遍。「八缠者: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恶作。六睡眠。七掉举。八惛沉。三缚者,贪瞋痴也」。十缠多了瞋忿、覆,就是第九、第十。四缚里面,就是贪、瞋、痴,它说的是欲爱、瞋恚、戒盗、我见,说这个四种。
我们先看十缠,前面八个跟集注里头完全相同。前面有个引子,「谓一切众生,被此十法缠缚,不能出离生死之苦,证得涅槃之乐也」。你有这十样东西,你就没办法脱离六道生死,你没有办法像阿罗汉证得涅槃之乐。这些东西我们得想想我们有没有?有,赶快放下。为什么?它能障碍我们往生,对求往生的人来说,这个事情至关重大。第一个「无惭」,这里解释,「惭即惭天」。这个地方的天,天理良心,就这个意思。惭是什么?对不起天理良心,这个人有良心。无惭,良心没有了,他什么坏事都敢干。有惭愧心的人不敢做坏事,做坏事对不起良心、对不起天理,他心里还有这个观念;无惭,这个念头没有了。所以无惭,「谓人于屏处作诸过恶」,过是过失;恶是恶事、恶行;屏处是没有人见到的地方,干这些坏事。「不自惭耻」,没有羞耻的心。我们一般说丧失了天良、丧失了良心,这叫无惭。现在这个社会上人多了。
早年,李老师给我们上古文,里面有一篇王守仁的文章,就是王阳明的,给我们讲了个小故事。阳明先生有一天跟著一队人出门,路上遇到土匪,土匪抢劫,把这些人财物统统都抢去了。还好,还没杀人,也抢劫了王阳明。可是里面同伴当中有很多人知道是阳明先生,大家很感叹。土匪一听说王阳明,这很有名气的人,谁是?结果他就承认了,我就是。他说听说你讲「致良知」,说人都有良心,我们干土匪这一行的人没良心,你能够证明我有良心,我就放你们走。王阳明先生说,行,你听我的话,我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行,我们听你的。阳明先生说,外衣脱掉。脱掉了。内衣,一件一件脱掉,脱光了。裤子脱掉,里面还有穿的。到最后里头,也要脱掉。这怎么行?这不行。王阳明说,这就叫良知。现在这个社会不行了,你叫他脱,不但是男的,女的你叫她脱,她都脱光。所以,王阳明到今天这个社会不管用了。所以强盗土匪他还是有一点良心、还有一点羞耻。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到,现在社会弊病严重。王阳明在那个时候能救人,讲致良知能救人,在今天这个社会不行,人家会不理他。人到无惭无愧就没法子,没救了。还有惭愧,你看土匪都有救,王阳明劝劝他,他们以后就不干了,洗手不干了。这是自己良心发现,自己没有良心,麻烦了。
第二个「无愧」,愧是对人。就是什么?别人责备他感到羞耻,也就是今天讲的舆论责备。不敢做坏事情,做坏事情每个人都会批评他,每个人都要责备他、骂他。现在这条也不管用了,舆论把他的丑事,报纸上头条新闻报导。他看了怎么?你看看,今天登著我这么大的消息。他还很得意、很高兴,若无其事,好像是个出风头的事情,你说有什么法子!你就晓得今天社会难度,太难了!今天这个社会做好事,绝不能要求大众,大众不可能,只能够要求大众里头极少数的有善根的人,也就是还有惭愧心的人,找这个。这种人能够帮助他、能够成就他,增长他的善根。无愧,「谓于人所见处为诸过非,不知羞愧也」。这是别人见到的,他有惭愧他怕,在人面前不敢做坏事,背后敢做坏事。但是有惭的人,背后不敢做坏事,为什么?对不起良心、对不起老天,他有这个观念。
第三个是「嫉」,就是嫉妒,「谓见他人荣富」,富是财富,荣也是在名利,高名厚利,「心生妒忌」。这都造作的不善业,这十个都是不善业,十种烦恼缠缚你。世间人富贵的人很多,你嫉妒你造罪业,嫉妒不能做官,做不了大官,嫉妒也发不了大财。所以,你的嫉妒是造作罪业,果报在三途,不值得。佛教人,教人随喜,你看多好,看到别人有荣、有富,欢喜、赞叹。同样是一桩事情,念头一转,能够赞叹,没有嫉妒,赞叹、随喜,修的是功德。嫉妒造的是罪业,罪业的大小是看它有没有影响,如果影响很多人,影响的时间很长,这个罪就很重;影响的人很少,时间很短,他这个罪就比较轻,从这里结罪。
第四个「悭」,「悭者,吝也。谓人于世间赀财及出世间法财,不肯惠施也」。就是小气,吝啬、小气,自己有财不能捨,自己有法不肯传给人,据为己有,叫吝财、吝法。吝财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你说,这何苦来?佛在经上,大小乘经都劝人,财施得财富,法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布施。这三种果报大家都想要,想求果报不肯修因,这果报从哪里来?必须要知道,世间发大财的,过去生生世世欢喜财布施,得到崇高地位的,都是财、法两种布施的因。只有法施没有财施,有聪明智慧,可以做到很大的官,他有才,他没有富,一生生活得国家一点俸禄来养活,不是很富裕。两种布施都有、三种布施都有,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看到一个人,乾隆皇帝。中国历史上做皇帝,只有他一个真正是富贵双全。你看做到皇帝,做了还太上皇,真的是富有四海,又长命,活到八十多岁。这是什么?过去生中财、法、无畏三种布施的果报。欢喜布施,决定没有吝啬,自己有的可以全心布施。没得吃的,我家里粮食不多,你们需要全部给你。明天,明天再说吧,明天还没到,著急干什么!有这样的心量。想著别人,自己一定有福报,到明天别人有东西送给你吃,你不要操心。真得自在。
「悔」,悔恨,「谓所作之过,蒂芥胸臆」,他怎么?他心不安,「不能自安」。悔有善、有恶。一个冤家对头,有机会去整他、去报复,但是没有做,后悔,这个悔是不善的。有好事,遇到了,真正是修积功德,没做,这个机会失掉了,这也有后悔。所以悔里头有善有恶。这个悔,此地讲得好,不能自安,他心里不安,常常想著这桩事情。常常想,意在造业,造业是身语意,意在造业。
第六是「睡眠」,这个睡眠是睡眠太多了。佛陀在世,佛睡眠这也是给大家做榜样的,中夜。古印度把一昼夜分为六个时辰,现在是二十四小时,所以叫小时,中国人称小时,外国人没有小时。中国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把它分为十二个时辰。现在用西方的,西方比我们又小,印度比我们大,印度的一时是现在的四个小时,中国一时是现在两个小时,所以我们称它小时。印度白天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日就是六点到十点,十点到两点是中日分,两点到六点是后日分;晚上就是夜,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睡觉是一时,这一时就是四个小时,这是睡觉的时间,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世尊当年在一块生活的时候,就是用这个时辰。十点钟都打坐入定了,两点钟起来,这是正常的。
现在人提倡休息八个小时,八个小时太多了。现在的人生活很不正常,晚上二、三点钟还不睡觉,第二天早晨十一点、十二点才起床,完全颠倒了,那身体怎么会好?中国古人讲求的叫子午觉,这是最养人的。晚上是子,子时,子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你看你睡觉是十点到两点,这最养人的。中午,年岁大的要休息,睡午觉,午觉是什么时候?十一点到一点,这是午时。在从前社会里大家很重视睡眠,睡眠是养生之道,很讲究。家里面房子很大,但是睡眠的地方很小,讲求什么?聚气,房子小聚气,房间太大散掉了,气不能聚。它都有考究的,生活非常讲究。皇上上朝三点钟,你就晓得宫廷里面的生活它很有规律。时间到了,太监去叫人、去敲门,赶快起来。那个时候头脑清醒,不迷惑,所以早朝。睡眠不能太多,太多怎么样?太多就昏沉。常常喜欢睡眠,这人会迷惑,头脑不清楚,有这些毛病。
第七就是「掉举」,掉举是心不定,心定不下来,妄念太多、杂念太多。什么时候容易发现?我们念佛的时候止静,最容易发现。念佛、绕佛之后,累了,大家坐在蒲团上止静的时候,心里头七上八下,心定不下来。「不能摄伏,于诸禅观无由成就」,所以在这个状况之下,这是没有办法修观。坐禅,他无法观想,他心定不下来。
第八「昏沉」,「昏钝沉坠也,谓神识昏钝,懵然无知」。这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提不起来,禅堂里头一打坐就睡觉了。这是禅堂里头两种病,甚至于睡著了打呼,你推他他都不知道,一个掉举,一个昏沉。昏沉是定多慧少,产生这个现象;掉举是定少慧多。所以,禅堂里头要求的定慧平等,这个很容易入定。念头不能多,妄念要放下,禅堂的功夫才得力。在这种情形之下,昏沉的现象,堂主会叫你去拜佛,或者叫你去跑香,用这个方法来对治。如果是掉举,身体不动,他就叫你去静坐,叫你去观想、参话头,念佛堂里面叫你摄心念佛,用这些方法来对治。
第九「瞋忿」,瞋忿就是心里头有怨恨,「谓人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便发恚怒,而忘失正念」。有人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我看不惯,怀恨在心。这种怨恨障碍我修道,障碍修定、障碍观想、障碍念佛,念佛堂障碍念佛。所以真正修行人,要保持心平气和,不要把别人的过错放在自己心上,我们自己吃的亏大了。决定不能冤冤相报,结怨成仇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佛教导我们决定要避免。吃亏了也不跟他结怨,上当了,受他的陷害、受他的羞辱,都没有报复的念头,成就你自己的德行,忍辱波罗蜜。你能忍就能修定,能修定就能开智慧。《金刚经》上讲六度,最重要的两门就是布施、忍辱。布施是修福,忍辱能够积德,让你所修的福不会失掉。不能忍,一面修一面就失掉了,有漏,又漏掉了,就是功德漏掉了,修一点福报而已。福报,来生在人天,不能往生,这个必定要知道。
第十「覆」,覆是覆藏,自己有过失,不愿意别人知道,要把它隐藏起来。这个过失就是不能忏悔,他不懂得忏悔,他的过失累积,愈累愈严重,小过失将来变成大过失。佛菩萨教我们积德、积善,他在这里是积恶,他不是积善,他是累积罪业,到一定的时候,果报在三途去了。所以,善、功德要隐藏一点好,不必让人知道。为什么?让人家知道赞叹,赞叹就是果报,赞叹的人太多,你的福就报掉了。所以好的东西掩藏几分,是绝对正确的。不好的要把它暴露出来,让人家批评、让别人责备,这也是果报,就报掉了,不至于累到三途。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对别人,扬人之善,掩人之过;对自己要反过来,要扬自己的过失,自己的善要隐藏起来。我们在佛法上才能真正有成就。
接下来,这是四缚。《三藏法数》,从《三藏法数》节录下来的。「亦名四结,出《鞞婆沙论》。缚者,束缚也」,又有连续的意思,「谓众生由欲爱等业束缚,流转生死,连续不断,故名四缚」。四是四种,这四种都是非常的麻烦事。为什么会在六道轮迴出不去?你了解这些就知道原因了。第一个是「欲爱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顺情等境」,五欲是财、色、名、食、睡;顺情是喜欢,能顺自己的心意,这些境界现前。这些境界,外面境界在诱惑,里面贪瞋痴就增长,顺情的起贪爱,不顺心的起瞋恚,这都是麻烦。「心生贪爱」,顺境,「起诸惑业」,起惑、造业,起惑是迷了,迷了的时候身口就造业了。造业是「束缚于身,不得解脱」,你离不开欲界,你不肯放下,这叫「欲爱身缚」。这个地方,五欲色、声、香、味、触,还有法,法是属于意识所缘的。这五种是身所缘的,能缘是眼耳鼻舌身,所缘的是色声香味触。
第二,「瞋恚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违情等境」,跟前面完全相反的,这个色声香味触你不喜欢、你讨厌它,「心生瞋恚」,也造业,「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这叫「瞋恚身缚」。换句话说,第一、第二都是身在境界里面起惑造业。一个是顺著自己喜欢的,一个是自己讨厌、厌恶的,都在造业。为什么?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能缘、所缘都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在境缘接触的时候,要提得起观照的功夫。
《金刚经》在中国佛教里头,经典知名度它是排在第一。自古以来,读书人没有不读《金刚经》的,学儒的人读它,学道的人也读它,必读的一部书。这部书言简意赅,便于观照。境界一现前动了心,起了贪心、起了瞋恚心了,把《金刚经》的句子念上两句,心就平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心就平了。这是一服良药,对治贪、对治瞋,让我们面对境界,贪瞋不起,那就是智慧。不能随顺境界,愈陷愈深,那业障就现前了、就成就了,这叫造业。对不起人的事情决定不能做,对不起社会、对不起大众的事情就更不能做,那个做了是地狱罪。对不起人的事情做了,跟这个人结怨。如果他是佛弟子,真正修行人还无所谓,他不计较;如果他是个普通人,斤斤计较的人,他要报仇,他要报复你,会形成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在历史上看得很多,真有,不是假的。自己要想保平安,决定不跟人结冤仇。
第三「戒盗身缚」,跟后面「我见身缚」,就是见取见、戒取见。这一条戒盗就是戒取,所以「亦名戒取」,非因计因,「本非是戒,强以为戒,名为戒盗」。本来这不是戒,不是佛说的,你把它当作是戒。怎么回事?有修定的人,在定中看到牛死了生天,他误会了。牛死你看能生天,人死了都堕到畜生道、堕饿鬼道,人不如畜生。他怎么样?他去学牛,学牛吃草、学牛帮人耕田,他去干这个。以为我这样做,我将来死了也能生天。这是个误会。牛死生天,是这个牛在前世造了生天的福报,而是在临命终时一时糊涂、一时迷惑,堕在畜生道去了;畜生道寿命终了的时候,牠阿赖耶识天道的业习种子起现行,是这个原因往生的。不是这一生当中吃草、耕田,不是这个,绝不能搞错。所以印度有奇奇怪怪的戒,都是他在定中见到的。
生天,欲界天上品十善,畜生也能修,畜生道死的生天的很多。还有畜生死了之后往生,那是牠阿赖耶识里头有阿弥陀佛的种子,命终的时候起现行。这也是遇到善友,帮助他,劝导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时候他清醒过来,他真信、真愿,十念必生。统统有前因,而不是你现前所看到的,这些我们都要搞清楚。我们自己不会学这些非因计因,这不是生天的因、不是往生的因。我们这一生唯一希求的,就是求生极乐世界。它不是往生的因。牛有往生的,你看树神都有往生的,这是我们自己家里事情。我们在图文巴学院,停车场有一棵枇杷树,枇杷树快枯死了。有一天晚上,树神託梦给我们家里这些比丘尼,传递这个信息,他感恩。我们学院在这个地方十年,他听了十年经,念了十年佛,现在阿弥陀佛来接他往生,他走了。我们知道这个消息,第二天在树神这里上供,诵经念佛给他迴向。这个树神有善根,说明草木确实有灵。
我们买了这栋房子,很旧了,破破烂烂买来的,房子不能用了,我们想把它拆了重建。但是重建,建筑材料运过来,门口有四棵树,车开不进来,至少要砍两棵树,让车才能进来。我们是三天之前,按照戒律的规矩,给树神诵经、给他说法,劝导他离开这个地方,三天之后,我们要砍树,动工。砍树这天晚上,树神託梦,说他们很痛苦,什么原因?他说我们通知他太迟了,他说最好七天之前通知。我们理解,澳洲人做事情都很缓慢,澳洲鬼神也一样,我们这个地方三天就行了,他要七天。所以以后我们再碰到砍树,七天之前给他祭祀、诵经,请他搬家。每个地方生活习惯、习气不一样,鬼神也不例外,我们在那里有这么多经验。所以,每个地方风俗习惯我们要理解,以前不知道,以为佛法说是三天,咱们就三天,有些地方三天,鬼神还不愿意。
这底下说,「如外道诸戒是也」。这是在印度,印度宗教很多、很複杂,他们有很多持牛戒的、持鸡戒的,奇奇怪怪的。「由此邪戒,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戒盗身缚」。这属于戒取见。
末后,「我见身缚」,我见就是见取见,不是果报,以为是果,「谓于非涅槃法中,妄自分别,以为涅槃,生心取著」,这叫见取见。譬如四禅天不是究竟处,可是,确实有些人修定,把念头放下了,《楞严经》上所说的修无想定,就是他什么都不想了。修成了也相当了不起的功夫,他到哪?他到第四禅,第四禅的无想天。但是他把无想天当作涅槃,涅槃不生不灭。无想天的寿命很长,到寿命终的时候,他的苦就来了。他知道他要死,于是乎就谤佛、谤法、谤僧,说佛讲的涅槃是假的,不是真的,他证到涅槃了,现在定功失掉了还要堕落。怨天尤人,毁谤三宝,结果他堕到哪儿去?堕到无间地狱。这不是果,自己误会了,以为是究竟的果。四空天亦如是,都把这个境界当作究竟涅槃,到最后寿命到了,疑惑心生起,造作的重业。
这个错误是要怪自己,佛没有说错。佛法里面讲的定,不是无想定,它有觉、有观,它怎么会无想?定中有境界,所以禅悦为食,定中很快乐。入定的人,虚云老和尚就表演很多,入定半个月、一个月,出定的时候,他的感觉是很短,几分钟、十几分钟,没有感觉得是好多天了。精神饱满,他也没有飢饿、也没有口渴,这是什么?禅悦为食,这里头有乐趣。时间缩短了,空间没有了,半个月、一个月在他的感觉不过是一刻钟、几分钟而已。这些境界都不是究竟,究竟要断见思烦恼、要断尘沙烦恼、要断无明烦恼,这才管用。见思烦恼,十缠、八缠、三缚,或者是十缠、四缚,全是见思烦恼。这一样一样我们要认真去反省,有没有?有,要断;没有,就证果了。心要正、法要正、行要正,稍稍偏离,就走上了魔道,那就错了。这下面说,「由此我见,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所以叫「我见身缚」。见取见、戒取见,这把它们害处说出来了,它障碍我们定慧、障碍我们证果。
我们再看下文,「《净影疏》曰:亦可一切诸烦恼结,通名缠缚」。缠缚是烦恼的别名,所有一切烦恼全是缠缚。菩萨教人断、教人离,要断、要离开,这叫做解,「解诸缠缚」,把缠缚解开。章嘉大师教我们放下,放下也就是解开的意思,断、离都是这个意思。上面这二句,「表会中诸菩萨以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具根本智及差别智,故能为众生破魔见网,令离邪业。能为有情解诸缠缚,令离烦恼」。换句话说,会中菩萨他们觉悟了,通诸法性,法性空寂,不生不灭。达众生相,众生相,依报、正报。全宇宙都是假相,全是生灭相,都属于无常,我们可以受用不能佔有;可以受用是乐,有佔有的念头就苦了。不能控制、不能支配,一切顺其自然是最美好的。我们要想控制、要想改变它,这就是破坏自然的规律,不顺自然,灾难就现前。今天科学的技术把自然生态改变了,麻烦来了。不能改变!植物,你把它基因改变了,它会长得又大又好看,可是怎么样?养分没有了,味道没有了、营养没有了。所以现在人吃东西,想尽方法去找有机的,什么叫有机?没有改变的,去找这个,这就说明,顺自然的比违背自然的好。可是现在还有很多人没觉悟,不回头。现在科学技术对大自然的破坏很明显了,我们已经受到了灾难,可能是受得不够,还要受更严重的灾难,人才会回头。
所以,通诸法性,达众生相,这两句话,前头一句看破了本体,后面一句看破了现相,体相都能够看破,你才会真正放下。放不下,就是法性你没通,现象你不明瞭。真正通达,你的思惟、言行一定跟佛菩萨一样。你完全不了解,你的言行跟一般凡夫一样,迷而不觉;真正通达明瞭,觉而不迷。这个经上所说的,我们都能深信、都不疑惑,能依教奉行,这就是真正佛弟子。佛弟子决定得生净土、决定亲近阿弥陀佛,这是净宗的大圆满。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你能往生,你就成为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的智慧、德能、相好皆不可思议,不是修来的,是阿弥陀佛给你的,便宜可佔大了!自己修,修无量劫都未必能修得成功。阿弥陀佛给你的,只要你肯接受,真管用。你喜欢旅游、喜欢观光,地球太小了,太空也不大,到极乐世界,旅游观光是遍法界虚空界哪里都能去。去供佛、去听法,福慧双修。福慧圆满,想想看,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阿弥陀佛的福慧是这么修的,我们到极乐世界是跟阿弥陀佛因地完全相同,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