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095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mp3下载地址:
https://js1.amtb.cn/media/mp3/02/02-040/02-040-0095.mp3
(请用在新的浏览器打开下载)
点击进入视频 返回文字版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五集)  2012/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9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二十七页,倒数第二行,从第一句看起:
  「缘觉有二解:一观十二因缘,断惑证真,从缘得觉,故名缘觉。」这个十二因缘,我们学到第七,第七是一重因果,前世的因,无明缘行,行缘识,感这一生的果报。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在六道里头受生,果报是由于两种业,一种叫引业,一种叫满业。引是引导我们到哪一道去投胎。我们阿赖耶识里头业习种子很多,有些种子很深,力量很强。六道,佛告诉我们,上品十善引导你生天。欲没断,当然都是生欲界天。修禅定,真正得定了,禅定有能力伏惑,虽然烦恼没断,他可以伏得住,让烦恼不起现行,这就生色界天,定功更高的,生无色界天。这是生天的。往下,这阿修罗道,天阿修罗。说阿修罗,阿修罗是天、人、畜生、饿鬼都有,在哪一道都属于那一道,不另提他了。提六道,单独提天阿修罗,他也是修上品十善。怎么会变成阿修罗?他有两个烦恼,一个是好胜,有强烈的好胜心,傲慢,这样就堕到阿修罗去了。福报跟欲界天人是一样的,大福报。傲慢就容易瞋恨,所以好胜心重,杀心很重,这就归于阿修罗。有天之福,他的福报跟天相同,没有天的德,天是仁慈的。天,上面四层,还要修慈悲喜捨四无量心,可见得天有德。上品十善,慈悲喜捨,这天人;阿修罗没有慈悲喜捨。到人道里面,这是修五戒,五戒感得人身。五戒,中品十善,得人身,就到人道来投胎。这贪重,贪爱、贪婪,这个烦恼要重就引你到鬼道去了,鬼贪,没有不贪的鬼。瞋恨、嫉妒,这就到地狱去了。愚痴就是畜生道。愚痴是是非黑白搞不清楚,人云亦云,自己没有智慧,他就到畜生道。所以这是属于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
  到人道来了,同样都是得人身,一生贫富贵贱不相同,寿命长短不相同,这些属于满业,圆满的满,满业,满业不一样。满业是怎么修的?满业就是佛经上常讲的修这三种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些是属于满业,所以每个人修的不一样。由此可知,无论你在哪一道,你的生活状况、寿命长短,全是自作自受,与任何人都不相干。向佛菩萨祈福,向天神祈福,也是一个善行,你以善心去供养,善行,实际上都是你自己修的,才真正能帮助你。供天地神明是福报,但是供贫苦众生福报更大。凡事我们要凭心,要冷静仔细去思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诸佛菩萨、鬼神亦如是。人间重孝道,天地鬼神也重孝道,不孝父母,不敬尊长,修再多的福,得的果报少,为什么?你没有根。诸天善人都喜欢孝子,都尊敬孝子,所以人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鬼神都会帮助,你不供养他,他也会照顾你,你是善人。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从第八到十二,这是第二次的因果,就是我们这一世造因感召来世的果报。这一生所造的就是三个,「爱、取、有」,这三个字它的内容深广无尽,不外乎这个三类。第一个,你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这个资具就是资身之具。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享受的,物质的文明,精神文明,这都是佛经上讲的,胜是殊胜,微妙,这些资身的工具。范围就包括太多了,物质生活需要的,精神生活需要的,都包括在这一句里头,你就喜欢了,对这个生起爱心。「及婬欲等境」,这渐渐生起来,有这些念头了。「然犹未能广遍追求」,这叫爱。在这个阶段,你还没有强烈佔有的念头,只是争取。所以下面,「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五尘是色声香味触,这是五种受,对这个就生起佔有控制,我们现在讲的是竞争,甚至于斗争、损人利己,统统这个时候逐渐生起来了。这二十以后,一直到老死,你的一生造这些业。
  第十,叫「有」。有是什么?有了果报。「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就是你在现在造的业,感来生的果报。你一生行善积德,取财富是有道的,怎么取?财富是从财布施得来的,只要你肯布施,愈施愈多,没有财不要紧,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我这一生命里头没有财,命很苦,是乞丐的命,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也没有修无畏布施,所以这一生当中贫穷短命。是,是这个样子的,我非常相信。学了佛之后,章嘉大师跟李炳南老居士教我,把命中不足的补起来,章嘉大师教我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李老师劝我发心出来讲经教学。讲经教学的功德最大,转得最快,这李老师教的。不但自己生活能过得去,没有顾虑,而且寿命延长。我们真行,它真有效果;也修,修的功夫不得力,还是没有办法避免。
  我出家的时候,有三个好朋友。我们三个人同年,三个人命运都差不多,算命的算我们三个人都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们也很努力,那两个没有过去。我四十五岁那一年,三月,法融法师走了;五月,三月走了一个,五月明演法师走了;七月,我生病,我就晓得时间到了。那个时候我正在基隆大觉寺讲《楞严经》,那一边出家人结夏安居,老和尚请我讲《楞严》。我记得好像讲了三分之一,我得病了,我就晓得该轮到我了。所以我也不找医生,也不吃药,每天关起门来念佛。台湾大学有一个学生,政大有一个学生,还有师大有两个学生,四个同学照顾我。每天三餐都吃稀饭、酱菜,念佛求生净土。大概一个多月,好了。好了之后,养了半个月,继续讲经。这个关就这么过去了,我没有求长寿。好像那个时候我讲经已经有十几年,我是三十三岁开始讲经,讲了十二年。
  这桩事情,稍后藏传有个喇嘛甘珠活佛,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告诉我,我们是在一个仁王法会里头遇到的。甘珠跟我也是老朋友,他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大我十几岁。告诉我,他说我们在背后常常谈你。我说谈我什么?他说谈你的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个当面说没关係,我自己知道,我不忌讳。接著他就说,你现在转了,你这些年来讲经的功德很大,不但将来有大福报,而且寿命很长。没想到第二年甘珠就走了,这是密宗在台湾一个很好的上师。他走留下的遗嘱,不转世了,别叫找灵童,不转世了。所以李老师当年教我们这些学生,曾经给我说过,同学当中有命很薄的,这命薄、短命,都劝他们出来讲经。讲经是延年益寿最好的方法,帮助别人破迷开悟,帮助别人对佛法建立信心,这个功德很大。所以老师对这桩事情很用心。你看我们这平安度过。所以人为正法久住、为苦难众生,不为自己,自己生活所需很少、很简单,一点都不需要麻烦别人。自己真的有个二、三亩地,种一点东西,就可以自给自足,快乐无比!我到八十五岁才有人送我这一点点小地,我全部都把它种菜了,在香港山上。小茅蓬,很舒服,我就想我在那里度晚年,多自在。
  所以这个有,就有了麻烦。我们一心向善,我们今天有的是极乐世界,不是别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命终之后,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不再搞轮迴。这边三有我都不要了,统统放下,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统统都不要了。处事待人接物一片真诚,无论别人怎样的毁谤、侮辱、障碍,我都欢喜接受。大乘佛法讲,他们替我消业障。我这一生没造什么罪业,过去生中造过,过去无数世,我相信不止一世。有这么多人替我消业障,我生欢喜心。修忍辱波罗蜜,修布施波罗蜜,修持戒波罗蜜,我真干,真欢喜!所以有了业因,一定就有果报,这个果报在来世。
  后面,第十一,「生」,来世又在六道里去受生。生,又是名色、六入,到后来到老死,老死是来世的生死。所以十二因缘里头一共是有两重因果,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又造因,来世又有果,这样子辗转,永远不会中断。辟支佛这一类的人比阿罗汉聪明,他从这个地方就觉悟、就明白,他就不造轮迴业了,所以他能够超越,超越的地位比阿罗汉高。你看阿罗汉断见思烦恼,习气不能断;他断见思烦恼,连习气也断乾净,这个比阿罗汉高明。这叫十二因缘。
  这后面还有一段,《佛学大辞典》的,也值得我们做参考。因为我们不能往生,就决定又搞轮迴。《佛学大辞典》这一段,「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这个新旧是以玄奘大师做分界点,玄奘大师以前的翻译叫旧译,从他以后的翻译叫新译。所以旧译的称十二因缘,新译称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就是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或者是「支佛观」,也是讲十二因缘,「是为辟支佛之观门」,他们所修的。「说众生涉三世而轮迴六道之次第缘起。一、无明,二、行」,这两个是过去因,过去有这个因。「三、识,四、名色,五、六入(这里翻作六处)」,到六入,这是今世的果,今世果。爱取有,这是今世因;生老死,这是来世果。这样两重因果,相续无尽。「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无明是迷惑,迷于自性,行就是造业,因为他迷,所以他才造业。业有善恶,善感三善道,恶感三恶道,都不能出离六道轮迴。所以我们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可以这么说法,造作恶业到三恶道受报,那是什么?那个业要报掉,所以三恶道是消恶业的处所,到那里消业。好像人间,犯罪了,坐牢,监牢狱里面是消罪业的。刑期满了,你就出来,你业消了,是这个意思。三善道是消福报的,你修很大的福,去消福报;修的小福,到人间来消福报,统统是消业的。罪业,三恶道是消业;善的,它也是消业。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善恶,没有爱取有。
  所以佛教众生要修净业。什么叫净业?修善、造恶能够不著相,就是净业。譬如我修善,不求人天福报,这个善业是净业。造恶业,我说我不要受三恶道苦,这个不容易。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能做到是别有因缘,过去生中修的有大福报,这一生造作,你看经上讲的五逆十恶,乃至于毁谤大乘,这么重的罪,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劝导你,真正要你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真能得生。看起来好像很侥倖,一生造业,你细想的时候,也不容易。为什么?一生造作恶业,临命终时头脑清楚,这一点不容易。多少人临终的时候迷惑颠倒,连家人都不认识,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所以现在医学有所谓的老人痴呆症,一得老人痴呆症,极乐世界就没希望了,这最可怕的事情!年岁大,他头脑清楚,不迷惑,这就好办。一劝他,他马上就相信,马上就接受,真念佛,他真往生了。
  我在美国见到一个,住在马里兰州,距离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特区很近,我在那个地方,同学们大家建立一个华府佛教会,成立请我做会长,我们就遇到周广大先生。这个人确实很善良,没有宗教信仰,人很好,好人,在那里开了个麵包店,生意也挺不错。很不幸得了癌症,癌症到末期,医生告诉他家人,他存活期大概只有一个月,赶快带回家去。这带回去之后家里就慌张,医院不收了,这个时候找神、找佛,乱七八糟找,找了很多,希望有奇蹟出现。最后找到我们这里来了,因为我们这个会新成立的,大概才二、三个月,很多人不知道。找来之后,我们就有几位,三、四个同修,到他家去看。一看,他们回来告诉我,不行了,没有办法,好不起来了,但是神志很清楚。劝他,把极乐世界介绍给他,劝他发心求生净土,他马上真的就答应了。他能信,他发愿,告诉他家人,不要再去求神问卦,不要去了,家人统统来帮助我念佛。我们佛教会有五、六个人,他们家里大概三、四个人,日夜不断,这一句佛号,帮助他求生净土。念了三天三夜,佛来接引,他真走了,走的瑞相稀有。附近这些学佛的同学,人不多,二、三十个人,大家看到这个样子,增长了信心。这是表演给我们看的,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大乘经里头所说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一生没有缘分,没有遇到佛法,临命终时这一遇到他就能信,他就能发愿,就肯念,而且叫家人统统念佛送他往生。华府佛教会第一个送往生的,周广大。
  所以,过去因,今世果,今世因,来世果,我们对于今世因特别要重视。今世的果报,好,不要留恋,不好,不要怨恨,统统放下,修清净平等心,一心念佛,比什么都殊胜。所以这十二因缘观对我们就很有帮助,我们看芸芸众生,这十二桩没有一个人能逃过。最关紧要的就是我们现前的爱、取、有,对于这个世间决定不能有贪爱、不能有佔有、不能有控制,不要争这些东西,我们只是把所有一切时间统统来念阿弥陀佛,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对了。
  「其中无明与行二者,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我们眼前所受的,受的果报,「是过现一重之因果」。「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你要不迷惑,你不会动这个念头。你喜欢,你讨厌,这都属于爱字。爱字的反面是怨恨,这个心不能有,都是迷惑,不可以有这种念头。取是佔有,佔有就有果报。没有佔有的念头,一切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很好,看到别人需要的,我这里有多馀的,就要帮助别人。帮助一切众生,里面最殊胜的,叫法供养、法布施。你看《金刚经》,这大家念得很多,《金刚经》上佛就说了很多句,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为人说四句偈,这讲得很多。为什么?法供养能帮助别人觉悟,财供养不行,财供养多了,增长人贪心。所以布施、供养要考虑到这些。
  印光大师在近代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统统印书。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师的在家弟子,李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我就学他的法布施,十方供养不做别的事。譬如建寺庙,我总觉得建寺庙是把这些钱埋在土地上,不起作用。而且寺庙做大了,有人来抢,心术不正,他要来霸佔。出家,为什么出家?看这么大的寺庙来出家的。他不是为修道出家的,他是看这么大的财富,他来继承,他来享受,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就想到,释迦牟尼佛一生为什么不建寺庙?他要建寺庙很容易,在家学生当中有十六个大国王,他自己的父亲也是国王,给他建个道场很容易,一点不难,为什么不要?我想释迦牟尼佛早已经看到现在的状况,争庙产,给社会上人很大的反感,出家人还争,争名逐利,让一般人对于佛法的信心都丧失掉,所以他一生不建道场,非常有道理。
  我在澳洲建了个道场,是为悟字辈。以前我在台湾讲经,这些人都是韩馆长收的,用我的名义剃度,这么回事情。馆长往生了,我到处流浪,这些人怎么办?为他们安身立命,建一个道场让他们修行。我在这个道场挂个名,挂个名是因为我跟政府关係很好,他们办事方便。这些年来,这个道场我根本不闻不问了。我也想了一些方法,让他们的经济可以独立,不求在家信徒的供养,这样心安就道隆。这一点很重要,过去祖师大德对这个重视。我就把十方供养的这些钱买了土地,澳洲土地非常便宜,地大人稀,土地没人要。我们大概买了有二千亩地,一千英亩合中国是六千亩,二千亩差不多就是中国一万二千亩的样子,做农耕。农耕,我们自己不会种,我就想出方法,雇农民,一天工作八个小时,付你多少钱。当地农民很高兴,他有收入了。种植的东西全部是我们收,我们除了留自己吃用之外,到市场去卖。卖得非常好,因为我们种的农作物太漂亮,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所以大家很喜欢。卖的价钱不错,除付工资之外,我们还很多的富馀。经济自给自足,这方法好!所以我们的五穀杂粮、水果树木种得很多。蔬菜,有个大菜园,办大活动可以供给一千人。这样的菜园,你看搞成功了。这就有收入,有固定的收入,大家心就安了。依靠人,心不安;依靠我不行,我死了以后怎么办?这样一来,他们就安定,真安定了。我做成功了,我鼓励图文巴所有的宗教,因为他们都为经济烦恼,想做一点事情,没钱,我把这个经验提供给他们,希望他们买土地、搞农耕,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所以不求自己的名闻利养,只求自己往生净土,这个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我们所求的你们都不要,你们要更好,你们不要,所以我跟任何人没有衝突。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猜疑,愈猜愈讹,都搞错了。我的一生就是讲经,活一天讲一天。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给我做了最好的榜样,他从把经停了到往生两个星期,他一个星期讲一次,就是说最后这两个星期他没讲经,他走了。我是觉得他讲得太少,他有顾虑,听经的都是在家居士,每天讲经他没有时间来听,所以迁就他们,一星期讲一次,他很珍惜,到那天他一定会来。这是老师告诉我的,他为什么一个星期讲一次。每个星期讲一次古文,一个星期是两堂课,讲经是两个小时,讲古文是三个小时。老师如果是天天讲经的话,我相信他的寿命会延长,不要多,一天两个小时,不要四个小时,一天两个小时他行。
  「盖既见现在之惑」,这爱取,现在造的业,业就是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迴。」这个十二因缘让我们看破为什么轮迴,这桩事情是无始无终的。后面有个表解,自己一看就了解。这个表解很清楚,「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底下解释得很清楚。
  我们再看集注的第二,缘觉第一个是观十二因缘,第二个讲独觉。「二、因见风动树等等外界事相之缘,而得觉悟」,就称之为缘觉。宗门教下,所谓大自然的现象给人很多启示,帮助人开悟,这种情形古今都有。从这个地方开悟的,这是缘觉。「天台一家更区分此二名」,这天台家讲的,「出有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这叫缘觉。这就是有佛菩萨在世间,跟大家讲十二因缘这桩事,听了之后他觉悟了。觉悟之后要证果,必须把来世生死的因断掉。过去的因不行,已经过去了,对它没办法;现在的果断不掉,是你过去世造的业因,你必须要承受。今天环境给我们的,顺境、逆境要承受,善缘、恶缘也要承受,你了解这是什么?这是果报。承受,不怨天不尤人,这个里头就是修行、就是积功累德。你看,别人毁谤,你不生气,你能够忍受,而且能欢喜,还感恩,这把自己境界提升了。自己境界提升,对这些人生感恩的心,不是他,我不能提升,不是他,我进步没这么快。
  所以顺境很好,逆境也好,善缘好,恶缘好,没有一样不好。善缘、顺境不生贪恋,那个淘汰人也非常厉害。你一生贪恋,完了,堕落了。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两个比较起来,逆境、恶缘容易,顺境、善缘不容易,不起贪爱不容易,警觉心比处逆境、恶缘还要高,人往往迷了。人家跟你有缘,这是个大富长者,看到你不错,我给你去盖个道场,我送你一个亿、二个亿。在他是真能做得到,你一接受就迷惑颠倒,就完了。我也亲自见过。早年我认识一个出家人,同乡,大我五岁,早年住在香港,以后到台湾去了。到台湾,缘不错,遇到一个居士,我听说送他三个亿,台湾钱,在埔里那里盖个庙。埔里一次大地震,他的庙全毁掉了。很容易迷人。
  所以我的十方供养,我全部拿来印经书,还买了不少书,我买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买了一百零一套,《四库荟要》我大概是买了三百七十多套。买来干什么?怕灾难当中损失,我送到全世界各个大学图书馆收藏。灾难不可能是全面的,总会有留下来的。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方法。古人也用尽心机,像北京的房山,我跟朴老认识之后,朴老就邀我去参观。他年岁大了,走不动,他派个人陪我去。我看了很惊讶,这一部石刻字刻得好,听说八百年完工,完整的《大藏经》,里面还有几部我们现在藏经里没有的。当时我跟宗教局长叶小文谈过,那个时候我手上有一笔钱,五百万美金,我说可以做这个事情,把这套石经重新拓本,印出来。他们印的时候,字太小,应该要像字帖那么大,寸楷。分量多,当然花钱,成本高,大概可以能做得出来,他也答应了。后来很多障碍,他也没办法,要通过很多的手续,就没搞成功。所以没有搞成功,我这笔钱留到现在也涨了一倍,我就把它用在《四库》跟《四库荟要》上,这两套书差不多用美金用了一千多万。我们不要盖庙,盖庙人家要争。不跟人竞争,更不可能跟人斗争,人家要斗我,我赶快走。这个我很知足,我的一生生活,章嘉大师早就告诉我了,佛菩萨安排的,顺境、逆境全是佛菩萨安排的,我一定要欢喜接受,真的不是假的。
  观十二因缘,这佛在世,悟道,这是缘觉。「出无佛世」,这个世间佛灭度了,佛不在世,「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之外缘而成道者」,这叫独觉。这种人有,确实偶尔之间,听下雨天雨打芭蕉,他在那里听一下就开悟了,不定什么缘分。还有宗门,禅宗里头,听人家唱歌开悟的。所以开悟什么缘分没一定,到你将悟未悟的时候,不定碰到什么缘分,豁然大悟,这个在《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里记载就不少。心在宁静的状态之下,这就是他功夫绵密之处,在一惊之下,这悟门就打开了。念佛也不例外,总是首先要功夫得力,都是要止心一处,绵绵密密,就有悟入的可能。这是没有佛住世的时候,称之为独觉。
  上面所说的声闻、辟支佛这两种,「均为佛弟子中之下根」。下根出六道轮迴,没有出十法界,上根就能够超越十法界,这是下根,超越六道轮迴。超越六道轮迴,永远不会再堕轮迴,他只有往上提升,不会往下堕落。但是提升时间长短各人不一定,都是各人缘分跟各人功夫的勤惰,精进就快,懒惰一点就慢。「今诸大士」,现在经上讲的参加法会的这些大菩萨们,「远超于此」,超过声闻、缘觉太多太多了。「如《甄解》曰:二乘虽得三空门」,这个三空就是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唯沉偏空」,执著虽然放下了,起心动念、分别还在。「菩萨不然,能达幻网,得平等法;故虽住三空门,而不住无为,不住有为」,这个就是菩萨的智慧,我们要学习。菩萨明白,通达了解,所有一切现象如梦如幻。这个幻网你明瞭,这个幻网就是比的六道轮迴,你在这里头得平等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故虽住三空门,空、无相、无愿,但是他有智慧,他不住无为、不住有为,无为是空,有为是有,就是空有二边都不住。所以他们「能行声闻,能行缘觉」,阿罗汉所行的、辟支佛所行的,他都能行,这些法门他都用它来用功,「而超越声闻、缘觉之地」,他能超越。
  我们今天这个要记住,就是空有二边不住。不是叫我们什么事都不能做,我们自己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修善不著二边,不著善恶。著了善恶还是出不了轮迴,著善得三善道果报,著恶得三恶道的果报,这不能著。染净也不能著,著了净就是四圣法界,著了染就是六道轮迴,所以统统不执著。不执著,住,这个住最重要是心住在哪里,心住在阿弥陀佛上,这就对了。这些菩萨们修行不容易,空有二边不住不容易。我们这个方法好办,我们这个方法把心住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属于善道,也不属于恶道,善恶二边都没有,染净二边也没有。净是四圣法界,染是六道轮迴,阿弥陀佛都不在里头,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所以我们今天心就住阿弥陀佛,这个好办,真正有成就,决定要有信心。千言万语,要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无比坚固的信心。
  「又《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说:以声闻法教化众生,故我是声闻。以辟支佛法化益众生,故我是辟支佛。以大悲法教化众生,故我是菩萨。于一切法得解脱,一切无碍故。从所化众生,或以声闻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这是教化众生的利益,「或以菩萨法化益;故我是声闻,我是缘觉,我是菩萨」。这就说得更明白,你用什么法教化众生,你就是哪个等级的称呼,我以小乘法教化众生,就是声闻;我以十二因缘法教化众生,这就是缘觉;我就用大乘法教化众生,这是菩萨。在中国习惯全是大乘。可是在今天要知道,今天中国佛法有大乘之名,无大乘之实。大乘法里是大慈大悲,佛氏门中不捨一人。今天中国大乘法,我喜欢你,能摄受你,不喜欢你,不理你。这不是大乘,这连小乘都不如,大乘法里头说「佛氏门中不捨一人」,这句话怎么讲得通?慈悲何在?
  佛在经上讲的四种慈悲。第一个是世间人,叫「爱缘慈悲」,我喜欢你,对你慈悲,不喜欢你,对你就不慈悲,这是世间人,这不是佛菩萨。慈悲再升级,「众生缘慈悲」,这还是世间,世间圣人、世间贤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心量扩大,他爱自己也能爱别人,这叫众生缘慈悲;凡是人,皆须爱,就这个意思。菩萨呢?菩萨是「法缘慈悲」。菩萨最低的法缘慈悲,法是佛法,学了佛法,要学菩萨行,要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头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发愿,我发了这个愿,我不能违背这个愿,说话要算话,我对所有一切众生要有慈悲心。我如果没有慈悲心,违背了自己的本愿,违背本愿,那就是欺骗人,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里头最忌讳的是妄语,五戒里头都不妄语,菩萨怎么能妄语?哪有这种道理!到法身菩萨,明心见性,菩萨摩诃萨,到摩诃萨这个阶段都是「无缘慈悲」。为什么?他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肯定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这个慈悲叫无缘慈悲、同体慈悲,这究竟圆满。这是真爱,没有任何条件,一体的。一体,能不慈悲吗?能不照顾吗?自己、众生、万物、自性、诸佛如来融成一体,无二无别,在净土教里称之为常寂光,光明遍照,没有照不到的地方,确实是遍照。
  所以与会的菩萨,我们今天展开经卷也就等于参加这个法会,释迦牟尼佛为大家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会,我们也参与,我们也是这其中的一分子。所以这是平等慈悲,一定要学。平等一定从清净心来的,心不清净不会平等,先清净,再就提升到平等。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平等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愿,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愿,是十方一切诸佛的本愿。我们发这个愿,跟一切诸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就注定必定得生,没有丝毫怀疑。「此明诸大士善巧方便,虽随机度生,示现二乘,而离声闻、辟支佛之相,故云远超。又文中地者」,这个地就是地位,「界也」,十法界,十法界里头有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所以这个地有界的意思、有位的意思。
  底下一段,「契入三昧」。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空、无相、无愿』。「《净影疏》曰:众生及法,悉无自性,故名为空」。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理,理就有相当的深度,这是大三空三昧,经论里头都常说。我们看《净影疏》里头的解释,隋朝慧远大师的《无量寿经义疏》。众生及法,这一句把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事理全都包尽了,这四个字。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众生。今天科学上所说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这都叫众生。法,连自性也包括在里头,哲学里面讲本体也包括了,全包括,一样都不漏,全无自性,自性就是自体,没有自体,佛用一个名词来代表它,叫空。这个空就叫做自性,叫自性空。自性没有这三种现象,就是没有众生及法,但是自性能生众生及法,能现众生及法。自性不生不灭,永恆存在,所生的众生及法是无常的,为什么?这法是生灭法,它有生有灭。而且怎么?刹那不住,一个生灭接著一个生灭。就像前面讲六道轮迴一样,前世造的有因、有缘,这一世果报现前;在这一生果报当中,我们又在造因,这个因遇到缘,来世果报又现前,生生世世永远在循环,它不会中断,这就是众生及法。有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无性之性叫做自性,也叫法性,也叫佛性,名词很多,都是说的这桩事情。
  下面,「乃至因缘,相亦不有,说为无相」。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有没有相?因缘也没有相,相都不存在。现在我们晓得,佛讲了很多次,常常讲,我们已经耳熟了。相从哪来?相由心生,相是念头生,念头不可得。念头从哪来的?念头找不到。楞严会上,佛问他,你是什么动机想起要出家?为什么会有这么个念头出家?阿难说,他看到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一定是修来的,这不是父母所生的,所以我看到佛的相好,我也想要,所以我出家修行。他的动机在此地。佛就问他,你这个心,这个念头、这个心,这心在哪里?你心里想著出家,想著这些相好,那个心在哪里?他说心在我身体里头。佛把他否定了。他也很了不起,一连想了七个地方,我们想不出来。全被世尊否定掉,这下他慌了,他说:那我不是无心?求佛给他开示。《楞严经》是从这么发起的,一开端七处徵心,佛不问他是真心、妄心,心在哪里?真心找不到,妄心也找不到。在哪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你六根接触不到。它不是物质现象,所以眼耳鼻舌身接触不到;它不是心理现象,所以第六识、第七识接触不到;不是自然现象,连阿赖耶的见分也缘不到。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切法依它为自性,没有它,一切法不能建立。
  我们在学习,常常用电视屏幕做比喻,我把电视的屏幕比喻作真心、自性,比喻作这个,画面比喻作现象,三种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比喻作现象。所有现象离不开屏幕,离开屏幕,它就没有了,把屏幕比喻作我们的自性,一切相就是此地讲的众生及法,法里头有事、有理,都离不开自性。自性什么都没有,所以称之为空。法是一切因缘所生的。因缘,你一追究,因缘也不能独立,所以相亦不有,叫无相。即相无相,从相里头你能够看出它无相,从一切众生法里头你能够看出无众生亦无法,你就悟入,你就是佛知佛见。「此离所取,远离妄想能取之心」,所以没有愿。相亦不有,故说无相,这是离所取,外面的;回过头来说,妄想能取的心也没有,能取的心不可得,所取的相不可得,这就无愿。
  「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所以也叫做「无作」。这是什么?这是禅定。心里确实一个念头都没有,一念不生,一切不著,一切不分别,六根接触六尘不起心、不动念,就这个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就是豁然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不造生死之业,不但分段生死之业没有了,分段是六道,除这个之外,还有个变易生死,菩萨都有,声闻、缘觉、菩萨都有,也断了。为什么?入三空三昧。入三空三昧是什么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这些人生实报庄严土。同居土、方便土,同居土里头断分段生死,方便土里头断变易生死,实报土里头两种生死都没有,不造生死之业,叫无作。
  无作是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为什么说无作?他没有起心动念。就跟现在人做水实验一样,我们用文字、用音声、用意念对水,你看水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我们在显微镜里头把它照下来,各种不同的图案,没有两个相同的。这就说明,没有两个波动现象频率是完全相等,找不到,决定是有强弱的差别。那个差别极其微细,我们无法觉察得到。水实验能够把它照下来,让我们看到,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实验与实验的人关係很大,人心清净程度不一样,平等程度不一样,爱心程度不一样,愿心程度也不一样,太複杂了,芸芸众生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到什么时候一样?成佛一样了,佛佛道同。为什么?他全放下了。只有成佛是绝对相同,菩萨还不行。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习气没放下,那就是每个等觉菩萨都不相同,到成佛,这个也放下了,这才完全相同,这才真正回归到大圆满。
  所以无愿,不造业了,业用生死来做代表,这就是无作,我们要学。学什么?做,什么事都照干,心里不落痕迹就是不作。一定要懂得,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心不动了,你去造没关係,不结业,结业的是念头。你执著,结业了,你分别,结业了,你起心动念,结业了,不起心、不动念没有业。造恶没有恶的念头,行善没有善的念头,这就叫无作无愿。什么人?常寂光里头的诸佛,实报土这里面的菩萨,应化到十法界,应化到我们人间,像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是无愿无作,给我们讲经讲了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再看《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尊佛,善知识是佛的化身,他们造种种善业恶业,也是无作无愿。那个示现是什么?那个示现是众生有感,佛自然有应。这些善知识确实没有起心动念,但是事情都做得圆圆满满。到这个地位,到这个程度,行。不到这个程度,不能尝试,尝试,你一定造业。你贪恋,造业了,你厌烦,造业了,记住,起心动念就造业了。我们今天怎么办?怎么学?无论造作什么,统统都归到阿弥陀佛,穿衣吃饭、日常工作、待人接物,一切都迴向给阿弥陀佛,回过头向著阿弥陀佛,就造这个业,除这个之外,其他的业不造了。记住,什么样造作统统归阿弥陀佛,就对了。这一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没有遇到阿弥陀佛以前那不谈,遇到之后所有都归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完全担当去了,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
  「又云: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知道一切法空,不能著空的相,著空的相就变成二乘,这就错了。不取相,这就是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无相当中无作,作而无作,这个时候「无相转名无作」,就是无愿。无愿无求,这在大乘法里面称它作净业。诸佛菩萨造的是净业,不但六道里头没有果报,四圣法界里也没有果报,这叫净业,这是真功夫、真本事。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地藏经》上讲得对,「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就对了。
  「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办故,不须二门。」这是用个比喻来说。这个比喻是什么?是见性,是成佛。佛常常给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但是说得很好,任何一门都能明心见性,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入门一定从一门入,八万四千法门,你喜欢哪一门都可以;你要是二门、三门,你决定入不进去。这就是说你不能分心,你分心就错了,决定要一门深入,要懂这个道理。现在一般人叫广学多闻,门门都想学,门门都想入,结果总入不进去,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怎么才能够入进去?一个门能入进去。这里说的三门,空门能入,无相门能入,无愿门能入,但是你同时入两个门你就不能入,只可以入一门。
  任何一门,对于它的理事、性相,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修学就没有障碍,不会产生错误。如果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决定不能成就。搞明白,是不是还有障碍都很难讲。为什么?我们的习气太重、烦恼太多,没有断乾净,它会障碍,让你产生错觉,误以为我修得不错,我无相了,我一切都空了。其实一切都空了,他没有空,他还有个一切都空,这就是他怎么入都入不进去的原因。自以为空了,自以为空那个空没丢掉;无相了,什么都不执著了,什么都不执著就是个病、病根,他还是执著,难就难在此地。所以总不如把这个东西统统都放下,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我从有门进去,我不从空门。大三空三昧我都不理它,我到极乐世界再修三空三昧,现在没有这个必要。
  一句阿弥陀佛,要真信。这真信很难,愈想愈难,总还是有一点怀疑,总还是不太放心,想个什么方法再帮助帮助它。这个念头就是不能往生的原因,不能见佛的原因,要把这些念头淘汰得乾乾净净,佛就现前了。这些是障佛现身,障我们往生。古德所谓一万人当中,真的是难得有一个人真正没有怀疑。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