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四集) 2013/3/3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2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跟我念三皈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七十二页第二行,第二行从头念起:
「义寂以《观经》下品下生之十念,注本经第十八愿之十念,深有见地」,这是义寂师说的,这都是日本的法师。「望西云:宗家不尔。今之十念,但是口称,上尽一形,下至一念,通于三辈,摄于九品,莫不皆往。」前面我们学到此地,这是会集经典、祖师注疏来解释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我们往下看,「意为」,意思是说,「今愿文中之十念,只是口念,上者尽一生之形寿」,活一天念一天,尽形寿,「唯念佛名,下者仅念一声,皆可往生」。仅念一声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指临终最后的一念,这叫一念往生,或者是「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亦皆得往生」。后面这个意思深一点,获得一念清净心,用这一念清净心,念一声佛号都能往生。这个法门实在不可思议,这些话不是普通人说的,都是祖师大德、大善知识为我们所说的。括弧里面是黄念祖老居士说的。
「本愿文曰至心信乐」,这句话非常重要。至心是至诚心,《观经》上所讲的至诚心,至诚心是菩提心的本体。深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起用,就是真心的起用。起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深心,古大德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我们用本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确实这就是深心,自受用。真诚到极处,妄念不生,这叫清净;清净到极处,平等心现前。清净、平等都是禅定,禅定比清净更深。我们把它配在三乘上来说就很清楚。清净,二乘所证的,声闻缘觉他们证得,断见思烦恼及见思烦恼的习气。平等心,菩萨所证得的。如果开悟了,开悟称摩诃萨,摩诃萨明心见性,超越十法界,这是自受用之大者,大者是证得法身。没有开悟的在十法界,开悟的在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庄严土,自受用。对待其他这一切众生是慈悲心,大慈大悲。这是讲真心。真心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对别人是一片慈悲,真诚心起作用。不起作用,清净、慈悲不现,佛法里面讲隐现,隐而不现,遇到缘,它起作用,明显的流露出来了。
至心信乐,这是讲的自受用。信是对西方极乐世界深信不疑,对极乐世界确实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也决定不疑。愿,愿生极乐世界,愿意亲近阿弥陀佛。这个信跟乐,这乐,欢喜,都是至心,都是真心,也就是前面念老所说的一念净心。一念净心,一念都能往生,何况是具足十念。《观经》上「亦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这个十念是一句接著一句,十念。「如何名为至心,又如何名为具足十念?此乃本愿之关要」,关是关键,要是殊要,最重要的。第十八愿又是四十八愿里头最重要的一愿,我们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往生就有把握。所以引经、引古大德的开示比较要多。
下面说,「罗什大师于此」,鸠摩罗什大师,于这个意思「有最极精要之论」。他举了个比喻,「师曰:譬如有人,于旷野中,值遇恶贼」,这是强盗,土匪、强盗,在旷野当中遇到了,没有人能救你,没有人能帮助你,你遇到了。这些人「挥戈拔剑」,手上拿著刀、拿著剑,「直来欲杀」,他衝上来要杀你。「其人勤走」,这个人当然赶快跑。跑到前面是一条河,这个时候「若不渡河,首领难全」,肯定被杀了。这个时候只想著我怎么渡河?「我至江岸」,到江边上,是穿著衣服游过去?还是脱了衣服游过去?穿著衣服恐怕渡不过去,但是脱衣服,时间来不及,后面追得挺急的。「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渡河,即是一念」。举这个,在这种危险关头他只有一念,想著怎么过去。也就是说只有一念,不杂其他的念头,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一心一意,这叫一念,叫至心一念。「此等十念」,这是讲本愿所说的十念,「不杂馀念」。「行者亦尔」,正是古大德所说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叫一念。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世尊为我们宣扬这个法门,善知识教导我们修学,决定不怀疑。这个也不容易。决定不夹杂,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要用清净心来念佛,清净心里头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才叫清净。
行者亦尔,也像这个比喻一样。「若念佛名,若念佛相,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若念佛名,或者是念佛相好,前面讲的若念佛名是持名念佛,执持佛的名号,下面说念佛相好是《十六观经》前面观像念佛。这个十六观里头有一观,观像,其他的是观想,第十六是持名,这三种念佛都在《十六观经》里面。无间念佛,这个念佛不间断,乃至十念。这是给我们解释什么叫至心信乐,具足十念。「盖谓此时心中所思,唯是如何渡河,更无别念。如是之念」,这就是一念,这个时候时间不长,心里头没有杂念。像这样的用心来念佛,这就叫至心。「相继至十」,一句接著一句念到十声,这叫做十念。这是罗什大师为我们做的比喻。
「《宗要》又曰:今经说十念,具此隐密、显了二义。」显了的十念,就是上文罗什大师所比喻的十念法,这个很明显,我们听了、看了能很清楚的明瞭。「隐密义之十念,即《弥勒发问经》中,慈心等十念」,这是隐密的。义寂大师说,「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弥勒发问经》中所讲的十念,念佛人每一声中都具足十念,这是隐密。真念佛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念念当中都具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在一念之中。至少这四十八愿里头,善导大师讲有五愿是最真实的大愿,第一个,「定成正觉」,十二愿;「光明无量」,十三;「寿命无量」,十五;「诸佛称叹」,十七;「十念必生」,十八。善导大师说,这个五愿是最真实的大愿,这个五愿令一切众生一生圆满成就。隐密的意思就太深了。一个真正念佛人,大慈大悲人,所谓隐密是什么?缘不在面前,面前没有缘,他隐没;面前有缘的时候,他一定起现行。
义寂所说的,「意谓,能如《观经》所说,或是罗什大师所比喻的十念,一一念中自然具足弥勒所问之十念,盖于显了中自然含摄隐密之深意」。这是真的,我们读这部经,学习这部的集注,有很深的体会,决定不是假的。这一句佛号当中,隐密的意思太深太广,无边际,也无有底,确确实实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愿。这是如来出世的本怀,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就干这桩事情。现在讲经的人少了,对佛法误会的人多了,佛教,佛教到底是什么?佛教讲的是什么?我们要帮助别人,要用最简单、最短的句子告诉别人,一点都不囉嗦。佛教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目的,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离苦得乐?他会追问你。佛知道一切苦从迷来的,迷失了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迷了,不知道,苦从这里生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明白了,真相大白,苦就离开了。佛用什么手段帮助众生?用教学。教学主要的用身教,佛做出来给我们看,这就是经教里所讲的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身教,天天都在示现。
世尊当年在世,我们世间人讲住世八十年,八十年天天都在表演,表演身教,你看他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佛是修三种圆满的布施,一般人不知道。佛每天出门托钵,托钵是教学,施主供给你的饭食,接受之后要为他说法。他以财施给我,物质是属于财物,布施给我,我以法施回报他。他没有问题,给他祝福,祝福也是法布施;他有问题,提出来,为他解答。所以,乞食都没有忘记与人说法。佛有没有财布施?有,内财布施,外财佛没有,内财是精神、智慧、身体。讲经说法这三种都要,要身体、要精神、要智慧,这内财布施。为什么?他不收学费,收学费就是生意买卖了。
中国古时候,不但出家人修法布施是不求报偿的,儒、道亦如是,没有说哪个教书的先生要收学生的学费,没这个道理。老师生活靠什么?学生家长供养,多少不拘,这是礼。逢年过节,学生家长给老师送一点米,送一点油,最少的,束脩。束脩是什么?乾肉,我们家乡叫腊肉,一条,脩是一条。那一条多少?大概是半斤,那就是对老师的敬意,贫穷人家没有东西。所以老师一生生活很清苦,一般叫穷秀才。可是他考取秀才就好了,考取秀才,国家有一分供养给他,政府就照顾了。接著去考,考取举人、考取进士,那个供养愈来愈多,不但自己可以受用,如果自己节省一点,节俭一点,还可以帮助别人。
读书人都懂得节俭,读书人生活的标准,没有一个不学孔子。孔子的五德是弟子们对老师的赞叹,在《论语》里头,温良恭俭让,五德。孔子生平态度温和、善良、恭敬,对人、对事小心谨慎,不敢随便;节俭,生活节俭;礼让,对待任何一个人没有争的,只有让。读书人的美德。老师教学生,父母教儿女,从小就教忍让。小朋友也有争胜、好胜的心,这个心不善,必须从小把它禁止住,这种念头不能增长。中国从来没有教他竞争的,现在都竞争。竞争,社会怎么会稳定?怎么会安全?人人都在竞争,这还得了吗?
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找不到争,只有在射箭比赛的时候,这个时候竞争,那君子之争。看哪个人箭射得好,能射中鹄的,只有这个争,叫君子之争,这是在比赛当中。从小教,教忍让,忍久了慢慢养成习惯,就懂得谦让,谦虚,总是让别人。将来踏进社会,懂得礼让,一路让到底。一家人,人人都让,家和万事兴,为什么今天家庭做不到?特别是夫妻、父子、兄弟,你看看不知道忍让、谦让,一家不和。为财产,争财产上法庭,兄弟像仇敌一样,见面不说话的,不相往来的,你说父母看到多痛心,祖宗看到多伤心。这是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子?从小没人教。现在社会上教的都是竞争、斗争,都教这个,谁狠谁就有本事,崇尚这些。忍让是弱者,人家瞧不起你,现在社会的价值观颠倒了。太平盛世一颠倒,就是天下大乱。回归太平盛世,仁义礼智信五常,温良恭俭让五德,要不要去做?读书明理的人懂得应该要做。谦让是美德,为什么要争?只要争,就结下冤仇、怨恨,这个怨恨不能化解,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苦不堪言,这是因果的事实。冤家宜解不宜结,人生在世决定不跟人结冤仇,有冤一定要化解。冤仇是两方面都不肯原谅,仇就结下来,有一方面能够忍让,就化解了。学古人以恩、以德报怨,这个好,感化敌人、感化恶人。
特别是佛门弟子,佛对于这些事情,就是事实真相讲得清楚、讲得明白。佛告诉我们,这些事情是很深的道理,佛对中下人不讲,甚至于对上根人也不讲,对什么人讲?上上根人,讲真话。真话是给你讲,宇宙是一体,万法是无常,万法是虚妄的,不是真的。这个万法包括诸佛的实报庄严土,只有一个是真的,常寂光净土,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的全都是假的。常寂光净土没有相,在哪里?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就在我们面前,我们看不到。其实不是我们看不到,我们把它疏忽掉了,譬如我们看电视,看电视,看萤幕里头现的色相、音声,你有没有看到屏幕?屏幕跟色相什么时候离开过?屏幕是真的,屏幕上什么都没有,那是真的。色相,我们知道是波动产生的现象,刹那生灭,所以色相全是生灭相。整个宇宙就好像电视画面的放大,你明白这个道理,真的就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叫大彻大悟,有没有人?有。开悟了,悟了怎么样?他没有证得,没有契入,所以他不得受用。得少分受用,多分受用都得不到,何况圆满的受用。少分受用也难得,少分受用就是不争了,你要,给你好了,你欢欢喜喜,你得到了,好了;我也很欢喜,我捨了。一般人不肯捨,不肯捨就得斗争,麻烦多了。肯捨,什么事都没有,问题不马上解决了吗?所以境界现前得真干。
我们在台湾过去二十多年,辛苦经营一个小道场,不大,有人要,送给你。那个时候悟道师跟一群师兄弟们来跟我讲,不服,要找律师上法庭打官司。我给他们磕响头,我说决定不可以。为什么?这把佛的人丢光了,佛教徒还争财产,哪有这种道理?决定不可以这样做法,佛只有施捨,没有去抢、争夺。我跟他们讲因果道理,我们命里有,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你得也得不来。就完全赠送。这个我们捨了好多次。我这一生建的道场比较规模大一点的,澳洲,给谁的?给悟字辈的,给他们的。我不要,统统是为你们建的,你们好好修行,只要真正修行能出人头地,好,这就是报恩。哪有争的道理,哪有这种道理!这些人跟著我,现在相信我的话了,愈捨愈多。愈争罪业愈重,争到最后都到阿鼻地狱去了,你说你冤枉不冤枉。
记住,我们老家是极乐世界,不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没有一样东西是我的,你们谁爱,拿去,我欢欢喜喜给你们。学佛一定要学会「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要争的,跟我们相争,完全给他,没有话说。我生活怎么办?佛菩萨照顾,他没有佛菩萨照顾,我有佛菩萨照顾。捨弃身命我还是欢欢喜喜的,为什么?我回家了,到极乐世界去了,我怎么会不感激你?哪里会有怨恨?这才算是有一点觉悟了,明白了。
学老老实实,真的,学佛的祕诀、成功的祕诀,老实,要真干。学习要求智慧,不求常识,不走世智辩聪的路子,要走戒定慧的路子,这就对了。世智辩聪不能了生死,回归到老实。老实人,看到好像在这个社会上他常常吃亏,他最有福,这是真的。你细心去观察,十年、二十年他的成就不可思议,他的真正福报在晚年。佛法里头,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含摄隐密的深意,你忽然见到了,法喜充满。
义寂法师这段话很有意思,「此语道破净宗玄微」,玄是玄妙,微是精微,「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极玄妙祇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平是什么?平等。常,不得了,常是不变,永远是这个样子。那是什么?真心,常住真心。平常心就是清净平等,常住真心,这就是佛,这就是道。圆满的道,究竟的佛,佛法修学达到登峰造极,就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什么?平常心就是常寂光。实报土还不行,实报土还有生灭,它是因无始无明习气而生、而现的,无始无明习气断尽,它就灭了。它一灭,常寂光现前,就契入常寂光。契入常寂光,那是佛的位次,不是菩萨了。所以,实报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住的,他们住那个地方,无明习气断乾净了,实报土没有了。但是实报土比十法界真,实报土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它要比常寂光,常寂光是真,它是假的。常寂光是永远的真、永恆的真,它不会变。
常寂光里头什么现象都没有,今天科学所讲的三种现象,物质现象它没有,精神现象它也没有,自然现象它也没有。它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遇缘能现一切现象。所以这个境界不但说不出,连想都不能想,你才想它,错了,你想它你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是十法界的境界,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都是不起心不动念的,起心动念又回到十法界去了。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里会有分别执著?所以他的心是真正平常。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了,就回归到究竟的平常、圆满的平常,就是常寂光。常寂光要很细心慢慢去体会,实在讲,只要用心就体会不到,无心是无明,也体会不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这个时候就见到了。那叫诸法实相,那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跟诸法实相是一个意思,这叫究竟成佛,见性成佛。
「但当」,当是应当,「平平常常,老老实实,绵密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念念离念」。念老这几句话说得好,平平常常,一点稀奇古怪都没有。要老老实实,完全是自然通达,不是我们思惟想像,思惟想像就把它想错了,那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意思。为什么?佛没有意思,佛说一切经,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意思,那就真的了不得,没有意思是跟性德相应,没有意思能出无量义。所以佛这个经典里头,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能出无量义,讲一百年都讲不完。为什么?它没有意思,没有意思能出意思。要有意思?有意思就有侷限,有限制、有范围。没有意思,没有限制、没有范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没有意思。为什么?你本来的真心里头就没有意思。一有意思,你就落到六道轮迴来,落到十法界来了,那是什么?因为你有意思,有就错了,没有就对了。
这里教我们一个方法,平平常常,老老实实,绵密念去,只要你绵绵密密,一句阿弥陀佛一声接一声的念去。自然暗合道妙,道妙是什么?前面所给你讲的平常心是道,跟那个相应。这就是修行功夫里头最上乘的功夫。有没有人修到?有,而且还不少,但是这些修行人大多数是一般人瞧不起的。谛闲老和尚有一个徒弟做锅漏匠的,他就是的。这个锅漏匠他的长处就是老实、听话、真干,他成无上道。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学会锅漏匠,这就是他的行业。锅漏匠的生活比叫花子好一点,好不了多少,非常辛苦,挑一个担子,到处吆喝补锅、补碗。在古时候,像第二次大战时候还有,农村里面,锅打破了,碗打破了,还能把它补起来,锅漏匠就干这个生活。补一个碗、补一个锅多少钱?大概一、二个铜板。非常辛苦,这个生活很可怜。
到四十多岁,人愈老愈害怕,老了怎么办?他也没有家。他跟谛闲老和尚同一个村庄长大的,他现在当了法师出家了。那个时候谛闲老和尚在观宗寺做知客师,常住有一份职务给他。这个从小的玩伴找到他了,看到他出家不错,你看,有住、有吃的、有穿的,一点都不操心,他很羡慕,一定要跟他出家。谛老说你不行,你要出家,住在寺庙,五堂功课你决定不会,那寺庙没人瞧得起你;你要学讲经,你不认识字,四十多岁了,你要学来不及了。可是他赖著不走,一定要出家。谛老给他纠缠得没法子,最后说,你真的要出家,我们有条件。行,什么条件我都接受。他说,那你真要听我的。他说行,听他的。给他剃度了,剃度不住在庙里,住在庙里人家欺负他。送到乡下,宁波乡下有废弃的小庙,没人住的破庙找一个,让他一个人住那里边。在附近找几个佛教徒照顾他的生活,每个月给他送一点米,送一点油盐。找了个老太太照顾他,给他做两餐饭,中饭、晚饭,早晨他自理。
这么安顿下来,就只告诉他一句话,南无阿弥陀佛。他说你要听,你就念这一句话,一声接一声不要间断,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昼夜。你看,他就学了这么一句,念了三年,感应现前了。他也没告诉任何一个人,只是在往生前一天,离开这个小庙进城去了,看看朋友。大概还有几个亲戚朋友,告别去的,也没有告诉人家。好久没见面,几年都没见面了,看看。晚上回来了,告诉烧饭的老太太,说老太太,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了,中午,明天中午不要替我烧饭了,也没有说什么原因。老太太认为,今天出去看朋友,可能明天朋友请他吃饭,不要烧饭了。
到第二天,快到中午,老太太不放心,到庙里来看看师父。那庙门都是开的,因为它这个破庙,门也不需要关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叫没有人答应,结果突然发现师父在佛像面前站著,动也不动。叫他也不答应,仔细一看,他死了,往生了,站著往生的。这大家慌了,赶紧找这些邻居、学佛的朋友到观宗寺去报信,把这个事情告诉老和尚。谛闲老和尚赶过来,三天,一个来回三天,他站三天,老和尚来替他办后事。谛老欢喜,称赞他,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比不上你,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也不如你。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是福报,讲经法师是智慧,这就是那些有大智慧、大福报都比不上你。为什么?你到极乐世界去了。看这样的功夫,你的品位决定是上辈往生,上辈往生生实报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那是他的地位。三年。你问什么原因,就是一心,就是此地讲的一心专念,清净心专念。
这个人真老实、真听话、真干,他修行一点压力都没有,累了就休息,休息起来就干,就不休息,不分昼夜。三年,这样殊胜的成就,为什么?暗合道妙。这几句话他全做到了,平平常常,老老实实,绵密念去,暗合道妙,念念离念。他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妄想、杂念统统放下了。这个可以说,中国佛教近一百年来,这第一人,没有人能跟他比得上,他没有杂念、没有妄想。真正成就,是修行人最好的榜样。
另外一个,也是倓虚老法师讲的。这个锅漏匠跟倓虚老法师算是师兄弟,锅漏匠是谛闲法师的徒弟,倓虚老法师是谛闲的学生,他们是同辈分。还有一个,倓虚老法师亲见,亲眼所见的。他在哈尔滨建了个道场,极乐寺,哈尔滨极乐寺是倓虚老法师建的。我记得他在东北建了十几个道场,长春的般若寺是他建的。极乐寺建成之后,他想传戒,道场才有清众。道场人少,传戒,有些人就可以留下来,道场人丁就旺了。请谛闲老和尚做得戒和尚。传戒的时候需要用人,要义工,消息传出去,有个修无师找倓老跟定西法师。那个时候倓老是住持,定西是当家师,来讨一份工作。定西法师问,你能做什么?他说,我能照顾病人。传戒期间当中,伤风感冒的这些病人需要照顾,他专门照顾病患。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工作,他就住下来了。那个时候的戒期是五十三天,现在都缩短了。实在讲,五十三天已经是不如法了,古时候传戒,三坛大戒是分三次传的,不是一次。沙弥戒,受沙弥戒之后,总得三年到五年才能提升到比丘,再传比丘戒。比丘戒传了之后,也都过几个月才提升到菩萨戒。他是要真修,要经过考试测验,不是一次就了事。所以这都不如法,佛法之衰它有道理的,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且古时候出家人很不容易,出家要经过政府考试。考试及格,那个时候皇帝发证书给你,这个证书叫度牒。你有这个证书,你到哪里出家,皇帝不管你,你拜谁做老师也不管你。可是你出家,你的师父一定要看度牒,没有度牒不敢给你剃度,剃度是犯法的。所以,出家人的素质很高,有德行、有学问,只要是出家人,没有人不尊敬你。你的一般学术的程度相当于进士,再考你三藏经教,通过之后你才拿到度牒。度牒是什么意思?皇帝承认你,你可以做我的老师,叫帝王师,这个身分多高。任务是什么?代替皇上教化众生,是这个意思。皇上对你恭敬,文武百官哪一个人不恭敬?他在社会上有这么高的地位。
这个制度是顺治皇帝废止的,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对这桩事情有很严厉的批评。在我想,当时他废止,大概是他的私心,因为顺治出家了,顺治出家,谁给他度牒?所以他废止了,不需要度牒了,他出家方便。那个时候出家,行,为什么?真正想出家,有学问的、有道德的人很多。所以我们一直能够看到,康熙、雍正、乾隆多少高僧辈出,盛极一时。虽然是开放了,但是还是真正有实学的人他们愿意出家。我们看这三朝,一百多年,康熙、乾隆、雍正这三朝这一百多年,祖师大德,别的我们不知道,我们看著述就知道了,留下来的东西,经论的注解、个人的著述,编入论藏里头。就能够看到,佛教兴旺盛极一时,是清朝黄金时代。
康乾盛世,超过贞观、开元,超过汉朝的文景,这什么原因?为什么会超过?这三个皇帝对于儒释道经典真正下功夫了,而且经常不断的礼请儒释道的这些高僧大德,到宫廷里面去讲经教学,皇上带著嫔妃、文武百官真的接受教育。儒跟道的这些典籍都收在《四库》里头,佛教,那是皇上特别尊重,另编一套,叫《龙藏》,没有把它编在《四库》里头,道教的东西在《四库》里头。看出那个时候的人,我们现在怎么能比,他们的东西我们真能看懂吗?说老实话,看不懂。今天最重要的大事,要恢复文言文。佛经的翻译,在当时是用最浅显的文言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变文,变化的变,称为变文。最浅的文言文,便利流通,让一般人程度不高的人都能看得懂,这是古来祖师大德的用意。所以佛经跟古文、儒的典籍一比较就浅很多,这便利流通,皇上认真学习。
这些事我们要知道,真正成就,不一定识字,不一定念很多书。锅漏匠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有那么辉煌的成就。修无师到极乐寺住了没几天,就向两个和尚告假。倓老比较有修养,来去自由,随便。定西法师就责备他,你这个出家人怎么没有道心?传戒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你为什么不能等戒期圆满就要走?修无师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往生净土。这两个人一听,往生,什么时候?不出十天。要求老和尚准备两百斤柴火,火化。修无师没有出家之前做泥水匠,都是做苦工的,不认识字。他是修苦行,在道场,别人不干的事情他全干。他就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除一句佛号之外,他什么都不懂,就是常住里头做苦工的,修苦行的,就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大家知道了,这也是难得一桩好事,这个戒期当中有人真正往生,预知时至,这个不容易。
到第二天,修无师又来了,告诉两位老人,明天我就往生。赶快给他准备。到第二天,他要求最好有几个出家人助念送送他,就有十几个人帮他助念。这些人说,修无师,你到极乐世界去了,你也得像古人一样,走的时候留几首诗、留几首偈子给我们做个纪念。他说,我很苦恼,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一生修苦行,我也不会作偈,也不会写诗,不过我有句话告诉你。告诉大家,「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了感觉得很踏实,念佛送他往生。谛闲老和尚来到的时候,看到这个情形非常赞叹,认为这是出家人最好的榜样,老实、听话、真干。讲经不会,佛事不会,做苦工行,他就干这个。而且干得非常认真,干得非常俐落,所以大家也很喜欢他。走的时候这么潇洒、这么自在,都是一句佛号。工作不妨碍念佛,念佛不妨碍工作,真正成就。念佛人到后来不能往生,那真叫冤枉!
经教、注解为什么?为的是帮助我们建立坚定的信心、坚固的愿力,绝不动摇。这一生当中,往生是真实的成就,修其他的法门,没把握。我搞了一辈子,二十六岁学佛,三十三岁出家,出家就讲经教学,到今年五十五年。我在八十五岁,看到世界这么多灾难,彻底回头,对于过去所学的这些经论,没有把握往生。《华严经》不讲了,讲了四千多个小时,专讲《无量寿经》,做自己往生的资粮。而且专讲黄念老居士的《大经》注解,讲一遍一千二百个小时,一天讲四个小时要讲满三百天,我就干这个。其他统统放下,国内外所有活动我也不参加了。除非是真正于整个世界和平有帮助的,我可能出席一次,不是有这么大影响的我都不参加。念佛求生净土要紧,只有这桩事情是真的,其他事情都是假的。搞假的就是搞六道轮迴,搞真的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两条路摆在我面前,我选往生极乐,不再搞轮迴。所以,对这个世间事情彻底放下了。世间事情随缘,样样是好事,你们怎么说好,都好,我没有反对意见。古人所说的,各人因果各人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底下说,「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为最易。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实相故」。古大德有句话说,「念经不如念咒」,跟这个地方说的意思相同,「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经念了的时候你会生解,这一句什么意思,这段什么意思,你会起心动念。实在讲,这种念经叫不老实,他所学到的是佛学常识,真正佛法他没有学到。要怎样学到?《起信论》上教给我们学习的态度,可不能忘掉。听教,听教就是听讲,要遵守三个条件,「不执著言说相」,你只听,不要执著,「不执著名字相,不执著心缘相」。心缘相,我想想这什么意思,这句什么意思,这叫心缘相。一定要知道,世尊说法完全从心性里头流露出来的,那就是说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佛所讲的经没有意思,你所讲的这些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什么时候能见到?你明心见性的时候就见到了,才真正见到佛的意思。换句话说,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大可不必去想经上的意思。念,好,念什么?没有意思,这是直接接受如来自性里头的真言。经很容易让你生这个意思,所以不如念咒。咒什么?咒,不知道它什么意思,不容易生起心缘相。
佛就更好了,更简单,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是一句咒语,咒语就是愈短愈精彩,愈短力量愈大。所以,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可是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利益,你了解得愈多,你的信心愈深,你的愿心愈坚定,绝对不会动摇。坚定的信心,相信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而且有时候还可以说,我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念佛只要功夫到,什么样功夫?不是太高的功夫,功夫成片就能随意往生,还有寿命可以不要了。我相信,像锅漏匠、修无师都不是寿命到了,不要了,就走了。他在那个地方表法,在传戒道场里面表法,示现念佛往生,给大家修行做个证明。锅漏匠也是表法,身体很健康,没有一点毛病,怎么说走就走了?真有这个功夫,他留在这个世间,觉得没有什么可做的,他就走了,佛就来接引他。想什么时候去,佛什么时候就现前,你说你多自在!念佛法门无比的殊胜,至心,十念必生。
后面有两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两句很重要。照佛的意思说,这两种人「罪恶极逆于理」,这叫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又名无间业」,这两种人不能往生。「《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哪五种罪?「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又《华严经孔目章》第三卷说,「五逆,谓害父,害母,害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初二」,前面两种,父母,「背恩养」,这大不孝。次三种「坏福田」,害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这三桩事情是人中大福田,你把它破坏了。破坏什么?人没有福了,这个罪多大,三宝是人中福田。「至于常言之五逆」,我们平常一般讲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意思都相同。但是平常讲的这个,比前面所说的,《阿阇世王问五逆经》讲的,《华严孔目章》所说的,把出佛身血摆到最后,破和合僧摆在前面,次第不一样,后面这个次第意思更深。
「犯此逆者,身坏命终,必堕无间地狱,一大劫中,受无间苦」。这个地方,受苦说出来了,说多久?一大劫。无间地狱,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这一段,在第四页,这是节录《三藏法数》里头的。「谓有罪众生,至彼受苦」,这个彼就是无间地狱,为什么叫无间?「无有间歇」,他受苦没有中断的。进入地狱到出来,当中没有间断的,所以叫无间。「此于八热中又为最重之狱,成实论明五种无间」,所以称为五无间,五种。第一种叫「趣果无间」。这是极重的罪,人寿命尽了,在这个地方断气,没有中阴身,直捷就到地狱去了。这叫趣果无间,罪业太大了。如果修善,修大善,譬如讲往生极乐世界,也是趣果无间,没有中阴。有间是中阴,无间是没有中阴,直捷去了。生天也是直捷去,没有中阴,人间大福德人也没有中阴。除此之外,都有中阴身。一般人讲中阴四十九天,俗话说了,人死了,灵魂四十九天之后他再去投胎,这四十九天是中阴身。中阴身七天有一次生死的苦难,所以中阴超度,七天给他做一次佛事,让他减缓痛苦,也挺有效的。
「趣果无间,谓有极重罪者,即向彼狱受其果报,无有间歇」,非常之苦。早年,我请台湾一个著名的画家江逸子,他跟我同学,画了一幅「地狱变相图」,是依道教《玉曆宝钞》做底本,再加一些补充,画出来的。这个图画了之后我很有感触,我就想到,佛一定讲过,我们没有留意。所以我就派了三个同学查《大藏经》,把《大藏经》里讲到地狱这个状况统统节录下来,编成一本书,这么厚,编成一本书。我题的名,书名叫《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一共二十五种经论里头抄出来的,比《玉曆宝钞》好。《玉曆宝钞》只讲到果报,因讲得不全,什么原因堕的,说得没有佛说得好。这部书对于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果报,说得比道教还要详细。所以我就希望将来有人再画地狱变相图,用这部书好,这是佛经里头节录出来的。
因果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这些我们要细心去读,去观察、去体会。因果从哪里开始?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跟宇宙同时开始的,同时有的。我们疏忽了,忘记了,不知道事实真相。晓得事实真相,绝对不敢动一个不善的念头,为什么?起心动念就有因果报应,何况造作这些罪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