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211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下载地址:
https://js1.amtb.cn/media/himp4/02/02-040/02-040-0211.mp4
(请用在新的浏览器打开下载)
点击进入mp3 返回文字版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一集)  2013/3/8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21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七十七页,倒数第四行,从第一句看起:
  「于此三事,决定期愿。初是如来断德正因」。这个初,就是随事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断德,断是断烦恼,是了生死。「次是如来智德正因」。这就是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成就智慧。「第三」,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恩德正因」。全是说的正因,断德的正因,智德的正因,恩德的正因。「三德合为无上菩提之果」,具足这三德,这是无上菩提的果德。「即是三心,总为无上菩提之因。」无上菩提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分开来讲四种,四种合起来就是一种,就是无上菩提。
  三德,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说明,在参考资料第十页。「三德,指智德、断德、恩德,即佛果功德的三分。出自《佛性论》。」我们接著看下面,「佛果满足一切诸智、照了一切诸法,有无碍自在之德,名为智德。」智德、断德、恩德全是自性本具,只是众生迷失了自性,这三德不能现前,并不是失掉,只要是自性具足的,永远不会失掉。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没有别的,无非是帮助众生回归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圆满现前,佛的教化就大功圆满告成。佛有没有得到?佛没有;我们自己有没有得到?也没有,因为是自性本具的,以前迷了,现在觉悟了,就如是而已。所以佛在经上说,《楞严经》上讲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所得到的智慧、神通、道力,统统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只是恢复而已,不是真有所得。从迷,迷是烦恼、妄想、习气、业障,这些东西迷的时候有,觉的时候没有,也是无所得。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性里头本有的,觉了之后统统现前,并不是新得来的,也是无所得。
  迷悟,两种相不一样;迷悟,两种受用不一样。迷是不觉,悟是一念觉。于是我们就懂得,佛所开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目的就是一个字,觉;门门都能够启发我们的觉性,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选择法门要契机,也就是适合自己修学,这叫契机。学起来不太难,自己欢喜,一生当中可以成就,这叫契机。这个法门太难,对你来说太生涩,那就难。难,不容易成就,叫不契机。一定要选择我们欢喜的法门,学起来容易,很轻鬆。譬如念佛法门。但是念佛功夫不得力,这是什么原因?你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没放下。这是谁都帮不上忙,佛菩萨对你也用不上力,这个必须你自己觉悟。佛帮助你觉悟,但是真正觉悟一定要放下,没有放下不算觉悟。没有放下,这叫信解。你能相信,你能理解,不错了,后头要行。行是什么?行就是放下,放下之后你就证果。
  惠能大师放下,证无上菩提佛果。放下少分证小果,放下多分证大果,完全放下证究竟的佛果,全在放下。我们今天自己功夫跟别人比,不如人。其实,不是不如人,是别人放下我没有放下,我能放下跟他无二无别。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一生感激老师,特别是章嘉大师,第一天见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他说,学佛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两句话,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在大乘教里头,看破,观门,止观;放下,止门。止帮助观,观帮助止,止观不二。我那个时候是刚刚入门,要给我讲止观,我不懂。老师以善巧方便,用看破放下这个名词来跟我说,我能体会,虽然不是很深,有这个概念,这种说法对现在人很有效果。这首先教我们看破。
  「佛果满足一切诸智」,满是圆满,足也是圆满,没有欠缺。这一切诸智,说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全是自性本来具有的。他有能力「照了一切诸法」,照是照见,了是通达明瞭,一切诸法的体、相、作用、因、缘、果,无论是从事上说、从理上说,他全明白,这叫智慧照了,照见、明瞭一切诸法的真相。「有无碍自在之德」,真正见到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对你就不产生障碍,你的自在就出现。这个墙壁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身体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假跟假没有障碍,所以你可以自由的通过。现在为什么不能通过?我们认为自己身体是真的不是假的,墙壁也是真的不是假的,那隔一个墙你就不能通过。什么时候真正能通过?在小乘,三果圣人。三果叫阿那含,四果是阿罗汉,他们能通过。为什么?他们知道这个东西真的是假的,没障碍。阿罗汉能分身,三果也能分身,这些物质障碍对他都不起作用。
  这些现象在你忘我的时候会出现。圆瑛法师《圆觉经讲义》,这是老人最后的一部著作。他的东西很多,而是以《楞严》跟《圆觉》这两部讲义最精彩,是他晚年一生修学的功夫写出来。我记得是《圆觉经讲义》的序分里面,他讲了他自己一个故事。他是有一天在寮房里面打坐,突然想到一桩重要的事情立刻要出去办,他的速度很快,下了座位之后他就出去了。出去到外面他忽然想到,我门是关的,好像没有开门,怎么出来了?回头一看,门果然是关的,里面是拴著,推不进去。他在这一刹那之间,这叫一念之间,他没有想到我,也没有想到门,他就出来了。再进去就进不去,里面是关著的。我们就知道了,平常为什么我们这门关著进不去?我想到有我,又想到那是门,里头关了,怎么进去?无我、无门的时候,它就不成障碍。
  现代科学说「以心控物」,这句话有了证明。虚云老和尚《年谱》里头有一段故事,过年的时候,寺庙里头也应景,老和尚住茅蓬,茅蓬距离寺庙还有一段路,通常大概要走半个钟点,有个几里路,他到寺庙去拿一点粮食、油盐,回到茅蓬里面去。那个时候黄昏,天还很亮,他回去。老和尚是修禅定的,虽然走著路,他的心很清净,一念不生。大概走到半路上,遇到庙里面两个同参,都认识,看著他们打著灯笼。走到面前,这两个人说:老和尚,天这么黑了,你怎么没有个灯?他说天这么黑了,虚老和尚感觉到天一下就黑下来。他没说这个话的时候,他没有觉得天黑,很亮,他们打灯笼从外面走,他都能看见。这证明境随心转,他能把那个时间,黄昏的时间止住不动,永远是那个境界。等到别人一提醒,这个境界立刻失掉,天就暗下来。这就是我们有碍,不自在。
  声闻、缘觉、菩萨这种三乘人,没有证得圆满菩提,他少一分烦恼,他就得一分自在。于是我们就明瞭,修行修什么?不是经论读得很多,不是拜佛拜得很多,也不是念佛念得很多,也不是打坐一天要十几个小时,不是,不是这样的,全在放下,放下就是!我们的功夫不得力,就是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不知道一切法跟自己的身心都是假的,众缘和合而生,缘聚则有,缘散就无。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在这个里头起了分别执著、起心动念,就错在此地,所以智慧变成烦恼。
  下面说,「断除一切染污无知」。断除一切染污,这句话很重要,特别是我们生活在现前的社会。今天地球染污了,大地土壤染污了,所以种的这些植物也都有染污,水资源染污了。抗战期间那个时候,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农药,也没有化肥,大地、河流基本没有染污,所以河里面的水都可以喝。乃至于稻田,稻田灌溉的水,你看田里的小水沟、灌溉的水都很清,你细看,里头有小鱼在那里游,那个水我们捧到口里就可以喝,乾净。没有听说过什么污染,这种名词没有。野生的这些果实,我们那时小孩採来就吃,没听说哪个生病的。现在无论是野生的、自己种植的,统统都有污染,不敢随便吃。水一定要经过过滤,早年长江、黄河的水都可以去喝,一点问题都没有,现在没人敢喝这些生水。环境变了,人心变了。
  今天严重的染污,环保意识现在很高,连小学生都懂得环保。能不能产生效果?有人问我。我说,很难。什么原因?染污的根源在哪里?要从根拔除,这才能有效果。根是在念头,起心动念,源头是这个地方。染污的大根大本就是身跟心,我们的心被染污,我们的身体被染污,不知道身是假东西,五蕴和合的假相认为是自身,这个执著产生贪瞋痴慢疑五种染污。严重的染污产生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个麻烦严重了,这个麻烦大了,造成身心的疾病,对居住这个地方带来灾难。灾难不是自然有的,大自然是最健康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而是我们今天把大自然的环境破坏,所以大自然灾难现前。佛常说,一切法不离自心,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今天想的是什么?他心里想的我们不知道,听听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就知道他想些什么。他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对自己身体带来疾病,对居住的环境带来灾难,这从这里来的,这就是一切染污无知。
  「不染污无知无所馀」。我们得反过来,不染污、不无知,这个不字是贯下来的,这就是真修行,这个功夫真得力,努力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精进。「有二乘所断不及之德」。二乘不染污、不无知,但是他并不完全乾净,他还有所馀。无所馀是彻底不染污、不无知,彻底不无知是智德,自性智慧现前;不染污是性德,自性清净心现前。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就是不染污;「本自具足」,那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这个是声闻、缘觉二乘所断不及之处。二乘所断见思烦恼,尘沙没断、无明没断。大乘菩萨尘沙、无明都断了,叫断德,断得乾净。智德、断德是属于自己,智德是看破,断德是放下,这完全是自利。能自利才能利他,不能自利,怎么能利他?利他是恩德,就是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利他。
  「依利他摄化的誓愿」,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而有救护众生究竟解脱之德,名为恩德。」现在人只知道照顾自己,不知道照顾别人,叫自私自利。实在说,自私是真的,自利是假的,自私的人怎么会得到利益?哪有这种道理!这个事情学佛的人要搞清楚、搞明白,利他才能真正自利,不利他就不知道自利。诸佛如来只有一个念头,利他,所以他自己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智德、断德、恩德这三种德他都圆满,这三种德都叫功德。所以凡夫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自利;他自以为是自利,其实他是自己伤害自己,哪里是自利?觉悟的人,知道自利,知道利他,一定是先自利后利他。先自利要从断德下手,把一切不善的、邪恶的,统统断掉、远离掉,起心动念与性德相应。在佛法里面讲,与十善相应,与五戒相应,与六度相应,与六和相应,这成就大德。迷失自性的人,他的思想、见解、言行跟这个完全相反,跟十善相反就是十恶,跟五戒相反就是破戒,跟六度相反就是违背菩萨行,他走到哪里去?他走到三恶道去了。
  在中国儒家,这传统文化里面,与德相应的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也是性德。现在人有没有?不能说没有,很少。伦常没有了,社会乱了。伦常是国家大治、社会祥和的大根大本,这个东西要是没有了,社会就大乱,灾难就会兴起。为什么?不善的心行之所感召,这么来的。特别在大乘佛法,可以说对整个宇宙万事万物理事因果都讲得非常透彻,讲明白了。这个明白就是看破,佛帮助我们,只能帮助到此地,明白之后自己要放下,这就是修行在个人。老师教你,只达到圆满的信解,后头行证要靠自己。老师为我们启发,我们自己得真干。如果有信有解,自己没有去做到,那谈不上功夫,谈不上实德。实是实实在在,没有实德,谈不上有功夫,得世间名利可以得到一些,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它就变成世法,它不是出世法。
  菩萨帮助众生,就是救护众生究竟解脱。究竟解脱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帮助你脱离六道轮迴,这是恩德,恩德之小者;帮助你脱离十法界,这是恩德之大者;帮助你脱离实报庄严土,证得究竟圆满,这是恩德的究竟。大乘佛法能做到救护众生究竟解脱,它所用的方法第一殊胜、最极方便无过于信愿持名,法藏比丘为我们开的这个法门。这是过去,时间很长很长,我们无法去形容它,他发的大心大愿。这个大心大愿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八个字,「救护众生究竟解脱」。他这不是口号,他做到了。他用什么方法?建立道场。这个道场就是极乐世界,提供这个修学环境给你,你在这个道场一生决定成佛。为什么?这个道场上课是不间断的。这个道场能够包容遍法界众生,因为它是法性土,它远离阿赖耶,阿赖耶是生灭法。我们这个世界,阿赖耶变的,一切万法有生有灭。法性土没有生灭,无生无灭,所以称为无量寿。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无量寿的身与土,保证你一生证得究竟圆满,这是可以相信的。
  《华严经》里面讲,「修极有三」,修行到顶点、到极处了,有三种。第一个,大悲到极处。其实这三种极都是我们自性的本能,是我们自性里具足,不是从外来的。迷失自性的时候,这个心量愈来愈小,小到什么程度?小到连自己都不能包容自己。这种人很多,最明显的代表就是自杀。好好的人为什么自杀?自己都不能包容自己,才走这个路。现在自杀的年龄居然到小学生,常常听到小学生自杀了。老人自杀还情有可原。人老了,住在老人院里头孤苦伶仃,物质生活虽然有人照顾,精神生活完全没有,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坐吃等死,他的心情多苦闷,他才走这个路子,他认为生不如死。他不晓得事实真相,死了更苦。所以过去一九七0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个人有智慧。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非常複杂,这么多複杂问题里头去找头绪,那根在哪里,你把它找到。根就在养老、育幼,这两桩事情做好了,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真的,养老育幼是中国人的特长,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但是今天的中国人的养老育幼,中国人也把它丢掉了,没有了。二次大战的时候还有,我这个年龄还看到。什么时候?十岁左右的时候看到,大概十六、七岁以后就没有了,中国传统的家没有了,就是大家庭。我生长在农村,我们农村里头有个大户人家,是大家庭。我记得他们兄弟一共十个人,没有分家,生活在一起。这个村庄它姓宛,宛的村,那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我小时候念私塾,就是他们的家学。我父亲的姐姐嫁到那边,我的姑妈。我的姑父是他们十兄弟里面,老几我记不得了,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那个时候这个家庭上下差不多还有两百多人,家里头有子弟学校,就是私塾。子弟学校在祠堂里面,祠堂是养老的活动中心,也是小朋友的学校。小朋友下课就会跟老人在一起玩,所以老人有天伦之乐。到退休的年龄不工作了,回老家,叫落叶归根。归根是干什么?养老。中国人一生最幸福的是老年,老年快乐,儿孙满堂,我这一家晚辈都是自己亲属。给小朋友讲故事,都是讲他自己一生的经历,真实,不是假的,传授给小朋友。小朋友在书本上得到的知识,从老人经验当中体会到。私塾里面的先生,家庭人没有一个不恭敬的。居住在这个地方,这地方上几个村庄,周围几个村庄有了纠纷,出了事情,不找警察。那个时候没有警察,乡下没警察,找私塾先生来评理,听他一开导就化解了。
  中国社会几千年的长治久安,一直到今天这个国家、民族还存在,还没有灭亡,靠什么?确实是靠家。中国的家,对国家社会做出最伟大的贡献。古代的教育不是国家办的,都是每一家办的,培养人才是自己的家学。国家只是开科取士,就是办考试,来选拔人才。县,考秀才,这个县办的考试,考中的时候,秀才;省,考举人;中央办的考试,考进士。在从前学位最高的是进士,举人、秀才。秀才最优秀的有做到县长的,多半是做幕僚;举人这样的身分,从政的话,大概都是县市长;进士的地位就高了。退休之后回家养老,所以它社会不乱。从前帝王真的叫垂拱而治,只要每个人把家庭管好,人就都教好了,人人是好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好事,没有人干伤天害理之事。
  家庭教育首先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因为没有这个教育基础,这个家会乱。你想,一家一、二百人生活在一起,不好管,所以规矩非常严格。大家庭的好处就是育幼跟养老;缺点,没有像现在人这么自由,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家庭是有规矩的,从上到下个个都要遵守规矩。《弟子规》是共同的规矩,每一个家庭必须要学习的。除《弟子规》之外,每个家庭有它自己的家规,这些资料都写在家谱里头。你看看家谱里头都有家训、家规,那就是属于这一类的。老祖宗定的,人人要遵守,违犯的有处分,家法处分。所以家整齐了,家齐而后国治。
  古时候念书的人,他们希望从事哪个行业?做官,从政。从政这个行业是世间人最羡慕的行业,为什么?地位很高,地方领导官,官员;待遇很好;第三个,他没有事情做,没有案子办,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个月要有二、三件案子就很多了,你们这个地方怎么会这么多事?人都被家里教好了,所以县官写几个匾额送到人家庭,这家庭子弟好,表扬他们、奖励他们,让家家都向他学习,他做社会好榜样。子弟参加考试,考取举人、考取进士,县官一定会送匾额挂他家里去,「进士及第」,庆贺他,这就是家里出人才了。有不做官的,一生从事于教学,办一个书院,那就比家学的范围大,能够收所谓是天下人才,喜欢研究学问的在一起。这个就称什么?我们今天讲高等学府。它不是像现在大学有很多科系,没有,它的科目只有几种,有老师传授,有自己去研究,讲学、著书,传播文化,这也是个了不起的大事业。文化兴了,人人都明理,人人都懂规矩,社会就祥和。今天世界社会动乱,主要就是文化、教育没有了。伦理的教育没有人讲,道德的教育没有人讲,因果的教育没有人讲,宗教的教育没有人讲,问题全出来了。这四种教育要是昌盛,人心是平和的,人心是善良的,社会自然安定祥和,太平盛世这么来的。不讲学,哪来的太平盛世?
  我在日本讲经,日本的法师来听经,告诉我,四百年前日本的寺院庵堂没有不讲经的。我相信,为什么?日本佛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隋唐时代,大批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大多数的人不是亲近智者大师、就是亲近善导大师,所以这两个大德在日本是始祖,他们佛教的始祖。学生回去之后建立宗派,日本有十三个宗派,对于祖师非常恭敬。祖师殿里面塑的善导大师的像、智者大师的像,我们能看到,在中国看不到。在日本到处能看到,看到日本人尊师重道,于是我们就想到日本人的孝亲尊师。但是他们丢掉四百年了,接受西方的科学,疏忽了传统的教育,这非常可惜。中国接受西方科技,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所以我们比日本晚二百年。这二百年当中,前面一百年疏忽,还有讲的,没有真正做了;后面这一百年,民国这一百年,满清亡国之后,讲的人都没有了,所以变成这个样子。儒释道都要有人讲,讲得不好没有关係,认真努力,一遍一遍的讲,讲久了,自然就能讲好。讲,要行,别人不干,自己要干,要依教奉行,这才能有进步,才会提升。
  中国的学术太丰富,科目比一个完整大学丰富得太多太多,不是现在学校能够相比的,什么都有。中国人教学的理念是著重悟性,开发悟性。从小老师就著重这一点,小朋友悟性高的,就会特别留意,好好的培养他;悟性差一等的,学到一个程度之后教他学技术,他将来能够谋生,喜欢哪一行,去学哪一行。有悟性的,要特别教他。佛教传到中国,就像汤恩比博士所说的,中国古人心量很大,能够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佛教传到中国,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所谓相得益彰,儒释道互补,特别是戒定慧三学,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也就是教学真正的目的是教你开悟,不重视记问之学。
  现在这个学术界著重的是记问,叫广学多闻,常识很丰富,不精,一门都不精,这就是把我们的精力、精神、时间分散了。一个人一生时光有限,要不会运用的话,就白过了一生。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时间、精力专用在一点上,这一点就会放光,就有很殊胜的成就。所以中国著重在学术有专攻,从专攻里面会开悟。专攻,他就得定,佛法称为三昧。得定,定久了,功夫始终不间断、不散乱,他一定会开悟。不能大彻大悟,大悟是肯定有的。大彻大悟就见性,佛门里头有,儒、道里头没有;但是大悟,儒释道统统都有。修行功夫不能间断,提升境界不能间断,我们才会有真正成就。会学的人,学多少就放下多少,这种人在佛经教里叫真精进,有信、有解、有行,后面当然有证。
  「利他摄化」,这个愿一定要有,这是大慈大悲。我学了干什么的?我提升自己干什么的?只有一个目的,帮助苦难众生。帮助他什么?帮助他破迷开悟,这就落实在教学。教学著重在身教,也就是说要做出榜样给人看。贤首国师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上给我们提的四德,这四根本德,儒释道都可以通用,这四德是建立在大慈大悲的基础上。第一德,随缘妙用。随缘是恆顺众生,你才能起作用,这是真学问。妙用是什么?随缘不会被缘影响,这招就厉害。染缘,恶缘、善缘,顺逆统统都能随顺,而不被外头境界干扰,不被它影响。这是什么?这是智慧,定功。这样的人才能行菩萨道,才能度众生,才能给众生做好榜样。释迦牟尼佛在世做到了,你看他一生教学,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生不改变。真的随缘,国王大臣礼请他讲经教学,他答应,皇宫里面也能讲经,精舍里头也能修行,一点障碍都没有。经讲完了,别的地方请,马上就走了,对这里一点留恋都没有。他什么没有带来,走的时候什么也不带去,乾乾净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叫妙用。这是本身一定要做到,做到如如不动,叫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真功夫。
  第二条,那就是落实在教学。教学的根本是什么?为大众做最好的榜样,叫威仪有则。则就是规矩,这个具体来讲就是戒律。佛教人十善,他十善做到了。不杀、不盗、不淫,做到了;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做到了;不贪、不瞋、不痴,做到了。他没有做到,他不教人,做到了。教人不自私自利,自己先做到。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总集他的纲领,不外乎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总纲领,一切经论出不了这个范围。真正做到,表演给大家看,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身教,身教而后才是言教,以身教为主,言教其次。在中国古圣先贤亦如是。上古时代,大圣大贤居住这个地方三年,这地方周边的人都被他感化,恶人都变成好人。用现在的话说,连风水都改变了,这就是所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人真正修养道德,就是有个大福德的人,他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没有灾难,大家都接受他的教化,都被他潜移默化所感动,人人向善。
  所以大悲心比什么都重要,大悲心是爱心。悲是怜悯众生心,众生迷惑、愚痴、造业,受种种苦报,佛菩萨有善巧方便来帮助他、教化他,「入佛神通境。入佛神通境,但为益生,故此成恩德。」入佛神通境,为什么?是为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没有自己。真诚、真实,像毛主席所说的一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佛法心量比他大,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众生包括的范围大,还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成就恩德。
  第二,大智到了极处,「入佛力境。如来力境,悲智超绝无能及,故成佛智德。」帮助众生不能没有智慧,有慈悲心没有智慧,做不到。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清净心来。广学多闻是知识,不是智慧,有知识,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从最近这十几年来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人心坏了,社会乱了,联合国很关心。从一九七0年代开始召开国际和平会议,一年开很多次,到现在四十多年了。我有缘参加了几次,前后有六、七次,联合国主导的;不是联合国主导的,也有六、七次。十几次这些会议当中我们真正体会到,与会的这些会友都是专家学者、都是有博士学位,以大学教授居多,还有政府高级官员。我们冷静观察,这个世界衝突频率年年在上升,灾难一次比一次严重,让许许多多的会友对于和平丧失信心。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大家聚在一块都谈这个问题,很多人问我,对于世界和平关心,没有方法解决。其实方法很简单,教学、真干,我在这里给大家表演。我一个人教,这大家都知道,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如果有十个人、二十个人,我相信对于世界和平产生决定的影响。
  在这十几年当中,我是把我的经验告诉大家。我是一个极平常的人,没有学经历,老师看到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在台湾,劝我出家。为什么?没有人障碍。劝我走释迦牟尼佛的路子,这一句非常重要!教我学释迦牟尼佛;学佛,首先认识释迦牟尼佛,然后跟他学习。这样才发现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三十岁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一天也没有放鬆。教了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讲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这是释迦牟尼佛。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它不是宗教,把佛教看作宗教,是冤枉。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什么身分?他是一个社会教育家,本身一生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的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没有收人供养。他吃饭,每天出去托钵。一生没有道场,没有房子、没有土地,过的是流浪的生活,晚上树下一宿。上课,大家都坐在地上,自己坐在比较高一点的地方。天天讲经教学,没有一天放假。如果有放假,经典上有记载;没有放假,真正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所以佛法是师道,我们这就明白了。
  佛灭度之后,弟子们的弘传四面八方,这么好的教育,学生传授给大众。但是有的地方一、二百年没有了,三、四百年没有了,六、七百年没有了。阿富汗大概是七百年,印尼爪哇岛大概也是七百年,七百年前的佛教,大乘,有很多遗迹留在那边,七百年之后没有了。唯独中国到现在还存在,什么原因?中国人著重孝道。这就是基础好,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这个基础是最适合大乘佛法弘传、发扬光大的处所,它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完全一致。他们的功夫深,讲得比我们清楚、讲得比我们明白,用佛经来解释儒家的经典,就把儒家经典变成佛教经典,讲绝了。
  学这个是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放下。真肯放下,不难,放下名闻利养。现在出家的年轻人很多,出家之后就想著我要搞个寺庙,去搞个住持,完了,一天到晚忙这些俗务事情,忙不完了,哪有时间去做学问?所以我们知道这些状况,想建立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做什么?专门提供真正做学问的人到这儿来,我提供四事供养,衣食住行我照顾,你全心全意,你去研究经典,儒释道都行,专攻一门,十年之后你是全世界专家。这就是今天我们在马来西亚想建立一个汉学院,用意、目标就在此地。这个地方是很好的读书环境,首相支持,他知道这个东西好。文化没有国籍、没有族群的隔阂,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传统文化,人类传统文化,人人有分。只要你肯学,你就有分,这个东西就是你的。这个里面内容深广无尽,我们要学,只能从一点里头契入。真正契入之后,它的目标叫你开悟,真正开悟,全通了,不学也通。这个事情说起来很奇怪,其实不奇怪。大乘经上佛说「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从自性变现出来的,只要你见到自性,自性所变的一切法自然通达。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你的心是真心,不起作用的真心。这个心一尘不染,这个心广大没有边际,遍法界、遍虚空界,超越空间、超越时间,是自己的真心。遇缘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了,这是佛法。以后变成中国儒释道统统都走这个路子,都是教你学开悟,不重视记问之学。
  《学记》里还有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东方的学者重视开悟,从小教你背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都是手段,那不是目的。用这种手段帮助你恢复清净心,因为你心不专注,你就会分散、会胡思乱想,每天读这个书,书读得很熟,就是收心,目的在此地。正是孟夫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在外面的心收回来,是这个办法,这就是修定。一定要知道,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修定的方法,统统都是修禅定,念佛法门也是修禅定。所以《金刚经》上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门都会见性,你只要用这个方法都会明心见性。你说,我读《新旧约》能不能见性?能。读《古兰经》能不能?能。你只要用这个方法,只要心先达到清净、平等,后头觉就是开悟。不管什么东西,你只要是一门去读。因为它是收心的方法,所以完全没有差别,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用这个方法,你有没有耐心坚持下去,一直坚持到开悟。先得到清净,再得到平等,后面就会开悟。
  底下,第三,「自在极」,自在到极处。「入如来解脱门,尽一切障」,这个尽就是断得乾乾净净的,所有一切障碍全没有了,「心境自在,成佛断德。」统统断乾净,这个人叫成佛。我们常说,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佛的断德;不分别、不执著是菩萨的断德;只有一个不执著,是阿罗汉的断德。阿罗汉所断的是执著,不再执著;菩萨断了分别,不但不执著,分别也没有了;佛是究竟圆满,起心动念都没有。「若将三德与自利利他、自行化他、自觉觉他相拟配,则智断二德是自利、自行、自觉,而恩德是利他、化他、觉他。亦即三德齐全,则能得二利圆满、觉行穷满之佛果。」穷是达到究竟。学佛,他的动力能够坚持到底,从哪里来?从恩德来,就是度众生的大愿。度自己还可以懈怠,迟一点成就无所谓。看到这么多众生,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这怎么办?必须自己成就才能利益他,那对自己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得加功用行。
  基础太重要,基础就是戒律,所以我们迫切需求的是一个戒律学院。出家、在家都要守戒律。受戒不是几天,古时候三坛大戒五十三天,现在好像缩短成一个月,这都是形式。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上的修学,至少三年到五年,养成习惯,自自然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戒律,要养成习惯。一定要有个学校来培养,这才能把佛法从根救起。有这三、五年的训练,然后再一部经一门深入。一部经上下十年功夫,十年之后你就是这部经的权威。学《无量寿经》,以后大家看到你,你是无量寿佛;学《阿弥陀经》,你是阿弥陀佛;学《普门品》,你是观世音菩萨。今天找一个人,用十年时间学一部经的,找不到。所以十年之后佛法就大兴于世,这才能出得了人才,这是中国人的教学方法。中国人教学的理念跟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学相关的这些课程,要算多少学分,他给你算这个。结果是什么?知识。我们到外国学校一看,这才完全明白了,不看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