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第1页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校对手记

此《净土圣贤录》六校本是依据苏州灵岩山寺印行的上、中、下三册版本为蓝本。参校人员有定光、念西、杨建波、陈鸿、李宗远、文印。

净宗典籍校对专页
2004.01.19完成全三册六校


净土圣贤录(上册)

净土圣贤录排印流通序
  净土法门,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天姿聪明者,每以事简易而理庸常,遂致不加详审。不但自不修习,且复发为议论,阻止破斥他人之修持,以显己之高明。此正所谓遍观六合而不见睒毛,尽知诸法而不识自己之世智辩聪,自视为宗教皆通,佛称为可怜悯者。不思华严归宗,在于求生净土。文殊普贤,通皆发愿往生。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吾侪纵稍明教义,而烦惑未断,生死未了,一经再生之变,能不迷失乎哉。坯器未烧,经雨则化,此如来特开净土法门,俾上圣下凡,同于现生,直出生死之所以也。况彼二大士,久已成佛,示居等觉,以身率物,发愿求生。我何人斯,敢与彼抗。如是详审,定必幡然改图,遵如来普度圣凡之教,随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善导、永明等,诸大菩萨祖师之班,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作究竟大丈夫。谁肯以此大利益,甘让他人,而自己安住三界火宅,常受焦灼也哉。自大法东来,亲证三昧,现生得道而往生者,与具足烦惑,仗佛慈力,得以带业往生者,何可胜数。清乾隆间,彭际清居士,饬其侄希涑,辑录往生净土诸传。首弥陀,以示立此法门之教主。次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以示阐此法门之圣众。次往生比丘僧、尼、王臣、士庶、女人、物类,以示往生净土之四众。共五百余人,名曰净土圣贤录,是为初编。其间若圣若凡,若智若愚,同入如来大誓愿海,以渐证夫常寂光乐。观此,知净土法门,犹如大海,普纳众流,亦如太虚,遍含万象。尽法界众生,无一人不摄其中,尽法界诸法,皆由此得其实际。以其为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三世诸佛之总持要道故也。至道光末,莲归居士胡珽,辑乾隆后之往生者,得百数十人,名为净土圣贤录续编。咸同之际,兵劫弥漫,提倡者少,稍形寂寥。近来世道人心,愈趋愈下。凡具通方眼,存救世心者,莫不提倡因果报应,信愿念佛之法。具正知见者,无不靡然风从。故数十年来,又辑二百余人,名为净土圣贤录三编。此稿乃德森师所辑,今已排竣,故为叙其缘起。在昔无轮船、火车、邮局、报馆,虽地邻疆址,每各不相知。故古之法道大兴,而所记往生者,千数百年,只数百人耳。一以记录缺乏,一以古书散佚。若如今之各事便利,虽数十万,亦不为多。阅者切不可以古论今,谓为未必皆实。亦不得以今论古,谓为法未大兴。试思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于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今则千里之遥,朝发夕至,加以邮电报纸,故虽数千里外,悉可即知。然犹多有未记者,使一一记之,真不胜其多也。愿举世之人,各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基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修持。则生为圣贤徒侣,没入如来封疆。其为利益,非佛莫知。普愿见闻,各各勉旃。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仲夏,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净土圣贤录原序
  至哉净土之教,其诸圣人所由以践形者乎。孟子曰,形色,天性也。知形色之为天性,则不容离土以言心。知天性之为形色,则不容外心以求土。离土以言心,是以天性为有外也,其所谓心,一介然者而已矣。外心以求土,是以形色为有外也,其所谓土,一块然者而已矣。是皆不明乎践形之说者也。华严圆教,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普贤偈曰,一切刹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此践形之极则也。又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此践形之正轨也。或以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何得偏指西方,有乖全体。曾不知华藏海中,一尘一毛,具足十方无边器界。极乐庄严,亦复如是。然则但见阿弥陀一佛,即已遍见十方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土,即已遍历十方佛土。何以故,即一即多,无二无差别故。唯此法门,我释迦世尊,金口所宣,十方恒河沙诸佛所共赞,诸大菩萨流通护持,转转无尽。自大教东来,单传直指外,以念佛得度者,若缁若白,未易悉数。际清素服儒风,兼修净行,常欲荟萃旧闻,用资警策。而日力仓卒,因循至今,会兄子希涑,初发信心,愿成此录,以坚向往。因为标指体要,载稽经论,次支那著述,续以耳目所及,斟酌损益,勒成一编,名之曰净土圣贤录。庶几见闻随喜,得预法流,一念归诚,同登彼岸,岂不善哉。诗有之,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夫净土,亦圣贤之丘隅也。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得所止矣。而下学之功,莫先于知止。故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经云,彼国常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心耶,土耶,形色耶,天性耶。直下知归,绝诸戏论。莲花种子,只在当人。览是录者,其诸有乐于践形之说矣乎。践形者,往生之谓也。乾隆四十八年,孟春之月,净业学人彭际清撰。     
净土圣贤录发凡
  一.凡录往生者,只载支那著述。至经论所明净教缘起,多从阙略。譬之治河不由积石,导江不自岷山,既昧其原,其流将壅。兹首标教主,著所宗也。次观音势至,明有辅也。普贤文殊,左右遮那,而同赞西方,同扬净业。故知十方诸大菩萨,莫不以净土为归矣。至如西天诸祖,及诸论师,即不尽著往生之验,而既登果地,岂局东西。凡诸议论,有关斯教者,亦并著之,广资劝诱云尔。
  一.华严入法界品,如德云比丘、解脱长者、鞞瑟胝罗居士,俱不离念佛而入解脱门。乃至一念之顷,现无边刹土,见无量诸佛。斯唯达自心原,穷诸行海,方能亲证如斯三昧。修净业人,决当刳心顶受。然事属通途,不专一刹。理周沙界,匪局西方。倘滥入此编,恐有乖全例。故概略其文,独标其义如此。
  一.历代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诸书,但载诸师事迹。而议论激扬,概从简弃。云栖往生集,又唯标事验,行实罕详。遂可合张李为一身,溷淄渑而同味,览未及终,倦而思卧者多矣。兹则该罗细行,圆具全身,综贯千章,独标警策。如智者十疑论,紫阁宝王论,永明万善同归,虎溪莲宗宝鉴,天如或问,鄞江直指,西斋净土诗,云栖法汇,截流警语,以及方内诸公种种论述。网全帙而难周,扼片言而奚欠。用代遒人之诏,宛同天鼓之鸣。愿诸仁者,敬而听之。
  一.向之录往生者,必著事验。事验无闻,遂多阙漏。虽然,不睹其形,愿察其影。但自净心,往生何待。首楞严经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故知紫阁、天衣、中峰、天如、妙叶、空谷、憨山,诸尊宿。及陈莹中、冯济川,诸前辈。密因有在,正果非虚,撒手便行,不移跬步。何待临终十念,始能决定往生。不宜逐迹而求,转乖教理。
  一.往生集,曲为时宜,唯以吉祥善逝为高,其捐躯舍命者,概不录。虽虑出万全,而事难一概。普贤行愿品言,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六度经中,广明斯事。故如此录,静蔼为法捐躯,常愍忘身济物。悲心深广,净愿坚牢。载览遗言,犹怀悚厉。他如善导、志通、文辇、慧诚、超城,诸公,速舍报身,求生净土,神明安定,不震不挠。是则以普贤愿王,回向弥陀法界,凭兹猛烈,不退菩提。如斯榜样,只应随学,讵可轻排。然则魔可毋虑乎。曰,魔之与佛,只在一心,但办正因,决成正果。了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当舍身时,如遗迹、委蜕等,谁为能舍,谁为所舍。然则刀山火聚,悉是道场。宝树华池,不离当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夫何远之有。如其三昧未成,我执未化,只因欣厌之情,激成取舍之行。窃恐痛苦所逼,烦恼转强,九品难期,波旬得便。云栖所虑,良在于斯。末法行人,切宜自审。
  一.从上诸家纪述,繁简不齐,雅俗并奏。不经甄别,难免淆讹。兹斟酌旧文,参稽往牒,加之润饰,就我准绳,要于本旨初无乖刺。仍各注原书,以明左证。
  一.净土诸书,标指古德,概以师称。而高僧传,则凡属二名,但举一字。此录,前有佛菩萨,后有宰官居士,若不书名,颇难合辙。故于出家二众,准高僧传,但书一字。其在家者,准前史例,仍书二名。
  一.往生集,载周续之临终见佛,合掌而逝。考诸前史,及东林传,都无此文,当属后人和会。又载白乐天、苏子瞻、张天觉三人,谓据因考果,当生西方。夫白公虽有绘图回向之诚,而平生信乐,多在兜率,集中文句,确然可征。(集中画弥勒上生帧记,次画西方帧记之后,并题开成五年三月。或谓白先蕲兜率,后归安养者,非也。)子瞻卧病时,向径山长老口占偈言,洒然解脱,洵为希有。至语及西方,则曰西方不无,然个里著力不得。夫修净业者,必具三心,所谓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乃至临终十念,未有不由著力而得者。至云著力不得,则三心未具,难保往生。无尽居士,深入法源,眼空四海。今所录发愿文,有类童蒙,颇同寒乞,与他所传文字不类。亦未可信,故并删之。
  一.居士传、善女人传,所录诸贤,必征素行。苟有瑕疵,概从简斥。兹则但以末后为凭,不论既往之失。故如雄俊、惟恭之辈,钟馗、善和之徒,既登末品,便预圣流。其他概可知矣。是知弥陀愿力,极乐庄严,如大海不拒夫百川,杲日不遗于一孔。但肯回心,都无弃物。凡属有情,普应信受。
   右鄙见数条,当是录草创之始,即口授希涑。每一篇成,辄为随手勘定。全帙既具,大旨无乖。复笔之简端,以告来者。净业学人彭际清记。

净土圣贤录偈
    净业弟子彭希涑述
  大哉众生心,微妙难思议。究竟如虚空,无一法可得。
  普能作佛事,成熟菩提果。一念不自觉,迷妄起空华。
  由诸业力持,建立十方土。众生于其中,颠倒靡已时。
  百万有八千,乱想无根绪。七趣如轮转,了达唯一心。
  心心互周遍,刹刹分胜劣。或净宝庄严,或瓦砾秽聚。
  或照曜明朗,或无日月光。或菩萨住处,安隐寿无量。
  或是杂生居,苦多而乐少。或饿鬼充满,幽魄长叫唤。
  或纯现地狱,碾硙受苦楚。诸佛普住持,随所宜说法。
  弥陀大愿王,发心取净土。成就安乐刹,十方莫能比。
  备诸珍宝性,有情所爱乐。正觉华化生,闻法悟无上。
  他方诸众生,起心信慕者,佛力悉加护,命终得往生。
  嗟彼无智人,闻言尽狂惑。不知是净土,我心所毕具。
  凡夫一念间,诸佛悉炳现。香水无边刹,光明互遍满。
  念佛便见佛,求生便往生。如取自家珍,东西非窒碍。
  良哉诸上人,善能了实相。知诸法如梦,而不趋寂灭。
  随顺修多罗,严净佛国土。我今普归依,赞叹并随喜。
  乃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愿舍此堪忍,疾生清净域。
  佛力不可说,心力不可说,转彼秽浊居,悉作莲华藏。
  我今说偈已,顶礼诸贤圣,愿舒白毫光,摄尽微尘众。
  华开弹指顷,毕入菩提场。

净土圣贤录初编目次(上册)
○(全部有初编、续编、三编。初编分上册、中册。续编作下册上。三编作下册下。)

卷一  净土教主第一(教主一人)
  阿弥陀佛
    阐教圣众第二 (圣众九人)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普贤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
  祈婆迦尊者 马鸣尊者 龙树尊者 天亲论师 觉明妙行菩萨

卷二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正传七十五人,附传十六人)
  晋慧远(莲宗初祖,慧持) 晋慧永 晋僧显 晋慧虔 晋僧济   晋慧恭(僧光,慧兰) 晋昙恒 宋道敬 宋昙顺 宋佛驮跋陀  罗 宋道昞 宋僧睿 宋昙诜 宋慧崇 宋昙鉴(道海,惠龛,  惠恭,昙泓,道广,道光) 宋慧通 齐昙宏 齐慧进 齐法琳
  齐僧柔 齐慧敬 梁道珍 魏昙鸾 北齐慧光 北齐道凭 北周  慧命(法音) 北周静蔼 隋昙延 隋道喻 隋智舜 隋登法师   隋智顗 隋慧成 隋慧命 隋慧海 隋智通 隋真慧 隋法智   隋法喜 隋寿洪 隋二沙弥 唐善胄 唐道杰(樊绰) 唐灌顶   唐僧藏 唐道昂 唐智琰 唐等观 唐道绰(道抚) 唐僧炫   (启芳,圆果) 唐普明 唐德美 唐慧满 唐神素 唐明瞻   唐元会 唐慧璇 唐明浚 唐善导(莲宗二祖) 唐怀感
  唐法祥 唐宝相 唐功迥 唐惟岸(小童子) 唐法持 唐怀玉   唐慧日 唐常慜(从游弟子) 唐法善 唐神皓 唐道光
  唐飞锡 唐齐翰 唐自觉

卷三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正传五十一人,附传八人)
  唐承远(莲宗三祖) 唐法照(莲宗四祖) 唐少康(莲宗五   祖) 唐辩才 唐善道 唐智钦 唐知玄 唐端甫 唐雄俊
  唐惟恭 唐大行 石晋志通 后周可止 宋绍岩 宋守真
  宋延寿(莲宗六祖) 宋晤恩(文备) 宋文辇 宋义通
  宋有基 宋省常(莲宗七祖) 宋知礼 宋遵式 宋义怀
  宋本如 宋仁岳 宋处谦 宋慧才 宋灵照 宋思义
  宋宗赜(母师) 宋元净 宋从雅 宋可久(勋公,徐道姑,孙  十二郎) 宋择瑛 宋宗本 宋有严 宋妙生 宋昙异 宋善本   宋宗坦 宋中立 宋元照 宋法宗 宋了然(与咸,有空)    宋智仙 宋智深 宋思照 宋若愚(则章) 宋仲闵 宋介然

卷四  往生比丘第三之三(正传六十四人,附传二人)
  宋齐玉 宋蕴齐 宋道言 宋元肇 宋思净 宋如湛 宋宗利   宋道琛 宋子元 宋妙云 宋睎颜 宋道因 宋有朋 宋惟月   宋思敏 宋慧亨(孙居士) 宋行诜 宋用钦 宋惟渥 宋仲明   宋冲益 宋本空 宋法因 宋智廉 宋慧明 宋了义 宋慧诚   宋祖南 宋睎湛 宋法持 宋了宣(善荣) 宋昙懿 宋太微   宋思聪 宋净观 宋利先 宋师安 宋如宝 宋显超 宋有开   宋道生 宋若观 宋莹珂 宋智印 宋戒度 宋祖辉 宋如鉴   宋祖新 宋文慧 金祖朗 元妙文 元善住 元旨公 元性澄   元蒙润 元明本 元优昙 元宏济 元必才 元悦可 元维则   元善继 元子文 元盘谷

净土圣贤录初编目次(中册)

卷五  往生比丘第三之四(正传三十一人,附传二人)
  明梵琦 明妙叶 明可授 明慧日 明普智 明景隆(古音琴)   明宝珠 明本明 明义秀 明雪梅 明性专 明祖香 明圆果   明真清 明明证(真定) 明明玉 明法祥 明袾宏(莲宗八   祖) 明如荣 明如清 明广制 明真缘 明传记 明德清
  明传灯 明古松 明仲光 明金童庙僧 明海宝 明大云
  清无名僧

卷六  往生比丘第三之五(正传三十一人,附传二人)
  清智旭(莲宗九祖) 清如会 清大勍 清大真 清道枢
  清崇文 清具宗 清读体 清林谷 清万缘 清胜慈 清成时   清行策 清海润(长泾僧) 清指南 清超城 清明宏 清明德   清实贤(莲宗十祖) 清明悟 清德峻 清闻言 清道彻
  清成注 清了庵 清实定(际会) 清实圆 清恒一 清慧端   清法真 清佛安

    往生比丘尼第四(正传十一人)
  刘宋慧木 刘宋法盛 唐净真 唐法藏 宋悟性 宋能奉
  宋慧安 明袾锦 明广觉 明成静 清潮音

卷七  往生人王第五(正传一人)
  鸟苌国王

   往生王臣第六(正传三十五篇,附传十三人)
  七万释种 晋刘程之 隋徐孝克 唐于昶 唐马子云 唐韦文晋   石晋张抗(翁儿) 宋文彦博 宋杨杰(王仲回) 宋王古(葛  繁) 宋钟离瑾(景融,松)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