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501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五O一集)  2017/10/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5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O八九页第四行:
  「种修福善」,这一句经文就是「修善种福。本经广劝舍恶行善」。这一句很重要,而且很现实。每个人都想自己有福,多福多寿,长寿,长寿也是福,善、福从哪里来的?要修,所以善有善根,从根本上去修。佛教导我们十善业道,容易记,不难,要常常放在心上,不能中断。没有福的人,没有寿的人,可以得大福报,可以有很长的寿命,所以你要晓得福的根在哪里,善的根在哪里。本经广劝舍恶行善,这桩事情,这部经典从头到尾讲了多少遍,可以说是,这四十八品每一品都提醒我们,希望我们,全经记不住,这重要的经文一定要记住,我们才真正能把握到,菩萨道上的一帆风顺。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他下面引用《观经》,劝我们勤「修三福」。这是净宗福善的大根大本。这个三条,「经云」,《观经》上说的,「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没有这三种福,不能往生。一定要记住,佛说话不是开玩笑,不是随便说的。弥陀、释迦都非常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为我们说的句句是真实话,特别是这部经,这一次的讲演,认清楚净业三福,是福善的大根大本。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经云,释迦牟尼佛说的,你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三种福一定要修。
  第一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有没有做到?中年以前,四、五十岁,很多父母都还在,对父母有没有尽到孝养?这个里头孝特别重要。第二个,奉事师长,尊师重道。老师对我们的恩德,跟父母养育之恩可以相提并论。对父母讲一个孝字,对老师讲一个敬字,尊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就这两个字。所以孝亲尊师是大根大本,大福之根,大善之本。这两个做不到,其他的就不必说了。修行要从根本上下功夫。五千年来中国这个族群,接受了儒家跟佛陀的教诲,儒、佛的福善根本完全相同。儒家从小教小孩重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三岁就开始教。父母给他做榜样,那个时候孩子的祖父母还都在,孩子亲眼看到,父母是怎样对他的父母。所以你能孝亲,你的儿女长大了懂得孝顺你;你对父母不孝,小孩看惯了,纵然怎么教他,他没有信心,他说你们没有做到,我也不必做到。今天这个世界,满清亡国之后,民国成立了,对于这八个字疏忽了,向外国人看齐,外国人没有孝敬这个念头,中国文化里头有,外国文化里头没有。所以,我们今天生在这个动乱的社会,遭受许许多多的苦难,不是没有原因,把孝跟敬丢掉了,这是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
  如果我们要想自己日子过得好一点,将来还能够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上的经训、教诲,就应当重视,不能随便看过,字字句句我们要落实,变成生活,变成起心动念,变成自己的言语造作。这就有救了,这一生肯定不会白过,上上的利益就是往生净土,跟阿弥陀佛同样是无量寿,接受阿弥陀佛教诲,接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教化,你做得到,你有能力分身,像佛一样分无量无边身,去十方世界礼佛,十方世界去拜佛去,拜佛是奉事师长,我们拜佛是福,佛为我们说法是慧,所以福慧双修。这么说起来,老师比父母更重要,事实如此,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要掌握机会,这个世界、这个地区还有哪些是善知识?真正认识,有善知识要亲近,要听善知识教诲,依教奉行,得大善、大福。
  后面还有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养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是真心,是自性第一德,大德大能就是慈心。修十善业,把佛家的根本大戒说出来了,身三口四意三。身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十善里头第一条对的是身体。第二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恶口是说出来的音声语言,叫人听起来很难受。两舌是挑拨是非。妄语是欺骗人,不老实。口业四条,口最容易造业了。末后意业起心动念,不贪、不瞋、不痴。凡夫起心动念贪瞋痴。我们自己每一天都要认真的反省,就这十条,哪几条没做到,哪几条又犯了,必须要改过自新,要真正忏悔,断恶修善。十恶的反面就是十善,杀盗淫是恶,贪瞋痴是恶,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是恶,断恶修善。
  下面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我们在讲经之前,都把三皈恭恭敬敬念一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弟子要依靠佛,佛教导我们要以佛法僧为师,所以教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不在了,法还在,还有很多认真修行的出家人,代表佛来传法度众生。这样有修有证的大德,可以做我们的依靠,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我们应当恭敬,像恭敬佛一样。并不是老师要我们恭敬,而孝敬可以吸收智慧德能。没有孝心,没有恭敬心,遇到再好的老师也是枉然。所以孝跟敬这两个字是根,根之根,根本的根本,绝不能小看了,绝不能在这一生当中,错过这个机缘,修孝、修敬的这个缘分,自己才能得真实利益。具足众戒,佛制定的戒律很多,最简单的就是十善,刚才讲的十善业,所有戒律都离不开十善,所以十善是所有戒律的总纲领。能抓到十善,戒律功德就圆满;十善要是破了,戒律就没有了,不能不知道。威仪是规矩,是礼貌,到哪一家,他们家有些规矩,要遵守,不能犯过失,特别是宗教,每个宗教都有它不同的规矩,这叫威仪,都应当遵守。这三福里头的第二条。
  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前面二福修的是根本,第三把它扩大,我们不做小乘,我们不学罗汉,我们学菩萨,菩萨怎么样?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菩提心,菩提是觉悟,发菩提心,就像禅宗里面所说的开悟了,小悟,大悟,大彻大悟。悟了之后,世出世间一切法通了,明白了,明白之后,帮助众生,教化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能开悟。所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与我有相同喜好的人,喜欢读书,喜欢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身语意三业的行为。怎么修?依照十善业道的标准,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我们自己真做到,就是劝进别人。我们自己没做到,劝别人,别人就认为我骗他,真的是骗他,他怎么会接受?所以劝别人先劝自己,自己没做到的不必说。
  要真干,为什么?真得福得善。你要不要福善?如果你要福善,要福要善,你就得真修。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有大福德,从哪里来的?生生世世修积得来的。福善,每个人自性里面是圆满的,不是从外来的。为什么不能现出来,自己有而不得受用?原因就是被烦恼习气障碍住了。烦恼习气是什么?就是十善反过来十恶,身喜欢杀、盗、淫,口喜欢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喜欢贪、瞋、痴,这样一来,你福没了,你的善也没了。所以「种修福善」不能不深知,不是浅知,深深的明了、知道净业三福,前面所念的。这净业三福菩萨修的,开发性德,性德里是大善、大福。只要你肯做,不怕没有。
  我这一生可以给大家做个榜样,我命里头没有福、没有善,所以这个一生活得非常辛苦,艰难困苦当中煎熬出来的。还好就是很小的时候,受过父母的教训,有一点孝心,对老师会恭敬,改变了我后半生。我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是重大的一个转变,从哲学里面认识了佛法;遇到章嘉大师,我跟他三年,佛法的根是他给我扎的;最后在李炳南老居士会下,学经教十年,命运转变了。正如甘珠活佛告诉我的,他说,你的命转过来了,寿命只有四十五岁,过去了,将来的寿命很长,福报很大。到什么时候才看见?到九十岁才看见,二十六岁开始转,九十岁效果才看出来。现在干什么事情都很顺利,我知道,这是得祖宗保佑,三宝加持。知道感恩,祖宗恩,佛菩萨的恩,一切众生恩。所以发菩提心很重要。深信因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读诵大乘,每天不能离开经本,不能忘记佛恩,要努力精进。遇到有缘众生,能接受佛法的,能接受传统教育的,要帮助他,要劝导他,要帮助他。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其第一福中,已兼十善」。我们前面说过。「《观经》指示,欲生彼国,当修三福。由是可知,修善种福,于修净者,实不可忽。」这几句话重要,希望大家记住。修善种福太重要了,真正想修净土的人,想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决定不能疏忽,要把这个事情,修福、修善,当作两桩大事情来办。有这个缘分要抓住,要认真努力去做,没有这个缘分不必找,不攀缘,攀缘会生烦恼,不攀缘没烦恼,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善的。给你自己是欢喜,是自在,我们自己享受,这两个就够了,欢喜自在,与名闻利养不相干。这些不能不知道。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求生净刹」,这一句经文,「是为一大藏教之总归」。不但是本经之归宿,它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最后的总结、最后的归宿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能信,你愿意往生,你肯念佛,好!佛心里真欢喜,这个众生得度了,这个众生圆满了,成就了,毕业了。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后都是指归净土就对了。
  我们修净土的人,能不能去读读别的经典?天台家的、贤首家的,法相唯识、显教密教,可不可以学一点别的东西?可以,只要你求生净刹就没错。我求生净刹,可不可以那些经典我都不想读,浪费时间太多,一句佛号能不能往生?能。恭喜你,你走近路。这一句佛号是最近的路。你走到岔路上去了,所以佛才讲一切经引导你回头,大经,要从大经上觉悟,回头。
  这个路我走过,我从入佛门,就喜欢这些大经大论,遇到李老师,老师才帮助我回归净土。可是那个时候年轻,没在意,还是喜欢广学多闻,没专一,对净土不反对,也念念佛,心不专。到八十五岁,那个时候讲《华严》,做了认真的反省,学佛这么多年了,往生有没有把握?没有。这一反省,自己害怕了,恐惧了。不能往生,来生再到人间天上,这个有把握。不行,人间天上就又迷了,搞得不好造恶业,还要堕地狱,你说多可怕!所以非常认真反省,把《华严》放下了,我讲经专讲《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我要求生净土。往生净土之后,个个都是像阿弥陀佛无量寿,寿命长,有的是时间,跟著阿弥陀佛再去广学多闻,我是这么个想法。大经大论我要学,什么时候学?到极乐世界再学,在这个世间不学了,专攻净土,专念弥陀。我走个近路,这个近路是很有把握的,绝对可靠的,不会叫我失望的,我走这条路。黄念祖老居士知道,我跟他谈过,他听了哈哈大笑,非常欢喜,对了,完全对了!他给我印证。所以他劝人的时候,常常拿我来做例子,一生讲《华严》,讲《法华》,讲《楞严》,讲这些大经大论,都讲,最后统统丢掉,老实念佛,是个好的榜样,是个好的例子。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要干有把握的,没有把握的不干,没有时间了。年龄一年一年增长,光阴一天一天的过去,这个抓不到,我们的损失太大了。
  愈专愈好,不能专,还想念念《金刚经》,念念《地藏经》,行不行?行,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很重要。如果不把读经、诵经的功德回向,那就白念了,那不如老实念佛。总而言之,自己反省,自己要有把握,没有把握,学海贤老和尚。海贤老和尚一生,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他什么都不知道。他真正是把总纲领抓到了,不但是净宗的总纲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经教的总纲领,这个东西抓到了。他念了九十二年,一百一十二岁往生,给我们做证明,作证转。
  我们接著看念老的注解,求生净刹是为一大藏教之总归,这一句不要忘记。「华严圆摄诸教,而以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释迦牟尼佛传的。《华严》确实了不起,圆满总摄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可是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什么意思?一定要知道。「今经」,这部经,「正是华严中本」,前面听的时候就知道了,中本《华严》。「于此经末,以求生净刹,普劝有情,同归极乐。今所劝者,正是弥陀之本愿,释尊及十方三世如来之本心。世尊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实欲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而得真实究竟之大利。信愿行中,愿为机枢。出生死海,唯赖愿王」。愿王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脱离生死苦海。所以最后就靠信、愿、持名,就靠这四个字。生死海是六道轮回,永远超越六道轮回,对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方便多门,禅密教观,八万四千,门门皆可,但归元无二。诸方便中,究竟方便唯在往生」。这些话比什么都重要。究竟,再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就是念佛往生。「修行他法,欲于今生超脱三界,则为难行道。唯此求生净刹称为易行。净宗正修,首推持名。但习余门,而能发愿求生,亦为弥陀摄受,而横出三界。是故此经以求生净刹总收前文。」用这一句,总收前面所说的这一部经,最后归到求生净土。
  我们要晓得,弥陀、释迦用心之所在。为什么能生?说个实在话,我们学佛学了几十年,这一桩事情总算搞清楚、搞明白了。《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换句话说,我本来跟阿弥陀佛一样,我本来跟释迦佛一样,很不幸现在变成凡夫。怎么变成的?一念不觉,就坏在这里。一念不觉是什么?是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六粗,法相唯识所说的,整个宇宙事实真相说清楚、说明白了,我们迷了。如何回归自性?佛陀的教育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怎么回归?放下就是。放下什么?放下无明,放下烦恼,放下习气。只要你放下,马上就看破,所以放下是功夫,看破是智慧。一真法界就现前了,禅宗里面说大彻大悟,教下说大开圆解,大彻大悟就成功了。佛如是说,儒也如是说。儒家也承认,「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是佛菩萨,习相远是其他的。十法界,除了佛跟菩萨,其他的八个法界都是染污。染污轻重不一样,所以才有十法界这种称呼、现象。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今天有一个机会,弥陀、释迦给我们的,介绍给我们,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就能回归。
  这个世间天上,六道轮回里面,没有一样是真的,全是假的。假的就应该放下。放下就见性了,自性障碍没有了,小悟,大悟,大彻大悟,回归自性。回不了的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去修行。因为极乐世界障碍少,容易回归,我们这个世界障碍多,不容易回归,求生净土是为这桩事情。
  末后这一句话,求生净刹总收前文。这八个字好,太好了!求生净刹总收,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终极的目标就在极乐世界,只要你生极乐世界就圆满了,得佛法的大圆满。牢牢记住这一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