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019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九集)  2012/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1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百七十五页,我们从倒数第七行看起。就是念老的注解:
  「又海东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菩提心有二:一随事发心」,第二是「顺理发心」。随事发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从《佛学大辞典》节出来的,「二种菩提心」,就是此地所说的,「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这一愿是体,一切都是为了度众生。诸佛如来出现于世,为的是什么?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就是为帮助苦难众生离苦得乐,就为这个。为什么众生有苦有乐?这个事情只有佛知道,佛告诉我们,苦是从迷来的。迷什么?迷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确实事实真相谁知道?凡夫不知道,二乘不知道,权教菩萨不知道,权教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什么人知道?明心见性的菩萨知道,太少了。明心见性是大乘,而且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们住哪里?住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这个等级的菩萨才知道,他们真正离苦得乐,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不是这个等级的人,不行。
  那从修断的功夫上来说,阿罗汉断见思烦恼,对实相不知道;菩萨断尘沙烦恼,这权教菩萨,实相也不知道。必须把起心动念放下,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是不让你看,不是不让你听,你也看、也听,你也接触,但是你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什么样的功夫?这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告诉我们,第四句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他见到了,自性没有动摇,就是没有起心动念,真见性。像这种功夫的人,自性本定,他才见到事实真相,他才真正离苦得乐;换句话说,苦乐二边都没有了,回归自性的境界。自性本定,自性没有动摇,动摇就是一念不觉,那是无明,无明起来了。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根,要断烦恼从根上拔,根上拔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真连根拔掉了。像惠能这种等级的菩萨,起心动念没有了,但是起心动念的习气还在,这就是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这四十一个阶级,是他带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这个习气愈浓,品位就愈下;习气愈薄,品位就愈高。所以到等觉只带一品,就是最微细的这一品,这一品断掉,他就成妙觉如来。妙觉是果位、佛位,不是菩萨,等觉是菩萨,妙觉不是菩萨。妙觉就是究竟圆满佛,他不住实报土,他住常寂光,回归常寂光了,证得究竟圆满。常寂光的好处说不尽,无相无不相,无相是寂静,叫常寂,无不相那就是光明遍照。十法界,因为在常寂光里头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常寂光当下即是,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一切有缘众生,哪个众生没有缘?全部都有缘,为什么?一体变现的。一切众生所依的本体都是真如自性,你说哪个没有缘,没有一个没有缘。都有缘,为什么特别又提个有缘众生?由此可知,那个缘不是普通的缘。是什么缘?佛说法他能相信,他能听得懂,他肯依教奉行,这是缘,也就是这个众生他迷得比较轻。迷得重的你跟他讲他不懂、他不相信,迷得太深,这就没有缘。没有缘不是永远没缘,是现前没有缘,也许过一段时期他慢慢觉悟醒过来,那就缘成熟,缘现前了,这个事实也要很清楚、很明白。
  佛不度无缘众生,意思就是说他缘没有成熟,佛来没用处。不是佛真的不度他,是他不愿意接受,甚至于还毁谤。那毁谤三宝罪过很重,全是阿鼻地狱。佛菩萨不会干这种事情,不会帮助一切众生堕地狱,造再恶的众生,佛也不给他加一点点重罪,慈悲到了极处。于是乎我们就知道,众生造作一切罪业堕在恶道,责任百分之百要自己负,与任何人都不相干。诱惑你到恶道里那个人有没有罪过?没有。为什么没有?他诱惑你是你自己甘心去,你自己没有智慧,你自己烦恼起现行,还是怪自己,不能怪别人。我被他害了,这假的,哪有这回事情?你要能够学一念不生,他怎么能害你?你要是没有贪瞋痴慢,你怎么会上他当?佛法最高明地方就是自责,不责备别人,真正是古人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从这上解决问题,从这上成佛、成菩萨,成无上道;如果把责任推到外面,是永远不能成就。所以他完全去内证,肯定没有一个人有过错。毁谤我的人有没有过错?没有。陷害我的人有没有过错?没有。他做的那是他违背了自性,他在造罪业,他要感受报应。起心动念都在造作,《地藏经》上说得好,「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讲阎浮提众生。
  我起心动念无论是善念、是恶念,以前我们不知道,认为善念很好,恶念不应该造,现在我们明白了,都不能造。为什么?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三善道、三恶道都不能够出离六道轮迴,问题在这里,不能出离六道轮迴。佛教我们什么?六道是苦海,苦海无边,脱离六道就是脱离苦海。四圣法界是净土,但是四圣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没见性,所以它还是一重障碍,比六道的障碍轻。六道严重,苦乐悬殊,四圣法界清净,六道里头这种苦乐它没有。脱离六道轮迴成阿罗汉,虽然成阿罗汉,他不能见性,他的苦在这里,所以必须要把起心动念放下。这个很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难在哪里?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就用这个东西,用阿赖耶,把阿赖耶当作真心,不知道阿赖耶是虚妄的,所以说错用了心。用阿赖耶是真的,你错用了心。那现在我们还是用阿赖耶,离开阿赖耶我们什么都不会,那怎么办?阿弥陀佛教我们这个方法妙极了,用阿赖耶专缘阿弥陀佛,专缘极乐世界,妙极了。这个虽然不能明心见性,不能大彻大悟,但是决定得生净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古人说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见到阿弥陀佛你决定开悟,这个话说得好!我们现在是妄心,妄心缘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真的,阿弥陀佛是真心的德号,阿弥陀佛是诸佛的通号。你看,你缘这个你得到阿弥陀佛加持,同时你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加持。乘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断烦恼、证菩提,一生圆满成就,这个机会不容易得到。我们能一生当中得人身、遇佛法,遇到大乘,遇到净宗,遇到这一部会集本,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缘太殊胜,要知道珍惜。珍惜具体的表现,就是你真信,你真懂、明白了,这就是你真觉悟。真觉悟是什么样子?一心一意专念弥陀。锅漏匠真觉悟,哈尔滨极乐寺修无师真觉悟,他一天到晚就一句佛号。黄念祖老居士这个经注解注完了,他给我们示现的叫真觉悟,他经也不要了,一天到晚就一句佛号,十四万声,这他告诉我的。他计数念佛十四万声,念了半年他走了,这就是真的。我们为什么?是为度众生,给众生做个修行好样子。
  「念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愿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我们为什么学佛?就为这个。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也是,所以我学佛能成佛。要真学,不能在菩提心里头加一点东西,那就错了,加一点就错了,减一点也错了。菩提心是什么?归纳到最后最简单的,就是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是信解行证的总结,究竟圆满的总结,你什么都可以不要,就这一句佛号。锅漏匠给我们做出榜样,证明它是真的,不是假的。修无师也给我们做了榜样,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在家的时候做泥水匠,出家之后在寺院里面修苦行,别人不愿意干的他全干,修苦行,所谓做粗重之活。他什么都不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真的念到法喜充满,为什么?做任何苦事他没有感觉到苦,他很快乐。所以是什么?得法喜。这就是他的修行,他修什么行?修万缘放下,一尘不染。在寺院里头做苦工,这是修福报,做得快乐,真诚清净心在做,所以他成就无量功德。道场里面的义工不能轻视,修无师就是道场的义工,他就用什么心态来跟大家服务?用清净平等觉的心态,非常认真、非常负责,工作做好让大家都欢喜。那一句佛号念成功了,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这是我们的榜样,在家居士这是我们自己亲眼看见的三个,统统都是一句佛号,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这一愿「是饶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缘因佛性,亦应身菩提之因」。你看这一愿要是真发,真相应了,有这么多的功德。饶益有情,益是利益,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不但利益,是饶益,饶是最丰饶的,我们讲最高的利益,没有比这个更高,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为什么?是帮助他到极乐世界成佛。还有比这个更高的?没有了。三因佛性,这是缘因,我们给他做增上缘,我们做好榜样给他看,帮助他生起信心、生起愿心。在佛的三身,这是应身菩提之因,将来成佛了,众生有感你就能应。你为什么能应?那个应的因就是你有众生无边誓愿度,有这一大愿。
  第二「烦恼无边誓愿断」,这是「愿求自断无边之烦恼,是摄律仪戒」。摄律仪戒,律仪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戒律。从哪里做起?净业三福,最高指导原则。不能不孝养父母,佛是大孝子,违背父母叫大不孝。父母希望我们干什么?出家了,出家了父母希望我成佛,我要不成佛这大不孝;我出家了,我念佛往生净土这大孝。谚语有所谓,「一子成佛,九祖生天」,你往上去九代,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一直往上去九代生天,这是能讲得通的,这大孝子。如果我们出家学了佛,没有依照佛陀教诫去修,而在佛门去搞名闻利养,还依旧不断贪瞋痴慢,我们到三途去了。我们堕三途,父母脸上无光,父母带著羞辱,用什么方法能弥补这个过失?这样的人自古以来都有,现在比古时候更多。没有人提,也没有人讲,自己做了不知道,不深入经藏怎么办?只有经典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无边的烦恼自己要下决心远离它,不能沾染。如果这个境界,人事的境界、物质的境界,会帮助我们增长贪瞋痴慢的,我们就要提高警觉心,有警觉心以后怎么办?赶快远离。如果不赶快就愈陷愈深,深到那个程度自己想离都离不开,那就完了。
  这些事情,我们都亲眼看在眼里,能不能说?不能说,说了要结冤仇,这李老师教给我的。我也亲眼看到他教学,台中莲社,这是老师建的道场,经学班的教室大概就我们摄影棚这么大,二十多个学生,好像是二十二个学生。一个星期上一堂课,一堂课是三个小时。我们同学当中这二十几个人,就有三位同学,老师对他很客气,从来不说他们的;坐在前面的有些同学,也有五、六个,老师常常打他们、骂他们。我们都见到过,所以我有怀疑,老师对人心不平。一个多月,老师找我谈话,问我是不是有这个疑心?我说有,是有。老师看出来了,跟我解释,我打他、骂他的那是肯学的,打不走的,他死心塌地在那里学习。那个不能讲的,你稍微说重一点他脸就红了,就不能说,知道那是很爱面子的人,把他当作旁听生。我才明白了,就学到这一招,决定不要跟人结冤仇。你说他的过失,他记恨在心,换句话说,招得来生的报应,他要报复你,那又何必?「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不能跟人结冤仇。话多了不是好事情,所以心直口快容易跟人结怨,这是缺点,这个要改。说一定察言观色,看到人家的表情不对,赶紧就别说了。他人家有好处赞叹,人家有缺点别说。
  普贤菩萨教我们的「称赞如来」,如来是性德,代表性德,与性德相应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他有这种念头、有这种行为赞叹他。在佛法里头持戒、修定、讲经教学,值得赞扬的。值得赞扬,这句话里头意思很深,什么值得赞扬?赞扬他,他没有傲慢的念头,值得赞扬。一赞扬,他自己就很得意,别赞扬,那个赞扬是什么?害他。毁誉都不动心了,这种人他有过失可以责备他,他有好处可以称赞他,为什么?他不动心,他不在乎。不是说人家一赞我就很高兴,一毁谤我就很生气,这个不可以,不能赞叹、也不能称扬。我们一生处事待人接物才能圆满,跟人都是结的善缘,不结恶缘,我们一般讲是会做人,菩萨都会做人,菩萨都懂得。所以一定要断自己的烦恼,戒律上所说的,全是自己烦恼。
  你看十善业,十善是佛门根本大戒,不学佛的人也要修,为什么?它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所以佛法是以这个为基础。但是基础的基础是孝亲尊师,净业三福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现在的社会乱,为什么?孝没有了,敬没有了,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奉事师长。这人怎么办?父母不教,老师也不教。学校商业化了,是贩卖知识的地方,缴了学费,老师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你。知识是做事情的、办事的,不是做人的,做人的你一点都没学到,做事的学到了不少。所以我们常常听到,这个公司老闆常说,找不到可以用的人,做事情的人很多,不会做人。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太苦!古时候有教育,人都守礼、懂礼,礼义之邦,看到人都是好人;现在礼没有了,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乱世做人很辛苦,乱世做人要修忍辱波罗蜜,什么都要忍,儿女不孝,父母要忍,不忍怎么办?学生对老师不尊重,老师要忍。修道的人更要忍,谁会尊重你?不骂你迷信就算不错了,对你很客气了。所以这都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学的。
  真正修行一定从儒释道三个根做起,不从这个根做起,你敌不过环境诱惑。特别是《感应篇》,《感应篇》真正有了心得,你的心端正,心端正了行为就端正,能成圣成贤。《弟子规》是讲的道德,人有道德不好意思做坏事,这有约束力量。但是如果外面诱惑力量太大了,这道德保不住,知道缺德还是干,为什么?利益太大了,为著自己的名闻利养、贪瞋痴慢,缺德也干。但是懂得因果他不敢,他会想到我这一生得到名闻利养能享几天?谁敢保证自己能活一百年,纵然一百年也是一弹指,不敢做坏事。因果约束的力量太大!所以道教,城隍庙是属于道教的,在古代它起了很大的作用,人民接受这个教育不敢作恶。他相信有地狱,他怕地狱苦,不敢动恶念、不敢做坏事。现在人不相信,说这是假的。
  许许多多证据在眼前,我们亲身体验过的,附体,这种东西到底是真、是假?中国有、外国有,到处都有,我在日本讲经的时候,日本有,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西方催眠是真、是假?确实从这些地方透到很多不同维次空间的信息,不是假的。前天有一位同学,给我一个影印的东西,我不知道放哪里去了,在斯里兰卡那给我的。一张纸,我只看了标题,里头内容没看,是现代量子力学家肯定灵魂是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信息,我想应该也是在网路上下载下来的。科学逐渐逐渐证明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什么都要认真,不能搞假的,特别是要断烦恼,要真干。这是摄律仪戒,佛所制定的戒律,要遵守。根本戒就是五戒,无论在家、出家必须要遵守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根本戒。
  「亦是断德之心」,断是断恶,断一切恶才能修一切善,断恶断德。「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你将来成佛这是正因,断烦恼是正因,我们相信了。你看佛教我们,断见思烦恼成阿罗汉,断尘沙烦恼证菩萨果,断无明烦恼成佛,正因。断见思成阿罗汉,阿罗汉的正因;断尘沙烦恼成菩萨,菩萨的正因;断无明烦恼,成佛的正因,正因佛性。所以佛果的成就,你证得佛果靠什么?靠断德,不靠知识、不靠经教。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一天经教都没有学过,他成佛了,五祖衣钵传给他,他是什么?断德。他有能力把妄想分别执著同时放下,就断掉了,一念当中断掉,那就成佛了,所以成佛真的是一念之间。原来是一念迷,这一念觉悟了就成佛,为什么觉悟?三种烦恼断掉、放下了。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放下,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真放下了自性智慧就现前。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人家提出来问你,你都能回答,别人称为辩才无碍。其实每个人都是辩才无碍,一点都不稀奇,只要你把烦恼放下,别人问题,你应出来的是什么?是你自性的般若智慧,自然就能把这些事理讲清楚、讲明白。法身菩提,将来能证法身是这个因,是断德的因。
  第三个,「法门无尽誓愿知,是愿求觉知无尽之法门也」,这个佛门应该是法门,「是亦摄善法戒」,在三聚净戒里面这是摄善法。「智德之心」,四弘誓愿里面度众生是恩德,断烦恼是断德,学法门是智德。「了因佛性」,愿得智慧真明了,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怎么学法?开悟之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都知道,全都明白。所以宗门的修学没有开悟不看经,不学经教,叫悟后起修,他前面纯粹用戒定慧,用这个办法。戒就是守规矩,守它的方法,它的方法是培养你得定,是叫你放下烦恼。真正放下了定就得到,定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大悟。人的根性不相同,惠能大师那叫上上根性,他能够在一、二句话里头全都放下了。一般人没有这个根性,没有这个根性,行,慢慢来,一点一点放下。先放下身见,知道身不是我;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再执著、不再分别,这个东西真放下,你就证得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小乘须陀洹果(初果),真入佛门,从此之后慢慢向上提升,循序渐进。净土宗不但可以循序、可以躐等,其他宗派一定是循序的,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慢慢提升,五十一个阶级。净土里头有躐等,也就是说,净土是圆教,它可以同时跳好几级的。为什么能跳?他真能放下,而且得佛力加持,佛给他做增上缘。学法门,智德之心,了因佛性,就是于一切法真正明瞭。「报身菩提之因」,生到实报庄严土全是报身,报身是智慧之身。
  最后一条,「无上菩提誓愿证」,通常我们念的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意思完全一样,文字不一样。「是愿求证得佛果菩提也」,这我们终极目标,学佛一定要成佛,不能说成菩萨就可以,一定要达到成佛的目标。「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而证得三身圆满之菩提」,佛道无上誓愿成怎么来的?前头的三愿成就最后的这一愿,三愿圆满,后头就圆成佛道。「还亦广利益一切众生」,依然是利益众生,为的是众生,回归到第一愿。我们就可以说,菩萨发心所修、所学、所证,最后都是奉献给一切众生。这个发菩提心完全从事上讲的。
  这下面第二段,「缘理菩提心」,从理上讲。「一切诸法,本来寂灭」,这是大乘圆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当前一切法,是不是寂灭的?是的,我们没看出来。为什么没看出来?烦恼迷了心窍,在面前看不出来。我们在前面说过,以前老的电影,用幻灯片动画这个原理形成的,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就看不出来。二十四分之一秒,如果在电影银幕上放这个影片,一秒钟里头只有一张,是有音声、有影像的,影像只有一张,但是它的速度二十四分之一秒,放在银幕上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感觉有个声音,有个光一闪就过去了,内容是什么也没听清楚、也没看清楚,二十四分之一秒。现在把它加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一张画面带的有声音,在你面前放映,你有没有看到?没有。有没有听到?没有。这什么现象?就是我们眼前所看的所有的现象。
  我们能看到什么?就是这个幻相的相续相,相似相续相,不是真正相续,因为它每张相不一样,就是每个念头是一个相,这弥勒菩萨讲得很清楚。世尊所问的,「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弥勒菩萨回答,「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就在我面前,这是事实真相,没人能看见。今天的科学家这些侦测的仪器确实非常先进,能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真了不得!它能捕捉到、能看见。所以我们要知道,实相就在眼前,事实真相,我们不见、不闻,丝毫没有感觉,不但前五根完全不知道,第六意识也不知道。这就是本来寂灭,眼前每个色相,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境界,统统是寂灭相。《般若经》上讲的完全正确,「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
  「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菩萨对事实真相完全了解,也就是真正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在这个境界里头还是发菩提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还是这样干。知道什么?知道一切都不可得,这是最上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上面这个说法的出处,是《往生要集》上卷。一切空寂里头菩萨还是发愿,帮助那些没觉悟的,依旧迷惑颠倒的众生,帮助他们。真正把理搞清楚了,就彻底放下,不但六道世间假的,完全是空的,名闻利养是假的,贪瞋痴慢也是假的。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的心平等、心清净,你自性里头圆满的慈悲心流出来,对待一切众生清净平等的慈悲,这个流出来了。用这种大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对待一切诸佛,平等无二,这就回归自性,缘理是回归自性。可是一些迷惑还没有觉悟、没有回头的,你一个都不捨,你全照顾到了。是真的吗?一点都不假。不知道多少诸佛如来照顾我们,我们没有感觉到。怎么知道他照顾我们?光照顾我们,常寂光没离开我们,乃至我们每个细胞,它都照得清清楚楚。经教常常学习好!一遍一遍的,叫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们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分享,有个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哪有不开悟的道理?不可能。一开悟全明白了,这个时候得大自在。
  我们把念老的注解读一遍,我们念一遍好了。「又海东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成佛的正因。「又云发菩提心有二:一随事发心。烦恼无边,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菩提心是真心,真心跟自性完全相应,也就是说,它真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用这两句话来形容,形容绝了,真的是这个样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这是什么?这讲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报土广大没有边际,因为它是法性土。极乐世界人的寿命,真正是无量寿,因为他的身是法性身,他不是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是波动现象,阿赖耶的见分也是波动现象,波动就是有生有灭。生灭的时间太短,一秒钟波动多少次就是生灭多少次,一秒钟波动一千六百兆次,那换句话就是生灭一千六百兆次。
  所以佛经上有时候说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没有生灭,你说它生它灭了,你说它灭它又生了。但是它每一个生灭跟第二个生灭完全不同,不是一样的,所以生灭相不可得。我们今天看到的确实是相似相续相,前面这个相跟后头这个相,好像是一样的,并不完全相同。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十几万次没有一次是两个画面相同的,他为这个事情纳闷,告诉我,为什么?我就跟他讲弥勒菩萨这个解释,它怎么会相同?整个宇宙怎么发生的?就是这个波动现象里头发生的,整个宇宙所有现象都在这个波动里发生,决定不会前面一个跟后面是相同的。这个前后不能用分秒来算,是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用这个频率来算,你才真正体会到,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这身体是假的,一秒钟已经换一千六百兆次,哪个身体是你?佛告诉我们,有真身,如如不动的,见性就见到了,法性身。法性身还是有生灭,但是它没有波动现象,它生灭的时间长,明心见性那一天它生了,法身出现了,什么时候灭?无始无明习气断乾净它就没有了,它回归常寂光。它那个生灭是一次,时间很长,一般都说到底多长?三个阿僧祇劫。为什么在它环境里头,它不产生变化?因为它没有生灭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会变化,它生灭现象,阿赖耶能变,一切万法所变,它有变化;法性身、法性土没有变化,只有生。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能生,它不变,能生就是一念不觉,就能生了。会变,那个一念不觉的习气断尽了,实报土就不见,回归常寂光,这叫究竟圆满。所以「除菩提心,无能当此」,菩提心是一念觉,它不是迷。
  第二,「顺理发心。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这他相信、他理解,诸法就是一切法,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就像幻梦一样。《金刚经》上比喻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说它的快速,「应作如是观」,你要这样子看法,看整个宇宙,那你就是佛眼、佛知、佛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看法是这样。我们看法以为是真的,错了,他们看法是真的。我们要把我们错误的看法放下,要接受他的看法,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训练、去锻鍊,看一切法梦幻泡影。今天你得财富,你得了一个亿、十个亿,一场梦,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得到什么你不会生欢喜心,失去什么你不会有一点懊恼,假的,不是真的。实相是什么?实相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所以非有非无,不能说它有,他作梦;不能说它无,他梦中有境界,有无二边也放下了。离言绝虑,这个境界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虑是想,也无法想像,乾脆就别想了。我们今天所苦的,事情知道,但是烦恼习气太重,真的断不了。那怎么办?这个地方教给我们离言绝虑,我们离一切言,专言阿弥陀佛;我们绝一切想,专想阿弥陀佛就行,就能成功。这句佛号念久了,这个佛号想久了,它就起作用了,起不可思议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极乐世界现前,阿弥陀佛现前,你看到、你见到了。
  「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不拨无就是不排除的意思,拨是排的意思,无是除的意思。所以这上句的意思,「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但仍有可修与可断」。理完全明白,事不废除,事我真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知道断恶修善都不是真的,所以断恶修善的心是清净、是平等的、是觉而不迷。那我这样做,为什么还要这样做?这样做自利利他,利他是做出榜样给人看。自利是什么?我虽然知道我还没有证得,我这样做,我将来很轻易的证得。为什么?不著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不居功,断恶不著断恶的相,这个好,与实相相应。
  「是故虽愿悉断」,断烦恼,「悉修」,修一切善法,「而不违于无愿三昧」。「无愿三昧」,我们也有个参考资料,《佛学大辞典》「三三昧」,三种三昧第三条,「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这三个名字是一桩事情。「是与苦谛之苦」,苦谛是四谛苦集灭道,苦谛里面的苦,「无常」,这两个行相相应。「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集是造业,苦是讲的果。三界六道的苦果从哪来的?从集来的,集是善与不善的造作,集是因。苦、无常及集谛这些造作的因,「可厌恶」,佛教给我们应当放下。佛讲因果先说果,为什么?你容易感觉到。然后再说因,六道苦,六道从哪来的?集结烦恼变现出来的。佛法里面教我们要累积功德,积功累德,如果对于积功累德有分别、有执著就是世间法,这个积功累德就是人天的果报。如果不执著积功累德,像前面你懂得这个道理,你会跟无愿三昧相应,为什么?不执著相。做再多的好事,人家怎么样称扬,如如不动,为什么?知道它不可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别人赞扬,他的事情,自己没有受到干扰,这是真正功德。这个功德不在三界之内,三界里头没有这个果报,这个果报是成佛、成菩萨,上升了。
  又道谛里面的道,道谛是八正道。「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捨,故总不愿乐之」。道怎么样?道是方法,是让我们脱离六道轮迴的方法,这方法是好,但是一定还是要捨掉。《金刚经》上的比喻很明显,佛说的一切法,「如筏喻者」,好像过渡,这是个竹筏,你划过到彼岸、对岸,这筏就丢掉了。这道不是真的,道有多少?八万四千法门,太多了,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帮助你证大菩提。众生根性不一样,欲爱不相同,所以这个道就很多,《华严经》举出一个例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说出五十三种法门。如果细分每个法门里头又有五十三门,分下去无量无边、无尽无数。每个法门都能帮助我们成无上道,通的。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每一门都能达到大涅槃,这就平等。道一定要契机,跟自己的根机要相对,你学起来容易。这个根机怎么来的?过去生生世世你接触过、你学过,你遇到从前曾经学过的,就特别容易;遇到这个法门从前没有学过,就感觉得很生疏、很困难。所以法门要你自己去挑选,哪个法门适合自己;你实在不会挑选,那佛给我们挑选。佛一定选净土法门,为什么?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可以度等觉菩萨,下可以度地狱众生,这就方便了。所以对于如来所说这些法,道谛里面所讲这些道路、这方法,总不愿乐之,我们学不贪爱,在里头不起贪爱之心。「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
  底下有解释,「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捨,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这个无愿总的来说,我们说简单一点,就是于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要不要做?做。可以修,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在断恶修善当中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如来。这个境界高!
  念老注解里头底下说,「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你看人家心多清净。换句话说,我们做一切好事,我们还要把它记住,还要保存著记录,有没有这个必要?有。为什么?给别人看的,鼓励别人。对自己?不要,自己心里头痕迹都不著,这叫无愿三昧。对别人做鼓励的作用、做教化作用,因为什么?他还是凡夫,他还有分别执著,这个对他起作用正面的,不是负面的。真的负面也起作用,做的过失,犯了一些错误他堕到地狱,也能把这个例子给他看,让他警惕。这在教学上教学生的,自己可不能有丝毫执著,有丝毫执著你错了。我做多少好事,别人都不赞叹我,我干它干什么?你有没有做好事?一桩好事都没做,你仔细想就知道了。为什么一桩好事都没做?好事是要人赞叹的,这就不是好事了,这个道理要懂。为什么不是好事?你心不清净,你还贪图赞叹,你的名利没放下,你的情执没放下,你怎么样修你都是在修六道轮迴。做一些好事,利益众生事,三善道;如果是自私自利的事情,三恶道,这个一定要知道不是佛法。
  佛法至少是小乘须陀洹,你看须陀洹身见放下,没有自己;边见放下,没有对立。为什么不对立?因为实相是一体,你怎么对立?他跟我对立,可以,为什么?他没觉悟。我要跟他对立我错了,我跟他一样也没有觉悟,觉悟的人不会跟没有觉悟的人对立。对立的人跟一切人都对立,觉悟我也跟你对立,不觉悟我也跟你对立,他统统是对立的。所以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万物跟我是一体,一体里头没有对立,跟一切人不对立,一切事不对立,一切万物都不对立,都是一体,常常想到一体。所以他不存能度所度,天天教化众生、帮助众生,心地里头乾乾净净一尘不染。如果我帮助众生,记一点,这是我的好的,阿赖耶里头就有个善种子;我做一桩坏事,阿赖耶里头有个恶种子,全是阿赖耶。那些种子将来都有报应,善的三善道,恶的三恶道,这就是叫造轮迴业,出不了六道轮迴。不存能度所度,这叫净业,为什么?轮迴里头没有他的分,阿赖耶里头没种子,这个厉害。
  「故能随顺于空无相」,这三空三昧,空、无相、无作,叫大三空三昧。「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菩萨度一切众生,都是用的这个心,这个跟实相相应,这真心。我们每天干事真的要懂这个道理,这是真实之相,这才叫不迷惑。「如是发心,功德无边」,无量无边,为什么?它跟实相相应,它跟性德相应。决定不跟阿赖耶相应,跟阿赖耶相应麻烦大,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六道轮迴无有休止,就在里头转,这个太可怜了。那我们修净土怎么办?这给我们的启示,修净土的人虽愿度无量有情,而把所做的这些功德,能度所度统统迴向给阿弥陀佛,就没事了。可不能记在自己的阿赖耶识里头,记在自己阿赖耶识里头就完了,依旧搞六道轮迴。记在阿弥陀佛那里不要紧,到后来算帐全部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个法子妙绝了,真的太好了。所以念佛人做一切善事,或者是忏悔,后头一定做迴向,迴向哪里?迴向三处,第一个迴向菩提,第二个迴向给众生,所有功德归众生,众生去享福,我们自己不接受,第三迴向给实际,实际跟菩提我们都用阿弥陀佛来做代表,这是个好办法。所以我们只有一个念头,绝对没有第二个念头,这一个念头是什么?求生净土。我们只有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目标面见阿弥陀佛,一心一意,不杂一切妄想在里头。
  「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这就是不存能度所度的功德太大!这个话讲得太好了,你这样发心,发心没有自己,全为众生,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假使一切诸佛,这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就是你所修的功德,都赞叹不尽,这是什么?这叫真实功德。你只一著相那个功德就变成很有限,变成什么?果报,三善道的果报。有人在人间大富大贵,有人在忉利天做天王,有人在初禅天做大梵天王,有人在第四禅顶做摩醯首罗天王,都是他能度所度,这功德有限。
  所以当年梁武帝在世,佛门大护法,造寺庙四百八十多座,规模都很宏大,帮助众生、成就众生出家,他护持、护法十几万人。所以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见面的时候,他就问他,我这个功德大不大?你看他有能度所度,我能度,这么多,几十万人是我所度的。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为什么?他这念头错了。这念头是什么?这一念起的时候全变成福德。他将来到哪去?肯定到欲界天去,欲没有断,他决定生天,那欲界天。欲界天哪一层那看他的功夫,多半都是在四王天跟忉利天。为什么?夜摩天以上要有定功,不大,叫未到定。定功真修成了,他到色界天去了,他不在欲界。所以欲界夜摩有定功,兜率定功比它更深,再深一层的化乐天,再深的就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再深一层,他就超出欲界,他到色界去了,他的禅定圆满生色界天。
  所以不著相的功德不可思议,著相的功德很有限。我们看过去这些大德他们不搞这些,讲经说法那些讲稿注疏不出版、不流通。那流通不是度很多人吗?不搞这个,不要名闻利养,也是做给我们学生后人看。我死了你们大家觉得有价值,你们去印去,与我不相干,这心清净。经上讲的这些话他们懂,他们做到了。现前社会,是个名闻利养的社会,你不带头,人家已经迷在这个里头,何况你还再带头,给别人造出错误观念。
  我刚才看到一个小信息,在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下,我念给大家听,不知道哪里传来的,没头没尾。说老法师最近慈示,叫我们早晚课各拜三拜,我弟子某某,代过去、当前父母师长、冤亲债主,及一切有缘众生,礼佛三拜,这很好。说弟子某某,代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礼佛三拜,祈求每个国家国泰民安,世界和平,这也很好。其实这个不知道是什么,我每天讲经都做这个迴向,我没有说三拜,我自己做迴向。他说阳曆十月二十八日,这一天最好不要出门,十月二十八日过去了,我都不知道。他说这一天最好不要出门,素食,少食少语,早晨五点到七点,下午十三点到十六点,晚上十九点到二十二点,在家或到寺院里诵经、念佛、打坐,至少要坚持三十六分钟,接收宇宙来的大能量,凡是不净处和闹市莫去。这个转发功德无量,还劝人到处转发。这虽是好事,不是我说的。前面讲老法师说,这都是不负责任的妄语,是好事,不是坏事,我不承认,这不是我说的。希望大家以后,关于这些事情要传,你就把这些信息来源,到底从哪里来的写明白,我不知道这个事情。
  但是我每天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以及一切有缘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这是我每天早晚课念的。我讲经确实是会把这个功德,迴向全球每个国家的领导人,祝福他们政躬康泰,国运昌隆,世界和平。我天天做这个愿,每一堂讲经都这样迴向。我这个迴向文,在我经本前面单独一张,我夹在里头。所以最好十月二十八这一天出的这些事情,到底从哪里来的说清楚、说明白,这样就好。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