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046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六集)  2012/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4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四十二面倒数第七行,从第三句看起:
  「沉氏虽未能直从古梵筴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故知沉氏之说可信」。这是说沉善登居士他的说法,虽然没有见到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翻译是根据梵文本所翻的。但是从现存的五种翻译本来看,你细心去研究、去观察,因为它里面最明显的差别四十八愿,这个不可能翻错的。为什么会出现二十四愿、四十八愿、三十六愿?这个差别太大了,是决定不可能翻错的。四十八愿有这三种,那至少梵文的原本,三种不同的本子,《无量寿经》梵文本有三十六愿的,有二十四愿的,有四十八愿的,至少有这三种。还有七种译本失传,没见到,如果见到是不是还有别种说法,就很难讲。所以后人根据这个说法,说很合乎逻辑,就加个三种以上,加个以上。这就说明,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多次宣讲。
  「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祇是同本异译」,有人认为这样的,这五种翻译本,梵文本是相同的,翻译的人他的爱好不一样,所以这种种不同,都是翻译人自己的意思,有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实未能服人」,没有办法叫人家相信,心服口服,这个做不到;沉居士的说法,一般人能服。「例如本经小本」,有两种不同的译本,译本两种不同的,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的译本,这两个不同译本,但是同一个梵文本。「罗什大师因秦人」,罗什大师在中国的时候他居住地方秦国,所以叫他做秦人,就是中国人,现在讲中国人。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繁琐,愈简单愈好,最好的言语也是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还详细、还明白,最好的语言。文字亦如是,文字也是要求简要详明,能够删掉尽量删掉,叫废话。最好的语言、最好的文字标准就这四个字,要简单、要扼要,还要详细、还要明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要求的,现在人不讲究了,古人非常讲究。为什么人要读书?读书明理,言辞简要详明。
  因为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把十方佛,只说了六方东南西北、上下,省略了四维。十方是加上四维,四方、四维、上下,他把四维省掉了,可以,这个讲得通。「此诚译者」,翻译的人,「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六方就是十方,这个意思大家晓得。「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这个能看出翻译的人他的爱好,他的善巧方便。「至于本经诸译」,就是五种译本的差别,「大异于是」,跟上面这个原则不一样,它差别太大了,四十八愿怎么能说成二十四愿?怎么能说成三十六愿?这是决定不可以的。「不但详略不同,且义理之深广亦异」,所以这个决定不是翻译人的,「意乐不同」。确确实实是原本不一样,每个人根据的梵文本不相同,所以翻出来才有这么大的差别。
  「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正是弥陀大愿之髓」。这个愿见于魏唐两种译本,而汉译跟吴译两本愿文里头没有,这个不可以,这是净宗最重要的话,怎么可以省略?这就说明,决定是翻译的人所用的梵文原本不一样,这就证明世尊多次宣讲。「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二十四愿,祇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它意思差太多了,只有一个能讲得通的,世尊当年说的场所不一样,听众不一样,世尊随缘宣说,这才能讲得通。我们在外面讲演也是一样的,依一个讲题,依一个大纲,有时候看到听众临时增减,跟前后讲的不一样,这常常有,你看到听众程度不一样,所以深浅不一样,这是我们都要深深去思惟的。世间焉有如此大胆翻译的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十念必生这句话太重要了,怎么可以把它删掉?「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这能讲得通,必定是他所依据的原本不一样,才有这么大的差别。
  「又如《吴译》二十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这两个非常重要。而魏本、唐本两本译本都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没有这个文字。四十八愿详细,为什么这两桩没有?这是两个重要的愿,「国无女人愿」、「莲花化生愿」。为什么国无女人?这大概是阿弥陀佛在考察一切诸佛刹土,看到佛国土里头有男有女,造成很多纠纷。所以他乾脆我这个国家没有女人,来的时候女人都转成男身,大家都平等,就不会有这些纠纷了。这都是阿弥陀佛很聪明,他去选择。「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二十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里头竟然没有?这是讲不通的一桩事情。「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梵文经典是用两块板夹著的,用绳子绑起来,所以叫原筴,我们讲原书,这原书不一样。「正如沉善登氏所说」,沉善登居士他讲得好,「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就是多次宣讲,不是讲一次,讲了好几次,「又因梵筴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这是沉居士所说的,说得非常有道理。
  「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会集重要,便利学习。否则《无量寿经》,要听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的,每一次所讲的都得要去听,为什么?它里头有不同的意思,你不完全听,就不能多了解,了解愈多愈好,愈透彻愈好。为什么?信心才坚定。这个法门,我们现在总而言之,搞清楚、搞明白了,是释迦牟尼佛度众生第一法门,也就是一切法门度不了的那种众生,这个法门都能度。上自等觉菩萨,下至无间地狱,你没有缘分遇到那就没有法子,叫没福。遇到之后,你相信、真干,没有一个不往生,没有一个不成佛。所以真正是第一法门,《法华》、《华严》都比不上。真正在佛教里遇到第一经,我们又遇到夏莲居给我们做这么好的会集本,这个福报多大!
  我们的上一代,看到夏莲老这个本子很少,因为它印的量很少,中国地方这么大。新中国成立之后,本子流通更困难,流通到台湾就五、六本而已。律航法师送了三本给李老师,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看到经本前面有一篇长序,是他老师写的,梅光羲,梅光羲是他的老师。黄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黄念老的母亲是梅光羲的妹妹。那梅光羲老居士跟夏莲居是老朋友、老同参、也是老同事,他们交情很深。会集的时候,会集第六品梅老参加了,还有慧明老和尚,所以第六品是三个人在一起会集的,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三个人三个月的时间完成第六品,这是《无量寿经》最重要的一品,就是四十八愿。本经採取二十四章、四十八目会通起来,文字二十四章,里面的内容四十八愿,会集得好!我们跟这些大德都有直接的缘分,有师承的缘分,梅老、夏老我们没见到,那是我们祖父辈的,可是黄老、李老这是我们前一代,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距离都很近。
  这个本子李老师看到之后,特别看到那篇序文,非常感动,所以在台中就印了两次。两次数量不会多,在那个时代大概数量都是印一千本,所以流通量就不多。我得到李老师的眉注本,这个本子他送给我,我当时读了之后非常欢喜,就想讲。刚好那年韩馆长五十岁,我说给你五十岁祝寿,讲《无量寿经》。她就发心印了三千本,我带著经本到台中见老师,给老师报告。老师说不行,这个经有争议,很多人有怀疑。他说你年岁太轻,你的分量不够,如果这些老和尚都来批评,你怎么办?我想想是不妥当。告诉我,收起来等待缘成熟。老师往生了,我在美国,这个经本就在我书包里头。我一想这缘成熟了,老师的眉注本没人见过,原本在我这里,没有翻印的本子。所以我就将老师的眉注本子印了一万本,迴向给老师,祝他上品上生。
  国外的同修看到李老师眉注本子,没有一个不欢喜的,来找我,希望我把这个经讲一遍,所以我们第一遍讲是在加拿大,是在美国的圣荷西。从国外讲起,也符合了夏莲居老居士的预言,夏老往生的时候告诉身边陪他的人,告诉他们,他说将来他的会集本是从海外传到中国。这个话是黄念老告诉我的,黄念老也在场,他说当时他们听到都莫名其妙,怎么可能从外国传到中国,哪有这种道理?他说现在才真正明白,真是从国外传到中国,可见得夏老说的话没错,他知道。这么多人这么多年反对会集本,所以黄念老对于这桩事情说得很详细,应不应该会集?应该。你要说不应该会集,会集是决定不许可的,那佛教也不行,为什么?所有寺庙都得关门。你们做的经忏佛事本子统统会集的,会集不许可,那就经忏不能做。连早晚课诵本都是会集的,你去看看,全部都是会集的,如果不能会集,早晚课诵本不能要。你要诵经就诵一部《无量寿经》,或者是一部《弥陀经》,其他经咒都不可以念,那会集的,哪有这个道理!
  极乐世界是会集的,是阿弥陀佛会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真善美慧,它是会集的。谁开会集的头?阿弥陀佛开头的。所以极乐世界是所有一切诸佛刹土里头,第一殊胜,为什么?别人好处都在里头,不好地方统统不要,会集就是这个意思。五种原译本里面最好的东西统统节录出来,重複的部分,难读的部分,翻译得不好的部分,统统不要,所以会集本比原译本殊胜,道理在此地。极乐世界比其他一切诸佛超胜,也在此地,会集成功的。我最近十几年来,跟世界上许多宗教交流,我读他们的经典,我节录他们的经文,编成一本书,《世界宗教是一家》。这是全世界宗教经本里头的会集本,没人反对,我送给每个宗教,大家都欢喜。由此可知,反对会集本,可能是别有用心,那就不谈了。不是真的反对会集,藉著反对会集的这桩事情,别有意图。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而且会集不是夏莲居开始,什么人开始?会集《无量寿经》,宋朝王龙舒开头。这位王老居士是一位学者,舒城人,跟我也算同乡,舒城距离我们的老家,华里五十里,现在二十五公里,很近的地方,王龙舒居士的老家。他会集的,但是很遗憾,以他的身分、地位,在宋朝那个时候,这五种原译本他都没有完全看到,他只看到四种,《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如来会」,他没看到,所以虽然是会集,是四种会集,不是五种会集。《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里面,还有一些非常重要、好的经文,那四种本子里头没有,这就遗憾,他的会集本少了这份资料。但是已经很难得了,他的会集本出来之后风行一时,人家读《无量寿经》、引用《无量寿经》多用他的本子。他这个本子《龙藏》收入,日本《大正藏》收入,能够入藏就称为善本,等于说是佛门祖师大德们审定,没有问题。虽然欠缺《大宝积经》的「无量寿会」,缺少这一本,但是那个四本依然可取,还算是善本,大家欢喜读诵。所以从宋到今,王龙舒是宋朝人,彭二林是乾隆时候的人,魏默深是咸丰年间人,这就很近了,咸丰的皇后就慈禧太后,「先师夏莲居诸居士,先后均曾校会本经也」。
  「会校之本」,自宋到现在有四种,第一种「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龙舒是他的号,他的名字叫日休,就是「王日休校辑」。这个用得很谦虚,他来校正重新编辑,这是个会集本。第二种「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这会集人全是居士,没有一个是出家人的,彭际清。第三种「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这会集本,湖南邵阳人,魏源他的字叫承贯,魏承贯,这第三种。第四种,是现在我们用的这个本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这里头彭际清是校本,其他三种是会集本。
  下面简单再介绍一下,「四种会校之本」。「以上五译」,五种原译本,「互有优劣彰晦」,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缺陷,所以都不能称为完善的版本,这样会集就非常重要了。「例如十念得生」,这是本愿里头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一向专念」,这也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十念得生,坚定我们的信心,一向专念是指导我们方法,这两句话比什么都重要,你看汉、吴这两种译本没有,没有提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这是一段很长的经文。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净宗学会」这个名词,夏莲居老居士提出来的,念老告诉我,没有正式成立。在抗战战乱时期山东地区沦陷,他们退到四川,没正式成立;抗战胜利之后,解放战争,也没有办法成立。我跟念老见面,他老人家把这个事情付託给我,他说你在海外,海外没有障碍,在海外成立。我们在过去都用莲社、用念佛堂,用这个名义,我一想,念老这个构想非常好,现代化。念佛堂、莲社人家都有这是个宗教,所以他把人观念转过来,修行的道场净宗学会,用这个,不要用寺院庵堂,那是已经过去了。好事情,我非常赞成。譬如天台家的,天台讲堂、天台学会,让人耳目一新,这就非常正确。如果是研究,这个道场专门做研究讲学,就用学院。我们在澳洲,大家在一起共修的有净宗学会,澳洲有六个,布里斯本有一个。我们学习的叫净宗学院,澳洲有一个净宗学院在图文巴。学院是研究的,就是深入经藏的;学会是大家在一起修行的,念佛、听经,很理想这个名称。念老就劝我在国外,我在美国加拿大那个时候,一共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以后在欧洲,现在在全世界大概有一百多个,不到两百个,都是在家居士自己建立的。用净宗学会这个名义,大概都是学习夏莲老的会集本,都是听我们历年来所说的净土五经一论。五经一论我统统讲过,有光碟流通,他们依据这些经论老实念佛。
  国内看看将来宗教政策改变,如果许可的话,我觉得念老的建议值得採取。这个寺院庵堂可以建立,那是什么?做为观光旅游要搞这个。这桩事情,我好像是在一九九0年初,第一次回国访问,赵朴老接待我,我们是同乡,虽然不认识,总是乡亲。第一次访问他接见我,我们谈了四个半小时,请我吃晚饭。那一天是香港同修陪我进去的,我们从香港飞到北京,我们有二十多个人,朴老完全接待,开了三桌,连同他们陪同的人,我们谈得很高兴。当时我就把这些话给朴老谈过,我说夏莲老提出的这个学院、学会的名称好,以后佛教的道场这样建立。中国所有寺院丛林统统做为观光旅游的道场,机会教育的道场,不做正式道场。为什么?正式道场,这出名了,几百年、几千年历史,游客拦不住,你怎么能修行?修行的环境要清净,所以他心定不下来。道场重建,模仿外国的大学城,我们在外国,一个大学就是一个城市。用这个方法,里面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教学,一个部分是修行,修行的那个部分叫学会,教学这个部分叫学院。不要多,十个就行,十个宗派,一个宗派建一个道场。
  现在交通方便,从前到处建道场是交通不方便,没有这些通信设备、网路设备,没有这些东西,所以必须一个道场,要有二、三个老师在那边教。现在不需要了,可以用卫星,可以用网路,少数的老师就能教全国,就能教全世界,一定要用这个方法。所以我建议他,佛教大乘八个宗,小乘两个宗恢复起来,为什么?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只办大学,不办小学,大学生从哪来?所以俱舍跟成实宗唐朝时候有,现在要恢复。这里面的教义,跟南传的没有两样,经典都相同的,这是大乘的基础。朴老听到是非常欢喜,就是那个时候年岁太大了,国家政策、环境不许可,非常赞成。中国佛教要复兴的话,对整个世界能产生影响,一定要走这个路子。
  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就给我讲了很多次,提醒我,佛教要兴旺,决定要恢复丛林制度,丛林制度就是学校。丛林制度是中国人搞起来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是这两个大德。这两个大德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徒孙,惠能是第六代,他们是第八代,在他们手上。在过去,佛教修行是个人修个人的,就像私塾一样,每个小家都独立的。他们两个人就是搞大的,就办大学,所以说依众靠众,把佛弟子统统集合在一起,你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就像大学一样开课。丛林的纲领执事跟现在大学是完全一样,就是称呼不一样,丛林主席就是方丈住持,称方丈住持是校长,首座和尚是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跟现在大学完全一样,只是称呼不相同。首座等于说是指导教授,可以聘请很多个,教华严的、教天台的、教法相的,各有各的教室,想学哪个你就进入到哪个讲堂,跟哪个老师,就是都是同学,不同科系。老师告诉我,他说这是佛教在中国做了一次大改革,是革命性的行动,中国佛教的特色。释迦牟尼佛过去一生,他演出来的是私人教学,没有组织,学生虽然多没组织。中国马祖、百丈正式把它组织起来,用大学这个形态出现。他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走这条路,佛教是散漫的,没有秩序的,没有系统的,那很难、很难搞起来。我也很同意老师的说法,这缘不具足。
  佛光山星云法师我们认识很早,四十几岁认识的时候他就邀请我,在他佛光山有个佛学院,那个时候叫东方佛教学院,规模不大,请我做教务长,他是院长,我替他管教务。我在山上四个月,也是我们想法、看法不相同,他的想法完全是依照大学这种方式来教学,我不赞成。我赞成中国古老私塾传统教学,为什么?非常有效果。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我去的时候是居士没出家,在那里住了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十五个月之后我出家了。我这十五个月在台中一个月学一部经,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能讲、能教,所以我一出家就在佛学院做老师。佛学院一个学期教一门,三年只教六门,毕业了,我还有七门没用上。你能说从前东西不好吗?古老东西好!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东方佛教学院它有一百多个学生,我建议他,三个学生分一个小组,专攻一部经,那差不多就有三十多部经,他有一百三十多个人,十年之后这些人都是顶尖的佛学家。他听了,好是很好,不像佛学院。我说不像,真出人才。我们两个就这个分歧,他不赞成,我就离开了。我离开之后,那时候张晓峰先生办一个文化学院,请我到那里去,哲学系里面去教佛经哲学,我在那里教了五年,那是国家承认的大学。所以星云法师那个时候要把我留住,我这一生就替他服务了,真的能培养一些人才出来。我相信至少有二十个像我一样,甚至于比我高出的至少有二十个人出来。那缘不成熟,他有权,我没有权,我没有法子决定,这个缘错过!
  第二次这隔了二十年之后,我住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也是个缘分,他也没有能把我留住。我在那里办了一个短期的实验班,一共办了六届,前面四届是我教的,后面两届,第六届我就没有进去过,第五届还去看了一、二次。这个实验就是什么?专攻一门,短期,三个月毕业,三个月专学一部经,这一部经要上台能讲。大陆有不少年轻法师参加这个学习,现在到处讲经,讲得不错。那是做个实验,我是希望这个实验成功,大家相信了,居士林应该办个佛学院,我们来培养弘法人才,那就长期的,不是短期的。短期小部经,学十部经,实在讲一个月学一部,用一年的时间扎根。第二年的时候就深入大经,那大经你是一生专攻一部,做专家不要做通家。成为世界第一流的佛学家,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你下的功夫深。
  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根人,能有一点成就,六十年孜孜不倦,六十年专门搞这个,很平常的事情。现在晚年再做个榜样专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我这一次第十三遍。我们细讲很有味道,愈讲愈欢喜,这就是什么?方东美先生早年教给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恩,我天天对他礼拜,要不是他,哪有这么好的生活!这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是地位,与地位不相干;不是财富,与财富也不相干。我一生孤家寡人一个,享受的是最高的享受,老师给我的。学这门东西愈学愈欢喜,一年比一年欢喜,这讲常生欢喜心,这就是最高的享受。所以一定要开悟,开悟就是要一门,心要定;心乱了、心杂了,这怎么开得了悟?那天天生烦恼。心专一,什么都放下,就一门,脑子里想的一门功课。中国教学,私塾教学就是一门,一门没有学好,不可以学第二门。所以从小就训练小孩心要专一,就是佛家的修定,定能开慧。小朋友心定了,有的时候有超人的见解,那什么?他有智慧。所以中国这种教学理念跟方法、经验,几千年没有改变,它有道理;一改变就完了,民国时候人一改变,变成今天这个社会。
  元朝统治中国没有改变,但元朝皇帝没有认真学习,比不上清朝。清朝入关统治中国,完全继承了明朝的文化遗产,而且他真干,发扬光大。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实在讲是第一,他超过唐太宗,超过汉武帝,真超过,为什么?皇上真干。把儒释道的专家学者请到宫廷里面去讲学,皇上带著嫔妃、带著文武大臣一起学习,形成一种风气,几乎形成一种制度。他们国家大事问谁?问这些老师,跟这些老师非常密切,关係非常好。所以能造成康、乾一百五十年的盛世,真难得!真的是《礼记》上一句话,「建国君民」,建国是建立政权,君民是领导全国老百姓;「教学为先」,人民教好了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制度不好,人是好人,不好的制度做好事;制度再好,人不是好人,一样做坏事,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尤其是清朝万圣殿以《无量寿经》作早晚课,当然不是这个本子,康僧铠的本子。清朝年代万圣殿早晚课的时候念《无量寿经》,宫廷里头以这个来祝福国家。
  我们得到这个会集本太难得了,这是《无量寿经》最完善的本子。李老师虽然得到了,一生只讲了一遍,外面就有限制,就有人批评,他就不能再讲下去了。我们的缘殊胜,我们在国外讲,国内反对的他无可奈何,台湾反对也没有办法,我在国外讲。国外讲盛了影响到国内,这就是夏莲居老师的话,他的本子将来从国外传到中国。国外都学了,那国内想想也应该学习,不再批评了。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我们用卫星十一年,用网路有二十年,这个产生非常大的效果,在全世界现在这个时候,多少人在萤光幕前面一起学习。我们虽然不是在一起,天天面对面,这个工具好!这个工具上一代没用上,没有普及。在我们这一代产生效果了,起了大作用,全球多少人在一起学习。现在我们专门学习这一部经,一门深入,希望在这一部经里面开慧,得定开慧。得定是事一心不乱,开慧是理一心不乱,如果得定了,心定在这部经,生方便有馀土;如果豁然大悟,智慧开了,生实报庄严土;没有开悟、没有得定的,真正相信、真正发愿,生凡圣同居土,没有一个不往生!
  这个缘多殊胜,我们要珍惜,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你说我们多欢喜。这个世间人给我什么都不要,别说地球,天上玉皇大帝要让位给我,我不干,我不上当;摩醯首罗天王娑婆世界里最高的,地位最高的摩醯首罗天王,他让位给我,我也不干。我们要想到释迦牟尼佛是王太子,他不出家他是国王,他为什么不干?那是苦事,这是乐事,得自己会选择,那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契入,依教奉行,身心健康,快乐无比,谚语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天到晚生活在欢喜当中,这个人长寿,这个人健康,这个人不会有疾病。「忧能使人老」,有忧虑、有烦恼人很容易老化,不健康。学佛遇到大乘,能遇到这个本子,太难得了,真正是大乘第一经。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第一经。遇到的人要知道,要懂得珍惜,这不是简单事情,不是偶然的事情。
  「五恶五痛五烧」,这一大段经文连续好几品,我们净宗学院成立编了一个课诵本,我们重编的。从前莲社、念佛堂用的课诵本是古人编的,早课念楞严咒、十小咒,晚课念《弥陀经》跟八十八佛,念这个。我们把它改了,一门深入,我们的早课念经是《无量寿经》第六品,就是四十八愿,提醒自己我要跟佛同心同愿;晚课就是用「五恶五痛五烧」,从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六品经。这六品经是《无量寿经》里面的戒学,叫戒定慧三学,是属于戒学,教我们断恶修善,内容是五戒十善讲得非常清楚,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你统统看明瞭之后,你决定不会起恶念,决定不敢做不善的事情。所以我们要跟经相应,重新编的课诵本,这是《净宗朝暮课诵》,诸位看了就晓得。尽量摆脱祈祷这种形式,祈祷可以,不是主修的,那是附带的,这一定要懂得。今天佛教衰就是宾主颠倒,把附带的变成主修,主修的疏忽、忘掉了。宗教衰了,信徒少了,没人相信了。
  我访问梵蒂冈,代表教皇的陶然主教,我们在一起两天谈了六个小时,一天三个小时。里面主要的问题,就是最近这十几年来,信仰宗教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他们非常忧虑,这个情形不能改变,二十年、三十年之后,这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就会慢慢没有了。所以我提出建议,宗教一定要回归教学,宗教一定要做宗教示范点,我称它作圣城。找一个小城市,新建一个城市都可以,居民要找最虔诚的信徒,大家住在一起,把这个宗教精神、文化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么一个小城做个代表,全世界你要看这个宗教,你到那边去看,你到那边去学习。这也就是早年我跟朴老谈的,宗教要教学,要建宗教城,像大学城一样,一个城市。佛教,佛教圣城,基督教圣城,伊斯兰圣城,你到那边去看,人家宗教精神、文化都在里头,它都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出它的好处,你在这里面学习真东西。这里头两个部门,一个部门是修行的,一个部门是研究的,宗教就可以复兴,而且信仰宗教人会愈来愈多。
  所以我希望教宗要肯干,我们年岁都太老了,教宗跟我同年,体力恐怕不如我,人真正是个好人,真想做。我们两次见面,我都是提醒他,上一次他邀请我,本来不想去,想想还是要去一趟,鼓励他,上一次谈过,希望鼓励他真正能落实。最理想的就是用罗马城,罗马是小城不大,古城,完全保存的文化遗产。这个小城里头,有属于天主教的教堂四百多个。所以我提出建议,这四百多个教堂每天上课,一年罗马就成为天主教的圣城,等于说是天主教的天堂,罗马就是天堂的一个分部。天堂的分部在那个地方,你要想了解天主教、天主教徒,你到那里去住一个星期、住半个月,你就全知道了。只有用这个方法,可以让每个宗教都兴旺起来,宗教团结能够带动全世界的安定和平,大家要真干,要努力。在整个宇宙里面,生活学习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哪个世界也比不上它。这本《无量寿经》就是介绍极乐世界,对极乐世界点点滴滴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是真看懂了你就会真想去,我们的方向、目标就专一!
  我们再看下面,「于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四种节会本,共有九种」,《无量寿经》中文本,有九种不同的版本,这要认识。「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原译本里头确实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提到《无量寿经》大家都用这个本子;其他的四种,很多念佛人他都不知道,何况不念佛的人。「王本一出取而代之」,王本是王龙舒的会集本,他的本子出来之后,《无量寿经》都用他的本子,就不用康僧铠的本子,不用原译本,都用他的。为什么?他的内容丰富,其他本子里面好的东西他都有。所以「《疏钞》中谓」,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里面说,「语则多就王文」,《弥陀经疏钞》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你看多半是王龙舒的本子。「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大家都读这个本子,提起来人都知道。清朝末年印光法师,这印光大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这个会集本超过了康僧铠的本子。
  「王本虽甚流通」,甚是多,「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就正式入藏,就等于说是古时候祖师大德都肯定、都承认。「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确实有它的长处,但是还是有缺点,不是一个真正完美的本子。「例如《疏钞》云:王氏所会,较之五译」,跟五种原译本去比较,「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这对他赞叹。「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他不是翻译的,他是从翻译本里面会集的。「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那就没有人能批评。「故彼不言译」,他自己很客气,他没有说他翻译,他说他作校辑,「而言校正」,拿著别的本子来对照,做校正的工作,不敢说会集。「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校订重新整理,对于经文的取捨是大学问,应该取的你漏掉,不应该取的你取出来,这后人就批评。
  「如三辈往生」,这个很重要的,「《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这康僧铠的本子,上中下三辈都有发菩提心。王氏王龙舒的本子只有中辈有发菩提心,下辈说不发,上辈没说,这就「高下失次」。这么重要的文,怎么能把它漏掉?上辈怎么可以漏掉?上辈不说,下辈说不发,人家经文里明明是发菩提心,你怎么可以说他不发?这就是很大的差误,受人批评的。「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这就取捨没有尽,该取的漏掉。「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这话是莲池大师说的,莲池说得好,说得对!
  「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这其文就是原本,原译本有碎杂,没有秩序,错乱,这些地方确实是有。龙舒用他自己的意思、词句给它改正。这个改正不可以的,翻译可以自己用字,会集决定不许可,一定要用原来的文字,不能改动一个字。这是什么?防止后人随便改经。王龙舒改得没有话说,一定改得很好,文学好。如果到后人的时候,这个东西我看不懂随便改一改,经文改到最后就不能读,每个人都改,把它改得乱七八糟,那这个罪过就重!所以古人禁止,你看到它错了注在旁边,这个字应该做什么字,可以,提供参考,原文不能动;错了也不能动,只能加注在旁边,这是规矩。这一点王龙舒疏忽,他改了,他不是注在旁边。这正是「莲池大师所指,不由梵本」,他不是从梵本直接翻译,「未顺译法之深病」,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若据梵本重译,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经义」,你是翻译那就没话说,你想用什么字都行。「今乃会集,焉能不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这是受人责备最严重的地方,这是古时候读书人很大的忌讳。一定要原原本本的样子传给后代,一代一代传下去,如果我觉得不妥当改掉,后人觉得这个不妥当又改掉了,传到最后面目全非,所以这桩事情古圣先贤特别注意。夏莲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些问题没有了,决定遵守古圣先贤教诲,会集里头所用的字决定是五种原译本的经文,没有敢改一个字,就是这个本子超过前面三种本子的道理。「至于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是皆王本难掩之疵」,疵是过失,这是龙舒的本子。
  第二,清朝「乾隆彭二林居士」,二林是他的号,就彭绍升。「亦于王本义有未安。于所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中」,《无量寿经起信论》是彭居士著作的,这不是《大乘起信论》,《无量寿经起信论》。他这里头对于王龙舒的本子有批评,「王氏本较为畅达」,文字通畅明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这议是批评,可以批评的,「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这一大段文,他的会本里头没有,他把它删掉;这个本子里头有,这是不应该删的他删掉。「至往生上下二辈」,上辈他删了没说,下辈说不发。「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这是过失,这没办法说的,这决定是过失。「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这两句决定不能删的,这他删掉了。「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这非常重要。「他如叙次愿文」,这四十八愿他的次序排列也有问题,这是龙舒的本子。彭绍升居士的批评,也很有道理。
  「彭氏鉴于王本之失」,龙舒本子里头有过失,「乃专就《魏译》去其繁複,并按云栖本,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仍名《无量寿经》。是为第七本」,就是《无量寿经起信论》。「但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而非诸译之会集本」。这两个本子比较,就是彭际清的节校本跟魏本比较,比魏本好。但他不是会集的,其他四种本子里头有很多重要的经文,是魏译本里头没有的,当然彭二林的《起信论》里头也没有。这都是版本上的问题。「近代丁福保居士」,这民国初年人,佛门的大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这个注解我们学《无量寿经》的时候读过,看过这个本子,所注就是彭际清的本子。「惜彭本只是节校本,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故仍不能称为善本」。这问题,就是《无量寿经》始终找不到一个好本子。
  清朝咸丰年间,「邵阳」,就是魏默深,「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魏默深这个本子确实五种原译本他都看到,王龙舒很可惜缺少一本,只看到四本,是四种会集;魏默深五本都看到,真的是五种原译本的会集本。「是为五会本之始。王氏只是四会本,所会未及《唐译》」。同治年间,同治慈禧太后执政,同治是她的儿子,只有十几岁,所以实际大权在慈禧太后手上。年号就用同治,太后跟皇帝同治,实际上权都在她手上,同治只有听话而已。有「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他看到魏默深这个会集本非常喜欢,「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就是莲池大师对王龙舒居士的批评。「遍考诸译」,把五种原译本都找到了,「别为一书」,重新会集。「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冠冕是帽子,也就是说,《无量寿经》最好的本子。「王氏」,王荫福居士「复博考众本」,就重新做校订,自己再校对,然后「定经名为《摩诃阿弥陀经》」,这是本经的第八种本子。
  「魏氏发心广大,复精于文字」,文学好。「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这关于有批评他的,「备取五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真正希望做成一个善本,他真的是想做。「期成善本」,会成一经,希望句句都有来历,字字都有根据,这称为善本。「所愿极胜,所成亦伟」,所以他发的心好,成就也很可观。「其所会集远超王本」,这个会集本比王龙舒的本子好。「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亦非过誉」,这个话说得并不过分。「但所憾者」,就是他还是有遗憾,「魏氏虽愿力补王氏杜撰之过,惜未全免。兹举其荦荦大者如下」,它里头还是有毛病,还是被后人找出来。可见得会集不容易,叫人家没批评,这太难了,人家找他的毛病。
  你看「魏本第二愿曰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此中无有胎生四字」,没有,是他编进去的。你怎么可以加这四个字?这就是毛病,你说你字字都有根据,这一句从哪来的?五种原译本里没有这一句,他加了这一句就是麻烦。所以「诸译皆无。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魏译》云」,这魏本里头说,「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他这个地方讲无有胎生,跟经文相违背,这后头说有胎生。「唐宋两译同之」,你看看唐译本、宋译本都有,说有胎生,有胎生者五种原译本三个本子有,你怎么能加个无有胎生?「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这个过失没有法子掩蔽,太明显了。
  第二个,「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很长一段,「魏氏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这是讲五痛,讲痛。「淫欲火烧,瞋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魏居士原愿」,他本来想「无一字不有来历」,惜没有能够贯彻初衷。上面这一段,于诸译中没有来历。这段文字从哪来的?是他读了那么长的文字,把它省略了,自己重编的,不是原文。是你自己编的加进去这个不可以,这是很大的忌讳,会集怎么可以?这不叫会集,这是自己撰文加进去的,所以这个不能原谅的,这说就很大的过失。
  第三,「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其中依宝树而住之语」,这也是五种原译本里头没有,这是他加上去的。有或依虚空,或依平地,没有说或依宝树,这一句他加的,五种原译本没有这一句。第四,「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馀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这句也没有,这句五种原译本里头没有。
  「由上可见,魏氏之本」,魏默深的本子,「与前诸本相较」,互相比较,「虽后后胜于前前」,他的本子确实比前面原译本、比王龙舒的本子都好。「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但此巨失,势在必救」。这个过失很大,不是小的过失,怎么挽救?「以免后世因袭,甚至篡改经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并为大经,早得善本」。因为这个缘故,夏莲居老居士才有第九次这一次的会集,就是夏老居士为什么做会集本,原因说出来。仔细去看,《无量寿经》真的没有一个完善的好本子,都有缺陷。魏默深本子算是不错了,还有这么多过失在里头,任意自己注的文句把它加在经里头。这个例子不能开,开了之后,后人想些什么都可以把它加进去,这经就搞乱了,这个罪过就重了。做注解放在后面可以,这没有问题,不能把它变成经文。
  这说明夏莲居老居士发心做第九个本子,「先师夏老居士」,做简单介绍,「未冠学儒,先程朱而后陆王」,这都是宋明大理学家,用现在人说哲学家。程是程颢,程子;朱是朱熹,朱子;王是王阳明,这个都是当时宋朝理学最有成就的大德们。夏老年轻的时候学儒。「甫壮入佛」,四十岁叫壮年,这就是四十以后才入佛门。「摄禅密而归净土」,他学禅、学密、学教。「夏老博贯群籍」,这个人聪明好学,对于佛法大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他都通。「深于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掩关津门」,关是闭关,在天津,「阅时三载」,闭关三年。「遍探五种原译」,这三年干什么事情?研究五种原译本,再细心去看三家的会集校本,王龙舒的本子、彭际清的本子、魏默深的本子。「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唯恐有错误,这分恭敬心难得,天天在佛前祈祷。「千斟万酌,时萦梦寐」,连晚上作梦都梦到在会集大经。
  「及其成也,四众欢喜」,这本子成功,每个人看到都欢喜。最初三年,他是想校订魏默深的本子,魏默深的本子,在所有的原译跟会集都是最好的,只是里头这些过失,想把它修订。这个本子我们这里有,就是这个节校本,是夏莲居校订魏默深的会集,校订。以后大概是看到还是有问题,问题是什么?取捨有问题。所以自己重新另外做个本子,就是现在用的这本子。这个本子里面三十七品,现在我们用的四十八品,所以他在这个经上足足花了十年时间,最初三年是校订魏本,以后七年重新再会集这个本子。这是我们看到一段简单的记载。
  「宗教俱彻」,彻是彻底通达,宗是禅宗,教是教下,「慧明老法师」,这是夏莲居老居士的皈依师,慧明老和尚,在当时是很有声望的老法师。「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给夏莲居老居士印证这个会集本,好,所有《无量寿经》真的是做出了最好的本子。「先舅父梅撷芸」,就是梅光羲,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李老师的教(就是经教)是跟梅老学的。「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这就是这个本子出来的时候,梅光羲在电台里面播讲。「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北京跟山东,「并亲为科判」,这个科判我们也印在这本子上。我第一次在北京跟黄念老见面,他把这个科判给我,我们印在这个本子上,这就不会失传了。我作《无量寿经科判》,也是根据这一份资料,这个科判是三十七品,我们现在是四十八品。「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其他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这是在当时的情形。所以梅老赞叹,「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这些话说的都是真话,实实在在在这个本子里面,会集本里面我们再也找不出问题、过失,找不到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