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16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六集)  2013/11/25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51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六十一页,倒数第四行:
  『证无所得』,这是经文的第二句,决断疑网就能够证无所得。「无所得,又云无所有,即空慧也,即无分别智也」。智慧有两种,一种叫根本智,一种叫后得智。无所得、无所有,这是根本智。先有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是根本智的起用,起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知的根本是无分别智,无分别就是空慧,我们可以说根本智就是自性本定。佛告诉我们,智慧怎么开的?首先要明瞭智慧是本有的,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有的。本有的现在为什么没有了?现在我们有贪瞋痴。决断疑网就是断愚痴,愚痴要是断了,贪瞋自然就没有。由此可知,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痴也叫无明,无明烦恼。贪瞋都是从无明烦恼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它是烦恼的根本。它要是断,空慧就现前,真正证得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的理体、现相、作用皆不可得,无所得。为什么?皆无所有,无分别智现前了。
  「体无相之真理」,体是体会,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其义自见」,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相、一切作用,全见到了,也就是通达无碍,这叫后得智。我们把这个注解念一念,体无相之真理,「自心无所执著」,体会得诸法实相就是真理,自心里面的执著、分别、起心动念自自然然放下。「无诸分别,是曰无所得」。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意思,有所得是妄念、是妄想,有所得肯定有妄想,有妄想肯定有所得,这是这句话里头的密义,几时能够参透。古德有一句话说得好,「放下便是」。这真的,不是假的,放下便是。《心经》里面说,「无智亦无得」。无得无所得,无智无所有,无所有、无所得,你真的得到了。得到什么?究竟圆满的自性,究竟圆满的真如,你证得了。证得无所得是法身菩萨,中国大乘里面说明心见性,心就是无所得,性就是无所有,它能生万法。《心经》上的话真的,虽然它不长,只有二百多个字,这二百多个字展开细说就是《大般若经》六百卷,是佛经典里面最长的,六百卷《大般若》浓缩起来就是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这两个放在一起,不增不减,无二无别。
  「《智度论》曰」,《大智度论》有一百卷,解释《大般若经》的,「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诸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实相是真相,不是说它的妄相,说它的真相,真相决定相不可得,所以称为无所得。为什么不可得?明瞭真相就知道。这个真相难,太难了,我们学佛学了几十年,《心经》念了无数遍,有没有知道相不可得?没有,念著《心经》还是执著无智亦无得,执著。而事实呢?事实我们还是在相争,以为有智有得。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实相误解了,没真正懂得。什么原因?没放下,分别执著没放下,我没放下。《金刚经》上说的,我、人、众生、寿者没放下。《金刚经》把宇宙万法归纳为我、人、众生、寿者,总不出这个范围,这四桩事情同一切万法,不知道它是假的,不知道它是空的,天天念,没入境界。
  「又《涅槃经》曰:无所得者,则名为慧」,智慧;「有所得者,名为无明」。有所得的,他对于真相不知道,叫无明,不明白事实真相;无所得者,这是真正的智慧,这是什么智?无分别智,无所得智。学大乘的人,常常把这桩事情放在心上,这叫疑情。这句话就是「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一切法无所有是事实真相,不可得是我们对它的态度。所以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于一切法确确实实不再分别、不再执著,分别执著断掉了。断了我们称他为圣人,不断称他为凡夫。所以《涅槃经》上说得好,「无所得者,则名为慧。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讲得清楚、明白。
  「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迴生死,故有所见」。六道里头生死凡夫,他有所见,他有所得,所以轮迴永远没有止境,没有边际,太苦了。菩萨不然,「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无所得的人就是菩萨,有所得的人就是凡夫,事实真相一定要认识清楚、要搞明白。「《涅槃》之说」,上面经文《涅槃经》讲的,「真究竟了义之语」。上上根人听了这个话,他的妄想分别执著立刻就放下,这一放下,立刻就转凡成圣。没放下的时候是凡夫,放下之后是菩萨,没放下永远在六道搞轮迴,放下之后永断一切生死,跟生死轮迴告别了,凡圣差别就在此地。所以说《涅槃》之说,真究竟了义之语,这是黄念老对于这段经文的赞叹。
  「又证无所得者,《仁王良贲疏》曰:无所得心者,无分别智也」。这个无所得的心就是真实智慧。又《维摩经》慧远大师的疏上说,「菩萨破去情相,到无得处,名无所得。今云证无所得」,就是慧远大师所说的「到无得处」,他证到了。到什么地方?到无所得。经论,疏就是论,经是佛说的,论是祖师大德菩萨说的,一个意思。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现前念念依然是患失患得,我们在此地学习如来的大乘,没有真正放下,确实有得有失,患得患失,忧虑重重,心思杂乱。佛经上讲的这些话我们懂,我们听得耳熟,在我们起心动念之处没落实,遇到外面的环境人事物,依旧会受严重的干扰,这是学了佛法不得其用。如何能够学了之后马上就起作用,那叫真学。理,理上入,行上入,念念都有入处,这是会学,真正的如来弟子。我们不能不在这上面留意,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在这上做功夫,契入境界。
  下面这一句,『以方便智,增长了知』。「方便智,又名权智」,权巧方便,应用的时候活活泼泼,一丝毫都不呆板。「乃达于方便法之智」,达是通达、明瞭,每天面对著境界、面对著万法,用什么样的心态,方法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方法有最适合的。最适合的标准是什么?对自己来说,真实智慧,对外面境界来说,有助于他悟入,这叫善巧方便。「又为行方便之智」。你看,达于方便之智,行于方便之智。「权智与实智相对」。通达一乘真实之法,这叫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在佛法里头,佛有实智、根本智,知万法皆空,一切法不可得。佛教众生,众生根性不齐,佛的教学方法有浅深不等,这些教法,不同的方法,都是引导学人逐渐的悟入真实,到终极的目的地完全相同,这叫用权智引导他入实智,这叫正法。
  「又实智者,体也。权智者,用也。如来成佛之本体,在于实智。一代教化之妙用,存于权智」。显教所说的权实二智,从体上讲,实智;从它应用在生活,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叫权智,善巧方便。这里面必须得辨别清楚,否则的话我们会产生严重的误会,那就是一定要离相,一定要不执著,才是真智慧。著相是烦恼,执著是严重的烦恼,轮迴业。菩萨实智的运用,用得非常灵活,甚至于用得很複杂,但是没有影响到菩萨的清净心,没有影响他的平等觉,这叫妙用。我们凡夫,不是说用智慧,没有智慧,凡夫有的是什么?知识。从小到大,学了很多知识,所以点点滴滴都放在心上,他会回忆。回忆是阿赖耶的种子起现行,很不容易脱离轮迴,为什么?造轮迴业。菩萨不然,菩萨所有一切的造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真干,跟我们一样的干;无作是什么?心里不落印象,我们一般所说的不放在心上,那就是无作。他作跟无作同时,同时作,作全不放在心上。心是什么?清净平等觉,没有受到丝毫妨碍,这叫妙用,这叫真功夫。不但六道凡夫做不到,二乘圣者也相当困难,做到的是少数,多数还是做不到,他若能做到,超越十法界。
  下面,「又密教以胎藏(即莲花部)鬘荼罗之心莲华台为实智,八叶(就是八个花瓣)开敷为权智」,这是密宗的表法。《大日经》是密宗主要的一部大经,这里头有一句话说,「诸佛甚希有,权智不思议」。「故知方便智亦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处所而异,变化莫测,能调顺一切众生,这是如来的不思议智、如来的后得智,「度生妙用,权化之法,全由此智」。我们要记住,权智是实智用在事相上,就是无所得智、无所有智。为什么无所得、无所有会起这么大的作用?这个能量没有法子去估计,科学家无法去探测。为什么?它称性,它是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从缘显发出来,是自性的本能,不是从外来的,是自性本有,不是哪个发明创造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没有一个没有,佛希望我们对这桩事情生起信心,直下承当,我们成佛的缘就具足,佛帮助你就很容易。我们怀疑,佛有,我们凡夫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怎么可能成佛?这人能不能成佛?不能成佛。为什么不能?他没有信心。
  大乘教里面佛讲得清楚,你所造的无量无边的罪业,造作罪业所依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依的缘是邪,不是正。中国古人说一句话说得好,叫邪不胜正。无量劫造的这些恶业,无量劫,统统依的是妄心,依的是负面的缘,不是正面的。你要真正了解邪不胜正,无量劫造的是邪心造的,现在我一念正心念阿弥陀佛,就能把无量劫的罪业消得乾乾净净。为什么我们天天念佛,我们的业消不掉?消不掉的原因是不相信,佛说的这个话说得很好,我听了也欢喜、也舒服,但是我不敢相信。为什么不敢相信?没听说这个道理,对于邪正这个道理没搞清楚、没搞明白。正是法性,法性不生不灭;邪是阿赖耶,阿赖耶是刹那生灭,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个妄念,它不是真的,它是生灭法。每一个妄念都是独立的,不是相同的,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是相似相续相。妄心,妄心造业造无量劫,抵不过真心一念,真心一念的功德就把它全部都化解、消除掉,真心的能量多大。
  我们明白,真搞清楚了,待人接物用真心,不要用妄心,为什么?我要消业障。我如果继续用妄心,我的业障消不了。我从今之后用真诚待人,用清净待人,用平等待人,用慈悲待人,消业障消得快。学了要会用,不怕吃亏,不怕上当,为什么?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真的吃亏上当,不是的,万法皆空。了解真相,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道理明白了。道理不明瞭,心不安;道理明白,心就安了。理不明白,还有疑惑,经教非常重要。可以用读经教的方法,读的时候不要想经的意思,念得很清楚、很明白,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一心称念。遍数多,心定了,久久在定中,不定什么缘触动你,豁然大悟。你开悟,开悟就一切通达明瞭,后得智现前,千变万化的轮迴境界,你都能够很从容的应付它,自己超越了,也能帮助别人。
  下面说,「又从实智以求权智」,也就是从根本智而达到差别智。差别智不要学的,有根本智一定就有差别智。「故曰增长了知」,增长了知是增长后得智,增长差别智。「莲瓣之盛敷,可喻增长;莲瓣之初开,可喻了知。心莲八瓣开敷,正显增长了知之义」。密宗用这个表法。花开了,花瓣展开了,看到里面的莲蓬、莲台,「正表从方便智之开明,而彻显心源。」方便智是从根本智流出来的,根本智的起用是由于这个作用显示出有根本智,因为根本智无相,无相无作,方便智有相有作,从有相有作里面能悟出无相无作的根本智。
  下面是这一品最后的一段,「悟由自心」,我们要特别重视。为什么?现在世出世间法,好老师没有了,我们怎么成就?有这一句就放心了,悟由自心,不在外头,我们就放心了。你看看经上怎么说:
  【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这个四句偈说得好。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从本以来,安住神通』,注解里说,「又度生事中,不离神通」。通是通达,没有障碍,神也是通的意思。在此地他有超越世间人的知识,超越世间人的认知,有这种大能在。「而诸神通」,神通是指六通,别人见不到的你见到了,所谓除肉眼之外,有法眼、有慧眼,你证得智慧,五种眼都能现前。这些神通,「从本以来,自然安住,非从外得,如《圆觉经》曰本来成佛。故云: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到时候它自然现前。
  中国老祖宗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是神通。你怎么通的?没人教你,自然通了。真的自然能通吗?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你不通?你违背了自然,所以你不通;你要随顺自然,你就通了。你们要不相信,你细心观察婴儿,不满一岁的婴儿都有神通。你细心观察他,他在睡觉的时候,看他面孔的表情,有时候笑,笑咪咪很快乐,有时候感到很恐怖,什么原因?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他能看到。他看到天神他很快乐,他看到妖魔鬼怪他恐怖,他说不出来。有些说出来的,会说话的小孩说出来,父母常常责备他,胡说八道,吓到他不敢说。他是真看到讲的,大人不相信,因为大人没看到,说他在说鬼话。天眼、天耳,我们听不到的声音他们听见。所以有些是真的,不是假的,理上讲得通,小孩所说出他看到的境界,还没有来的事情他先知道了。
  下面一段,「权实二智俱明,神通自然安住」。神通是从智慧生的,定能现神通,智能现大神通。「妙德功圆入于实相,证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得一乘道」。一乘道是佛道,成佛之道。由于他的妙德,功夫圆满了。妙德是什么?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大家好懂,仁义礼智信是德;行仁义礼智信,心里面不著相,妙。为什么?不著相跟自性完全相应;著相呢?著相变成善行,有果报,果报在人天,不能出轮迴。如果行仁义礼智信不著相,心地保持著清净平等,就是大乘教里头所说的菩萨修行三轮体空。不著能修的我相,不著所修的法相,也不执著对一切众生的福利,不著这个相。这个果报六道里头没有,他就超越,这叫妙。我们修四摄、修六度,不著四摄的相,不著六度的相,与法性完全相应,这叫妙德。凡夫修行著相,著相就六道里头有果报,不著相没有果报。妙德的功圆满了,功是功夫,圆满了自自然然就入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是无所得,实相是不可得。无所得,不可得,得一乘道,一乘道是成佛,究竟圆满的佛果叫一乘道。《华严经》上妙觉如来,一乘道,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都是一乘道的异名。下面说,「即圆证究竟大觉之佛果也」。
  『不由他悟』,《唐译》的本子,《无量寿经》唐译本说,「得一乘道,无有疑惑,于佛教法,不由他悟」。这就是自见其义,于佛的教法自己全都明白,不接触的时候不知道,一接触就知道,一看就知道,一听就知道。在中国,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他得根本智,得根本智当然就有后得智。根本智是空慧、是无知,般若无知就是清净平等,有缘他就觉。五祖忍大师跟他讲《金刚经》大意,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缘。因是什么?因是根本智,无知,他的心清净平等,跟佛一样。所以他听经,听了几句他就明白,把你讲的意思说出来。五祖一听,果然不错,衣钵就传给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不用听完,不定在哪一句上开悟了,句句都能开悟,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六祖在这一句经文开悟,我们把这一句抱著执著不放,我一生就念这两句话,能不能开悟?不能开悟,各人的缘不一样。我们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天念十万声都不会开悟,不如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可以往生。往生跟开悟是两码事情,往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如来的本愿,理事搞清楚、搞明白了。
  惠能大师在避难的途中,遇到无尽藏比丘尼,是一个一门深入真正的学者。她选的是《大涅槃经》,一门深入,每天读诵。能大师遇到了,听她念经,他坐在旁边听她念经。等她念完之后,能大师就把这一段经文的意思讲给她听,这比丘尼听到五体投地,捧著经书向他请教。他跟比丘尼说,我不认识字,不要拿书给我看。不认识字为什么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与认识字不认识字、与学过没有学过没有关係。这就说明什么?其义自见。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多遍,《法华经》长,一天大概只能念一部,虽然七卷,七卷长,三千多遍要十年。也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十年《法华经》,没开悟,向六祖请教。六祖说,你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还没有念完,六祖告诉他,行了,别念了,我全知道了,跟他讲《法华经》大意,他开悟了。不由他悟,自己会开悟。什么道理?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你怎么会不开悟!
  我们看六祖惠能,他的心、他的愿、他的行跟释迦佛真的相同,跟阿弥陀佛也相同,所以他能开悟。如果我们的心愿行跟佛相违背,佛来给你讲经,你也不会开悟。为什么?你跟佛不相应。佛是什么心?无所得心。我们的心有所得,还要跟人竞争,还要跟人斗争,唯恐我得的太少了。竞争,竞争到死亡,你所得到的一样都带不去,辛辛苦苦忙了一辈子,空忙了,一样带不走。古德说得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能带去的,罪业,除罪业之外一样都带不去,一分钱都带不去。佛菩萨觉悟了,明白事实真相,所以他对于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全不放在心上。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带得去的,他带著这个功德,不断提升自己。所以他知道,佛教化众生的方法他明瞭,佛能做的,他也能做。
  至于《魏译》作「慧由心出」,《净影疏》里头的解释,「真解发中,名慧心出」。「盖谓真实明悟,发于自心,名为慧由心出」。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心。于是乎我们就明白了,佛之所以能成佛是心。我们的心、体跟佛一样,没有两样,从体起用不一样,佛用心大公中正,没有私心、没有邪心、没有偏心、没有妄心,永远如如不动,我们的心轻浮飘荡不定。佛心是定的,能生万法,生实报土,不生十法界,不生六道轮迴。佛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轮迴,这什么回事情?这是众生有感,他化身来应,这是一片真实智慧、真实慈悲,引导我们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所以慧由心出,心能生智慧、能生烦恼。清净心生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染污的心生烦恼,高下不平的心生烦恼。
  下面引用望西《无量寿经钞》,这是日本人的著作,望西也是亲近善导大师的,他说,「疑网既断,实理忽证。彼能证智,不由他生,必由心出」,这几句话说得好。佛教人,世间圣人教人,都把信摆在最重要的课程上。佛法,「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菩提大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比喻能生,能生一切功德。为什么我们不用我们的心生功德,流出一乘大道?为什么用我们的心去生烦恼,流出六道轮迴?这很明显摆在面前,诸菩萨们善用其心,用得好。六道凡夫用错了心,同样是一个心,用错了,用在自尊自大,用在贡高我慢,用在五毒十恶,全用错了。所以我们的果报完全不相同,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我们搞六道轮迴。既然在六道里,就一定要知道,六道众生在三途的时间长,在人天的时间短暂。为什么?我们造的恶业比善业多,善业少,所以人天时间短,我们造的恶念多,恶道时间长,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把它搞清楚。
  望西《无量寿经钞》里头说,「疑网既断,实理」,真实之理忽证,真实之理就是不可得。「彼能证智」,能证真理的智慧就是实智、无分别智,这个智是由心生的,「不由他生,必由心出」。念老在底下给我们解释,「盖谓纤疑永断」,纤是极小、极细,细微的疑惑都永远断掉了,这个时候「朗然大悟」,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顿证实理」,像惠能大师一样顿证,一悟一切悟。释迦佛当年在世也做这个示现,释迦佛是从禅定开悟的,惠能大师是听教开悟的,开悟的方式不一样,悟入的境界相同,一丝毫差别都没有。一悟一切悟,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我们希望现在的年轻同学,对这个理念方法要相信,真干,做榜样给大家看,大家才会相信。没有榜样,我们这样说他不相信,他不敢实验。真能开悟,见性成佛就是得一乘道。明心见性就是顿证实理,得一乘道就是成佛。「能证此一乘道之智,必从自心出,决不从他处生也」。
  下面《会疏》也说,「断除疑网,则智慧自生。由心者,无师自然智,而不由他悟」。祖师大德所翻译的、所解释的意思都相同。下面念老为我们解释《会疏》这几句话,「盖谓所生之智慧乃无师智」,没有老师,「与自然智」,没有老师自自然然就明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是无师智,是自然智。「既是无师智,则不从人得。复是自然智,则不由他生。故云慧由心出与不由他悟。」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要相信,我们要如法修行,把无师智的道理、自然智的道理做出来给别人看,他就相信。那我们要问,是不是每一个人用这个方法都能得到?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哪里?断疑生信。你还有一丝毫的疑惑,那就是你的障碍,你就不能证得,这是关键的所在。决定没有疑惑,决定要肯定佛所说的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当然有效果。佛这条路行得通,我们这条路必然也是通达的。一乘道,从理上讲非常简单,我们在现前能够把执著放下,我从现在起,于一切法不再执著,执著真的断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就证阿罗汉果;如果我们能把分别再放下,就是菩萨;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成佛。要多长时间?就在一念。一念放下,一念就成佛,念念放下,念念就是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知道。
  念老在此地教我们,「上之三疏可以互参」,这三种注解可以合起来看。「综之则为朗然大悟,证入实相。无师智、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齐现」,炳是明显,像火光照著,非常明显,统统都现前。无师智、自然智,不需要别人。我们过去多少年来,虽然学经教,像这些经文也都念得很熟,也都讲了好多遍,实在说没契入,遇到事情还是忧心忡忡。譬如马来西亚的同修发心,要把从前汤池文化教育中心所做的,那边解散了,希望在马来西亚做,这就是汉学院的缘起。他们是真干,建校不难,有钱就可以建,老师到哪里去找?没有老师怎么能学得出来,这是真正问题之所在。我们讲《无量寿经》,这一遍是第十三遍,前面十遍讲经没有讲注,后面这三遍讲注解。我讲到这个地方,信心生起来了,为什么?有无师智、自然智,释迦牟尼佛他有,惠能大师他有,我们肯定每个人都有。那就得要遵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要守住这个理念,要遵守古人的方法,那就是多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无师智、自然智现前了,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看到这个经文放心了。念老注注得好,引用的是经论,引用的是祖师大德,他一个人说我们未必能相信,经论上都是这个讲法,中国的祖师、日本的祖师、韩国的祖师也都是这个说法,我们不怀疑了。
  「悟由自心,非从外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门是跟别人学的,你是别人的门人,门人是学生。不从门,释迦牟尼佛没有从门入,惠能大师没有从门入。传《古兰经》的穆罕默德不认识字,他居然能说出一部《古兰经》,别人记录下来成为经典。那是什么?无师智、自然智。可见得无师智、自然智,不一定是在中国儒家、道家、佛家,不是,其他宗教里也有。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只要循规蹈矩去做就能成功。坚定信念,绝不悔改,不后悔、不改变,一直做下去,决定有成就。自己也不要有成就不成就想,为什么?那是疑惑。常常想:行吗?我能成就吗?还是不能成就?这个念头不好。要学《无量寿经》,就念《无量寿经》,要保持一天十个小时,用时间来算,十个小时能念多少遍就念多少遍。为什么?十个小时在修定,在修念佛三昧,用念经的方式来修。因为你念经,你就不打妄想,你就没有杂念,有妄想、有杂念就会念错。这个方法不是教你记得的,不是,念熟、念久了自然会背,那是附带的,那不是我们读诵的本意。读诵的本意是得定,是把心里头的妄想、杂念念掉,不容许有妄想、杂念进来,是这个意思。真正定了之后,不一定是什么缘分,豁然开悟,开悟这就大彻大悟,这个可贵,明心见性。
  「六祖慧能大师曰:密在汝边。故知诸佛密藏,本来具足。悟则明现,不从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能大师这句话,是他在逃难的时候,惠明法师追到他了。明大师没有出家之前是四品将军,他来夺衣钵,能大师这个时候遇到了没办法,把衣钵放在路旁边,自己藏起来。这是个将军,衣钵居然拿不动,这就是护法神示现。一个将军这个衣钵拿不动,他马上就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就喊著惠能大师,请你出来,我是为法来的,不为衣钵,请你出来为我说法。能大师给他说法,他真开悟了。悟了以后他问,还有没有祕密的?能大师说:「密在汝边」。这句话是这么来的。所以要有信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