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刘素云老师複讲 (第十四集) 2018/3/20 中国 档名:56-214-0014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接著上一节课的内容往下讲。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我们先把几个词彙解释一下,『高才勇哲』,高才是才德过人,勇是大志、大愿,有强烈的愿望帮助一切众生,这叫大志、大愿,哲是对一切深广无际的道理都明白。这里是赞叹法藏比丘「高才勇哲」,才德过人,他具有坚强的大志大愿,帮助一切众生,并且对一切事物都通达明瞭。『与世超异』是指超过世间所有的人,没有人能与他相比。『信解明记』,「信」是信佛所说的法,信自己能够有能力接受老师的教导,「解」是对自己所信的佛法都能理解,「明」是明瞭,「记」是记忆,不忘记。这几句是说什么?这个词是讲他的信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超群。『殊胜行愿』,「殊胜」是特殊超胜,「行」是行为,「愿」是愿心,殊胜行愿是指法藏比丘所发的,超过一切诸佛菩萨们,在因地时所发的大行大愿,具体的就是指四十八愿。『念慧力』,这是五根五力中的两个力,念力、慧力,根是能生的意思,能出生一切佛法,所以称为根。五根是信、进、念、定、慧,这是五根,信是深信不疑,进是精进不退,念是忆念不忘,定是一心专注,慧是智慧。这个力是所生的善法产生强而有力的作用,能断烦恼,所以称力。这五种力是断烦恼、开智慧的基本条件。『增上其心』,「增上」是增长上进,「其心」是指他的信心、愿心、行心。『踰』是超越,词语解释到这里。
下面我们把经文比较详细的解释一下,「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两句经文,是讲法藏比丘的天赋,就是说我们常讲的天资、禀赋。法藏比丘的天资一般人比不上,也学不来。如果是先天不足,通过后天的勤奋也可以得到弥补,大家都知道,《阿弥陀经》前面有十六位尊者,这十六位尊者当中,有天赋好的,像舍利弗尊者;有天赋很差的,如周利槃陀伽。一个人的禀赋与过去生中的修行有关係,这个禀赋、天资也是一种果报。如果你过去生修财布施,这一生得财富的果报。如果你过去生修的是法布施,你这一生得聪明智慧的果报。如果过去生修的是无畏布施,你这一生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法藏比丘在过去生中,这三种布施都修得好,所以他才能得这样殊胜无比的果报。佛教我们三种布施都要修,这样你的果报才能够圆满。在中国这三种果报圆满具足的不多,大富大贵、高才勇哲,又健康长寿,这是真正的福。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是乾隆皇帝,真的富贵、聪明有智慧,他是五代同堂,这就证明他过去生中,三种布施都修得广、修得大,才有这么大的福报。书画里有一枚图章是「古希天子」,这枚图章就是乾隆皇帝的。我们有些人羡慕别人有福报,不必羡慕别人,别人的福报是修来的,你修也可以得到,你不修就得不到。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一生中好好修因,将来的果报必定是很好很好的,甚至能超过他。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这两句经文,是讲法藏比丘后天的勤学。前面是讲他的天资,这两句是讲他后天的勤学,他有好的天赋,又有后天的勤学,所以他的成就就这么殊胜。信解明记里,我们先看第一个字信,这个信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的佛性与诸佛没有两样,特别是信自己依本经修学,决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要建立这样的信心,这是第一层意思,信自己。第二层意思,信他,这个他是指的谁?是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真实的,佛不打妄语,我们要完全相信,不能有丝毫的怀疑,要相信阿弥陀佛度众生的真实大愿。《无量寿经》是两尊佛说的,除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阿弥陀佛亲自说的也不少,四十八大愿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所以我们对于佛的开示,要能够信受奉行。
下面看看这个解字,信了之后当然要解,解不是研究,不能落在心意识里,用心意识不能解如来的真实义,往往会错解、误解和曲解如来的真实义。如何理解经的大义?修觉、正、净,你修得一分,你就解一分如来真实义;你修得十分,你就能解十分如来真实义。我们要真正的解如来真实义,没有别的,就是老实念佛,念到心地清净自然就理解了。什么人能解?有修有证的人;换句话说,他的心跟佛心一样。佛是什么心?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心,没有丝毫染污;平等心,没有人我是非;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这是佛心。不是佛心怎么能够解佛义?这是佛教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解义,用一句话概括说,用佛心解佛义,才能解如来的真实义。最后这句话,用佛心解佛义,才能解如来的真实义。下面看明记,明是明瞭、是智慧,记是记忆,这里是说法藏比丘的记忆力好。「悉皆第一」,是极优秀的,样样都第一,这里指信解明记样样第一。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这是法藏比丘独有的这是重点。就是这几句经文,「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这是法藏比丘独有的。殊胜行愿就是四十八愿,念慧力就是佛在《阿弥陀经》上讲的,五根、五力,念慧力是其中的两个,五根、五力的条目都是信、进、念、定、慧。这人家的信有根有力就不会动摇,就不会见异思迁;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同修们禁不起风吹草动,经常动摇、拐弯,学禅、学密、学教去了。为什么会动摇?你这个信没有根,也没有力,常常见异思迁,结果是一无所成,真的是很可惜。我为什么经常为一些老菩萨们惋惜?因为我知道这次机会太难得了,真是千载难逢,百千万劫难遭遇。如果我们没遇到没办法,我们遇到了,不知道珍惜,又擦肩而过,你说多么可惜、多么冤枉。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五千劫以后再说!所以我在这里是,「泣劝众生快觉醒,把握此次好机缘,成佛机缘遇到了,当面错过真愚顽」。「修行精进,无能踰者」,这两句经文是赞叹法藏比丘出家后,跟他的老师认真修行精进不退,同学中他是第一名,没有人能超得过他。
上面这段经文,是告诉我们,法藏比丘的智慧、才能,超过世间所有人。他的信心,他的理解能力,他的记忆能力,信解明记在同学当中都是第一。而且他有殊胜的行愿,具足念慧的力量,能增长他的信心、愿心、行心,使他坚固不退,这种精进修学,也没有人能超过他。这就是上段经文的概括和总结。请看下面经文: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先看词彙,『往诣』是到的意思,『伽他』这是印度语,中文叫孤起颂,孤起是什么意思?就是与前后的经文没有重複。颂是赞颂,孤起颂就相当于中国的诗歌。法藏比丘到老师那里,他的老师就是世间自在王佛,『顶礼长跪,向佛合掌』,这是礼节,顶是最敬礼,礼是有节度的,就是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如果过了就显得巴结,不及就显得傲慢。所以这个敬礼一定要把握好它的分寸,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佛门的最敬礼是「顶礼」,顶礼就是五体投地,佛门的礼拜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礼拜的时候心地清净,这是净;心地真诚,真诚心里一念不生,这是修定;同时身体每个部位都在运动,是强身健体的一种好方法。这种修行的方法非常高明,是极高明的养生术,现在很多人不都追求养生术吗?这种方法是一种很高明的养生术。养心,心要静;养身,身要动。拜佛,心是静的,身是动的,所以养心要静,养身要动,这两点都做到了,所以说拜佛是一种极高明的养生术。「长跪」是表示敬意,「合掌」是表示一心一意,代表心地清净,一心一意接受老师的教诲。
下一句「即以伽他赞佛」,伽他中文的意思就是孤起颂,类似中国的诗歌。这个偈颂起什么作用?起总结前文的作用。在这里是七言颂,每首是四句,每句是七字,一共有十首。这十首偈颂可分为三个段落,前面的两首是赞佛,也是表示对老师感恩戴德之意;从第三首到第九首是发愿,说明自己修学的愿望;最后一首是求佛为他做证明,他的愿望是真实的不是妄语,不是虚论,是真实的。上段经文说的,是法藏比丘回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的住处,见了老师恭敬的「顶礼长跪,向佛合掌」,以偈颂来赞佛,并在佛前发了十大心愿。下面具体说偈颂的内容。看第一首: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这首偈颂是赞叹佛的相好光明,『色端严』是身相端正庄严,「色」是身相,「端」是端正,「严」是庄严。『匿曜』是说光明隐而不显,「匿」是藏匿、隐藏,「曜」是光明。这首偈颂很简单就这么四句。它的意思是如来微妙的身相端正庄严,一切世间没有任何人能与佛相等,如来的智慧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世界,『日月火珠』的光明在佛光中都显得黯然失色,就好比是灯光在太阳光底下一样。看下一首偈颂: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随类』是什么意思?就是随著各个种类不同的语言,「随类」是随著各个种类不同的语言。这一首偈颂是赞叹佛的德能,和佛的慈悲,世尊能以一种音声演妙法,每一类众生听起来,都像是佛在说自己的语言,而且都能够明白理解佛所说的道理,同时佛又能示现微妙的身相,一切众生见了,都认为佛是自己的同类身相,而且是自己最喜欢的身相。看下一首偈颂: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这是第三首偈颂,从这首偈颂开始到第九首偈颂,都是发愿。『清净声』是没有过失,远离烦恼的声音。『戒定精进门』,「戒定」是指戒定慧三学,「精进」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是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甚深微妙法』,通指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的修学方法,叫「甚深微妙法」。法藏比丘发愿希望自己能得到,像佛一样的清净音声,让说的音声,能普遍传扬到无边的法界,宣扬三学六度大乘法门。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通达明瞭深广无尽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这里我想说说发愿,什么是发愿?说出自己的愿望就是发愿。发愿在学佛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学佛,世间法也不例外。愿是一个人一生努力的目标,因为有愿望,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学佛如果没有愿望,修学决定得不到成果,所以发愿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向阿弥陀佛学习,就是学习他发的大愿,我们看这首偈颂的第一句,「愿我得佛清净声」是什么意思?是愿我自己像佛一样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佛以音声为佛事,佛如是,法藏比丘发愿要像佛一样,用清净的音声教化众生,这是法布施,法布施的教学功德不可思议。孔夫子当年在世,也是以音声做为教学的唯一手段,当老师讲课。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人的果报能和孔夫子相比,他的后人就是到今天,仍然为世人所尊敬。那夫子之德是什么?他一生教学,他的德就在这里。释迦牟尼佛也是一生教学,所以佛的大德世间所尊,才称为世尊。阿弥陀佛的德更不用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世界,上自如来,下至六道众生,没有不尊敬阿弥陀佛的,因为阿弥陀佛教化众生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是我们要向佛学习的地方,首先立志得佛的清净声,以清净心求佛菩萨加持。是这一首偈颂的第一句。
看下一句,『法音普及无边界』。法藏比丘发心和别人不一样,「无边界」就不是一个、二个佛世界。大家都知道,一尊佛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法藏比丘的愿,是法音普遍到无量无边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普度众生。下一句,「宣扬戒定精进门」,前面所说的法音是什么?就是指这句,「宣扬戒定精进门」,这是佛教学的内容。佛教一切众生教什么?佛佛道同,今佛犹如古佛再来,绝对不会违背古佛。佛与众生说法,无论是古佛或者是今佛,内容都是一致的,离不开三学、六度、六和。这里我想重点说说,戒和精进两个问题,先来说戒,什么是戒?简单通俗点说,戒就是规矩,守戒就是守规矩。我们佛门的根本戒是五戒,很多同修受五戒多年了,有的到现在还不知道五戒的具体内容。大家想一想,连五戒的具体内容都不知道,何谈守五戒?还有一种受五戒的人,五戒的内容他知道,而且是背得滚瓜烂熟,就是做不到。就拿不打妄语来说,我们有多少同修做到了不打妄语?严重者妄语是随口便来,还美其名曰这是方便语。
针对这个问题,我曾经和有关同修探讨过,什么是妄语、什么是方便语?二者有何区别?打妄语有什么害处?我就把我们探讨的结果,跟同修们说一说供大家参考。妄语是什么?妄语就是用不净之心、染污之心来说不实之语,欺诳众生,这是妄语。若是用清净心、慈悲心、智慧心,来帮助救度众生,暂时用不实语来劝导众生,则是方便语,没有妄语罪。给同修们讲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佛的儿子罗睺罗年龄很小,还很幼稚,不知道要谨慎口业。当有人来问他,世尊在吗?他就骗人说不在;若世尊不在时,有人问罗睺罗,说世尊在吗?他就骗人说在。有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佛,佛就对罗睺罗说,你去拿澡盆来给我洗一下脚。罗睺罗给佛洗完了脚,佛对罗睺罗说,你把这个盆颠倒倒过来。罗睺罗就按照佛的说法,就把这个盆倒过来,那就是扣著。佛说你给这个澡盆往里注水,罗睺罗就给这个澡盆注水,大家想想是个什么结果?注完以后,佛问他,水注到澡盆里了吗?罗睺罗回答说,没有注入。佛就告诉罗睺罗,那些无惭愧之人打妄语,就是把自己的心颠倒,佛的道法也无法进入此人的心田。这个道理,就如同水无法注入这个颠倒的澡盆里一样。这是第一个故事,没听懂,仔细再琢磨。
第二个故事,国中有一个大长者,资财无数,眷属很多,他年龄大了,住的房子也有点朽坏。他的儿子们是智愚不一,就是有的很聪明,有的很愚痴。这些孩子们就在房间里嬉戏玩闹,他们不知道这个房子坏了,已经很危险。有一天这房子忽然失火,延及到四周,可长者的儿子们还在房间里玩,不知道往外跑。长者知道只有一个门可以逃离火宅,他就招呼儿子们,赶快逃离,可是儿子们不理睬他,继续玩耍。这个长者知道儿子们的弱点,于是就哄他们说,你们最喜欢的玩具羊车、鹿车、牛车都在门外,你们赶紧去拿。儿子们听说门外有玩具,就纷纷的夺门而出,去拿这个玩具。出去以后一看,也没有羊车,也没有鹿车,也没有牛车。父亲告诉他们说,那种车不好,大白牛车最好,于是这个长者就给每个儿子一乘大白牛车。儿子们从来没有见到这么好的车,喜出望外。佛问舍利弗说,长者先说有三乘,就指那羊车、鹿车和牛车,后又说这三乘不好,而给孩子们大白牛车,这是不是犯妄语?舍利弗回答说不也,世尊。长者的方便语,哄儿子们逃出了火宅,使他们得免于难。就是什么都不给他们,这都不是妄语,况且还给了他们,比羊车、鹿车、牛车更好的大白牛车!这是第二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有一个婴儿啼哭不止,他的父母就拿一片黄的杨树叶,对这个婴儿说,不要哭、不要哭,我给你黄金。婴儿见到黄金就不哭了,这杨树叶不是黄金。上面三个故事讲完了,大家琢磨琢磨,上面的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我们能说长者和父母在打妄语吗?当然不是,这就是基于清净、慈悲和智慧的方便语。我们判定一种不实语是妄语,还是方便语,就看这种不实语,是基于贪瞋痴这种不净心、染污心,还是基于用清净心、慈悲心、智慧心,来善巧方便的帮助救度众生,这两个分水岭就是截然不同。什么叫妄语?什么叫方便语?我们可以从这里看,这种不实语是否是短暂的方便语?短暂的方便善巧,最终会揭示真相这就不能叫妄语。打妄语,真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如果哪个人特别能撒谎,随口就撒谎,时间长了,你说他说真话,可能也没人相信,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
《大智度论》里,记录了佛所说的妄语十罪,就是如果你经常打妄语,你就造作了十种罪业。哪十种?我给大家说说你对照对照。「一者,口气臭」。可能我们有同修有这种经历,就是周围有的人一说话,嘴里冒出来的那个气是臭的,这第一口气臭。「二者,善神远之,非人得便」。就是善神离你远远,不会靠近的,谁得便?非人得便,妖魔鬼怪他们就得便,这是第二。「三者,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就是我刚才说的,经常撒谎打妄语,你偶尔说真话,别人也不信,这就是第三个。「四者,智人语议,常不参豫」。就是人家不愿意和你接触,说什么也不愿意让你掺和。「五者,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好打妄语的人,经常被人诽谤,就是你的声名很臭。「六者,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就是不被人尊敬的意思。「七者,常多忧愁。八者,种诽谤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常被诽谤」。好几条都沾这个诽谤的边,特别是第九条,身坏命终,当堕地狱,这打妄语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情,你最后要上地狱的。所以如果过去不知道,今天听我讲了,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千万不要打妄语,说话一定要说真话,实事求是,不能骗人。
下面再说说精进,六度中的精进是菩萨的善根。世法的善根,是不贪、不瞋、不痴。这里大家可以听明白,就是菩萨的善根,和我们世法的善根,是不一样的。这三条菩萨当然都具足,修学圆满了,所以菩萨的善根只有一条是什么?那就是精进这是菩萨的善根。世法的善根是不贪、不瞋、不痴。精就是专、纯,精纯进步,不是杂进、乱进。我二OOO年开始听老法师讲《无量寿经》,最先听懂的一句话,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我最先听懂的一句,也是我最受益的一句,我这将近二十年受持这一部《无量寿经》,从来没有换过题目,我真的受益了。老法师说的一经通了经经通,我多少有那么一点点粗浅的体会,只能说一点点。可就是这么一点点,我已经受益无穷了。我的感受是十年一部经,经经都通;十年十部经,一部经也不通,这就是我的感受。我们学佛要做专家,不做杂家。
看下一句「通达甚深微妙法」。这句话意义深长,甚深微妙法是什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甚深微妙法。在无量无边的法门中,确实这一法门是甚深微妙法。可惜的是这个法门不但普通人不知道,许多菩萨都不知道,菩萨要是知道了,他这一生决定成佛。因为菩萨不知道,所以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无量阿僧祇劫,要这样迂迴绕路,他们不知道有这么一条捷径。甚深到底深到什么程度?佛在《观经》里讲得清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不管是修学哪一宗的同修都知道,虽然知道,虽然会念,这八个字的真正含义,未必真的能体会得到。因为真正懂得这八个字的含义,一定是老实念佛,绝对不会再涉及其他的法门。就像莲池大师一样,「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对这八个字还没有搞清楚的人,他们需要一大藏教;真正搞清楚的不需要了,死心塌地的老实念佛,那是真清楚、真明白了。明白之后,他心里妄念不生,这才决定成就,真正通达了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妙法。这一句才道出,佛说法度众生的本怀,不说畅佛本怀吗?那佛的本怀是什么?就是帮助众生通达甚深微妙法,这就是佛的本怀。看下一首偈颂: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看下面的词语,『绝尘劳』就是断灭一切烦恼,「绝」是断绝,「尘劳」是比喻烦恼。『无边恶趣门』,「无边」说明这里不单单指三恶道,凡是烦恼没有断尽的都是恶趣。所以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是恶趣,只有佛法界才是最圆满的果报。『菩提究竟岸』,指圆满成佛。『无明贪瞋皆永无』,是讲一切烦恼都永远的断尽了,无明,不明白事实真相就是痴,「无明贪瞋」就是说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惑尽过亡』,惑指一切无明烦恼,过是过失罪业,「惑尽过亡」,是一切无明烦恼,身语过失、罪业都不会再造了。这首偈颂是法藏比丘发愿,希望自己能具足像佛一样广大无边的智慧,内心清净,断绝一切烦恼,超越九法界,迅速成就圆满究竟的无上佛果。永断无明贪瞋,从此再不迷惑,再不起造一切罪业的行为,这都是修学念佛三昧的效果。上一首偈颂就是这个意思。
这六句是一段,前四句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一句是说智慧,六句是以智慧为首,告诉我们学佛要有智慧,连修福都要有智慧,何况是学佛。智慧从哪里来?从戒定中来。所以心不清净,你就没有智慧。我们净宗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平时我们读经念佛的目的,就是在修定。读经、念佛功德非常大,能把妄想执著同时抛掉。读经的时候绝对不能分别经义,不要研究经里的意思,经里没有意思,讲的时候就无量义,老实念就对了。我再说一遍,我最后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佛经你不要去研究它的意思,经里没有意思,你讲的时候你会讲出无量义。如果你一说经里有意思,你研究出来的,那是你凡夫的知见,就是不解如来真实义。
下一句是『智慧广大深如海』,如果你没有智慧,你只要把这一句佛号抓住,把一部《无量寿经》抓住,天天念经,天天念阿弥陀佛,你一定会「智慧广大深如海」。没有这样的智慧,你不会认识这部经,不会抓住这句佛号。念佛有口无心是没有智慧,我们要坚信自己有这么大的智慧。有人老好这样说,「我障深慧浅,我没有智慧,我愚痴」。好,你不是这样说吗?你就真的是障深慧浅,你就真的没有智慧,你就真的愚痴。为什么?一切法由心想生,这都是你心里想的,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看下一句,「内心清净绝尘劳」,尘是染污,劳是劳累。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染污,已经引起全世界各国的重视,开始重视环保。但是心地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内心的清净就非常重要,心清净,所有一切妄想、邪知邪见进不来,你怎么样才能内心清净?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清净句,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阿弥陀佛是清净句。你念阿弥陀佛,你的心就清净,这是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上说的。
下一句,「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这两句是果报,心地清净,智慧增长,当然就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我们必须要明瞭的是,不但三恶道是恶趣,三善道也是恶趣,二乘圣者也是恶趣,权教菩萨还是恶趣。我们能听明白吗?能接受吗?佛在大乘经上说,念佛法门第一殊胜,古德称赞是圆中之圆、专中之专、顿中之顿,不但超越三途六道,超越二乘权教,再往上还不止,果报等于是七地以上的菩萨。这上说了一句,七地菩萨看六地菩萨都是恶趣。讲到这里我们才真正的体会到,认识念佛法门实在是殊胜无比。诸佛菩萨都说这个法门难信,也是实实在在的话,从我们凡夫地一下子就升到七地以上,升到等觉菩萨,谁能相信?不但一般人不相信,阿罗汉不相信,辟支佛不相信,权教菩萨不相信,明心见性的菩萨还有很多也不相信。
你能相信,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什么你能相信?怎么想也想不通,读了《无量寿经》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你过去生中曾经行菩萨道,供养了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这一生是善根现前,同时又得十方诸佛如来冥冥中的加持,这样你才能信、能解、能行。所以经上说你不是凡夫,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我讲到这里你能不能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你能不能知道你自己,为什么能够相信《无量寿经》,能受持《无量寿经》?相信这句阿弥陀佛佛号一直念到底,原因在哪?这回你知道了!
看下两句,「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要想达到前面这样的成果,这两句是必须做到的条件。还有无明、还有贪瞋,智慧就不广大,心也不清净,就没有办法超越恶趣,得不到菩提。所造的一切罪业、过失都没有了,怎么样才能没有?下面三个字「三昧力」,就能把无明、贪瞋、迷惑颠倒断尽。永远不要忘了这个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所以念佛三昧被称为宝王三昧。念佛三昧怎么样才能得到?就是用古人教我们的,「老实念佛」这四个字。怎么样才算老实?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老实。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称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他是法界众生的净宗初祖。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慧远大师是中国的净宗初祖。
下面再说说拜忏,老法师真的是慈悲至极,他讲真话,把真相告诉我们。他说诸位把事实真相看清楚,才肯死心塌地不再有妄念。想学《金刚经》、想学止观、读《法华》,那些念头全部断掉;拜《梁皇忏》、拜《水忏》,就不如拜《净修捷要》、拜阿弥陀佛,这是老法师讲的真话、真相。我再把这段话念一遍,老法师说,诸位把事实真相看清楚,才肯死心塌地,不再有妄念,想学《金刚经》,想学止观,读《法华》,那些念头全部断掉。拜《梁皇忏》、拜《水忏》,就不如拜《净修捷要》、拜阿弥陀佛。夏莲居老居士非常慈悲,看到众生有拜忏的习气,喜欢拜忏,所以他也编了一个《宝王忏》,是专修净土的忏法。为什么编这个?是为那些习气不断,还不相信专精直入的人,总认为念佛功德没有拜忏的功德大。因为是没有深入研究大经,真正深入研究就知道拜忏是度下根,止观是度中根,念佛是度上根的。这三句话同修们听过没有?我再说一遍,拜忏是度下根的,止观是度中根的,念佛是度上根的。上中下三等根机怎么分?智慧有浅深不同,唯有真实的智慧你才会选择第一法门,才会选择第一经。《无量寿经》是第一经,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第一经,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第一法门,可惜知道的人太少。正如夏莲居老居士所讲的,「万亿人中一二知」,不容易!所以往生净土,念佛三昧都成就,就圆满了。
今天的时间到,就讲到这里。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