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022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刘素云老师複讲  (第二十二集)  2018/3/24  中国  档名:56-214-0022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请大家看下面两句经文,「诸佛世界,众生睹者」,这两句经文,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的众生,只要见到佛光就「生稀有心」,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起嚮往之心、羡慕之心,启发他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佛用光来接引众生。西方世界的光明,不可思议,经上讲的是「光中化佛无数亿」,佛又说法,这些说法者是不是极乐世界的光中化佛?当然是的。这是依报中显示正报,正报中显示依报,是事事无碍的境界。缘深的人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的确是光中化佛,佛光的确彻照,照你、照我也照他,是一个不漏的。为什么有的人见不到?是我们的心不清净,把光障碍住了。清净的就见到,就感应道交。
  见到了又怎么样?有这样两句话是正确的态度,就是见如不见,若无其事。就是你见到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也要像没看见一样,什么事都没有,知道这是事实,增长信心,好好念佛就对了,不必到处宣扬。如果你到处宣扬,说明你已经著魔,这是一类,是光中化佛。第二类,佛的形像就是光明,我们供的阿弥陀佛、供的观世音菩萨,无论是铸造的像、雕刻的像、彩画的像也都是光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五经一论等佛的经典,乃至于古德对于佛经典阐扬的文字也是佛光。现在流通的录音带、光碟也不例外,这些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光明彻照十方。现在很多地方包括道场、家庭,乃至于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都供养《大藏经》,你说这是不是佛光彻照?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四十三愿,「宝香普薰愿」。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从极乐世界的地层到虚空,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池流、华树』,以及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由无量的宝香和合而成。宝香气味能普遍薰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闻到极乐世界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净,修学佛所教导的,殊胜的清净之行。如果此愿不能实现,我不成佛。什么叫修佛行?就是修习圆满觉悟的行为,叫修佛行。我们把这一愿和上一愿合起来,就是香光普摄十方众生,跟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念佛圆通章》上讲的,完全相同,所以念佛人居住的精舍,常常用香光庄严,你看到香光庄严,你就知道这一定是念佛修净土的。香光是从这一愿说,也是从《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上来的。前面一愿说光摄十方众生,这一愿是说香摄十方众生。
  念佛法门,确实像古德讲的那样,无量法门,殊途同归,最后都归净土,因为香光天天在摄受一切众生。光代表心地光明正大,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能牺牲自己令别人得到帮助。学佛人要能牺牲自己,照耀别人,众生安乐,我安乐。光代表慧,香代表信、代表戒,所以是「戒定真香」。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修五分法身香,香代表戒、代表定、代表慧、代表解脱、代表解脱知见,香表这么多法。我们燃香或者是闻到香,就要想到我们修行人修什么?时时提醒自己,我们修的是五分法身,就是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你一定要清楚的知道我们在佛堂里供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供灯不是给佛菩萨照亮的,供香不是给佛菩萨闻香味的。时时刻刻用种种方法提醒自己,不断提升我们的修学功夫,提升我们的灵性。
  下句经文,『国土所有一切万物』,这句经文总括所有依报的物相。下一句,『皆以无量宝香合成』,这是指性德宝香。『其香普熏十方世界』,如同前面所说的光明一样,光明彻照,宝香也一样,宝香普薰,这是弥陀本愿所现的。下面两句经文,『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宝香普薰十方世界,香光庄严,极显事事无碍的法界,这是帮助我们增长信心。当然这是弥陀的本愿,除弥陀本愿外,还有十方诸佛的愿力,诸佛冥冥中的加持,为你做助缘,再有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如果你自己的善根福德不现前,弥陀的愿力、诸佛的加持也达不到,所以本身的善根福德非常重要。十方众生见到佛光、闻到宝香修什么?修佛行。佛行就是依照《无量寿经》发愿求生净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修佛行。成佛之行就是这部经,这部经就是教我们成佛之行,这部经、这句佛号重要!以上四十三愿,到这里我们讲完了。
  后面的五愿是对十方菩萨说的,十方菩萨在各处度化众生,那他们应该怎么样修这个法门,帮助他们顺利度化众生?可见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实在是圆满周到。前四十三愿完全是度六道众生,是以度我们凡夫为主,末后五愿才是度十方菩萨的。所以度六道众生讲了四十三愿,度菩萨只讲了五愿,你就知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以什么为主吗?是以度六道众生为主。我们六道凡夫不能辜负阿弥陀佛的大恩大德,用什么来报佛恩?唯有成佛,不成佛,无以报佛恩。请看下面的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
  这是第四十四愿,「普等三昧愿」。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十方一切佛刹中的所有菩萨,只要闻到我的名号之后,就能随即证得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也自然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能安住在念佛三昧中,一直圆满成佛。解释下面几个名词,『逮得』是随即得到,『清净』是指清净三昧,离开一切染污执著的正常享受。『解脱』,解脱三昧是离开一切烦恼的束缚,自由自在的正常享受。『普等三昧』,普遍、平等,九法界一切众生都能依这个法门平等成就,「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前面四十三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普度十方六道众生而发的。从四十四愿到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为普度十方菩萨而发的。往昔历代祖师有说,这一法门摄化的范围,上自等觉菩萨,下至恶道众生,末后五愿就是上自等觉菩萨。
  看下面三句经文,『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这几句经文,是把尽虚空遍法界所有诸佛刹土的菩萨,无论是权教、实教,初信位到等觉位的菩萨全部都包括在内,我们才能体会到佛的愿力广大不可思议。弥陀摄化众生,是用平等的法门平等摄受,这个平等是非常重要的。六道众生能听到这个法门,是稀有的因缘;十方菩萨听到这个法门,也是稀有的因缘。世尊在经上,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菩萨想听这个法门,没有缘分听到。究竟是个什么法门?是一生圆满成佛的法门,你什么时候听到就什么时候成佛。我们今天凡夫位听到,我们凡夫身就成佛;初住菩萨听到,初住位就成佛;十地菩萨听到,十地位就成佛;等觉菩萨听到,等觉位就成佛。换句话说,听不到这个法门,等觉菩萨也成不了佛道,如果等觉菩萨不听到这个法门就成佛,文殊、普贤何必求生净土?
  下一句经文,「皆悉逮得清净」,这是讲殊胜的果报。就是从初发心的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六道从非想非非想天,下到阿鼻地狱,一个法门就度尽了,都得到了清净。一般世间人迷惑颠倒,把生命看得很重,法身慧命看得轻,实际上生命不重要,慧命重要。这里「得清净」一句,就是阿弥陀佛恢复我们的身心清净,你的生活欢欢喜喜、快快乐乐,所谓法喜充满,这是刚刚得事一心不乱,并不是很深的功夫。这样的程度就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世间一切法你已经不动心,不被它迷惑,不被它所动,一切放下了,二六时中就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这就是功夫成就。
  下面看,「普等三昧」。菩萨发大弘誓愿度化众生,佛以神力加持他,使他得到普等三昧。普等三昧是什么?什么三昧能普遍平等?普遍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有情众生都能修,平等就是等觉菩萨、我们、地狱众生,也能同样修这个法门,能得同样的成就,这个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普等三昧,除了这个法门之外,还有哪个法门能平等成佛?禅,你去看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只接引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无分,不平等,不能普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净宗。十方菩萨听到阿弥陀佛名号,接触到净宗的经典,才知道有普等三昧。以这个方法来普遍度化一切众生,就跟如来度众生一样,无二无别,决定没有过失。虽然自己的境界还没有成佛,还没有成大菩萨,你开的药方、用的药,是与如来开的完全一致,不会错的。下一句,『诸深总持』,总持是指法门,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普等三昧是指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诸深总持」,就是这一部经、一句佛号。下面,『住三摩地,至于成佛』,「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安住定中得成正觉。看下面经文: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愿」。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只要闻到我的名号,就能住于正定,常在定中供养十方无量无边一切诸佛,而且『不失定意』。以上两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这两愿是指「普等三昧愿」、「定中供佛愿」。什么叫「不失定意」?常常能够保持清净的心,不被外境所转,这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阿弥陀佛加持这些菩萨,令他们在定中、在三昧之中,能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这种殊胜的利益,只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才有。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怎么也有?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所以菩萨虽然没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念《无量寿经》、他执持名号,以这个方法教化众生,他在任何地方入定,定中都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样,可以遍供十方诸佛,不失定意。这的确是普贤菩萨的境界,这就是不往生也得到与往生相同的利益,这是对十方菩萨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下一段经文: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
  这是第四十六愿,「获陀罗尼愿」。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听到我的名号,就可证得永离生死之法,脱离十法界证入一真法界,同时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对一切众生契机契理宣说妙法。看下面的几个词彙,『证离生法』,离生法是远离六道生死之法,「证离生法」就是脱离十法界的生死之法。离生就是永远离开三界的生死,也就是永脱轮迴。菩萨在六道里度众生,即世间离世间,并不是真的不到这个世间来。他跟我们在一起,那在一起怎么是离世间?我们有业力,有生死轮迴;菩萨没有,他是愿力来的,他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自己完全做得了自己的主,所以他是乘愿再来。我们是业力再来,无可奈何,不来也不行,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菩萨是大自在,这是证离生法。为什么老法师告诉我们,要把业力转变成愿力?如果你的愿力大于业力,你就可以做得了自己的主;否则的话,你就任人摆佈,你做不了自己的主。
  『获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获陀罗尼心就安了,真正得到安身立命之处,就是心得安住义。我们的心安住在哪里?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名号之中。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这是获陀罗尼的意义。陀罗尼也译作总持,总持有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在此地,就不一一详细说了,诸位可以看《佛学辞典》、《教乘法数》,都有比较详细的注解。看下一段经文: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
  这是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愿」。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他方世界的菩萨们闻到我的名号,身心自然清净欢喜,得如佛一样的平等住,以菩萨的心行利益众生,自然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立刻获得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这三种忍在第十五品里,能够详细的给大家解说,在这里就不细说了。下面看『得平等住』,平等就是佛法界,「得平等住」就是与佛一样,安住在平等三昧中。『具足德本』,是指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就是清净平等觉。『一二三忍』,「忍」是认可的意思,就是能深信难信之理而不疑惑,「一二三忍」就是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清净欢喜』,身心清净,法喜充满。得平等住,菩萨修六度,佛修平等觉,得平等住就是菩萨与佛平等,跟佛没有两样。十方众生如果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真正明瞭欢喜,发愿修学,都可以说是入如来家,得毕竟平等三昧;如果这点我们得不到,这种殊胜的机缘就当面错过了。
  现在我们是遇到了,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缘?就看你的缘分如何。因此我们用功夫,要用平等心念平等觉,平等觉就是《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这样念就是得平等住,跟十方菩萨无二无别,这样的心行,就是『菩萨行』,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凡夫跟菩萨不一样,从形相上看没有什么不一样,穿衣吃饭、做工作、待人接物,看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有不一样的地方,是心不一样,菩萨的心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所以称他佛、称他菩萨;凡夫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迷惑颠倒,所以是凡夫。所以平等这句是非常重要的,平等两个字几乎是贯穿整部佛经,清净跟平等是相辅相成的。怎样才能得到平等心?先要修清净心。《无量寿经》的经题上不是「清净平等觉」吗?要先修清净心,然后再向平等心进展。如何令自己的心清净?一定先令心平等。所以这两者,你说谁前谁后?它是相辅相成的。
  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清净,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平等,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瞭。这两句话很重要,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清净,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平等。你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自己,你是属于清净,还是属于平等,还是两者都不具备,还是两者都已经具足?不但现前的事情明瞭,过去的事、未来的事也都明瞭,因为他的心平等,过去、现在、未来都照见。我们凡夫的心不平等,有分别、有执著,所以过去、未来一无所知。我们这才知道,什么是得平等住,什么是修菩萨行。下面看「具足德本」,德本就是以这部经、这句佛号自行化他。「应时不获一二三忍」,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果报,这三种忍就是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这三种忍在哪?都在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之中,这三种忍不是一般菩萨所能得到的。三忍在一句佛号之中,确实是不可思议。我们在第十五品要细说这三种忍。看下面几句经文: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四十八愿,「现证不退愿」。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听到我的名号,就能圆满证得三不退的果位。以上三愿若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这里所说的以上三愿,是指「获陀罗尼愿」、「闻名得忍愿」、「现证不退愿」,是指这三愿说的。下面看『证不退转』,指圆证三不退转,位不退,是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即小乘初果须陀洹,不会再退到凡夫位;行不退,行指菩萨行,行不退是指菩萨度生的行持不会再退到小乘位;念不退,是念念要圆成佛道,再不会退到十法界。上面说的是最后一愿「现证不退愿」,如《楞严经》上所说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得圆满的心性。到这里,这四十八愿就讲圆满了。
  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想把这一品经文的重点,给大家说一说,供同修们参考。这一品经文的要点,我一共整理了七条,现在就逐条跟同修们说。第一个要点,我们要生起对阿弥陀佛的无限感恩之心,感恩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为我们建立无比殊胜、庄严美好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救度苦难众生出离苦海,无与伦比的亲人,我们要知恩;阿弥陀佛对于我们众生的大恩大德,无量无边,我们要报恩,要知恩。阿弥陀佛的大恩大德怎么说都说不尽,我们要报恩,用什么方法报恩?唯有一生成佛,才是真正的报恩。这就我所总结这品经文的第一个要点,要感恩阿弥陀佛。
  第二个要点,我们要生起对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的感恩之心,这是第二个感恩。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和十方无量世界的诸佛,对西方极乐世界、对《无量寿经》的赞叹,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怎么知道有《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把西方极乐世界和《无量寿经》,介绍、推荐给我们的,我们才认识了西方极乐世界和《无量寿经》。对于这个我们要知恩报恩,要依教奉行,一生圆成佛道,报答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的大恩大德。这是第二个感恩。第一个感恩,阿弥陀佛为我们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第二个感恩,感恩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一切诸佛,为我们介绍和推荐,西方极乐世界和《无量寿经》。否则我们不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寿经》,这是第二个感恩。
  第三个我们学佛就要学阿弥陀佛,作佛就要作阿弥陀佛。我们要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变成我们自己的大愿,让我们的心愿行,和阿弥陀佛的心愿行相应,让阿弥陀佛和我们融为一体,我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这是第三个要点,把四十八愿,变成我们自己的愿。第四个要点,「定成正觉愿」、「光明无量愿」、「寿命无量愿」、「诸佛称叹愿」、「十念必生愿」,这五愿是真实愿,是四十八愿的精华,是四十八愿的精要。其中「十念必生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精华中的精华,精要中的精要。这个重点就是说,这部经重点在哪里?四十八愿哪几愿是这个愿中的重点?
  第五个要点,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建造一所一流的重点佛教大学,这所一流的佛教大学能让众生平等成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法是平等法,阿弥陀佛用平等法来度一切不平等的众生,让一切众生以平等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平等成佛。大家注意,这几个平等,还有一个不平等,仔细琢磨,才能把这个意思领会得深、领会得透。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殊胜,它第一在哪里?第一在平等,这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所没有的。这是第五个重点。
  第六,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尊佛不赞叹《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弘扬《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劝导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注意,前面没有一尊佛、没有一尊佛,我为什么连续的用没有一尊佛?就是告诉大家,十方一切诸佛,干的是同一件事情。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干同一件事情干什么事情?他们是在为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这所一流的重点佛教大学招生,希望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到这所殊胜无比的一流佛教大学里,去修学、去深造,一生圆证菩提。这么好的一流重点佛教大学,你要不要去?后面这个问号你自己来回答。就是这么好的一流重点的佛教大学,你要不要去由你自己来选择。这是第六个要点。
  第七个要点,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赞叹极乐世界、赞叹《无量寿经》、赞叹净土念佛法门,并积极的为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招生。现在问问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要效法释迦牟尼佛,效法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也做他们正在做的同样事情,要尽我们所能为极乐世界招收新生。比如我觉得我现在试讲《无量寿经》,也就是在为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招生。老法师说过这样的话说,会讲的不如会听的,讲经的没有开悟、没有证果,会听的人可以开悟、可以证果。我真诚的希望,在我试讲这部经的过程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够开悟证果,去西方极乐世界作佛。这就是我为这一品经文,总结的七个要点,供同修们参考。
  说到这里我还想多囉嗦几句,就是这个机缘我们遇到了,前面六品经文讲完,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往下讲,就是这六品经文你听完以后,你听进去多少?你听明白了多少?你又能落实多少?这个非常重要,就是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光听理论,我们不把它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实际我们听了不说等于白听,也差不多。就是我们听完整的讲一部《无量寿经》,机会也不是太多的。我想这么多年,老法师老人家讲了十几遍《无量寿经》,现在还在讲,为什么?就是他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去西方极乐世界作佛。我这次试讲《无量寿经》,确实是有点力不所及,但是我相信佛力加持,我一定尽心尽力去做。这几品经文讲完,我要好好休整休整,总结、总结经验也好、教训也好,琢磨琢磨怎么讲,才能让更多的同修们听懂、听得明白,才能帮助到他们,这就是我目前所想做的。如果同修们有些什么看法、建议,可以在网上提出来,然后我会根据同修们的意见多加改进,让这部经讲得更圆满。
  今天的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