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028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刘素云老师複讲  (第二十八集)  2018/4/17  中国  档名:56-214-0028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十一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国界严净第十一」,这一品经文是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环境的庄严清净。现在旅游的季节到了,从这一品经文开始,我就带领大家去旅游,看看各个景点,大家自己去分析判断哪个景点最好。我已经给大家踩点一次了,比较熟悉路线,所以我领大家一起去旅游。看前面的四句经文: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这四句经文非常好懂,就是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西方极乐世界具足无量功德和庄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没有任何缺欠,就是这几句经文的意思。再往下看这句经文:
  【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
  这几句也很简单容易懂,这就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永远没有三苦、八苦等种种苦恼,也没有三灾八难等种种灾难,没有三恶道,也没有魔恼等名称,这些个事情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的。这里面有一个词,就开始的时候说,西方极乐世界永远没有三苦、八苦,也就是永远没有三灾八难,就永远这两个字是一个重要的词彙,不是临时没有,而是永远没有。我们看看『众苦』,是指什么说的?「众苦」就是指三苦、八苦等种种苦恼而说的。『诸难』是指天灾人祸、三灾八难等,种种灾难。大家都知道,在当前这个社会,人们对于众苦的感受是愈来愈深刻。先说生老病死这四苦,大家想想,有哪一个人能免除?可是我们学佛人要知道,真正的学佛人可以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比如说真正的学佛人,他的生苦已经过去了,下面还有老苦、病苦和死苦,这三苦真正的学佛人是可以解决的。我们有好榜样,比如说海贤老和尚老人家活了一百一十二岁,自在往生,他没有老苦、没有病苦、没有死苦,这就给我们学佛人做出最好的榜样。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台湾有个老居士叫李济华,这老居士非常出名,老法师在讲经的过程当中,曾经多次提到过这位老居士。有一次这个老居士去参加一个法会,由他给大家讲经说法,老人家讲了一个半小时,苦口婆心的劝大众要好好念佛。一个半小时讲完之后,老人说我该回家了。大家是怎么以为的?以为老人家八十多岁了,讲了一个半小时,肯定是有点疲劳,要回家去休息了。谁知道这个老人家往讲堂旁边的一个小客厅,往那一坐老人家就往生了,就这么迅速。他往生以后,他的太太对大家说,早晨在来讲堂的路上,老居士就对他的太太说我要往生,你以后会寂寞的。他的太太对他说,你能往生真是太好了,我不会寂寞的。就在这一天,老人家就是这么自在的往生了。你想老人家没有病苦,没有老苦,没有死苦,这是我们的又一个榜样。
  下面再说说,「求不得苦」,这是我们人人都可以遇到的,因为这个欲望不说人人都有,也差不多。现在不是欲望,而是欲望太多太多,太多求不得来就苦。唯有我们真正的念佛人无欲无求,这个苦对于真正的念佛人来说,是没有的。比如说我的愿心,我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任何的东西我都不求。不求就好,不求就自在,不求就快乐,所以我现在就自在快乐。还有「怨憎会苦」,能不能避免?能。对学佛人来说能够避免,不学佛的人离不开怨憎会苦,为什么学佛人能离开?因为学佛人心里清净。他知道冤家对头来整我、来陷害我、来伤害我、来障碍我,你只能障碍我的形体,你障碍不了我的内心,我的内心永远是阿弥陀佛佛号不间断。如果你骂我、你打我,我心里的佛号仍然是不间断的。假如说不念佛的人,别人一障碍你,你就生气,生气你就上当,你就苦了。你不上当就不苦,你上当就苦。所以说不学佛的人,离不开怨憎会苦。
  再说说,『恶趣』,「恶趣」就是三恶道,三恶道的业因非常複杂,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贪瞋痴慢这四种恶业,一切罪恶都是从这四种恶业而生出来的。如果我们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间的一切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统统都把它放下,把贪瞋痴慢疑、嫉妒、谄媚,等等这些念头都放下。一心念佛,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大慈大悲心,这些恶趣、『魔恼』全都可以离开。现前一个真正的念佛人就可以离开,不必等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就能离开这些魔恼、苦难,何况我们去了西方极乐世界!老法师有这样一句话说,讲经说法的人不如真正的念佛人。我们听了这句话不要惊讶,老法师说的是真话,为什么这样说?老人家告诉我们,因为你讲经说法会间断、会打岔,念佛的功夫不如真正念佛人那么纯熟。
  老法师给我们举个例子,谛闲老法师的徒弟锅漏匠,念佛三年站著往生的;谛闲老和尚不能,老人家走时生病,是躺著往生的。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徒弟,徒弟是站著往生的,老师是躺著往生的,这是老法师给我们举出一对师生的例子。谛闲老和尚为什么不如他的徒弟走得那么自在?这是因为老和尚为大众牺牲了自己的品位。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菩萨精神。我们要学习这种菩萨精神,要尽心尽力的把《无量寿经》、把这殊胜的念佛法门,介绍给一切有缘众生,让众生生起信心,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以这个方法来报答佛恩。我们听了这个能不能想讲经说法不如自己念佛?不要这样想,这样想就自私了。后面老法师告诉我们,谛闲老和尚的这种精神是菩萨精神,我们要学习老人家这种菩萨精神,牺牲我们自己的一点品位,为大众是值得的。看下面一段经文: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
  世尊告诉我们,在极乐世界里没有四季,『寒暑、雨冥』,等一些气候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极乐世界没有什么气候变化,也没有『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别。我们看看这里,『四时』是指什么?「四时」就是我们所说的春夏秋冬。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春夏秋冬,没有季节,没有气候的变化。「雨冥」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雨天,「丘陵」是高山,「坑坎」是深陷的洼地,「荆棘」是带刺的植物,「沙砾」是小石子,「铁围」指一个单位世界外围的大山。「须弥」就是我们中文所说的,妙高山,它是一个小世界的中心。
  从上面这一段经文可以看出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别。极乐世界有七宝池,有八功德水,那个八功德水它是随心所欲的,可深可浅,可以往上流,这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这个水都是往下流。这个「丘陵、坑坎」,是表示地质的不平,在这里「丘陵、坑坎」是表达地不平,也是人心的不平。「荆棘、沙砾」这四个字,是表达地质环境的恶劣。「铁围、须弥」这是大山,大山是表示障碍。看下面一段经文:
  【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这段经文,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物质环境什么样?就是都是以七宝自然所成的,黄金铺地,这个面积广大无法计算,而且国土微妙、奇特、华丽、『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我们大家想一想,用黄金来铺地面积又是没法计算的那么大,大家想想,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这水泥路、扬灰路是不是?大家形容晴天就是扬灰路,雨天就是水泥路。现在有了很大的改观,儘管是有改观,但是比起西方极乐世界,黄金铺的地,那没法可比。是不是这样?这里面说都以七宝自然所成,『七宝』都是什么?就是我们所说的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我们所说的七宝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七种。不单是七宝,这里是用七宝代表无量的珍宝。
  奇丽是什么意思?不说『微妙奇丽』吗?什么叫「奇丽」?是奇特华丽。『黄金为地』,这个地是指什么?是指道路,西方极乐世界的道路,是用黄金铺成的。『宽广平正』,平地要先平心,心平地就平。我们看看,这个经文它有深刻的含义的,我们不能光从字面来理解。微妙奇丽是妙好、奇特、华丽。「清净庄严」是光华灿烂,不可思议无可为比。刚才我们把这些词彙,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和介绍。同修们想,你就像身临其境的一样,你看一看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是不是太美太美了、太有诱惑力了?如果看看我们的世界,再看看西方极乐世界,你只要认真的比较一下,你肯定会选择西方极乐世界的。接著往下看这段经文: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这段经文有些难,不太好理解,又说得比较拐弯。这段经文,主要是说什么?阿难听佛所说之后,就是世尊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之后,就请问世尊说,谁请问?阿难。他说假如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靠什么地方而住?阿难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往下我慢慢的给大家说。因为我们大家知道这里面所说的「四天王天」,阿难说没有须弥山,这四天王天它依何而住?咱们一个一个来分析。这四天王天是哪层天?它是欲界的初层天,这个天它住在哪?它居住在须弥山的山腰,这个我们一说就知道,它居住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忉利天是欲界的第二层天,这个天它是居住在须弥山的山顶,一个住在山腰,一个住在山顶。此上两天都是地居天,这两个天是地居天,那你想一个住在山腰,一个住在山顶,如果没有这个须弥山,它这两个天往哪住?阿难提出就是这么个意思。怎么解释?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不能用我们现在的想法、看法,去看西方极乐世界。
  一切诸佛刹土都是佛的愿力,以及九法界众生的业力感召所成的,这两句话我们能听得懂。就是一切诸佛刹土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成就的?是诸佛的愿力,以及九法界众生的业力感召而成的。阿弥陀佛的愿力远远超过诸佛,他的国土也远远超过诸佛国土。阿难问这个问题是不是代表我们问的?是。凡夫听了世尊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总免不了有疑惑,因为十方诸佛刹土,都有六道,都有三千大千世界。由单位世界、小千世界、大千世界都是这样组合的,只不过范围大小不相同而已。那唯独西方极乐世界,它跟任何一个星系的组成都不相同,这就是极乐世界和其他诸佛国土的区别。佛在这里的答覆有的是方便说,有的是真实说,这个我们要理解。我们要能够理解什么?就是佛说法总不出二谛,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什么叫真谛?真谛是佛亲证的境界,俗谛是随众生说,这就是真谛和俗谛的区别。因此在这里说,佛说法有时候说真谛,有时候说俗谛,我们应该理解。
  我们听佛这样说可能也有这个疑问,阿难就向世尊请教说,『若彼国土无须弥山』。「若」是假如的意思,假设、假如。四天王天住在须弥山的山腰,没有须弥山,四天王天没地方住。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顶,如果没有须弥山,忉利天也没有地方住,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所以阿难请教世尊,『依何而住』,就是依靠什么能住?佛没有正面答覆阿难,佛是採用启示的方法让阿难自己去体会。佛反过来问阿难,夜摩、兜率,夜摩天以上称为空居天,刚才咱们说的四天王天和忉利天是地居天。现在佛提出来的夜摩天和兜率天是空居天,这个天它就不是住在地面上。夜摩上去是兜率,到最高的天是哪?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些空居天没有须弥山那它们依何而住?它并不依靠地面,不依靠须弥山。世尊讲这个让阿难自己来回答,你自己分析分析。所以下面这段经文,我们再往下看:
  【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佛反问阿难,夜摩天、兜率天,乃至色界天、无色界,『一切诸天』,那它们依靠什么而住?阿难给出答案了,他说依靠众生不思议禅定功力而住,不依须弥山而住,是依众生不思议禅定功力而住。我们下面看看,『夜摩』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夜摩天它是欲界的第三层天,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从夜摩天以上都是空居天,居住在虚空中,所以叫空居天。下面说说这个业力,『不可思议业力所致』,这个「业力」,和我们以前所接触到的,这个业力不完全一样。在这一块这个业力是指什么?指禅定功夫,这个业力是指禅定的功夫,这是一问一答。
  「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这句话是这一段经文的主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众生世界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佛在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这几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就是说人要造业虽然久远,因缘相遇的时候,业报必定会现前,没有办法逃避。西方世界造的是不可思议之业,世间人造的善业、恶业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思议的,西方造的净业当然更不可思议。这就是什么?一层一层的在帮助分析,回答阿难提出这个问题。在这里佛告诉阿难,空居天以上的天人修的是禅定,定力也称为不思议业,愈往上去定力愈深。但是定力不是你一得到就永远得到,永远不失去了,不是这样的。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他的定力能退转,会退失,不单退转,还会退失。一退失怎么样?他又要堕落。
  佛跟我们讲的是真实语,是真的情况,是真相。世间禅定大家都知道最高是四禅八定。到第八定生到哪里去?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定力能支持多久?能支持八万大劫。但是这个八万大劫到了,他的定功就支持不住,支持不住他就往下堕落。那到什么时候这个定功才不会失去,不会堕落?佛告诉我们,八定再往上进一级是第九定,就超越三界,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到了第九定才不堕落、不退转,阿罗汉果就不会再退到三界去了。阿罗汉有时候也到三界来,咱们三界不都有阿罗汉吗?那是怎么回事?是他又退转了吗?不是的,阿罗汉不会再退转,他是乘愿再来的,是来示现的。示现干什么?来示现度众生的。我们不要有这个疑虑,阿罗汉不退转了,他怎么还到我们三界来?不要忘了,他是乘愿再来度众生的。
  西方世界,阿难尊者把它称为「不思议业力」。这不思议业力是什么?我们前面说了那么多,可能大家还是没听懂,这回一说你立刻就明白了。这个不思议业力究竟是什么?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回听懂了?多么简单!说了这么半天不可思议业力,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不但超越阿罗汉,超越辟支佛,超越权教菩萨,超过法身大士。经文后面说,「行超普贤」。大家就奇怪了这么高,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能行超普贤?对的,大家说得没错。普贤是等觉菩萨,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就是这里讲的,不可思议业力。这回知道依何而住了!回到问题的原点,没有须弥山依何而住?现在如果有人问你,你怎么回答?一句话依阿弥陀佛而住。一句阿弥陀佛就有地方住了,就这么简单。看下一段经文: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这段经文比较长一点,先把它用白话给大家说一遍。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不是它的深刻含义,是它的字面的意思。佛告诉阿难,不可思议的业力包括的范围很广,你知不知道?你自身的果报不可思议。为什么会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为什么会有三途六道的区别?因为众生的业因果报差别不可思议,众生学佛的善根也不可思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的大愿大行,及真实功德所成就的智慧、慈悲、德能、国土,都是不可思议的。还告诉阿难,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以一句名号契入弥陀愿海,所以他们能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大业所成就之地。极乐世界是依众生的功德善力,及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所成就的,所以不必依赖须弥山而能自然安住。最后一句话是最明确的答案,为什么不依赖须弥山就有住的地方?前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能够安住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因为极乐世界的人都发菩提心。他们是怎么样契入弥陀愿海的?就是以这句阿弥陀佛佛号契入的,所以他们能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大业,所成就的地方。这就是最终给我们的答案。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名词,一个名词是业,业就是不同的地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这里这个业是指造作之意,一般是指行为、言语、思想。果报是指过去所作善业、恶业,感召今世的结果与回报,叫果报。业报指业因与果报,也就是所造作的善恶之业因,而感受苦乐之果报,就是你造什么因你就尝什么果,说白了就是这么个意思。圣力这个力是能力,是作用、力用,这里是指什么?指佛的威神之力。善力是依法修善所得的力用,称为善力。行业地是指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大业,成就的地方,称为行业地。这些词语都比较生疏一些,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逐渐就理解得深一些。
  下面这三句经文具体的再详细的说一说。『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什么意思?佛对阿难说,你知不知道「不思议业」包括的范围很多?前面讲的不思议,指名号不可思议,信愿不可思议,读诵不可思议,受持不可思议,弘扬不可思议等等等等。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不可思议,把这一句的意思引申出来,再问他,这一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什么意思?就是说『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这几句经文也不是太容易理解的,说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为什么会有六道三途?这里的因缘果报都含在这一句中。
  《大宝积经》上,说阎罗王就告诉犯罪的罪人,这个罪人不都得去受报吗?凡是见到阎罗王的人都不是好事。这是阎罗王告诉这些罪人说的,凡是见到阎罗王的都不是好事,做好事的人不会见到阎罗王,见到阎罗王没有什么好结果。但是阎罗王很慈悲,他告诉那些受罪的人,我没有能力加重你们一点罪,同样的我也没有能力减轻你们一点罪。因为什么?阎罗王是执法的人,如果是他要能给人加罪和减罪,他自己就犯罪。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什么?这些受罪的人是自作自受,不是阎罗王加给他的。所以现在有的人到了不好的道,心里不服气,这个你不要不服气,这都是你自作自受,你自己造作的罪业,你自己见阎罗王,业报是你自己招感的,没有人能代替你。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要时刻警惕不可造作罪业。
  下面两句经文,『众生善根,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这两句经文是这段经文的重点,很难懂。《法华经》上有一个这样的案例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想出家,舍利弗、目犍连都是阿罗汉,佛就叫他们两个人看看,这个要出家的人有没有善根?这两个人给看了之后都摇头,说这个人没有善根。那大家都知道,阿罗汉他能看前后五百世,他这一说没有善根,那就说要出家这个人五百世之内是没有善根的,所以不能出家。因为阿罗汉的能力只能通五百世,过了五百世他看不著,他不通。所以他说这个人五百世中没有积一点的善根,那哪能出家?就向佛报告了。结果佛就把这个人收作徒弟,舍利弗和目犍连都非常不理解,这样一个没有善根的人,佛怎么能把他收作徒弟?结果没过多久,这个人就证了阿罗汉果。舍利弗和目犍连就更不理解,他怎么还能证阿罗汉果?他也没有善根,愈发奇怪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时候佛就告诉他们,这个人在无量劫以前,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到山上去砍柴的时候,就遇到了一隻老虎,这老虎就追他要吃他。这人在急的时候就不知道他用什么招了,他急得没办法的时候,他就爬到树上去了,然后他就喊了一声南无佛。三个字南无佛,就是这一声南无佛,经过了无量劫,今天遇到佛他的善根成熟了。所以这一称南无佛必定成佛道,何况是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我们听了这个案例能不能受到一点启发?世尊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一个人如果你在一生当中,有机会念一声不管他是有心念、还是无心念,念一声阿弥陀佛、念一声无量寿佛将来必成佛道。这是说什么?众生的善根真的不可思议。我们听了这个,你相不相信?我们这一生,我们念了多少阿弥陀佛?你一定要相信你必定成佛,问题是你什么时候成佛?你今生成佛的机会到了,这个缘你遇到了你把握住,你今生就成佛,千万不要等来生后世。
  下面三句,『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这里的「诸佛圣力」是专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弥陀圣力是令一切众生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圆满,真实不可思议。第一个,阿弥陀佛就是诸佛。第二个,诸佛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诸佛世界。比如说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就是密严世界,密严世界是密宗所讲的,华藏世界是显宗所讲的,名称不同,是一个处所,极乐世界是华藏密严之精华。密宗的初祖金刚萨埵也叫金刚手菩萨,金刚萨埵和金刚手菩萨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密宗称为金刚萨埵,在显宗称为普贤菩萨,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是一个境界不是两个境界。是两种不同的修学方法,目标是一个,方向也是一致的。这段非常重要,希望同修们认真学习和理解。我们为什么有执著、有分别?就是对这些真实情况、真相不了解,了解了这些真相,我们决定不会再去分别,不会再去执著。
  下面两句话,「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里,他说「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是普贤菩萨的一段话,是回忆他过去在因地中,在没有学佛之前,和我们的境界是一样的,与我们完全相同;证果之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礼敬、称赞、供养、忏悔」。我们看看,等觉菩萨还要修忏悔法门,还要请佛住世,还要请转法轮。何况我们?这是等觉菩萨在以他自身的经历,为我们表法。
  下面几句,『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这一句是正答阿难尊者的提问,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助双修。下面两句,「功德善力,住行业地」。见佛得平等身业,那我们什么时候能见佛?因为你说见佛就得到了平等的身业。这一往生就见佛简单!你不是盼著什么时候见佛吗?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见佛。因为什么?佛来接引。见阿弥陀佛就得平等的身业,称名得平等口业,忆念得平等意业,所以说三个你都同时得到了。所以大家看一看,除了这句佛号之外,没有一样能跟菩萨、罗汉平等的,只有这一句佛号是平等的。大势至菩萨劝我们「净念相继」,就是让我们修平等的身、平等的语、平等的意这三业。看这一句,「住行业地」,就是住阿弥陀佛的行业地。我们的心行跟阿弥陀佛相同,我们的造作跟阿弥陀佛相同。「及佛神力」,你跟阿弥陀佛的心愿、行业都相同,阿弥陀佛的本愿自然加持你,你能得到,因为这个缘故,能自然安住而不需依须弥山,最后这是正答。为什么不需要依靠须弥山?因为这个缘故自然你就安住了。依什么?依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最后一段经文:
  【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说对于众生不可思议的业因果报,我一点都不疑惑。为了众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他们情执深重,对于事理往往疑惑,我为了帮助他们破除疑惑,所以才请佛开示的。读了这段经文我们明白,是阿难真的不知道吗?不是,阿难是为我们请法的,才请佛来解答这个问题。因为什么?阿难知道末法时代的众生情执深重,对于一些事理往往存有疑惑,为了帮助末法众生破除疑惑,所以阿难才向佛请法的。在这里我们应该深深的感恩阿难的慈悲,尊者阿难明瞭真相,他在这里请法是明知故问,是代我们问的。这一品经文,显示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所以然,依正庄严在这部经里说了很多很多,这一品是把理论给我们透露出来,这个理论依据是什么?就是这一句话「不可思议业力」。就这句话,就是这品经文给我们的理论依据。
  这品经文说到这就结束了,下面说一说这品经文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理论依据是什么?是不可思议业力。那不可思议是什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第二个要点,佛说法有真谛和俗谛,真谛是佛亲证的境界,是真实说;俗谛是随众生说,是方便说,这两个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第三个要点,佛在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这就告诉我们,人要造业,虽然久远,因缘相遇的时候,业报必定现前,没有办法避免。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我们要深深记住,这些对我们非常有益的话,以免我们造作罪业。
  下面还有几分钟,咱们也别浪费,我想给大家藉著这个机会,介绍一位学佛的老知识分子,因为这个是我最近才知道的。小于这次从吉林过来,给我揹了十二本学习笔记,就是这样的,就这样的学习笔记一共是十二本。这十二本学习笔记,是一个老教授去年就是二O一七年,一年的学习笔记,就是这十二本。它的内容是什么?因为这个我真是有点犹豫,我跟不跟大家介绍?后来我想,我介绍的是他的精神。因为他这十二本笔记就是学习我的三个专题讲座,一个是「慈云法语」,一个是「般若清莲」,还有一个是「菡萏花开」,一共是十二本。就「慈云法语」这一个专题就是六本,就做了六本的笔记。这个老人家今年已经八十来岁,他是一个医学教授,曾经是博士生导师,现在年龄大了退休回家。这个老人家,他纯粹是一个高级的知识分子,是不是这样?他原来是不信佛的。那有人说刘老师,您怎么说人不信佛,又写这么多笔记?我给大家说说这个经过。
  前几年遇到了一件事情,然后我们的于记者,小于就跟他的儿子说,因为老人家的儿子和小于在一起学佛,经常到道场去,就说了他老爸和老妈的一些情况。正好赶上过春节,小于说那好,过年我去给两位老人家拜个年,我顺便跟老人聊聊。实际小于去的意思,就想给他介绍介绍佛法,我跟小于也聊了是这个意思。小于去了以后,老人家挺客气说过年好,互相一打招呼。然后老人家开头就怎么说的?跟小于说佛教挺好,但我不相信。小于跟我说刘姨,这老人家一开门就给我一个下马威,告诉我佛教挺好,但我不相信。那后一句话肯定就是说,你别跟我唠这个嗑。小于说那一会儿我就掂量掂量咋说!过了一会就聊聊家常,聊聊聊他就聊到佛法上去了。然后就是这个就可以说,你说算老人家入门?他就第一次接触,他一开始是很排斥的,他告诉小于他不信佛。然后两人一聊就聊出感情来了,咱们就这么说,可能老人家就是这个缘。因为他以前没学过佛,他就问小于,我该怎么做?可能小于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因为你过去没接触过,现在我建议你,你把刘老师讲的那个专题讲座,你可以看。
  而且小于还跟他说,你最好是一个专题,一集你看三十遍。这一句话就起大作用了,这个老人家就完全相信了。所以他就是「慈云法语」,和我刚才说「菡萏花开」、「般若清莲」,这三个专题讲座,可能每一个都是五讲、六讲、七讲,都是这个数目,老人家是每一集都看了三十遍,听了三十遍。他这上都有记录的,你看这个,我给大家看看,这字都是老人家自己写的,「慈云法语学习笔记」,括弧「第一至第五遍」;完了第二本,「第六遍至多少遍」。一直是六本把「慈云法语」看完了,三十遍。你想想,这是个什么功夫?我在这里跟大家说,我不是说因为老人家(老教授)看的是我的东西,我才给大家介绍,我真的要给大家介绍老人家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老人家八十来岁了,这十二本笔记,你们看看里面的字,老人家字写得相当漂亮,特别流畅。看看,大家可以看看,我把这个对著镜头,你们看看这笔记十二本,本本是这样的。没有那个信念,没有毅力,年轻人也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我看了小于给我带这十二本笔记以后,我自己第一,非常感动;第二,我也很惭愧,我就觉得我有何德何能?跟大家交流那点东西,让老人家一遍一遍的,一集看三十遍。这三个最起码应该是十五、六集,或者十六、七集这样,你想就算十五集加在一起再乘上三十,多少?老人说他去年这一年就忙活这个,天天就是看这个、听这个。而且他这个笔记,小于告诉我,不是说咱们那文字档下来以后,他照那文字档学,然后把重点摘抄出来,不是的。他是搁那个那叫什么?反正那小机器。他觉得哪是重点,他给它摁暂停,然后把这段重点记下来,然后再给它开开;再哪儿重点,再摁暂停。我觉得老人家可能比我还聪明点,我连这个还不太会。所以你想,老人家这十二本笔记,是怎么样记出来的?太让我感动了。另外我就觉得我都说些啥,让老人家费了这么多工夫。我跟大家介绍这位老教授,你看,他是一位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带博士生的,博士生导师。现在他一旦认准了这条路,他就坚定不移的往前走,刚刚接触没几年,是这样的一位老人。
  那我现在可以跟大家说,你说老人就这么个学法,他能不成就吗?他那心定了是不是?他定在这个道上了。不是说因为他学我这个东西,我就给他这么评价,真是这样的。如果要不是学我的东西,可能我说得更全面一些,更好说一些。所以我想,如果我们每位学佛的同修,能有这个老人家的一半的精神、一半的劲头,我都保证你今生一定往生,那没跑的。这位老人家后来我回忆,我曾经在小于那道场看见过一次。那一次在道场,好像有四、五十个同修去聚会,然后希望跟老师见见面。我就跟大家见见面,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老人家当时在场。因为我谁都不认识,他就是一个,小于他们都叫他李大夫,那是他的儿子。后来临走的时候,有人给我介绍说,这个老爷子是李大夫的父亲。我记得当时他给我提出了几个问题,我当场都给他回答,据说老人家听了很高兴,回去以后那信心更足了。
  所以我在这里就是希望,首先我要向这位老人家学习,学习他这种精神、这种劲头,我也希望我们的同修们向老人家学习。这样我们将来必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大团圆,这个事我绝对不会骗大家,我不会说谎话的。大家想想这一本厚厚的,那天小于问我说刘姨,这老人家他这十二本笔记大约有多少字?有没有你那个《无量寿经》讲稿多?我说远远超过我那四十万字,真的是这样。因为他这个太厚了,他这一本不是说咱买的现成的稿纸。他这个我没数,我估计这一本大概能有百十来页!没有,也有七、八十页。你想十二本两面写,都是满满的,它该有多少字?所以这一点希望大家向老人家学习。
  这节课就到这里,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