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三集) 2013/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1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三十二页,我们从第二行看起:
「若是上根,则见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离生灭,何有涅槃」。这个地方的上根,指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也就是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对于诸法实相,完全透彻的明瞭,知道诸佛如来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全是赴众生之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说法都没有起心动念,实实在在的全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所以没有来去、没有先后;换句话说,没有时间与空间,全凭感应。感应失掉,示现的相就不见了,有些时候可以用灭度的方式,总之对众生都有利益,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了解真相。末后举一个例子,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药王品》入定,定中见到释迦牟尼佛还在灵鹫山讲《法华》,这会还没散。智者去释迦牟尼佛一千年,这是佛示现给他看,他真的看到。所以时间与空间,在见性的人来说全都不见了,全都是在当下。智者读《法华经》,心里头有《法华经》,就见到法华这一会。如果心里头有《涅槃经》,他见到是世尊讲《涅槃经》的这一会,大师有感,佛就有应。这一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下面一段,「德用无方」,这里头分两科,第一个是「自利德」,另外一个是「利他德」。自利德里头第一小段,「定慧等持」,这是自利。请看经文: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这是自利,自己所得的。『三摩地』,「梵语,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等」,这些字样是旧译的,玄奘大师以前翻译的。新译称「三摩地」,这个地用土地的地,都是翻的音,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翻为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等」。这些全都是一个意思,在佛经上常常看到有这么多的译法,都是一桩事情。定是禅定,三摩地就是禅定,正定。下面一个,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也就是正定;正常的反面是不正常,凡夫的受不正常。佛在经上讲凡夫有五种受,苦乐忧喜捨,身有苦乐,心有忧喜,当苦乐忧喜都没有,这叫捨受。捨受是正常的,但是凡夫这个捨受时间很短,他妄念又起来,起来就有感受。由此可知,佛心清净,菩萨的心清净,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处在这个状态之下称为正受。
「正受」,我们这里有参考,《佛学大辞典》里头,「梵语三昧,一译正受。三为正,昧为受也」,三昧,昧为受。「是禅定之异名。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也」。这个比喻举得好,让我们从这里头去体会,镜子照外面照得很清楚,可以说一法不漏,全都照在里面。虽然照得很清楚,它没有想、没有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境界叫受,是定。定是什么?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定。观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定慧平等,止观同时,这是佛法讲的禅定。所以禅定这个名词,禅是梵语禅那,定是中国字,禅定跟中国的定很接近,所以翻译的时候梵华合译,用一个禅,用一个定。禅定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叫无想定,那不是佛法。这是外道修的,无想定修成了,也很难得,他生到四禅无想天,有定没有慧,也就是他有定,他什么都不知道。不能用镜子比,镜子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但是它照得清楚,它听得清楚。
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入定,这是佛菩萨的大定,你看看,看得清楚,不起心不动念,眼根在色尘上入定。如果我看到了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定就没有了,凡夫知见;不起心、不动念,佛知佛见。耳闻声亦如是,听得清清楚楚,没有起心动念;鼻嗅香,气味也清清楚楚,没有起心动念。舌尝味、身接触、意知法,意在一切法里头入定,不起心不动念。修行在哪里修?盘腿面壁是入定吗?不见得。《华严经》上五十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在哪里入定?在日常生活当中入定,在工作里面入定,在待人接物里头入定,这是佛菩萨的三摩地,他管用,他不碍事。清凉所说的这个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起心动念,事情做得圆圆满满,真正是自他二利。纳法在心,这受是正常享受。我们受,眼见色、耳闻声会起心动念,会生起贪瞋痴慢,会生起自私自利,顺著自己的意思起贪心,一定要佔有、要控制,起这些念头。这个念头一起叫造业,为众生这是善业,为自己这是恶业,善业感三善道的果,恶业感三恶道的果,这就错了。受想行识,六道里头的众生哪个没有?都有受想行识。所以《地藏经》上讲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搞六道轮迴就是罪,就是错了。
这后面《大乘义章》第十三卷说,「离于邪乱故说为正,纳法称受」。纳法是什么?对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只是不起心、不动念,真的像镜子一样。《探玄记》第三卷说,「纳法在心名为正受」,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没有起心动念,叫正受,起心动念不是正受。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是正受?因为一切法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正了解事实真相怎么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被外面影响,受到境界影响。这些人他的功夫不受境界影响,境界再多,他若无其事。我们能想到,这些上根人,可以说上上根人法身菩萨,他们的六根所缘的境界是遍法界虚空界,这个能量我们无法思议,没法子想像。眼见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当然包括诸佛刹土里面的十法界、六道三途,统统包括,他没有见不到的。他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三善道看得清楚,三恶道也看得清楚。因为时空没有了,所以过去看得清楚,未来也看得清楚。
如如不动他生智慧,如果一动了就生烦恼,修行修什么?就修这个。练功练什么?就练这个。眼在色相上不动心,耳在音声上不动心,鼻在嗅觉当中不动心,舌在味觉上不动心,意在诸法上不动心,这是真正的大定。我们在五十三参看到鬻香长者,修禅定的,在哪里修?在市廛。古时候叫市廛,现在叫百货公司,最热闹的场所,他在那修定,他在里面去逛,这修定。看到这一切万事万物琳琅满目,他觉,他样样都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这是观。章嘉大师教我们看破,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如如不动,这就是修定。定慧等学,定在慧中,慧在定中,管用,你问他什么他都知道,他心里头一尘不染,这叫正受,这叫正定。
「观经玄义分」,为我们解释的,「言正受者,想心都息」,想是第六识,心是第八识,说这两个第七意识就包括在其中,都不起作用。「缘虑并亡」,缘虑是第六意识,不向外攀缘,这就是不受境界影响。虑是内心,内心里头烦恼习气,定功可以把它伏住,虽有,不起作用。法身菩萨有无始无明的习气,但是不起作用。「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它跟佛所说的三昧、三摩地相应,《楞严经》上讲这三样东西,讲三摩地、奢摩他、禅那。
「同序分义曰:因前思想渐微,微细觉想俱亡」,正受才现前。思想渐微是在练功夫的时候,这是我们现前要做的,也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要一天比一天淡薄,这就是真功夫。我们净土宗比其他的宗派修行,的确是方便多了、容易多了,我们只要对于阿弥陀佛、对于极乐世界这天天要加浓;对于这个世缘,这外面所有一切,是一天比一天淡,我们的功夫就得力,功夫就天天有进步。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信心一天比一天浓,愿心一天比一天浓,佛号真的不离口、不离心,口上没有念,心里头不间断,决定得生,决定成佛。比其他法门容易多!如果不在这上下功夫,你的修行功夫从哪里来?这功德怎么积法?确实那是个抽象概念,看不见、摸不著。净土念佛法门,真的叫你看得见、摸得著,六根在六尘境界天天淡,在信愿持名天天浓,这是什么?这是真正弥陀弟子。如果是相反的,对于世味一天比一天浓,对信愿持名一天比一天淡薄,那这一生往生没指望。但是可以给你讲,你将来决定得生净土,为什么?阿赖耶识的种子不会坏,只是这一生当中不能成熟。为什么不能成熟?你没好好照顾它。你所照顾的是世间法,你留恋的是世间法,世味太浓,你能够不堕三途就很幸运。这思想渐微,微细觉想俱亡,这是实报土的法身菩萨,四十一位大士他们的境界。
「唯有定心与前境合」,这是定中境界,「名为正受」。譬如我们天天念佛想佛,定中见佛,定中见极乐世界,定中见十方如来,这与前境合,这是正受。定中虽有种种境界,也不起心动念,境界清清楚楚,像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在世的时候曾经三次见到极乐世界,从来没跟人说过。第四次佛来接引他往生,他才告诉大家,境界又现前,而且看到莲社比他早往生的同学,都在弥陀身边一起来接引他,哪些人他名字都说得出来。别人问他,你见到的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他说跟经上所说的完全相同。那个时候他用的经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还没有翻译出来,最早建立净土宗就这一部经,真的叫一门深入。
有同修问我,他发心专修净土,我劝他要深深扎根,不要著急,古人所说的「厚积薄发」,很有道理。何必著急?你现在年龄还不算很大,用十年、二十年功,好!没有人认识你这最好,古人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累积二十年的定慧,那发出来力量大了。不求名闻利养,到时候实至名归,这名要求它干什么?假名、假利,样样都是假的。求什么?求戒定慧,这是真的。所以是非真假,首先要能辨别清楚,功夫才能得力!要用死功夫,现在人所说用硬功夫,那是什么?背经、背注解。三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香港有一个首楞严王海仁老和尚,那个时候九十多岁,我跟他见了一次面,我去拜访他。我到香港也是讲《楞严经》,碰到首楞严王,他告诉我,世尊在楞严会上讲了些什么?什么最重要的?最重要是两桩事情,一个是「清净明诲」,一个是念佛往生。念佛往生,二十五圆通里面,观音、势至代表,二十五圆通里头,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清净明诲」那是戒律,决定要远离杀盗淫妄,四重戒!修行人他念头都不生,能够用观世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六根不受外界影响,完全与法相应,说得好。怎么与法相应?大势至讲得最清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能把这个看清楚、看明白,记在心里,《楞严经》就圆满了。
我们看底下,底下还有个「调直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等,我们参考资料里头都有。什么叫调直定?「天台译三昧」,把三昧翻作调直定,什么叫调?调心不暴,直心不曲,定心不散,我把它这个之字用三个不,大家更清楚。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教慧可调心就是这个方法,慧可大师参禅,心定不下来,不安,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心。他回光返照,找心在哪里找不到: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接著一句话,「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就豁然大悟,一句话当中他醒过来,达摩将佛的衣钵传给他,中国禅宗第二祖。所以翻作调直定。
第一句叫「调心之暴」,这个暴是不安,心里面有贪瞋痴慢,这是暴的现象;心里面有怀疑,是委曲的现象;心散乱妄想多、杂念多,这是散。用什么方法来调心?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方法,无量法门,只要你能把心定下来,都叫做调直定。净土宗的方法,是让你的心统统归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这方法妙极!为什么?当下得阿弥陀佛加持。跟其他的法门不一样,其他法门得不到佛加持;我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想阿弥陀佛,立刻得佛加持,所以修起来比较上容易,心比较上容易定下来。怕的是什么?对于这个娑婆世界,人天里面这些法还贪恋放不下,麻烦在这里。如果真想通了,这世间真是苦,想救度众生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德行,费尽一切气力做得不圆满,做得不好。不如先到极乐世界,成就自己之后,我再回来度化众生。这就完全正确了,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跟佛所说的相应。佛教菩萨先度自己,后度众生,「自己未度,而能度众生者,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佛这句话我们相不相信?我们肯不肯这样干?
所以开林法师在这里,我就劝他,找个地方关起门来认真扎四个根,一定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做出来给人看。经教他喜欢《无量寿经》,我说这本《无量寿经》经文、注解统统要背,你能读上一千遍就能背。你别的事情不要干,你就干这桩干个十年,十年之后你是人上人。这个十年之内,什么都不要干,这就是戒律,你能够坚持每天读经、念佛、拜佛,这样你心就定下来。你得到念佛三昧之后,不定什么缘分豁然大悟,你就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再出来度众生,没话说了,你是真正大乘善知识,得干!现在就搞名闻利养就完了,很多信徒来拥护你、来皈依你、跟你学,你拿什么教人?自己习气那么重。他还不错,再住了几天、想了几天。我不骗他,我为他好。人生在世,得生净土是我们第一桩大事,生净土你有能力度遍法界虚空界的众生,你真有这个能力,跟释迦、弥陀一样。现在你是凡夫,你在造业,真正把一切念头放下,埋头苦干个十年、二十年成功了。所以要调心不暴,直心不曲,定心不散。
「正心行处」,这还是三昧的别名,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统统是三昧。「三昧者,正心行邪曲之处也」,正心行邪曲之处,邪曲皆正,为什么?境随心转。人有定慧,你每天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统统都是正,都是正心行处。说明你是在真修,这是真正大乘,不是躲避,真正练功,在色声香味触法里头去练。先练不执著,这个也有次第的,如果是先练不起心不动念,你肯定失败,你练不成功。这是有层次的、有次第的,先从最根本处下手,不执著,学不执著,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这个成功了,证阿罗汉果,再继续练不分别。练不执著就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练不分别就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不起心不动念就是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相宗讲的转识成智,不离开境缘,就在境界里头修,顺境不生贪爱,逆境不生瞋恚,学著我的心行不受外面境界影响,这叫真功夫、这叫真修行。所以能真正做到境随心转,你就能够自度度人。
我们再看下面文,「又《法华玄赞》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这是《法华经》注解,《玄赞》是注解,里面说的。等持,平等持心,在哪里?在境界上。平等没有高下、没有自他、没有凡圣、没有好恶,法法皆如,法法平等,为什么?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古人有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就平等了。从体上看完全平等,从相上看有差别,体上看没有差别,体是什么?体是性。从相上见性,一切法的本体就是自性,是这个法的自性,自性是通于一切法,跟我也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平等了。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修行先修清净心,于外面境界不染,再修平等心,把无始劫来的我慢这个烦恼化解。有我,我比别人总强一点,别人都不如我,这是一切众生共同的毛病。真正能够谦虚,尊重别人的很少,尊重别人也不肯输给别人,这叫俱生烦恼,不好断。平等持心而至于境,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
「天台曰:若以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出生乃至无量三昧。今经于而现灭度下,继言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表诸大士虽示涅槃之相,而实是不生不灭,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是诸大士咸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者」,这是实相。种种示现的,那是幻相,那是前面所说的方便门,方便门是给众生开的,是接引众生的、引导众生的,不是真的。这个地方,这个话是真的,实实在在佛菩萨种种示现,真的是不生不灭,平等常住。这个平等,跟诸佛平等,跟菩萨平等,跟天人平等,跟一切有情众生平等,还跟一切无情众生平等。也就是说,树木花草平等,山河大地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决定没有贡高我慢的习气,所以他们证得的是如如法身,圆满的见性。是诸大士咸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全都是示现,把普贤之德表演给大家看。观众是十法界的众生,他们是来表演的、是来作秀的。舞台上面扮演什么角色都是假的,舞台后面都是法身如来,不是菩萨,是法身如来,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后面,「又陀罗尼」,这个经上第二句讲的,『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此翻为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它有这个力、有这个作用,所以叫总持。通常我们用得最多的,总一切义,持一切法,也就是现在人所说的,总纲领、总原则。佛法里头的总纲领、总原则,他掌握住了。梵语称为陀罗尼,你看持一切善,这一切善不会散失,真掌握得住;持一切恶不使起,让一切恶法不起作用,这还是定。恶那个根在没断掉,但是定功很深而有力,虽有恶习种子,它不起作用,也就是定慧胜过你的烦恼贪瞋痴慢,有贪瞋痴慢。现在你修的定慧远远胜过这烦恼习气,所以烦恼习气它不起作用,它不现行。这个身分是在菩萨,如果烦恼断了就证果,小乘的烦恼断,他不是伏,他断了,二果、三果是伏烦恼,四果阿罗汉断见思烦恼。在十法界菩萨、佛是伏烦恼,伏的是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如果断掉,就超越十法界,生实报庄严土,他作佛去了,有这么样大的力用。
经论上常讲四种,第一种,「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这就是佛的经法,你听经受持而不忘,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读书千遍。一千遍不行我再读一千遍,一千遍还不行我继续再读一千遍。你要是真有这样的恆心、毅力坚持下去,你必定开悟,没有不开悟的道理。遇到瓶颈不能突破,将悟未悟,这个时候就是感,佛菩萨有应,佛菩萨会帮助你。佛菩萨能观察你的缘,用什么方法把这个关口给你一挑破,豁然大悟。方法微妙不可思议,不是一种,无量无边,全是佛菩萨加持,不是偶然的。或者是看到风吹落叶、雨打芭蕉、听外面唱歌的声音,而突然开悟。外面这些境界是你的助缘,这个助缘全是三宝所加持的,你平时闻这个声音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闻声开悟?佛菩萨的加持,冥加往往胜于显加,不知不觉的你成就。所以这自己能感是功夫下得深,不是表面上的,不是浮躁的。所以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叫闻持陀罗尼,不是一般所说的广学多闻,这是一门深入。
第二种,「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这是属于理解力很强的。前面是讲记忆,一遍一遍的读,记忆,理解跟记忆有关联。我们对于一部经书,读诵遍数多了心清净,心愈清净经中无量的妙义自然能现前。不要去求,属于自然的就对了;如果有心去求,往往意思就变了,会变扭曲了。我们开经偈上所说的,「如来真实义」,真实义不是求的,为什么?求是妄心,妄心跟真实不相应。没有求的心,这个心是真心,真心与真理相应,意思自然出来。我们早年学讲经,遇到经文有困难的地方不懂,看注解也看不懂,参考资料也找不出来。老师教我,这个时候万缘放下,一心礼拜这句经文,或者礼拜这部经典。如果是《无量寿经》、《弥陀经》可以礼拜阿弥陀佛,《普贤行愿品》可以礼拜普贤菩萨,拜上几百拜这意思都出来了,好像泉水往外涌,写都来不及。这个经验我们很多,常常有,这感应;你要求就不行,决定求不到。所以老师教我们四个字,「至诚感通」,不通,不通就是求感应,用感应的方法来把它通达无碍。用什么感?用诚,至诚,真诚到极处,感应就现前。这我们一生当中常用,特别是在初学的时代,初学的十年当中常有这个事情。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不要勉强去记,勉强去记用的是妄心,就是一味真心,不记得没有关係,人家一问,自然就起来了。没有人问不知道,一问自然起来,不用去思惟,不用去想像。
第三个是「咒陀罗尼」,咒,「依禅定发祕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佛说一切经,常常当中带著有咒语,像《楞严经》最著名的五会楞严神咒,那是很长的文,不是短的。在净土里面有往生咒,这个简单,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经圆满了,后面附往生神咒。注解里头告诉我们,往生咒的内容就是《弥陀经》的内容,经是密的显说,咒是经的密说,意思相同,经利益人天,咒亦复如是。咒里头不是印度人的话,印度人也不懂。咒语里面有很多鬼神的话、天神的话,天神、鬼神在道场听经,我们肉眼凡夫看不见,佛看见,用他们的言语把所说的做了一个总结,几句话他们听了欢喜。其实天神、鬼神,对语言没有障碍,都能听得懂,说他们自己常用的话,使他们生欢喜心,对他们是一种尊重,取这个意思。所以「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密宗里头以这个为主。
第四个,「忍陀罗尼,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这个忍是把心安住在实相上,这叫忍。这个忍的意思,就是认可、同意,佛所说的这些法,讲的实相之理,我完全肯定没有怀疑,我都接受了,这叫忍;如果对佛所说的有怀疑,这就没有忍。丝毫怀疑都没有,这有两种人,一种上上根人,他完全明白了,当然不怀疑;另外一种是中下根性的人,他也能称忍,一点不怀疑,这是对佛的孝敬心。实际真相并不了解,只要是佛说的,我就相信,我就不怀疑,是这种人,所以他也很得受用,这个信难能可贵。一般人没有搞清楚,他总是怀疑,不相信。这种人死心塌地,跟那个明白人信心完全相同,非常不容易。那密宗里面修行,大多数还是属于这一类,真正通达明瞭,很少,那都是上师阶级。一般学的全靠信心,信心真管用。神咒确实有不可思议的能量,神奇的应验。
略说陀罗尼有这四种,后面有一些解释,「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念是记忆,要多念你才能记得住,遍数不够记不住,遍数不够记得不踏实。古人定下来的千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从经验当中得到的。古人教学的方法是因人而异,譬如说老师教三个学生,三个学生记忆的能力不一样,理解的能力不一样,同样都学一门课程。譬如说读《论语》,利根的人,一天可以教他念二十行,一行二十个字,十行二百个字,二十行四百个字。标准是什么?这一段的经文,四百字的文让他念,念十遍他就能背,这就叫标准,这是他的标准。如果另外一个同学没有这个能力,二十行念十遍决定背不出来,他能背十行,那每天教他进度就是十行。另外一个人十行也不行,大概五行可以,五行一百个字,十遍能背,是依这个标准。所以每个人进度不一样,老师教得就比较辛苦,同样学一样东西,因材施教。十遍能背的文字,老师要督促他,看著他背,背一百遍他记住了,十遍能背,能背之后再念一百遍。念十行,他十行的背一百遍;念二十行的,二十行的背一百遍,这是一般普通标准。
千遍的那就不一样,那个目的不是在背书,是在得定、是在开悟。这个老师心里有数,学生当中他们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心态,心态要恭敬,没有恭敬他学不到东西。绝对不是老师要求他对老师恭敬,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师有这个念头不够资格做老师,为什么?他那个好胜、傲慢习气还在,那怎么能做老师?老师一点这个意思都没有。但是什么?老师看学生能不能成就,看恭敬心、看孝顺心,他对父母是不是孝顺?对尊长是不是尊敬?看这个。如果读过《了凡四训》的人知道,袁了凡观察这些参加考试的学生,看得非常准,他能预料到哪些人能考中,哪些人考不中,几乎都被他预料到,可是自己参加考试很多次没考中。他看什么?看这个人谦、敬,就看这两个字,对什么人都恭敬、都很谦虚,这个人一定考中,这是他的经验。人能尊敬别人,能谦虚,这是他自己本身具的德行,有这种德行,祖宗、鬼神保佑,一定会考中。如果这个人傲慢、无礼,尤其是无礼于尊长,即使在背面也缺德,这个人本来应该考中的,这一科考不中,为什么?缺德。他看得很准确,这些都值得我们做参考、值得我们学习。
处事待人接物一句话,一定要用真诚心,大乘经教里头说的,「一切法皆从真实心中作」,这句话说尽了。所以教学现在我们深深体验到什么是根本?孝敬是根本。从小要教,老师要身教,言教他不相信,表演给他看,对一切人都恭敬,对一切人都有礼貌,谁教的?普贤菩萨教的。普贤的十愿,第一愿「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有未来佛,他讲三世,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你对一切众生不把他当佛看待,不是普贤行。普贤行对一切众生,都要看作佛一样,这叫普贤行,普贤行难修。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迷惑了做众生,他的根本是佛,所以一定要认识。要从他形相当中见他的本性,本性本善,本性是佛性,怎么能不礼敬,怎么敢轻慢!
至于称赞那就另当别论,礼敬是从外面的相貌,没有分别。称赞是起心动念,念头有善恶,善念称赞,善行称赞,恶念恶行不称赞。中国古人所说的「扬人之善,隐人之恶」,就是普贤称赞的意思。别人有好的地方、善的地方要宣扬,有错误的地方、不善的地方不说。不但不能说,都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养自己的心,要纯善纯净养心。我们的心放别人的不善,我们就错了,等于说把别人的糟粕、别人的垃圾,捡起来放在我们心上,这谁愿意干?可是喜欢做的人不少,真正有智慧,真正是个善人,决定不会干这个事情。心里头只记别人的好处,不记别人的缺点,这很重要,修行层次提高,善恶二边都不著。但是为了教化众生、影响众生,要开方便之门,就是隐恶扬善,对社会大众有好处决定要做,心地真的清净,善恶都没有,入清净平等觉。这不是一般人,这是佛法里头所谓是向上一著,这不是向下。向上我们要成佛,向下我们要度众生,度众生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懂得因人而异,才真正帮助人。现在普遍的、最重要的,根之根就是孝敬。人不知道,真正不知道为什么要孝顺父母,为什么要奉事师长,真正不知道。要真正讲清楚、讲明白,要做出好样子给他看。
因为今天世间的苦难,根源就是这两个字不见、没有了。我们今天讲扎根教育,这是根之根,不从这里下手,什么都是假的,都不能建立。古人扎这个根是从胎教,那现在是根本不可能,现在从三岁开始教都非常困难,他已经染了社会不善的习气,所以不好教。六、七岁再教太迟了!你要问今天社会为什么乱成这个样子?地球上的灾变,为什么这么複杂?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统统知道了,根没有了,本没有了。像种树一样,都是剪些枝叶来插,有些树是插不活的,一定要有种子、一定要有根。摆在我们现前的事实是这样子的,我们要怎么做?今天要真正大慈悲心,无尽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把这桩事情做好。从哪里做起?从本身做起,真正发心作菩萨、真正发心作圣人,才能自度度他。不是真干,百分之九十九干,还有百分之一怀疑,都会把你的功夫完全破坏。这个话李老师在世常说的。所以念与慧为体,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读书千遍,念;慧是理解力,这个东西就是在诚敬心,清净平等心生智慧。「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这是说闻义忍咒,前面讲的这四种,说明它的体。
下面,《佛地论》第五卷说,「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永远不失大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个定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定。阿罗汉这不是大定,在佛法里面属于小定,所以说他小乘,他能够住持在不执著。也就是说,不执著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他把这个忘掉、放下。不执著贪瞋痴慢疑,贪瞋痴慢疑是思惑,五种见是见惑,就是见思烦恼放下,这是他的定。这个定功,《楞严经》上说第九次第定,他超过了四禅八定,所以超过六道轮迴。四禅八定没有出轮迴,阿罗汉第九定出轮迴了。常住定中不能失掉,一失掉,就又堕落,回来了。
小乘有小乘的总持法门,陀罗尼门;大乘是不起心不动念,比小乘高多!我们晓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所以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没有学过的他也不会忘失,他明心见性。一切法自然通达,生生世世所学的全都能记忆,自己所学的能记忆,别人所学的也能记忆。为什么?心性是通的,一切诸佛所修的也都通了,可以变成自己的,自己自在来运用。那个时候是什么?没有自他,自他是一体,跟诸佛如来是一体,跟一切众生也是一体。跟诸佛如来是一体,对于心性的理事没有障碍了;跟一切众生是一体,教化众生没障碍,跟六道众生、跟三途众生一体。所以有这种德能教化众生,那真正的善知识,名符其实的老师,人家怎么会不尊敬?叫尊师重道。
「瑜伽略纂十二曰:论云」,论是《瑜伽师地论》。「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能诠的名言,名词、言语变成文字就是经典,法陀罗尼是经典。但是要有念跟慧,是它的体,我们要用念跟慧才能得到它,念慧功夫不得力就得不到。「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所诠义为境」。它不是文字,文字里面所说的道理,以这个为境界,不以文字为境界。「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这是意识所缘的,文字是眼根所缘的,音声是耳根所缘的,它里头的道理是意根所缘的,所以它境界不一样。
「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这个咒陀罗尼定很重要,一心就是定,一心专持也是一门深入,他就不会忘记。三密相应,口持咒,手结印,意观想,这叫三密,身口意三密。得忍,忍是无分别智就能忍,有分别就有问题,没有分别,把分别心放下,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我们真正的障碍,执著分别妄想,这是真正障碍。真正障碍的来源,就是于一切法的事实真相没搞清楚,真正明瞭,问题解决了。
我们再看注解,这个地方也都说到,我们把它念一遍,从三百三十三页第二行,「《智度论》曰」,从这念起。「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这是取能持的意思,好像有个茶杯完整,没有破损,水放在里头不会漏掉,水不漏散,这是陀罗尼的意思。「能遮者」,遮是防恶,「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这就是恶的、不善的根心生,生什么?生贪瞋痴慢疑、生自私自利,生起这些不善的念头。陀罗尼能,遮是把它止住、禁止不让它生。你有这定功,你有这智慧,念头那个恶念起来你很清楚,只一念,第二念你就会用方法把它取而代之,不让它继续,这是真正功夫。念佛人就是用佛号,不善念头一生,第二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把它取而代之。所以念佛法门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陀罗尼法,这是能遮的意思。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