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来佛三圣永思集-第2页(22页)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来佛三圣永思集 一六
六、 请转法轮:贤公一生重兴祖庭,修复道场,令众得亲近佛法,朝暮薰修,即是「请转法轮」之行。讚歎讲经法师,令众对之生信乐闻,亦是请转法轮。为众方便开示,令得正信,正见正行,是请自身转法轮。心不离佛,明心见性,则是请自性佛常转法轮。
七、 请佛住世:贤公一生修建十一所道场,其中不乏千年古刹,令佛法得以长住世间,是为「请佛住世」之行。佛不离心,彻悟自性,为众示现修持典范,则是请自性佛住世。
八、 常随佛学:贤公出生学佛世家,母氏长斋茹素,贤公自幼薰习佛法,善根深厚。一生身口意业无不契合佛法,活出佛法之精神,慈悲为怀,智慧方便为门,是为「常随佛学」之行。
九、 恆顺众生:贤公处处「恆顺众生」,见啥都说好,见啥都高兴。无论男女老幼、僧家俗家,亲近贤公无有不生欢喜心者。信众要求照相时,贤公主动配合,满足其一切要求,百岁之躯折腾辛劳亦在所不辞,慈悲至极!
十、 普皆迴向:贤公所修一切功德,皆迴向求生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佛,是为「迴向菩提」。贤公所修一切功德,皆迴向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是为「迴向众生」。贤公所修一切功德,皆了知虚幻,无有一法可得,是为「迴向实际」。
  《无量寿经》云:「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谚语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贤公一生真修实证,圆满实践《无量寿经》之教诲,落实「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序 一七
来佛三圣永思集 一八
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二十字。其成就之关键在于专精,虽不识字,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亦能念至明心见性,推为淨宗第十四代祖师可谓实至名归,名符其实。我辈淨宗后学,咸应学习贤公榜样,老实听话真干,真诚清淨恭敬,则皆能成就淨业,圆满无上菩提。唐朝禅宗出一不识字之祖师六祖惠能大师,现代淨土宗出一不识字之祖师海贤老和尚,则弥显淨土法门之三根普被、博大精深也。
  印志法师与因缘生居士竭力蒐罗贤公老和尚事迹,详编成册以广利众生,功德无量!嘱序于余,爰引贤公圆满淨土行之事例以讚之,谨与淨宗同修共勉焉。
公元二○一四年岁次甲午仲秋释淨空谨序于澳洲图文巴
重修《来佛三圣永思集》缘起
  寺名来佛,来此只为作佛;僧号海贤,果然海会圣贤!
  古德云:「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来佛三圣的事迹历经曲折终于被世人所共知。然而在流传过程中却无端出现了种种错讹,也难怪俗语曾道:「好事传三人,有头没了身。坏事传三人,有叶又有根。」为正视听,特遵师父上人之嘱託,重新修订《来佛三圣永思集》。
  清初大德周安士先生说:「写书劝世,原是件极难的事情。若写得太通俗,则不适合文人阅读;若是太过文雅,又难以流通于大众之间。对于愚钝的人来说,即使写得再浅显,他还是嫌晦
重修《来佛三圣永思集》缘起 一

涩难懂;对于聪明的人来说,即使写得再精闢,他还是嫌沾有俗气。纵然是圣人重生于今日,也不可能令所有人全都满意。又何况我们这些晚辈后学呢?」印志法师年初呈交师父上人的那份记录贤公圣迹的七千字的文稿,原本是末学在去年正月参与整理贤公往生资料的视频旁白,但是负责製作光碟的那位居士或是嫌某些词句太过深奥,所以并没有全部採用。实则安士先生的门人陈圣来也曾说过:「劝善的书籍,一打开就令人皱眉的,必然不能够流传;一打开就令人鼓掌的,也必然不能够流传。为什麽呢?原因在于一个过于深奥,一个过于肤浅了。」末学想来,在初看这份文稿的人当中,一定是皱眉者多于鼓掌者吧!但是大家若能谨遵师父上人的教导,每天平心静气读诵三遍,读上一年,相信大家都会自然舒展眉头、破颜而笑的!故而末学特将这份文稿不
作改动,置于此书首章,只为便于大众每日诵读。
  孔子作《春秋》,记录了鲁国十二位国君在位时整个东周天下的历史,这些历史有些是夫子亲历的,有些是夫子听亲历之人讲述的,有些是典籍记载和传闻,即董仲舒讲的「所见世」、「所闻世」和「所传闻世」。末学整理此书,也将借鉴夫子修史的态度。凡是末学直接听贤公亲口说出的,以及有视频资料可证的,自然首先收录。伏祈诸位仁者千万要宽宥末学的无礼。
  贤公诸弟子,和有缘与贤公接触过的居士们所讲述的,末学将其归为「所闻世」,收录于中。
  和贤公并无接触,因听闻贤公事迹而有所感触的学友们所写的文章,一概收录于后。
重修《来佛三圣永思集》缘起 三
  此书收录贤公的诸多事迹因採于百家,原始文字雅俗繁简各各不同。为使流通无碍,如今在不坏文义的前提下对其稍加修改,使其如出一人之手。
  非我招愆,因深恐弄真成假;是谁作俑,全不怕弄假成真!病起药兴,只缘袖观不忍;存真去伪,方显佛门无欺。惟愿敬信者益坚敬信,从兹放下万缘,早同归于极乐;切望狐疑者速断狐疑,自此猛登彼岸,永不堕于轮迴。大事因缘,若不信请质灵. 山﹔真诚造就,如涉诬愿沉阿鼻。
. 甲午季春古宛因缘生敬识来佛三圣永思集 目 次
序.................................................................   一缘起..............................................................   一海会圣贤........................................................   一圣人何事欲无言................................................  三三丹田有宝休寻道................................................  四一非此母不生此子................................................  四四俭能胜祸谦受福................................................  五三守口摄意身莫犯................................................  六一
目次 一目
千载难遇此僧团................................................  七一一声清风遍寰宇................................................  八四来此作佛不易心................................................  九○ 愿得千佛常住世................................................ 一○○ 身心放下皆圆明................................................ 一○八对面不见阿弥陀................................................ 一一七安得花开火里莲................................................ 一二七虎狼丛中也立身................................................ 一三三心中有佛足润身................................................ 一四五吹尽狂沙始到金................................................ 一五一
知所在自然自在................................................ 一六二此生何幸结佛缘................................................ 一七一不风流处也风流................................................ 一八四佛号功德不思议................................................ 一九五漫洒热泪忆圣僧................................................ 二○一人生人死注生前................................................ 二一○ 莲池海会愿相逢................................................ 二一九此生专为表演来................................................ 二二五戒为无上菩提本................................................ 二三一行解相应果自成................................................ 二四五
目次 三目
萍自在因根解脱................................................ 二六三看似无意方真能................................................ 二六九踏倒须弥第一峰................................................ 二八一将此深心奉尘刹................................................ 三○四学习海贤老和尚之表法........................................ 三一五淨空老法师总结 海贤老和尚表法的意义................ 三二一聂老为三圣题诗................................................ 三二四跋................................................................. 三二六来佛三圣永思集
海会圣贤
  来佛古寺,位于河南省社旗县饶良镇西南。相传在隋唐年间,有羊册镇粮商王居士驾牛车去源潭镇贩粮,途遇三位老人搭车同行。行至深夜,便在路边停车休息。待次日黎明,却见三老已化为三尊石佛。众信士因而便在此处兴建道场,取名曰「来佛寺」,即佛陀化身来此之意。
  数经沧桑变迁,几度江山易主,当年殿宇轩昂,如今尽还太虚。然而,虽是空门零落,幸喜正法犹存!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在这座毫不起眼的乡
海会圣贤 一
野荒庵中,却成就了震惊寰宇的两位神僧——肉身菩萨上海下庆法师,和一百一十二岁自在往生的上海下贤老和尚。
附:肉身菩萨庆公略传
  师俗姓李,讳.富贵。祖居豫东南泌阳县。生于晚清宣统元年。因出身寒微,未曾习书学文。然天性仁厚,生来贤孝知礼。十一岁皈依三宝,礼宛东罗汉山清凉寺传东法师乃为剃度,赐名海庆。师四十二岁入来佛古寺常住,专修淨土,老实念佛。一九八九年敬往白马寺增受具足戒。一九九一年腊月十一日,师谈笑示寂,自在生西。世寿八十二岁,僧腊七十一年。
  师坐缸六年九个月后,其师兄上海下贤老和尚发心为之荼毗入塔。寿缸开启,众皆惊歎!惟见庆公趺坐巍然,面貌如生。乃
至所著衣物,亦纤毫无损。四众知是金刚法体、全身舍利,遂将其供奉寺内,朝暮礼拜。二○○五年,广州大德李元添居士欣闻庆公圣迹,倍生敬仰,乃发心为其贴金供养。
  初阅庆公生平,似觉平淡至极。除却一声阿弥陀佛圣号,竟无他物可言!然细加玩味,「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岂非师暗合道妙处麽?心下会悟,始信大道至简,生佛不二,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是而已。兹有淨业学人为师讚曰:
  一句弥陀法中王,七十年来心中藏。 不参禅理不研教,不解经咒又何妨。 信深愿切直念去,自然花开极乐邦。 留此金刚不坏体,证转法轮度迷茫。
海会圣贤 三
细观佛首低垂处,恰似六祖驾慈航。 今虔祈祷莲台下,求师引我出梦乡。
  西元二○一三年元月二十三日,古曆壬辰年腊月十二日上午,在来佛寺这座极不起眼的乡野小庙前伞盖林立、幢幡排空,南阳及全国各地的三千多名淨宗学人不约而聚,皆是怀著无比恭敬之心前来参加上海下贤老和尚的入塔法会。
  一百一十二岁的上海下贤老和尚于西元二○一三年元月十七日,古曆壬辰年腊月初六凌晨,无诸苦痛、安详示寂。其潇洒自在,令无数见闻者皆歎羡不已!
  海贤老和尚的弟子印志、印涵、印空、印荣、印宝等法师带领闻讯赶来的四众弟子为老和尚守灵七日,念佛不断。
  老和尚圆寂后的第三天,有赶到的弟子揭开往生被瞻仰老和尚的遗容,惊奇地发现:老人家面带微笑,嘴唇泛红,眉毛、鬍子和头髮竟然由白变黑了。在场的数十位淨宗学人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弥陀愿力的不可思议。
  依照传统的佛家葬礼,在四众弟子庄严的佛号声中,海贤老和尚的法体趺坐于寿缸之内,葬于来佛寺塔院。
  当代淨宗导师、德高望重的上淨下空老法师得知海贤老和尚自在往生的消息后,大为讚歎,号召淨宗四众弟子向海贤老和尚学习,并为老和尚亲书挽联和碑铭。碑铭曰:
  贤公和尚,佛门榜样。不事经忏,远离利养。 严持戒律,四众钦仰。老实念佛,道在平常。
海会圣贤 五
来佛三圣永思集 六
淨土大经,诸佛密藏。一句弥陀,甚深妙禅。 百一十二,老当益壮。唯僧讚僧,法门兴旺。 弘普贤愿,表法离障。续佛慧命,功德无量。 自在往生,倒驾慈航。
  挽联曰:
  四十八愿一部大经一句佛号往生极乐; 百十二岁专弘正法专护正法重返娑婆。
  海贤老和尚往生的二十天前,就告诉寺内几位弟子说:「我过不去这个年了。」大家都不以为然,因为眼见师父身体极其康健,并无半点异常,哪能说走就走呢?几日后,老和尚到桐柏县平氏镇的孤峰寺看望他共修多年的老朋友「铁脚僧」上演下强
法师。路上,老和尚拉著陪他同去的老护法王春生居士的手说:「我很快要走了,老佛爷喊我去了。」春生老居士不愿听到师父说这样的话,便拦住了话头,不许老和尚继续讲下去。离开孤峰寺之后,老和尚又到他出家剃度时的寺院和曾经常住修行过的寺院各自看了一番,对弟子们都说:「以后我不再来了。」众弟子皆是看到师父身体尚好,并未多想。
  老和尚往生的前一天下午,还和弟子们一起在寺院门前翻整菜地,一直干到天黑,大伙劝他休息,他说:「干完了,以后就不再干了。」
  「胸有菩提何必临时抱佛脚,身无俗念自然极乐在心头。」大家于事后细细回想,原来老和尚是早已预知时至,在向大家告
海会圣贤 七
来佛三圣永思集 八
别呀!
  老和尚住世之时,曾有大德提醒早为其整理生平传记,只因师父一直康健,我辈总以为来日方长,以致今日追悔莫及……
  在印志法师和印涵法师的带领下,我辈不肖弟子数人沿著老和尚走过的足迹用心寻访,暂将老和尚一生的年谱简撮其要,以励学人。
  贤公俗姓文,名川贤,字清选。祖居豫南唐河县少拜寺镇。生于晚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九日。父母及祖父母皆为虔诚的佛弟子,耕读传家,乐善好施,被乡中讚为大善人。
  贤公生逢乱世,未得深研诗礼,自幼只随母亲茹素念佛。师
天生纯朴,宿根深厚,孩童时便以孝行闻名于乡里。圣贤多逢坎坷,英雄必受磨难,此是古今皆然。
  贤公十二岁时,父亲在湖北随州讨饭途中遇到土匪纵火烧毁民居,便挑水前去救火,被土匪残忍地杀害了。数日后,逃难的百姓返回村庄时,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只见一具死尸直挺挺地紧抱一棵大树站著,一群饿狗坐在地上团团将他围住。村民们原以为是饿狗想争吃死人,便结伙上前驱赶饿狗,却不料这些饿狗被打得眼泪直流却死死不肯散开。大家这才明白,原来群狗是在为善人守尸啊!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见者无不为之痛哭泪流……   俗语云:「甯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贤公雁行五人,慈母于苦难中将几个儿女拉扯成人。其中之苦楚,自是不忍称说
海会圣贤 九
来佛三圣永思集 一〇
了。
  十八岁时,贤公腿生痈疮,大幅溃烂,母亲为之四处访求名医,全然回天乏术。师深知因果,歎曰:「妙药难医冤业病。」遂捨弃医药,从朝至暮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数月后,顽疾不药而癒。师由此越发坚信佛语至诚、确无诳语,菩萨所言「度一切苦厄」,果不欺人。历此生死大劫,也令贤公深刻领悟到轮迴路险、死生事大,遂生起出离之心。
  民国九年,师二十岁,决意拜别慈母,投在桐柏山太白顶云台寺上传下戒老和尚座下。老和尚亲自为之剃度,赐法名曰「海贤」,字「性诚」。贤公于二十三岁时,赴湖北荣宝寺受具足戒。
  传戒公本是临济宗白云系的一代大德,然而却不曾教授贤公参禅打坐,也没有教授讲经说法,唯传六字洪名,嘱其一直念去。
  民国二十五年,贤公三十六岁,离别多年的大哥找到了他,不久,因突发脑溢血死在了贤公的怀里。因当时条件太过艰苦,贤公只能将大哥草草安葬在了桐柏山。贤公往生的前一天还和一位居士说起,说梦到大哥前来找他求超度,希望遗骨能回归故乡安葬。其兄弟情深、同胞义笃,不觉令人望空肠热!
  贤公的二哥和弟弟相继去世后,老母亲年事已高,无人奉养,贤公就把母亲接到山上照顾。一九五六年仲秋,贤公的母亲突然提出要回老家居住,贤公苦苦相劝终难挽留,只好陪同母亲
海会圣贤 一一
来佛三圣永思集 一二
返乡,在生产队菜地的三间茅屋里暂且住下了。第二年初秋的一天晚上,老母亲自己包了些饺子吃过,说晚上要睡在对著门的外间屋,贤公不解,说外屋蚊子太多,老母亲说:「那我也总不能死在里屋吧?」第二天中午,八十六岁的老母亲自在而逝。也是因为当时条件极其困难,贤公为母亲念佛三日后,只能用一口薄板棺材将母亲简单埋葬了。这让贤公常挂在心,深感对不起母亲的无边深恩。八年后,贤公发心为母亲迁坟树碑,岂料掘开墓穴,竟然空无一物,仅有几颗钉棺材用的大钉而已。
  三世诸佛,淨业正因。莲池大师曰:「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至于贤公之母是否乃菩萨应化,如达摩挂履般游戏神通,我辈凡夫自是不敢妄断,然而贤公对慈母至纯至真的一片孝
心,却足以令我辈五体投地,使后人万古仰瞻了!
  贤公曾先后在桐柏山的桃花洞、云台寺、塔院寺常住,开垦过十四片荒山,助人修建过十一所道场,曾与宗门高僧海墨法师(字.大黑)、海圆法师(字.性空)、体光法师(法名.印玄)一起在塔院寺结庐共修(约在民国二十九至三十一年之间)。
  海墨法师出身书香门第,曾是黄埔的学员,喜研经教,擅长演说。一九六八年,阴曆九月二十三日,海墨法师闭关念佛,求生极乐,最终预知时至,趺坐而寂。
海圆法师才智超群,一生持诵《楞严经》,禅淨双修,曾在
  北京灵光寺守护佛牙舍利塔二十一年。己卯年腊月二十六日(二
○○○年二月一日),九十六岁高龄的海圆法师安详示寂,荼毗
海会圣贤 一三
来佛三圣永思集 一四
后拾得五彩舍利近两千颗。
  体光法师根性非凡,曾亲近过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来果禅师等大德高僧,深得虚云老和尚嘉许。甲申年腊月十五日(二 ○○五年元月二十四日),体光法师端坐入灭,被公认为是得虚云老和尚心印者。
  古德曰:「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贤公每每提及这段往事,无不极力讚歎三位法师的修持功夫。其自卑而尊人的广阔胸襟,令人不知不觉便从心底由衷地生起钦敬之意。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到寺院里焚毁经书佛像,逼迫僧人还俗。
  万法因缘而生,还因缘而灭。众生共业所感,历史潮流使然,纵是菩萨应世,也只有徒唤奈何!贤公被安排到山下的村子里做了生产队长。当时不许念佛,他就在心里默默地念;不许拜佛,他就在晚上偷偷地拜;大锅饭里有荤腥的时候,他就吃锅边菜。更难能可贵的是,贤公一直为大众示现著僧宝的形像。因为贤公为人忠厚善良,待人一团和气,大家都愿意亲近他,亲切地称呼他「文斋公」。多年之后,当弟子们向贤公问起当时为什麽坚决不肯还俗时,这位并没读过书的老人却张口说出了几句盖天盖地的言语:「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出家再返家,不如不开花。」
  文革期间,红卫兵毁掉了传戒公的舍利塔,然而却没有见到
海会圣贤 一五
来佛三圣永思集 一六
灵骨,感到十分诧异。后来,贤公在塔下的一块青石板下找到了传戒公的灵骨,心中暗暗讚歎老和尚果真不凡,确有洞察乾坤的超人智慧。于是将传戒公灵骨妥善保存,直至文革结束后,才偕同多位同门学人将师父的灵骨重新建塔安葬。
  一九七六年,文革宣告结束,来佛寺的许多护法居士相约到塔院寺迎请贤公前来主持正法、恢复道场。因饱经战乱与十年浩劫的种种磨难,贤公深悟蕅益大师讚歎莲池大师时所讲的「只图脚底著实,何必门庭好看」,故而仅修起大殿三间和西厢房的罗汉殿三间,所供奉的圣像均为泥塑。
  一九九一年,海庆法师示寂,成就金刚不坏之躯。二○○五年,已是一百○五岁高龄的贤公为了给庆公装饰金身而远赴广
州,与西藏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不期而遇,这位年轻的法王子将贤公奉若活佛,至诚邀请贤公共进午餐并合影留念。有位书法家见贤公年过百岁依然身体康健、头脑清醒,特意向老人家请教养生的秘诀,老人家说这都是得益于持戒精严、老实念佛。这位书法家至诚顶礼,讚歎贤公如赵州再世,当即挥毫,引了一首杨万里的《咏菊》诗讚贤公曰: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贤公曾在来佛寺山门口种下一种名叫「七点半花」的奇异花卉,此花只在晚间七点半到八点之间绽放。二○一○年秋,贤公带领几位弟子坐待花开的可爱场面,被印志法师拍摄了下来。至
海会圣贤 一七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