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来佛三圣永思集-第4页(22页)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来佛三圣永思集 三四
  庆公不识字,除了一句佛号之外,几乎什麽也不会了,没有人瞧得起他,别人上殿的时候,他只能站在殿外念佛。寺院里最髒最累的活都是由他来干。因为寺院还种有几亩薄田,所以人们经常会看到庆公挎著箩筐、肩扛铁锹到处拾粪。有一次,庆公在一头驴子旁边拾粪时被驴子给踢了个跟头,驴主人慌忙把他扶起,问他伤得怎麽样?庆公却说:「我一点事都没有,你快看看把驴腿给伤著了吗?」
  一九八七年冬,庆公大病了一场,有位到寺院挂单的游方的僧人自称会算命,他说已算出庆公阳寿将尽,对斋堂做饭的人说最好是不要再让庆公吃饭,也不要吃药,洗乾淨肠道等死。四天后,王春生居士到寺院去,看到了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庆公,就
问他吃不吃饭,庆公说吃。春生居士马上去找到了海贤老和尚,两人一个烧火,一个擀麵片儿,给做了一锅汤麵片儿,贤公坐到庆公床上,用脊背把庆公扛住,春生居士端著碗一勺一勺喂到庆公嘴里。庆公一口气喝了四碗,渐渐缓了过来。春生居士问他还喝不喝?庆公说:「锅里若是有,再喝点儿也行。」贤公和春生居士都心疼地痛哭失声。二人担心会把庆公撑坏,就不允许他继续再喝了。春生居士要找那位会算命的游僧理论,却又被庆公给挡住了,说:「这都是我自己的业障,不能怪别人。」
  庆公一生默默无闻,没有留下任何豪言壮语,但是笔者窃自以为:他老一生不念人恶,给人常留改过自新之机,能将慈悲心平等施与异类,若非萨埵王子、忍辱仙人之流再来应化,断难做
圣人何事欲无言 三五
来佛三圣永思集 三六
得!金刚不坏之躯,得来岂属偶然?
  (因缘生按)南无阿弥陀佛!末学与庆公缘吝一面,对其瞭解几属空白。以上三桩是来佛寺方圆人尽皆知的,末学也曾向王春生大居士亲自求证。于是不加修饰,罗列于此。
  末学曾走访不少上年纪的居士,大家几乎众口一词,说除了经常看到庆公扛著工具种地干活、拾柴拾粪、修桥补路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可说之处。因为老人家不喜欢说话,所以也记不起来他曾经说过什麽。
  末学不肯甘心,与印志法师一道专程赶至庆公出家剃度的罗汉山清凉寺,拜访了寺院六十九岁的老护法邱国富居士。邱老居士的父亲和庆公是同龄人,也算是庆公幼时的玩伴,并且老人家
如今还健在。末学问邱国富老居士:「有人在网上传言说庆公是十九岁出家的,而我在多年前得到的信息却是他老在十一岁就出家了。到底哪一个是真实可靠的,您的老父亲有没有和您说起过呢?」邱老居士很肯定地说:「我听我老父亲不止一次地说过,庆公刚到寺院的时候还没多高,还是个小孩儿哪!也就十来岁的样子。要说十九岁出家,那纯粹是胡说。」末学又问:「网上还上传了庆公的一张照片,说是庆公生前留下的。」旁边一位居士插话说:「对,我也看到了。好像还是张彩色照片呢?」邱老居士笑了笑,依然很肯定地说:「庆公不可能留有照片。莫说是彩照了,就是黑白照片也不太可能。他们那是不知道庆公当时有多麽艰苦。」当末学问起是否能讲出庆公的一些具体事迹之时,邱老居士也为难了,想了好一阵子,只是说:「庆公脾气好,从
圣人何事欲无言 三七
来佛三圣永思集 三八
不惹人生烦恼。因为他有点儿口吃,说什麽话都说不利索,所以也就不喜欢说閒话了。但是有一点,他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不会结巴,所以我就只记得他爱念佛。」
  和王春生居士同村的党万堂居士倒是说起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文革前期,庆公被下放到来佛寺旁边的张庄村参加劳动,就在党万堂居士他们那个生产队。当时万堂居士还小,喜欢和庆公一起玩,晚上也要和庆公床挨床睡在一起。有一个夏天的夜间,万堂居士迷迷糊糊地要起床上厕所,却见庆公在床上盘腿打坐,万堂居士吓了一跳,赶紧上前拍打庆公,问他在干什麽?庆公说:「白天不让念佛,我趁夜里念会儿佛。」……
  另有一位王凤林居士说起,有一次庆公担了一挑大粪往地里
去,恰巧有一个年轻人骑著自行车迎面驶来,因为车速太快,庆公躲闪不及,一下子被撞翻到了旁边的水沟里,大粪洒得浑身都是。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不但不道歉,还大骂倒在水沟里的庆公挡了他的路。正赶上王凤林居士扛著个铁锹从此路过,一见这年轻人如此野蛮无礼,气得抡起铁锹就要去拍他。躺在水沟里的庆公马上连声制止他说:「不要打他!不要打他!不怨他,都是我的错。」……
  至于庆公因何不留半点言教,末学想来这或许也算是他老度众生的另一种大慈悲和大智慧吧!——念佛成佛,何须多言?
  古德有禅诗曰:
  圣人何事欲无言?盖恐因言失本源。
圣人何事欲无言 三九
来佛三圣永思集 四〇
清淨禅心非月指,糊涂佛法是风幡。
上淨下空老法师得知庆公的非凡成就之后,大称难得,歎为
  稀有,言其成就确为「觉海同庆」!亲为题字讚曰:
  一生持戒修行,圆满金刚不坏体; 一心念佛往生,究竟极乐无碍身。
  我们宛城硕德聂公振弢教授为其赋诗讚曰:
  山亦不高,水亦不深。草自丰茂,木自成林。 来佛禅寺,薰风甘霖。海庆法师,童稚坐临。 八十二岁,自在息音。坐缸七载,笑面如吟。 肉体不腐,副阳副阴。天高云淡,唯吾师心。
丹田有宝休寻道
  我个人有一件和庆公有关的不思议事,如今乘此因缘一併道出,供养大众。
  二○○九年初春,我父亲生了一场大病,肚子胀痛,连续几个月不见好转,看了许多医生,百药用尽,全然无效。医院检查说肝部有阴影,很可能是肝肿瘤了。我心中非常难过,便每日晚间暗自燃臂香读诵《地藏经》给老父亲迴向。
  印志法师俗家是我舅爷家表叔,我们关係非常亲密。于是我打电话给印志法师,问寺院有没有播放《地藏经》的播经机,印志法师说有一个,让我过去拿。我到寺院拿播经机的时候,印志
丹田有宝休寻道 四一
来佛三圣永思集 四二
法师吩咐我为庆公写一个小传。因为正好有客人来寺院(我还记得是社旗一位姓李的居士),所以我走时印志法师没顾上送我。  我离开寺院快要走出山门的时候,遇到一位老人正坐在门楼下边的板凳上给一个人开药方,一边写一边说:「我这行医都六七十年了,祖上好几辈都是中医,你还有啥不放心?你让他照这个方子吃三付,保准啥事也没有。」听他说得这麽有把握,我心里也随著为之一动,把父亲的病情给老人家讲述了一遍,老人毫不在意地说:「这不算个啥,我给你开个药方,只有五味中药,都不值几个钱,你去给你父亲抓五付,吃完就见轻。」我拿著方子赶到中药店去抓药,每剂才五块钱,但是回去让父亲吃过,就真的见轻了。后来我姐姐带父亲去南阳再检查,医生说没
有任何问题,姐姐不敢相信,就说要不住院观察观察,把人家医生也逗乐了,说:「好端端的一个人,你观察什麽呀?」
  等我把《肉身菩萨海庆法师略传》写好,送交印志法师的时候,问起那位给我开方子的老人,印志法师说:「附近肯定没有这样的人,大概是你的孝心和为庆公作传的功德感得菩萨前来救助的吧!」
  (因缘生按)南无阿弥陀佛!可惜那个药方被我粗心给弄丢失了,但是末学现在把这件事告知大家,这本身算不算一个非常难得的药方呢?——纯阳真人有诗曰: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丹田有宝休寻道 四三
来佛三圣永思集 四四
非此母不生此子
  贤公母亲黄氏老夫人,生于清穆宗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娘家祖居社旗县朱集乡茨园村,祖辈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因为父母都是虔诚的佛弟子,所以她从小便断食荤腥,皈依佛门。十七岁时,黄氏夫人嫁入唐河县少拜寺镇草寺村的文家,丈夫名叫文修勤,比夫人长八岁。文家祖上曾是书香门第,家世不凡。不过到修勤公父亲这一辈已经没落,属于中等小康水平。但是文家世代敬奉三宝的好传统继承了下来,所以修勤公父母的善人之名在方圆数十里内妇孺皆知。
  黄氏夫人与修勤公虽是少年夫妻,却能志同道合、举案齐眉。黄氏夫人于归的当年便产下一子(贤公的大哥),三年后又
生下一女(贤公的姐姐)。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不久,黄氏夫人长了奶花疮,没法给孩子喂奶了,出于无奈,只好将儿子送给了一家亲戚喂养。
  贤公出生的时候,黄氏夫人二十九岁。文家是大家族,堂兄弟之间大排行,贤公排行在七。黄氏夫人三十五岁又生一子,相貌非常俊秀,堂兄弟间排行在八。小儿子才生下没几个月,有位到家里化缘的道人对黄氏夫人说,小孩子虽然长得英俊,但是在文家却不能成人。果如道人所言,小儿子一直身体虚弱、多病多灾,跌跌撞撞地长到了三岁,黄氏夫人可怜儿子,和丈夫商议后,将小儿子过继给了一位没有儿女的表亲。
  连年的灾荒和匪患,使得这个原本便不太富裕的家庭很快陷
非此母不生此子 四五
来佛三圣永思集 四六
入困境。再加上贤公的姐姐患上了当时极难治癒的肺病,更是让这个已经难以维持的家庭举步维艰。为了给女儿治病,修勤公卖掉了祖上留下的七亩薄田,和大儿子僱佣给人家轧花、弹花,连年仅九岁的贤公也送给财主家放牛以补贴家用。
  贤公十二岁这年,河南大旱,颗粒无收。僱佣修勤公轧花的店铺也被迫停业。无奈之下,修勤公只能到毗邻的湖北随州去讨饭来维持一家的生计,不料遭遇恶匪,客死异乡。贤公曾说起过,父亲遇害那年是四十八岁。父亲去世不久,大哥又被抓壮丁的抓去当兵了,再相见已是二十四年之后。紧接著,抱养贤公二哥的亲戚家中发生了变故,不得不将已经十五岁的孩子又送回了文家。二哥体弱多病,所以他的回来反倒更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所幸的是姐姐的病终于治好,并在第二年出阁了。
  家里没有了田地,黄氏夫人只好依靠给人家缝补浆洗,得一点微薄的工钱来支撑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贤公说起多次,母亲的手巧,女红做得非常好,经常熬夜绣汗巾、做绣花鞋,然后拿去卖了换粮食。贤公心疼母亲太辛苦了,于是瞒著母亲偷偷跑出去讨饭,以此来减轻母亲的负担。三个多月后,终于被母亲发现了,抱著儿子痛哭了一场,再不许他去讨饭。
  朱集街上一位姓崔的饭店掌柜听说贤公的孝行之后,甚为感动。于是亲自登门拜访,请年仅十三岁的贤公到店里帮工,从此家中景况才稍见好转。
贤公在饭店干了五年,十八岁那年,因一场大病而险些丧
非此母不生此子 四七
来佛三圣永思集 四八
命。《海会圣贤》一文中曾有记载,此处不再重叙。
  贤公十九岁这年,二十二岁的二哥因病早逝,这令刚刚经历生死大劫的贤公彻底坚定了出家修行的决心。也就在这一年,被过继出去的弟弟因为养父母的双双离世而只能再返回文家生活。  贤公辞别母亲上了桐柏山之后,黄氏夫人和小儿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贤公为报慈母之恩,在山上开荒种地,挖草药换粮食,然后步行一百多里将粮食背回老家奉养母亲。如此九年不断。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贤公二十二岁的小弟弟又不幸去世了。母亲无人照看,令贤公颇为挂心,于是便劝说母亲随他一起去桐柏山桃花洞常住。这一住就是二十七个年头。
  一九五六年,刚过完中秋节,黄氏夫人就对贤公说起要回老家居住。贤公劝说老人家不要回去了,因为家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母亲执意要回。再三劝说无效后,贤公收拾行李,陪同母亲一起回到了唐河县的草寺村。安排母亲先在村上一位老邻居家住下后,贤公找到村长帮忙,经村支部同意之后,把生产队菜地的三间草屋收拾出来,然后和母亲一起搬了进去。贤公母子二人一边在此念佛,一边帮助生产队种菜。
  一九五七年七月初四晚上,黄氏夫人自己和麵,包了顿饺子吃过,让贤公给他的姐姐和一个堂妹捎信,要她们第二天一定回来。
第二天上午,贤公的姐姐和堂妹都回来了,带来了一些白糖
非此母不生此子 四九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