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466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六集)  2013/10/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4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七十五页,我们从倒数第四行看起:
  「《那先经》云」,那先是人名,出家的比丘。佛说这个经,内容是那先比丘的经历,重要的是他跟当时国王的对话。这个地方几句经文,我们相信是跟国王的对话。「诸善之中,独有一心,最为第一,一其心者,诸善随之」,这几句经文。这是前面所说的,不是净宗的一些祖师大德,像天台、中峰这些大德们,他们最后都是用念佛求生净土。他们在自己修行、修证上有很高的水平,决定不能把他放在下辈。所以,夏莲老会集的时候把它别分作一类,不是净宗,但是他有修行功夫,临终的时候将自己修学功德迴向求生净土,也能往生。这个净宗的法门太广大了,并不是专修这个法门的人能往生,不是专修,临终也行,只要心净则佛土净。
  独有一心,一心就是清净心,所谓一心,决定没有杂念,有杂念就不算是一心。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上给我们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可以说是放下分别执著,我们不谈妄想,最低的限度把分别执著放下了。这个境界相当于小乘声闻、大乘别教三贤菩萨,这不是修净土的,临命终时,他把他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净土,也决定得生。为什么?他有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这是诸善当中第一善。一其心者,心真正修到一心、一念、一信,这个心就具足万善,所以说诸善随之。这个心能生善法,能大师所说的「能生万法」,一心能生万法当中的善法。
  《疏钞》里头说,「即此一心,全体是佛」,这句话非常重要。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也就是万法,一切万法从心想生。一心,全体是佛,万法何尝不是全体是佛?一个意思,我们要能够会通。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那个诸佛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包括一切万法在其中,一法不漏。宇宙之间一切人事物,人是有情众生,物是指的树木花草,今天讲植物,还包括矿物,这把整个宇宙统统包括尽了,称它作万法。这万法从哪来的?心生的,心现的,《华严经》上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识变的。心现识变,全都讲尽了,一句,四个字。
  「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定中之定就是指的菩萨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在三十三页,《佛学大辞典》里面有两种。第一种,「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这二种都属于观想念佛,十六观里头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就是持名念佛,我们现在用的方法,这个修行方法叫念佛三昧。这都是属于因行的念佛三昧,果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二种,「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这三种「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这不是因,这是果。因行成就,得禅定,或者是见到阿弥陀佛现前,或者是契入法身实相,这都是契入境界,契入境界属于果上的。「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观无量寿经》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第七卷说:「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这也是显示念佛三昧的殊胜,一句佛号总摄一切佛法,一句阿弥陀佛总摄一切诸佛如来。这个我们在前面都学过的。这也就是达摩祖师传给慧可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全体是心,明心见性,这叫成佛。
  上面所引证的,「一念即一心,此之一念,盖指本觉灵知之自性,谓为一念」。所以一念就是真心,二念是妄心。一念是一心,一心就是一念,确确实实是指的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当中的一念。「日本幸西氏」,我们这个资料里头也有简单介绍,是日本净土宗的大德,他也说。这个参考资料里头,我们就不念了。他说的,「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一乘是一佛乘,所希求的果不是声闻缘觉、不是菩萨,是成佛。这个成佛广义的说法就是法身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一佛乘,也叫一乘,也叫大乘。圆教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初地菩萨明心见性。
  下面念老的解释,「该氏并立一念之义」。幸西氏他建立一念之义,「谓凡夫之信心,如能与佛智一念相应,则往生事业自然成办,不须口口声声多称名号。此与《报恩论》相似」。《报恩论》是彭际清居士作的,这里头说:「禅宗破参,读教解悟,而专修净土,而能一念净信,与佛智相应,一念称佛,而得往生者也。」两个说法大致相同。这个里头重要的,是讲凡夫心如果能与佛智一念相应,一念就是佛智,佛智就是一念;换句话说,我们能够把妄念放下,修.蓝博士说清除,把杂念放下,让心里头没有念头。大乘经里头常说真心无念,有念是妄心,真心离念,他不是讲无,离是离开,没有念头是真心,有念头是妄心。所以我们常常称,用个容易懂的话,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是妄心,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真心,就是一心,就是佛智,佛是觉的意思。因为这个时候没有障碍,自性本具的般若现前,常生智慧,不生烦恼。妄念生烦恼,正念、一心不生烦恼,它生智慧,因为它生智慧,所以叫佛智。用这样的心去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往生这桩事自然成功,自然就办妥了,不需要一天念多少声。
  黄念祖老居士临终前半年,时间不短,每天念佛十四万声。这是什么?这是菩萨示现,因为能与佛智一念相应的人不多。我们凡夫用妄心用成习惯,我们懂得什么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我们做不到。能没有妄想吗?能没有杂念吗?人到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大修行人,那不是普通人。这种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就真正证得念佛三昧了,他的心跟诸佛的心相应。我们的心跟六道轮迴相应,跟佛不相应,这是不能不知道的。知道,向这个目标去迈进,是一桩好事情,那就是彻底放下万缘,真正下定决心我往生净土,这种人才行。具足大慈悲心,就是菩提心,要救度苦难众生。现在自己没有本事,没有能力,没有智慧,没有定功,没有福报,我先到极乐世界,然后再回来。真放下了,不是真放下决定做不到,这是世间真正有智慧的人。我们佩服,我们也想学,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现在人生活很辛苦,障缘很多,这个时候求往生是时节因缘,往生到极乐世界再回来不迟。
  《报恩论》里头彭居士所说的,禅宗的破参,读教的解悟,不是证悟。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经文,明白了,觉悟了,没有解释错,这就叫解悟。悟了之后要修行,修行之后就证悟。修行在哪里修?最重要在人事,因为人事千变万化,好修行。要真练,眼见色,不起心不动念做不到,练什么?练不分别不执著。不执著,心就清净;不分别,心就平等,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你就出现了。把清净平等保持住,不要让心染污,不要让心波动,久久他就开悟了。我们经题上提出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学,持戒的人得清净心,三昧现前的人得平等心,后面就大彻大悟,那个觉是大彻大悟的意思。这样的心态、功夫专修净土,他很可能得到一念净信。
  这不是普通的信,普通我们用妄心、用八识,我们叫三心二意。三心就是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就是意根、意识,意根就是第七识。用第七识、第六识,叫三心二意,六道凡夫用的。你能够不用三心二意,像《楞严经》上所说的用六根根性。性是什么?见色不染不动,这就是见性见色性。色性是什么?色性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在这个假相上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著,假的。这真修行,真功夫。这是眼在色相上入定,耳在音声上入定,鼻在香气上入定,舌在五味上入定,这从果上讲的。然后才晓得声闻、缘觉、三乘、法身大士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眼见色,连带的是妄想分别执著全来了,人家眼见色不带这些分别执著,没有这个东西。这就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跟六道众生不一样的地方。用这个心念佛,那真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念十念必定得生,是这个意思。
  下面念老又为我们说,「但净宗常谓之一念、十念」,净土宗平常所说的,这什么意思?「则迳指凡夫之称念佛号一声与十声」。我们凡夫讲一念,是念一声佛号阿弥陀佛,叫一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著念十声,叫十念,是这么个意思。如义寂法师《无量寿经疏》里面所说的,「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就是念一句佛号,六个字的,四个字也行,阿弥陀佛四个字一声佛号,这都叫一念。「是谓念诵一声佛号,即名一念。《观经》谓下品下生者,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车轮,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经》里面讲的十念,是临终十念,不是平时。这个时候把一切妄想全放下,一心一意专求净土,没有第二念。这个心恳切,所以念念中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什么?罪业是从妄想生的,这个佛念是从真心念的,谚语有所谓邪不胜正,就这个道理,正念的功德大!
  过去我们曾经听说,众多人造作罪业,少数人一心念佛,能把罪业的果报转过来,就是这个道理,邪不胜正。现在地球上有七十亿人口,多少人念佛能化解灾难?科学家告诉我们,总人口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就够了。七十亿人,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大概还不到一万人,真正聚集在一块,万缘放下,一心称念,这能化解灾难。这个道理也就是邪不胜正。这造作恶业的人就不回头怎么办?那些善人念佛能不能保佑他?他的罪业要轻,可以;他的罪业要重,完全不能够接受,认为这些是迷信、是宗教,是骗人的,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佛菩萨念佛迴向给他都没用,不但没有用,增加他的罪业,为什么?谤佛。念佛人加持他,替他消灾,他造更重的罪业,他不但不感激你,他造更重的。你们这些人迷信,你们这些人愚痴,哪有这种事情?他要这样说法,完全不能接受。这怎么样?这罪上加罪,果报就很可怕了。
  这什么原因造成的?性相近,习相远。今天的地球上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掉在这个染缸里,全都被染污了,真正问题就在此地。所以少数人虽然真诚念佛,求消灾免难,也只能够做到局部,没有办法做到全球。能量的大小,完全看清净心的程度。不是不管用,一定把理、事都搞清楚,你就不怀疑。为自己决定没有问题,为自己确实念念之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我们在这里念佛,极乐世界七宝池里头就有一朵莲花,莲花的光色,莲花的大小,完全看自己念佛功夫的浅深,它不是多少,功夫浅深。佛来接引,如一念顷,这时间之短,这就生到极乐世界了。
  「由上可见,十念即十声。如是临终十念,乃至一念,皆得往生」。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决定往生净土。送往生的人特别要注意这个时节因缘,最后他断气的时候是不是念阿弥陀佛,如果断气时候是念阿弥陀佛,这个肯定往生,不会错的。「如彭际清曰:如实回心,一念念佛,无不往生」,为什么?佛本愿力加持的。这一句里头关键的字眼在如实,真的回心了,回心就是不再攀缘,我们常讲万缘放下。心里面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妄念,这叫如实回心。这是这一句里头的关键字,非常重要。怎么才有把握?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是我往生的这一天,如实回心才能够现前。我还有明天、还有明年,不行,你的妄心还起作用,妄心还有强大的力量在约束你,你的真心不能现前。所以,放下比什么都重要,不能不放下。不想往生极乐世界可以,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决定要放下。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至于《观经》中临终十念而得往生,与上所论一心之念,是同是别」。确实有人怀疑,疑会障碍往生,必须破疑生信。祖师大德大慈大悲,为我们解释,「莲池大师于《疏钞》中,论之极为精确」。真难得!《疏》里头说,「故知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关键在至心,不是随便念的,真心念的,真诚到极处,念一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这把道理说出来了。可是有人怀疑,「人有疑言」,有怀疑的人说,「罪既多劫,业重障深」,这个人罪业,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罪是多生多劫,业重障深。「要久勤忏摩」,久是时间,勤奋忏除业障,「渐积功德」,累积,长时间累积功德,「庶可消亡」。这个样子,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慢慢的消除,这在理上讲得通,大家相信。现在说,「而念佛一声,灭多劫罪」,因很微弱,果非常巨大,「固所不信」,很难叫人相信。
  这桩事情,像惠能大师顿捨顿悟,当然就顿证。能大师给我们示范的确实,特别是惠能在逃难的时候被惠明法师追到了,他们来的动机是夺取衣钵。惠能在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把衣钵放在路旁边石头上,自己躲藏起来。惠明没有出家的时候是四品将军,古时候将军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战争是刀对刀、枪对枪要真干,那没有武功不行,四品将军就相当高的武功,有力气。这个衣钵那么轻轻的在石头上,他居然拿不起来,立刻他就觉悟,他就明白了,惠能不是普通人。他可以拿衣钵,为什么我拿不动?马上就回头,他真快,主意就改变了。我是来求法的,不是为衣钵,请你出来跟我见面,我不是为衣钵,我是为求法来的。
  能大师出来跟他见面,坐在石头上,惠明向他请教,他在五祖会下住了不少年,没开悟。惠能就教他,叫著他的名字,教他「不思善,不思恶」,心里头把善恶的念头统统放下,就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他在这一句话里头就觉悟了,就叩谢。这是四十多个在他手下开悟的,这是其中的一个。顿捨,马上就放下,这个机会掌握到手,真是一纵即逝,你不抓住,马上就过去,就没有了,机会就没有了。就这么一点,一刹那之间,你能掌握住。惠明掌握住了,一点就开悟,再向六祖叩谢,问他还有没有密传,更殊胜的密法。能大师回他一句话说,「密在汝处」,在你自己,不在外头。这就开悟了,真的就离开,保护他,告诉后头追的人,这条路上没有,别的地方再去找去。所以,顿捨、顿修、顿悟、顿证,可以在一刹那之间完成。这是什么原因?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是一念不觉迷了,你一念觉马上就悟了,就是那个一念觉。
  下面,莲池大师说得好,「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这就说出来了,关键是你要至心,真诚到极处叫至心。我们现在的人犯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办法把真心拿出来,念念都护著妄心,护著自己。所以为什么佛法起步就教你放下身见,不要执著身是自己,就好办了。执著身是自己,念念都是想著这个自己,想著这个假身,顾著这个假身,坚固执著,不肯放下,那真心是永远不能出现的。至心就是一心,即一心也。下面讲得好,「若事一心,虽能灭罪,为力稍疏,罪将复现」。这个一念能灭罪,但是真诚不够,虽然灭罪,罪还会起现行,好像伏住它,没断根,根还在。现在你是石头压草,压住了,石头掀开它又起来了。那要怎么样?「多多之念,止可灭少少之愆」,这就是罪业。
  我们现在是这样一种情形,天天念佛,但是起心动念还是罪业。我们这些念头从早到晚,我们有没有反省,几个念头是为正法起的,几个念头是造轮迴业?或者我们问,有几个念头想到求往生,有几个念头是搞六道轮迴?两个一比较就知道了。真正为往生这个事情的念头多,搞六道这个事情念头少,这个功夫是逐渐向上提升。如果搞六道轮迴这个念头多,而且有力量,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念头少,力量很微弱,就决定不能生,这是一定的道理。六道轮迴的心,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叫没有慈悲心,不能捨己为人。这都是造轮迴业,念念都在造轮迴业。名闻利养放不下,七情五欲放不下,贪瞋痴慢放不下,这些念头常起,有意无意常起;念佛这个念头、恳切求生净土这个念头发不出来,想往生,实际上去不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经,我们还有个好处,天天在一起分享经教,这四个小时提醒自己。可是习气很重,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只有四个小时提起来,其他的二十个小时忘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我天天都在学,功夫还是不得力,时间不够。为什么古人每天诵经要十几个小时,道理就明白了。唯有长时薰修,一门深入,要长时薰修,功夫才得力。天天薰修,时间短了依然不得力。什么时候得力?哪一天开悟就得力了。烦恼习气堵住了悟门,烦恼习气不肯放下。放下,这个悟门是开的,容易开悟,容易明瞭;堵死了,这门开不开。
  下面这句话说,「此之至心,正属理一心」。《疏钞》里头所说的一心是指理一心,理一心就是清净平等心。我们的心没有到清净,没有到平等,那一心专念是事一心。「一心既朗,积妄顿空」,这真心,邪不胜正。无量劫的罪业是妄心,真诚一念,这是真心。下面这个例子举得好,一心既朗,积妄顿空,「喻如千年闇室,岂以一灯,闇不速灭」,这例子举得好。一心,前面我们念过,就是一佛,一心就是一智,就是佛智。这一心现前,自性里面的智慧光明透出来,不要说是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亿亿劫生死重罪也统统消失了。因为罪业是妄念,你这一念真心现前,一切妄念统统没有了。譬如千年暗室,这个房间一千年没有灯光,黑暗,我们点一盏灯就照明了,黑暗就没有了。把黑暗比喻罪业,把灯明比喻一念,至心一念。
  用心要真,我常讲,真,不是在念佛的时候真心,不念佛的时候用妄心,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没有一个人说我对佛用真心,我对其他的用妄心;换句话说,对佛还是用的妄心,真心没有透出来,这不能不知道。那要怎么样学?对一切人事物统统用真心,决定没有用妄心的,这个人决定得生净土。为什么要用妄心?只有一个原因,保护自己的名闻利养,保护自己利益。不就是为这个吗?自己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口气不来,什么是你的?你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印光大师常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我们参观他的关房,他的小佛堂佛像背后就是一个死字。常常想到这个事,万缘放下了。道场里面该做的事情,年轻人去做,他不闻不问。年轻人有困难来请教他,他教你,你会了你去做去,他不闻不问。他才能得清净心,他念佛的功夫才得力。这是老人为我们示现的,现身说法教导我们的,我们要能看得出来,要能体会得到,要感恩的心。
  所以今天应机,最契现代众生机的一部好书,就是《印光大师文钞》。虽然是文言文写的,很浅显,能看得懂。我当年跟李老师,五年的时候老师告诉我,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后,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了,《文钞》在。老师拿了一套《文钞》,正、续两编一共四册,给我。教我做印光大师的学生,每天读《文钞》,依教奉行,就是印祖的学生。所以我希望净宗同学,三十岁以下的,四十以上不行了,三十以下的可以读。读,现在大师的全集出来了,那个时候没有全集,只有《文钞》正续两编,现在有全集。全集里头有《菁华录》,《菁华录》好,摘要,像《群书治要》一样,摘要的,都是最精彩的开示。要把它念熟,最好念到会背,每天去念它,当作功课来做。经,用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注解看黄念老的集注,我们用的这个本子,修行的典范就是《印光大师菁华录》。一定要做到,不做到没有用处。怎么做法?还是章嘉大师的两句话,看破、放下,印光大师也是教我们看破、放下。
  我们接著往下看,「故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句话是《法华经》上的。底下说,「不独《妙法莲华经》有之。《法华三昧观经》云:十方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唯一大乘,无有二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用这个来证明莲池大师所讲的至心是理一心。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知道怎样过日子,怎样处理工作,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应,这叫真修行。《法华三昧观经》上说,十方众生,这一切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唯一大乘,无有二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为什么?无生无灭,一切诸法。什么时候你能够看到一切法无生无灭,看出来了,毕竟空相,你就会对一切法不会起心动念了。你不会佔有,你不会控制,你也不会去支配,不搞这些事情了,为什么?它毕竟空。你所做的这些全叫做业,什么业?轮迴业,不是八正道里面所讲的正业,搞轮迴业,这就错了。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这不是理一心是什么?当然是理一心。
  「莲池大师谓《观经》之至心,即理一心。盖临终亲见狱火,乃生实信,故能顿释万缘,唯提一念」。这是讲有一等人,像张善和,临命终时看到牛头人,满屋子都是的。他是一生杀牛的,牛来索命,来讨债。这个时候他真相信了,一点都不假,这叫地狱相现前,他喊救命。缘殊胜,正好有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里面喊救命,他去看看,看到张善和大声在喊,手在乱动,喊救命。这出家人明白,立刻点一把香,放到他手上,叫他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立刻就念,没有疑问,马上就念佛,求生净土。念了几声,告诉这个出家人,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现前,他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是在一念顿捨万缘,放下了,这个时候真放下了。这一句佛号求生净土,这提起,放下地狱业缘,提起往生正念,他往生了。
  「念念离念」,离念,这个念是妄念,因为念念是佛号,除了佛号之外统统叫妄念。念其他的佛也叫妄念,要记住,念其他的咒、念佛,统统叫妄念,全放下,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念念是心」,心是真心,念念是真心,不是妄心。「念念契真」,这真是真如,「念念是佛」,我念弥陀,弥陀念我。中峰禅师在繫念佛事里头,大家都念得很熟,「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这都是一心,一念。「如是临终十念,契理一心,故得灭罪往生」。张善和就是最好的例子,《往生传》里头这个例子很多。
  下面这一段,「又何为至心」?我们在这里看到黄念老大慈大悲,把我们的疑惑都想到了,详细解释什么叫至心。「《无量寿经宗要》」,这是一本书,是唐朝时候韩国人元晓法师的著作。元晓法师也是善导大师的学生,在中国留学的,回国弘扬净土,韩国净宗大德。他有一本《无量寿经》的注解叫做《宗要》,里面有一段话是鸠摩罗什大师说的。罗什大师的比喻,「譬如有人,值遇恶贼」,强盗,这个人遇到强盗,强盗要杀他。这个人赶快跑,「勤走」是跑,遇到河,他就「渡河求免」。这河怎么过去?「尔时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无他念,当念渡河,即是一念」。就是这个时候遇到河,后面有强盗要杀他,现在想这个河我怎么过去,他只有这一念,没有别的念头。在紧急要命的这个关头里,容易出现。唯此一念,更无二念,这叫至心。「行者亦尔」,行者是修行人,念佛的人,也应该是这样的。「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这是讲至心。
  所以印光大师把这个「死」常常贴在明显的地方,他时时能看到,这就是提醒自己,逼著自己不能不放下,不敢不放下。你要不放下,你就不能成就。时时刻刻念到我就要死了,我还能有所牵挂吗?我还能说我还有事情还没办完吗?我还要去交代吗?这个时候没有时间了,统统放下,一切随它去,不要再放在心上,这个至心就起来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该放下的赶快放下,该交代的赶快交代,没有时间了。这比什么都重要,不能不知道,祖师大德的用心良苦,我们要感激。这个地方举出,念佛可以,念佛相也可以,就是《观经》上的十六种方法。观想念佛行,观像念佛行,持名念佛也行,只要选一种,这一种要用真心去念。无间念佛,念佛不能间断,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经上所说的十念法,是叫你用真心,真诚到极处,这个十念,相续十声,这叫十念。「临终能行,决定往生。乃至一念」也能往生。
  这一念,这个一念,一念往生,出自《念佛三昧宝王论》。这是一部书,参考资料上有,唐代飞锡大师著的,成书于天宝元年。飞锡大师以念佛三昧为诸三昧中之宝王,宣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法门。一切法从心想生,念力不可思议。「念心纯固,亦得往生」。这是临终一念,《念佛三昧宝王论》上说的,临终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为什么?「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是故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这句话我们要好好记住,这是救命丹方。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无论什么样的人,决定能往生。他的条件要真信,有丝毫怀疑都是障碍,不能有怀疑,要真信,要真放下。念心要纯、要固,纯,不夹杂;固,不间断,不怀疑,所以亦能得生。为什么?暗合道妙,巧入无生,道妙跟无生都是讲的自性,与性德相应。自性通一切佛、通一切法,一切法不离自性,也就是讲的明心见性,它跟这个暗暗的相合。是故五逆十恶,这是十八愿里头佛跟我们说的。佛知道众生罪业,造作的罪业,佛希望众生回头,佛不计较造恶的人,只要你回头他就来接你往生,五逆十恶都接。这个跟善导大师所说的完全相应。所以我们要真正发愿修学这个法门,跟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这也是佛经上所说的,「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就是真实心重要,真实心临终一念就能往生。
  「正显弥陀本愿不可思议,法藏菩萨五劫思维之果,即在于此」。这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用五劫时间修行,这么长的时间,参学十方诸佛菩萨道场,取人之长,捨人之短,建造西方极乐世界。他为什么?为帮助十方,特别是六道轮迴里面的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接引他们到极乐世界来。极乐世界是个修学非常理想的环境,到这个地方来修行成佛,证得究竟圆满。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大圆满,即在于此。「五逆十恶临终之际,地狱相现,众火俱至,而能以称名故,顿离妄惑,入理一心。以契理故,众罪消灭,即生极乐,登三不退」,地位高。一念之间顿捨、顿悟、顿修、顿证,我们要记住,《六祖坛经》惠明法师那个例子。惠明法师也是一念,这是护法神帮助他的,他拿不动衣钵,就在这一念之间顿捨。捨什么?捨夺取衣钵的念头。这个念头马上放下,立刻就求法,这顿悟,能大师一开示,马上就证入。非常快速,来的时候是夺取衣钵,是造罪孽来的,这一顿悟的时候他就证果了,他就是法身菩萨。当然他默默去教化一方去了。
  下面念老的话,「若非方便中之究竟方便,圆顿中之最极圆顿,何能臻此」。究竟方便、最极圆顿,这是讲到极处了,怎么能会有这个成就?由此可知,我们对于造作罪业的人不敢轻视,说不定他遇的缘,他证果在我先,这是有可能,不是没有可能,各人机缘不相同。人要存善心,人要厚道,不敢轻慢一个众生,这是菩萨当中的普贤菩萨,他做到了。
  念老说,「今净土法门,能令恶逆凡夫」,恶是造十恶,逆是造五逆,五逆十恶这凡夫,「暗契一心」,他自己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境界?这一刹那之间他把机会掌握到。为什么能掌握到机会?大经里面佛常说,每个往生的人,不管他是什么方法、什么情况往生,只要是往生净土的人,这个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次缘一碰到,得无量诸佛如来的加持,一刹那之间机会抓到,他成就了,根源还是善根。真因是本来是佛,本来是佛是因;生生世世供养诸佛如来,这是缘。在这个节骨眼里头,佛力加持,他就把机会掌握住了,惠明是个最好的例子,念头转得快,从恶念一下就转成善念。追赶的时候那个心是个恶心,要把衣钵夺回去,那是个恶念。一刹那转过来变成六祖大师的护法,保护他的安全,这一念之间转过来,要转得快。暗契一心,这你不能跟他讲,他自己并不知道,但他转过来了。「是故弥陀,号为愿王,诚不虚也」,阿弥陀佛称为愿王,大愿王。他的大愿,一切诸佛都不能跟他相比。虽然佛佛道同,智慧、神通、道力完全相同,愿不同。阿弥陀佛能做到的,一切诸佛都能做到,他没有发愿去做。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道绰大师在他所著的《安乐集》里面也讲到十念往生。他说,「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为轻」,这是一般大众的见识。我们可能也有这个毛病,认为造作五逆十恶这个恶业重,造这么重的罪。下品人十念之善,临命终时念十声佛号,或是念一声佛号,这不足以为奇,怎么能够一念十念他就能往生,这么重的罪业?《观经》上,下品往生的人是造作罪业的,下品上生是大凡夫,下品中生是小凡夫,下品下生是造五逆十恶的凡夫,就是恶人,不是善人。为什么能够在一念十念他就往生了?
  轻重之义我们看错了,道绰大师在这里提醒我们,「轻重之义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这个我们没想到。你要观察他,他是什么心?时间虽然短,极短的时间,他起了一念真心。像张善和,你要问他什么叫真心,他不知道。他在那个危急的时候,只有一心求救,除这个之外他没有第二个念头。看到地狱相现前,火光现前,许多牛头人来索命,来不及有第二念,只有一念求救命。这个法师立刻把救命的方法教给他,这是缘,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大声念,可能没有念到十声,念了几声之后,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现身。你看,他的心、他的缘、他的决定,决定是什么?当机立断,我求往生净土,不求其他的,这当机立断。
  《坛经》上惠明大师,我们也看他遇到六祖这个时候,他是什么心?他是什么样的缘?他做了什么决定?这个衣钵一手拿不起,立刻就觉悟,念头马上就转了。原来以为这个衣钵不应该是传给惠能的,在这个时候他马上就知道,惠能不是凡人,五祖不糊涂,没有传错人,这念头立刻就转了。从追赶的时候,那时候是把他当作不应该,现在认为他应该得,转得真快。追赶是造业,马上回头求法,你看他回头多快。六祖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的开示,他就能悟入,真的所谓是圆顿大法,真的证果,真的得利益。这些地方是我们一般人常常疏忽的,其实统统在面前,祖师大德要不提醒我们,我们不知道。提醒之后,我们想想正确,我们自己应当要认真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