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73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mp3下载地址:
https://js1.amtb.cn/media/mp3/02/02-040/02-040-0573.mp3
(请用在新的浏览器打开下载)
点击进入视频 返回文字版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三集)  2014/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七十三页,倒数第六行:
  「《遗教经》云」,从这个地方看起,「若有智慧,则无贪著。故此经文明痴贪二恶」。《遗教经》上这句话很值得我们省思,我们反省自己还有没有三毒,贪瞋痴三毒如果还有,那我们没有智慧。为什么?如果有智慧,决定没有贪瞋痴三毒。再深一层,真正有智慧,五种见惑没破,但是一定很轻,不很严重。如果我们五种见惑还很深,有我见,有边见,有见取见、戒取见(就是成见,自以为是),有邪见,这证明没智慧,我们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完全被烦恼习气所控制。那要怎么办?佛为这样的病人开了一服药方,只要有这个病的人都可以服用,那就是读经、听经。有同样的效果,多听经,多读经。没有时间听经,多读经,一天《无量寿经》能读个三遍、五遍,经读多了就开智慧,自自然然的开智慧,这里头有定有慧,它的内容就是戒定慧。不想读的,确实有人他读不下去,听可以,也行,听经,多听,一遍一遍反覆的听。这五种见惑跟贪瞋痴慢疑这个见思烦恼,就是检验我们学佛有没有真正得到利益,这个很有效。没有贪心的人,没有我执的人,见到别人在苦难当中,他一听到自然就伸出援手,就要去帮助他,欢喜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离苦得乐,绝不求任何报酬,世间名闻利养边都不沾,心里面所求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除了极乐世界,心里什么杂念都没有、什么妄想都没有,功夫有了根柢。有阿弥陀佛就有根,有极乐世界就有柢,往生就有把握。
  在这个世间随缘度日,一定要学会贤首国师在《还源观》上讲的四德,恆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当中成就功德。什么是功德?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我做了多少好事,福德。做了多少好事没放在心上,问我,不知道,你说出来,好像有这么回事情,你不说,忘掉了,福德就变成功德。功德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助缘,为什么?经上说得很好,「心净则佛土净」,你不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心就清净,清净心跟清净土相应,道理在此地。染污的心、分别的心跟极乐世界不相应,跟六道相应。善,六道里头有三善道;恶,六道里头有三恶道,它与这个相应。理事我们都要清楚。所以真的有智慧就没有贪著,贪是贪瞋痴,著是执著,分别、执著。故此经文特别说明痴跟贪这两种恶。「至于瞋毒」,前面一品讲了很多,合起来贪瞋痴。
  「所迫」,烦恼习气逼著你自己去做,去作恶,自己完全没有感觉,好像很自然的。这个说明习气起作用,习气太深,长时间培养出来的,变成自然了。佛教是称性,他已经偏离自性、远离自性,现在我们要拉回自性,觉得不太自然,没有随顺习气那么容易。这一点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古大德有所谓,修行要把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熟处,很熟悉的是什么?善恶习气,而且是恶习气多,善习气少。生处是佛菩萨的教诲,经典里面所说的事、所说的理,我们很生疏,佛所说的是性德,完全从自性流露。《会疏》里头也说,这是日本法师的注解,「爱欲逼迫,常想欲境」,胡思乱想也都很自然。「是故损人利己,但慕富贵荣华」,这现在都是这样的,中国、外国都是,到哪里都看见,「以求快意于当时」,作乐要在现前,快乐要在今天。「不愿忍辱修善积累福报于来日」,这个他没想到,「于是威势不常」。他今天福报现前,有富贵、有荣华、有威势,但是一定要知道(他没有这个警觉),这个东西不长,享尽了怎么办?福报是什么时候修的?多半都是前世修的,这一生当中修的也有,遇到善缘做了些好事。但是善缘没有恶缘多,善报很容易消失,消失之后,恶报就现前。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约因果而示伤」,这个字是伤,示是开示。请看经文: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这是佛陀的劝告,佛陀对我们提出的警告。『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很广。「施」也是张的意思,展开,它起的作用是自然纠举。「纠」是纠正、是纠察,「举其非也」,就是罪过。谁来批评你,谁来纠察你?天道。天道是什么?这个地方讲得很好,「自然之理」,我们讲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法尔之道」,一切法本来如是,这叫天道。佛经里头没有讲天神,没有讲上帝,我们违犯大自然的规律就会受大自然的惩罚,这是自然规律。「《净影疏》云:天下道理,自然施立」,这个施是张的意思,没有丝毫隐蔽,立是建立,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是故名为天道施张。造恶必彰,名自纠举。」这个自是自然,自然的纠举,你造恶能隐瞒人吗?行善,人不见,天道见了,天道就在眼前。
  现代的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美国一个心理医生,用念力治病的修.蓝博士,前年三月到我们这儿来访问。在我们这个小摄影棚里面告诉我们,再小的物质现象,一粒微尘很小,一粒沙比微尘大得很多,我们肉眼能看得见,它会看、它会听,我们起心动念它都知道。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实验,水知道。水为什么会知道?尘沙为什么会知道?佛经上三千年前佛就把它讲清楚了。《心经》很多同学都能背,经文一开端举「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什么是五蕴?五蕴,一粒尘沙是五蕴,一粒微尘是五蕴,因为它有色,色是物质现象,物质现象里面有精神现象,就是说它有受想行识。再小的物质,受,它感受,也就是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我们起心动念它全知道。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也许几十年之后发明精密的仪器,用什么来侦测?用微尘,完全用天道施张,自然纠举,每个人起心动念你都知道。这不是做不到的,我相信科学可以做到。任何一个人起心动念,这屋里全知道,你能瞒得过谁?修.蓝博士到我们这儿来给我们大家说,我们这个桌椅板凳知道、墙壁知道、天花板知道、地板知道,你有什么可以隐瞒?决定不可能,隐瞒是你的妄想,统统都知道。它们张开的是天眼,我们看不见,它们看得很清楚,这是什么?这就是佛经上讲的天道。
  所以「造恶必彰」。你行善呢?行善它当然明瞭,行善不吃亏。我们看到很多行善的人,他得的果报并不好,这什么原因?我们从经的意思上就可以联想到,不是没有天道,有天道,他过去造的业太深,幸亏现在行善积德,他的灾祸已经减轻很多,重罪轻报。如果他要不知道积德行善,不但寿命可能终结,死后必定入三途。他现在不会入三途,受一点小的挫折,重罪轻报。我们要相信这个事实真相,自己遇到灾难的时候就很明瞭,这是什么?这是消业障。我们无量劫来造的这些业障怎么消?小而言之,别人的毁谤,对我们的怨恨、障碍、羞辱,甚至于陷害,全是消业障。业障消尽,福报就现前,别著急。如果在消业障这个时候你还有怨恨心,那就错了,业障上又加上业障,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替我们消业障这些人不是恶人,我们要感恩,没有他,我的业障消不了。你得要知道,赞叹我的人,奖励我的人,那是消我的福报;骂我的人,害我的人,消我的罪业。你说哪个好?我的福报被那些人消掉了,这个我们不愿意的,业障被人消掉好。所以我们对于陷害我们的人要感恩,对于赞叹我们的人,谢谢他就算了,为什么?他消我福报,这个要懂得。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天天快乐、法喜充满,不了解的就产生怨恨。你看,赞叹他的,替他消福报的,他很欢喜;替他消业障的,他还起怨恨。这叫颠倒,这个没有智慧。学佛要开智慧,智慧就是从这个地方就看到了。这几句话我们要真懂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多大的福气!「天道施张,造恶必彰,名自纠举」。不是别人纠举你,自纠,自然,这个自是自然,自然之理、自然之道、自然之事,总名为天道。
  《会疏》里头说,「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报应之报」,现在人的话称为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又云:事已发者依法断割之,事未发者审察之,是云纠举。举,示也。」事情已经爆发了,要依法来断割。断割就是裁判、判决,要依法。世间一切事有世间的法律,人人都必须要遵守。佛弟子决定不犯法,决定遵守国家法律。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灭佛,当时的帝王听从一些对佛法存著有成见的,不能相信的这些人的话,下命令禁止佛法传教,还下命令强迫出家人还俗,毁佛像、毁寺庙。可是出家人没有反对的,没有起来抗议的,出家人没有,在家信徒也没有。为什么?佛教我们服从国家的法律,一定要顺从。这个皇帝过世,下一个皇帝出来看到出家人这么好的态度,这么听话,这么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好公民,马上就兴旺起来。所以灭法的时间也不过就是二、三年,很快就恢复,看到真正效果了。
  这些告状的人,让皇帝做出错误的判断(也不能说错误),下令来灭法,是好事不是坏事,让社会大众亲眼看到佛教徒在遭遇这样的灾难的时候,他是什么样表态,他有没有修行。他如果集合起来,来反抗、来请愿,这种出家人,佛教应该要消灭的。完全顺从,就像打胜仗一样,我佔领别国的时候,对于人民也爱护;不爱护的话,你将来非失败不可,为什么?人民反抗你。能顺从的,这是好国民、好公民。好公民不要,要造反的,这个社会、国家存在不会长久。佛门弟子是最好的公民,他有智慧,他明理,他用事实来表现佛法的善良,让社会大众更深一层认识,国家护持,佛陀教育推行就顺利。所以祸未必是有害,有时候祸带来的是福利。换句话说,来考你,考你能不能忍辱,你到底多大的痛苦你能够忍受,彻底忍受。佛为我们示现,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丝毫怨恨,临死的时候告诉他,告诉歌利王,将来我成佛第一个度你。这个故事记载在经典上。当时的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当时的歌利王是憍陈如尊者,果然释迦牟尼佛成佛讲经教学,憍陈如第一个证阿罗汉果。这说话算话,没有妄语。
  所以事情已发,依法断割,法律大公中正。事情没有发,要审查之,自己心里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私心,没有欲望。世间人争的,我们不要、不争,我们一心要到极乐世界,他不去,他不想去,所以佛门弟子跟世间人没有利害关係。没有利害关係就非常好相处,有利害会发生衝突,没有利害,衝突不会发生。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跟任何人衝突,一生教学,不收学费,义务教学。没有教室,没有殿堂,教学场所在树林、在河边,大众席地而坐,每天讲经教学不亦乐乎。在家弟子当中国王大臣很多,有精舍、林园、讲堂供养,佛一概拒绝,请他去讲一、二部经可以,讲完他就走了。告诉我们不能有财产,有财产会引起别人的欲望。哪些人?怕的是弟子当中有欲望就生烦恼、就起衝突,把你的道业、清净心完全毁掉了。所以佛不做这个事情,这是正确的。我们要细心观察,看清楚、看明白,向释迦牟尼佛学习。
  『茕茕忪忪』,「茕茕」是忧思忧虑,是烦恼,「无所依也」;「忪忪,心悸不安,惊惶失措」。这是福报享尽恶报要现前的时候,人在这个环境里面就会有这种症状发生。『当入其中』,《会疏》里头说,「茕茕者,单独貌,独生独死」,没有人陪你,「忪忪者,心动也,惊惶貌」,这个时候要离别这个世间,你在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没有一样能带走,「轮迴无间」,到六道搞轮迴去了。「其中者,五道之中」。五道就是六道,五道里头不算阿修罗。实际上阿修罗除地狱之外,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罗,在天上的天阿修罗,在人间的人阿修罗,在畜生道的畜生阿修罗,在饿鬼道的鬼阿修罗,在哪一道就属于哪一道,不另立一道,这叫五道。通常讲六道,单单提天阿修罗,把他算一道。又到六道里搞轮迴去了。「又《净影疏》云:罪者归之,无人伴匹」,就是没有人陪伴他,「故云茕忪当入其中」,没人陪你,独来独去。下面说,『古今有是,痛哉可伤』,「表三毒所作恶因,定感痛烧之恶果。」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你只要造了,你没有办法脱离。经论上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造作的时候没想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莫及。菩萨有智慧,知道起心动念都有果报,所以他不会起个恶念,他不会干一桩恶事,他知道统统有果报。菩萨修善,普度众生,不著度众生的相,没有把帮助众生的事情放在心上,心地清净不染,这就对了。上面这一段「诫恶」,下面文则「劝善」。
  「劝善」,分三小段。第一段,「依教奉行免苦」。这就是佛教导我们离苦得乐的妙法,请看经文: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这一段文念老给我们说,「乃如来普劝闻经之人专精修善」。第一个你要有缘听到佛经,有缘看到佛经,这个缘是善缘,极善之缘,没有比这个更善。为什么?这个缘你要掌握了,你能够了生死出轮迴,除这个缘之外,任何的缘都办不了这桩事情。我们要知道,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在轮迴里头打滚,受尽苦患!过去没有这个机会,没遇到,这一生有机会遇到了,一定要知道这个机会太难得。你说今天地球上七十亿人,七十亿人当中有多少人知道佛法?不说信,知道有佛,少数。知道佛法人当中又有几分之几相信?知道的人很多,相信的人不多,学习的人更少。佛法有很多宗派、很多法门,有一些法门是很好,在这一生修学当中达不到它的标准,换句话说,你就得不到受用。唯独这个法门容易,它讲求的条件只有三个,真正相信,真正发愿愿生净土,真肯念阿弥陀佛。你看,就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不难做到。
  基本做人的道理,这个是必须的,那就是三皈、五戒、十善,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三皈、五戒、十善,落实在《弟子规》、在《感应篇》、在《十善业道》。所以我们只要把这几个小东西,《弟子规》总共一千零八十个字,里面只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要把它做到;《感应篇》也不长,比《弟子规》多一点,里面讲了一百九十多种善恶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十善业道经》要是嫌长一点,我有个节本,我的节本好像大概六百个字的样子,都是短篇,这三样东西是做人的根本。佛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做出来了,这个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来所说这一切法,你可以在里面挑选,选一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这一生决定成就;你要选定了净土,你决定到极乐世界,你决定见阿弥陀佛。
  『得佛经语』,这一句非常重要。世间,扩大来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谁都想真正得到佛的经语,这也是要过去生中种的有善根福德因缘。《弥陀经》上讲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福德因缘都是过去世生生世世累积的,我们这一生才有机会遇到,遇到之后要珍惜,太难太难了,要认真学习。『熟思惟之』,先把佛的经语搞清楚、搞明白,然后再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对圣贤知道尊重,对于善行、善言、善教能尊敬。『仁慈博爱』,这是自性第一德。『当求度世』,度是度过,世是世间,我们要超越这个世间。『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这六道轮迴的生死不能再搞了。『当离三涂忧怖苦痛』,这是三恶道,一定要离开。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右经文乃如来普劝闻经之人专精修善」。「佛经语,通指捨恶修善、背尘合觉之一切法门」,这就是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这是通指。别指,专指净土法门,专念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就是本经。我们实在讲,比许许多多人都幸运,《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会上为我们详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而且不是一次,多次宣讲,所以有很多版本流传在世间。佛每次讲演大同小异,为什么有小异?我们能想到,佛每次不是在一个地方讲,不是在一个时候讲,听众不一样,所以他讲法就不相同。因此这么多版本的《无量寿经》,在中国翻译十二种本子,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总共十二次翻译,版本特多,里头参差不齐,读起来很不方便。这十二种版本现在失传七种,《大藏经》里头有这个经题、有记载,但是经文找不到,只有五种留下来。从五种经文里面细细去看,能看得出来痕迹,释迦牟尼佛至少是三次宣讲。另外七种不见了,七种如果要是在的话,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的。所以古大德判断,世尊当年在世,这个经是讲了三遍以上。一切经佛只说一遍,没有说第二遍的,这个经讲了三遍以上,这什么意思?最重要的,遇到这个经没有一个不得度的。所以在一切经里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善导大师说得好,他说「诸佛所以兴出世」,兴是兴起,示现在这个世间,来干什么?「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为了说这部经。这部经是他主要说的,能普度众生,大家不相信才说别的。别的经是投其所好,他虽然学,未必能得度。这部经人人都能得度,好在这里,普度众生,这多重要!
  我们幸运,看到什么?看到最完美的会集本,夏莲居会集的。真不容易,用了十年时间,这个底本经过十次修改。我这里还有一本第一次印出来的这个本,这是夏老第一次会集的时候印出来,跟现在这个本子不一样。这个本子里头总共分全经为三十七品,大概是三十七道品;现在这个本子是根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以它有四十八品,十次修改成为定本。这个本子慈舟老法师看见过,给它作了科判;这个本子没看到,老法师往生了。所以许许多多的大德,近代的大德没见过这个本子。我们非常有幸,这个本子一流通到台湾,我们就看到了。其实那时候到台湾很少,只有几本,律航法师带过去的,到台中送给李老师,李老师就印了两次。在我想,那时候一次是一千本,在台湾有两千本流通,不多,很多人没有看过。
  黄念祖老居士注解就更难了,我们看到注解,在美国,好像是一九八五年,黄念老被马里兰州这些同学请到美国去弘法,传密宗,他是密宗上师。同学们把这个信息告诉我,我说你们专心念佛就好了,不要去搞二样、三样。我说哪一个上师?黄念祖上师。这个名字好像很熟悉,在哪里听过的,想了好久才想到李老师提过的,跟我谈话的时候跟我提过,是夏莲居老居士的学生,是梅光羲的外甥。我们李老师是梅光羲的学生,所以我听过这个名字。我就想,如果要是梅光羲的外甥、夏莲老的学生,那就不会有偏差,我就劝他们把他请过来。他那个时候这个注解第一个版本只带了一套,油印的,刻钢板油印的本子,只有这一套,他送给我了。我看了,看得非常欢喜,有这么好的注解,集注,真有智慧。我在电话里向他请教有没有版权,他说问这个干什么?没有版权,我在台湾给你翻印,有版权我们要尊重。他说没有版权,欢迎翻印,还要我给它写一篇序文,书面的经题要我给它题字,我都照办。我们第一版就印一万本,在台湾流通,我们这一代人有福。这么多年来这个本子愈读愈欢喜,欢喜到欲罢不能,于是才想起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把其他的经论统统放下。我八十五岁,八十五岁以后,无论在哪个地方讲经,统统是讲这一部,没有第二部。我这个选择是告诉大家,我没有别的要求,就是求生净土;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我的愿望,对于世间一尘不染。
  也许有同学知道,我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协助他们建立学校,诸位不要误会,不是我建的,我这么大的年岁没有这个精力,我是提倡、倡导,得到当地的朋友们他们支持。两处学校现在都已经动工了,大好事!马来西亚的汉学院在马六甲,为什么建这个学校?为培养儒释道弘护的人才,像师范学校一样。我们给它取名叫汉学院,他们接受了,汉学就是儒释道。我们希望在这做实验,把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方法,现在我们依照古老的方法能不能有很好的效果。不做实验不知道,做出实验我们就知道了。古老的教学理念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古老的方法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著重在自见,自见是开悟。大乘经上讲的无师智、自然智出现了,这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来实验这个教学法,实验成功,可以提供给全世界从事教育的人士,给他们做参考。
  斯里兰卡的龙喜大学,我们提倡、全心全力协助它,学校建成之后奉献给国家。我建议请总统担任校长,我充其量,如果还有精神,还能多活几年的话,我说我在那边做一名教授,我教一门课,《无量寿经》。我这个课程一年就教完了,一个学年二个学期,我只教一门课,而且我答应我只教一年。马来西亚的汉学院亦如是,建好之后是属于马来西亚国家的,将来很可能主持这个学院的就是马来西亚的校长职工会,送给他们。他们在马来西亚有一千多所小学,有六十二个中学,这是一个大学,由华侨出面。我们也非常希望首相担任院长,至少首相也是这个汉学院的荣誉院长,他也全心全力支持这桩事情。所以大家要知道不是我做的,我没有这个精神、没有这个德行,也没有这个学问来担这个重任。我知道这是一桩好事,鼓励大家同心协力把这桩好事做成,它会影响全世界。
  我们前面讲到佛经语,「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净土三经当中的第一经就是本经,我们得到无比幸运。连李老师都没有看到黄念祖的注解,非常可惜。他老人家如果看到,我一定请他老人家写序文,他会鼓励大家学习。「熟思惟之,从闻而思也。端守不怠,从思起修」。真干,端正心念,遵守经教,不懈怠、不疲倦,真正把经义落实到日常生活。「端守者,正守,如教奉行。又憬兴云:端守者,匡邪守正故」。「尽此一生,端守佛诲」,佛陀在经上的教诲,「终无懈怠,故云终身不怠。」我们这一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决定见阿弥陀佛做弥陀弟子。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憬兴师曰:「圣通佛僧」。敬佛、敬僧,僧是传法的人,是教导众生的人。「善,世出世法是无上宝,故敬之,此则三宝也」,佛法僧称为三宝。「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怎么落实?首先自己要把这个经做到,自己做不到不能劝人,劝人人家不相信。你说好,好为什么你自己不干?所以自己真干,人家真相信。我们认真干了六十多年,过这个年六十三年,六十三年到晚年专搞这一部,其他全放下,大家才相信,要不然人家不相信你。然后从身体力行当中,他就有许多悟处,你要不干,不会开悟。在落实生活、落实工作、落实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悟出这些道理,把它讲清楚、讲明白,介绍给别人,人家也会认识这个。这真正是宝,无上的法宝,保证我们这一生永远脱离六道轮迴。我们的亲人要希望永远在一起,永远不分开,大家统统到极乐世界,个个都是无量寿,真在一起。将来成立这个小团体好,到十方世界去示现作佛度化众生,这些都是菩萨、阿罗汉围绕。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什么?宿世因缘,不是偶然的。我们如果到极乐世界去一趟,这个缘就成了,就成功了,永远在一起。要不然的话,不能到极乐世界,走的时候孤孤单单,没有一个人陪你,你往后也找不到这些人,找到也不认识。
  『当求度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普令一切众生永脱虚妄生死」。『拔断生死众恶之本』,我们在这一生可以完成、可以做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不是口说的,要做到。「轮迴六道,贪欲为本。生死苦海,智为能度」。学佛要求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清净心来,从平等心来。你看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觉就是智慧,清净心、平等心能生智慧,智慧是清净、平等所生的。我们要求智慧,先求什么?先求心地清净。心地本来清净,现在不清净,里面充满了垃圾。现在的工作,把心里的垃圾完全清除,打扫乾净,一尘不染,把阿弥陀佛请进去,心里只有一尊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像印光大师的关房一样,我到苏州灵岩山寺去拜访,明学法师陪我,看到祖师关房,他的小佛堂只有我们摄影棚一半大,一张方桌(普通的方桌),桌上供养一尊佛像,阿弥陀佛,一对蜡台、一盏油灯、一个香炉、一杯供水、一个木鱼、引磬,其他的都没有,乾乾净净。里面有个门通的,那是祖师的卧房。前面这个小房子,他绕佛也在这个小房子,所以他桌子摆在当中。墙壁上只有写一个字,印祖自己写的,「死」字。写了一个大字,贴在墙壁上,时时看到这个字提醒自己,万缘放下,一尘不染。清净心生智慧,智慧能断烦恼,智慧能破无明,此地是「以智慧剑」,剑是比喻,「斩断贪欲无明等烦恼,即是拔断生死之本。如是则永离三途之苦」。离苦要离究竟苦,究竟苦是什么?是六道轮迴,你只要不离六道轮迴,你就没办法离苦。人天两道是短暂的休息,暂时离苦,你造的恶业很多,一转眼三恶道去了,那真苦。恶尽了,断乾净了,「痛烧俱息」,不作恶了,恶的果报没有了,现世没有痛,将来没有烧。「故云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真正捨离了,永远捨离了。
  下面「约三业端正劝」,给我们说身口意要断恶修善。请看经文: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这一段劝我们,「端正身心,与善相应,世尊直指作善之第一著」。『作善』,浅而言之就是「行善」,讲到究竟那是「是心作佛」,这就是真善。「端正身心耳目口鼻」,这是六根,我们通常讲眼耳鼻舌身意,「浅释则为身端心正」,身要端,心要正。如中国古人教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是的,都是这个意思。如果深说,析是分析,「深析之则耳当自端」,就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上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修什么行门成就佛果?他的方法就是用耳根,耳根不对外,对外是音声,叫声尘,他反过来对内,内是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根跟自性相应,成就耳根圆通。圆是圆满,通是通达。「大士不逐闻尘,返闻自性」,这是端。闻尘就是音声,我们的六根,凡夫他所缘的是尘,眼要见色,耳要闻声,鼻要闻香,舌要尝味,身要接触,意起心动念,都是往外跑,不知道回头。
  世尊在楞严会上为我们说明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实相,当时就请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每个人向大众做出修行证果分享的报告,你们这二十五个人修什么法门成无上道的,每个人代表一个法门。报告的内容,六根,观世音菩萨六根里头修耳根,有修六根的、修六尘的、修六识的、修七大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加七大,二十五,这个二十五门把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全都包括了。任何一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问题就是你会不会。观音菩萨的耳朵不听这个世间的音声,他能不听吗?跟一般人一样的听,听了怎么样?一般人听了把它放在心上,自己喜欢的生贪恋的心,自己不喜欢的生厌恶的心,那就造业了。观音菩萨听任何声音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他的清净心没有受到污染,高明!没有分别,不但没有分别,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你问他什么,他回答你清清楚楚;你不问他的时候,他心里乾乾净净,确实一尘不染。这叫自端,这叫返闻自性,是观世音菩萨的耳端。「如是演申,不逐色尘,返观自性」,这就是眼端,「是为端目」。耳目。「如是六根,不逐六尘,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为第一」。每个人都是第一,没有第二,每个人用这个方法都证无上道。不要去追逐虚妄,六尘虚妄不实,它是生灭法。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无动摇,它是真的。凡是生灭法统统放下,不要去理它,著重在不生不灭。返观自性,不逐六尘,朗照心源,这是第一,叫端正。
  下面说,「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也同具前面所讲浅深两个意思。浅而言之就是「身心离垢无染」,最重要是心,心地要清净,不许有染污,身也要清净,「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染污是什么?恶染污,这是浅而言之;深说,善也染污。决定要断恶修善,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这个意思就深了。断恶修善要是著相,这是修福,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迴。断恶修善不著相,与六道就远离,六道里头没有你受身之处。你著相就有受身之处,不著相没有受身之处,这个意思深。「深言之,始觉智妙契本觉理,才是与善相应」。为什么?本性本善。那个本善不是善恶的善,那个本善是赞叹的词,好像我们平常说太好了、好极了,是这个意思。它没有一丝毫缺陷,它是究竟圆满,这才叫本善的意思,要与自性相应。在大乘教里面佛常常告诉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佛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善,这是止于至善。菩萨还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也算是善,不是究竟。阿罗汉也还不错,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没有执著,他不执著,他能做到大公无私,没有偏见,没有邪见,不偏不邪也算不错,这是真正佛弟子。如果我们学佛,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有,那是什么?道道地地的凡夫,你学佛丝毫进步都没有。佛法不在多闻、不在多说,全在放下。放下执著就证阿罗汉果,放下分别你就叫菩萨,放下起心动念,恭喜你,你成佛了,在放下。
  所以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师,第一天见面他就把这个传给我,就教我。我那个时候很年轻,二十六岁,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方老师,我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到佛经哲学,我认识佛教,我知道佛教的殊胜,我说佛教里面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容易能契入境界。他老人家一丝毫吝法的心没有,不过他是看了我半个多小时。以后我逐渐领悟到了,他是让我把浮躁的情绪定下来,他才跟我说话;心浮气躁,没放下,他不讲。我们就像在禅堂里面坐香一样,入定了,半个多小时定下来了,他说了个「有」。我们精神就振作起来,这是什么?浮动的现象。他就不说了,停了六、七分钟,我们第二次再把浮躁放下,心定下来,给我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智慧,放得下是功夫,必须放下你才能看破,必须看破你才能真放下。所以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你放不下怎么办?帮助你看破,说明宇宙人生真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不放下,亏就吃大了。佛的经教,无量法门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妙绝了。「但应谛知,此第一之善,究竟不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如果把这两句话疏忽了,你无法入佛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