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635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下载地址:
https://js1.amtb.cn/media/himp4/02/02-040/02-040-0635.mp4
(请用在新的浏览器打开下载)
点击进入mp3 返回文字版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三五集)  2014/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63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九十四页,从第七行看起:
  这是《法华经.方便品》里面的经文,「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又云: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可见佛所成就无漏、甚深、不可思议之微妙法,究竟诸法实相,唯佛能知」,前面我们学到此地。末后这一段说,是黄念老居士说的,可见佛所成就的无漏、甚深、不可思议的微妙法,究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大乘经里头又叫它做真如,叫它做法性,叫它做实际,叫它做本性,《坛经》上讲的自性,统统是说这个,一切事物的真相或者是真理。唯佛能知。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是要到这个境界,就是一定要成佛。
  佛是佛法里面最高的学位。像一般学校的博士,世间最高学位,他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佛法不然,佛法最高的学位,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有在宗教里面,对神、对上帝的赞美,全知全能。大家都知道,这是赞美的话,在大乘佛法里面是真的、是事实。谁能做到?每个人都能做到,只要你把障碍去掉。因为全知全能是我们自性真心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一切众生完全平等,诸佛有,菩萨有,我们也有,畜生也有,饿鬼、地狱都有,统统都有,而且完全平等。只是佛障碍没有了,完全消除了,我们的障碍还在。障碍是什么?是起心动念,无明烦恼;是分别,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这些东西障碍了自性,让我们自己本来具有的全知全能,跟诸佛如来没有丝毫差别,现在变成完全不知道了。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恢复佛知佛见而已,像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相好,这是学佛修学大乘终极的目标。
  下面举个比喻,『声闻亿劫思佛智』,「声闻」是阿罗汉,阿罗汉的智慧,六道里头没有人能跟他相比,这是小乘最高的学位,『尽其神力莫能测』。一个阿罗汉用多长的时间?亿劫,劫如果没有说中劫、小劫,那就是大劫,一亿个大劫去思佛的智慧,也没办法。换句话说,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是无法想像的,确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法华经.方便品》里头说,「我及十方佛」,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意思不但我有,十方佛都有,「乃能知是事」,前面所说的,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能知。「是法不可示」,这个法说不出来,也无法指示,「言辞相寂灭」,这就是平常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诸馀众生类」,除佛之外,「无有能得解」,没有人能够了解。「除诸菩萨众」,这个菩萨众是法身菩萨,「信力坚固者」,这些人他们也能知道。我们在前面报告里头说过,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知道,不能契入。为什么?他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必须习气断乾净了,离开实报庄严土,入常寂光了,实报庄严土自然就不见了,常寂光现前,他融入常寂光。所以法身菩萨信力坚固,佛所说的他能接受,他没有怀疑。
  「又云: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辟支佛比阿罗汉高,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习气没断。在阿罗汉这个位子上,他修什么?就是断习气。见思烦恼的习气如果断尽了,他就离开声闻,他升等了,升到辟支佛。所以我们知道,辟支佛连见思烦恼的习气都没有了,他还有什么?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尘沙、无明没断。在辟支佛这个位子上,把尘沙烦恼断了,习气没断,他升等了,他升作菩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菩萨位子上要把尘沙烦恼的习气断掉,断掉之后他在十法界就成佛了,十法界最高的地位,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师称他作相似即佛,不算是真佛。为什么这样称他?因为他用妄心,他不用真心。用真心那就是分证即佛,用真心就是明心见性了。没有明心见性怎么用真心?这是大乘佛法里头非常重要的知识,不能不知道。
  我们修行在哪一个阶层自己很清楚,像读书,我在哪个学校,现在是几年级。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那我们晓得,我们现在是大乘的幼稚园,不是一年级,准备上一年级。证得初果,那是一年级。从菩萨位次来说,十信位菩萨,初信是一年级,小学一年级,二信是二年级,三信是三年级。初信跟小乘两个对比,初信断的烦恼跟小乘须陀洹平等,见惑断了。二信位呢?我们就知道更提升一层,是小乘的二果向。四果四向,三信位是二果斯陀含,等于斯陀含,四信位是三果向,五信位是三果,六信位是四果向,七信位是四果阿罗汉。大乘跟小乘,这就完全清楚。七信位的菩萨,断烦恼的功夫跟阿罗汉是平等的,但是智慧不平等,智慧,大乘超过小乘,小乘没有办法跟大乘比。
  七信是阿罗汉,我们就知道了,八信辟支佛,九信菩萨,十信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十信成佛。成佛了,他要断无明,无明没断,见思尘沙烦恼连同见思尘沙烦恼的习气统统断尽了,这就是十信的佛。再断一品无明,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见性他就升等了,超过十法界,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也是一个梦,梦醒了。梦醒了之后看到什么?看到一真法界,就是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这个境界跟十法界、跟六道完全不同,因为十法界是生灭法,它是阿赖耶变的;一真法界里头没有阿赖耶,也就是圆圆满满都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所以它是真的不是假的,四智不生不灭。寿命很长,年年十八,不老,这个地方好。住多久?要住三大阿僧祇劫。大乘教常说,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不是给我们说的,是给圆教初住,就是刚刚大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给那个人说的。惠能大师给我们表演开悟了,从开悟那一天算起,他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三大阿僧祇劫是无功用道,没有任何方法,为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了,不起心、不动念还有什么修的?所以是无智亦无得。它起作用呢?起作用是有智,无得,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理真相完全通达明瞭。
  所以又用辟支佛来做比喻,辟支佛利智,比阿罗汉高明,阿罗汉还有见思的习气,他见思习气断了。无漏最后身,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无漏后身」这一条。「二乘无学果之身」,二乘就是小乘,无学就是阿罗汉,小乘他修圆满了,他毕业了,小学毕业了,他无学了。但是世尊给我们说过,阿罗汉在偏真涅槃,见思烦恼断尽了叫无漏,六道轮迴的生死身放下了,所以叫最后身,他离开六道轮迴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叫无漏最后身,小乘毕业了。实在讲智慧没有圆满,必须迴小向大。他住在涅槃里头,自己认为成就了,没有起心动念去学大乘。要到什么时候?世尊告诉我们要两万大劫,两万大劫之后他会迴小向大。辟支佛是一万大劫。所以菩萨不学小乘,为什么?小乘证得阿罗汉、证得辟支佛,辟支佛要一万大劫才回头,这一万大劫原地踏步,一丝毫进展都没有,阿罗汉是两万大劫,他决定会学大乘,他要耽误这么长的时间,菩萨不愿意。所以菩萨决定不愿意退转当小乘,那要当小乘就要有这个麻烦,有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办法提升自己。「《法华经授记品》曰: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他也是法王子,是释迦牟尼佛小乘弟子,没有大慈悲心,没有菩提心,他们的心量只愿意自己成就,了生死出三界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超越六道轮迴,他不知道十法界也是假的。
  这经上又说,「又云」,都是《法华经.方便品》里面说的,「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这个比喻他的智慧比阿罗汉高,多少人?数目像竹林一样,太多了,无法计算。「斯等共一心」,这些人共同一心一意,「于亿无量劫」,比前面阿罗汉的时间长,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来思索佛的真实智慧,少分不可得。「盖谓佛之实智」,佛的实智就是一切种智,「非言语所能宣,是法不可示、不可说,除信力坚固之大菩萨外,馀无能知者」,别人不知道。信力坚固的大菩萨都是明心见性的,《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知道。法身菩萨以下都不知道。
  『如来功德佛自知』,这一句经文,「如《法华经寿量品》云: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什么?这是普通人,我们娑婆世界这个地球上的人,包括二十八层天天人及阿修罗,这个阿修罗是指天上的阿修罗,大家都以为释迦牟尼佛是这一生修成佛的。释氏是释迦族,去伽耶城不远。伽耶城,参考资料里头有,「古代中印度摩竭陀国之都城」,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做国王,净饭王的首都,「即今孟加拉巴特那市西南九十六公里处之伽耶市」,现在这个地方叫伽耶市,「临恆河支流之尼连禅河」。这里小括弧有个注解,「世尊成道于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故此河沿岸颇多世尊成道之古蹟」。到印度去朝圣、去旅游,这是一定要去的地方。「伽耶附近有三迦叶事火处(事火:外道名,三迦叶原为此种之外道)」,以后统统归佛,皈依释迦牟尼佛,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把他们的徒众一起带过来,成为佛的常随众,佛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是最主要的成分。「前正觉山、菩提树、金刚座等遗蹟,另有岩窟及阿育王时代之刻铭」。伽耶城是摩竭陀国的首都,那个时候国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世间人都以为释迦牟尼佛出生在这个地方,也是个普通的人,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在伽耶城外不远的地方,菩提树下示现成佛,每个人都是这么看的。
  下面佛讲真话,「然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把这些微尘统统下完了。佛这些比喻都是我们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一个大的数字,没有办法计算,如何让我们有一个概念,佛就用比喻来说。他成佛多久了?没有办法计算,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下面用个比喻让我们有个概念,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个大千世界,这么多的大千世界,有人怎么样?把它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往东方去这么多的国家,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把那个微尘下一点,一粒微尘,往东走,把这些微尘统统下光了。
  佛问,「诸善男子:于意云何」,你们想想看怎样?「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像上面所说的这么多的世界,你能够思惟、能够计较吗?「知其数不?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弥勒带头,这些大菩萨都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无法想像。「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惟越致地」,声闻、缘觉无法想像,弥勒说像我们这些等觉菩萨,阿惟越致里头最高阶的。阿惟越致一共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弥勒是等觉。「于是事中,亦所不达」,这就是说,我们现在是等觉菩萨,世尊所说的这桩事情我们也不能完全通达明瞭。「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只能用无量无边。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这个时候大家能信,可以说了,所以对大家说,「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复过是什么?超过,超过上面所讲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超过。「经表佛之寿量,补处大士亦所不达」,佛的寿量,成佛之久。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是补处大士,补处是什么?后补佛,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下面一尊佛就是他。他什么时候来?他现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兜率天的寿命,也是三百六十五天算一年,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一天是我们的四百年,你算这个帐,有人算出来,大概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才到这个世间来成佛。虚云老和尚往生兜率天,生到弥勒内院,做弥勒菩萨的弟子;换句话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来成佛,虚老和尚跟著一起来做佛的弟子,像目犍连、舍利弗这样的。这么长的时间!经上所显示的佛的寿量,弥勒菩萨也不知道。「是故佛之功德,唯佛自知」,没有人能说得出来。
  「故下复云」,下面这一句经文,『唯有世尊能开示』,只有释迦牟尼佛能说,等觉菩萨都不知道。「开示者,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也」,开示就是弘法,就是利生。开是打开,众生迷惑,迷得太久了,要把他这个迷的心打开,告诉他,「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只有佛能说,等觉菩萨都不敢说,这是开。虽然开了,不认识,更进一步,一样一样指示给他看,你确实有如来智慧,确实有如来的德能,确实有如来的相好,指示给你。这个指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真的把开、示、悟、入全讲清楚了。《华严经》前面一半,我们中文翻译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后面的两品是悟入,最后的两品,最后一品是「普贤菩萨行愿品」,那是入。一部《华严经》,清凉大师判的,科判判的,四分,开示悟入。十信是开,十住之前十信位,十住是示,开示,十住还是示,指示,十行、十迴向、十地,这是全经的大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接著后面给我们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入,入法界了。佛为我们开示,学生要能悟入,这叫根熟众生。根没有熟的,听到开示不能悟入。真正能悟入的人不多,不能悟入的人很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
  「上偈六句,深赞佛智,盖欲令闻者,了达如来智深」,如来的智慧深广没有边际,「而诚信如来之语」,用意就在这一句。你不知道如来的智慧深浅,你怎么能相信佛所说的话?这些话它的用意到底何在?目的就是要我们诚信如来之语。「《寿量品》中」,这都是《法华经》的,「世尊三告大众」,三次,不厌其烦一遍一遍的说,「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你们大家应当要相信、要理解如来真诚谛实之语,实实在在的,决定不是妄语。「因世尊圣智,声闻亿劫难测。况今凡夫焉能以生灭心,妄窥佛智,故惟当仰信」,这把话的意思说出来了,我们只有仰信,是敬仰。「如《法华方便品》云: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一定要相信。
  下面还有两句偈子,有两句,为我们说明「难得难闻」,这是劝导我们。经文:
  【人身难得佛难值。】
  『值』是遇到,这一句就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信慧闻法难中难。】
  你具足了信心,具足了慧解,有智慧听得懂,肯相信,这个就难了,难中之难。黄念老下面给我们注的,「人身难得者」,怎么难得?《梵网经》序文里头有两句话,「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六道里头最容易契机成就佛道的无过于人道。什么原因?天人乐多苦少,佛法虽然好,他过得也不错,佛法对他没有诱惑力。三恶道太苦,没有心想到佛法,他只是感受到他的苦,他太苦了,迷得太深了。天上人间遇到佛法能欢喜的,这个种子全在人间种下的。人道是苦多乐少,有少乐,他对于佛法就会嚮往,就感到这个东西对我来讲迫切需要,他珍惜。这是为什么要得人身,道理在此地。人身不容易得到,必须是前世修五戒十善,在中国就是五伦,五伦它的内容跟五戒完全相同,五伦是仁义礼智信。如果这五个字做不到,来生人道的缘就断掉了。人道缘一断掉,如果要堕落到三恶道,那是万劫不复,麻烦可大了!你在这个世间要积多少的大德,这个大德是什么?是利益苦难众生。没有真正智慧、没有真正的爱心是做不到的,还要有缘分,就是有机会你能遇到。大德是能够利益十方、利益一切众生。
  唐太宗堕地狱,能从地狱里出来,他一生当中做了一桩大好事,就是编这一套《群书治要》。《群书治要》的内容是什么?是中国《四库全书》里头的精华。你看《四库》多大分量,现在商务馆所印的一千五百册,这么大的丛书怎么看?唐太宗要想知道的,怎么修身、怎么齐家、怎样治国,怎样能帮助世界恢复和平,他急著要这些资料,在古籍里头去节录。他组成一个小组,让魏徵领导,费了好几年的时间,先选书,然后在书里头去选唐太宗所要的这些文字,编出来了。这个书编出来之后,唐太宗手不释卷,朝中这些大臣个个都要学习,造成大唐盛世,全靠这本书。这本书在中国失传了一千年,一直到嘉庆做皇帝,日本人对中国皇帝送的礼物,叫进贡,贡品里头有这套书。原来是唐朝亡了之后,在中国留学的这些日本的学生,他们识货,带回去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没有印刷术,印刷术是宋朝时候才发明的,全是手抄的,分量当然不多。
  传到中国来,嘉庆登基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他们的兴盛绝不亚于唐朝,所以对这个书不重视。到满清亡国,有一些专家学者看到了,请商务印书馆印过两次,一次是照日本的原文,另外一次是排字,重新用铅字排字,这个书在《国学丛书》里面,有《群书治要》,是口袋书,薄本的小册子,十册。这个话差不多将近一百年了,一百年前的事情,中国都在战乱当中,社会动盪不安。印的分量我相信不多,大概一版都是一千套。所以这个书简直形同失传了。我到处打听,没有人知道。讲经的时候提到了,有同学他们替我去蒐求,居然找到了,商务这两次的版本都找到了,寄给我看。我一看,两种都是新书,没有人看过,看过的时候它有叠的印子,它没有,两部都是没有人看过的,纸虽然很脆了,一百年了,纸张很脆了,字完整。我只翻了一翻,赶紧送到世界书局,委託它替我印一万套。这一万套就不会失传了,分在世界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到处收藏,这个书不会失传了,我们把这个书保存下来了。
  唐太宗因为这桩事情,我们跟他没关係,不是为他,我们是为我们自己国家,用什么方法来帮助国家?那这部书最好了,终于找到了;找到之后,我对于我们国家信心百倍,国家有救,世界有救。唐太宗附体来道谢,我感觉得很讶异,问他什么事情来谢我?他就说了,这部书出版了,地藏王菩萨等于说特准他离开地狱,就是因为我们印这本书他离开地狱,他很感恩。告诉我这部书能救中国,能救全世界,这他提醒我。能救全世界我没想到,他这一提醒我,我就注意到了,必须把它翻成白话文,翻成外国文字,对全世界流通。因为他这个提醒,我们就真的向这个方向去做。很多人都急著要看这个书,这么大的分量完全翻出来要费时间,在我想至少要五年,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我就想出《360》这个方法,现在社会迫切需要的,选出三百六十段,赶快翻,翻成英文,小册子。第二册,英文本的第二册,最近可以出版了。
  我们也有个小组,专门在做翻译工作,他们告诉我,大概五年差不多可以全部翻成英文,再翻成其他国家文字,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做。大家想知道的,所遇到的困难怎么解决,这书里头全都有,比我知道的丰富多了。那是唐朝以前二千五百年,老祖宗、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智慧、理念、方法、经验、效果,都在这一部书里头。这一部书流通了,我没事了,我老实念佛,老老实实讲这部《无量寿经》,其他的我什么事都没有了,万缘放下了。唐太宗帮的忙,我感恩他,他在一生当中做这一桩好事。他也感恩我,我把它大量翻印流通,他能离开,以这个功德离开无间地狱。所以人身真难得,佛法真难闻,得人身真不容易。
  「又《涅槃经》云:人身难得,如优昙花」。我们中国人常讲「昙花一现」,昙花不容易看到,为什么?它开花在半夜,半夜子时开花,开花的期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它就谢了,所以不是在这个时间你看不到。我第一次看昙花在新加坡,同学们告诉我,昙花今天晚上会开,我们守住,守到十二点,真开了,一点钟就谢了。第二天来看,花没有了,花已经谢掉了。时间非常短,非常难得遇到。下面四句是经文,念老也把它录在此地,「盖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是经典上佛说的。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经,给孤独园当时有工程,应该是给这些出家比丘们建寮房,佛在地上抓了一把土,在地上抓的一把土,把这个土撒在地上,指甲里头还有一点,指甲里头还有一点。佛这个举动引起弟子们的好奇,弟子们问佛,这什么意思?佛就说了,人失掉人身再得人身的机会很少,就像我指甲上留的这点土,不能得人身的像洒在大地上的土,用这个来比喻人身难得。「佛难值」,值是遇到,不容易遇到。
  「《法华经寿量品》」里头有这么一段经文,「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不容易遇到,太难了。为什么?「诸薄德人」,生生世世不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少,「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薄德之人要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的,或者不见佛。「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真难,不是假难。见到佛要多大的福报!而且要有智慧,没有智慧见了佛得不到利益,有智慧的人见佛得利益。为什么?对佛所说的一切法知道句句都是真实不虚,依教修行决定得利益,这要智慧。没有智慧的人见到佛,对佛礼敬,修一点福报,不生智慧。所以难可得见。
  再举个例子,「又当年佛在印度王舍城时」,王舍城,佛在那里居住的时间也长,讲了一些重要的大经。那个时候王舍城中仅仅三分之一的人见过释迦牟尼佛,佛在大城托钵,有人供养,跟佛见过面的。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有这个人,闻名,没见过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见不闻。佛陀在世,在王舍城讲经时间很久,不是几天,住了二、三年。可见遇到佛之难。那个时候的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多,城市没有现在这么大,规模没这么大。那为什么佛在这住这么长久的时间,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没有福报。
  乡下人确实如此。我在童年的时候,我们生长在农村,距离城市庐江县不算太远,中国里,二十五里路。没有交通工具,要到城里面去看看亲戚朋友,早晨天亮就出发,中午到达城里面吃午饭,大概要走四个小时。我们住在乡下,一年总到城里面去个二、三次,不多,过年的时候会去,看看家的老人,祭祖的时候会去,小孩都参加,祠堂在城里,逢年过节,平常都不到城里去。所以有什么新闻信息,我们差不多要什么时候才知道?一个月、半个月之后才知道,得有人从城里过传给我们。乡下没有报纸,没有信息,那个时候没有电话,人思想单纯。我们居住的这个乡村文风挺盛,乡下小朋友都有机会读私塾。在那个时候还有大家族。我自己的家族败了,真正是古人所讲的家破人亡。我们离开老家,依靠姑妈,我父亲的姐姐,他们一家还在,我姑父兄弟十个,没有分家,是个大家庭。所以我对于中国大家庭还有个印象。我十岁离开他们,三岁跟他们住,到十岁离开,在那里住了六、七年。所以大家庭给我的印象很深。私塾实际上是家庭子弟学校,除了这一家自己的家人,小孩要上学读书,亲戚朋友小孩,有聪明喜欢念书的,都可以在一起。我们就是属于亲戚,跟他们是姑表关係,所以也在他们的祠堂读书。
  还有一个好处我们看到的,养老,古人所讲的落叶归根。我看到现在的老年人非常可怜,儿女不养老人,老人晚年非常孤单,多半都是进老人院。老人院里头办得好的,物质生活照顾还可以,精神生活没有,非常孤单,非常痛苦。所以过去那种大家族,老人非常幸福,老人受到整个家族,乃至于邻里乡党,都尊敬老人,都爱护老人,都喜欢为老人服务。这在现代的社会里头见不到了。所以在我印象当中,中国过去的社会比现在社会过得幸福,现在的社会痛苦,人心惶惶,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在过去这一家人,小孩生下来他就有方向、就有目标,你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是为你家族而来的,不是为自己,不是为父母,是为我的家族,荣宗耀祖,光大门楣,希望自己学术,或者是事业、学业,有成就,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所谓留名青史,这是家庭的光荣。家庭世世代代出人才,为国家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
  家庭有历史,历史是家谱,可以寻根,一代一代往上去找。原始的老祖宗,家谱里面写得清楚,伏羲,我们这个族姓,伏羲氏的后代,神农的后代,黄帝的后代。所以从小培养爱家,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对于长辈懂得奉事、懂得尊重,对待父母的兄弟,伯伯、叔叔,就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如果他们没有儿女,我们这个晚辈对他们要尽孝道,特别是要照顾他们的晚年。大家族的好处。大家族有没有毛病?当然有,有利就有弊。大家族没有个人的自由,规矩很严。如果不守规矩,这个家就乱了,家就衰亡了。所以家有家道、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中国几千年不败,到现在还屹立于世界,靠什么?家文化,家文化对于中国族群这个社会的贡献太大了。
  现在这个家没有了,二次大战之后我回到老家,老家完全变了。我姑父家里没有了,祠堂没有了,甚至于家谱也没有了,我们感到很悲哀。我们在海外最关心的就是家谱,祠堂毁掉了可以重建,家谱要没有了怎么办?我们根断掉了。所以回到老家头一桩事情,就是打听有没有人知道家谱,问了很多人。我让我的弟弟到老家去打听,还有没有人收藏,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都没有。二00五年我回到老家,离开老家七十年了。我们这个家确实是个大家族,现在居住在老家,我们这祠堂,同一个祠堂的人,大概还有一万五千人,可是传统的大家庭没有了,那我们同辈分的族兄弟还有三十多个人。我到处问,居然有一个小兄弟,同辈分的,他说有。我说在哪里?在他家里。怎么会到他家里?说文化大革命,他在祠堂里面偷出来,把它藏起来了,没人知道,他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我说现在可以拿出来看看。一个破箱子,线装书三十多册。我们这一发现,这真正是宝。怎么办,就这么一套了?所以我拿到台湾去印了三百套,分送给我们这些兄弟们,这大概就不会失传了。今年我们续谱要出来了,上一次这个谱是民国初年修的,距离我们现在大概九十年,像我们的名字都不在谱上,我父亲、母亲有,我们这一代没有了,我们这一代再往后当然都没有,现在名字全部补上去。
  这桩事情只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没有,晓得自己祖先是谁,从哪里传下来,不知道。中国这个家谱,家庭历史,在全世界是非常可贵。知道我们自己从哪里来的,人会爱家族,会爱你的家园,会爱国家,会爱民族,它有根,像大树一样,我们是枝叶、是花果。中国的文化不容易,多少有心人世世代代,不但继承下来,还把它发扬光大。所以现在全国大家庭没有了,就是血缘组成的家,二战之后在中国社会灭亡了,我们很伤心、很痛心。怎么办?那现在常常听到的企业家,这给我很大的启示,如果企业能够把中国过去大家庭这个家道、家规、家学、家法这些东西统统能够融合进去,企业来继承传统家的精神,我敢说一句,中国在世界上至少还有一千年的盛世会出现。这是全世界只有中国族群独有,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民族没有。
  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的宝藏就是《四库全书》。精华的精华,就是唐太宗下令编的《群书治要》。现在还有民国初年一些专家学者编了一部《国学治要》。编这部书的动机,是从《群书治要》引发出来的,看到这个方法好,要研究中国国学,也得要有一个启蒙的东西,所以就编了一套《国学治要》。因此老祖宗留下来的字,文字,留下来的文言文,一定要学。这是什么?这是《四库全书》的钥匙。文言文学了有百利而无一弊,这东西太好了,外国人都赞叹。学习并不困难,有三年时间专攻,你就有能力读文言文,有能力写文言文。《四库全书》就是老祖宗专门留给你的,你不学文言文,这部书与你没分,你不能看、你不能读。所以汉字、文言文是中国智慧宝藏的一把钥匙,你拿到这个钥匙,这个藏经阁就是属于你的。你承传了老祖宗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用在现实生活当中,你会过得这一生非常幸福美满。不但你身心健康,一家和乐,家和万事兴,你能帮助社会,能帮助国家,甚至于能帮助整个人类,做出最好的贡献。
  佛法难闻,中国传统的文化也难闻,特别是经里头后头这一句,『信慧闻法难中难』,对中国传统东西你要有认知,你不学你怎么知道它?要怎么学法?难,用现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问题可大了,它跟研究科学完全相反。学科学可以怀疑,从怀疑里面发现问题,再深入去寻找真理,就是事实真相。中国传统东西它不走这个路子,那个时候没有科学,没有高科技这些仪器,也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真能懂的没几个人。所以中国用什么?用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为什么?它真好,这一套东西是向内不向外,所以佛经称为内学,经书称为内典。用什么方法?方法很简单,人人都能成就。教学的理念、教学的依据,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中国古圣先贤说的,「人性本善」,还把它写在《三字经》上,「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是教育的理念。人为什么会学坏?没教他,他染上习气了。本性本善,习性有善恶,所以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于是教育就非常重要。
  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懂得教育,中国人重视教育,中国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成就、教育的经验,他真有。汤恩比知道,所以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说什么?说戒定慧,孔孟的学说四个字,仁义忠恕;大乘佛法,真诚慈悲。怎样才能够得到?戒定慧三学。目的是开智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是我们要求的目标。怎么样得来?禅定当中得来,禅定从哪得来?禅定从守规矩得来,这个规矩是最重要的。学习的心态,中国古圣先贤跟大乘佛法的要求,信,「信为道元功德母」。你对古圣先贤的人怀疑,那就不信了。现在人科学教人怀疑,我们对古圣先贤也怀疑,儿子对父母怀疑,学生对老师怀疑,怎么办?完了,这还能教吗?老师想教你,你不能契入,你不能开悟。
  中国传统教学的理念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现在人反对,学一样那怎么行?那别的都不知道。所以现在小孩从幼儿园就学很多学科,把人头脑都搞迷糊了。中国古人不是的,只学一样,决定不能学两样。我还受了点教育,在台湾跟李老师学佛法,李老师教我们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方法。读书千遍是戒,千遍是修定。真正得到定了,这个经里头什么意思,不必要人讲,自己全部都明白了,自见。自见就是自己开悟,像惠能一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见性之后,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都通达了,学东西真容易,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明白,不费力气。这个要有坚定的信心,不能有丝毫怀疑。
  所以它要求的条件,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有这三个心就能学。没有这三个心,释迦佛来教你,孔老夫子来教你,都没用处,你都学不到。这才知道现前社会麻烦,能出科学家,不能出圣人。中国世世代代都有圣贤出来,现在人所说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古圣先贤是培养这些人才。这些人才没有了。在佛法里面讲,要培养佛、培养菩萨、培养阿罗汉。读经,读经是修定,不求解义,经上什么意思不必要了解,你只读,读上千遍,二千遍、三千遍,豁然开悟,全都明白了。但是什么?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才行。没有这三个心的话,读书千遍也枉然。读了怎么?读了会背,背没有用,古人不重视,所以「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一定要开悟,开悟全靠真诚、清净、恭敬。为什么?这真心,用真心就是佛菩萨。用妄想、分别、执著,那是妄心,用妄心的叫凡夫。佛法,中国传统的文化,不用这三个心你很不容易体会,你用这三个心你就知道了。好,今天我们时间到了,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