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010集

1970-01-01 08:00:00 字体大小:
点击进入视频 点击进入mp3 用安卓下载播放mp3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刘素云老师複讲  (第十集)  2018/3/18  中国  档名:56-214-0010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节课接著上一节课的内容,继续往下讲。度众生须遵守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四弘誓愿之一。前一节课我们曾经提到,要「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有同修可能会说,什么叫心常谛住度世之道?现在答案出来了,就是心要安住在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大愿上就是心常谛住度世之道。那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怎么样安住?怎么样才算我们把心安住在度世之道上?一个说法,学习讲经教学,弘法利生。通过讲经教学来度众生,实现这个弘愿之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具体的方法,讲经弘法利生。有的同修说,我现在不会讲经怎么办?可以学习。那有的同修又说,具体怎么学?用什么方式来学?我现在给大家的答案,是用複讲的方式学。
  複讲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複讲是从阿难尊者开始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全部经典,都是通过阿难尊者複讲,以后结集而成的。所以前面我曾经说过,阿难是佛经的总编辑,就是从这来的。複讲从阿难开始到现在,代代相传,行之有效,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都是这样成功的。所以说我们后人要继续遵循这条原则,採取複讲的形式,讲解佛的经典。我这次试讲《无量寿经》,也採取複讲的方式,我这次複讲,可能与以往的複讲,有点小差别,不太完全一样。以前複讲,比如说净空老法师跟随李炳南老师,学习经教的时候,他们那时候也是採取複讲的形式。是头一天老师讲经,有两个同学第二天要负责複讲,其他的同学听複讲,就是这样来安排。那个时候是老师讲一节课,第二天学生複讲老师前一天讲的这一课。我这一次的複讲,和这个有所区别在哪?就我不是複讲老法师的某一节课,也不是複讲老法师讲《无量寿经》的某一个版本,而是把这些年来,老法师讲《无量寿经》的所有材料,我想把它融会贯通综合在一起。
  为什么我有这个想法?因为老法师说过,这个讲经你第一节课讲的,哪怕第二节课还重複第一节课,它都不一样。老法师告诉我们,后后胜于前前,就是后面讲的,要高于前面讲的。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听课的同修们层次不同,程度不同。比如说多年修习《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同修们,对这部经非常熟悉,听老法师讲经这么多年,可能他的领会程度就高一些;有些同修对这部经不是太熟悉,他突然听这部经,你要讲深了,可能他就听不懂。所以这样我这次複讲,就採取把老法师多年讲的东西,我反覆的听、反覆的看,然后把它们融会贯通在一起。用什么标准来讲?我自己是这样定的,比如说分三个档次低档、中档、高档,我就想在中档稍偏上一点,按照这个程度来讲。这样中档的和高档的基本上都能听懂,就是后学的同修们有一部分能听懂。如果说想让各个档次的同修们都能听懂,这个有点不现实,我也没有那个能力,能讲出这个水平来。
  所以我这次採取这个複讲就是这样的,不是单独複讲哪个版本。有的同修可能说,老师你讲的是哪本书?我们好找来参考参考。这个我在开头的时候说了,是那么多老法师讲过的,前些日子我都在看、都在听,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複讲,在佛门来说叫讲小座,讲小座这个词我们也听过,老法师讲经过程当中,也给我们举过这例子。所以这次我既是第一次试讲《无量寿经》,也是第一次採用複讲的方式,来试讲《无量寿经》,没有什么经验。同修们都知道,在这以前我和大家所交流的,都是我学习《无量寿经》的心得体会,那是体会,和正规的讲经不一样。到现在今天这节课是第十节课,这十节课我就把它叫做真正的、标准的试验课。不是试讲吗?因为我过去没讲过,我得摸索看看,怎么讲更适合听众一些。这十节课咱们就算作试验课。比如说语速、声音的大小,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表达,什么样的情绪,我们是一边讲一边在研究、在改进。
  有的同修有这样一个希望,我身边的同修他们说,老师,能不能讲得更活泼一点、活跃一点?这次怎么觉得和以往你就严肃了?我是这样想的,和大家分享心得交流,和这次正式讲《无量寿经》,它是两个概念、两个形式,形式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就是心得交流,可以讲得活泼一些;讲正式的大经不能太活泼,还要遵守比较严谨和严肃的态度。我不知道我这么说,同修们能不能理解我这个意思?该活泼的活泼,该严肃的得严肃。如果我现在坐这儿讲《无量寿经》,我信口开河比比划划,嘻嘻哈哈,很多同修可能就看不惯,这刘老师讲经怎么这么不严肃,同修们提出这样的意见是对的。所以我想这次讲经,我该严肃的时候,我一定要严肃;如果该活泼的时候,我一定活泼,我就是这样想的。所以这次讲经真是第一次,实实在在是没有经验。我有一个信念,就是在佛力的加持下,我尽我所能,一定会把这部《无量寿经》讲圆满!下面,我们往下说: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看这两句经文,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说佛菩萨能在环境中得大自在,这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诸佛菩萨能得到,为什么我们凡夫得不到?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凡夫执著万物是真有、是实有。原因我再说一遍,是因为我们凡夫执著万物是真有、是实有,于有中又千方百计的想佔有它,不肯捨弃,这是我们凡夫的心念。诸佛菩萨知道一切万物是幻有、是假有,所以在一切万物中能自在的受用。佛菩萨是自在的受用,不但对一切万物没有佔有的念头,就连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佔有的念头,这样佛菩萨才能够得大自在。原因给大家说明白了,为什么佛菩萨能得大自在,我们不能得大自在?理念不同。就是对一切万物的看法,一个是真有、实有,那是凡夫的念头;一个是幻有、假有,那是佛菩萨的认识。两种认识截然不同,所以一个自在,一个不自在,佛菩萨弘法利生必须有这个能力。如果一接触万物,没有度了万物,被万物度跑了,你说这样的佛菩萨怎么能度众生?所以这个能力,是佛菩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禅家讲「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个祕诀就是知道一切万法的真相,于一切法中清净自在,一尘不染,这是菩萨的德能、菩萨的智慧。我们凡夫缺少的,正是这种德能和智慧。下面两句: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是讲菩萨的慈悲。菩萨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慈悲。佛法是师道,所以佛教化众生,是要等众生来请法的。要求法、要请法,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就是请佛讲法要请法、要求法。菩萨和佛不同,有什么不同?因为佛是我们的老师,是众生的老师;菩萨和众生是同学关係。这个听明白没有?一个是师生关係,一个是同学关係。菩萨既然跟众生是同学关係,他可以主动的到同学的家里去,把佛法介绍给他,不用众生请,菩萨就来了。这就是这两句经文的意思,『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不请自到,是众生的朋友。这是菩萨和佛,在度众生方面的一个小小的区别。诸佛菩萨常常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就如同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当年入灭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布袋和尚是这样说的,「时时示世人,世人常不识」。这两句话说起来挺绕嘴,我再说一遍,时时是时间的时,示就是指示的示,后面世人是世界的世,人民的人,第一句话,时时示世人。第二句世人常不识,就是世间的人常常不认识的意思。弥勒菩萨如是,哪一尊佛菩萨不是如此?所以诸佛菩萨的慈悲恩德,实在不是我们平常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我们不知道,佛菩萨对我们究竟有多大的恩德,你怎么想也想不到,你怎么说也说不出来。谁对我们最关心?只有诸佛菩萨对我们最关心。我记得前面两节课我讲过,父母关心儿女只关心一生一世,就这一生;而诸佛菩萨关心众生,是生生世世。关心到什么时候?一直关心到你成佛。下面两句话: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这两句话是表示,这是大慈悲的行持。这些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他对众生究竟有什么好处?菩萨『受持如来甚深法藏』,「甚深法藏」是什么?甚深法藏指的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这句阿弥陀佛佛号。这部《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嘱咐给弥勒菩萨,要他护持流通的。大家能不能想到,弥勒菩萨只不过是一切菩萨的代表而已。能不能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就把这一部经嘱咐给弥勒菩萨,让他一个人护持流通?不可能的,绝对不是只交给弥勒菩萨一个人。交给谁?与会大众一万二千人,这些个菩萨们没有一个不受佛的嘱咐。佛嘱咐的是与会所有大众这些菩萨们。再说说我们现在受持这部经,能不能这样说,佛把这部经嘱咐给我们,让我们受持这部经可不可以?完全是这样。如果你认为不是这样的,你的认识错了,你只有这样认识才是对的。我再说一遍,就是佛把这一部经嘱咐给弥勒菩萨,让他受持、护持;嘱咐给参加这次大法会的所有菩萨们,护持这部经;嘱咐现在的我们也要护持这部经,护持这部经的流通。我们也有责任,要把这部经的修学方法接受过来,介绍给一切众生。这就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一代一代的把这部经,和修学这部经的理论、方法传流下去,这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上面这段经文就说完了。
  总结概括一下,这段经文是说这些大菩萨的心,常常安住在帮助一切众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之中。他们对一切法都不执著,又能通达无碍,随缘度化一切众生。并且不等待众生的请求,主动来帮助众生发菩提心,修普贤行,执持名号。不但这些大菩萨们自己一向专念,而且能把这部经的修学方法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段经文总的概括意思就是这样。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我们看头两句,『兴大悲,愍有情』,「兴」是兴起,「愍」是哀悯。就是说菩萨发起同情、怜悯众生的心,把念佛法门介绍给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了脱生死。这两句经文,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下面两句,『演慈辩,授法眼』,「演」是演说,「辩」是无碍辩才。也就是说,菩萨发大慈悲心不仅说法,还要身体力行做出好样子,让众生学习。「授」是传授、教导,「法眼」就是能够认识一切诸法的真相,称为法眼。授法眼,就是说菩萨见到一切法的真相,他们把这种能力与智慧传授给众生。就是菩萨们自己有了法眼,能够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们不保守,他们把这种能力与智慧传授给众生,让众生也得到利益。下面一句经文,『杜恶趣』,杜是杜绝,恶趣指三恶道,「杜恶趣」,就是杜绝众生堕落到三恶道的门路,就是把众生堕落三恶道的门给关死了。下面一句,『开善门』,是说明往生极乐世界的门路,令一切众生的智慧、德能都和佛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开善门。下面一句,『拯济负荷』,「拯济」是救度、帮助的意思,「负荷」是承担。这是说什么意思?是说佛菩萨承担救度、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伟大艰钜任务。
  下面连起来说,就是「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这一共是六句,这六句合起来是利益众生的行动纲领,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的具体行动。就是说佛菩萨不但说,而且要做,真真实实的让众生得到真实利益。菩萨兴起大悲之心,悲悯一切有情众生,不疲不倦的讲经说法,开导群生,动力来自哪里?动力来自于菩萨的慈悲。因为佛菩萨对世间的一切名闻利养,全都捨弃了,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们这样的勤奋,这样辛劳的在世间教化?这就是大慈悲心的力量。我们在这找到答案,佛菩萨为什么能这么不辞辛劳的、不疲不厌的教化众生?来源的来因,就是大慈悲心的力量。下面授法眼的授是传授,法眼不是肉眼,能看诸法实相的是法眼。我们在《金刚经》上读到,如来有五眼,凡夫有肉眼;天人有天眼,天眼比肉眼的能力强;阿罗汉、辟支佛有慧眼;菩萨有法眼,菩萨的法眼是独具的。五眼是后面具足前面的,但是前面不具足后面的,比如说凡夫有肉眼,天人有天眼,那天眼的就比肉眼的能力强,就是凡夫看不到的,天人能看到。阿罗汉、辟支佛有慧眼,前面的天人他有天眼,他没有慧眼,但是阿罗汉他既有慧眼,又有天眼。就是后面具备前面的,前面不具备后面的。菩萨把这种能力和智慧传授给众生,称为授法眼。
  杜恶趣,必须到成佛,恶趣才算断尽;没有到成佛,恶就没有断尽,这个标准我们是要知道的。就是什么叫杜恶趣?一直到成佛,恶趣才杜尽;没到成佛,恶趣没有断尽。不要以为自己现在贪瞋痴慢少了一点,恶念没有了就满足,我们要不断的提升。因为这部经、这个法门是大乘中的大乘,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所以它是绝对的标准,不是一般的标准。用什么来衡量我们的恶断没断尽?我们的恶趣断尽了没有?就用这部经来衡量,这是绝对的标准,不是一般的标准。开善门,这里讲的善不是善恶之善,这里的善门是指明心见性,这才是真正的善门。自性显露之后,自性里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自然就现前,这是真正的善。这个善要求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善,最高层次的善是什么?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怎么的?就成佛了。所以这个善是最高档次的善。
  现在看看我们净宗有一个最殊胜的地方,有一个超越一切标准的修行方法,这是什么?那就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许多层次的标准都突破了,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是任何一个法门所不具有的,就说一句阿弥陀佛,突破了好多层次的标准。所以说这是个一切诸佛称赞的法门,这个法门非常微妙奇特。我们看看这个解释、这些词那都是高档次的,这个法门非常微妙奇特,不是其他法门所能比的。也就是说,其他的法门都是有层次的;净宗的这句阿弥陀佛,是没有层次的。初发心就可以圆成佛道,所以这是难信之法。「杜恶趣、开善门」,用净宗的标准说,善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都是恶趣;参禅、研教、止观都是恶趣。唯独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善门,一心执持,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两句经文,是说菩萨对待众生的态度,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菩萨看一切众生,就跟看自己一样,自他不二。众生迷,就是菩萨的苦;众生觉悟了,菩萨自己就快乐。众生迷而不觉怎么办?菩萨只好等待机缘,等待他什么时候能接受,再把佛法传授给他。他现在不能接受,菩萨要有耐心的等,但是这个等也不是整天就瞪著眼睛看著等。怎么办?如果你要是看著等那也错了。怎么个等?就在这个等的过程当中,我们自己要努力的修学,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这是等待,这么等就对了。在等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努力的修学,成就自己的德能和智慧,然后等待到机缘成熟的时候,众生能够接受这部经,能够接受这个法门了,到那个时候,如果你自己没有能力,你就没有智慧帮他。如果你在这段时间里认真的修学,你自己提高智慧德能,都具备了,众生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有能力帮助他了。所以是在众生缘没成熟的时候,要先成就自己;缘成熟之后要全心全力帮助他人,所以自己要不疲不倦的修习佛法。
  现在给大家提个问题,世间人读书、工作很勤奋是什么力量推动他?我们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不问别人就问问你自己。比如说你在读书、你在工作,你非常勤奋,一週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这个积极性真是满高的。那是什么力量推动的?名利,名利推动的。有钱好赚,所以就拼命的工作,这是我们世间人。再看看佛菩萨,佛菩萨是什么力量推动的?他们为什么这么不疲不厌的为众生服务?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是慈悲的力量在推动,是智慧在推动。听明白了没有?凡夫和佛菩萨,一个是名利的推动,一个是慈悲力量在推动,智慧力量的推动。推动佛菩萨的不是名利,佛菩萨有智慧,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的看清楚,真正的明瞭,这是自己本分的事情,是他的义务,所以他不需要任何报酬,能够「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举个我们都知道的例子,就是我们每次开法会,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法会,有好多好多的义工同修在辛勤的工作,他们不计报酬,全心全力为法会服务。这些人是谁?这些人都是菩萨是不是这样?我参加了几次法会,我看到义工同修们真的很辛苦,有时候我都很心疼他们。但是他们毫无怨言,有时候吃不上饭,睡不上觉,但是无怨无悔全力为法会服务。
  下两句经文是『拯济负荷,皆度彼岸』。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菩萨把这个担子担起来,所以佛菩萨的事业就是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什么?度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这两句话很重要!什么是如来的家业?度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这就是如来家业。我们经常说荷担如来家业,实际上有很多同修不知道什么是如来家业。那你不知道什么是如来家业,怎么能谈到荷担如来家业?我们每个佛弟子都要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把佛法普遍介绍给一切有缘众生,这就是荷担如来家业。「皆度彼岸」,就是发愿求生弥陀净土。上面这段经文就讲完了。
  我们也回过头来,概括一下这段经文,所表达的意思。这段经文是告诉我们,诸菩萨们发起大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不仅讲经说法,还要身体力行,做众生的好榜样。并且把自己明瞭诸法的能力和智慧,传授给众生,劝导众生念佛。因此杜绝了众生堕落到三恶道的门路,开启了大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善门。又因为菩萨看待众生受苦,跟自己受苦一样,所以发大誓愿,负责承担救度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安乐彼岸的重大使命。依照本经来说,就是教导一切众生念佛,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对上一段经文的概括和总结。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看看下面几个词的解释,『悉获』就是全部获得,『圣明』正确深明事理。『不可思议』,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不可思议在这部经里好多好多地方都出现,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含义。这个「不可思议」,就在这一段经文里,它表达两个意思,什么意思?第一个,不是凡夫众生的思惟、意识所能想像理解的。我再说一遍,不是凡夫众生的思惟、意识所能想像理解的。第二,不是世间的语言文字所能言喻表达的,这是说佛菩萨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不是我们凡夫众生所能推测、想像的,也不是世间的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表达的。这个不可思议,就表达这么两层意思。
  看下面三句经文,「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这几句经文是表福德庄严,智慧庄严,证得的地位与如来果地平等无二,也就是成佛。佛帮助众生一直要照顾到成佛,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所有众生,都是佛菩萨教化的对象。下一个词是悉获,就是说所有一切众生都获得,就是一个不落;诸佛无量功德,这一句是说的福德。「智慧圣明」是福慧两足尊,我们有时候经常说二足尊、二足尊,究竟什么是二足尊不一定能太明确。在这里就是说,智慧圣明是福慧二足尊,就是我们常讲的皈依佛,二足就是功德、智慧全圆满了,这叫二足尊。唯有圆满才不可思议,不圆满是可思可议,圆满了就不可思议。所以圆满和不圆满,一个是圆满不可思议,不圆满可思可议。这三句话是告诉我们,成佛了。如果说这三句话,我们原来不懂什么意思,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三句话是告诉我们成佛,与会菩萨的福慧到这里圆满了。这就表明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之人,往生不退成佛,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我们总说无量功德,什么是真正的无量功德?就是成佛。
  下面三句,『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这三句经文是说像前面所讲的,智慧、福德、慈悲圆满的大菩萨们太多太多,绝对不止是普贤、文殊、观音、势至、弥勒、贤护等十六正士等等。这些我们所说的大菩萨们,当然就是福德、智慧、慈悲都圆满了。不止是我们上面点名的这些大菩萨们,达到这个水平的大菩萨们实在是太多太多,无量无边,不可胜数!这些大菩萨们「一时来集」,可以看出什么?可见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无量寿经》,法会庄严不可思议。我们以前真的不知道,有这么多无量无边这个水平的大菩萨,我们经常知道的、念到的,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等等。不知道还有这么多都达到大圆满的大菩萨们,这样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们都来集会。
  可能有的同修说,那王舍城有多大,能装得下吗?佛说这部经是在灵鹫山,当年能够用肉眼看得见的到会听众,有两万人,咱们开头说一万二千人,现在给我们解释说,能看得见的有二万人,那就不止一万二千人。诸佛菩萨有很多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都来集会,这个境界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刚才我说了一句,这么多人来参加这个大法会,这个地方不叫王舍城吗?这个城有多大?能装得下吗?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说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像《维摩经》上讲的维摩丈室,他住的房间不大,只有一方丈,但是就这一方丈的地方,可以容纳一万个狮子座。这一万个狮子座没有缩小,这一个方丈大的房间也没有扩大,你说怎么能装得下?这种奇特的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你说是不是不可思议?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出来。
  以前我们经常听说「芥子纳须弥」,一座须弥山可以装在一个芥子里,能想像得出来吗?是不是不可思议?这就是华严境界。我们今天是处处都有障碍,这种障碍是哪来的?是妄想分别执著而造成的;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障碍就没有了。我们天天说这几句话,但是到实际事情上,就是做不到,一遇到事,妄想就起来,分别执著就来了。放不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我们苦的原因。过去我记得跟大家说,老法师讲经的时候说,人你为什么这么苦?我就因为这句话,才把这部经认真的听下去的,我在里面要找到答案,为什么这么苦。老法师说就是因为你把假的当成真的,然后你又苦苦的去追求它,追求到了也苦,追求不到也苦。假的,你说你怎么能追求得到?所以这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带给我们来的,苦就是这个因缘。这一段经文比较简单,它告诉我们什么?就是凡是嚮往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菩萨们,他们都能获得诸佛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及圣明的智慧。在这里可以见到,与普贤、文殊、弥勒的身分、地位相等的大菩萨无量无边,同时都来参加这一次的大会。这一品的最后一段经文: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比丘尼』,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尼众,是指出家后受大戒的女子。『清信士』,是在家学佛的男居士,叫「清信士」;『清信女』,是在家学佛的女居士;『诸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大众。佛讲经的道场殊胜庄严,「又有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欲界天』是六层天,『色界天』是十八层天,无色界天是四层天,诸天天人大众,都共同参加佛说《无量寿经》的大法会。佛讲这部经广大、圆满、圆顿的大法,确实跟其他讲经的场面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品经就讲完了,明天我们接著讲第三品。
  还有一点时间,我想跟大家说一说,就是因为是第一次试讲这部《无量寿经》,没有经验,我们要逐渐摸索,逐渐改进。我这部经想这么样来讲,前十节课讲完了以后,我不知道大家摸没摸著一点规律?我基本上讲每一段经文,是分四个层次,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第一个层次,先读经的原文,就是先让大家看经的原文,一段一段的,每一段都是这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解释这段经文里一些比较生僻的词语,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就是把这段经文,逐句逐句的说明是什么意思,就是每一句经文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第四个层次就是概括总结,这一段经文总的告诉我们什么、表达什么意思。一般来讲,就是这十节课,我都是按这个程序给大家说的。如果你摸到了这个规律,可能你就听起来方便一些。如果同修们说,老师,我们带什么参考书?我告诉大家,你不要带什么参考书,你就带一部《无量寿经》就可以,看《无量寿经》的原文。当这个将来挂网的时候,可能是连文字档一起供给大家来参考。你看我讲的这个,对照原经,然后再看这个文字档,我估计这几者合起来,对你听这部经,对这部经的理解会有帮助的。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我这个说法、我这个做法是不是能帮得到大家。我一个很突出的想法,就是我这次讲这部经,尽可能的让各个层次的同修们都有所收穫,这是我的一个愿望,供大家参考。
  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名称:beizhifw   公众号ID:beizhifw  
关注提示:可在微信上搜索 beizhifw ,在搜索内容中点击关注

老法师念佛 老实念佛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佛经故事 净土圣贤录文言文 来佛三圣永思集 净业三福 了凡四训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三皈依传授 认识佛教 沙弥律仪要略 五戒十善 修六和敬祈祷文 净土五经 刘素云老师复讲大经 净土圣贤录 布施的功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科注全集 净土大经科注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
返回顶部